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愛情,誰說不存在
作者:叢非從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對於很多人來說,親密即破碎
當你跟一個人建立長期的親密關係的時候,你開始受不了他,你開始懷疑。懷疑自己是不是當初瞎了眼,是不是選錯了,是不是該分手或離婚。或者你開始了漫長的改變他的旅途,通過抱怨、指責、學心理學等。然而無論你怎麼做,你都能成功證明這個事實:這段關係、這個人讓你很失望,很迷茫。因為他根本達不到你的要求,並且改變無望。
有時候你換了一個人,然後終於發現似乎這是你要找的。但是一旦走近後,又開始發現這這那那,想要分開。
總結起來就是這個現象:一旦和另外一個人走近成為非常親密的關係,你就會對他充滿了挑剔不滿,想要結束這段關係。
然後你去訴苦的時候,別人都跟你說:知足吧,你看看你現在多好,多看看好的一面。別作了,哪有什麼完美的愛情。都是不完美的,湊合著過吧。
聽聽好像是這麼個道理,然後就回去湊合了兩分鐘,接著開始了對不完美的排斥。
我們也常常這麼安慰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伴侶的不完美,接納愛情的不完美。
可是,最後心底都會出來一句話:接納是誰?怎麼這麼牛逼?
在關係之初,我們常常覺得對方是完美的
這就追溯到:我們為什麼會期待完美的關係,完美的他人?
我們是看見過完美的。我們的眼裡,很多人都是完美的。比如說,鄰居家的某某。在我眼裡常常是這樣,我會羨慕很多人,同畢業的同學,都已經買房、結婚、生娃,人生該辦的事都辦完了。比我小的心理工作者們,都已經小有出色了。更不說那些比我做的更成功,生活的更幸福的人了。他們在我眼裡,理性上我知道他們不完美,但是感受上我是只看到他們的完美的。看別人家恩恩愛愛,過得那麼幸福。在我的感受上,當我羨慕他們的時候,其實在說他們是完美的。
我們也擁有過完美。比如說,當我開始一段感情或者遠觀一個姑娘的時候,我覺得棒極了,要是能跟這樣一個人在一起,該有多好。那時候,我覺得別人也是完美的。在關係之初,我們常常覺得對方是完美的,愛情是完美的。即使我們知道不完美,但我們能原諒並不在意那些不好的地方,我們覺得遇到一個人,是此生最幸福的事情,因此他和關係也都是完美的。
他是一個獨特的人,不是滿足我的工具
後來是什麼變得不完美,讓我們對一個人挑剔了呢?
就是走近。
隨著關係的進一步密切,兩個人的嵌入程度就會越深。越來越把對方當自己,越來越用對待自己的方式開始對待他。因此,我們怎麼挑剔了自己,就會怎麼挑剔對方。我們恐懼的事情,就不會讓對方做。我們做不到但想做到的事情,也會期待對方做到。這時候其實兩個人的關係是非常糾纏的,我們像愛自己一樣愛他,也像挑剔自己一樣挑剔他。
比如說,我受不了自己亂花錢,受不了自己遲到。當我的伴侶花了很多錢買了一個很貴的衣服的時候,我會苛責她浪費,敗家。雖然她很委屈:你不給我買就罷了,我花自己賺的錢買怎麼了?從客觀上來說,並不是錢的事,而是她觸動了我的對購買華而不實的東西的恐懼。結果越恐懼越控制越失控越苛求越衝突:她會說我小氣不愛她。再比如說,我受不了自己不守時、遲到,當我的伴侶跟我一起參加活動的時候遲到,我就會憤怒,責怪。並企圖強迫她準時。結果就是這樣:她對我很失望,我們本來就是來玩的,幹嘛要把自己搞得這麼痛苦。因為我受不了自己不守時,那會觸發我對不禮貌的恐懼。
說到底,我對她的挑剔,全部是對自己的挑剔。我受不了自己不上進、貪玩、亂花錢、不考慮別人感受、不禮貌、不尊重長輩等。我就會受不了她。
雖然這些我也不一定能做到。當我對自己不夠肯定的時候,我也會期待自己的延伸來完成。我們的潛意識在幻想,我們擁有了全能的神為武器,可以替代我完成我完成不了的事情。有些規條我自己不能完全做到,我就會通過幻想我的伴侶做到這些,來完成像自己也做到了一樣的體驗。
就像我們對孩子。我們很重視成績但是自己不能完成,就會要求孩子去替我們完成。這就是:我們把孩子過度內化,成為了另外一個自己,他只是我完成自己的工具。
但我沒有把她當自己的時候不是這樣的。其實她的這些特點一開始的時候,我都是知道的。但那時候不一樣。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愛一個人,是愛著一個獨立的人。她的種種缺點,都是特點,都是別人的,都不是自己身上的,因此都可以接受。比如說她那時候偶爾遲到啊、買點高檔品呀,我都覺得沒關係呀。我們就是這樣:有些缺點,別人做覺得正常無所謂,自己做就受不了。
當關係被拉近的時候,發生的過程就是:我慢慢的把你變成了我自己,我開始對待作為獨立的你的態度漸漸成為了對另外一個自己的態度。也就是說這時候對自己的愛、討厭、挑剔全部都轉移到了伴侶身上。
因此挽救關係的一個途徑就是:我尊重你作為另外一個個體的存在,我和你有足夠的親密但不交融,彼此獨立。我尊重你不是我,你是你自己,你和我有差異。我覺得重要的價值觀,不必苛求你一樣重要。也就是:我愛你,愛的是另外一個人,而不是愛的另一個不完美的自己。
你是一個獨特的人,而不是滿足我的工具。
當然,如果我不愛你,我只是把你用來當做滿足自己某些心理需求和物質需求的工具,另當別論。
神在創造你的時候,已經創造了完美
更深層的解決方案就是:我可以創造完美的自己。
我們用了很多標準來要求自己,人應該這樣那樣,我們用這些看似大眾的標準來滿足自己的安全感。守時、上進心、節儉等,看似這些是社會的要求,實際上這是我們習得的逃避內心恐懼的方式。我們以這些為標準,來苛求自己,然而我們從未真正做到過,所以我們不能停止。這些標準就像是皮鞭一樣,我們拿它不停的鞭策自己。然後告訴自己:你,還不夠完美。你,還有太多缺點。
我們努力優秀,是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本身優秀。我們努力完美,是我們不相信自足夠完美。我們拿所謂的標準去框自己,框孩子,框伴侶,我們都會發現不完美,因為我們完美的標準就是有問題的。
只是,為什麼不是你成為這個標準的締造者。
如果我發明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為你量身定做的。然後我把這個標準用在你身上,你就發現,你是足夠完美的。
不需要什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所謂的接納,不過是你在原諒自己不符合你習得的你媽媽教你的標準。
很多人會說,社會標準就這樣呀。不是的,社會標準首先萬萬千,其次社會從來不會苛求一個不足夠守時、不足夠誠信、不足夠節約的人。是你對自己的高要求掉進了不做100就是0的非黑即白里。
因此不如我們來為你制定:6分守時、5分善良、7分上進、2分節約概率……加起來就是你,如此,你就完美了。你只要10次做到6次守時,10次做到2次節約,就可以了。這個標準是被社會接受的,你也是完美的。
你可以原諒自己有時候做不到,你就會原諒伴侶有時候做不到。繼而你就不會覺得關係不完美了。
同時你會發現,你的伴侶的組合和你不一樣,他在不同的特質中採用了不同的比例,你愛的會是這個獨一無二的他,而不是拿你的比例標準去框他了。
當你開始拿自己的看待世界的視角去評判另外一個人,你才會發現另一個人不完美,繼而證明了愛情不完美。
因此,你可以去愛一個人,去愛他的本身而不是欣賞或挑剔他是否符合你標準的條件。他的不同特質的不同比例組合,就是他的獨一無二。愛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是沒有競爭,沒有佔有,沒有嫉妒的。因為不存在比較。
這就是心理學裡所談的無條件的愛,是存在的。孩子在3歲前,他要相信媽媽能給予這樣的愛,他長大後就能給出並相信這樣愛的存在——愛與任何條件無關,也就無從挑剔。
所以你要相信,神在創造你的時候,已經創造了完美。你有能力發現自己是完美的,你就會發現他人是完美的,也就發現愛情是完美的,關係也是完美的。
完美的愛情當然是存在的
再啰嗦一遍:
完美的愛情當然是存在的,因為人本來就是完美的。
不斷發現自己獨一無二,發現自己本身就是完美,是我們終生完成的功課。你不需要做到100分,但也不是「沒有人能做得到」就成為了我們退化的理由。
雖然我也做不到,也因為挑剔而失去過感情。但我一隻腳踏上心理學後,我發現我開始漸漸關注人的時候去關注這個人的存在本身,而不再是看他有什麼條件特點。我更開始欣賞自己以前非常自責的缺點,開始發現我也挺好的。你呢?
推薦閱讀:
※嚇呆了!原著里聶隱娘簡直是孫悟空一樣的存在 | 咪咕悅讀匯
※王永春:我國政府法律顧問工作中存在的緊要問題及對策
※當前郵市存在的重大隱憂!!!
※9-2存在主義的興盛
※男女之間存在純潔的友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