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告訴我你讀懂了《西遊記》

原文 丨 知者在行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看過《西遊記》。千百年來,又有多少人讀懂這本鬼怪神仙的小說?又有多少人真正的去讀它?一本從頭到尾基本都是唐僧被抓——孫悟空跟妖怪打——打不過妖怪——請救兵——解決妖怪——繼續上路——下一集又有個新妖怪把唐僧抓走了… … 如此反反覆復,類似於奧特曼打怪獸的情節,以何登上四大名著的寶座,又以何受後世萬人敬仰,彪炳千秋?

作為一部偉大的作品,《西遊記》產生於明代中葉。而這一時代,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的完善期,尤其是出現了以陸九淵、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體系。因此,作為這個時代的思想文化產物,《西遊記》所表現的就是心學體系和三教合一思想。三教之所以能夠合一,全在心性之學。儒曰盡心知性,道曰識心見性,佛曰明心見性。心性之學成了宗教和哲學所探討追索的根本。有了這樣的成書背景,對《西遊記》的理解就有了基礎。

一、少年玄奘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熱映之後,有一篇短篇故事開始在網上流傳。

———————————————————————————

「那麼,是一隻猴子、一隻豬、一個苦行僧、一匹龍馬,保護你去西天,取回真經?」

「是的。」玄奘輕聲說。

大堂里一點聲音也沒有,靜得能聽見玄奘那悠長輕緩的呼吸聲。堂下的鐵甲武士,早被他的歷險故事驚得瞠目結舌,用敬畏的眼神看著這位聲名遠播的聖僧。但這不包括李衛公。大唐開國第一名將的李衛公,公認為舉國上下僅次於皇帝本人的第二聰明人李衛公。

李衛公往椅背上一靠,嘴角露出一絲譏誚:「你覺得這樣的報告,皇上會相信嗎?」

「阿彌陀佛,」玄奘輕頌一聲佛號,「佛法無常,色不異空。」

李衛公盯著玄奘的眼睛。玄奘平靜地垂下眼帘。他雖然已經年近四十,經歷西域天竺的千辛萬苦,卻仍然面如冠玉、膚若凝脂,目光清澈,雍容大度,臉上沒有一絲皺紋,彷彿還是十六年前從長安出發時的那個翩翩美少年。

李衛公沒有說話,而是靠在椅背上,閉上了眼睛。晚風穿過大堂,左廂房那巨大的開平方機器發出吱吱的響聲,勾起了他一些不算美好的回憶。於是他一擺手,是要身邊護甲衛士稍微退下之意。然後再次用極其輕微的聲音說道:「我知道你還有另一個故事的,你就說吧。」

玄奘雙手合十,「另一個故事衛公確定要聽?」

李衛公微笑著睜開了眼睛:「聖僧請講。」

「貧僧說,在五指山下收了一個了不得的大徒弟名喚行者悟空,其身為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最後被如來佛祖鎮壓在此。貧僧還說,這副皮囊前世是如來之二徒,名喚做金蟬子。因為不聽說法,言行輕謾,故被貶真靈轉生東土經受十世輪迴的苦難,這與我那大徒弟被壓五指山竟是異曲同工之妙,李衛公,你不曾生疑嗎?」

「貧僧說,第一次遇險是見到了六個剪徑的蟊賊,最後蟊賊被大徒弟悟空打死。為此貧僧不免念叨了他幾句,豈料他竟負氣而去。最後貧僧靠觀音給予的定心真言,又名做緊箍兒咒收復了劣徒。李衛公,定心真言,何謂定心真言?這世間能勒住戾氣的緊箍兒又是何物?悟空悟空,既然是空,何須要悟?」

「貧僧說,又收一徒名喚悟能,又叫八戒,此徒六根不凈,八戒不止。好吃懶做,自私自利,貪圖女色,敵我難分。取經路上,不是渴望返回高老莊娶妻生子,便是貪圖口腹之慾,也多次念叨要散夥回家。李衛公,八戒八戒,這五葷三厭,可曾戒過一樣?悟能悟能,貧僧若是能悟,又何須悟能?」

「貧僧最後一個徒弟是沙僧沙悟凈。此徒憨厚耿直,一心向西,不管遇到什麼危險都伴在為師身邊,也虧了他貧僧才能多次化險為夷,堅定本心前往西天拜佛求精。沙僧最耿耿於懷的是他曾是玉帝身邊的捲簾大將,因罪被貶,日日承受飛劍穿心之痛。渴望取了西經可以洗刷身上的冤屈。」

玄奘用著他一貫的輕緩語調,從容說完了這段故事。他的眼中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憂傷,但很快又恢復到清澈如水的平靜。

李衛公沉思良久,突然他目光一亮,盯著玄奘說:「其實孫悟空是你內心的嗔欲所化,豬八戒是貪慾所化,苦行僧是痴欲所化,一直都沒有所謂的三個徒弟護送你上西天是不是?一直都是你一個人寂寞的上路,是也不是?」

「阿彌陀佛。」玄奘雙手撫十,輕頌一聲佛號,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

「那麼,你們在一路上打滅的那些妖精,其實是被你所殺的。比如說,不管是那些剪徑的蟊賊,還是長相怪異而被當做妖怪的西域人,或者喜歡食人的粵人,都是被你所殺,是也不是?你承受不了自己殺了這麼多人的罪過,所以幻想自己有個頑劣的大徒弟是也不是?」

「阿彌陀佛。」玄奘雙手撫十,痛苦的輕頌一聲佛號,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

「也就是說,所謂動了凡心的八戒其實是你自己的貪婪所化,你在高老莊喜歡上了高翠蘭,本意是留下入贅。後來是你的嗔念悟空將你喚醒繼續前行。你所謂的蜘蛛精白骨精女兒國王,其實都是你動了凡心的人間女子是也不是?」

「阿彌陀佛。」玄奘雙手撫十,輕頌一聲佛號,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

「沙和尚是你痴欲所化,你本是前途無量的得道高僧,卻因受了陛下之袈裟紫金缽,不得不千山萬水前往西天求經。你也有過抱怨吧。希望趕緊取了經文回到陛下身邊,回到天堂的長安城,是也不是?」

「阿彌陀佛。」玄奘雙手撫十。「那接引佛祖撐船帶我們過了凌雲仙渡時,只見上溜頭泱下一個死屍。貧僧見了大驚,行者笑道:「師父莫怕,那個原來是你。」八戒也道:「是你,是你!」沙僧拍著手也道:「是你,是你!」那撐船的打著號子也說:「那是你!可賀可賀!」,四個人,卻只有一具死屍。李衛公不覺得奇怪嗎?」

「在我經歷了千辛萬苦,到達了天竺那爛陀寺,那裡的住持告訴我,——只有親身經歷過苦難,才能知功德,只有親身經歷殘忍,才能懂慈悲。貧僧已經完成了常人所難以完成的任務,經書,便也能放心交予我手,放心讓貧僧去東土普化世人。」

「這道理,貧僧是用了將近十六年的時間才領悟到的。」此時玄奘張開雙眼,抬頭微笑道,「難道衛公認為,天下百姓能夠在一朝一夕了解其真意么?」

玄奘問道,「衛公,這個故事,可以讓皇上相信嗎?」

李衛公微微一笑:「聖僧,聖上何等聖明的千古不世之君。我作為臣屬,只能將兩個故事都記錄呈上,信不信,還要請皇上聖斷。」

「那你呢?」玄奘的眼光仍然平靜,口氣中也沒有一絲咄咄逼人的味道,「衛公,你相信哪個故事呢?」

李衛公愣了一下。又一陣風穿過大堂,吹動左廂房的門,發出吱吱的響聲。

「若是第二個故事流傳了出去,長安城的百姓知道取得真經的大唐高僧竟是個貪嗔痴恨未斷,六根不凈的和尚,那他取回來的真經就大打折扣,陛下的形象也會受損,我大唐辛苦營造起來的天命之國也不復存在。」李衛公心忖。

於是他說:「我相信第一個故事。」

玄奘雙手合十,低頭答道,「阿彌陀佛」

———————————————————————————

不得不說,這是一篇非常優秀的短篇小說。

但對於世人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是一位一塵不染的聖人,一個可以嚮往,可以學習,可以崇拜的榜樣。所以,我們都會下意識去相信第一個故事。

二、內在和外在意義

《西遊記》和《聖經》,《可蘭經》,印度的《摩訶婆羅多》,蘇美爾人的《吉爾伽美什》,荷馬的《奧德賽》以及埃及的許多傳世文獻一樣,都是密意作品。密意作品都有它的內在意義和外在意義。外在是故事中人物的冒險經歷。而內在卻是描述人的成道之路,和怎麼控制世俗的低等自我,靈性修鍊,以及了悟神聖的當下。

對於《西遊記》首先要了解的是,裡面的人物各代表人類內在的某一方面。不妨讓我們來聽一聽國學大師南懷瑾是如何解讀《西遊記》的。(摘自南懷瑾2004年11月的講話)

南師:孫悟空代表什麼?代表意識思想。他上帝也不怕,閻王也不怕。他是東勝神洲一個海島上石頭裡跳出來的,亂蹦亂跳。後來他去修道,他的師父是須菩提,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孫悟空很聰明,很調皮,很快學會了神通變化,但是沒有得道。結果他玩弄神通,師父把他趕出去了,告訴他在外面不準說是他的徒弟,如果說是他的徒弟,就把孫悟空的神通收了。

孫悟空出來第一個就去找閻王,問閻王生死簿上有沒有自己的名字。閻王說有,結果他拿來都勾掉了,了了生死了,閻王也拿他沒有辦法。後來他跳到海底找龍王借兵器,龍王打開武器庫,他都看不上,龍王只好陪他到海底最深的地方去看。他看到那個定海神針,又軟又硬,可大可小。那個海底在哪裡?在人的身體里。這個世界,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也等於人的身體,七分是水,三分是骨肉。

結果孫悟空把定海神針拿來,放在耳朵里,就是這根金箍棒,可以上鬧天宮,下鬧地獄。這個東西每個人都有,就是男人那個東西,可以大鬧天宮;中醫里有「耳通氣海」的道理。

孫悟空就是思想意識,配合這條棒,打亂人間,要把孫悟空(意識)收服了,修道變成佛,就很難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明白思想念頭生滅無常,本來抓不住的,像水中撈月,所以他不再執著了。豬八戒代表慾望,貪吃貪色,能轉過來就是修道的能量了,所以叫「悟能」。沙和尚代表帶著業障,挑行李重擔跟著走;他叫「悟凈」,修行就是凈化業障。白龍馬代表氣,馱著唐僧一路取經,唐僧代表本性,所以是師父,取經代表修行修道。

所以這部小說寫的,就是東方文化印度和中國的宗教思想的系統,天人合一的東西。孫悟空保護了唐僧取經,路上經過了九九八十一難,然後成功了。每種磨難,代表了社會人生的一種現象。孫悟空對幾個妖怪沒有辦法,有個妖怪住在無底洞,代表了人的食道、消化道、排泄系統,也代表了我們的慾望,永遠填不滿。

西方人翻譯了《西遊記》,只認為是中國的神話故事,不曉得蘊含了印度、中國天人合一的宗教理念,裡面還藏有深刻的道理。

三、西遊之目的

西遊的目的就是到靈山取得佛祖的真經。而靈山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人心的一種意識狀態。西天取經的內在意義就是到達這種狀態。在其它的密意傳統里,這種狀態常用一個地方來象徵,比如瑪雅文化中的圖拉,猶太教傳統中的耶路撒冷;或者穆斯林世界的麥加。

真正的圖拉不是一個有形的地方,而是遍及宇宙四方的精神層面。——瑪雅經文當你找尋主,在你內心找尋他。他不在耶路撒冷或者麥加。——尤努斯·埃姆萊

《西遊記》第十三回寫到:「三藏答曰: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西遊記》的主旨,就是以唐僧師徒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取到真經,隱喻降服人的心猿意馬,歸於正道,才能得道成佛之理。

不過話說回來,吳承恩是否真的這麼想的呢?要知道小說家為了湊趣捻幾條佛理道學乃是常事,不可當真的。比如金庸使出一招「亢龍有悔」,咱們就不能往《易經》上靠,人家那是添點佐料而已。對此的解讀是否有些闡釋過度、聰明過頭呢?我們不妨繼續往下看。

唐僧道:「悟空,你說得幾時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難。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第二十四回

三藏道:「休言無事。我看那山峰挺立,遠遠的有些凶氣,暴雲飛出,漸覺驚惶,滿身麻木,神思不安。」

行者笑道:「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

三藏道:「我記得。」

行者道:「你雖記得,這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

三藏道:「那四句?」

行者道: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豈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

行者道:「不消說了。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跟下。似你這般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且莫胡疑,隨我去。」

那唐僧聞言,心神頓爽,萬慮皆休。

——第八十五回

佛祖所在的靈山代表的是一種高等的意識狀態,處在當下的狀態。意味的是人從心理上的日常沉睡狀態到神聖當下的清醒狀態。靈山代表的是延長的當下。西遊記則是一個通往清醒的內在旅程。

四、唐僧師徒

除了南懷瑾之外,各路佛家、道家的高人也都認為唐僧師徒是一人的不同內在,只不過解讀略有不同。

一般來說唐僧(在書中章節目錄中稱其為「禪心」)是我們的本心本性,他沒有任何本領,但是有著信仰。在取經途中,三藏始終不忘西天取經的目標。他象徵著對當下的渴望。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西天取經,為此,他可以放棄任何事情。對今天的我們來講,最難的就是發現自己的唐三藏。而沒有了唐僧也就沒有了西遊記,沒有了心靈追求的信仰。

而孫悟空代表著「嗔」或者人的智性。他嗔恨心重,爭強好勝,聰明但是躁動,有力量但是自尊心強,不能受一點的委屈。雖然發心要保唐僧西天取經,也滿心歡喜地拜唐僧為師,但是唐僧的幾句批評,就足以讓悟空放棄誓言,一走了之。對於八戒的挑撥和誤解,也是以惡相向,悟空對八戒的捉弄,成為《西遊記》里最精彩的段落。

豬八戒,則代表著「貪」或者人的各種貪婪和懶惰,是每個人的本能中心。,對物質、對美色、對食物、對身體舒適的慾望。我們都看到他的貪婪和懶惰。我們把他當作笑柄,於是我們並沒有太意識到我們自己裡面就有一個豬八戒。在取經路上,豬八戒多次要求散夥回高老莊,表明他對家庭生活的留戀,對物質社會的留戀和執著。

沙僧則代表著「痴」,平庸就是愚痴。也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明」。人言亦言,總是跟在別人的後面,缺少獨立的性格和獨當一面的勇氣,有些甘於平庸。

五、真假美猴王

曾經流傳過一個真假孫悟空是如來的陰謀的故事。(原文大家可以用「死的是悟空,活的是六耳獼猴」為關鍵字去網上查)作者的大意是被打死的那個是悟空,活下來的那個是六耳獼猴。作者各種論斷說,如來早都把事情安排的妥當,在他的安排下,讓眾佛都以為六耳獼猴就是「真悟空」,而真正的悟空,卻被當成了「六耳獼猴」被如來制服,然後被一棒打死。

文中最後還提示說「大家發現沒,在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前,孫悟空並不完全都聽唐僧的話,甚至有時候,還鬧個小矛盾,導致唐僧只好念緊箍咒,典型的一個叛逆者形象。可自從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後,孫悟空從此保護唐僧安安分分。而以此事可以看出,孫悟空前後可判若兩人。孫悟空已被如來利用六耳獼猴一戰中,安安靜靜、無人知曉的收服了」。

以上的解讀,不能說是解讀,只能說是捨本逐末的演繹。讀任何一本書都需要抓住主軸,而每本書的主軸都在首章或章節標題中。《西遊記》第五十八章的標題「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已經點明了"真假美猴王"的主題。其實所謂假悟空是真悟空的心魔,一體二用,心性的兩個表現,現在斬去心魔,留得真心在。

把書捧著看一看會更明白,作者意圖表達六耳獼猴代表的是悟空不好的過去,如來也說:「此番劫難因你師徒不和而起,才讓奸佞乘虛而入」。悟空不臣服之心在「真假美猴王」之後被識別,或者說被悟空充分覺察並全然面對後必然自己消亡(被打死只是象徵),剩下的是「本性」的悟空。而此時,回到上面陰謀論的故事,戰神心魔的悟空獲得的寧靜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六、各路妖怪

如上節所說,非但真假美猴王全是孫悟空的化身;甚至牛魔王也是孫悟空的化身。第六十一回中悟空不是自己說:「牛王本是心猿變,今番正好會源流」嗎?

西遊記中的各路妖怪,象徵了設法阻礙當下的那些想法和情感。狡猾的妖怪施展妖術來偽裝自己以至於能抓住玄奘。玄奘代表了存在當下的渴望,當惡魔抓住了他,這表示了人動了其他的念頭,這些念頭不想停留在當下,因此停在當下的努力受到了阻礙。如果,悟空(人們的智性)沒有發現玄奘被抓走,就但表著我們沒有意識道發生了什麼。正如第七十八回中詩云:

一念才生動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

掃退萬緣歸寂滅,盪除千怪莫蹉跎。

臨濟法師,禪修大師;胡吉威立,一位蘇菲(是伊斯蘭教的神秘形式的信徒)。都提到過魔鬼象徵了人的低等部分。

「佛陀和魔鬼就是指兩種狀態,一種是污穢的,一種是純潔的。」——臨濟法師「魔鬼實際上來說,就是人的低等自我和慾望。「——胡吉威立「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王陽明

「心中賊」指不正當的慾望。對大多數人而言,「破心中賊」難在有時候分不清心中的慾望是正當的還是不正當的。

妖怪抓住三藏以後總想吃掉他,意味著低等自我總想破壞處在當下的努力。然而,總是能救出玄奘。然而,如果人內在的悟空觀察著正在發生的事情,他可以在次說「在」然後做出當下的努力,就能擺脫這些念頭和惡魔,便能體會到涅盤與神聖的當下。

七、緊箍咒

《西遊記》第十四回:觀音對唐僧說:「我那裡還有一篇咒兒,喚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緊箍兒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記心頭。

孫悟空是心猿,白龍馬是意馬。唐僧守住自性,一心不亂,就是要降伏心猿、意馬,除去妄想。所以唐僧要用緊箍咒控制孫悟空,把白龍馬騎在身下,用韁繩、鞍轡和鞭子挾制它。人不能放縱自己的慾望。這是佛家戒的思想。等到了孔子講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階段,戒就不需要了。所以悟空到了西天,緊箍咒自然脫落。

因為惡魔時刻都在阻礙人們停留在當下,如果我們開始聽從那些以妖魔鬼怪為象徵,即那些浮現在腦海中的念頭,我們就忘記了這種雙重的意識,由於不再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從而無法意識到我們已停止了努力。當人努力處在當下,會將注意力集中所做的事上,同時也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為了延長這種狀態,人可以使用簡短的字語提醒自己留在當下。若是連續運用幾個簡短的字語效果會更好。

在基督教中,祈禱的內在意義是通過使用簡短的字語,請求內在的神:當下,得以顯現。

「阿拉伯語中,『祈禱』的內在含義是記得上帝。」——胡吉威立

所以,緊箍咒只是一個幫助人心能安住於當下的簡短語句。例如,瑜伽中的Om,梵文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心經》末尾的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等。

八、無字真經

僧師徒四人斬妖除魔,歷經艱難險阻終於到達西天雷音寺。原以為終能功德圓滿,未曾想到在雷音寺內被兩尊者索要人事(即今天我們的小費)。唐僧與師徒四人義正言辭拒絕了「勒索」的要求。可是,他們還是取到了「真經」,踏上了返回東土大唐的回程。結果遭遇白雄尊者香風作亂,在收拾「真經」之時,方才發現乃無字經書。悟空想到是那兩僧人作弊,師徒四人便返回雷音寺準備理論一番。

結果遇上佛祖,佛祖笑言:「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阿儺、伽葉問你們要人事我是知道的。真經不可輕傳,也不可以空取。」如此一番,師徒四人終於明白其中奧秘,便將紫金缽盂獻於阿儺、伽葉,終於取得真經。

西天的兩尊者索要人事,如果認為這只是諷刺世事,那樣的理解可能太過膚淺。唐僧要紫金缽何用?

話說明代金碧峰禪師入空定,無常鬼找他不到,變作老鼠,咬他喜歡的水晶缽,金碧峰入定時身體空掉,但在定中聽到老鼠把弄水晶缽的聲音,立即出定,大叫誰人碰我的水晶缽,無常鬼立即鎖他,禪師知道水晶缽的掛礙令他被無常鬼找到,於是求情許他延期七日,無常鬼走後,金碧峰便把水晶缽打爛,然後入定,臨入定前,在牆上寫下四句偈:

欲來找我金碧峰,猶如鐵鏈鎖虛空,

虛空若然鎖不得,莫來找我金碧峰。

這個時候還捨不得紫金缽,外物都放不下,何況我執法執?二尊者索要人事僅僅是障眼法,內在一片苦心,卻引來了一排板磚,可嘆。

另一方面,無字真經符合佛教的教義。佛教的要義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所見的東西,包括佛法都是虛妄、空無的。佛祖以為「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只好退而求其次,拿有文字經書來教化東土眾生了。

九、後記

事實上,很早就看到有人討論孫悟空的師承問題,武功問題,豬八戒的個人問題以及觀音姐姐的隱私問題,但是這些種種問題八卦的多,據實的少。更有用西遊記來講團隊管理和領導藝術的,很多都是過度闡釋的演繹,恐怕連吳承恩都沒想到那一層。要讀懂作者原意,只有抓住《西遊記》的主軸——心性修鍊。不信,你先把《西遊記》一百回的目錄看一遍,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再試試重讀這本絕對不愧中國四大名著的書吧。

(小提示:章節目錄中「心猿」指孫悟空;「禪心」指唐僧;「意馬」指白龍馬;「木母」和「黃婆」是道家修鍊的術語在書中分別指八戒和沙僧)

作為中國人,很多人都沒認真讀過《周易》、《論語》、《中庸》、《道德經》這些充滿中華智慧而深邃的著作。但如果連通俗小說《西遊記》都沒讀懂,就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悲哀了。


推薦閱讀:

品西遊記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是如來的十六條證據
喜鵲看西遊取經篇(60):博弈女兒國 下
四大名著中唯一大團圓的《西遊記》,其實是出悲劇

TAG:西遊記 | 西遊 | 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