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意外的康復【 感覺障礙的訓練】

人一生下來,就開始了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而感覺,則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採取行動的第一個步驟。如果沒有感覺,一個人的生活將是不可想像的。中風患者往往存在感覺障礙,從而造成活動與生活上的諸多困難。因而須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感覺功能訓練。

一、感覺系統的結構與功能

機體之所以能適應多變的內外環境,與其對環境的敏銳感覺是分不開的。人體的感覺過程包括刺激的接受、傳導及分析綜合這幾個環節,每一個環節均由相應的組織器官司職。

(一)、感受器

感受器是機體內接受內、外環境刺激的組織結構。根據其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來源,可分為以下三類:

l.外感受器 分布在皮膚、粘膜、眼、耳等處,接受來自外界環境的刺激,如觸、壓、切割、溫度、光、聲等理化刺激。幾種主要的外感受器介紹如下

(l)遊離神經末梢分布於皮下組織,對痛、溫和粗觸覺有非特異性感受力

(2)毛根末端器 是一種纏繞於毛囊周圍的遊離神經末梢,彎曲和擺弄毛髮可使之激活,可感知輕觸覺和叩擊。

(3)觸覺小體 位於光滑皮膚的表皮下,特別是在指尖、舌尖、口唇和足底部含量豐富,負責精細的觸覺辨認。對於手指的探索活動和感覺代償(如以手指閱讀盲文)有重要作用。

(4)環層小體 分布於皮膚深層、內臟、腸系膜、韌帶和血管周圍。對深壓覺和震動覺敏感。研究表明,深壓和震動刺激對注意力障礙著有鎮靜作用。

(5)默克爾觸覺小體 位於光滑皮膚之表皮的最深層,尤以手指的腹部、唇部含量豐富,對於體表的緩慢觸摸敏感。

2.內感受器 分布於內臟和血管等處,接受作用於這些器官的理、化刺激,加壓力、滲透壓、溫度、離子和化合物濃度等。

3.本體感受器 分布於肌肉、肌腱、關節和內耳位覺器等處,接受機體運動和平衡時產生的刺激。受器的功能,是把外在刺激轉化為有特定性質的能量,並向中樞傳遞。

(二)、感覺的傳導通路

感覺傳導通路由兩個部分組成,即感覺神經元和感覺傳導束,其功能是將感受器傳來的感覺衝動傳送至大腦。

1.一般感覺的傳導通路

感覺神經元位於脊髓後根神經節(一級神經元)以及脊髓后角(二級神經元)和腦神經核內(三級神經元),其中第一級神經元發出2種細胞突:①周圍突,組成周圍感覺神經纖維,與皮膚、粘膜感受器官相聯。②中樞突,進入脊髓與下一級神經元相聯繫。第二級神經元發出纖維與第三級相聯繫、第三級神經元發出纖維傳向大腦皮質。

感覺傳導束是由上述神經元發出的纖維共同組成。傳遞相同感覺的神經纖維位於相同的傳導束內,由此組成各種特異性的傳導通路,如痛、溫覺傳導通路,觸、壓覺傳導通路。

2.視覺傳導通路 視覺感受器為視網膜上的桿狀細胞和錐細胞。第一級神經元為視網膜上的雙極細胞,其周圍突與中樞突分別與視覺感受器相聯絡和組成視神經。後者與顱內神經核聯絡並逐級傳至視覺中樞。

3.聽覺傳導通 聽覺感受器位於內耳。第一級神經元的周圍突分布於內耳與感受器相聯絡,中樞突組成前庭蝸神經,進入腦內與腦神經核相聯絡,後者發出纖維投射至大腦、中腦和小腦.

(三)、感覺分析及綜合器

機體的感覺分析及綜合器官是大腦。大腦對來自周圍各種感受器的感覺衝動,經過分析和綜合後產生相應的感知和意識。

一、 感覺障礙及其處理

1.感覺障礙的特點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只要感覺過程的任何一個環節受到損害,均可導致感覺障礙。當然損傷的環節不同,表現特點也不一樣,常見的感覺障礙有:

①末梢型。由於感覺神經末梢受損所致。表現為四肢遠端的各種感覺障礙,呈手套或襪子型分布。

②神經乾和神經根型。為周圍神經干或神經根受損所致。表現為受損神經支配區內條狀、塊狀或帶狀的各種感覺障礙。

③脊髓型。由於脊髓損傷所致。如呈橫貫性,則脊髓損傷水平以下的各種感覺均消失,常與截癱並存。

④皮質型。當皮質受損時,可出現受損部位對側某一部分(面部、上肢、下肢或半側身體)的感覺障礙,複合感覺和深感覺障礙常重於淺感覺障礙。中風患者的感覺障礙即屬此型。

2.感覺障礙的處理方法

總的說來,感覺障礙的處理有以下兩類方式

(1).代償法

就是採用各種措施,補償患者已減退或喪失的感覺功能,使之免受不良刺激的傷害。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①使患者意識到自己所存在的感覺缺陷;②增強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有潛在性傷害可能的活動(如烹調、燙衣等)中,儘可能使用健側手;③教會患者使用視覺觀察和聽覺等來感知軀體的運動和定位以及其他各種環境刺激;④使用輔助器具。

(2).感覺刺激法

使用各種感覺刺激,以圖促進感覺通路功能的恢復或改善。如觸覺刺激、實體覺訓練等。其中要遵循的要點是:

①刺激要反覆給予。

②刺激的種類要多樣化。

③根據感覺障礙的恢復情況,循序漸進地進行刺激,不可操之過急。

④配合使用視覺、聽覺和言語刺激。以加強效果、

⑤對有些患者,在刺激後可能會產生不適,應注意其反應,如有無眩暈、噁心、嘔吐、出汗;是否有情緒變化或異常行為出現等。如有不適反應,則應立即停止刺激。

⑥實施感覺刺激前,應先向患者解釋清楚以獲得其合作。

⑦儘可能把感覺刺激融匯在日常活動中進行,如在洗臉時,配合作觸覺刺激。

二、 一般感覺的訓練

(一)皮膚感覺的訓練

皮膚感覺包括痛、溫、觸覺,對這些感覺功能進行訓練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患者學會保護自己不受有害物的傷害。

1.內容與方法

(1).對於有痛、溫覺障礙的患者,一定要告誡他們,有些物體會在他們沒有痛苦知覺的情況下造成傷害。如洗澡時用熱水,可能會因溫度過高而造成燙傷。因此一定要學會通過水蒸汽的有無或多少來辨別水溫的高低,而且在入浴前一定要用健手或讓家人試探水溫的高低。

(2).進行觸覺的刺激與訓練可使用以下的材料:①柔軟的物品,如法蘭織布、羽毛、氣球等;②可塑性強的物質,如水、粘土、沙等;③手感粗糙的物品,如各種刷子、砂子等;④感覺壓力的器材,如把墊子、棉被或治療球壓在身上等。

訓練中,可用上述材料在患者身上摩擦或是讓其觸摸、把玩,以體驗對各種物體的不同感覺。

需要注意的是,訓練中,刺激的強度要從最小開始,逐漸增大,要避免過強的刺激,否則會使患者生厭。同時,刺激的部位應從較不敏感的肢體末端開始,慢慢移向肢體近端和軀體。

(二)、軀體感覺意識的訓練

有些患者有自身感覺的障礙,從而導致一系列的動作困難,包括:

①對自己身體部位的認識和辭別困難,因而不能意識身體的哪部分在動,不能有意識地控制身體動作。

②對自己身體特有的空間從識不夠完整,因此很難區別寬窄、大小等。

③偏側忽略,即忽略一側的身體或環境,彷彿那一側不存在,並由此導致左、右辨認障礙等。

④軀體動作缺乏協調性和節奏性,導致動作笨拙。

⑤手一眼協調不良。

⑥不能模仿他人動作。

培養軀體感覺意識的方法:

1.觸覺刺激法 如前所述。

2.本體感受器刺激法 通過被動運動、擠壓和牽伸等手段刺激手腕或肘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等處的本體感受器;以加強患者對這些部分的空間位置和運動的意識程度。

3.身體運動法 如搖晃、旋轉、跳躍等活動,可幫助培養平衡感覺,學習空間關係,增強運動覺、前庭覺和本體覺。

4.使用視、聽覺代償法 配合言語刺激,讓患者找出身體各個部分,並反覆讓其練習辨認和命名軀體的各個部位。

推薦閱讀:

10種最出色的單側訓練
【專題論壇】耐力型項目的力量訓練(三)
拓展訓練:茫茫人海
意拳推手訓練所經過的五個階段
如何正確卧推,我很早寫的一篇文章,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TAG:感覺 | 血管 | 意外 | 訓練 | 腦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