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童年經歷與婚姻關係(二)

[轉] 精神分析:童年經歷與婚姻關係(二) 三、自我的確認和能力的形成(3-7歲) 這時的孩子開始體驗到了一個新的現實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以周圍世界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他開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歷程。為此,他必須完成兩件事情,這些都會在一生中影響到他與於自我的關係和與他人的關係,這就是:(1)他必須在自己的內心裡建立起一個穩定和持續的自我形象,以及一個穩定,持續的他人(主要指親人)形象。(2)確定對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評價,從而確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確認 在三歲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邊時立即感到焦慮和被遺棄的恐懼。現在,大約在三、四歲左右,孩子的空間活動能力不斷地增強了,以及父母不在他的身邊的時間也越來越多了,但他仍像以前一樣,需要安全感。於是他就開始將父母的形象裝進自己的頭腦里,以便使自己在離開父母身邊時仍然保持與他們的精神聯繫,保持著心理上的安全感,就象我們把自己的親人的相片裝在錢包里,隨時都可以拿出來看一樣。 由於孩子開始把自己從精神上與父母開始區分開來,換句話說,就是開始獨立了,他立即面臨的一個任務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個關於自己的內心形象,即我是誰?孩子是通過遊戲來完成這一任務的。他們裝扮成各種動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來嘗試自己是誰,自己不是誰?自己與其他人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同,最終,各種動物、人物和卡通角色的特點經過自己的認同後組合成一個獨特的個性特點固定下來。孩子在扮演聰明的小白羊、兇狠的大灰狼、可愛的小兔乖乖、狡猾的狼外婆、以及官兵捉強盜......,到近年來孩子們喜愛的美少女戰士和灌籃高手、忍者龜.......等各種角色中尋找自我,形成自我。這是的孩子表現為非常地注意父母對自己所扮演的各種遊戲角色的反應,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並強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與自己一起來玩遊戲。在孩子的這一成長階段,父母與孩子共同遊戲,以及對孩子的遊戲角色的反應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家長的反應決定了孩子將來的性格形成。明智的父母鼓勵孩子嘗試各種各樣的遊戲角色,對孩子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表現出來不同的行為和性格都給予積極的反應:「小白兔,你跳的真好看!」「大灰狼沒有吃到小白兔,現在一定餓了,快來吃飯!」當孩子的角色扮演得到父母的積極反應,他會繼續嘗試其他的角色來看看父母的反應。父母應該說:「你不但是漂亮的美少女戰士,而且是勇敢的忍者龜。」如果孩子在他的生活環境中有足夠的角色和模型供他選擇,而且他的選擇都得到父母的積極反應和肯定,他就會將在各種角色中汲取營養,集各種特點為一身,形成一個非常豐富和高度個性化的獨特人格。這時,父母應對於孩子的各種角色認同都給予積極的反應,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有選擇的評價、批評,忽視或者禁止和懲罰孩子的各種嘗試。 兒童:對羞辱的恐懼 然而,大部分的父母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方法是有問題的。他們由於自己性格和價值觀的局限,總是希望讓孩子成為自己頭腦中理想的,或希望的樣子,因此往往對孩子包括遊戲方式,在角色扮演中的行為,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性格特點以及行為特點進行不同的反應,有的贊同和誇獎,有的批評或忽視,甚至打罵和懲罰,用這種方法來塑造孩子。這樣,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願來扭曲形成了。我們現在有時可以在市場上買到方形的蘋果或葫蘆型的西瓜,非常有趣,自然價格也要貴出許多。據說這些瓜果師在他們還沒有長成前就濤在各種方形或葫蘆型的模型中,於是這些瓜果就會按照模型所規定的形狀生長起來。這種方法固然很有趣,但是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方形的蘋果可就不是那麼有趣的事情了。 很多父母,他們雖然在孩子的依戀期和探索期都能較好的滿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但是對於孩子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我的誕生」並不歡迎,孩子的這種自我形成使他們感到了不安,因為這些可能不符和某些社會文化的偏見,或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待。我們中國人歷來講究對孩子的「家教」,於是他們對那些孩子表現出來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為特點和性格特點給予批評、拒絕、壓制或懲罰:「女孩子不要那麼瘋,醜死了!」「這些東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羞死了!」「不要這麼鬧,靜靜地坐在那兒才是好孩子,」好孩子應該這樣,好孩子應該那樣......。於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了兩部分:一個是受到父母和社會贊同和強化的部分,所謂光明面的部分,另一個是受到父母和社會否定因而被壓抑下去的部分,所謂「陰暗面」的部分。從此,孩子形成一個單一的,片面的人格,不再是一個擁有完整的自我的人。孩子會本能地對自己的「陰暗面」感到羞恥,甚至否定了它的存在。孩子將自己分裂成了「好的」和「壞的」,他會努力地壓抑自己的所謂「壞的」一面,表現自己的所謂「好的」一面,並將它作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來。他總是在努力地控制自己,控制他的自然的人性中被否定和壓抑下去的部分不要「?露」出來,以免受到羞辱。 成年:古板的人格 刻板的兒童到了成年之後即可能形成古板的人格,這種人性格固執,通常自我中心,缺乏靈活性,較少有感情的自然流露和缺乏同情心。他以自己的「精確的計算能力」和「邏輯性思維」以及高度的理智為驕傲,而以流露內心情感為恥。因為這種人格較適於技術工作,顯得比較冷靜、理智、工作認真、一絲不苟、計劃性強,在社會的競爭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因此他們中的很多人常常事業成功,是公司或機構中的高層管理者或技術骨幹。他們的這些性格特點也往往吸引了很多那些性格上較為感性、不理智、依賴性強的異性。但是一旦組成家庭,這些性格特徵就成為配偶痛苦的源泉。他們也往往會選擇一個與他性格相反的異性作為配偶,因為她的身上具有自己失去的那些人格特點,只有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才會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完整,即我們常說的「性格互補」。可是不幸的是,要不了很久,他就會開始不斷地挑剔對方的毛病,正如他的父母當年對自己一樣。,不能忍受對方身上的自然的、自發的和任何看起來「不符合理性」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一切事情都應該是預先設計和計劃好的,因此常常指責配偶:「頭腦不清楚」,「自己都不知自己想要什麼。」「好好想想再說。」他們視配偶為自己的支配對象。他們通常情感冷漠,甚至不近人情。 他們最怕丟臉,過分強調自我控制,認為做人不要隨心所欲,要有理性。他們把真正的自我深深地藏起來,於是顯得很有城府。在婚姻中他們控制欲很強,固執己見,並喜歡用冷漠來懲罰對方。兒童:對被忽視的恐懼 另一些父母由於過份專註於自己的工作或自己的情感生活,完全忽視了孩子的這種自我確認的重要心理過程,對他們的自我認同的遊戲完全地不予理睬,不給予任何反應,拒絕與孩子一起遊戲,完全不在意孩子在玩一些什麼遊戲,對孩子的遊戲認為是幼稚可笑,不屑一顧,更不會對孩子在有些中扮演的角色給與積極的反應。如果父母從不對孩子說:「嘿!我們的小『花木蘭』回來了,」「你真是一個『小精靈』,」不參與孩子的遊戲,……,孩子將無從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結果,孩子將缺乏自我認識,缺乏個性,不知自己是誰,不能形成明確的自我觀念,不能清楚地區分自己與他人的區別和與他人的界限,在內心裡也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形象。他們總是表現出多重人格的特點,並在自己的不同人格特徵中間徘徊不定。他們情緒往往不穩定,常會無道理的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悲傷,一會兒生氣。他們害怕被別人忽視,他們最受不了別人沒有把自己放在眼裡,因為這樣會為使他們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這些孩子總是想得到父母和別人的注意,因此想盡辦法表現自己,好象總是生活在舞台上似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正是這種過多地需要別人的關注和認可,造成了他們的人際之間的界限的概念模糊,也不能建立自己的界限。他們總是試圖侵入別人的生活領域,也不能合理地保護自己的生活領域不被別人侵犯。 成年:順從型人格 不被重視的兒童在成人後往往形成一種「擴散型」人格。他們常常會抱怨:「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需要什麼」,「你無視我的存在」。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觀點、甚至情感,總是附和別人的想法,別人的情感,而不敢成為真正的自我,象變色龍一樣,隨時會根據環境來改變自己的顏色。他們總是在察言觀色,看著別人的臉色行事,總是過分地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對自我的認識完全依賴於別人的反應,他們的精力總是集中在如何能夠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和關注。他們最怕被忽視,不被關心和關注。他們做人的標準是不要出風頭,不要太有主見。他們總是努力地討好和取悅對方,相信只要對方高興自己就會得到關注、愛和幸福。然而無論對方給與他多少關注,他仍然在抱怨自己沒有被重視,沒有被愛,或沒有被承認。他們總是在抱怨對方控制欲太強,情感遲鈍,他們常說;「你從不關心我,什麼事情都要按你的意思去做。」 能力的確定 孩子在確定自我的同時,或稍後的時間,通常從四歲開始,試圖確定自己對外界世界的影響,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達到的範圍和極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獲得成功的程度取決於他們的自我評價。他們開始與同伴甚至父母競爭(如爭奪關注),炫耀自己的能力。他們嘗試做各種惡作劇,並注意觀察父母的反應。如果得到父母的讚許,他們就會進行更進一步的嘗試,直到受到父母的禁止或責罵,他們才會停止。 在這一階段,父母的職責是鼓勵、強化他們的各種嘗試,同時建立明確的界限,什麼是可以做,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如果順利,孩子學習到如何正確的適應社會,並建立自信心。父母的價值觀就會開始內化為孩子的價值觀,並在將來的生活中知道他們的行為以及人際關係。 兒童:對失敗的恐懼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嘗試努力不是給與持續的鼓勵和強化,他們對於自己孩子的獎勵顯得十分的吝嗇,因為生怕孩子會由於得到過多的獎勵而「驕傲自滿」。當孩子考試的了95分而歡歡喜喜地回到家,向父母報喜時,他們就會說:「這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你怎麼不跟人家得100分的比?」 於是他們的孩子就會幾乎每做一件事都在尋求父母的讚揚和獎勵。如果沒有得到父母的讚揚和鼓勵,他們機會繼續努力,直到得到父母的讚揚和獎勵。由於父母的鼓勵和讚揚是如此的不易得到,孩子感到永遠不夠好,於是永遠在追求成功和讚揚。他們不能面對失敗,成功使他們自大,而失敗則是他們自卑和抑鬱。但是無論多麼成功,他們都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因為他們會認為自己還沒有足夠的成功。 成年:強迫性競爭型人格 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會成為一個狂熱的競爭者。他們往往事業成功,蔑視道德,缺乏同情心。他們總是指責別人不努力,太苯。他們生活的一切目的就是競爭,競爭,再競爭。只有在不斷的競爭中不斷獲勝,才能維持他們脆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不能容忍和承受任何失敗。他們做人的標準是不要失敗,不要犯錯誤,永遠在追求完美。因為他們深信:「如果我是最優秀的,就會得到愛。」他們在婚姻中總是要居高臨下,控制對方,家庭也是他們競爭的戰場,而對家庭的支配權就是他們競爭的目標。他們傾向選擇一個能力明顯比自己差的人作配偶,一方面要求配偶服從自己,崇拜自己,但又同時不斷地抱怨對方胸無大志,太苯。兒童:對競爭的恐懼 有些父母從不給與孩子鼓勵,總是在批評和指責。他們總是對孩子說:「你看人家xxx多聰明,xxx多優秀。」「這孩子好不了」「這孩子將來怎麼辦?」這樣的教育是孩子不知如何表現自己的能力,即使表現出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被父母認可;「學習不好,歌唱的再好也沒用。」「這都是些歪門邪道的玩藝。」孩子常常產生強烈的無助感和敵意。他們從不公開地與他人競爭。他們表面上從不競爭,也不願意參與那些與競爭有關的遊戲,如象棋,撲克,體育競賽等等。但他們勝利的方法是如何讓別人失敗,如背後說一些壞話,告狀。他們為了避免失敗或批評總是迴避做出決定,卻對別人的決定充滿了不滿或敵意,而且常常抱著幸災樂禍的心理,等著別人的失敗。他們缺少同情心和良心。他們迴避一切競爭,卻總是在抱怨不公平。 成年:巧妙的妥協型人格 這些孩子長大後,如同他們小時候一樣,不喜歡參與具有競爭性的遊戲和運動。在人際關係中,喜歡當面奉承但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貶低和破壞別人的名聲和形象,使別人痛苦而從不自責。他們通常從事低於自己能力的工作。從不公開與看起來比自己能力強的人競爭。而是表示無興趣參與競爭,說:「我從來不願出風頭」然後通過貶低別人而達到自己的心理平衡。 他們在婚姻中表現為表面上順從,實際上消極抵抗,或通過巧妙的手段來達到目的。他們總是指責對方太要強:「什麼都要聽你的」「你什麼都要佔上風」。總是抱怨自己被控制,自己的能力不配對方承認。 點評: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情。可是如何去愛卻是學問。用積極的態度養育孩子,可以給孩子一生的快樂;用消極的態度來養育孩子,給孩子帶來的是一生也難以磨滅的痛苦。身為人父人母,豈能不注意?
推薦閱讀:

佐菲奧特曼登場之後的經歷有哪些?
10種常見的藥物濫用,看看你有沒有經歷過!
陳喬恩在演藝事業經歷過哪些?

TAG:婚姻 | 經歷 | 童年 | 童年經歷 | 精神分析 | 精神 | 關係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