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白銀連環姦殺案終告破,這28年來都發生了什麼?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靜若緣
前天下午,微信幾乎同時接到好幾個刑警朋友的消息:「白銀案破了,人抓到了」。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比起諸如「南大碎屍案」這類已經成為都市傳奇的懸案,白銀案的知名度或許並不是特別高,然而對於從事刑偵或者犯罪心理學研究的人來說,白銀案是壓在胸口的一塊巨石。
因為長期以來社會結構穩定,戶籍制度嚴格,以及一些其他的社會文化原因,西方國家經常出現連環變態兇殺案在中國並不常有,但是發生在1988至2002年間的「甘蒙8·05系列姦殺案」(白銀案)則是中國的少有的幾件確定由連環殺手犯下的性變態兇殺案。
兇手在14年間,於甘肅蒙古兩省前後作案11起,殺害11名受害者,並且行兇過程帶有破壞受害者性器官等典型的性變態行兇特徵。
相較於普通的刑事案件的罪犯,連環殺手對社會的威脅要大得多,因為大部分連環殺手的行兇動機並不是簡單的、有固定目的的世俗化動機,而是「追尋」兇手自身內心一種的愉悅感,這意味著兇手在犯罪行為被強迫終止之前(比如被抓獲或者因為某些原因無法作案),自己一般不會停止作案。也就是說,每一個連環殺手對於社會都是潛在的定時炸彈,會隨時引爆。
而且白銀案中,兇手的連環殺人犯罪還伴隨性變態行為,受害者多是反抗力較弱的女性,兇手行兇過程極其殘忍,這一切會帶來極大的社會恐慌。
所以當確定連續發生在白銀市的幾起姦殺案為同一兇手所為後,公安機關迅速併案,投入了大量的警力進行排查偵破。然而一系列無可奈何的原因,白銀案的始終未能突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社會經歷著巨大的變動,那個年代的人和事,與當下的中國社會有著天壤之別,各行各業長久依存的意識觀念乃至技術都受到極大的衝擊,刑偵行業也不例外。
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社會治安體系依存穩定基層組織單位,警民聯防,所以走訪排查是刑偵的重要手段;而在那個資訊並不發達的年代,各級公安機關對於性變態連環兇殺案的認識也遠不及今天這樣充分;至關重要的是,今日偵破性犯罪最重要的技術手段——DNA比對技術,在那個年代尚不能發揮什麼作用,90年代中期國內公安機關才有DNA採集技術,21世紀初才具備DNA比對能力,至於海量資料庫的建立,則是更後的事。
所以,雖然公安機關從犯罪現場兇手遺留的精液里採集到了兇手的DNA,從現場白搪瓷杯的血手印上採集到了兇手的指紋,甚至在搶救其中一個受害者的短暫時間內,製作了兇手的畫像,但未能抓獲兇手。
因為隨著上世紀末的中國社會大變動,各地的基層聯防體系奔潰,人員流動量增大,走訪排查的效果大大降低;公安部指紋資料庫並沒有太多可以比對的樣本;DNA比對技術還沒成熟;監控道路的天網系統也沒有出現。
縱使公安機關將白銀市範圍內所有男性都採集了血液和指紋樣本信息,然而如果兇手是白銀市以外的人,那就意味著兇手只要隱藏得好,即使警方掌握其DNA和指紋信息,也未必能將他納入排查的大網,進而將其抓獲。
白銀案在當初久久未破有著特殊的客觀原因,上世紀九十年中國社會大變革帶來基層聯防體系瓦解限制了公安機關的刑偵能力,而新的技偵手段尚未成熟,這也成了那個時代很多懸案未破的共同原因之一,圖為網傳的白銀案第一案發地點
白銀案久久未破,不僅是白銀市或者甘肅當地的警方,整個中國的公安系統都經受著巨大的壓力。民眾的恐慌未能消除,而以訛傳訛的謠言四起則更傷害了國家機關的聲譽。
在公安機關努力偵破白銀案的幾十年里,關於白銀案兇手的陰謀論層出不窮,進入互聯網時代,這些陰謀論更是滲透到輿論平台各個角落,高幹子弟殺人說、軍方介入說、警方不作為說等等各種道聽途說、愈發荒謬的言論比比皆是,普通的民眾也許並不關心真正的兇手是誰,光怪陸離的都市傳說,才更適合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消遣。
然而面對民間輿論的非議,公安機關卻從沒放鬆對白銀案的偵破。
早在2004年,白銀案兇手最後一次作案後兩年,公安部在內蒙曾經召開過一次專門針對「甘蒙8·05系列姦殺案」的研討會,與會人員包括刑偵、技偵等多方面的專家,從足跡、血液、DNA、作案手法、解剖結果、疑犯童年經歷推測等多個方面進行過統一的匯總,而在之後的十多年裡,關於白銀案的線索每年都要拿出來重新整理,各地都要配合做指紋協查。因為偵查手段尤其是技術偵查手段日新月異,對舊有證據的新分析往往成為偵破舊案的關鍵。而這次,也正是DNA比對技術的進步成為打開白銀案大門的最後一把鑰匙。
根據報道,這次偵破白銀案的關鍵是DNA中Y染色體的比對技術,這是公安機關在繼掌握DNA比對技術後的又一項技偵技術的突破,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公安機關掌握了嫌疑人的DNA,並錄入資料庫,那麼一旦這個嫌疑人有近親屬的DNA被收集到資料庫里,資料庫同樣會提示產生關聯,這樣警方可以根據血緣關係,縮小精確排查範圍。
雖然白銀案被偵破的詳細經過現在尚未披露,但是根據現有的新聞看,今年4月媒體報道了公安部要求白銀案重啟偵查,到8月27日兇手被抓獲,應該是兇手有親屬因為違法違紀,導致DNA被錄入,隨後和公安部現有的資料庫信息產生關聯,才讓白銀案獲得了重大突破。
從公安部重啟偵查到最終抓獲兇手,這個塵封二十八年的懸案只用了四個月便破案,而其中DNA Y染色體比對技術的成熟成為了偵破此案的關鍵,圖為當時警方發布的嫌疑人畫像
其實這幾年DNA等基礎信息採集力度的加大以及DNA Y染色體比對技術的應用,為公安機關偵破舊案懸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各地公安機關都做過對早年兩勞釋放人員的信息重新採集,現在包括治安拘留在內的未收監嫌疑人都會進行指紋和DNA採集,海量DNA資料庫的建立為很多已經塵封多年的懸案打開了突破口。
那麼是不是可以說,現在這些技術偵查手段的進步,代表著那些備受關注的懸案都可以被破獲呢?
很可惜,答案是否定的,比起普通民眾,警方更想將那些隱藏在過去黑幕里的兇手一網打盡,然而法律講究的是證據確鑿和公平公正,公安機關並不能像網友的揣測或者臆想一樣,憑藉一個感覺、一個犯罪現場的指代就可以把兇手鎖定在某類人身上,一切都要證據說話,一切都要海量的篩查。
就拿國內民眾頗為關心的「南京大學1·19碎屍案」來說吧,南大案和白銀案幾乎是同時期的案件,但是相比於南大案,白銀案里,兇手性別確定,DNA和指紋確定,行兇手段確定,作案性質確定,甚至連草繪畫像都有,而南大案里,除了兇手的DNA可能被採集外,其他一切都是未知。
白銀案兇手作案多次,最終確定為性變態連環殺人案,但是南大案就發生一次,從此再無任何信息。
而南大案當初沒有被破獲,原因幾乎和白銀案相同,且南京市的面積人口和人流量更是超越白銀市數倍,這一切都給南大案的破獲增加了無窮的難度。
但是這些難度並不代表著警方對這些案件放棄了偵查,筆者在2014年曾經撰寫過一篇關於南大案的系列長文《十八年後的再回首——南大1.19案的記錄、釋疑與分析》,走訪過很多參與調查此案的相關人員,得知南大案和白銀案一樣,幾乎每年都會由公安部牽頭,各地公安機關協查。重新拿出來分析舊證據,獲取新結果,二十年來警方總來沒有停止過追兇的腳步。
比起白銀案中警方已經確定了兇手的性別、DNA、指紋、作案手法和性質,南大案類似的相關證據至今都還是空白,這無疑大大增加了破案的難度,圖為南大1.19案受害者刁愛青照片
距離白銀案第一次案發已經過去二十八年年,今天兇手終於被繩之於法,白銀案的偵破並不是什麼巧合,而是耗盡了幾代刑警心血換來的勝利,很多參與此案偵查的老刑警在退休的時候都沒能看到破案的那一天,帶著自責的心情脫下警服。而他們的後輩,在二十八年的時光,在無數個漫漫長夜,一步一步逼近真相,克服無數的艱難險阻,面對無數的非議責難,為的,就是讓法律的審判降臨在每一個罪有應得的人身上。
正義的審判,可能會遲到,但終將會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
推薦閱讀:
※甘肅地區生產總值構成
※中國石油開發都靠這座城市,現在卻已經成了鬼城 | 地球知識局
※甘肅划拳拳譜
※《甘肅省道路運輸條例》解讀
※甘肅貧困縣巨資建「遮羞牆」(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