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86)杜甫在梓州

杜甫居蜀去蜀杜甫在梓州

三台縣梓州杜甫草堂http://stdufu.com/china/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被譽為「蜀中第二草堂」的三台杜甫草堂是梓州公園的核心景區。景區佔地4000餘平方米,區內小橋、流水、梅園、竹林交錯,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蘭可賞。置身其中,令人既發詩聖之感慨,又享自然之恬靜。景區充分利用地形造景,注重動靜對比,規則式和自由式園林相結合,綠地、水景、古建築相互映襯,使有限空間古樸、典雅、美觀、大方的景觀效果更加突出,再現了詩聖當年「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何處啼鶯切,移時獨未休」之意境。 梓州杜甫草堂,是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梓州—今三台時的居所。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秋七月到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三月,因避劍南兵馬使(劍南道執掌軍事的長官)徐知道在成都起後判亂而流寓梓州(治地在今三台縣城),歷時一年另八個月,居住於東街(今三台中學內),後人稱三台東街工部草堂,只是草堂建築現蕩然無存了。為了紀念詩聖,明代潼川州知州張輝南曾在牛頭山頂主持修建了工部草堂,這是一座紀念性的工部草堂。 大門上方為我國著名書法家舒同專門為梓州草堂題寫的「杜甫草堂」橫額,兩邊的楹聯為:「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該對聯乃清代大學者顧復初所撰,著名書法家於立群所寫。此對聯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作者顧復初,又名顧棟高,清康熙年間進士,授內閣中書,以奏對越次罷職,流寓成都而卒。因與杜甫流寓四川頗有相似之處,故作此聯以表獨特感概。上聯用杜詩吊宋玉之句「蕭條異代不同時」作為典故,感嘆自己與杜甫雖不同時,但皆處國事衰微,奸佞當權,有識之士或漂泊遊離,或隱遁自全,不得伸展其志以濟世救國,恰如龍虎之盤曲蜷縮。下聯由彼及此,言同為流寓,杜甫有「月白風清」之草堂與天地共存,萬世景仰,而自己的命運呢?聯語工穩含蓄,意在言外,仔細咀嚼,餘味無窮。郭沫若先生對此聯有「句麗詞清,格高調永」的崇高評價。採用郭沫若夫人於立群用隸書補寫的一幅,也甚適宜。當然由於聯句表達的感情十分複雜,故歷來對其解釋亦不盡同,見人見智,自當在理。 詩史堂 為木結構抬梁單檐歇山頂殿堂,屋頂為卷棚式,蓋純一色筒瓦,正脊兩端置鰲魚裝飾,中心塑二龍戲珠火焰寶頂,面積400餘平方米,是三台杜甫草堂整個園林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建築,而且啊,這個古建築從安居鎮整體搬遷而來。裡面陳列了銅質杜甫坐像,各期詠嘆詩聖的書畫名作,還有宋、元以來歷代多種版本的杜甫詩集、杜甫研究專刊和研究成果以及有關杜甫遊蹤的珍貴圖片資料。 拾級而上,步入詩史堂。殿堂正中上方是斗大的金碧輝煌的「詩聖」二字,下面懸掛的少陵造象被鮮花簇擁著,使人肅然起敬。頂棚正中是由花板相嵌的三層藻井。環顧四壁,還能欣賞到眾多書畫精品:楷書清潤朴茂,豐腴跳宕;行書氣勢奇勁,豪放俊逸;草書筆意縱橫,游雲驚龍;書畫丹青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各種流派爭奇鬥麗,清雅感人。殿堂兩側玻櫃里,陳列著杜詩各種版本及歷代研究杜詩的論文、專著。杜甫詩作博大精深,辭警意豐,律切聲情,沉鬱頓挫,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變衰這一歷程的真實面貌,因而被後人譽為「詩史」。人們尊杜甫為「詩聖」,最終確立了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的地位, 俯身於陳列有關杜甫書籍,看著這些著作,彷彿詩聖在梓州流寓生活歷歷在目,讓我們情思追溯到公元762年。當時詩人杜甫已定居成都浣花溪畔(今成都杜甫草堂處)。是年7月,劍南節度使嚴武奉召返回長安,杜甫依依難捨,送了一程又一程,竟送出了三百多里遠,在離綿州三十里的奉濟驛,朋友二人才分手告別。誰知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勾結吐番在成都起兵叛亂,詩人無法返回,只好獨自一人隨逃難人群先到梓州官舍暫住,後來詩人的兄弟杜占設法將其妻子兒女接到梓州,才在城東現三台中學處自建草堂長居,人稱東街工部草堂,後來人們在旁建有草堂寺,這和成都杜甫草堂旁有草堂寺極為相似。 野池 園子的立意就是從杜甫《上牛頭寺》中「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而來的。園內山石錯落,花木茂密,相映生色。 野池中矗立的杜甫漢白玉全身雕像——便服儒巾,面容清癯,眼神冷峻,神采飄逸,再現了他流寓梓州的困苦生活和憂國愛民的高尚情操。 關於杜甫死因的說法主要有三種,一是「啖牛肉白酒而死」,二是「溺死」,三是 「病死」。杜甫是病死舟中,還是死於牛肉白酒或者葬身於水。如《舊唐書·杜甫傳》載:「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新唐書》記載更詳:「大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通常我們認為杜甫客死舟中,所以,我們在野池之上塑一清瘦杜甫立像,也是為紀念他。-----------------------------------------------五載客蜀郡 一年居梓州 杜甫字子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生於河南鞏縣東二里的瑤灣。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官至膳部員外郎;父杜閑曾做官袞州司馬、奉天縣令;母親是著名學者崔融的長女。由於他出生在這樣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又通過「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群書萬卷常暗誦」的刻苦學習,使他有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從二十歲起,詩人開始了南遊吳越,北游齊趙的十數年的「壯遊」生活。天寶五年(公元746年)他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去長安,但卻求仕無門。「朝扣富兒門,暮宿肥馬塵」,「飢餓動即問一旬,蔽衣何啻懸百結」,就是他十年長安困窘生活的真實寫照。天寶十四載十月,他才獲得一個掌管兵甲器杖和門禁鎖匙的「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他顛沛流離,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四月,從長安西金光門脫險後,隻身潛奔鳳翔,拜見唐肅宗。五月十六日被任命為左拾遺。不久因上疏營救房琯,險遭刑戮,於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秋,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十二月一日入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時年四十八歲。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段子璋趕走東川節度使李奐,自稱梁王,五月成都尹崔光遠率花敬定攻克綿州,斬段子璋。崔光遠因不能制止花敬定恃功在東川的任意搶掠,被肅宗派使問罪,病死獄中。年底嚴武來蜀任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在生活上大力關照杜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七月,詩人送嚴武入朝至綿州(今四川綿陽市),因徐知道起兵叛亂,杜甫避亂到梓州。 廣德二年春,杜甫攜眷屬往閬州以便東下,聞嚴武復為成都尹劍南節度使的消息,於暮春三月攜妻兒回梓州兼至成都。六月由嚴武推薦,詩人為節度使中的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正月三日,辭職歸草堂,五月離成都南下後出蜀,因而在《去蜀》「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對六年的流寓生活進行了總結,並談及了今後的去向。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冬天,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終年五十九歲。 杜甫到梓州後,聞悉公元761年段子璋叛亂中死傷的將領和兵士,有感於懷,寫下《苦戰行》、《去秋行》,不久憶及成都草堂的妻兒,作《宗武生日》,九月九日在登梓州城樓時,念時局的動亂,骨肉的分離,道出「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的辛酸。後在嚴二別駕相助之下,去成都接來家屬,並獲知李白近況,於孟冬季節寫下了《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十一月到射洪縣訪初唐傑出詩人陳子昂故宅和到通泉縣遊歷。回梓州後,聞雍王適受鉞為兵馬元帥,統兵進討史朝義,喜作《漁陽》一詩。同時,針對元結等人對李白和他的詆毀,寫下了我國第一組論詩絕句《戲為六絕句》,勉勵後人。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聞唐政府軍收復河南河北,欣喜異常,寫下了千古絕唱《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不久,看到吐蕃勢力膨脹,形式危急,不可能實現還鄉的願望,發出了「賤子何人記,迷方著處家」的質疑,又在《春日梓州登樓二首》感嘆「行路難如此」。由於他避亂於此,寄人籬下,贈別應酬之詩最多。《江亭送眉州辛別駕》、《泛江送別》、《奉送崔都水翁下峽》、《玩月呈漢中王》、《涪江送韋班歸京》等數十首就是這樣的詩篇。 春間由梓州到涪城縣(今三台縣花園公社)香積寺(今三台縣安寧公社)遊覽,寫下了為人們稱為「寫景曲折」的詩句:「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閣迥添愁。含風翠壁孤雲細,背日丹楓萬木稠。小院迴廊春寂寂,浴梟飛鷺晚悠悠,諸天合在藤蘿外,昏黑應須到上頭。」回梓州後,遍遊了梓州的山川名勝,寫下了《上牛頭寺》(遺址在現三台縣牛頭山上)、《上兜率寺》(遺址在現三台水泵廠後的印盒山上)和《數陪李、王、蘇、李四使君登惠義寺》(今三台琴泉寺),見長坪山勢高秀,寺景幽蔚,忍不住讚歎道:「春日無人境,虛空不住天。鶯花隨世界,樓閣依山巔."然後到鹽亭縣,回梓便到漢州去,至夏始回。這時詩人貧病交加,復起出峽東下之思。在《短歌行送祈祿事歸合川因寄蘇使君》中寫道:「君今起春江流,余亦沙邊具小舟。幸為達書賢府主,江花未盡會江樓」。由於他歷經創桑,繫念國事,寫下了「諷切時事,皆關治要,天地間有用文章」的《述古三首》。八月四日聞房琯客死閬州僧舍,九月趕赴閬州,臘月聞女病始回梓州,一面陪章彝出遊射獵,一面準備東下,寫下了《冬狩行》、《歲暮》等詩。 偉大詩人一生借詩言志抒懷,無論是敘事記行,還是抒發情懷,大都是傷時憂國,緣事而發,有著豐富的社會政治內容和濃郁的時代氣息。由於生活的折磨,使他接近人民、同情人民的苦難,加上他觀察既廣,閱歷又深,因而他的詩常常觸及時代的癥結。我們透過杜詩,可以清楚地看到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過程,及其深刻的內在原因。誠如浦起龍在《讀杜信解》中所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玄宗、肅宗、代宗)之事會寄焉者也」。從唐代起,杜詩就獲得「詩史」的美稱。他漂泊四川期間所寫的詩篇,比前期帶有更多的抒情性質,形式也更多樣化,從在三台的詩作可以看出: 他的詩不僅廣泛的反映了人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膽深刻地表達了他對人民苦難生活的同情。在《喜雨》中,「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農事都已休,兵戈況騷屑。巴人困軍須,慟哭厚土熱。」直接表達了對生活在天災人禍中蜀中人們的同情。「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哭大江。隴蜀河源不種田,胡騎羌兵入巴蜀」的詩句也表達了他不能回歸故里憂心忡忡的心情和時時惦念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隴右河源人民。 他的詩歌滲透著愛國的血誠,他的喜怒哀樂是和祖國命運的盛衰起伏相呼應的。當國家危難時,他對三春的花香鳥語感嘆不已,當李唐政府軍初收河南河北,他又欣喜欲狂,高唱「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真是「潑血如水」,熱情洋溢,一派滾出。他的詩對統治階級禍國秧民的罪行有著強烈的憎恨和無情的揭露。在《有感五首》第三首說:「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滿懷希望政府減輕對人民的壓榨。剝削和要證實官逼民反的深刻現實。在《數陪李梓州泛江有女樂在諸舫二首》,對李梓州佳人滿船,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進行了「使君自有婦,莫學野鴛鴦」的辛辣諷刺。在《冬狩行》中對梓州刺史章彝不思勤王和抵禦外侮,潛用天子春搜和秋狩之制發出了「喜軍士卒甚整肅,為我回轡擒西戎。草中狐兔盡何益,天子不在咸陽宮」的規諫。 他的詩寫出了一些史籍中沒有的東西,補充和糾正了正史的不足和失色,我們從中獲得更多有益的歷史啟示。《上兜率寺》中「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使我們知道此寺為齊梁所建;《甘園》中「結子隨邊使,開筒近至尊。後於桃李熟,終得獻金門」,為《新唐書》「梓州土貢有柑」提供了證據;在《去秋行》中「去秋涪江木落時,臂槍走馬誰家兒?到今不知白骨處,部曲有去皆無回。遂州城中漢節在,遂州城外巴人稀」真實的記敘了遂州之戰的時間在公元761年秋,從而糾正了宋人編撰《唐書》說是五月的謬誤。 除上述外,在《悲秋》中「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家遠待書日,秋來為客情」。《發閬州》「女病妻憂歸意急:秋花錦石誰能數。別家三日一得書,避地何日免愁苦!」《送陵州路使君之任》、《舍弟占歸草堂檢校聊示此詩》等都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親朋的眷念和關切。在那「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樹密當山徑,江深隔寺門。霏霏雲氣動,閃閃浪花翻」等名句,更是詩人揮毫潑墨,對梓州壯麗山川的具體描繪和讚美。總之,偉大詩人杜甫以梓州為中心的一年零八個月的寄寓生活所留下的詩篇,是安史之亂初定前後東川社會的真實記錄,為我們描繪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是我們繼承祖國文化遺產和研究杜甫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料。-----------------------------------------------三台杜甫草堂  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流寓梓州(治地今三台縣城)1年另8個月,寫下了包括不少名篇的100餘首詩。杜甫寓居梓州的草堂及後人修建的草堂寺、工部祠等早已不存,1987年依杜甫多次登牛頭山詠吟故事,在縣城西郊梓州公園牛頭山頂明代工部草堂遺址重建的「梓州杜甫草堂」,系殿堂與園林相結合的仿古建築群,為縣城最大的旅遊景點。  據史載,公元762年,棄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戰亂,無奈之下的詩人只好從西川節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東川節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亂鬱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在這裡,杜甫度過了他寄人籬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  如今的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草堂遺址上,於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古園林建築群。草堂內詩聖生平館,中院宏偉的詩史堂,花木扶疏的後院。暖融融的春陽下,幾樹海棠開得正艷,火焰般的花朵給清靜的小院平添了幾分亮色。碧綠的荷池中佇立著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詩人撫袖昂首,滿含憂患的雙眼遙望著遠方。這情景使你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離開四川後,終因病痛纏身,窮困潦倒而客死於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還鄉"對於詩人來說,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步出草堂,回首見大門兩旁有郭沫若夫人於立群手書的一副對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捲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對聯道出了後世人對這位千古詩聖的高度評價和崇敬,他留下的詩史般的華章卻永遠光耀後世。如今從牛頭山往下看,昔日破舊的梓州早已變成了一座繁榮而美麗的縣城,望著往來不斷的車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動蕩和流亡的歷史對杜甫來說是不幸的,然而對於梓州來說又是有幸的,畢竟,這裡曾生活過一位值得我們民族永遠紀念的人。  三台杜甫草堂是繼成都杜甫草堂之後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座落在三台縣城西牛頭山上,是三台最大的公園牛頭山公園景區的主要組成部分。草堂內亭台樓榭,花團錦簇,佳木林立,風景迷人,內有杜甫生平介紹,杜甫在三台期間的事迹及名篇佳作展覽,名人字畫等。  游三台杜甫草堂  草堂不遠,就在城西的牛頭山上。去時正值仲春時節,雨後初晴,遠遠望去,整個牛頭山蒼翠欲滴,充滿一派生機。登山之路是一條石階小道,彎彎曲曲依山勢而上,道旁不時可見一叢杜鵑或幾枝山茶,偶有鳥鳴其間,漫步這幽靜的山林,使人頓感神清氣爽。據說,早先這山上有一處古寺為此方勝景,當年杜甫登臨時,曾揮毫寫有「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的詩句,如此清麗而閑適的句子,這在一生飽受憂患和磨難的詩人筆下是不多的,可見宜人的景色也使詩人暫時忘卻了內心的苦痛。  牛頭山不高,不一會兒已來到草堂門前。與車水馬龍的成都浣花草堂相比,有幾分寂寥的梓州草堂倒顯得更有韻味。走進虛掩著的大門,便是草堂前院,這裡綠竹小徑環合,亭台迴廊勾連,小巧而典雅的蓮池旁,建有杜甫生平紀念館。來到這裡,時光彷彿又回到久遠……眼前,浮現出一幅戰火連綿,生靈塗炭,人民顛沛,哀鴻遍野的「安史之亂」後的社會生活圖畫。公元762年,棄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戰亂,無奈之下的詩人只好從西川節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東川節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亂鬱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在這裡,杜甫度過了他寄人籬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雖然梓州一帶有眾多的名勝和美好山川可供遊歷,但詩人感觸最深的還是世上瘡痍和民間疾苦。「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杜甫在梓州前後共生活了一年零八個月,留下了近150首詩作,其中包括被後世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些詩篇作為現存1400多首杜詩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無論是敘事抒情、思鄉懷友、傷時憂國,都深切地表達了詩人對人民苦難的同情和對祖國命運的關切,這些詩篇,也形象地記錄了一個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古人曰: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得失。杜甫留給我們的是一段可鑒的「詩史」。  據史載,杜甫當年的草堂是在縣城內,如今的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草堂遺址上,於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古園林建築群。面對這綿延了一千多年的草堂,可見人們對這位詩中聖哲的敬重和懷念。遊覽了生平館,瞻仰了中院宏偉的詩史堂,最後來到花木扶疏的後院。暖融融的春陽下,幾樹海棠開得正艷,如火焰般的花朵給清靜的小院平添了幾分亮色。這裡,碧綠的荷池中佇立著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詩人撫袖昂首,滿含憂患的雙眼遙望著遠方。這情景使我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離開四川後,終因病痛纏身,窮困潦倒而客死於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還鄉」對於詩人來說,只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步出草堂,回首但見大門兩旁有郭沫若夫人於立群手書的一副對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捲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對聯道出了後世人對這位千古詩聖的高度評價和崇敬。草堂門外,又絡繹來了一些前往參觀的人,他們也許是去領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深刻,也許是去傾聽「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喚……雖然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代聖哲走了,但他留下的詩史般的華章卻永遠光耀後世。如今從牛頭山往下看,昔日破舊的梓州早已變成了一座繁榮而美麗的縣城,望著往來不斷的車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一千多年前那段動蕩和流亡的歷史對杜甫來說是不幸的,然而對於梓州來說又是有幸的,畢竟,這裡曾生活過一位值得我們民族永遠紀念的人。  牛頭山不高,有草堂則名。-----------------------------------------------《杜甫梓州詩注》精選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秋作:《苦戰行》①苦戰身死馬將軍②, 自雲伏波之子孫。干戈未定失壯士, 使我嘆恨傷精魂。去年江南③討狂賊, 臨江把臂難再得。別時孤雲今不飛,時獨看雲淚橫臆④。

① 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趕走東川節度使李奐,自稱梁王,改元黃龍,以綿州為黃龍府。成都尹崔廣遠,在五月率四川牙將花敬定,攻克綿州,斬段子璋。杜甫於唐肅宗寶應年秋到梓州,作《苦戰行》,哀傷在平叛戰鬥中苦戰身死的馬將軍。這是一首七言歌行體詩。

② 馬將軍:有人說指馬璘。不對。馬璘卒於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實際指臆虢王李巨。因遂州刺史、嗣虢王李巨,在上元二年被叛賊段子璋殺害(見《新唐書.虢庄王鳳傳》)。伏波: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東漢馬援曾做伏波將軍」

③ 江南:指遂寧一帶。因在涪江之南。

④ 淚橫臆:是說眼淚錯落的灑在胸前。

《去秋行》①去秋涪江②木落時,臂槍走馬③誰家兒?到今不知白骨處, 部曲④有去皆無歸。遂州城中汗節⑤在, 遂州城外巴人稀。戰場冤魂每夜哭, 空令野營猛士悲。① 杜甫於寶應元年秋天在梓州作《去秋行》,哀傷去年秋天在平息段子璋叛亂中傷亡的兵士,也是一首七言歌行體詩。② 涪江:嘉陵江的支流,發源於現四川九寨溝縣境內,流經平武、江油、綿陽、三台,射洪、遂寧、潼南,到合川與嘉陵江合流,至重慶入長江。③ 臂槍走馬:即臂膀掛槍,跨上騎馬,描寫扛槍的兵士。④ 部曲:即軍隊。《漢書李廣傳》:「李廣行無部曲行陣。」注引《續漢書百官志》說:「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有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⑤ 汗節:指虢王李巨。據《新唐書虢庄王鳳傳》記載:李鳳的曾孫李巨,嗣虢王,剛銳果決,略通史書,好屬辭。授陳留、譙郡太守,攝御史大夫、河南節度使。俄兼統嶺南、黔中、南陽三節度使事。明年拜太子少師、兼河南尹東畿採訪使。貶遂州刺史。會段子璋反,道遂州,為子璋所殺。《題玄武禪師屋壁》①何年顧虎頭②, 滿壁畫滄州。赤日石林氣, 青天江水流③。錫飛常近鶴, 杯渡不驚鷗。似得廬山路, 真隨惠遠遊。

① 杜甫寶應元年秋天,由梓州去玄武縣(現中江縣),在縣東二里玄武山上,觀看了玄武禪師房屋的壁畫,作了這首詩。玄武:玄武山,《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二:「玄武山,在玄武縣東二里,山出龍骨。」

② 顧虎頭:顧愷之,東晉畫家,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人。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

③ 赤日二句:楊論說:畫有石林,赤日射之,而忽若有氣;畫有江水,青天映之,而忽若奔流。

《悲秋》①

涼風動萬里,群盜②尚縱橫。家遠傳書日, 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③。始欲投三峽, 何由見兩京?

① 寶應元年秋天,杜甫送嚴武入朝至綿州,因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亂道路受阻塞,遂東入梓州。為了暫時生計,他只得寓居梓州。杜甫在梓州,思念在成都的妻兒,因而寫了《悲秋》。

② 群盜:指當時史朝義與吐蕃叛亂。

③ 愁窺二句:滿懷愁思地望著空中的飛鳥,感嘆自己老了還得隨著逃難的人們,到處漂泊,不能回鄉。

《客 夜》①客稅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簾殘月影, 高枕遠江聲。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客亭》①秋窗猶曙色,落木更天風。日出寒山外, 江流宿霧②中。聖朝無棄物③,老病已成翁。多少殘生事,飄零任轉蓬④。① 這首五律,是寶應元年秋天,杜甫在梓州客亭里寫的,抒發了杜甫自覺老病成翁,被朝廷遺棄,過著漂泊的殘年生活。② 宿霧:深秋的霧,至天明都未散。③ 無棄物:沒有被遺棄的人。④ 轉蓬:蓬草隨風飄轉。比喻行蹤不定,身世飄零。典出曹植《雜詩》:「轉蓬離本根,飄飄隨長風。」《九日登梓州城》①伊昔黃花酒②,如今白髮翁。追歡筋力異, 望遠歲時同。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與關塞③,此日意無窮。① 寶應元年九月九日,杜甫登梓州城北作了這首五律,書寫了詩人在兵荒馬亂的年月,因骨肉分散。發白體衰而悲苦無窮的心情。梓州:《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三:「梓州,今東川節度使理所,管州一十二,縣六十九。宋於此置新城郡,梁置新州,隋開皇末改為梓州,因梓潼水為名也。州城。左帶涪水,右挾中江,居水陸之衝要。」② 黃花酒:賞黃菊,飲美酒。黃花即菊花。《淮南子 時則訓》「菊有黃華」③ 兵戈句:言兵戈阻於關塞。《九日奉寄嚴大夫》①九日應愁思,經時冒險艱。不眠持漢節②, 何路出巴山。小驛香醪嫩③, 重岩細菊斑。遙知簇鞍馬, 回首白雲間。① 寶應元年四月代宗即位,召嚴武入朝,七月杜甫送嚴武至綿州東奉濟驛。即因西川兵馬使徐知道叛亂,杜甫避亂居梓州。九月九日嚴武還被阻擋在巴嶺,杜甫就寫了這首詩寄給他。② 持漢節:節,符節,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漢書蘇武傳》「杖漢節牧羊,卧起操持,節旄盡落。」嚴武為兩川節度使,相當於漢時持節之臣。③ 醪:醇酒。嫩:酒味淡。《寄高適》①楚隔乾坤遠,難招病客魂。詩名惟我共②,世事與誰論③。北闕④更新主,南星⑤落故園。定知相見日,爛漫⑥倒芳樽。① 寶應元年七月,嚴武召還長安,高適代成都尹,秋天杜甫避亂居梓州,作詩寄高適,欲歸相依之。② 詩名句:說高適的詩名只我與其相當。③ 世事句:言欲與高適討論濟世之術。④ 北闕:指唐王朝。⑤ 南星:指高適。⑥ 爛漫:放浪。韋莊《庭前桃》詩:「曾向桃園爛漫遊,也同漁父泛仙舟。」《秋 盡》①秋盡東行且未回, 茅齋寄在少城隈②。籬邊老卻陶潛菊, 江上徒逢袁紹杯③。雪嶺獨看西日落, 劍門猶阻北人來。不辭萬里長為客,懷抱何時得好開?① 寶應元年九月底,杜甫在梓州寫《秋盡》七言律詩,思念他在成都的妻兒,懷念草堂,進而想到如今兵荒馬亂關塞阻塞,道路不通,無法回家鄉北上,只得萬里做客。② 少城:《蜀都賦》:「亞以少城,接乎其西。」 註:「少城,小城也。在古城西,市在其中。」《元和郡縣誌》:在成都縣西南一里。隈:城市彎曲處。③ 袁紹杯句:以袁紹喻梓州刺史,希望梓州刺史能向袁紹樣,「折節下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作野望金華山北涪水西, 仲冬風日始凄凄山連越嶲①蟠三蜀②, 水散巴渝③下五溪。獨鶴不知何事舞?   飢鳥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綠,   極目傷神誰為攜?註:寶應元年十一月,杜甫從梓州去射洪旅遊,登射洪縣北金華山,作《野望》詩,發出了「極目傷神誰為攜」的感概。① 越嶲:今西昌② 三蜀:秦置蜀郡,漢高祖置廣漢郡,武帝又分置犍為郡,後人稱為三蜀。③ 巴渝:渝州(今重慶市)古為巴國寄李十二白二十韻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聲名從此大,汨沒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白日來深殿,青雲滿後塵。乞歸優詔許,遇我夙心親。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稻梁求未足,薏苡謗何頻!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蘇武元還漢,黃公豈事秦?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已用當時法,誰將此議陳?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戲為六絕句(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三)縱使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四)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五)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六)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春日梓州登樓二首(一)行路難如此,登樓望欲迷。身無卻少壯,跡有但羈棲。江水流城郭,春風入鼓鼙。雙雙新燕子,依舊已銜泥。(二)天畔登樓眼,隨春入故園。戰場今始定,移柳更能存。厭蜀交遊冷,思吳勝事繁。應須理舟楫,長嘯下荊門。花底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柳邊只道梅花發,誰知柳亦新。枝枝總到地,葉葉自開春。紫燕時翻翼,黃鸝不露身。漢南應老盡,霸上遠愁人。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閣迥添愁。含風翠壁孤雲細,背日丹楓萬木稠。小院迴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諸天合在藤蘿外,昏黑應須到上頭。上牛頭寺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無復能拘礙,真成浪出遊。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何處啼鶯切,移時獨未休。望牛頭寺牛頭見鶴林,梯徑繞幽深。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上兜率寺兜率知名寺,真如會法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庾信哀雖久,周龥好不忘。白牛車遠近,且欲上慈航。忘兜率寺樹密當山徑,江深隔寺門。霏霏雲氣動,閃閃浪花翻。不復知天大,空餘見佛尊。時應清盥罷,隨喜給孤園。登牛頭山亭子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江城孤照日,春谷遠含風。兵革身將老,關河信不通。猶殘數行淚,忍對百花叢。甘園春日清江岸,千里二頃園。青雲羞葉密,白雪避花繁。結子隨邊使,開筒近至尊。後於桃李熟,終得獻金門。喜雨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農事都已休,兵戈況騷屑。巴人困軍須,慟哭厚土熱。滄江夜來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蘇息,沴氣終不滅。何由見歲寧,解我憂思結?崢嶸群山雲,交會未斷絕。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廣德元年(公元763年)秋作台上得涼字改席台能迥,留門月復光。雲霄遺暑濕,山谷進風涼。老去一杯足,誰憐屢舞長。何須把官燭,似惱鬢毛蒼。九日去年登高郪縣北,今日重在涪江濱。苦遭白髮不相放,羞見黃花無數新。世亂鬱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酒闌卻憶十年事,腸斷驪山清路塵。倦夜竹涼侵卧內,野月滿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薄暮江水最深地,山雲薄暮時。寒花隱亂草,宿鳥擇深枝。故國見何日?高秋心苦悲。人生不在好,鬢髮自成絲。愁坐高齋常見野,愁坐更臨門。十月山寒重,孤城水氣昏。葭萌氏種迥,左擔犬戎存。終日憂奔走,歸期未敢論。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冬 作天邊行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 。隴右河源不種田,胡騎羌兵入巴蜀。洪濤滔天風撥木,前飛禿鷲後黃鵠。九度附書向洛陽,十年骨肉無消息。征夫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惟見哭,城市不聞歌。漂梗無安地,銜枚有荷戈。官軍未通蜀,吾道竟如何!倚杖看花雖郭內,倚杖即溪邊。山縣早休市,江橋春聚船。狎鷗輕白浪,歸雁喜青天。物色兼生意,凄涼憶去年。去蜀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塞阻,轉作瀟湘游?萬事已黃髮,殘生隨白鷗。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

==================================================================================================
推薦閱讀:

杜甫詩集哪個版本比較好?
怎麼賞析杜甫的《八陣圖》?
萬里橋西杜甫草堂 百花潭水即滄浪
杜甫與巴蜀:見證盛世夢碎的痛苦靈魂

TAG: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