中國需要自己的《芝加哥手冊》

中國需要自己的《芝加哥手冊》《 光明日報 》( 2012年09月11日 14 版)

在美國,從事學術著作寫作的學者對《芝加哥手冊》了如指掌。在中國,學術著作並無統一規範,學術書體例、格式千差萬別,學術抄襲事件頻頻發生。規範學術出版,打擊學術抄襲,提高中國學術出版水平刻不容緩。因此——

在美國,從事學術著作寫作的學者對《芝加哥手冊》了如指掌。這本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資深編輯撰寫的手冊,內容涵蓋了幾乎所有學術寫作、編輯和出版所涉及的各個細節。自1906年誕生以來,它已經成為美國出版界對學術來稿要求最常用的標準。

今年上半年以來,我國浙江大學出版社、三聯書店、社科文獻出版社幾家以學術著作出版著稱的出版社相繼出台了自己的「學術著作寫作出版規範」。僅就個體意義而言,此舉,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本身的規章制度,讓自己的作者、編輯有章可循;而就更廣泛意義來說,這些尚處於「個體」、零散狀態的「學術著作寫作出版規範」的出台,對於嚴肅中國學風,意義非凡。

格式、體例不完整呼喚學術出版標準

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參加中國出版集團中國文庫出版座談會時曾表達了對目前我國學術專著出版不規範的遺憾之意。他說,武漢大學的一位教授曾經做過研究:新中國成立前學術著作索引的比例是23%—32%,聯合國平均水平是23%,上世紀60年代在我國這個比例還能維持在百分之十幾,而現在卻達不到3%。僅就學術專著的索引問題,記者曾多次聽到鄔書林的感慨與呼籲。

如果依據武大那位教授的統計,中國的學術出版能有多少原創內容?中國的學術專著難道都是作者自己的原創觀點?因為按照西方學術界的慣例,學者在自己的專著或論文中引用他人的論點,達到三個以上關鍵詞時,就要求用直接引號,並註明出處,否則涉嫌抄襲。而中國如此多學術書中沒有或很少注釋,不免令外國人懷疑其整本書有多少內容是原創。所以針對這個問題,鄔書林多次強調指出索引對於中國出版「走出去」的重大意義。

目前就全國學術專著出版情況而言,以學術著作出版為主營業務的出版社或多或少都有一套相對正規的編輯手冊,出版的圖書在格式、體例上相對也規範一些。然而,因為沒有硬性標準要去執行,編輯往往受制於作者的寫作風格。與此同時,作者因為沒有硬性的規範作為指導,其書稿隨意性強。於是,各地出版的學術書體例、格式千差萬別,即使同一個出版社出版的學術書情況也大相徑庭,有的有索引,有的沒注釋,有的又是自序、他序、前言、後記、關鍵詞、索引一應俱全。所以,國產《芝加哥手冊》非出台不可。

一種怪現象更是迫切呼喚中國版本的《芝加哥手冊》出台。迫於每年的年終考核,某些高校教師或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員在已出版的自己的專著基礎上,重新作序,調整一下篇章結構,換個書名再找一家出版社出版。一本不同書名、不同書號、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新書」,解決了作者一年的「工分」問題。而這種看似「高超」的無奈之舉,如果遇上了社科文獻出版社和浙江大學出版社等新近出台的《規範》,斃命無疑。因為社科文獻出版社規定了要事先審查作者過往的學術出版情況,而浙江大學出版社提出學術著作在出版之前,原則上必須通過學術同行專家評審。在這些《規範》面前,那些姑且不能算作是抄襲的行為將受到遏制。

隨著民營資本進軍出版界,某些文化公司盯准了高校教師這塊大餅。因為近些年國家和高校對學術著作出版比以往給予了更大的支持力度,各種課題項目在經費上的大力支持,使得每年一大批以「國家正規出版物」形式出版的學術專著應運而生。而實際上,這些被冠以「××學術大系」、「××學術叢書」的學術著作不僅學術水平不高,甚至連基本的學術出版規範也欠缺。原因在於,這些文化公司大多沒有規範的學術出版標準和專職的學術編輯,而因為協作關係,出版社往往對這些書稿也缺乏嚴格的審查。所以,如果有了中國版本的《芝加哥手冊》,這些散兵游勇將被「規範」。

匯總、參考、創新出新標準

其實,制定中國版本的《芝加哥手冊》,並非僅僅用於打擊學術抄襲,其真正並更深層意義還在於繁榮中國學術出版,提高中國學術出版水平。浙江大學出版社總編輯徐有智說,希望通過執行好4月1日出台的這個規範,一方面提升浙江大學出版社原創科技出版水平,打造學術出版的精品力作;另一方面,要使國內的學術著作與國際高水平學術出版體系接軌,把最優秀的學術成果推出去,讓中國原創學術成果成為「文化走出去」的一項重要內容。

那麼,如何制定中國自己的學術著作出版規範?據了解,4月份浙江大學出版社出台的《學術著作出版規範》是在國家已有的《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和《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等規定的基礎上,明確提出書稿必須具備序言、前言、目錄、正文、參考文獻、附錄、索引(關鍵詞)以及摘要等要素。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三聯書店頒布的規範,除突出自身特色外,大部分內容強調了學術著作出版的技術規範。

有業內專家介紹說,以往全國範圍內也有很多零散的規章制度用於規範學術著作的寫作和出版,只是在實踐中大部分作者不熟悉、不執行,出版社的編輯也沒有嚴格遵守。1995年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標點符號法》、國家標準局1987年發布的《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等等,大部分沒能貫徹執行,所以學術著作格式不一。他說,全國統一規範制定後,關鍵在於執行,要落到實處,要讓作者在著書立說和編輯審稿時養成習慣。此外,要將必備要素是否完整作為出版物考核以及評獎標準之一。

據悉,在持續關注並長時間調研基礎上,新聞出版總署已經著手制定全國統一的學術著作出版規範。我們相信,中國有了自己的《芝加哥手冊》,學術著作的格式、體例就有了規矩。在此基礎上,中國學術更嚴謹,具有更高水準,將指日可待。本報記者劉彬

推薦閱讀:

哪些國家是中國的「巴鐵」
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二十位帝王
天堂很遠,中國卻很近(六)
張海迪否認加入德國籍:我永遠是中國的海迪!
中國最牛十個漢字,認識五個可稱大師

TAG:中國 | 自己 | 芝加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