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90歲壽誕開示:中華文化復興,佛教不可以缺席!

8月24日(農曆七月二十二日),

是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90歲壽誕。

當天,大師沒有在台灣佛光山接受萬眾祝壽,

而是來到宜興大覺寺,

參加「中華傳統文化交流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新書發布會」,

與大眾暢談中華文化復興大業。

星雲大師現場進行開示:中華文化復興,佛教不可以缺席,

所以在老邁之年口述這本小書。

此書回到人間,回到文化來談佛教,希望對國家有所貢獻。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分為總說、佛陀的人間生活、

佛陀人間的根本教義、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

當代人間佛教發展的現狀和總結六章,約十四萬字,

全面記錄了星雲大師對佛教古今、未來的看法。

傳奇人生

星雲大師一生可謂用「傳奇」二字形容。

他出生於貧苦家庭,卻在全世界建起200多個佛教寺廟,

創辦了數十所大、中、小學等;

沒上過正規學校,卻成了暢銷書作家,

著作被譯成英、日、德、法等十幾種文字;

沒學過建築,卻憑一筆一尺,設計出氣勢恢宏的「人間佛國」……

從小家裡貧窮

1927年,星雲大師出生在江蘇揚州一個名叫江都的小鎮,原名李國深。

他出生時半邊臉是紅色的,半邊臉是白色的。

母親認為生了一個妖怪,幾乎不敢撫養他。

過了一段時日,他才逐漸恢復和正常嬰兒一樣。

他從小家裡貧窮,母親多病,父親是一位樸實的農民,介乎農商之間。

▲大師與家人合影

父母生養了4個兒女,他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個弟弟。

星雲大師三四歲時,跟著外祖母學會念《般若心經》。

他沒有進過正式的學堂,但背下了家鄉寺廟牆上貼的《三世因果經》。

他說:「我從小就不是一個喜歡苦惱的孩子。」

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對於因果、忠義的道理瞭然於心。

他至今還記得和母親的對話:「母親,您的衣服破了。」

母親回答:「不是破,是布不夠。」

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母親的心態總是很樂觀。

▲大師來大陸探家時與母親交談

1994年4月,星雲大師第三次赴大陸探親。

他來到南京母親的住處,依偎在她的床前,聽從母親的教誨。

「我告訴母親,我在台灣有萬千聽眾,但來到南京,我是您的聽眾。」

母親眼中掠過一絲笑意。

她說:「講經的人不一定能得道,聽經的人反而個個都能得道。」

1937年,星雲大師的父親外出謀生,此後兩年杳無音信,生死未卜。

憂心忡忡的母親帶他去南京打聽父親的下落。

路上,他偶遇南京棲霞寺的知客師。

知客師隨口問道:「你是否願意做和尚?」

他憑直覺答了句「願意」。

「不到半個小時,棲霞寺住持志開上人派人來找我。

『聽說你要出家,就拜我做師父好嗎?』

我信口說出『好』。

一句承諾,我就信守了一生。」

南京剃度出家

1939年春天,12歲的星雲大師在南京棲霞寺剃度。

出家時,師父志開上人替他取名「今覺」,意為今天覺悟。

後來,他偶然在《王雲五大辭典》中看到了「星雲圖」,

上面的解釋是:「宇宙未形成之前,無數雲霧狀的星體結合,又大、又古老、又無際。」

他非常欣賞這種寬廣、浩大又無邊的境界,

也自許在黑暗中給人光明,於是他把法號改為「星雲」。

當時,棲霞寺里以粥代飯,經常一個月吃不到一塊豆腐一碟素菜,

正處於長身體時期的星雲大師仍然與飢餓為伴。

最初,他在棲霞寺的佛學院學習,全班約有50個學生,他是最年幼的。

「那時候我愛看小說,成了黑名單上的學生。」

老師認為,不用功閱讀經論、只沉迷於小說的學生,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

星雲大師在棲霞寺度過了7年歲月,後來去常州天寧寺做了行單(苦工)。

不久又轉到鎮江焦山佛學院。

渡海去台灣

20歲時,他離開焦山佛學院,結束學習生涯。

他先到了宜興白塔山大覺寺,在白塔國民小學服務不到兩年,

之後又到南京華藏寺,參加同學們發起的佛教革新運動。

然而時局動蕩,內戰開始,已經不容他有所作為。

「因此,在得到家師志開上人的允許後,我簡單帶了幾件換洗衣服,

帶領70餘名青年同道,以參加僧侶救護隊的名義,就這樣渡海來到了台灣。」

1949年初到台灣的情形,星雲大師用「人地生疏」、「走投無路」8個字來形容。

「那時,台灣,當局嚴格查管不明人員的流動,我也遭到警察逮捕,

被關在桃園的一座倉庫里。

還要感謝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女士以及『立委』、『監委』們的大力營救,我才九死一生,逃過劫難。」

說來也巧,正是他與生俱來的文學天賦幫助他渡過了難關。

弘法時期

他先後前往桃園縣中壢市的圓光寺和新竹市青草湖的靈隱寺,

靠給大和尚看守山林,生活才算安穩下來。

閑暇時就伏在山中的草地上,寫下了一本《無聲息的歌唱》。

他還主編《人生》雜誌,並在台灣佛教講習會教書。

後來,星雲大師輾轉來到宜蘭,趴在破舊的縫紉機上寫下了《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

「當時佛教不發達,為了讓更多的人學習佛法,

我把微薄的稿費都用來購買佛教書籍,送給來寺里的青年。」

▲年輕時候,大師酷愛打籃球,經常一試身手

1953年春天,星雲大師開始了人生中第一個關鍵時期,

他在宜蘭念佛會成立青年團體,

開辦文藝社、歌詠隊、補習班、讀書會,吸引許多青年來學佛。

「最棘手的是與警察捉迷藏。」

一次,星雲大師在桃園縣龍潭鄉一個村莊布教,廣場上有數千名聽眾,

大家正聚精會神地聽著,突然傳來警察的聲音「下來,下來!」

警察要求他「立刻解散,停止講演」。

「我說,不行呀,是我邀請大家來聽講的,你要我停止講演,

那你自己宣布,你去叫大家解散。

警察當然不敢上台宣布講演停止。

只有低頭垂首,不再講話。我趁此機會又上台繼續講。」

他說,另一件煩惱事就是各種應酬。

「每次開會,人家要我參加,如果我不出席,他們會說我不跟他們合作。

如果婉拒,他們就說『你看不起我』。」

星雲大師覺得如此下去,終非久遠之計,他開始考慮「定居」高雄。

建設佛光山

▲大師與蔣經國握手

在高雄,星雲大師選擇了佛光山。

1967年5月16日,佛光山開山建設。此時星雲大師正好40歲。

他最初是想設立佛教學院,為佛教培養弘法人才。

後因發展需要,除了安頓僧侶外,還創辦了各種佛教事業。

「我知道自己應該要進入為佛教創造歷史的階段了,

於是為佛光山訂立四大宗旨: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凈化人心。

▲因眼底鈣化,看什麼都模糊不清,但大師寫起一筆字卻一氣呵成。

我制定佛光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我把青少年時期醞釀在心中的理想慢慢落實,

『人間化、現代化、生活化』的人間佛教就這樣確立了。」

星雲大師就這樣在主管的位置上忙碌了整整18年。

1986年,當佛光山的硬體建設和弘法事業稍具規模時,他宣布退位。

「其實我在佛門裡,自懂事以來,就決心不擔任住持,

也不做行政事務僧,我自認為應該以弘法為職,所以對文化教育樂此不疲。」

唯一放不下的事

如今的星雲大師可謂「無官一身輕」。

當佛光山日漸興旺,走上了「國際化」道路時,星雲大師又想到了「回歸」。

「現在世界佛教需要本土化,推動本土化的佛教,成為我人生的另一個關鍵時刻,也是我晚年最大的願望。」

而中國佛教的「本土」,毫無疑問在大陸。

慈容法師說:「星雲大師一生什麼事情都能放得下,只是對於海峽兩岸的情況非常關注,我們能看出他這種情感是發自真心的。

他之所以這樣關心,是因為他感到自己的年紀已經大了,體力已經不夠了,他希望早日看到兩岸統一。」

回首自己一生的歷程,星雲大師感慨地說,

真像是夜晚的星星,光芒雖然弱小,但總是努力地在閃耀;

又像天上的白雲,儘管飄浮不定,但是在無限時空中,一顆顆星星,一片片白雲,所結合起來的「星雲」,卻能夠超越時空,亘古長存。

文字:劉珍


推薦閱讀:

周巨川:中華文化崛起與治癌
中華治國大道(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白龍不是那具身體已經很多年,楊玉環也是!
馬來西亞華社三大支柱
黃帝代表「新中國」,也代表「興中國」

TAG:文化 | 佛教 | 中華 | 大師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