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皈依要略》

(轉自網路)祈竹仁波切某次傳皈依時所做的開示

如果皈依後不能辦到皈依後應該注意的一些事情、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如果我們做不到的話,皈依是沒什麼意義的。這些在皈依證里有寫,我們稍後會略微提及。並不是說我們一定要經過一個皈依儀式才算信佛,但跟一般人單純因信仰去拜佛相比,正式皈依三寶有額外的利益。皈依前我們先要說說皈依的好處。皈依的好處有很多種,歸納起來可以列為八個重點,即八個皈依的利益。1.皈依的八大利益,第一是我們從此成為三寶弟子。人有很多種不同的情況,有些人可能前世是佛教徒,而這輩子出生在一個不信佛的家庭,從未接觸過佛法。但在某次去寺院時,一看到佛像,就因為前世的宿習,突然間毫無緣由地生起極大的信心。在那一剎那,他也等於是變成了三寶弟子。也有這樣例外的情況,並非如一般人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而成為三寶弟子。也有些人因為前世的習氣、種子,偶然間看到佛經里的一句話而生起一種特別的覺受,認定講這個法(法寶)的人(佛寶等)非常特別、殊勝,發願自己也能修這樣的法。在那一剎那間,他也自動成為了三寶弟子。也有這樣的例外情況。這種自然成為三寶弟子的情況是因為過去世的業因現在突然在那一剎那碰到這樣的緣就成熟了。另一些人可能是因為聽了很多佛法,慢慢地有所理解而對三寶生起了依止之心。區分是否為三寶弟子的關鍵,在於我們對佛法和三寶有沒有真地生起依止心。有的話就是三寶弟子,沒有就不是。如果是正式經過了皈依儀式而成為三寶弟子,功德相對來講會更高。分別在哪裡呢?那些因為過去世的善根而自然對三寶生起信心的人,雖然我們也定義其為信佛的弟子,但他們只是在座上懺罪或積累功德時在懺凈罪障和積累功德,在停止修行而下座後,其功德的增長即告停止。經過正式依傳承皈依儀式的三寶弟子,即使在睡眠中,因為仍處於皈依狀態,其功德仍在不停地增長,並不會因為停止了主動地修行而停止增長。這是分別之一。2.第二是我們從此有資格去受戒而積累功德。一些在家人,如果知道自己今天要做大的善事,如大的供養或布施,會在當天早上受大乘八關齋戒。因為在有戒和沒有戒的狀態下做善業,其功效和功德不一樣。皈依戒也是同樣的原理。漢人喜歡在每月的十五,或者佛菩薩聖誕時受八關齋戒並修行。因為在持戒的狀態下,修行的功德會更大。我們持戒的目的也是為了積累功德,而非為了喜愛受苦而守很多規矩。大乘八關齋戒的一個戒期是24小時。在這24小時中,即使在睡眠中也是在積累功德。因為在這24小時中,只要不破戒,即使什麼也不做,也是在持戒的狀態中,這就是一種修行。所以我們應該明白受戒的原因是為了功德的增長。受戒有這麼多的好處,但如果我們沒有受過皈依,就沒有資格受戒。所以皈依的好處之一是你打下了一個地基,以後就有資格去受戒,然後就可以積累功德。我們受小乘的別解脫戒,大乘的菩薩戒,或密法的三昧耶戒都可以積累功德。但你必須首先是一個佛教徒才有資格去受這些戒,借持戒來積累功德。所以皈依為我們以後能受戒、持戒來積累功德打下了一個基礎,使我們具備了基本的資格。

3. 第三是我們在皈依後每天修行,罪業和障礙會越來越少。

4. 第四是功德會慢慢增長,這是建基於第三點的。因為我們的善與不善,功德與罪障,有如蹺蹺板的兩頭,一頭高時,另一頭就會變低。在我們罪障重時,功德不易增長;而當我們罪障越來越少時,功德自然會增長起來。每個人都追求幸福美滿的生活,不願面對痛苦。但僅僅有這樣的心愿德並不能達到目的,要獲得幸福,避開痛苦,必須有足夠的功德。不努力去積累功德的話,任憑你如何辛苦地經營,如果沒有功德,也無法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5.第四點延伸到第五點好處,正因為功德自然增長,所以你的內、外障礙就會慢慢地自然消除。人都會有很多的障礙和痛苦,人生就是如此,讓我們無法選擇。有時上午很順利,而下午卻出了問題,下午很順利,到晚上卻出了問題。人生的本質就是這樣。凡夫因為不懂因果,常去找喇嘛、找活佛,說「最近我不太順利,有很多障礙,請幫我打打卦看看為什麼!」實際上打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者我們聽算命的人說自己今年沒有什麼大問題就會很高興,但問題是事實是否如此呢?有很高境界的聖人,可能會真正看到因果,而告訴你有這樣的果是因為昔日種下了何種的因。像這樣的聖人所說的話還有一定的可信性。一般替人打卦、占卜、算命的凡夫,他們連自己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清楚,又如何能知道你未來會怎樣呢?所以,凡夫幫你打卦、算命或許並非毫無價值,或許會有一點點好處,但一般來說意義不大。人們有時候既然問到我,我也會幫他們打卦,但一般來說這的意義不大。同外在的障礙相比,內在的障礙(煩惱)更嚴重,有些人的煩惱,嗔恨心,嫉妒心和貪念都較重,這樣的人內心經歷的痛苦會更大。而那些沒什麼脾氣,不嫉妒別人,也沒什麼貪念的人,相對來說他們內心經歷的痛苦會較小。我有過這樣的體驗,相信別人也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如果真心要修習佛法,就應該學會不要總抱怨外境,總說別人如何如何不好,令我們倒霉,而應該指著自己的心。因為一切令我們倒霉的事情或者說我們真正的仇人,是我們自己的心。只要我們能打開自己的心扉,壓制住煩惱,無論到哪裡去,自然會沒有敵人;沒有仇人;沒有人會和你過不去。這並非玩笑,事實就是如此。如果你不能主宰自己的心,不論去那裡,你總會看到別人的過失,認為別人對不起你,世界上只有自己一個好人。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在批評時手指不應指向外面,而應指向自己的心。當有些事情使我們發脾氣,生起嗔恨心時,我么應當學會反省問題到底是出在別人身上,還是出在自己身上?使自己平靜下來,控制自己的嗔恨心。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佛法修持。碰到任何的問題我們就指著自己,因為問題其實是出自我們自己的身上。這樣有一天你的心就會略微安靜下來。如果你的手指不指向自己,那外境永遠都會給你很多的煩惱。內在的障礙是指剛才講的嗔恨心,貪念,嫉妒等種種煩惱,外在的障礙是指我們遇到的種種意外,如車禍,水災,火災等等。如果我們不依因果法去做人,那當昔日所造的業因成熟時,就會碰到外在的障礙,即種種意外及不好的事情。當很多人都有共同的障礙時,就會成為共業。五大(地、水、火、風、空)的不協調就會出現,形成種種天災。我們無法防止或對治共業,只能承受其報應。功德高的人會對所在的地區有好的影響,如農作物豐收、不會有天災等等,周圍的環境、眾生都會得益。因為功德高的人不會有障礙。當我們碰到人生中遇到障礙時,應該祁請、依止三寶,好好修皈依。但很多人在此時卻會去問上師我們應該念什麼咒來對治,這樣做實際上是放棄很殊勝的、應做的修行,而去求一些次要的、不重要的修行,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應該怎麼做呢?比如說當我們生病時,應該明白所生的病是因為過去世中殺生等惡業所感的果報。所以我們雖然生了病,也應該高興業因現在成熟了,並祈求三寶凈化我們的罪業和障礙。應藉助三寶來解決我們的問題。又如我們生活窮困,或生意失敗,缺乏錢財等,很多人以為念一些咒語就能發財,這也是沒有抓住關鍵。我們應該明白,今生的貧窮必然是因為過去世中慳吝,偷、騙、搶他人的財物,借錢不還等等的果報成熟。除了我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眾生也種下過這種惡因。既然我現在已經受報而貧窮,但願我所造的一切此種惡因以及其他眾生所造的此種惡因都在我身上感果受報。如果能這樣去想,並向三寶祈求,懺凈罪業的話,可以輕易地令困境好轉。能這樣做的話,我們就能很容易地改變自己的業力。有些人不明白上述道理,僅去廟裡上香,對佛像說「我現在很窮,請賜我財富」,這樣做想求得財富是不可能的。想要求財必須首先懺凈貧困的業因,否則是不可能富有的。

6. 第六個好處,因為第五點 ―――內在、外在都沒有障礙,所以世間的事業(如做生意等)和出世間的事業(修持佛法)會輕易成功。有大功德的人即使別人想加害於你,他也無法成功。沒有功德的人即使沒有人害你,自己也會碰到種種的苦和倒霉的事情。沒有功德的人就算生活富足,沒有人害你,也會胡思亂想,給自己增添很多痛苦。這就是苦。所以因為第五個好處,沒有內、外的障礙,你有任何世、出世間的願望都能輕易成辦。

7. 我們皈依後如果每天都能念誦皈依文,功德逐漸生出,沒有內、外障礙的影響,即使別人硬要把你塞進三惡道,他也無法做到。

8.第八個好處是皈依後我們就走上了成就之道。當然成就之道有快有慢,但我們會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目標。目標有兩種。如果我們走小乘的道路,最終的成就是解脫;如果走大乘的道路,最終的成就是成佛。

以上為皈依的八大利益。要使皈依儀式真正生效,我們在念皈依文時必須想著這八大利益。心中思念皈依的好處,生起想要得到皈依之心。如果沒有希求得到皈依之心,抱著試試看有沒有好處的心來參加皈依儀式,你就不能肯定是否能真正地得到皈依。是否能得到皈依取決於受者的心。我會按傳統的規矩給你們皈依,但能否得到就要看你們自己了。所以同時我們要生出這樣的決心-「我的確得到了皈依,我圓滿地皈依了三寶」。皈依其實有很多種好處,我們前面所講的是主要的八種,而非只有八種。

按傳統正式授皈依時必須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形象,我們這裡有世尊的圖片就具備了此種要求。皈依時不論我們面對的是立體的佛像還是佛像的圖片,我們都應該想我們是真正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面前。不單在皈依時要這樣,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如此。舉例來說,當我們去廟裡拜佛時,我們看到佛像不是想這是佛像,而是想那就是真正的佛,我們就是在佛的面前。我們看到觀音大士像時也應想這是真的觀音。當你真正生起這樣的心時,佛菩薩就會親自示現,通過你所面對的像來給你加持。如果你不能生起這樣的心,沒有想這是真的佛或觀音,那你在一塊銅、木頭或泥巴等做的東西面前放點水果,讓它幫你,又有什麼意思呢?在家裡也一樣,如果我們供了釋迦牟尼佛的像或其他佛像,我們必須想這不是一尊像,而是真正的佛。因為我們能這樣想,佛的智慧自然會存在於佛像里來加持我們,最後也會出現一些神奇稀有的事情,如佛像的顏色、容貌會變得更漂亮。我們供一根香時也不是供給面對的像,而是想著供給所有的佛菩薩。香的香氣雖然很少,但我們不用懷疑佛菩薩無法受供,因為佛菩薩的眼、耳、鼻、舌、身都是圓滿的,沒有局限性,並不會因為距離遠而無法看到、聞到。開個玩笑說,我見過有些人把佛像放在玻璃櫃里,在玻璃柜上挖一個洞。這樣的做法反映了他們的心裡的想法:「佛像在玻璃櫃里,我上香時佛像就受不到香了。」也就是說他們以為佛的鼻子是有局限性的,會被玻璃所阻擋。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的年代或許會有燒檀香粉的傳統,並沒有現在這樣的燒一根一根的香。那時倒是有這樣的傳統,當施主發心供養遠在外地的佛陀時,會到屋頂上點燃一根甘蔗,並發心祈請供養佛陀。佛陀就會以神通從遠方飛來應供。佛來與不來分別在哪裡呢?不在於我們燒什麼香,而在於我們祈請他的心。

皈依儀式傳統的流程,首先我們要想著我們面前代表佛的形像是真正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真正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面前我們恭敬的頂禮三次。代表三寶給予我們皈依傳承的法師,我們要想著他的體性是跟本師釋迦牟尼佛一樣的,然後再恭敬地頂禮三次。我們今天的條件雖然簡陋,但佛陀的身語意都是齊備的。這張佛陀的圖片代表佛像,這本包好的經書代表佛語,這個佛塔代表佛意。我們心裡要明白這六拜是有分別的,前三拜是頂禮真正的釋迦牟尼佛,後三拜是頂禮和佛一樣的法師。六拜以後,我會念藏文(因為我只懂藏文),大意是「阿奢黎請聽,我某某(皈依者念出自己的名字)由現在開始直至成佛為止生生世世依止佛法僧三寶,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你們在跟著念時不僅僅只是嘴巴念,心裡也要想著所念的內容。正確的頂禮必須有五點著地-頭、兩手和兩膝。今天的場地較小,受此局限你們不一定能做到完美的頂禮動作,但必須要保持五點都著地。合掌時應該把拇指含在掌內,這是大乘的傳統。我們時常要記住合掌時不應把拇指放在掌外,。如果你以後有機會去印度旅遊,會知道拇指朝外是印度教的合掌方式。這不是佛教的合掌傳統,所以這樣做是不好的。必須要把拇指放在裡面。這個手印叫持寶印。四臂觀音的像有兩隻手是合掌的,她合掌的兩手中持有珠寶,只是畫像時沒有畫出來或表現不出來。我們頂禮時應做標準的姿勢,就像軍訓時出操一樣有規有矩,而非隨隨便便。軍人當長官經過時會迅速起立敬禮,我們站起時也應如此,手掌碰地後要馬上站起。我們頂禮時雙掌碰頭頂,是積累一個善因緣,願未來成就和佛一樣的無見頂;合掌碰眉心,是積累因緣,願未來成就和佛一樣的眉間白毫;合掌碰喉嚨,是積累因緣,願未來成就和佛一樣的六十妙音。佛語有六十種特徵,我們稱為六十妙音。舉例來說,我們大家來自不同地方,都說不同的方言,如杭州話、瀋陽話等。而佛陀說法時,瀋陽人會聽到瀋陽話,杭州人會聽到杭州話,每個人都會聽到自己能聽得明白的語言。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個特徵,佛陀以一音說法,每個人都會聽到各自需求的法,想求小乘法的人聽到的是小乘的開示;想求大乘法的人聽到的是大乘的開示;想求密法的人聽到的是密法的開示。這裡我們只舉其中的兩個特徵。所以我們這樣做(合掌碰喉嚨)就積累了將來成就如佛一樣六十妙音的因。掌碰心輪,是積累因緣,願未來成就和佛一樣的智慧(佛意)。佛意是遍知的智慧,並不是指一般的智慧。舉例來說,我們每人從自己的家鄉拿一粒砂來混在一起,放在佛面前。佛能分辨出每一粒砂來自哪裡,這一顆來自五台山,這一顆來自上海...。沒有什麼佛不知道的。這就是佛意的特徵。

下面要說的有六點,不論是已經正式皈依三寶的佛教弟子,還是對三寶很尊敬而並未受皈依的弟子,都應該遵守這六點。1.因為皈依了佛寶,我們不應該再皈依天界的神,或者土地、鬼、龍等等。你可以去供養一下,但供養時的心態應該是「這個請你吃,這個請你喝」,而不是去依止。依止是指「我今生所有的幸福,我未來生所有的前途都付託給你了!」。如果我們以這樣的心去依止龍、神、土地等等就違反皈依了。為什麼我們不皈依他們呢?因為他們跟我們的分別不太大,跟我們是一樣的境界。他們跟我們凡夫一樣,沒有無緣的悲心。你給它些飲食以討得它的歡心,它或許會幫助我們,賜予一些福報;如果你忘了供養或者不再供養,它可能就會不高興,甚至會加害於你。這樣的對象其實跟我們凡夫一樣,沒有資格成為我們依止的對象。如果我們僅僅去供養,並不會違反皈依。供養的意思是說「這裡有一些好的飲食等供品,如果你願意的話就幫幫我的忙,達成我的某某心愿,不願意的話,請你至少不要加害於我」。以這樣的心態去供養是可以的。「如果你在這裡,我就供養一些東西給你」,應該是這樣的心。我看到很多佛教徒在寺廟裡看到神像、土地公或龍神等就去拜。這是很不好的,千萬不要去頂禮。拜一些民間信仰的或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這樣做有時候會把很多很不好的東西帶回家。很多人家裡鬧鬼或碰到鬼上身之類的事,多半是因為自己因不懂而到處亂拜所致。拜或依止世間的鬼神,往往會帶來很多的麻煩。雖然偶然會有一點點的好處,但很多時候你惹到的麻煩比得到的好處多。如果你臨死前去拜世間的鬼神,生起「我快要死了,請你快點救我」的念頭,那你死後它會把你的心識拿走,你就會成為它的侍從、下屬等。我們做人時都會很害怕鬼,如果因為到處亂拜而導致自己下世墮於鬼道,那又該怎麼辦呢?要知道鬼是很痛苦的。如果你自認為是佛教徒的話,就不應頂禮世間的鬼神。我們真正皈依三寶的人,功德比世間的天神、鬼更大。2.剛才講的第一點是對應於佛寶的。第二點是針對法寶的。既然皈依了法寶,我們不能傷害任何眾生。我們常常自稱為佛教徒。當你宣稱自己是佛教徒時,也就等於是在說「我是一個不傷害任何生命的人」。所以我們不能殺生。當然我們每天都可能殺害數以百計的生命,比如我們去花園散步或在路上走時,會無意中踩死很多生命。因為我們是無意中殺死了它們,並沒有殺生的動機,所以我們並沒有違犯這一條。這樣無意中的殺生多少會有業報,但這並不是一個圓滿的殺業,不是一個真正、完整的殺業。舉例來說我們看到一個蚊子飛過來,因為怕被它咬,很討厭它而拍死它,這樣就是一個圓滿的殺業,是完整的殺生,因為你心裡想者「我要殺掉它」,有殺生的動機。圓滿的殺業有很大、很重的果報。如果我們最初看到蚊子想打它,但突然記起我是一個佛教徒,不應該傷害眾生,結果沒有打,這樣的情況應定義為起點為不善業,最終得到功德的行為。我們不能生嗔恨心,更不能殺生。碰到這種情況我們不但不應生起嗔恨心,還要生起安忍的心,多為它念「唵瑪尼怕咪吽」等咒語,不應心裡想著「但願你去死」或把它弄死。所以善業和不善業的區別在於我們的動機。如果我們以嗔恨心去殺生,果報會很重。如果出於悲心去殺生,業報會不一樣。比如說因為蚊子攜帶病毒,怕它咬了小孩後小孩會生病,甚至可能至死。這樣並非出於嗔心,而是基於悲心去殺生,果報會不一樣。大家應該明白,我現在是在說業報的輕重,並不是說可以基於悲心去殺生。我們皈依後就不能殺生。業力因果是很奇怪的。比如說有一隻黑羊,一隻白羊,我們本打算明天去殺掉黑羊,可是第二天不小心殺錯了,把白羊殺掉了。雖然同樣是殺生,但果報會有很細微的分別。我們有動機、有對象,然後完成殺業,這樣的殺業是完整的。完整的殺業是最嚴重的。所以我們對於因果的取捨應該很小心,要學懂善惡因果,知道什麼事情對我們有利我們應該做,什麼事情對我們有利我們不該做。殺生的業報也有很多細微的分別。被殺的動物體積越大,業報就越大。例如殺一個蟑螂的業報比殺一個蚊子的業報大,殺一個老鼠的業報比殺一個蟑螂的業報大。陸上的動物中或許大象的體積是最大的,殺象的業報就比殺牛的業報更重。為什麼有這樣的分別呢?因為動物的身體越大,被殺時所受的痛苦越大。而你給眾生的痛苦越大,你殺生的業報就越大。所以我們要注意不要殺生,也不要指著什麼說「我要牠死」,或指著某個對象讓人去殺。比如說我們去海鮮餐廳,指著一條魚叫人幫你殺了它牠,作為一個皈依了三寶的佛教徒,我們不能這樣做。昨天已經死了,不是為你殺的魚、肉等等,如果我們不吃素的話,吃這些是可以的。牠們已經被殺且不是直接為你而殺,你雖然去吃牠,但並不是你令牠死的。所以我們如果不吃素的話,買肉時不能叫人幫你現殺活物,可以買一些現成的、過夜的肉類。比如說有八個人去吃飯,點了一條魚而導致牠被殺。雖然死的只有一條魚,但因為每個人都有動機、行為是完整的,所以每個人都累積了殺一條魚的業報,而非殺八分之一條魚的業報。八個人加起來總共累積了殺八條魚的業報,是很重的,而實際上死的只有一條生命。這是很微妙的。我們要很注意,這一點很重要。大家都很清楚我們自己是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的,動物當然也很珍惜它自己的生命,你這樣去想就會明白了。人最珍愛、最怕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難道我們以為動物不是這樣的嗎?比如我們去公園裡觀察昆蟲,牠們各自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雖然我們不能跟牠們溝通,但牠們的反應會怎樣,我們是能猜得到的。我們可以推論處牠們跟我們是一樣的。比如我們拿一片樹葉去碰一個正在移動的昆蟲,牠馬上會一動不動地裝死。過一分鐘後牠覺得好像沒人留意它,又會突然逃生。雖然彼此無法溝通,但如果你這樣去看的話,很明顯動物也是很怕死的。牠們跟我們一樣,最珍惜的是自己的生命。當你碰牠的時候,它不知道你想做什麼,牠可能會以為這個人要殺我,也會裝死去保護自己的生命。這跟我們人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要不殺生,或者說放生是一種很大的善行,有很大的力量?因為殺生是把牠最珍惜的東西奪走了,而放生是把牠最珍惜的東西留給牠。殺生是一種很重的罪業。有些佛教徒說「我是佛教徒,不能殺生,我付錢你來幫我殺」,這樣是更糟糕的。這樣的業報比自己殺的業報更重。如果你要這樣做的話,寧可自己親手去殺。這樣不但不算你沒殺生,而且比你自己殺生更糟糕。真的有這樣的人,有些佛教徒聘人回家幫他殺,說「我是佛教徒,不能殺生,我要守戒,所以我付點錢你來我家幫我殺」。他以為這樣就是戒了殺生,這是很可笑的。這一點我們不應視為有很多規矩,讓我們這個不能幹、哪個不能幹,而應該想是我們自己從中得到了好處。因為我們不殺生或放生是在為自己積累長壽的因緣。不僅只是今生,如果我們下一生轉世為人,那一生就會長壽。未來生也會長壽。長壽就是不殺生或放生的果報。

3.第三點是我們既然皈依了僧寶,就不應該常與不善知識在一起。僧寶可分為勝義僧寶及世俗義僧寶兩種,前者包括菩薩、辟支弗、聲聞、羅漢及出世間護法等,後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團體。。既然已經皈依了僧寶,依戒條來說,我們不應該常與不善知識在一起。依傳統的規矩我必須這樣說,但現在這樣的年代這一點可能無法避免。我們不能壞了傳統,所以講還是要講,但實際操作上可能比較難。什麼叫不善知識呢?比如說不信因果、不信三寶,只知道吃喝玩樂,這樣的損友就是不善知識,是對我們有不良影響的一些人。為什麼皈依後要遵守這一點呢?因為佛教徒,特別是新皈依的佛教徒,跟不善知識或罪友在一起,很容易受他們的不良影響,結果自己也變得退失皈依心,不再皈依三寶了。這一點的原意是為了杜絕這樣的情況。所以並不是說皈依後就絕對不能和不善知識在一起,等到你對三寶有足夠的信心和依止的量,不會被任何人所影響時,跟不善知識在一起是沒有問題的,並不違反這一點。怎樣才算有依止的量呢?舉例來說,如果有一個伊斯蘭教的國王不知為何把你抓去,知道你是依止三寶的佛教徒。他說「如果你繼續依止三寶,我就要判你死刑。如果你願意放棄依止三寶,就不用被處死。」如果這時你選擇放棄依止,那你就沒有依止的量。如果你這時想都不想就說「那隻能如此,死就死吧,沒辦法了」,也就是說放棄對三寶的依止根本不在你的考慮範圍之內,這樣的情況我們就可說是有了依止的量。有了這樣的依止的量,你自然不會受別人的影響以致後來不信三寶。有了這樣的資格,你跟誰在一起都行。為什麼要小心不良的影響呢?因為我們是新的佛教徒、新的三寶弟子,對三寶的依止心好像紙一樣薄。碰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會因為怕死而不加思索地選擇放棄依止。別說放棄生命了,如果你現在失業了,沒有錢,生活非常貧苦。這時有個不信佛教的老闆說「我不喜歡佛教徒,只要你不當佛教徒,我就給你錢和工作。」你想都不想就會說「那好,我就放棄佛教,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們的依止心就只是這樣的程度。所以這一點才是關鍵的問題,還有後面的三點。4.第四點,既然已經皈依了佛寶,我們不能以世俗的價值來看待佛像。比如說我們有一些佛像,有鑲了鑽石的,有金做的,有泥做的,有木頭做。我們不能說「這是金做的佛像,應該把他放在佛壇上比較好的地方,這是泥做的,要把他擱在次要的地方」。這樣想是把佛像看成世俗的財物,就違反了第四點。我們不能這樣想。就算我們有一尊鑽石雕成的釋迦牟尼佛的佛像,非常值錢,我們也不能把他賣掉。也不能把佛像放在地上,或放在門口,跟鞋子放在一起等待。這樣不恰當的情況有很多很多,不能一一列舉,簡單來說我們對佛像要視為真佛,不能如前面所說的方法來處理。5.第五點,既然皈依了法寶,我們必須視佛經等經典為法寶。實際上這並不是真正的法寶,是一本書,但我們必須要把它視為真正的法寶。佛經是很殊勝的,你就算用它壓著佛像的頭,也沒有犯什麼錯誤。而把佛像壓在佛經上卻是不對的。跟佛像相比,佛經更殊勝。我們念完經後必須很尊敬地用乾淨的布包起來,重新放回到佛壇上,不能想對待報紙那樣把它擱在一邊。如果佛經太殘舊,實在無法看了,你又有了新的,也不能把它當垃圾扔掉。可以去高山等乾淨的地方很恭敬地燒掉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所有的經書都一樣,佛經或佛的本生故事、傳記等,我們都應一樣以這樣的心來尊敬。我們尊重的話,得益的是我們自己,這是很重要的。6.既然皈依了僧寶,我們要視僧、尼為真正的僧寶。乃至於他們的袈裟上有一塊破布掉在地上,我們看到後都要恭敬地撿起來,視為是真正的僧寶(勝義僧寶)的衣服,很恭敬地把它收好。我們看到僧、尼要視為真正的僧寶,能這樣想得益的是我們自己,對他們並沒什麼好處。這六點到此就說完了。這六點是比較重要的,必須要小心。同時也必須要避免十善業。我們常常都在做十不善業。行十善業或不做十不善業,不論對出家人還是在家人來說,應該都是最低的標準。所以十不善業要戒除。同時早晚各念皈依文三次並禮佛,這是必須要保持的習慣。有機會的話可以用飲食等供養。如果家裡有佛壇可以把供品放在佛壇上。沒有佛壇的話,在吃東西以前心裡想著佛法僧三寶而供養,這樣供養也行,不一定要放在佛壇上才算是供養。因為三寶並不只是存在於佛像裡面,你起念的時候他就在面前了。供養三寶是為了我們自己得到功德。我們不要以為佛陀像世間的神靈一樣會肚子餓,我們要把他餵飽。佛陀不需要食用我們的飲食,也不存在肚子餓的情況。所以我們不是為了佛陀而做供養的。佛陀是從定中得到滋養的。

推薦閱讀:

將「皈依金剛上師」置於皈依佛法僧三寶之上 對否?
宗教信仰發生重大改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皈依?
廣超法師?《四聖諦》講記:皈依三寶
皈依以後,對佛教反而產生疑問?

TAG: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