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好孩子 01 認識我們自己
認識我們自己
寫在前面
「媽媽」是一本書。
書的每一頁都記錄了母愛的親切、溫暖、深沉、堅強、無私和偉大,也記錄了媽媽的過失、不足,以及帶給孩子的煩惱和不幸。
這本書伴隨著孩子一天天地成長。孩子一生都在讀著媽媽這本書。年輕的媽媽在不知不覺地寫著這本無字的書:用自己的心靈和行動。
這本書寫得怎麼樣,只有孩子最清楚。
在這部作品中,真實地記錄了媽媽的成功與失敗。
有位農民母親告訴自己的六個女兒:「孩子的心是塊空地,種什麼長什麼。」她用自己的心血,在孩子心靈中播種的愛,成為六個女兒不可動搖的人生信念。後來,她們都成功了,其中一位是我的朋友--一位年輕的女記者。
每當她跟我談起自己的母親,臉上總洋溢著一種幸福感,一種對母親的崇敬之情。她說:「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功,而成功的教育就在於,父母能按照自己對人生的理解,把孩子真正教育成為成功者。如果以這樣的準則來衡量成功的話,那麼,我們的父母就稱得上是成功的教育者。」
我們自己的孩子,將來會如何評價我們呢?
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人,回過頭來尋找母親在自己生命里鏤刻下的每一絲每一縷的印記時,我們並不奢望會聽到什麼感激的話語,只希望孩子們能夠發自內心地說:「假如可以選擇父母的話,讓我再選擇一千次,我還會選擇他們。」
1.我們是怎樣的一代
只有深刻地認識自己才能清楚地了解孩子。
認識自己最難。
但是,我們不怕認識自己,我們敢於面對自己。
我們知道,這一代年輕女性,責任是多麼重大!在我們身上,孕育著20世紀人類的希望;在我們手中,托舉著21世紀升起的太陽。
我們的失敗與輝煌,決定著我們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的強弱與存亡;我們這代女性自身素質的提高,關係到下一代人的素質,關係到民族的明天。
所以,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自己,自覺地提高自己。
今天的年輕媽媽,究竟有哪些特徵呢?
女性的精神特徵
正因為我們成熟在社會轉型的時代,我們的身上始終充滿現代氣息。我們這代女性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
我們有立業建功、奉獻自我的事業心。
每一位女性無論職務高低,無論在什麼崗位,都十分珍惜自己得之不易的工作機會。因為我們知道,今天女性能夠解放,是老一輩人奮鬥的結果。
我們有提高素質、完善自我的上進追求。
知不足而求上進,是當代女性的特徵。正因為我們敢於正視自己的不足,我們才有強烈的學習願望,我們才不顧別人的白眼,不怕工作生活的重負,帶著孩子去學習文化知識,為了孩子去充實自己。
我們有培養後代、創造未來的理想憧憬。
我們更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崇高境界。
我們自認為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事,我們也能做到。我們堅信,「明天會更好」,因為明天的花朵是我們親手培育的。
年輕媽媽的角色特徵
年輕女性當了媽媽,除了要繼續扮演職業女性的角色,還要扮演好妻子、母親的角色,走上一條充滿責任與義務、壓力與追求的新時代女性的艱難之路。
事業、丈夫、孩子,構成了現代女性生活中的三個重要支點,與感情生活聯繫在一起,體現現代女性的三大精神:丈夫--情愛,孩子--母親,職業--自愛。這三個方面,缺少一點,對現代女性來說,都不能說是完整的。
每一位身心正常的女子,都希望自己能有美滿的愛情生活,能有溫馨的母子之情,同時也希望有自己鍾愛的工作,有為之奮鬥、嘔心瀝血的事業,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受到社會的尊重。由於這三種幸福的感情都與責任、義務聯繫在一起,是用勞動的心血換來的,一些年輕媽媽往往無力兼顧,出現片面發展,造成個人生活的缺憾。
孩子的出生,對我們女子一生的發展,是一件大事。這不僅意味著女子做了「母親」,更意味著女子的心理素質的進一步成熟。孩子的出生,使我們的興趣中心很自然地轉移到孩子身上,這種轉變,無形中打破了女子心理上極為頑固的封閉性,促成女子心理品質的成熟。但是,由於我們自身轉變的力量強度不同,產生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第一種是只重視孩子,忽視了自我,忽視了丈夫。自我的意識自然而然地消失在無我的「母愛」之中,生活上不修邊幅,思想上不思進取,事業上不求成功。少數年輕媽媽放棄了自己的事業,無視丈夫的存在,把全部的熱情都給了孩子,以母愛代替情愛、代替自愛。
第二種是只顧自己的事業,不顧孩子和家庭,以致取得了自身事業的成功,卻換來了家庭的不幸。
第三種是自我調整好心態,精心扮演好母親、妻子和職業女性的三重角色,在母親義務的制約中探索自我發展道路,為40歲左右女性第二智力高峰的到來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對每一位年輕媽媽來講,這是一個新的考驗,是一個新的課堂,一切要從頭開始。
我們,就是這樣一代一切要重新學習的女性。我們相信:「我能行!」既然我們做了母親,我們就要做最好的;既然我們培育了孩子,我們的孩子就該是最強的;既然我們建立了家庭,我們的家庭就應是最幸福的。
對自己,我們充滿信心!對家庭,我們充滿信心!對未來,我們充滿信心!
2.走出心理誤區--不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孩子
年輕媽媽的心理誤區剝奪了孩子寶貴的童年。
年輕的媽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強加給孩子,從而殘酷地扼殺和剝奪了孩子自己的興趣要求,致使今天生活富足的孩子生活並不快樂。
有一次,「知心姐姐接待日」開展了營養諮詢活動,請了首都各大醫院20多位營養專家,專為兒童中的「小胖子」、「小瘦子」諮詢。
一位年輕媽媽,領著一個瘦弱的小女孩來諮詢,她問專家,她的女兒為什麼這麼瘦?專家一問才知道,這個小女孩一個星期天要上三個「興趣班」:上午學英語,下午學數學,晚上學美術。小女孩坐在那裡,不說一句話,目光獃滯。專家結論:孩子太累了。星期天要休息好,不能總是學習。
興趣班變成了負擔班,媽媽的興趣變成了孩子的煩惱。
我們說,今天的孩子頭上壓著「六座大山」:媽媽、爸爸、奶奶、爺爺、外公、外婆,一人一座山。每個人都把這唯一的孩子看成掌上明珠,每個人的期望值都很高,每個人都在加碼。
孩子很累很累。家人的期望,變成了孩子頭上沉重的負擔。
為了圓爸爸媽媽「上大學」的夢,為了不叫父母在人前「沒面子」,家裡的書桌變成了課桌,溫暖的家庭變成了嚴肅的課堂。
我曾在一所小學搞過調查:「小學生最大的煩惱是什麼?」無論是學習差的,還是學習好的孩子,都異口同聲地回答:「作業太多,我們沒有玩的時間!」
孩子們的作業堆積如山,有的孩子寫到晚上10點,作業還沒有寫完。因為,除了老師留的作業,還有媽媽的A卷,爸爸的B卷。
許多孩子做作業愛磨蹭,為什麼呢?有個男孩曾對我說:「我不能趕快寫,寫完了以後,還有媽媽爸爸的作業呢!我就得磨,一篇作文從早上寫到晚上,他們就沒辦法啦!」
年輕的媽媽也很累很累。除了上班、做飯、洗衣服,還要天天晚上「陪讀」,看著孩子寫作業。
有份材料曾對「家庭課堂」做了極為生動的描述。
孩子看書看累了,想出去玩一玩,媽媽會說:「沒出息,傻玩能考上大學?沒有文憑,怎麼找工作?」
孩子困了,眼皮直打架,媽媽馬上遞上一杯「雀巢」或一支「蜂王精」,鼓勵孩子連續作戰。
孩子想看看動畫片,媽媽的臉拉得老長。「不行,全家人為你都不看電視了,你還好意思看?」
就這樣,在媽媽的統一調度下,全家人始終處於「一級戰備」狀態,整天做事輕手輕腳,說話小聲小氣。一切都是為了一個目標:非要孩子爬上象牙塔尖不可。
一天兩天,孩子認了;一個月兩個月,孩子忍了;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壓、壓、壓,終於悲劇在孩子身上發生了。
一個5歲的男孩,因母親逼著他學彈琴而把自己的手指弄斷;一名北京女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好,跳樓自殺;一名南京大學生,媽媽爸爸都是著名的物理學家,夫婦倆一心想讓這唯一的孩子出國深造,於是從小學到大學,天天看著兒子學,逼著兒子學,不給兒子一點自由,兒子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終於忍無可忍,就在過22歲生日那天,用皮帶勒死了自己的媽媽和爸爸!
失去的夢,是找不回來的。
我們不能用自己過多的慾望,去扼殺孩子的童年。
失去了童年,會給人的一生帶來許多不幸。是誰剝奪了孩子們的童年呢?
我們當媽媽的,是不是應該認真想一想呢?
3.走出教育誤區--不當「雞媽媽」
「雞媽媽」的溺愛使母愛變成了「母害」。
由於我們只擁有一個孩子,許多年輕媽媽產生了懼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孩怕受害。
年輕媽媽就像老母雞一樣,把孩子呵護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弔膽,不敢離開半步,生怕失去自己唯一的「寶貝」。不知不覺,步入了教育的誤區。
於是,母愛變成了三點水加一個「弱」字的「溺」愛,母愛變成了「母害」。
溺愛主要表現為三種類型。
代替型
一所學校通知學生打掃衛生,只見媽媽們拿著掃帚、抹布和鐵鍬,成群結隊來到學校,她們怕孩子累著,親自出馬上陣了。當有人問一位年輕媽媽:「你孩子在家做家務嗎?」那位母親毫不含糊地回答:「疼還疼不過來呢,還讓他做家務?」
孩子去參加活動,家長陪伴的陣容十分嚇人。某大報曾登出一張小學開運動會的照片,圍觀的家長比學生還多。照片題目是:是誰在比賽?
每天,孩子的書包,媽媽代替收拾;孩子的鉛筆,媽媽代替削尖;孩子的鋼筆,媽媽代替灌水;老師告訴孩子的事,媽媽全替孩子想著。有一天,一位二年級班主任批評幾個沒帶齊用具的學生,幾個孩子都埋怨起來。這個說:「都怪媽媽沒給我裝上!」那個叫:「都怪爸爸沒給我收拾好!」好像一切過錯都是媽媽爸爸的,他們什麼責任也沒有。
代替,究竟帶來了什麼呢?帶來了孩子的懶惰與無能,也帶來了父母的悲哀和失望。
滿足型
孩子要什麼,媽媽就給什麼。有的家長,沒工夫去教育孩子,於是千方百計去滿足孩子花錢的慾望。
一個北京的小男孩,媽媽爸爸在國外工作,把他寄養在朋友家裡,每月給他寄兩三千元零用錢。有一天,男孩子買了兩瓶七八十元一瓶的香水,一瓶送給年輕的女班主任;一瓶由教學樓的一層灑到六層,又從六層灑到一層,說是為了「美化環境」。在他們班裡,沒有一個同學沒喝過他花錢買的飲料;選中隊幹部時,沒有一個人不投他的票。他平時不常寫作業,誰幫他做一道數學題,他就給誰五毛錢;誰給他寫一次語文作業,他給誰一塊錢。遠在國外的父母好像覺得,用錢可以彌補自己不能關心幫助孩子的歉意,卻不知道,無度地給孩子錢,是在害孩子,不是愛孩子。
一個個體戶的女兒說:「我家的枕頭裡、柜子里都是錢,但我們姐弟最不幸了。媽媽爸爸為了掙錢光做買賣,把我和弟弟關在家裡,頓頓飯都要自己去買。有一天,我打開衣櫃,發現裡邊的臟衣服堆成一團,都發霉了,等我把那些臟衣服洗乾淨時,發現衣服已經破成洞了。」
看管型
這是典型的「老母雞」式的教育。
中國有個傳統的稱謂,稱帶小孩的保姆叫「看(kān)孩子的」。這個「看(kān)」字,一下子勾畫出今天許多年輕媽媽的形象和作用。
孩子是需要照看和管教的,但不是要我們寸步不離地「看著」,事無巨細,什麼都管。許多年輕的媽媽,自己勞累一天,還要看著孩子寫作業,看著孩子洗臉洗腳,看著孩子穿衣吃飯……看孩子這不順眼,那不順眼,於是整天嘮叨個沒完。看得孩子很煩很煩,看得自己很累很累。
其結果呢?孩子覺得媽媽不信任自己,十分反感;母親覺得孩子太不聽話,十分生氣,兩代人的隔閡越來越深。
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少工委在少年兒童中開展的「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提出了少年兒童要掌握「五自」能力,即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孩子們知道後,別提多高興了,他們有一種被解放的感覺。
我們的孩子,面對21世紀的天空,他們多麼想展翅高飛,我們當媽媽的為什麼要抱住不放呢?為什麼不給孩子一片蔚藍色的天空呢?
第一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劉玉玲,12歲那年,獨自去美國參加世界兒童和平大會。當時,聯合國只邀請了3個中國孩子,沒邀請大人。劉玉玲作為中國代表團團長,代表中國在世界兒童和平條約上籤了字,出色地完成了出訪任務。
回國後,我問劉玉玲:「這次去美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她說:「我們中國的媽媽爸爸管得太多了。在美國,媽媽爸爸是非常放手的。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小孩,跟爸爸媽媽出去。路邊有一條小溪,爸爸媽媽在前面走,小孩在後面跑。結果,孩子不小心,過小溪時摔倒了。她的父母繼續往前走。這個小孩哭都沒哭,自己爬起來,像個小水鴨子一樣,去追趕她的父母。」
劉玉玲感慨地說,這要是讓我們的家長看見,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得跑上去,抱起孩子,訓斥媽媽爸爸:「你們怎麼能讓孩子一個人過小溪呢?」媽媽就要心疼地抱著孩子「罵」小溪:「就是這可恨的溪水,把我們孩子嚇著啦!」
這是一名12歲女孩所看到的問題。
是人家的媽媽心太「狠」,還是我們的教育步入了誤區?
石家莊市一名學習成績很好的女孩子,去參加市裡組織的三好學生夏令營,姑姑非要跟著去。原來,這個女孩子自己不會梳頭,不會倒開水。結果,五天的夏令營她只過了三天,因為「不適應」而提前回家,當了「逃兵」。
參加北京市中小學生北極村冬令營的一名小營員,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東北雪原長了一身痱子。原來,這名小營員臨出發前,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多穿衣服,但沒有說熱了時要脫衣服。這名小營員根本不會照顧自己,在暖烘烘的屋裡也穿著出門時才穿的羽絨衣褲,難怪他焐出一身痱子!
你看,溺愛帶給孩子的只有懦弱和無能!面對競爭激烈的未來世界,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敗!那樣,我們這些當父母的,豈不是事與願違,害了孩子,也害了我們的國家!
什麼是愛,什麼是害?我們每一位愛自己的孩子、愛自己祖國的年輕媽媽,難道不應該認真想一想嗎?
4.走出形象誤區--媽媽爸爸在忙什麼
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機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
做母親的都知道,孩子跟媽媽有一種特殊的聯繫。
孩子在人世間認識的第一個人是媽媽;會說的第一個詞是「媽媽」;生病時最依戀的是媽媽;夜晚睡覺時尋找的是媽媽;放學回家,問的第一句話是:「我媽媽呢?」孩子從小學做人,第一個榜樣還是媽媽。
孩子的眼睛就像一台照相機,每天在自己眼中留下了父母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應該是最安全的保障,父母的形象也應該是最完美的。
但是,拿出孩子們用心靈「拍攝」的「照片」看一看,並不是每一張媽媽的照片都那麼「光輝」,也並不是每一位爸爸的形象都那麼「高大」。
美國曾做過一次調查,在問到中小學生「你最敬佩的人是誰」時,很多男孩子的回答是「父親」,很多女孩子的回答是「母親」。我國也搞過類似的調查,很少有人在答卷上提到父母是自己最敬佩的人。
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父母的形象不佳,當然也有孩子們對父母理解不夠的因素。
許多大人都承認,現在社會上「最忙最累的是孩子」。成年人每周可以休息兩天,可是不少孩子連一天也休息不了。繁忙中的孩子,看到有些父母清閑自在,心裡便很感不平:「憑什麼讓我念書,他們在一邊看電視、玩麻將?」「為什麼爸爸媽媽不考試?」
「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脊背長大的。」孩子學做人,第一個榜樣就是父親或母親。
過去,農民的兒子看到父母日出下地,日落方歸,自己便學會了勞動;老百姓的女兒每日看到母親日夜操勞,勤勞儉樸,便學會了關心體貼,不怕重負……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就是這樣的潛移默化,這樣的「潤物細無聲」。
而現在,我們的孩子從父母身上看到了什麼?
一些年輕的父母,上班時十分繁忙,十分辛苦。而一回到家,便只想著自己的休閑娛樂,有的甚至每晚把飯桌變成麻將桌,把家庭變成賭場、舞廳、酒店、倉庫,全然不顧在一旁寫作業的孩子。難怪孩子只看到父母「吃喝玩樂」的一面;難怪有不少孩子形成了「享樂至上」的人生哲學,不想學習,不思奮鬥。這一切,能都怨孩子嗎?
當我們指著孩子的鼻子,大喝「你給我念書去,不許看電視」時,自己卻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這能讓孩子安心讀書嗎?
當你告誡孩子,不珍惜時間學習就是「圖財害命」時,自己卻一宿一宿地玩麻將,難道父母的時間不寶貴,不是在慢性自殺?當父母指責孩子懶惰、貪玩、不刻苦時,想沒想過自己在孩子心中是什麼樣的形象?
「孩子需要榜樣甚於批評。」孩子的目光像永不休息的雷達,不停地注視著大人的言行舉止,模仿著大人的習慣行為。
勞累一天或心情不佳的父母,為了未成年的孩子,回到家時請打起精神。你若想讓孩子做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做什麼樣的人。
讓孩子全面地了解父母,是十分必要的。這不是說,父母回到家,還要拚命地工作,而是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一天在忙些什麼,為誰辛勞為誰忙?
我們的孩子只有了解父母,才會真心愛父母,關心父母。
父母和子女間的親情,是家庭的支柱,而理解正是家庭的基石。
孩子每時每刻都在接收媽媽發出的生命信息,即使是襁褓中的嬰兒,也會收到媽媽的信息。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孩子小,就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很有道理:「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有些母親文化程度並不高,但是她們說出的話,做出的事卻讓自己的孩子刻骨銘心,永世不忘。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他們那種正直、樸實、忠厚的為人,不向困難低頭、用勤勞的雙手建設家園的行動,為了別人能犧牲自己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孩子,教育了孩子,這正是人格的力量。偉大的母親正是用自己的人格來教育孩子的。
人格的力量是偉大的,尤其是母親的人格。
孩子都希望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最偉大的人。
北京14歲的中學生付雪飛是這樣描寫母愛的:
在我們生活中有誰沒有感受過那至真至切的母愛呢?母愛是雨天的一把小傘,給我一方無雨的晴空;母愛是深夜裡的一盞燈,給我一份獨享的光陰;母愛是寒冬里的一盆熊熊烈火,是炎夏里的一縷清爽的涼風……是母愛給了我生命,是母愛伴我長大。
孩子們甚至想把世界上最美的詞都奉獻給自己的媽媽。
孩子對人生的理解,是從媽媽開始的。媽媽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對生活的態度。當媽媽的應該用自己的生命來珍愛「媽媽」這個名稱,把最美好的形象,獻給你的孩子,同時,也把一個最美好的人生,擺在孩子的面前。
5.走出行為誤區--孩子眼中的媽媽
家家戶戶有桿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
小時候,坐在媽媽腿上,抬起頭瞪大眼睛望著媽媽:「媽媽,我眼中有什麼?」
媽媽指著我的鼻尖,笑著答道:「小傻瓜,當然有媽媽啦!」
我找來一面鏡子,對著鏡子看。「媽媽,什麼也沒有啊!」我驚奇地說。
這時,媽媽更樂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的。」
於是,我注意尋找眼中的媽媽。
終於,我找到了眼中的媽媽。
和寫下這段作文的初三女學生滕秋香一樣,許許多多孩子找到了眼中的媽媽。
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召開前夕,3萬多名中國孩子參加了題為《我眼中的媽媽》的徵文活動。
評委會顧問余心言(徐惟誠)同志親自閱過孩子的徵文,他被孩子們一片真誠深深感動,欣然為徵文集寫了序言。他寫道:
母親,是給了我們生命的人。她又用自己的生命哺育了我們,養育了我們,教育了我們。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流著母親的血,我們的靈魂打上了母親賜予的烙印。愛自己的母親,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種最偉大的感情。
孩子們都記得,自己怎樣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特別是當自己遇到困難、挫折、病痛時,許多人都曾經從母親那裡得到了溫暖、支持和力量。孩子從母親那裡得到了整個的生命,也從母親身上獲得全部生命的信息,他們看見,母親是怎樣日復一日地辛勤勞動,努力學習,是怎樣熱愛自己的工作,為社會做出自己的奉獻;他們看見,母親是怎樣以他人為重,尊老愛幼,濟貧扶困;他們看見,母親怎樣對待誠實和謊言、成功和失敗,把母親為人處世的每一個閃光點都記在了自己心中。
做母親的,當能從孩子們的眼光中,體會到什麼叫以自己的生命來教育後代,從而更加註意自己的處世之道。
這最後一句話意味深長。
可以這樣說:「家家戶戶有桿秤,那秤砣是孩子的心。」不同的母親發出的生命信息,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同的圖像。媽媽的好行為、壞行為,孩子都看得清。
那麼,孩子們是怎樣評價今天的媽媽的呢?
從孩子寫媽媽的作文中我們看到,這些孩子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母親的職業也不相同,但對母親的評價都是雷同的。孩子喜歡媽媽什麼樣的行為呢?我歸納了一下,大致有三種。
一、建功立業、敬業進取的媽媽
在孩子們的筆下,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中國女性,她們用自己的雙肩,支撐幸福的和不幸的家庭,同時,又十分出色地在祖國建設的各行各業中,發揮著「半邊天」的作用。她們用自己的行動,給予孩子一個支撐生命的支點,讓孩子懂得什麼叫自尊;用自己平凡而勤懇的人生,告訴孩子生命的價值在哪裡,一個人該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孩子們的筆下,雖然許多媽媽從事著一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工作,但媽媽的敬業精神卻使孩子產生了對媽媽深深的愛。
二、勤奮好學、自強不息的媽媽
在孩子的眼中,媽媽的職業無高低貴賤之分,無論是當教授、當老師、當警察的媽媽,還是掃街的、賣菜的、養豬的媽媽,只要盡心儘力去工作的,孩子們都引以為自豪,引以為榜樣。
我想,我們每一位女性,都應瞧得起自己的工作,平日在家談起自己的工作,要充滿自豪和自信。這樣,你的孩子、你的丈夫才能以你為榮。只有看重自己,別人才能看重你。
同時,我們要盡心儘力地去工作,這不僅是為了掙錢養家,而且也是教子做人。孩子是最先從母親身上讀到「敬業」、「進取」這些詞的。老師們常講,看到孩子他媽媽什麼樣,就知道他孩子什麼樣了。那些每天早晨不睡懶覺,按時去上班的媽媽帶出來的孩子,一般上學都不會遲到。
三、充滿愛心、親切活潑的媽媽
孩子的眼睛很亮,對媽媽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觀察得十分細緻。對媽媽的優點、缺點看得一清二楚。
有的孩子得出這樣形象而準確的結論:「媽媽是個萬花筒。」在大量的來稿中,我們發現了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敬一丹的女兒、北京宣武區第一實驗小學三年級學生王爾晴寫的媽媽。在她筆下,赫赫有名的節目主持人變得有血有肉,親切活潑,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
文章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媽媽從來不叫累,也不怕苦,不怕臟。她沒有閑著的時候,就連打電話,也要拿一塊抹布擦電話。
媽媽脾氣大,她每次發脾氣差不多都是沖著我或爸爸。
媽媽不挑食,很節省,從不亂花一分錢、浪費一粒米,要是爸爸扔了一個紙盒子,媽媽就會再撿回來。
媽媽很愛我,她經常帶我出去,讓我長知識,開眼界。我請別的同學到我家來時,她很歡迎,熱情地招待每個同學,給同學和她的家長倒水、拿水果,跟同學的家長聊天。同學要走了,她就把同學送到樓下或車站。
王爾晴的作文獲獎了。發獎那天,敬一丹和她的丈夫都來了。女兒在台上讀獲獎作文,媽媽在台下流淚。我十分理解她:媽媽從孩子的眼中看到了自己,發現了自己從來都沒注意過的優點和不足。用敬一丹的話說:「我自己獲獎,有的是成就感;而女兒獲獎,我感受到的是幸福感。」
孩子們對媽媽哪些行為有意見呢?從孩子的作文中,我們看到,由於媽媽的行為不正,使一些愛媽媽的孩子變成「恨媽媽」。歸納一下大概有這樣幾點。
一、只圖享樂、不關心孩子的媽媽
請看江蘇某縣一名初一學生寫的《打麻將的媽媽》。
三萬、八條……媽媽又在客廳里打麻將了。此時的我已無心再做作業了,一股無名的恨從我胸中升起。我恨,恨她,恨這個愛打麻將的媽媽。
媽媽為了打麻將,竟然不顧我的學習了!一次測驗,我得了個滿分。我滿心歡喜地把試卷帶回了家,想讓媽媽也高興高興。但當我把試卷遞給媽媽看的時候,媽媽竟不屑一顧地說:「考及格就行了,不要費那麼大的力氣去考滿分。考及格媽媽同樣高興。」媽媽隨手遞給我一張10元鈔票說:「這是我昨天打麻將贏的,給你做個獎賞吧!」我氣憤得把錢撕成兩半,傷心地哭了……
每次讀到這樣的文章,我心裡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難受。想到那次我去上海採訪,幾個男孩子非要我去他們居住的小里弄走一走。他們說,到了晚上,家家的窗子里都可能傳出「嘩啦嘩啦」搓麻將的聲音。我真擔心,這一代在麻將聲中長大的孩子明天會怎樣。
二、心胸狹窄、處事不公的媽媽
每一位媽媽怎樣為人,怎樣處事,是對是錯,孩子們都看得清清楚楚。
山西一名三年級學生在《媽媽偏心眼》的作文中寫道:
媽媽在姥姥那兒笑臉如花,有什麼好吃的總讓我給姥姥送去。她還常常陪姥姥說話、散心。可不知為什麼,只要看到奶奶,她的臉就拉得好長,連話也說不上幾句,更不用說陪奶奶去外面走走了……
孩子的眼睛可真厲害!婆媳之間那點事,他全看到了。這種「只愛自己的媽媽,不愛丈夫的媽媽」的現象,在年輕媽媽中是大有人在的。我曾對這些媽媽說:在婆婆面前,你不稱呼「媽媽」,在婆婆背後,你管孩子的奶奶叫「老太婆」,總有一天,也有人叫你「老太婆」。「尊敬老人,孝敬老人」是從小看來的,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自己的老人,發展到愛別人的老人;愛自己的孩子,發展到愛別人的孩子,這是人間愛的需要。我們做媽媽的正應該用自己愛媽媽、愛婆母的行為教育孩子怎樣去愛別人。
三、缺少教養、不講公德的媽媽
「家長行為」,說到底是「社會行為」。
父母的行為,每天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感受,引導和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習俗好惡、道德品質和社會公德的形成及其「心理健康」。就目前小學生而言,由於少數家長的「社會行為」的誤導,使孩子長期耳濡目染,形成「定型思維」,其「陰影」在孩子心頭築巢棲息,驅之不去。
據調查,家長對孩子影響最壞的行為有:
夫妻吵架,互不相容。有些年輕氣盛、個性極強的夫妻,平素相敬如賓,一旦失和,便大動干戈,各不相讓,互相謾罵。這種最不負責任的「社會行為」,深深刻進孩子的大腦,直接影響孩子的學業。
公共場所,不守公德。有的家長不拘小節,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去,隨地吐痰、擤鼻涕、搶座位、跨越欄杆、摘花草……其行為完全與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和社會公德相悖。這些不經意的行為,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從小便埋下了目無法紀、危害社會公德和秩序的「種子」。
鄰里相處,舉措失當。有的父母不善於和鄰居和睦相處,常常因小事耿耿於懷,指桑罵槐,惡語相對,有的還去傷害人家……孩子慢慢地便會上行下效,到處欺凌弱小,大耍無賴,養成霸氣。
懷疑一切,不滿社會。由於不正之風的影響,有些家長憤世嫉俗,把社會看得一團漆黑,在茶餘飯後大談「走後門」之道:「有錢有權好辦事,無錢無權乾瞪眼」;「朝中有人好做官,要想當官找靠山」……這些偏激思想,一旦進入了孩子的心靈,就在一定程度上增長了孩子的「權力欲」和「金錢欲」。年輕父母「懷疑一切」的心理不計場合、潛移默化地傳給孩子,使他們自食其果,導致家長權威的削弱,孩子對家長和老師的教誨常常不當回事,有抵觸情緒,影響孩子正常的身心健康。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孩子是祖國的明天,每一個家庭實際上都擔負著不可推卸的培養教育祖國下一代的責任。把孩子培養成為有出息、有作為的人,有各種條件、因素和方式,但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自身的表率作用。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以身作則,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麼這個家庭就是一個幸福的、有希望的家庭。如果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健康幸福的家庭,那我們的社會就會安定祥和,充滿朝氣。
6.走出語言誤區--家庭亮起的「紅燈」
肯定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正信息;否定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負信息。
家庭教育是靠家庭語言來完成的。家庭語言是一種最有影響力和滲透力的家庭教育方法。
孩子筆下的媽媽和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研究的結果表明,這一代年輕的媽媽使用最多的不良語言有三種,我們將這些語言稱為「家庭紅燈」。
一、否定詞
孩子們在家每天所聽到的、媽媽常講的詞語中,由「不」組成的否定詞為最多:「不許」、「不能」、「不要」、「不可以」……有個孩子在一篇名叫《不許媽媽》的作文中,寫了媽媽講的很多很多「不許」的語言:「不許淘氣」、「不許玩沙子」、「不許晚回來」、「不許去同學家」、「不許看電視」、「不許亂花錢」……
這種家庭的子女教育是由一連串的「不許」組成的,家長像警察似的,他們的任務是不斷向孩子亮起紅燈。可是,准許幹什麼,家長又沒說。於是孩子只有不斷地犯錯誤,不斷地受指責。
二、限制詞
「應該」、「必須」是媽媽常用的詞。這是表達主觀願望、主觀想像的詞。媽媽強調的只是自己的主觀願望,完全忽視了孩子的客觀存在,用一種強硬的態度讓孩子進入某種規定的位置,並按家長的設計修剪孩子。其結果,孩子常常陷入不知所措之中,極大地影響了孩子思維的發展。
三、挑剔詞
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挑剔詞比激勵詞的用量多好幾倍。許多家長几乎是不停地去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並及時拉出來進行施教,以為只有把孩子的缺點說出來才能使孩子獲得幫助和改變。基於這樣一種教育思想,中國家長對孩子使用各種挑剔的語言時毫不猶豫、決不心軟。其中最常用的有「太笨」、「不成」、「太差勁」等等。這些消極的詞,完全是一種「負信息」,強化了孩子的弱點,最終是讓孩子以否定的態度對待自己,對自己失去信心。
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營養,愛的語言多了,一定結出「愛」的果子;惡的語言多了,會結出「惡」的果子。肯定的話,是孩子成長的正信息;否定的語言,是孩子成長的負信息。
家庭亮起的「紅燈」,使孩子覺得很累很煩,使他們覺得整天生活在雜訊中。父母每天用不變的腔調、老掉牙的語言,和一連串的否定詞、限制詞、挑剔詞進行說教,令孩子們感到生活索然無味。
其實,在家庭中,真正的「紅燈」,是應該禁止不利於家庭精神文明建設的語言。
現在,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服務忌語」,我想,家庭成員間也應有一些「忌語」。
只有講文明的父母,才能培養出講文明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出言不遜、打架罵人,你是否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不守秩序、不講公德,你也要查查自己;如果你的孩子出口傷人、不講禮貌,你還要查查自己……
「您好」「對不起」「給您添麻煩了」「打擾您了」「謝謝您的幫助」等禮貌用語,不僅小孩子要學會,我們做父母的更要學會。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講過:「今日的兒童轉眼即青年,稍不注意就難補救了。」因此,就青少年的成長而言,「重要的是教育父母」,不知年輕的媽媽們是否認同這個說法?推薦閱讀:
※血糖控制不穩定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危害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們【15P】
※硬貨知識貼 今天我們只聊潛水錶
※我們一家人是如何走向伊斯蘭的
※日本人畫的宋朝地圖,看看和我們的有什麼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