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陀的佛法

隨佛法師 宣講 諸位法師、大德:今天我來向諸位介紹『佛陀的佛法』! 我們所說的佛陀,就是二千四百多年前,在印度菩提迦耶成就無上正覺的悉達多。後世人稱為釋迦牟尼、佛陀、世尊! 釋迦牟尼佛開演的佛法,主要的內容是什麼呢?今天在這裡要跟大家介紹的,是根據目前佛教界流傳的最古老經典的內容,來介紹佛陀的佛法。這個經典就是「第一次經典結集」的時候,集成的經說內容。它的內容是什麼呢?它的內容就是目前漢傳大藏經《雜阿含經》(原來正確的名稱是《相應阿含》)裡面的『因緣』、『食』、『聖諦』、『界』、『五陰』、『六處』、『道品』等七事修多羅,也就是七事相應教。 當然這個對許多觀眾朋友來講,可能太過艱深,太過深澀。因為這個探究是過去近二百多年來,從西方到東方、從日本到中國(大陸)、台灣,經由佛教界的學者,包含佛教的經學家、史學家、語言學家、古文物及藝術學家的共同研究所成,探尋到在目前佛教流傳的廣大、眾多的典籍裡面,「第一次經典結集」的法教,就是前面提到的漢譯《雜阿含經》當中『因緣相應』、『食相應』、『界相應』、『聖諦相應』、『五陰相應』、『六處相應』及『四念住等道品相應』等七事相應,而《雜阿含經》是屬於經師的傳承,也就是阿難系的傳承。另外優婆離系的傳承,則是在目前南傳銅鍱部佛教傳承的巴利《相應部》裡面,也同樣的是『因緣相應』、『食相應』(『食相應』在南傳被收在『因緣相應』裡面)、『界相應』、『聖諦相應』、『蘊相應』、『六處相應』及『道品相應』(也就是《大聖道篇》)。這是經師的傳承及律師的傳承,也就是阿難系跟優波離系僧團的共同傳承。從這共同的傳承裏,探究、確定了二千多年前佛陀在世的教說,也就是依據「第一次經典結集」集成的經法,了解佛陀教授的佛法到底是什麼? 今天依據這個內容,向大家介紹、說明佛陀教授的佛法。根據佛陀教說的內容,主要是因緣法及四聖諦三轉、十二行。因緣法是世尊正覺的根本,根據大正藏《雜阿含經》296 經、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第20 經,講到佛陀見「十二因緣法」而成就正覺。諸位朋友可能聽過一段傳說的故事,故事說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就正覺。當然夜睹明星成就正覺,是比較淺相,是一種純意境上的描寫。這或許是因為佛法太深了,一般人實在聽不懂,所以古人就用夜睹明星的意境描寫方式,一語帶過。實際上來說,察看山川大地、花鳥蟲魚、日月星辰,或許可以對人生及生命有所「感觸、感念」,進一步的若有所知、有所發現,也是俗話說的「開竅了」,但怎麼可能會成就正覺呢?在經典上佛陀自說,他是見十二因緣法而成就正覺。 在許多朋友來說,對這十二因緣法一定是相當的陌生。簡單的來說,十二因緣法講的就是生死輪迴,也就是生死的緣由到底是如何?正確的說,是指明痛苦是如何緣於惑、愛、苦的機轉而發生?了解「苦」的緣由,才能解決痛苦。這就像醫生治病一樣,到了醫院裡,我們得請醫生診斷病的原因,才能針對病因來治病,而治病的方法就是「消除病因」,病因消除後,病才能好。 佛陀要滅除生命的痛苦,當然第一步也是要明見苦的緣由,而明見生命痛苦的緣由是怎麼發生,就是明見因緣法,這就是正覺的第一步。當明見生死輪迴怎麼發生,依此成就正覺,見因緣法成就正覺,就是得明、斷無明。許多讀佛學院或研究所的學人,這些研究佛法的人應當都知道,佛門裏有一句話:見因緣法,是名見法,而見法者,即見佛陀。在各部派傳誦的戒經中,多可見到這一說法。如漢譯大藏經有一本戒經叫做《毗尼母經》,這個《毗尼母經》對一般的佛弟子來說,可能連聽都沒聽過。根據研究,《毗尼母經》有相當高的可能是出自古阿難系的正傳,雪山部傳的戒經。阿難系是屬於經師的傳承,我們都知道阿難侍佛,從佛陀五十五歲開始,阿難在旁邊做侍者,一直到佛陀八十歲入滅,共侍佛二十五年。因此僧團稱阿難是多聞第一,當阿難參加「第一次經典結集」,代表僧團作為「結集經法的召集人」以後,阿難的弟子們就以傳承經法的正統自居。日後,阿難系僧團即號稱是經師的傳承,又在佛滅後約250 年阿難系僧團分裂,分裂為傳統重經法的雪山部,以及改為重論(宗仰迦旃延尼子著作之《發智論》)的說一切有部,而原本經師傳承的雪山部所傳的戒經,很可能就是《毗尼母經》。在《毗尼母經》的內容中,提到佛陀親口說:「若見十二因緣法,是名見法,若見法者,是名見我。」見因緣法就是見我,而「我」就是佛陀的自說,所以「見因緣法就是見佛」。簡單的說,有很多佛弟子很歡喜念佛,念佛的人都強調要成就念佛三昧,或者實相念佛,實則上實相念佛就是見因緣法,也就是實相念佛的意思,因為實相念佛就是見佛的實相。佛陀怎麼說見佛的實相呢?不是以色見佛,以聲、香、味、觸、法見佛,是以法來見佛。是以甚麼法來見佛陀呢?佛陀說:「見十二因緣法。」在「第一經典結集」的經說裏, 佛陀也講本身是見因緣法而成就正覺,並且在許多的經篇裏也是說到,過去諸佛是依見「十二因緣法」而成就正覺。所以佛法的正覺核心,就是「十二因緣法」,而因緣法的內容說的就是「生死輪迴如何起」、「惑、愛、苦的發生機轉」。當人們明見了生死輪迴如何起以後,才會明白在生死輪迴裏,不管是眼、耳、鼻、舌、身、意,或者所謂色、受、想、行、識,或者一般人說的身心、快樂、痛苦,或者任何的知見,無非是「在因緣中」發生的現實。而這個現實呢!既是依因緣而發生,也會依因緣的轉變而轉變,依因緣的滅盡而滅盡。所以生命的痛苦及快樂,甚至生命本身,實質上只是「因緣發生的過程」,也就是它是一種「歷程」,而不是一種「不變的存在」。 我再說一遍:從因緣來認識生命,不管是喜、樂、憂、苦或生命本身,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存在,而是「緣生,是在影響中發生,也是在因緣的影響中改變的一個歷程」而已! 因此,我們說緣生法則無常,並且緣生是遷流不息,這是不能拒絕、不能掌握、不能主宰,也無法拒絕,所以又稱為「苦」,意思是具有「逼迫性」的苦。既然現實是在影響中發生,又因為因緣的影響而改變,所以可以了知緣生法則無法永久(無常,斷我見)、無能自由作主(無我,斷我見)、無法擁有及被擁有(無我所,斷我所取)。 根據 佛陀教說的核心教法──因緣法、緣生法來看,佛陀是以明見因緣法,來認識、了解生命就是因緣機轉中的歷程,是緣生法,緣生故無常、苦、非我、非我所有。當有了因緣法、緣生法的正覺,才可以遠離生命是常,生命是樂,生命是我,或者為我所有的妄見。當遠離這些迷惑及妄見以後,已經正覺的人就會明白:如果不知生命即是因緣中的緣生法,就會因為迷惑、妄見,而產生無謂的貪求,這無謂的貪求,包括了追求長生不死、追求有樂無苦、追求能夠尊勝作主,甚至可以為我擁有。但是這些希求都是不合乎緣生的現實,完全是和現實世界格格不入。因此,在迷惑下所產生的希求,希求會不合實際的現實,而脫節現實的希求,是絕對不可能實現。實際上不可能實現的希求,在迷惑的眾生是不知、又盼望,所以才會有無盡的苦惱。迷惑的眾生在苦難當中,不能了解無盡的苦惱如何發生,總是認為是自己的努力不夠,或者是外在的環境阻礙了希求的實現,誤以為實現希求的障礙是來自外在的阻礙,就會和外在環境起了對立。所以眾生之間就會互相爭鬥,或是和環境爭,或者自己對自己起紛爭、懊惱,許多的瞋恨在當中,罪惡也就會形成。因為迷惑而有無謂的貪求,無謂的貪求不可能實現,就會產生瞋恨及痛苦,所謂:因癡生貪、因貪生瞋及苦。 當如實知身心如何起的因緣法,明見生命是緣生,就能夠遠離生命是常、生命有樂無苦、生命是可以主宰、為我所有的妄見。如此,不合實際的妄求就能夠遠離。若能夠遠離,就能夠明白遠離迷惑,遠離不可能實現的的希求,就能遠離希求不得而產生的瞋恨及痛苦,才能達成諸苦的滅盡,徹底的止息無明、貪欲、瞋恚所造成的苦。當明白生死輪迴的痛苦、眾生的痛苦如何滅,就會看到如何滅的方法了。 簡單來說,從十二因緣觀中,看到因為迷惑及貪愛,而有種種瞋恨、痛苦,也看到迷惑的斷除,才能遠離不合現實的欲求,這種貪求能夠遠離,欲求不得的瞋怨就能遠離,而欲求無法實現的痛苦也能遠離了。如實知苦如何生起,就能明白苦如何滅。當明白苦如何滅,就能明白:先依據「諸法因緣生,緣生則無常、苦、非我我所」的正覺,再依此正覺而能離貪、斷愛,因離貪則能遠離瞋怨,遠離生命的憂苦。依據「苦如何滅」的智見,進一步的明白「苦滅的正道」,就是對緣生法離貪、斷愛,正是滅苦的正道。看到生命是緣生,緣生則無常、苦,了解「苦」是因無明及貪愛而起,斷無明、貪愛,則有苦的滅盡,對緣生法離貪、斷愛即是滅苦正道,這就是佛陀宣說「苦、集、滅、道」的四聖諦。根據《雜阿含》296,287經及南傳《相應部》『因緣相應』第20,65經的共同教誨,佛陀的正覺就是如此。佛陀先成就四聖諦初轉、四行的正覺後,已經明確的看到滅苦的正道。接著,了知五受陰緣生是苦,是苦應當斷;了解無明、貪愛是苦的緣由,應當斷;斷除無明、貪愛能達苦滅,應當證;離貪、斷愛是滅苦的正道,應當修。如是,住於集法與滅法的正念,起當於緣生法(五受陰)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在六觸入處精勤的行離貪、斷愛的八正道。在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觸入處,如實知每一觸入處的五受陰的因緣法、緣生法,在六觸入處住於明與正見,離迷惑、妄見,精進遠離貪愛,遠離種種貪愛的繫縛,正向苦的滅盡,這就是四聖諦第二轉、四行的修證。當已如實知苦已經斷除了,無明跟貪愛已經出離了,斷盡無明、貪愛的解脫已經證得了,斷除貪愛的八正道已修證完成,就是「四聖諦」第三轉、四行的修證。斷除癡、貪、瞋後,才能成就「慈、悲、喜、捨」,而解脫於苦即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聖諦」有三轉,見因緣法、悟八正道是第一轉,精進修離貪之八正道是第二轉,貪愛斷盡達成苦滅是第三轉,所以四聖諦有三轉、十二行。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修證,就是 佛陀修證正覺、離貪、解脫、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修證次第及方法。 佛陀教法的究竟在「四聖諦」,「四聖諦」包含因緣法、八正道。又 佛陀依七菩提支的法,次第的修證成就四聖諦三轉、十二行,而正覺、離貪、「慈、悲、喜、捨」、解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現證,都是依據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次第而起。這是根據漢譯《雜阿含》727,379,743 經、南傳巴利聖典《相應部》『聖諦相應』第11 經、『覺支相應』第16,54 經的共說內容,也就是「第一次經典結集」的經說法教,來向大家介紹的佛法。 佛陀教法的內容,是以十二因緣法為核心,以見因緣法的正覺為本,斷除苦為證明,引導苦難眾生出離苦為大用,實踐次第及方法就是「四聖諦之三轉、十二行」,成就正覺、離貪、「慈、悲、喜、捨」、解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五種證量。 諸位朋友!我們說到 佛陀的教法在人間流傳,是會受到眾生的影響而有所改變。這寶貴的佛法在現實人間流傳,要受到不同的種族、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風俗習慣,乃至不同政治的干擾、影響。為了回應眾生不同的希求,佛法在人間流傳,就會發展成為多元的佛教、眾生的佛教。佛法在眾生界流傳,基本上朝哪幾個方向演變呢?一、朝向滿足無限福佑的方向發展,它就會變成「佛陀神格化」。二、滿足付出最小而收獲最大的方向發展,這就會形成「修行方法功利化」。三、滿足世俗永生富足、有樂無災,有樂無苦、尊勝無上的希求發展,這就會變成「天堂化」、「理想化」的佛教。正覺的佛教、務實的佛教、苦滅的佛教,會改變成理想化、天堂化,脫節實際的現實人生。四、朝向不離世俗的慾望,卻可證得聖道的方向發展,這就會「庸俗化」。譬如目前藏傳菩薩道裏就有一派,融攝了印度「生殖力崇拜」的信仰,變成將男女淫慾作為修行的方法,把男女淫樂當作修證聖道的方法,就是世俗化的明顯例子。 朝這個四個方向發展,眾生的佛教就會變成神化的、功利化、庸俗化。但是 佛陀的佛法,卻是和這個方向相反。佛法要在迷惑、苦難的眾生界流傳,迷惑眾生難以承受、了解佛陀的教法,本來就在意料當中,所以眾生逐漸忘失佛法的真實內容,甚至依照自身的迷惘、欲貪,改變 佛陀教說的內容,才會形成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底下,各種不同學派彼此相左,教說多元的佛教。 我們說到多元的佛教、眾生的佛教,是和圓滿的佛法有落差,這應當不是眾生的罪過,這是眾生的痛苦!事實上這又能怪誰呢?只能多體諒、慈悲,也要能夠尊重。不能因為了解真實的佛法,而排斥性的譴責、貶斥多元的、眾生的佛教。 現實人間的佛教,已經過二千多年的流傳,目前形成了南傳部派佛教、漢傳菩薩道、藏傳菩薩道。南傳部派佛教是出自佛滅後116 年,因為佛教僧團意見相左而分裂發展出來的宗派,是印度十八個部派當中的一派。漢傳菩薩道是從部派佛教當中大眾系一說部的思想加以演變,逐漸的演變成自稱是(大乘)的新菩薩道。後來,「(大乘)菩薩道」傳來漢地,融會了漢地的文化、風俗、宗教信仰,才形成了老莊化的漢傳菩薩道。七世紀時印度的「(大乘)菩薩道」,逐漸受到回教及印度教的影響,形成了秘密菩薩道,秘密的菩薩道輾轉傳入西藏,揉雜了西藏本地先民的泛靈信仰,才形成現在的藏傳菩薩道。 在現實的佛教生態下,除了尊重這三個不同時期及背景發展出來的「眾生之佛教」以外,佛弟子還是要仰歸 佛陀真實的教法,傳承佛法、利澤世間。這才是我們需要重視的所在,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佛法的「無常」
讓「比較」變成智慧
為什麼說「諸法無我」?
念佛法門.受持三歸之行(二)
為什麼佛沒有分大小、南北、禪凈秘、種種宗派,這人就非要去分?

TAG:佛法 | 佛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