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好好學習中醫的非藥物療法2 - 成靖的日誌 - 網易博客

引用 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好好學習中醫的非藥物療法2

學習中醫 2009-12-29 10:53:55 閱讀3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

引用

依戀 的 每天學點中醫養生 —好好學習中醫的非藥物療法2

六、你很疲勞嗎,用按摩消除它  疲勞的產生,有多種原因。醫學認為,疲勞是過量的體力和腦力勞動消耗超過了本身機體的承受能力,導致身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下降,血液供應不足,淋巴液迴流不暢等,由此造成機體熱能和營養等物質的缺乏,體內產生的諸如乳酸類有害物質代謝不完全,進而出現身體酸痛不適、頭暈乏力、懶於言語、局部腫脹等一系列功能低下的癥狀。此時,採取柔和有效的保健按摩方法,可在加快血流、血供的基礎上,加強心臟的舒縮功能和淋巴液的迴流,促進各組織、器官的良性調節,較快地排除體內積蓄的有害代謝產物,消除水腫,進一步使肌肉纖維、肌腱、韌帶等組織的張力和彈性迅速恢復,從而消除疲勞,改善機體功能,使之處於良好狀態。  1?搓手掌  方法:坐下,以兩手掌相對用力搓動,由慢而快,搓熱為止。  作用:手、足為人體陰經與陽經交匯之所,搓擦可溫通氣血,促進周身循環。  2?推頭面  方法:坐下,兩手掌心按住前額,稍用力向上推動,過頭頂向下至頸後,沿頸側翻過,繼沿兩側面頰向上推至額,計推10次。再以拇、食兩指邊捏邊按摩耳郭,並輕拉耳垂,以發熱為度。  作用:可行氣活血,清利腦府。  3?搖頸項  方法:坐或立位,身體正直,頭頸向左後上方儘力搖轉,眼看左後上方,每做1次後,即向對側方向搖動,眼看右後上方,各搖10次。搖頸時要緩慢,轉回時也要緩慢。  作用:可疏通氣血,滑利椎骨。  4?揉肩臂  方法:坐下,先以右手掌指面按在左肩上,拇指及其餘四指相對,沿著肩臂的內外兩側,用力向下抓揉到腕指部,如此重複5次,再換手操作。  作用:可疏利上肢,通暢經脈。  5?寬胸法  方法:坐下,右手虛掌置於右乳上方,適當用力拍擊並漸橫向另側移動,來回10次;以兩手掌交叉緊貼乳上下方,橫向用力往返擦動20次;兩手掌虎口卡置於兩腋下,由上沿腰側向下至髂骨,來回推擦,以熱為度。  作用:可寬胸理氣,可通暢全身氣機。  6?叩腰脊  方法:坐或直立位,兩手握空拳,用拳眼叩擊腰脊兩側,上自儘可能高的部位開始,下至骶部,叩擊時可配合彎腰動作,往返操作20次。  作用:可激發腎氣,促進臟腑功能。  7?搓腿股  方法:坐位,雙掌先扶持右大腿內、外側,盡量從上向下搓動至小腿,5次後換另側進行操作。  作用:可溫通氣血,舒解疲乏。  8?浴鶴頂  方法:坐位,兩手掌心緊按膝蓋骨,先向內同時旋轉按揉20次,然後再向外同法操作  作用:可強健腿膝,舒筋活絡。  9?搖足踝  方法:坐位,先以一側足尖點地或微懸下肢,足踝做左、右或旋轉搖動20次,然後換腿進行。  作用:可滑利關節,以助足力。  七、用按摩手法治療急性腰扭傷  急性腰扭傷俗稱「閃腰」、「岔氣」,從中醫病理分析是跌閃腰筋、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損傷後局部軟組織滲血,深部形成血腫,局部疼痛,肌肉痙攣。如不及時治療,深部形成纖維化,最後形成瘢痕、粘連,致使血液循環受到障礙,局部肌肉組織發生退行性病變,由急性腰扭傷轉變成難以治癒的慢性腰痛。腰部急性損傷包括肌肉、韌帶損傷及關節扭傷等,90%發生於腰骶部和骶髂關節。腰骶部為人體軀幹連接下肢的橋樑,負重大,活動多,所以在運動中遭受外傷的機會也多。  用按摩手法治療運動訓練中急性腰扭傷是以強刺激按摩為主,輔以刺激經絡。因腰痛與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有關,而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均行於背部。推拿療法能調整機體陰陽平衡,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活血散瘀,解除痙攣,消腫鎮痛,理筋正骨,達利關節,分離粘連,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有利於傷病組織的修復,使機體儘快恢復正常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  (1)揉法:術者以右手掌根緊貼在腰部壓痛處做旋轉按摩,由輕漸重,使力量達深部軟組織約5分鐘。  (2)點按:在按摩的基礎上,術者用拇指指腹按壓腰部痛點,由輕漸重,使力量直達深部組織,按壓時需有間歇性放鬆,使局部恢復血循環,以免加重損傷。  (3)提拿腰部諸肌:用雙手拇指和其餘四指腹對合用力,提拿方向與肌腹垂直,由上而下、先輕後重、先健側後患側地進行。重點要放在壓痛最明顯處。反覆提拿約3分鐘。  (4)推揉舒筋法:以掌根或小魚際肌著力,在腰部病變部位作半環揉壓。從上至下,先健側後患側,邊揉邊移動,使腰部皮膚感到微熱為宜(約2分鐘)。然後術者立於病員右側,以右手掌根部和小魚際肌處緊貼病員腰部皮膚,掌根用力,沿脊柱作魚擺尾式推揉,由下而上,先健側後患側,重點放在患側。反覆推揉8~12次。  (5)斜搬腰法:患者側卧,兩手交叉於胸前,下側肢體伸直,上側肢體髖、膝屈曲,術者站於病員背後,一手握住病員手腕部,另一手拇、食二指緊緊抓住病員褲腰帶,用掌根和小魚際肌緊緊按住病員臀部,雙手配合先輕輕晃動幾下,使病員有思想準備,然後一手用力將患者肩部向後固定,另一手將臀部推向前方,此時可聽到發自腰部的「咯嗒」響聲,這是手法成功的重要標誌,但不必苛求響聲。  (6)震抖:患者原體位不變,雙手抓握床頭,全身肌肉放鬆。術者站於患者足後,雙手握住患者雙踝,用力牽拉震抖,將患者身體抖起呈波浪形,連續做3~5次。  經過以上按摩手法治療有效後,患者腰部肌肉痙攣即可緩解,疼痛癥狀減輕。患者可站起做輕微的腰部活動。如患者疼痛癥狀仍十分明顯,可根據情況重複以上治療手法。患者康復後一定要加強腰部的柔韌性以及腰腹肌力量的練習,以免腰扭傷的複發。各種手法各有功效,若患者疼痛局限以點按為主,疼痛廣泛則以彈撥、點揉為主,各種手法配合得當,效果更好。  第二節中醫針灸  一、針灸的發展趣談  針灸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它只作為一種醫療手段,後來逐漸發展為一門學科。針灸學就是整理、研究針灸醫療技術及其臨床應用規律和基礎理論的科學。  針灸具有悠久的歷史。古書上曾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於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到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醫學擺脫了巫的束縛,有了專業醫生。據《春秋左氏傳》記載,名醫為晉景公診病時,指出要「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到焉,不可為之」。這裡所說的「達」與「攻」指的就是針刺和火灸。  戰國至西漢時期(公元前476~公元25年),隨著煉鐵技術的進步,金屬針逐漸得到了推廣。金屬針逐漸代替了砭石,從而擴大了針刺的實用範圍,加快了針灸的發展進程。東漢、三國時期,出現了許多擅長針灸的醫學家,其中,皇甫謐所著《針灸甲乙經》,成為一部具有完整體系的針灸專著。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56~589年),針灸專著明顯增多。這一時期,針灸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  隋唐時期(公元581~907年),針灸發展成為一個專門學科,當時的醫學教育機構太醫署里設有針灸專業。隨後,針灸學術不斷向縱深發展。16世紀,針灸開始被介紹到歐洲。但是到了清代,醫者重葯輕針,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針灸學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針灸得到了大發展。目前,遍布全國的2000多所中醫醫院都設有針灸科;針灸的科學研究已經涉及機體的各個系統和臨床各科;對針灸的調整作用、鎮痛作用、增強免疫力作用,以及經絡現象,經穴與臟腑相關等問題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科學實驗資料。  二、針灸療法簡便、靈驗  針灸療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醫療方法,中國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採用針灸方法保健強身。在《黃帝內經》中稱掌握針灸保健技術的醫生為「上工」。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以及相關器具,在形成、應用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通過刺激穴位使人達到陰陽平衡,只是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用針刺入,通過經絡的感傳調整陰陽或用火的溫熱刺激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病的目的。前一種稱作針法,後一種稱作灸法,統稱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在臨床上,按中醫理論進行辨證論治,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病變屬於哪一經脈,哪一臟腑,辨明它是屬於表裡、寒熱、虛實中哪一類型,做出診斷。然後進行相應的配穴處方,進行治療,以通經脈,調氣血,使陰陽歸於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調和,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具有很多優點:第一,有廣泛的適應症,可用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第二,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和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興奮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鎮靜、鎮痛等作用;第三,操作方法簡便易行;第四,醫療費用經濟;第五,沒有或極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協同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也都是它始終受到人民群眾歡迎的原因。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別絡、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孫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腧穴、經外奇穴等知識,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繫的規律,創造了經絡學說,並由此產生了一套治療疾病的方法體系。  三、用針扎人,痛不痛  針灸中用針扎人,到底痛不痛呢?中醫認為,疼痛的感覺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醫生,另一個是病人。  一般來說,針灸刺入人體後會產生酸、麻、脹、重、疼等感覺,這些都是針刺得氣的反應,是好的表現,是檢驗本次針刺是否「合格」的一個指標,如果針入人體後沒有任何感覺,那說明這次針刺是「不太合格」的,這個醫生的針刺手法是值得懷疑的。  通常情況下,大夫的針刺入病人體內後,會使病人的局部產生或酸、或麻、或脹、或重、或疼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存在於病人表皮的,這種感覺來源於針尖所到的部位,一個好的針灸醫生,會使針尖所到之處的一大片區域產生這幾種感覺,產生感覺的部位可以達到直徑5厘米,甚至更大。這種感覺是非常舒服的感覺。  一個手法差的醫生,帶給病人的是進針時的疼痛,行針時的疼痛,這種疼痛是非常不舒服的疼痛,這個疼痛的部位是在皮膚的表層,是一種牽拉皮膚的刺痛,跟上面所說的感覺非常舒服的「疼」發生的部位不一樣,上面所說的疼發生在深層,也就是針尖所到的部位,也就是有病痛的部位。  當然,一個身心放鬆的病人,也會配合醫生的進針,減少針刺發生疼痛的概率。一個非常緊張的病人,他的那種不好的疼痛感是會經常發生的。  所以說,針灸的疼,不是絕對的,好的疼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不好的疼,是因為病人的緊張和醫生的技術太差造成的。  所以在進行針灸治療時不必苛求痛與不痛,盡量做到心情放鬆,配合好醫生治療。  如果你在做針灸時,能夠做到全身心的放鬆,並且找一個好的針灸醫生來扎針,那麼,你基本上不會被疼痛困擾。  四、針灸也要講究補和瀉  針灸也要講究補與瀉,是中醫學施治的原則。「損有餘,補不足」,這是正治的常法。  很多人以為,補或瀉只是藥物治療的法則,其實,藥物與針灸治病採用的方法雖然不同,但施治原則是一致的。針灸時施用補瀉手法的準則,必須建立在明確的辨證施治前提下,離開這個準則而抽象地談補瀉,是不現實的。  針灸是一種治療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癒方向轉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達到補虛瀉實的治療目的,還必須通過臟腑的氣化功能(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補瀉手法,除了根據不同病情、體質、年齡、情志、氣候、環境等因素外,還要密切注意補虛瀉實的原則和當前的病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踐證明,補或瀉如果過量或不足量,均可導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惡化,這樣的事例是屢見不鮮的。  針灸是通過針刺的手法來達到補虛瀉實目的的。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瀉法,是泛指能疏瀉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古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創造和總結出了不少的針刺補瀉手法。  補法用於各種虛症。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時間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後;提插時先淺後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時間短,以下插為主;進針慢,出針快;針尖隨經脈循行方向,順經而刺;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出針後按閉針孔。這些都是對患者進行補法針刺時需要注意的。 瀉法適用於各種實症。捻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時間長,大拇指向後,食指向前;提插時先深後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時間長,以上提為主;進針快而出針要慢;針尖應迎著經脈循行方向,逆經而刺;患者呼氣時出針,吸氣時進針;出針時不必按閉針孔,還可以搖大針孔。這些操作手法對實證患者有著很好的療效。  還有兩種特殊的複式補瀉方法——燒天火和透心涼,因為操作比較複雜而臨床應用較少。  另外,對於虛實不太顯著或虛實兼有的病症,臨床上多採用平補平瀉,針灸得氣後施用均勻的提、插、捻、轉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療,操作者必須細緻觀察客觀指征,以療效為主要依據。

推薦閱讀: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第六十集)
期末考試複習的注意事項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夢
父親的三字經 從皖酒麴房到巴黎左岸-(4)蘇老泉 二十七 始發奮 讀書籍
斯坦福大學公開課 :機器學習課程

TAG:學習 | 藥物 | 中醫 | 養生 | 網易 | 博客 | 中醫養生 | 引用 | 好好學習 | 網易博客 | 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