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柏舉之戰:五戰五捷,孫武兵法第一次大應用

柏舉之戰:五戰五捷,孫武兵法第一次大應用

  吳國一強盛起來,對他的發展阻礙最大的是楚國。它的西邊就是楚國的領土。一山不容二虎,兩國就經常發生戰爭。吳王闔閭是一位有雄心的君主,其實在他的祖父夢壽的時候了有伐楚和稱霸的野心。他即位以後,發展生產,勵精圖治,並大膽起用外來人員伍子胥、孫武、伯嚭等人才,他們雖有各自不同的目的,來到吳國,但都是有才之人。吳王闔廬三年(公元前511年),通過積極準備,吳王與伍子胥、伯瓠領兵攻伐楚國,攻佔了楚國舒地;四年,再次伐楚,又攻破楚國兩座城池;六年,楚國軍隊伐吳,吳國迎而擊之,大敗楚軍於豫章,攻克楚國的居巢,俘虜楚公子繁。經過這幾次交戰,使吳國的信心大增,本來要與晉國爭奪中原盟主地位的楚國,由於國內內亂迭起,又遭到與晉交戰中的鄢陵之敗,使楚國失去了軍事上的優勢。吳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在楚國之上。

  公元前512年,闔閭第一次提出要大舉攻楚,遭到了孫武的勸阻。孫武認為「民勞,未可,待之」。要讓人民得到休息,要等待有利時機。闔閭就聽取了孫武的建議。又過了五年,吳國首先伐滅楚國的附庸國徐和鍾吾這兩個小國,採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誤楚」的戰略方針。具體做法是,將吳軍分為三支,輪番出擊,騷擾楚軍,麻痹敵手。實行這一措施後,吳軍先後襲擊楚國的夷(今安徽渦陽附近)、潛(今安徽霍山東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採用游擊戰術,趁楚國無力東顧之際,出其不意攻擊,等楚國大軍來援,就把軍隊撤回。敵進我退,敵退我進。害得楚軍疲於奔命,鬥志沮喪。從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來之戰」起,兩國之間在短短的60餘年時間裡,曾先後發生過十次大規模的戰爭,其中吳軍全勝六次,楚軍全勝一次,互有勝負三次。總的趨勢是,吳國逐漸由弱變強,開始佔據戰略上的主動地位。它終於導致了吳楚兩國決定戰爭勝負的「柏舉之戰」。

  公元前506年,楚國大軍圍攻蔡國,主要原因是楚國的上層對蔡國的索賄和欺凌。蔡昭侯姬申因為沒有把一見裘皮大衣送給楚國的令尹子常,結果無端地被蔡國扣押了三年。放回來後,怎麼也咽不下這口氣,就主動靠攏楚國的對手吳國,願意為遠征的吳軍提供軍需,與唐國一起出兵聯合吳國攻楚。唐國國君也因憤恨於楚國的不斷侵凌勒索,而主動與吳國通好,要求聯吳抗楚。唐、蔡兩國雖是小國,但它們的戰略地位相當重要。吳國君臣正要找機會向楚國發起攻擊,有了這樣的機會,真乃天賜良機。就利用邊境的摩擦事件為導火索,出其不意地對楚國發起了大規模的攻擊。同年冬天,吳王闔閭親率大軍,與其弟夫概、謀臣伍子胥、伯嚭、武將孫武等,率三萬精兵,從水陸兩路伐楚。採用孫武「出其不意」的戰術,迅速地攻佔了楚國北部大隧、直轅、冥阨三個重要關隘,一下就到達漢水東岸。楚國先是遭遇靈王之內亂,平王以後為了得到諸侯的友善,幾十年不用兵,但統治者內部的腐化反而加劇。吳軍出乎意料地到了漢水,楚昭王倉猝應戰,急令令尹囊瓦、左司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軍趕至漢水西岸進行抗擊。兩軍隔著漢水對峙。這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吳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與楚軍對陣,夫概率領自己的五千部屬奮勇進攻楚令尹囊瓦的軍隊。楚軍一觸即潰,陣勢大亂。闔閭見夫概部突擊成功,便揮師前進,楚軍兵敗如山倒,囊瓦這個平時只知貪墨的令尹棄軍逃奔鄭國,大夫史皇戰死。因主要戰場在柏舉,後世稱吳楚這一次戰爭為「柏舉之戰」。

  吳軍乘勝追擊,雖然楚國又組織了軍隊來阻擊吳軍,但將無戰心,兵無鬥志,與前來救援的沈尹戍遭遇,沈尹戍即被擊敗,沈尹戍傷重身亡。入郢路上,楚軍已經沒有大的軍事力量可以阻擋吳軍了。吳軍長驅直入,勢如破竹,簡直是逢戰必勝,結果五戰五勝,於十一月二十九日,一舉攻陷楚都郢都。楚昭王眼看守不住郢都,只得倉皇出逃到了隨國(今湖北隨州)。吳軍進入郢都,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開平王墳墓,把他的屍體拖出來,狠狠地鞭打三百,總算報了父兄之仇。吳軍繼續追擊昭王,昭王也險些被吳軍活捉。

  吳軍駐在陳國,楚國的大夫們都心有餘悸,他們說:「吳王闔閭善於使用他的老百姓,讓他們奮勇為他作戰,在柏舉把我們打敗了。現在聽說他的兒子比他還要厲害,我們將來怎麼辦?」子西說:「你們只應當憂慮自己內部不和睦,不用害怕吳國將來的侵襲。我聽說,從前闔閭每次吃飯食不重味,小菜只有一種,沒有第二種;坐卧不用兩層席子,房子不造在高壇上,器皿不用油漆和雕刻,宮室之中不造亭台樓閣,車船不用裝飾,衣服和用具,取其實用而你尚華麗。上天降下災禍瘟疫,他就親自巡閱,安撫孤寡和資助困難的人,在軍隊中煮熟的食物必須讓士兵們先得到,自己才食用;他吃的東西,士兵都有一份,這樣勤勤懇懇體恤百姓,與他們同甘共苦,因此百姓不感到疲勞,即使是死了也知道不會白白死去。我們的先大夫子常卻反其道而行之,所以我們被吳國打敗了。現在聽說他的兒子夫差住宿有高台樓閣,睡覺有嬪妃美女陪著,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得到手,把百姓看做是仇人,沒完沒了地驅使他們,這樣做只會加速自我滅亡,怎麼會危害我們呢?」

  吳王闔廬伐楚之戰,其規模之大和取勝速度之快在春秋史上是空前的。這次戰役規模宏大,水陸並進;時間長久,前後延續達十個多月。吳軍攻入楚都郢,逼得楚王狼狽逃竄,經過大規模的五次大戰,吳軍五戰五勝。昭王險些被擒,楚國差一點被滅,而吳國投入的兵力只有三萬,而且長驅千里,深入縱深。後來,楚國的申包胥在秦庭連哭七天七夜,才使秦哀公同意發兵相救,才趕走吳軍,重新收復都城。吳國由於連年打敗南方的大國楚國,國力大增,成了春秋末期的大國。

  那楚國也不是像宋蔡鄭等二流諸侯,它是要與晉國爭霸的一流強國,曾經問鼎中原,覬覦周室,在與晉國的爭戰中也是互有勝負,為什麼一遇到吳國就會遭此大敗?內亂消耗了內力是一個原因,最主要的是他的作戰理念和方法跟不上吳國。楚國與中原諸國征戰中主要是才用兵車作戰,戰術方法也是沿用原始古板的對陣方式,講究作戰中的「戰術文化」「戰場禮儀」,即先排好陣勢,雙方準備完畢開始接戰,所以它與宋國的泓之戰中敢於對著宋國已經列好軍陣的形勢,慢吞吞地渡河,再慢吞吞地整隊,因為他知道宋襄公不會在他們渡河的時候攻擊,也不會在他們沒有列好軍陣前來個突然攻擊,因為那時作戰是要講「規矩」的,任何偷襲和趁人之危都是為人們所不齒的。但與吳國打仗,也用這一套,那它就要大吃其虧了。因為吳根本就已經不講這一套了。它應用的是先進的作戰理念,就是孫武兵法。孫武兵法與春秋前期的太公兵法的理念已經完全不同。它已經拋棄了那些呆板的作戰模式,採用更為靈活的戰略戰術,被叫做「詭道」。不講究什麼「戰術文化」,「戰場禮儀」,只有一個指導方針,就是取勝。所以在柏舉之戰中,一部分楚軍還在渡河,楚軍還以為在泓之戰那樣,吳軍會等到他們渡完河,排好陣再開始,你慢吞吞地渡河正給了吳軍一個大好機會。孫子兵法中就有一條:半濟而擊之。在吳軍的眼裡,你們好傻啊!結果五戰五捷,勢如破竹,一下就把尖刀插到了楚國的心臟郢都。

推薦閱讀:

(宋)蘇軾《孫武論》
「兵聖」孫武之十三:祖孫對弈
古代以少勝多的戰爭陰謀 孫武贏了

TAG:兵法 | 第一次 | 孫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