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酒文化與中國古代詩畫

在中國社會史這條歷史長河中,文人與酒有著無法割解的夙緣,酒文化是中國古今文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酒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歷代文人重要的精神伴侶。文人於酒,或揮灑性情,釋放豪氣;或因寄所託,暢敘詠懷;或出世入世,藉之明志,正由於這些,幾乎所有著名的文人都與酒「有染」。近期有一次酒行業征聯,其中一幅優秀獎聯,是浙江郭正元先生的,其下聯說得動中肯綮:數萬卷宋詞元曲,漢賦唐詩,皆刪酒字,人間便少好文章。本篇文字,管窺蠡測,冀通過冰山一角之識,淺析一下歷史車輪碾過的社會生活中文人與酒難分難解的因果淵源。  杜康為釀酒之祖的事實在中國早已不爭。上溯其源,還在奴隸社會時期的夏王朝,酒就已經產生了,《史記·夏本紀》記錄了杜康釀酒的故事,之後,杜康釀造出的酒就被稱為「杜康酒」,而杜康本人也被尊為釀酒業的開山鼻祖。酒的產生,給予了後世無可估量的深遠影響。「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酒在從那以後的社會生活中就開始擔任了可成可敗的雙刃劍角色,一經登上歷史舞台,就從未淡出過。  但不知從何時起,酒漸漸融入了文人的文化生活。我想,主要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方面,古代文人多集中於士人階層,在社會層次中擁有較高地位和相當財富;另一方面,酒本身所具有的無法被其他飲品取代的獨特的魅力,緊緊縈系著雅文化階層的胃口,久而久之,使文人養成了一種癖好,飲酒甚至興隆為一種不過時的時尚,就像現當代的男人多嗜煙草一樣。  在恆河沙數的古今文人中,吟詩作賦又多是他們的必修功課。詩和酒也就此結下了不解之緣。仔細想想,古代的文章詩賦里,如若真消除了酒元素,不可勝計的文化典籍的色彩肯定會大打折扣,並將充斥無法想像的枯寂與死板,這是不能讓人接受的。試想,沒有酒,也就沒有歐陽修「醉翁」的自封,更沒有《醉翁亭記》這篇千古名文的存在,更遑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千古名句了呢!相反,從詩文出生的那一刻,酒就開始與之相依相伴,不離不棄了。詩文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在這種高雅藝術的熏陶之下,酒也就跟著高雅起來,漸漸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精緻別稱以及洋溢著文化氣息的對酒的藝術描述。僅僅別稱,就有「美醪、壺觴、金波、歡伯、麴生、麴秀才、麴櫱、酤、酌、醑、醍醐、黃封、杯中物、秬鬯、白墮、平原督郵、青州從事、春、浮蟻、綠蟻、碧蟻、椒漿、天祿、忘憂物、掃愁帚、釣詩鉤、狂葯、般若湯、清聖、濁賢」等數十個之多,更不用說對酒的專門的藝術性描摹了。早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這位「清聖濁賢」就已加入了****的行列,試掇取一例看:《詩經?國風?豳風》中說「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可謂是用最質樸拙直的詩的語言直接描述出了當時的生產場景,人民以糧釀酒,慶賀豐收,鮮活可見;屈原的《離騷》和《天問》也把不知多少或幽或壯之情融釋在這麴櫱之內;曹操更是「東臨碣石」,豪情寄語,在攻打東吳的月明星稀之夜高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以托其願學周公,吐哺劬勞,從而心納天下的宏願。  因而,要說文人與酒,必然須說詩文與酒;而說到詩文與酒,又不能不說和酒有著重要關係的幾位古代著名詩人,那就是劉伶、陶淵明、李白、蘇軾和辛棄疾。他們借詩娛情,借酒寄性,於詩與酒,難捨難分,各因人生遭遇和個人性情的異同而在對待酒的態度上及所借用的酒的功用價值上存在著異同。下面將對此五人一一詳略列數。    一、劉伶  他嗜酒如命,其癖好程度可謂古今無雙,實在是一顆「酒星」,據《晉書列傳十九——劉伶傳》記載,他身短貌陋,絕少言語,不妄交遊,而「放情肆志」(這句話頗有縱慾的嫌疑),經常駕鹿為車,攜酒而行,甚至還帶著兩個扛著鋤頭的收屍人,揚言「醉倒何妨死便埋(辛棄疾《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他甚至戲弄指責他不穿衣服的人,說天為其屋,地為其服,那些人都鑽進了他的褲子里。對於妻子的善言相勸,他曾禱祝道「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石,五斗解醒。婦人之言,慎莫可聽」,在他稀里糊塗禱祝的捯飭下,自己喝酒竟成了順從天意的事。酒,從古至今都是交遊的重要工具,從平頭百姓到富家貴胄,尤其是思想敏銳、喜好標新立異、張揚個性的文人們,都借酒交結同志與豪傑。劉伶也是如此,作為竹林七賢之一,他與其他六賢的默契很大一部分都系在酒葫蘆上了。所以,劉伶雖然嗜酒,卻有著一批同樣鍾情於酒、道合於志的賢達友人。劉伶是孤獨的,於是他尋覓到了極少的同樣孤獨的朋友和永不相阻、永不相棄的酒為伴侶。而人的自然性決定了人永遠都無法擺脫孤獨的一面,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同聲同氣的竹林七賢實際上在上演著一個群體的孤獨。孤獨,總在像尖刀一樣刺痛著文人敏感的心,使他們不得不淪陷在酒魅里。而相對於竹林七賢群體的孤獨,陶淵明則只能做一個個體的孤獨者。    二、陶淵明  酒,被陶淵明借來作怡情養性的仙藥。可以說是陶淵明首先開創了「酒飲微醺」的境界。他用酒努力調和個體的孤獨,借著醉眼直觸田園淡雅與閑適的要害,正是如此,他才創作出了流傳後世的二十首《飲酒》詩。怪不得酒會被稱為般若湯,在古代,它一定被認為是智慧與靈感的源泉,否則,就不會有醍醐灌頂的說法了。由是,我總結出了古代文人從潛意識狀態下在骨子裡奉行的一則人生信條:糊塗了才能聰明,醉了才能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再好不過了,這全賴於「入」與「出」的關係。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國維語)。「欲辨」為入,「忘言」為出,這「真意」,正是般若湯給引出來的。陶淵明也因此一次次將自己的出世思想升華,「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寧躬耕於西疇,開田園詩之先河。正如畢茂世所說「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這種難得的糊塗,實在是聰明,酒,空白了陶潛的榮華富貴,卻天荒地老了五柳先生的恬淡無爭。    三、李白  李白是仙,可惜被謫凡塵,只是下凡前沒忘記帶他的酒壺。不管他曾經做過怎樣的爭取,曾經如何的想「致君堯舜上」,他的靈魂深處都是與入世格格不入的,這與陶淵明有幾分相像。不過,李白還是覺得大才不得用,自己受了很多委屈,導致他的酒壺產生了另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澆胸中之塊壘。李白「斗酒詩百篇」,在他眾多天馬行空,風韻如神的詩中,也到處都是酒氣熏熏。杜甫《飲中八仙歌》里對李白狂傲洒脫的描述則更為傳神: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比照之下,劉伶更多像酒鬼,太白則更應用酒仙來匹配他詩仙的雅號了,他及時行樂,總是站在浪漫的巔峰,不願在面對著這大好的韶華與河山時,而看到自己的金樽是空的(莫使金樽空對月),只願長醉不復醒。然而這位仙人何以至此呢?就是因為他胸中的塊壘太多,但酒也並非萬能,儘管它可以讓李白「酣高樓」、「邀明月」,但它也會讓李白在藉之澆愁的時候「愁更愁」,看來,要做到不愁,不僅僅需要酒藥,更需要的是心靈真正的曠達。李白是仙,飄逸飛揚,性情跌宕,自非常人,他的愁完全來於他那種孩子氣的天真。酒,當然也可以使人胸襟曠達,氣度豪放,各路「綠林豪傑」們就以酒為紐帶,展示大男子義氣,大英雄情結,逃不出酒的這點魔力,酒或許就是因此才被稱為狂葯的。    四、蘇軾  蘇軾曠達的人生和酒不無親密的關係。在仕途中,他屢屢受挫,甚至數番差點丟掉性命,但他的一生曠達坦蕩,從他「一尊還酹江月」的豪氣干雲,到他「酒醒還醉醉還醒,一笑人間今古」的瀟洒豁達,酒都一直在助力著蘇東坡性情的因子,每每給他「一點浩然氣」,讓他產生「千里快哉風」的快意,彷彿酒已讓他羽化登仙。東坡居士的一生是開明睿智的,對於包括他的所有人來說,酒都是情感的津梁,無論是友情、愛情還是親情。「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臨江仙》),這是人生快事,所謂落拓之間見真誼,酒,就是一切活動不可或缺的佐料。蘇軾曾毫不諱言「使我有名全是酒」,他自言平生的功業在三州,必然也沒有忘掉酒這個伴他一生的老朋友的灼灼功績!    五、辛棄疾  酒,一直跟隨著辛稼軒積極入世而不得、壯志難酬的人生步伐而前行。辛棄疾雖也是豪放派的詞人,但他比蘇軾多了一些憤懣與憂思。想想國將不國,家亦難家,又何得而曠達呢!蘇軾難酬的壯志是「致君堯舜」,而辛棄疾的卻是「黍離之憂」,他比蘇軾的擔子重多了!通過酒,他豪放的深處也潛伏著一層婉約的憂愁,他甚至填過一首詼諧的戒酒詞,警告酒杯不要再靠近他(即上文所徵引的《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他總是在「長恨復長恨」,而緩解這「長恨」的物什無非是「杯中物」和「短歌行」,在張狂的醉態里,他看到青山的嫵媚壯麗,並料定「青山見我應如是」,在美醪的誘惑之下,性情畢露,這是多麼可愛的詞人。平凡的人,醉後會失態;高人醉後,只能彰溢他的神似!    縱觀歷史社會,酒離不開文人,文人離不開酒,實在如此。倘若酒無文人,就失去了自身的雅魅力;倘若文人無酒,就難以展現真性情。文人和酒聯姻,這樣的實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譬如「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唐伯虎《桃花庵歌》),文人借酒表達志向和情趣已成了普遍現象,以上的五例也只是個例和代表而已。在中國社會史中文人與酒文化的研究儼然已經形成了氣候,本文用粗淺的文字,表達了筆者對文人與酒這一研究主題的的一得之見,必多淺陋舛誤之處,筆者才疏學淺,期待方家指正。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總是離不開酒,詩壇書苑如此,那些在藝術界佔盡風流的書畫家們,更是「雅好山澤嗜杯酒」。如果說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那麼它又何嘗不是一個酒文化濃厚的國度呢?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酒在我國源遠流長,飲酒在國人的生活中早就演變成一種文化現象。俗話說:「酒為歡伯,除憂來樂」。人們樂時飲酒意在歡慶,愁時飲酒旨在除憂。酒可品可飲,可歌可頌,亦可入畫圖中。縱觀歷代中國畫傑出作品,就有不少關於酒的題材。可以說,繪畫與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不只是繪畫,書法更是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書法家們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對月高歌,往往就在醉時吐出胸中墨,酒酣後「解衣盤薄須肩掀」,一任天機,淋漓揮灑,神行紙上,從而作出一幅幅精品,這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佳話和藝術珍品。在這裡,酒已成了他們創作時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一、酒與文人的因緣

縱觀歷史上的文人,大都與酒形影不離。文人飲酒已是傳統上的瀟洒。魏朝末年,被譽為文壇「竹林七賢」的阮籍、嵇康等人,個個堪稱酒中豪傑,常在竹林中飲酒長嘯。阮籍一醉就是一個多月;嵇康醉酒有風姿,不時醉出美感來;劉伶更是對酒一往情深,可謂古今一流的「醉仙」。

陶潛醉酒,悠悠見南山。東晉陶淵明也是出了名的愛酒文人。他在《飲酒》詩前的小序中寫道:「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歡。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酒和他的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因為酒,他心底流露出無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正因為酒,他才會在駢體文玄言詩盛極的魏晉時期獨辟一代文風,為中國文學增添了一種新的題材。同時,酒對文人雅集也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據《與吳質書》記載,曹丕與「建安七子」徐幹、陳琳、劉禎等「每至筋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面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知自樂也」。

當歷史車輪轉至唐代,這時期的文人縱酒風尚更是異常興盛。在繁華的盛唐時代,酒氣熏天的長安城中有著一支龐大的飲酒隊伍。唐初詩人王績,因好酒獲「斗酒學士」的雅號。他曾撰《酒經》:「追述(焦)革酒法為經,又采杜康、儀狄以來善酒者為譜。」還有杜甫,史載他「於成都洗花里種竹植樹,結廬枕江,縱酒嘯詠,與田竣(音)野老相押盪,無拘檢」。大詩人李白更是感嘆道:「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在詩化的酒中不畏人生的挫折,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

在古代,但凡大型飲宴,沒有酒相伴是極為少見的。飲酒唱歌,言志抒情,是人們最愜意的事情之一。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對酒表達了別離的情緒:「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一出便廣為傳唱。後來人們又在其基礎上加以補充,形成《陽關三疊》曲,成為七弦琴「琴歌」之代表作。可見酒對於那時文人的作用之大,實在是難以盡述。

此外,黃庭堅跟酒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著作保留了宋代戎州(今宜賓)釀酒史的資料。黃庭堅不僅一般性地描繪了宋時戎州名酒飄香的氛圍,而且確鑿地反映了當時釀酒業的一些情況。戎州美酒刺激著他,激發了個人創作靈感,使其在創作高峰的體驗下,創作出堪稱傳世之作的詩詞。讀黃的作品使我們知道戎州有酒坊兼酒店,還有士大夫也在家釀酒。名酒不但有「荔枝綠」,而且有「安樂泉」等不同品種。

然而在元代,不僅是酒,就連酒旗在元人眼中也是很有魅力的,尤其在文人騷客那裡。正所謂「淡抹濃妝山如畫,酒旗兒三兩人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酒文化的興盛。詩人謝宗可有首《酒旗》詩寫得妙:「水村山郭酒初香,紵影青青字一行。壚畔低懸花霧濕,檐陰斜揭柳風涼。指揮意馬沖愁陣,搖曳心旌入醉鄉。惆悵步兵招不起,半竿空自舞斜陽。」酒旗通常用青布製成,元曲中又稱之為「青旗」。

現代人呼朋喚友地聚餐喝酒時,雖仍會有吟詩作畫,但那也只是個別現象了。沒了古人那種雅緻文化的酒桌氛圍,現代人剩下的只是熱鬧,著實令人為酒文化的失落感到些許遺憾。

倪田《鍾馗仕女圖》中對坐飲酒的鐘馗與鍾馗妹

二、酒與繪畫創作的激發

歷來酒與詩畫是不分家的。大多畫家都會藉助酒來激發靈感。有了酒,繪畫才會顯得大氣洒脫。飲酒與書畫創作的密切關係不言而喻。畫家和許多文人詩人一樣,酒同樣給了他們許多突發的靈感和激情,飲酒揮毫,落筆生輝。

酒跟繪畫創作之間的緣分十分悠久。早在漢代時,漢畫中就有許多有關酒文化方面的圖像。到了唐朝時期,有著「吳帶當風」的畫聖吳道子,常常「嗜酒且利賞,欣然而許」,乘酒後昂奮之際,始振其靈筆,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此種情況下完成的。《歷代名畫記》中說他「每欲揮毫,必須酣飲」。作畫前必酣飲大醉方可動筆,醉後為畫,揮毫立就。唐明皇命吳道子畫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風景,能一日而就。只因酒興大發,落筆恰到好處。這表明酒與吳道子的畫之間,一定有些關聯。

酒與繪畫的關係,書畫家與酒的精彩故事在明清時期仍是層出不窮。至明代,浙派畫家吳偉可謂酒中豪傑,尤其喜歡飲起酒來,再作縱恣粗獷的山水。而水墨大家徐渭亦喜酒,同樣願意在痛飲後揮筆,晚年他在所作《又圖卉應史甥之索》一詩中說:「史生親攜八升來,如椽大卷令我畫。小白連浮三十杯,指尖浩氣響春雷。」他把草書的宕盪奇肆線條和淋漓酣暢的水墨融會為一體,畫面富於音樂美感的視覺形象。如《墨葡萄圖》的筆斜風雨,藤蔓飛揚,濃淡相間的葉片,珠圓玉潤的果實,無不統一於如痴如醉的情感旋律中。這除了得力於藝術功力之外,當然還仰仗於酒效,酒起到了催化和升華至最高境界的奇效。

陳洪綬也特以好酒,尤好為女子作畫。朱彝尊在《靜志居詩話》中指出其在中年以後縱酒狎妓自放,有錢人拿了大把的銀子恭敬地來求畫,他都不予理睬。但只要有酒和女人,他自己都會找來筆墨作畫,即使販夫走卒乃至垂髫小兒,他也都有求必應,並自稱「半生懶癖惟好酒」。這正如毛奇齡所說:「蓮游於酒人,所致金錢隨手盡。」因而其詩文書畫與酒很有緣分,以致「有酒如強風飲不辭」,這也是他追慕古人而心有靈犀的原因。

酒不僅能幫助和激發畫家的創作,而且還是畫家們創作的重要題材,諸如文會、雅集、夜宴、月下把杯、蕉林獨酌、醉眠、醉寫……無一不與酒有關,無一不在歷代的繪畫中反覆出現。他們酒後興奮地引發絕妙的柔毫,於不經意處傾瀉胸中真臆,令後學擊節讚歎,甚至頂禮膜拜。

中國古代繪畫中,以酒入畫的內容很多,如以酒喻壽。醇酒之嗜,激活了二千餘年不少書畫家的靈感,為後人留下數以千萬的藝術精品。這樣的名畫比比皆是:東漢壁畫《夫婦宴飲圖》;晚唐孫位的《高逸圖》;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南宋劉松年的《醉僧圖》;元代錢選的《扶醉圖軸》;明代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圖》;明代陳洪綬的《飲酒祝壽圖》等等。

我國古代借酒作畫者遠非上述。可以說大部分畫家許多藝術精品的產生,都與酒密切相關。當然,他們之所以能創造出精湛的藝術品,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們的勤學苦練。但是,也絕不能忽視酒對書畫作品的誕生所起的巨大推助作用。

張旭酒後草書

三、酒與書法的關係

書法與繪畫一樣,要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須有嫻熟而深厚的技巧和功底,並心有所感而寄於筆墨。要做到這些,許多書法家常藉助於酒力。翻開我國書法史,可看到歷代草書家大抵嗜酒。如書聖王羲之,其著名代表作《蘭亭集序》便是他於紹興蘭亭喝酒時寫就。在東晉永和元年,王羲之與好友孫統、孫綽、王蘊等四十一人聚於紹興蘭亭。流觴曲水,吟詩作賦,提筆草《蘭亭集序》。筆興隨酒意而生,筆力隨酒韻而成。頓然出現了一幅「遒媚勁健,絕代所無」的作品。全文三百餘字中,即有「之」字十九個,但筆式各異筆韻不同,「千古極品」就在酒中問世了。就連王羲之在酒醒之後也大吃一驚,以致「更書數十本,終不能及之」。再也沒有達到醉酒時那種神往的藝術境界了。酒作用於王羲之,使他成為千古書聖可見一斑。

唐朝以後,書法藝術得以繼承發展,和酒也是一直相隨相伴。唐代最今人嘆為觀止的書家要數張旭和懷素了。他們兩人都是其時的草書大家,均喜醉後大呼作書,其書氣勢豪邁,盤曲放蕩,有如電激星流,又若驟雨旋風,觀之令人驚心動魄,不可思議。據史書記載,草聖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於是有其「揮毫落紙如雲煙」的《古詩四帖》。時人稱他的狂草為「醉墨」。而懷素則是「每酒酣興發,遇寺壁、里牆、衣裳、器皿,靡不書之」。有人問懷素寫字秘訣,他竟以「醉」字作答,正所謂「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唐代除這兩位外,值得一提的還有賀知章。據韋續《續書品》記載,他官至秘書監,性曠達好飲酒,是當時「飲中八仙」之一,自號「四明狂客」,能詩善書,其作草「縱筆如飛,酌而不竭」。

書法的發展到了宋代後崇尚意態,注重情感的抒發,書法與酒的關係也就更親近了。宋代書法家蘇舜欽,官運不佳被謫放到蘇州時,常練草書,有時酒酣落筆,較之平時更洋洋洒洒,別具一格,人爭傳之。據《清朝藝苑》記載:明朝遺臣朱耷,往往於醉後揮毫。人們知其嗜酒,聞字畫「皆得其醉後」,所以為了得到他的作品,便「置酒招之」,將紙墨置於席邊,待酒興大發,他便開始潑墨,或「攘筆搦管,狂叫大呼」,結果是「洋洋洒洒,數十幅立就」,而「醒時,欲覓其片紙隻字不可得,雖陳黃金萬鎰於前夕顧也!」

元代著名草書家鮮於樞也喜飲酒,也常「醉極作放歌怪字」,其書筆力勁健,奇態橫生,名聲與趙孟頫頃齊,同為元朝書壇巨擘。另有明代著名的草書家祝允明,他為人頑世自放,縱情於酒,其草書筆力挺勁,勢態活潑,書如其人。清代的傅山逍遙物外,自得天機,故醉中作草能放筆直書,冠絕一時。可見,草書與酒結緣,同為不少書家所鍾情,絕非偶然。畢竟酒能亢奮精神,誘發無意識,從而形成書藝創作的內驅力,這是不容置疑的。酒與書法共在,酒使不少書法家狂放不羈,不拘成法,激昂騰奮,然後筆走龍蛇,異趣橫生,創造出了許多藝術價值極高的傳世佳作。

中國的古老文明和燦爛文化源遠流長,如果說唐詩宋詞是祖國最為亮麗的文化遺產,那麼酒便是其中醞釀最充分,品醇至久的歷史流痕,中華民族的傳承中,酒有著特殊的地位,酒一直是慶典、祭祀、表達尊崇、抒發感情的最好載體。幾千年來,濃厚的酒文化一直在豐富著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內涵。而作為中國文化史上詩歌巔峰的唐詩,更是與酒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唐詩和酒文化正如兩股清泉,在各自汩汩流淌趵突的同時,匯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一溪潺潺的清流。上承秦漢古風下瀝宋元淵潭,一路奔騰,造就了清雅麗韻又濃烈芬芳的詩酒文化。久久地,久久地在亘古長河中激蕩著眩目的浪花。

一、中國詩歌溯源和唐詩的發展

華夏文化的源頭是詩歌,已被儒家奉為經典的《詩三百》,即《詩經》作為成形的標誌。中國逐步成就了「詩的國度」的美譽,從春秋諸子百家,到戰國末秦初的寓言、散文、漢賦,魏晉南北朝文學,一路走來,到了大唐帝國,華夏文化的明珠——詩歌無可遏止的閃耀出絢麗的光彩,成了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從四言、五言到七言,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成就都達到了巔峰。這座巔峰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⑴公元七世紀唐帝國建國到八世紀安史之亂前100多年,唐帝國經濟實力上升,經濟發展為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造就了唐詩繁榮的溫床。

(2)由「五胡十六國」的紛亂到隋唐統一,是一個國內各民族融和的過程,使當時以詩歌為代表的文化得以交流和發展,,為作家的修養和創作提供了營養和素材。

(3)剛剛統一起來的唐帝國對各種思想和文化採取包容的態度,如儒 、釋、道三教並存,為詩歌的創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

(4)唐帝國制定和實行以科舉制度選拔人才,而科舉考試的主要形式是詩賦,直接促進了詩歌的創作與風行。

(5)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詩歌創作已日臻成熟,律詩也跨越出了試驗階段。

綜上所述,各種有利因素使得唐詩盛況空前,大放異彩。

詩歌的盛行造就了優秀的詩人,優秀的詩人又推動了詩歌的發展。下面我試著將唐詩的發展和詩人的輩出勾勒出一個流變圖,使各位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輪廓。

* 公元618年唐帝國建立後,詩壇最初幾十年沒什麼建樹,只有一個王績追蹤著風格清朗但難免寂寞的晉陶淵明詩風,是唐初詩壇上少有的一個亮點,雖為後世稱嘆,但終究是寂寞的。

*武則天於公元655年施政,唐開始呈現新的面貌。初唐四傑王勃、楊炯、駱賓王、盧照鄰嶄露頭角。宋之問、杜審言陸續登壇,完成了七律體,完美了五七言古體,令人耳目一新,風格明快清新。陳子昂則從漢魏古風中汲取營養,開一代新風,上承建安三曹,下開李白杜甫。

如果承認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高峰,那麼毋庸置疑,盛唐詩歌乃是這座高峰的頂點。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前後,國家戰亂給了詩人以大好的題材,他們或田園,或邊塞,歸隱,或軍旅,悲憤。離愁別緒,刀光劍影,歌女商旅,大大豐富了詩歌創作的源泉。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當推孟浩然、王維、常建等,他們繼承陶淵明的詩風,而後又影響了柳宗元、韋應物等一大批詩人。最高成就自然是孟浩然,王維,並稱王孟,而邊塞詩最出色的則是高適和岑參。

*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高峰非李白莫屬。自從被忘年至交、詩人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後,又被後人尊其為「詩仙」,李白毫不掩飾他對功名事業的嚮往,從他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就可看出,他更多的擯棄了悲涼、慷慨、纏綿婉轉而走向了瑰麗多姿,豐富奇特,汪洋恣肆。而比他小12歲的杜甫也適時登上了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頂峰,和李白的浪漫飄逸不同,杜甫是以嚴肅的、悲憫的心情關注著人民的疾苦。

*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界標,也是唐代文學發展的一個小轉折點。杜甫勇敢、忠實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難,為人民的哀樂而唱。他高妙的藝術手法和深切的悲民情結使他成為了詩聖,他的詩也就成了攝錄整個動亂年代彌足珍貴的詩史。儘管李杜風格不同,但深刻思考起來,兩人是殊途同歸的。這樣安史之亂前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亂後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詩歌雙峰並峙,成為了至今無人逾越的擎天巨嶺。厚重、深沉、瑰麗多姿且雄渾沉鬱,這也是唐詩在中國乃至世界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所在。

* 李杜以後的唐憲宗時,又有兩大流派相繼形成: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有元稹,李紳,張藉等,以韓愈為首的孟郊、賈島,李賀等,他們均繼承杜甫而又各有創新,完成了唐詩盛後的又一次崛起 ,其中韓愈的散文又延及到了宋代的歐陽修,蘇氏父子。韓愈因之成為有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到了晚唐,又有兩位傑出的詩人挑起了唐詩中興的大梁,這就是被稱為「小李杜」的杜牧和李商隱,再晚些時候的皮日休和陸龜蒙,羅隱等,儘管也名噪一時,但也很難望老小「李杜」之項背了。

以上是對中國唐詩的源頭及唐詩興盛的大略分析,下面我們再去追溯另一個文化源頭,即酒的淵源。

二、中國酒文化探源

*中國酒的淵源比詩要早。今天我們主要講唐詩和酒文化的融合,對於酒的淵源只能大致描述一下,中國的酒文化一點也不比詩歌遜色,無論是對生活、政治、歷史的影響,還是對華夏文化特別是詩歌的貢獻,完全可以和其它文化媲美的。溯本求源,酒的歷史從堯舜以前就開始了,其中就有上天造酒說,星象文化中的28星宿中就有酒旗星,傳說是專管造酒的酒神。在《周禮》中有記載,距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不可謂不古老。

*再有幾種則是:(1)「猿猴造酒說」()夏禹時代的「『儀狄』造酒說」(3)相比之下後來杜康造酒的傳說記載更詳,更可信一些。

*一般來說,關於酒的起源比較通行說法是,猿猴在山中造出了果酒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則是高粱酒的創始人。曹操詩曰:「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以佐證。很久以來,「杜康」一詞成了酒的代名詞,追溯這些源頭,不難看出,作為後來廣泛發展的中國酒文化的底蘊是豐富的,歷史也是久遠的!

* 這裡有必要說一句,和其它國家一般由果酒(即葡萄酒)等佔主導地位不同,中國的酒更多的是烈性的糧食酒,在中國,酒不只成了一種特殊的食品,更是成了各種活動、節日等場合不可或缺的必備品。

*中國酒業發展到今天,尤其是隨著國力的增強,消費需求的旺盛。中國已有了享譽世界的四大名酒,分別是貴州茅台、山西汾酒、瀘州老窖和四川五糧液,其中茅台和汾酒分別於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而舉世聞名。

*中國的酒文化的歷史遠長於詩歌,中國的酒習俗更是無處不在。

春節賀歲必有酒,清明祭祖必有酒,端午避邪必有酒,中秋賞月必有酒,重陽登山必有酒,婚嫁有喜酒,新人有交杯酒,生子有滿月酒,百日有長命酒,商賈有開業酒,送別有壯行酒,凱旋有慶功酒------酒文化無處不在,酒香無處不芬芳。

因此,這種濃濃的酒文化到了文人墨客那裡就完成了酒與詩的不解之緣,下面我以唐詩和酒文化的高度融合略舉幾例。

三、詩酒淵緣

前面列舉的唐代大詩人中,無論是雙峰並峙的李杜,還是緊隨其後的白居易都有著大量的關於酒的詩篇,李白的詩有一多半和酒有關,杜甫的詩也幾乎1/3與酒有關,縱觀唐詩與酒的關係,我在從以下幾個方面略作歸納:

社日

鵝湖山下稻梁肥,豚(tun) 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這是唐代詩人王駕的一首七言絕句

古時的春秋季節有兩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別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勞動人民不但通過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祝願,同時也借這樣的節日開展對他們來說十分難得的娛樂活動。

  詩一開始不寫「社日」的題面,卻從村居風光寫起。鵝湖山,在今江西鉛山縣境內,這地名本身十分誘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鵝鴨成群,魚蝦滿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農村風光。春社時屬仲春,「稻粱肥」,是指田裡莊稼長得很好,豐收在望。村外風光是這樣迷人,那麼村內呢?到處是一片富庶的景象,豬滿圈,雞棲塒,聯繫第一句描寫,真可以說是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所以一、二句雖隻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這兩句也沒有寫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訴讀者,村民都不在家,門兒都半掩著。「半掩」而不上鎖。可見民風淳厚,豐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閉戶」表示環境的太平安寧,「半掩扉」這個細節描寫是很有表現力的。

值得注意的是詩人沒有就作社表演熱鬧場面著筆,卻寫社散後的景象,「桑柘(zhe )影斜」,春社散後,人聲漸稀,到處都可以看到一種情景,即一些為慶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鄰里攙扶著回家。它的暗示性很強,醉人這個細節可以使人聯想到村民的興高采烈。才不覺貪杯喝醉,而這種高興與豐收的喜悅分不開的。這種喜悅正是詩酒文化的融合所達到的效果,除此以外,很難想像用其它事物表達會有這樣的效果——這是詩酒言樂!

我們再看一下唐代另一個大詩人元稹的詩:

六年春遣懷八首(其五)

伴客銷愁長日飲,偶然乘興便醺醺。

怪來醒後旁人泣,醉里時時錯問君!

這是元稹對亡妻的真誠執著的愛戀。字字深情,讀來沉痛感人。

起句便敘寫他在喪妻之痛中意緒消沉,整天借酒澆愁的情態

伴客銷,表面上是陪客人,實際上是好心的客人為了替他排遣濃憂而故意拉他做伴喝酒。再說,既是伴客,在客人面前表露兒女之情是不恰當的,所以免不了虛與委蛇,強顏歡笑。這樣銷愁喝下去的是自己的眼淚,酒入愁腸化作相似淚,透出了心底的凄涼。

結尾兩句,真真是錐心泣血。讀詩至此,有情人能不掩卷一哭。醉後吐真言,這是常情,醒來見旁人啜泣,感到奇怪,一問才知道,原來自己在夢中,忘記愛妻已逝,口口聲聲呼喚妻子。以至於旁觀者潸然淚下,凄苦之情,撼人心弦。試想,若不是詩中蘊酒,怎能如此感天動地?---------這是詩酒言悲!

在唐代,酒文化融於詩中,以成詩家佳話,請看作為忘年交的杜甫是怎樣以欽賞的語氣讚美李白這位「詩仙」的。

飲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當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QU)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晉長齋綉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不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飲中八仙歌》是一首別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詩」。八個酒仙是同時代的人,又都在長安生活過,在嗜酒、豪放、曠達這些方面彼此相似。詩人以洗鍊的語言,人物速寫的筆法,將他們寫進一首詩里,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圖。可見,唐代詩與酒,酒好比手與足,形影相隨,分不開,拉不散,詩因酒增輝,酒因詩溢彩!--------這是詩酒成像

  客中作   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抒寫離別之悲,他鄉作客之愁,是古代詩歌創作中一個很普遍的主題。然而這首詩雖題為客中作,抒寫的卻是作者的別一種感覺。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蘭陵,點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聯繫起來,便一掃令人沮喪的外鄉異地凄楚情緒,而帶有一種使人迷戀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蘭陵美酒,是用鬱金香加工浸制,帶著醇濃的香味,又是盛在晶瑩潤澤的玉碗里,看去猶如琥珀般的光艷,詩人面對美酒,愉悅興奮之情自可想見了。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詩人並非沒有意識到是在他鄉,當然也並非絲毫不想念故鄉。但是,這些都在蘭陵美酒面前被沖淡了。一種流連忘返的情緒,甚至樂於在客中,樂於在朋友面前盡情歡醉的情緒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發展到樂而不覺其為他鄉。正是這首詩不同於一般羈旅之作的地方。抒寫離愁而不愁這種屈曲蜿蜒的表達,正是唐詩與酒文化結緣融合的美妙之處!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七言律詩汪洋恣肆,一氣呵成。極言驚喜之情,大喜之餘。縱酒相慶。可見酒之喜慶色彩。如改為「須喝水」則大殺風景了!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簫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糴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蕖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蕖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裡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蒼涼悲愴之意境。

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祽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 

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飲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這裡詩酒言愁,正所謂「借酒澆愁愁更愁」了

寄東魯二稚子 李白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

我家寄東魯,認種龜陰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復茫然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

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因之汶陽川

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懷詩,詩人以生動真切的筆觸,抒發了思念兒女的骨肉深情,詩以景發端,在我們面前展示了「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的江南春色,把自己所在的「吳地」(這裡指南京)桑葉一片碧綠春蠶快要結繭的情景,描繪得清新如畫,接著即景生情,想到東魯家中春天的農事,感不禁心憂如煎,焦慮萬分。詩人對離別了將近三年的遠在山東的家庭,田地、酒樓、桃樹、兒女、等等一切,無不一往情深,尤其是對自己的兒女更傾注了最深摯的感情。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他想像到了自己一雙小兒女在桃樹下玩耍的情景,他們失去了母親(李白的第一妻子許氏此時已經去世),現在有誰來撫摩其背,愛憐他們呢。想到這裡,又不由得心煩意亂,肝腸憂煎。怎麼辦呢?那就取出一塊潔白的絹素,寫上自己無盡的懷念,寄給遠在汶陽川(今在山東泰安西南一帶)的家人吧。這裡想像自己的心被風吹到遠方的酒樓前,——這是詩酒思親!

不 見

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詩用質樸的語言,表現了對摯 友的深情,

頸聯宕開一筆,兩句詩是對李白一生的絕妙概括,勾勒出一個詩酒飄零的浪漫詩人的形象,杜甫想像李白在飄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許能澆其塊壘,慰其憂愁,這一聯仍然意在寫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層地抒發了懷念摯友的綿綿情思。———詩酒摹狀貌,表摯情,形象生動!

行路難三首(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去帆濟滄海。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一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沒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乎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會「一飲三百杯」的,然而,這一次他端起酒杯,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落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鬱,感情的激蕩變化。看來,詩仙也有不想喝酒的時候》

問劉十九

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首詩可以說是邀請朋友前來小飲的勸酒詞。給友人備下的酒,當然,是可以使對方致醉的,但這首詩本身卻是比酒還要醇濃。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酒是新釀的酒(未濾清時,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綠,細如蟻,稱為「綠蟻」),爐火又正燒得通紅。這新酒紅火,大約已經擺在席上,泥爐既小巧又樸素,嫣紅的火,映著浮動泡沫的綠酒,是那樣地誘人,那樣地叫人口饞,正宜於跟一二摯友小飲一場。

酒,是如此吸引人。但備下這酒與爐火,卻又與天氣有關,晚來天欲雪「——一場暮雪眼看就要飄灑下來,可以想見彼時森森的寒意陣陣向人襲來,自然免不了引起人們對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閑可乘,除了圍爐對酒,還有什麼更適合於消度這欲雪的黃昏呢?看來,酒和唐詩的巧妙結緣生髮出多少意境啊!

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後期

白居易

少時猶不憂生計,老後誰能惜酒錢?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閑片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弦。

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從「少時」到「老後」,是詩人對自己生平的回顧。「不憂生計」與不「惜酒錢」,既是題中「沽酒」二字應有之義,又有政治抱負與身世之感隱含其中。「少時」二字使人想見詩人少不史事時的稚氣與「初生之犢不畏虎」的豪氣。「老後」卻使人聯想到那種閱盡世情冷暖、飽經政治滄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氣了。詩人回首平生,難免有「早歲那知世事艱」的感慨。

這裡的「醉」,似醉而非真醉,與其說是醉於「十千沽一斗」的美酒,不如說是醉於「勝管弦」的「清吟」,雖然美酒可以醉人,卻不能醉心,一般的絲竹可以悅耳動聽,卻無法象知已的「清吟」那樣奏出心靈的樂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這二句,把「閑飲」和內心的煩悶都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詩酒抒懷!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片戰幾人回。

邊地荒寒艱苦的環境,緊張動蕩的征戌生活,使得邊塞將士很難得到一次次難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麼一次,那激昂興奮的情緒,那開懷痛飲、一醉方休的場面,是不難想像的。這首詩正是這種生活和感情的寫照。詩中的酒,是西域盛產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以白玉精製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稱「夜光杯」;樂器則是胡人用的琵琶;還有「沙場」、「征戰」等等詞語。這一切都表現出一種濃郁的邊地色彩和軍營生活的風味。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名「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後來更有用低沉、悲涼、感傷、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古來征戰幾人回」顯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這是一個歡樂的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絕不是一兩個人天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類一種激動和嚮往垢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業,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詩酒寫軍旅。

把酒問月

青天有月親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有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把酒問月》這詩題是作者絕妙的自我造象,那飄逸浪漫的風神唯謫仙人方能有之。題下原註:「故人賈淳令予問之」,彼不自問而令予問之,一種風流自賞之意溢於言表。

悠悠萬世,明月的存在對於人間是一個魅力的宇宙之謎。

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有詩味,二名語序倒裝,以一問攝起全篇,極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抒懷。

曹操詩云:「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處略用其字而,流露出同一種人生感喟。末句:「月光長照金樽里」,形象鮮明獨特,從無常求「常」,意味雋永。至此,詩情海闊天空地馳騁一番後,又回到詩人手持的酒杯上來,完成了一個美的巡禮,使讀者從這一形象迴旋中獲得極深的詩意感受。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覺寫到時間感受,於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酒月入詩,更顯奇妙。

總之,可以看出,在唐詩中,酒文化和詩的載體結下了不解之緣,詩中,酒可言情,酒可言悲,酒可抒憤,酒可送別,酒可思鄉,酒可成像,酒可邊塞,酒可軍旅,酒可自樂,酒可戀子,酒可懷妻,酒可言樂,酒可豪壯---------。難以想像,如果唐詩中無酒,還能不能成為唐詩了!

補充:
四、唐詩.酒文化.名人逸事

一、蘇軾,被奉為豪放派詞人的魁首,酒既能引發他委婉沉鬱的情感,同樣也能激發他的萬丈豪情。「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借酒感悟人生是蘇軾的獨到之處,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南宋女詞人李清照也善於借酒抒情。她的時期作品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神」等等。皆體現了名門淑女優雅閑適的生活及多愁善感的情懷。南渡以後,國破家亡,詞人飲酒別有一番凄苦的滋味。在《聲聲慢》中她呤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經常在酒宴上配樂歌唱,古人以詞詠酒,以酒抒情成了很普遍的現象。蘇軾、李清照等著名詞人生活在詞風大盛的兩宋,他們要想準確、傳神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恐怕還得藉助委精彩的話,西方的狂人都則特別值得尊敬。西方的狂人多是心理變態的狂人,中國的狂人則多是不為當時的主導文化接納的精英,是佯狂。當社會是正常是時候,狂人是病態的;當最清醒的人被迫佯狂而且人們也真以為他是狂人的時候,社會是病態的。魯迅先生的《狂人日記》,就是借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社會人的病態本質。狂人帶著變態的眼光,觀察到家庭里的親人以及相識者要準備策劃陰謀把他吃掉。

三、陶淵明,無論是從酒檔史還是詩歌鳴的角度來說,陶淵明都是一位有著特殊貢獻的人物。因為正是從他開始,才「把酒和詩連了起來,即使阮籍,『旨趣遙深,興寄多端』的詠懷詩的作者,也還是酒是酒、詩是詩的,詩中並沒有關於飲酒的境界和趣味的描寫。但以酒大量地寫入詩,使詩中幾乎篇篇有酒的,確以陶淵明為第一人。在阮嗣宗,酒只和他的生活發生了關係,所以飲酒所得的境界也只能見於行為。雖然生活還會影響到詩,但畢竟是間接的。但陶淵明,卻把酒和詩直接聯繫起來了,從此酒和文學發生了更密切的關係」。

陶淵明(365-427年,)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自幼博覽群書,性愛山水自然,不慕虛榮名利。29歲時出仕,曾做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等官。

陶淵明的這種人生態度,在他所作的《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兮辭》里,得到真實的寫照。

前者生動地刻畫出一種悠閑好靜、不慕榮利的生活。五柳先生本性酷愛飲酒,可惜家中貧困,常常得不到。親威朋友了解這種情況後,經常準備美酒請他來暢飲。他每次赴飲,一定要到喝醉為止,醉了之後,就告退回家,從來不會捨不得走。儘管他的房子破破爛爛,擋不住風吹日晒,屋中空空蕩蕩,飲酒的瓢常常空空如也,但他安然自得,毫不在乎。他常寫詩文自娛自樂,並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志向。得與失、榮與辱,對他來說,全都已經忘懷。像五柳先生這樣以喝酒與賦詩為快樂的人,確實不屬於紛亂混濁的時代。

《歸去來兮辭》想像詩人自己外出歸來時,牽著幼子踱進內室,樽中已貯滿美酒。拿起酒壺酒杯自酌自飲,閑看院中樹木怡然自得,酒已經成為他生活中不可須臾分離的夥伴。正如他在《止酒》一詩中所述:「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暮止不安寢,晨止不能起。」

他既要寄情於酒,又要賦詩抒懷,詩與酒以情懷為紐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因此,他詠酒的詩很多,以酒或飲為題的有《飲酒二十首》、《連雨獨飲》、《述酒》等。在《連雨獨飲》中,他吟誦道:「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間?故老贈余酒,乃言飲得仙。試酌百情遠,重觴忽忘天。」在《飲酒·序》中他說,他在家閑居少有歡樂,加上近來夜已漸長,每逢得到名酒,沒有哪個晚上不喝,對著自己影子獨自乾杯,不知不覺間便醉了。醉酒之後,就寫幾句詩來自我娛樂。這二十首詩,題目叫《飲酒》,實際上是詠懷。正如人們所評論的,他是常言酒、多言酒而意不在酒,其中既有絕意仕途的錚骨豪氣,又有感慨人彺多 的柔情細語,還有歸隱田園的恬靜與豁達。正如在《飲酒》詩中所述的: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四.歷史上,灑在政治鬥爭中用最成功的範例是北宋初年的「懷酒釋兵權」。唐末,我國進入軍閥混戰時期,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時期,趙匡胤是後周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他在開封附近的陳橋驛發動兵變,手下將士黃袍披在他身上,他一舉做了皇帝。根據自身經歷,趙匡胤知道大將手握重兵是對皇權的極大威脅,宰相直普也勸他將兵權收回,於是趙匡胤宴請了握有重兵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席間,趙匡胤說:「我靠大家的力量才打下了江山,做了皇帝,但做了皇帝之後又寢食難安。」眾人問他原因,趙匡胤說:「這是很容易知道的,誰都想坐皇帝這個位子啊!」石守信等人很惶恐,忙說:「皇上怎麼說這樣的話呢?我們都是決無二心的。」趙匡胤說:「雖然我知道你們忠心耿耿,但你們手中有兵權,我心不安呀。於是,幾位大將無奈的交出了兵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五、王勃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少時即有才名,「六歲能屬文,清才俊發,構思無滯。」十四歲時,去交恥(在今越南境內)看望被貶遠商的父親,途經洪都今江西南昌市),適適洪州牧閻伯嶼剛剛修茸好滕王李元嬰任洪州刺史所修建的滕王閣,準備於重陽佳節在此大宴賓客,一來附庸風雅,二來趁機展覽自己的「德政」。,江南學者名流一百餘人全部應邀參加,王勃也湊巧出席了宴會。

酒過三巡,閻伯嶼故作姿態,拿出筆墨紙硯讓賓為滕王閣作序。其實,他已事先讓女婿吳子章精心準備了一篇序言,想趁機會炫耀一下女婿的才華,以利於今後的提升,眾來賓或者知道箇中奧秘,或者擔心當眾獻醜,全都委婉謝絕。唯有王勃初生之犢不畏虎,欣然領命,「對客操觚,頓刻而成,文不加點。」閻伯嶼見這位少年書生如此不客氣,非常生氣,特意派人站在他身後,寫一句報一句,想抓住把柄嘲笑他一番。一人來報,開頭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凈伯嶼笑笑說:「不過是老生常談而已。」又有人報,接下來是「星分翼軫,地接衡廬」,他略感吃驚,覺得此單不可小覷。及至報出「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凈伯嶼已激動得不能自持,全不管女婿的面子前程,站起來大聲對賓客說:「此文定可千古流傳」!

六、李白

歷下上,酒與文人有著不解之緣,也許酒是激發文人靈感的妙藥,也許酒是他們遁巨消悉的法寶。歷朝歷代,酒與文人之間演繹了數不清的故事,唐代,許多文人以酒自命,王績自稱「五斗先生」;詩人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時自稱「醉司馬」,遷河南尹時自稱「醉士」;有些文人經常聚飲,成了著名的酒友集團,如因杜甫《飲中八仙歌》而著名的「酒中八仙」即賀知章、李趟、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還有在山東徂徠山隱居的李白、孔巢父、斐政、陶沔、韓准、張敘明、被稱為「竹溪六逸」

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峰,湧現出許多偉大的詩人,其中李白提最具個性色彩的一位。他的詩作充滿豐富、浪漫的想像力,成為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佳作。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稱為「酒星魂」、「酒聖」、「酒仙」。酒的確為李白和他的詩作增色不少。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詠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生動地描述出李白才氣橫溢、狂放不羈的性格,在李白作品中,關於酒的詩句隨處可見,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將進酒,杯莫停……但願長醉不復醒。」。李白寫酒的氣勢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會須一飲三非杯」「非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雖然他在古代著名的酒人中,酒量不算很大,古人飲酒超過一石的大有人在,李白不過數斗,但李白愛酒的豪氣卻無人能及。他在《陪侍郎叔游洞庭》中說「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他要把湘水和洞庭湖化為巴陵大地上的無限美酒。當李白看到漢水時,想把一江漢水也都化為美酒,「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發醅。此江若變作春酒,迭曲便築糟邱台」。李白這樣豪氣凌雲而又滿腦子酒意的詩人,古今中外,難有望其項背者。李白過湖北松滋時,泛舟洞庭湖,飲酒吟詩:「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李白寫酒不僅僅是氣魄大,他也很講究意境,如「春風與醉客,今乃相宜」「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李白對酒的領悟也是常人難及的,像「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如不是常與杯中物打資產,那是難有這樣傳神精闢的見解。歷史上的文人多有懷才不遇的感慨,於是他們縱情山水之餘,酒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飲口,「古來聖賢皆寂莫,惟有飲都留其名」。當然,真正「飲者留其名」的畢竟很少見,李白能留名千古,靠是詩名,酒名只是增色而已。

七、金龜換酒

天寶初年,李白因著名道士元丹丘的推薦,高唱闐「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來到長安應詔。誰知到長安後並沒有馬上被召見,等了好多天單詞皆無,李白心中煩悶,便到城東北的大寧坊紫極宮遊玩,想從道教那裡尋找些破悉釋悶的靈丹妙藥。正遊玩間,人群中一位衣布履、鶴髮童顏,手拄一根節竹杖,儼然是老壽星下凡的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不由地停步觀看,剛好老人也在看他。李白天性仰慕高人,很想上前問問老人姓甚名誰,可否一敘,又怕素昧平生,唐突了前輩,只好耍了個小小花招,指著老人的節竹杖說:「如果我看得不錯的話,此杖乃臨邛山中千年之物。」老人笑笑回答說:「如此看來,學士是蜀人無疑了,敢問尊姓大名?」「不敢,不敢,晚生蜀人李白。」「原來是大名鼎鼎的李太白,怪不得如此飄逸呢。老夫姓賀名知章,願與你交個朋友,可以嗎?」李白一聽,倒身便拜:「久慕賀前輩大名,今得一見,三生有幸。」二人都再無心思再玩,便到一家酒樓小酌。

酒過三巡,李白非常誠懇地說:「賀前輩的作品對晚生教益匪淺,《詠柳》、《回鄉偶書》等篇,迄今猶能倒背如流。」賀知章謙遜地揮揮手說:「那些山歌小調,不值一提。我已成老朽,寫不出什麼新作品了,學士青春年少,才氣超人,他日必成大家,不知隨身可曾帶有詩作,可否讓老夫先睹為快?」李白急忙掏出一卷詩來,雙手捧上,賀知章一見,拍案稱奇,喝酒到日夕斜,結帳時兩人竟都沒帶錢,賀立即解下隨身攜帶的祖傳珍寶小金龜,也不管店家找錢,拉起李白就走,這就是「金龜換酒的故事。

推薦閱讀:

重新認識書法 (提要)---讀古代書論揭示書法的筆法
從古代名士看兼濟天下之心(康有山)
古代君臣的禮儀
為什麼看到很多清朝人像里佩刀時都是刀把在後刀尖在前?這樣拿刀不是很費力嗎?
中國古代女性「內衣」的變遷,你可能只知道肚兜!

TAG:中國 | 文化 | 酒文化 | 古代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