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第7期:十二本紀·項羽本紀(賞析)

《項羽本紀》在《史記》中可以說是最為精彩、最炫耀人的篇章之一了,而項羽這個人物無疑也是司馬遷筆下各色悲劇人物中最為出色的一個。司馬遷不以個人好惡而褒貶人物,在《項羽本紀》中對項羽這一悲劇英雄做出了公正、中肯的評價。

《項羽本紀》給人最深刻最強烈的第一印象,就是項羽這個歷史英雄所具有的超乎常人的巨大力量,作者顯然把他當成力的化身來描寫。這一點在文章一開始便一覽無餘:「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他的軍事才能也在年少時便凸顯出來,他學書劍皆不成,獨好兵法,然而他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暴露出他志大才疏、好高騖遠的性格弱點,為他最終失天下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但年少時的這些弱點還不足以使項羽這位英雄的光芒黯然。司馬遷高古評價了他在亡秦過程中所建立的歷史攻擊。項羽「年二十四」即參加了反秦鬥爭,在長達8年的時間裡,「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在擊敗秦軍、推翻秦王朝的過程中建立了巨大功績。當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時,項羽幾乎是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唬得其叔忙掩起口:「毋妄言,族矣!」這是何等的自信!著是何等的勇氣超群!這是何等的膽識與魄力!項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其中殺宋義和巨鹿之戰的勝利使項羽的軍事才能大放光彩。殺宋義使其「威震楚國,名聞諸侯」,救巨鹿使其「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楚漢之爭中,他又數度威逼漢軍,困沛公於鴻門,敗漢王於彭城,幾射殺劉邦於廣武。一個勇冠三軍、被堅執銳、所向披靡、威武剛猛、叱吒風雲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由於他的剛愎自用、魯莽行事,不能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不能知賢善用而從大好形勢陷入到了「四面楚歌」的絕境,最後「自刎而死」。鴻門宴便是項羽從勝利走向敗亡的轉折。在這場觥籌交錯的宴會上,項羽、劉邦兩個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劉邦為自己「欲王關中」辯解時,項羽被其緩兵之計所矇騙,受其甜言蜜語所迷惑,順口將對自己極為有用的內線人物曹無傷出賣,不把鴻門宴前范增的提醒放在心上。宴中對范增「舉所佩玉觖以示這者三」更是默然不應,結果放走了劉邦,留下了無窮的後患。而劉邦經張良點化,請項伯,「兄事之」。親自「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又信誓旦旦地把收買民心的權謀說成是「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把「王關中」的野心解釋為「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旦日」面見項羽時,劉邦更是卑躬屈膝,言必稱「將軍」,把先入咸陽的行動說成是「不自意」。為了逃避罪責和摸清底細,還將這些歸咎於「小人」挑撥,裝出一副受勁委屈的可憐相,一副市井無賴的狡詐嘴臉暴露無遺。當他知道內部有姦細時喜怒不形於色,但回到軍營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誅曹無傷」。鴻門宴中正是在劉邦的映襯下顯現出了項羽率直的個性,又使每每讀到這裡的人們為項羽錯失良機而扼腕嘆息。鴻門宴固然是項羽的一大敗筆,但如果以後策略得當,在歷史舞台登上帝王之席的也許會是這位驍勇善戰的西楚霸王。然而不幸的是鴻門宴之後項羽的缺點暴露無遺。進駐咸陽後他「燒芹宮,火三日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喪失民心。不聽他人「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的建議而選定政治、經濟、文化都遠不及關中噶大的彭城為都城,還「烹說者」。受陳平離間計,剛愎自用的項羽又將忠心耿耿的范增逼走,自己將自己推入了孤家寡人的絕境。再次使後人為這樣一個英雄因為他缺乏深謀遠慮、驕傲放縱、不能知賢善用而痛失天下而感到遺憾萬分。

司馬遷並沒有就此收筆,而用他深沉的感情給世人呈現出一個極為出彩的結尾。將《項羽本紀》一文推向悲劇頂點的可謂是「項王軍壁垓下」一段。朱熹評論這個場面「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吳見思也說:「『可奈何!』『可奈何!』,若無意義,乃一腔怒憤,萬種低回,地厚天高、託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也。」在被圍垓下,糧盡援絕、敗局已定的絕望中,項羽這位有過輝煌戰功、勇力無雙的楚霸王「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以其無與倫比的豪氣,滿含著滿腔的深情在必死戰鬥前寫下了這樣的詩。雖短短四句卻既顯示出了他罕見的自信又表現了他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嘆息,詩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個舉世無匹的英雄形象。在我國古代,「氣」即源於人的先天稟賦,又能賴於後天的培養;人的品德、能力、風度等等均取決於「氣」。所謂「氣蓋世」是說他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力拔山」三個字又具體生動的表現了他的勇武過人。這一句項羽把自己叱吒風雲的氣概和天地間惟我獨尊表現地淋漓盡致,這是何等的傲岸!而在第二、三句里,這位蓋世英雄卻突然變得蒼白無力,由於天時不利,他所騎的那匹名馬——騅不能向前進行了,這使他陷入了失敗的絕境而無法自拔,只好徒喚「奈何」。這兩句明顯表現了項羽把自己的失敗歸於「時不利」的觀點。雖然他英勇無雙,舉世無雙,但一旦天時不利,除了滅亡之外,他就沒有別的選擇了。在神秘的「天」的面前人是多麼渺小,即使是人中間的最了不起的英雄,也經不起「天」的輕微一擊。所以當最後當烏江亭長勸項羽東渡烏江以東山再起時,他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司馬遷也對此作出了公正中肯的評價:「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項羽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無可避免,他的事業就要煙消雲散,但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甚至也沒有嘆息。他所唯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後,虞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於是,尖銳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吞噬著他的心,他無限哀傷地唱出了最後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你將怎麼辦呢」這裡包含著何等深沉的、刻骨銘心的愛!讓人們看到了這位錚錚硬漢柔情的一面。歌罷,「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男兒有淚不輕彈,而司馬遷以這樣一個悲壯的場面來結束這一段將項羽這位英雄末路的悲劇推向最高點,項羽這個英雄形象在熠熠星光下也顯得更為悲壯,讓人讀到這裡不覺潸然淚下,可謂是感人至深。項王咨文烏江的場面也同樣驚心動魄。「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這位身經百戰的霸王的勇猛的光芒在其生命的盡頭依舊耀眼奪目,深深地印入了後人心中。最後項王見其敵人「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汝德?乃自刎而死。」這是何等的豪邁與豁達!再看看漢軍的舉動:「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這是何等鮮明的對比,在他們的映襯下,項王的人格魅力不禁令人感佩不已。

相對於永恆的自然界來說,個體的人確實極其脆弱,即使是英雄豪傑,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裡也不過像一朵大的浪花,轉瞬即逝,令人感慨不已。西楚霸王項羽——歷史長河中的浪花一朵雖早已隨風而逝,但他的形象在司馬遷筆下顯得那麼栩栩如生、血肉豐滿,充滿了豐富複雜的感情,他的形象不但歷經了千百年的變遷流傳至今,而且將會以其獨特的魅力繼續流傳下去。

推薦閱讀: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全詩賞析
《滕王閣序》賞析是什麼?
精美的清代玉器賞析(一)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全詩賞析
毒蛇賞析

TAG:史記 | 項羽 | 二本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