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念歪了核心期刊這本經?

2009年05月05日 10:17:57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儘管不是一個新話題,但近年來,社會上關於核心期刊的種種討論卻始終保持著相當的熱度。近日,《中國青年報》關於《商場現代化》借「核心期刊」之名斂財的報道,再次讓核心期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究竟什麼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本來面目是怎樣的?我們到底該如何理性看待核心期刊?其存在是否有其合理性,是否被歪曲甚至妖魔化?究竟又是誰把核心期刊這本經念歪了?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核心期刊是怎麼回事?

1931年,著名文獻學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獻集中與分散規律,發現某時期某學科1/3的論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了二次文獻在期刊上的分布,發現75%的文獻出現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科學引文索引)的創始人加菲爾德統計了參考文獻在期刊上的分布情況,發現24%的引文出現在1.25%的期刊上。以上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應」,從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核心期刊的定義有很多版本,但一般來講,某學科核心期刊是指該學科論文數量較多,文摘率、引文率、讀者利用率相對較高,在本學科學術水平較高、影響力較大的那些期刊。

目前,國內從事期刊評價的主要機構有6家。

一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研製,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每4年出版一次,共出了5版。各版遴選核心期刊的數量為:1992年第一版2174種;1996年第二版1578種;2000年第三版1571種;2004年第四版1798種;2008年第五版1983種,按學科排序。

二是《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製。1987年開始研究,2005年起分別出版核心版和擴刊版作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每年出版發布。2008年核心版從6082種科技期刊中遴選1754種,按學科排序,建有《中國科技論文引文分析資料庫》(CSTPCD)。

三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研製,以網路發布為主。2007年版從社會科學2770種期刊中遴選來源期刊528種、擴展版152種,按學科排序,建有引文資料庫。

四是《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製。2000年推出首版,2004年版從3000餘種社會科學核心期刊遴選出核心期刊344種,按學科排序,建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CHSSCD)。

五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製。2007年~2008年版從4000多種科技期刊中遴選來源期刊1083種,其中核心庫737種、擴展庫346種,按學科排序,建有《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

六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研製,每年發布。以CNKI(國家知識基礎設施)收錄6000餘種期刊為基礎,對全部期刊按學科排序,建有《中國引文資料庫》(CCD)。

ISSN中國國家中心副研究館員安秀敏介紹,上述6種評選報告均受到社會關注。

  遴選有哪些積極作用?

面對如此眾多的核心期刊遴選,我們究竟該如何理性看待呢?

對此,安秀敏認為,核心期刊的遴選有其積極影響。一方面,它促進了學術期刊的規範化和質量的提高。核心期刊的評選採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學術期刊的編排和參考文獻的標準化、規範化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對推動並提高學術期刊質量和編輯水平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核心期刊的遴選程序採用了量化指標,避免了依賴定性評價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對完善科研管理有一定的意義。

「確實有很多家在做核心期刊評價研究,但各個項目的出發點不一樣,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也不盡相同。」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主編之一蔡蓉華在採訪中一再強調,《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不是評價標準,而是一本參考工具書,是一本主要供圖書館期刊訂閱工作參考的工具書。

蔡蓉華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期刊有了一個數量的飛躍,期刊的價格也有了一個飛躍,但大多數圖書館的經費卻非常有限。比如,北京大學圖書館高峰的時候每年訂購3000多種期刊,但隨著期刊漲價,圖書館不得不砍掉很多中文期刊。「幾年之內砍掉千把種期刊,圖書館方面的壓力非常大,停訂哪些期刊心裡確實沒數。1989年,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宣布成立,研究會的第一個研究項目就是北京的幾十所高校聯合起來做期刊評價的研究,篩選那些在這個學術領域裡比較有影響力、學術價值比較高的期刊,為圖書館訂購提供參考工具。於是就有了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這本書推出後受到了圖書館界的歡迎。」

評價功能存在局限性

核心期刊的遴選有其積極影響,但同時,其評價功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記者了解到,核心期刊的遴選是把期刊看做一種文獻載體,根據學科文獻在期刊中的分布規律來對期刊進行評價。但是,核心期刊的遴選採用載文量、引用率等指標,只是從某種角度對期刊進行評價,並不具備全面評價期刊或論文學術優劣的功能。

對於核心期刊在評價功能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傳媒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曉曄坦言:首先,核心期刊主要是對信息量的評價。「某一期刊是否是某學科或專業的核心期刊,主要在於是否集中刊登了該學科的論文,而成為該學科的主要文獻信息源,這對於該刊的學術質量和論文的學術水平而言,僅具有某種程度的評價意義。期刊在核心期刊表中的位次,僅表徵該刊對某一學科文獻信息含量的相對多少,核心期刊主要是信息量的評價,用來評價期刊的學術質量和論文的學術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影響因子不能完全反映期刊學術水平。」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影響因子存在很大差異,而同一學科期刊之間也存在很大差別。

「第三,核心期刊遴選存在一定的滯後性。」比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每4年發布一次,2004年版的遴選成果採用的是1999年~2001年期刊論文的引用數據,時間上難免滯後。

「第四,核心期刊遴選不利於新、小、邊緣、跨學科期刊的發展。」李曉曄認為,研究面窄的小學科期刊以及創辦時間短、新創建學科的期刊會因沒有足夠多的引文數量而無法進入核心期刊,邊緣和跨學科期刊會因類目的設置問題而無緣核心期刊。「這必然會影響科研人員從事創新性研究的積極性,不利於提高國家科技創新能力。」

李曉曄表示,核心期刊遴選還存在位序的誤差。「在核心期刊表中,每一種期刊的位序都是根據其計量指標值的大小由高到低進行排列的。有的期刊容量大、出版頻率高,往往能夠形成核心優勢,而有的期刊容量小、出版頻率低,難以形成核心優勢。因此,有的月刊排在季刊之前,但論文質量未必比後者高。」

此外,李曉曄認為,專業性強的期刊及綜合性的期刊較難進入核心區。「一些專業性強或地方性學術期刊通常不能在整個文獻交流系統中傳播,只能在一定範圍內為特定的讀者服務,因此,很難進入『核心區』期刊。數量眾多的高校學報等綜合性期刊中包含了多個學科,平均到各學科的文章數量遠遠少於專業性期刊,入選核心期刊也很困難。」

「異化」,不能迴避的話題

談到核心期刊,備受關注的「異化」問題自然是不能迴避的。究竟什麼是核心期刊異化?我們又該如何理性看待核心期刊的異化問題呢?

安秀敏認為,核心期刊異化的根源在於不適當地誇大了核心期刊的評價功能。「在核心期刊的異化過程中,早期為圖書情報機構訂購期刊提供參考和為讀者閱讀期刊提供門徑的原始功能逐步退化,評價功能日漸突出,使用價值日益廣泛。」

「核心期刊的異化主要有3個表現。」安秀敏分析說,首先是核心期刊評價對象的異化,即從對「學科期刊」的評價擴大為對「論文」的評價。「核心期刊只是一種相對的統計概念,核心期刊表只具有參考作用,不能代替評價標準。核心期刊的遴選不是對期刊質量的整體評價,而是從文獻收集、期刊利用的角度對期刊的一種篩選。如果將核心期刊表作為衡量論文水平的標準來使用,就可能發生謬誤。期刊質量與論文質量之間有聯繫,但不是必然聯繫。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未必每篇學術水平都高,非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未必每篇學術水平都低。期刊的質量只能作為評價其所刊載論文質量的參考,不能簡單化地將二者等同起來,不應只認可核心期刊而排斥非核心期刊,在論文質量與期刊質量不一致時,應注重論文的質量,以是否在哪個載體發表作為評判文章水平高低的評價方式,恰似『血統論』、『出身論』,實不可取。」

「其次是核心期刊評價作用的異化,即從『參考工具』異化為『評價標準』。」安秀敏解釋說,由於核心期刊基本上包括了國內學術水平較高、質量較好的學術期刊,因此,許多人誤認為核心期刊可以作為評價學術研究成果的工具。核心期刊表也因此從參考工具變成了評價標準,廣泛用於津貼評定、職稱評審、論文評獎等領域,核心期刊演變成了一種評價尺度。「實際上,核心與非核心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任何過分誇大核心期刊的作用,不恰當地使用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因為核心期刊畢竟不是評價標準,當它的性質超出參考工具時,問題就會隨之產生。」

安秀敏認為,核心期刊異化的第三個表現是核心應用範圍的異化,即以期刊遴選參考工具代替評價期刊標準。「作為圖書情報界的期刊遴選結果,核心期刊與沒有進入核心區的期刊相比,確實表現出較好的水平,因此,對學術期刊而言,核心期刊遴選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期刊評價功能,但它不是期刊評價標準,也不能代替期刊評價標準。期刊質量的高低涉及多種因素、多個指標,僅僅依據載文量、轉載率等不能對期刊作出全面評價。」異化現象緣何泛濫?

2003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關於改進科學技術評價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科學論文是科學技術產出的一種忠實記錄,刊物的影響因子在用於宏觀上判斷科學技術產出的總體情況是有意義的,但不宜作為具體論文內在價值的判斷標準。要正確看待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等資料庫在科學技術評價中的作用。SCI、EI等收錄論文數量只是科學技術評價中的定量指標之一,反對單純以論文發表數量評價個人學術水平和貢獻的做法,要提倡科學論文內在價值的判斷,強調論文的被引用情況,並根據不同學科領域區別對待,避免絕對化。」

從這一決定可以看出,5部委文件對包括SCI、EI等在內的核心期刊功能與作用進行了嚴格限定,反對單純以論文發表數量評價個人學術水平和貢獻的做法。因此,目前一些高校和科研單位在科研成果評價上簡單地「以刊論文」的做法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可取的。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自2000年版起即在其研究報告中反覆聲明,「核心期刊只是一個相對概念,任何過分誇大核心期刊作用,不恰當地使用核心期刊的做法都是錯誤的」。然而,讓研究人員頗感無奈的是,如今,核心期刊表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單位當做評價論文的標準來使用,而一些期刊借「核心期刊」之名收版面費、見文就發的做法也更讓核心期刊評價研究陷入尷尬的境地。

那麼,究竟是誰把核心期刊的經念歪了?「第一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推出的時候,根本沒有被用於評職稱這一說,但第二版出了以後,我們就發現有人開始拿它當標準了。」蔡蓉華認為,核心期刊的異化其實跟雜誌社沒有太大關係,跟用的單位有關係。在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他們除了在書名頁特別加註「中國期刊訂閱指南」的字樣外,還再次在研究報告中聲明:「當前,社會上有的單位將核心期刊表當做評價論文的標準來使用,擴大了核心期刊的作用,異化了核心期刊的功能,產生了某些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再次呼籲社會各界正確理解核心期刊的概念,合理使用核心期刊表,避免因不合理使用核心期刊而產生負面作用。」

對於核心期刊異化的問題,李曉曄分析認為,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國學術評價體系的不完善、科研管理辦法不規範,以及有關職能部門管理工作在人才評價問題上的簡單化和粗放化。「正是由於科研評價體系的不健全,才導致了科研評價『歷史地』選擇了核心期刊。」

李曉曄指出,對學術成果的評價,傳統上採用專家評審的方法,這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但這一方法在國內具有局限性,隨著科研隊伍不斷擴大、文獻數量的急劇增長,採用專家評審制工作量大、成本高,易受專家學術水平和道德水準影響,不易納入常規管理。因此,專家評審制面臨困境。在這種情況下,核心期刊基於文獻計量學方法,相對客觀可信。對於有關職能部門來說,以刊論文的評價方法不用組織專家評審,依據是否位列核心期刊表就可輕而易舉地判斷論文優劣,核心期刊便自然地成為職能部門進行學術評價的一個主要參照。

「總之,核心期刊功用異化現象之所以產生,與目前缺乏一套科學、操作簡便的學術成果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有關,與職能部門簡單化管理偏好有關,與人們對核心期刊的含義、功用缺乏了解有關。正是多種因素的交織,才導致了核心期刊異化現象的泛濫。」

「核心」強化了版面費問題

「一些核心期刊確實存在收版面費、見文就發的傾向。」蔡蓉華坦言道。那麼,核心期刊收取版面費是否是普遍現象?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期刊收取版面費呢?

「期刊收取版面費由來已久。」李曉曄介紹說,在國外,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情況比較複雜,不能一概而論。在我國,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政策依據最早見於1988年中國科協頒發的《關於建議各學會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通知》;1992年,中國科學院又頒發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收取發表費的暫行辦法》;2006年12月,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關於宣傳文化增值稅和營業稅優惠政策的通知》也對版面費作了規定。

「應該說,核心期刊並非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的始作俑者,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學術期刊的版面收費問題。」李曉曄坦言,由於論文需求的高速增長和期刊數量的相對穩定,導致論文與期刊供求關係的失衡,而核心期刊對於有限學術期刊數量的切分,加劇了這種失衡。目前,我國期刊總數已達9468種,其中學術期刊大約5000多種,而收錄核心期刊數量最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的核心期刊僅1983種。本來5000多種學術期刊就很難滿足教育、科研等機構對於論文和科研成果發表的巨大需求,而核心期刊又進一步壓縮了可以發表的空間。由於很多學校和科研機構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是一種硬性的要求,因此就造成了千軍萬馬同擠「獨木橋」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核心期刊的版面收費就難免水漲船高,不僅侵蝕了學術期刊版面收費所具有的一定的合理性,而且把其荒謬之處成倍放大,在社會上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異化現象暴露核心問題

核心期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受到關注,進入新世紀後更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據統計,2004年~2007年研究熱度最高,4年共發表相關論文近千篇。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核心期刊這個持續受到關注的熱點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呢?

對此,安秀敏分析認為,核心期刊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的產生與異化存在著複雜原因。我國科技成果和學術論文的評價依據,經歷了一個主要依靠專家評審到主要依靠核心期刊評價的過程。這種變化反映了評價標準從主觀到客觀、從定性到定量的變化,與我國科學和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內在的聯繫。核心期刊採用定量方法對科研成果、學術論文和學術期刊質量進行評價做了積極的探索,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但由於人們對其評價的局限性缺乏認識,誇大了評價作用,導致了核心期刊的異化,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

對此,李曉曄分析認為,核心期刊評價異化的現象暴露出的核心問題是,當前我國科研成果、學術論文和學術期刊質量以及人才評價標準的缺失。有關部門由於缺乏對建立健全相關評價標準重要性的認識,在評價標準的制定方面缺乏科學、合理的部署和規劃,導致核心期刊被動地扮演了評價標準的角色。同時,在我國人才管理評價機制的建立與發展的進程中,由於相關部門對科研成果、學術論文的要求,導致大量的論文和科研成果產生,客觀上對評價標準產生了強烈需求,與之相應的評價標準的不完善或缺失,致使核心期刊遴選結果成為權宜之計。

「對於核心期刊的研製單位而言,由於社會上缺乏科學合理的科研和學術評價標準,作為圖書與情報機構提供購書參考的研製初衷的核心期刊,本不具有或並非主要功能的評價作用被無限放大,核心期刊遴選被異化在所難免。」李曉曄、安秀敏一致認為,人才和科研成果評價標準的缺失、社會對評價標準的急需、核心期刊評價功能的異化,導致了處於「下游」的學術期刊正常發展受到影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並衍生出種種荒唐可笑和匪夷所思的現象。

李曉曄告訴記者,近年來,科技部等一些部門已經在著手制定相關的評價標準,但是由於評價標準涉及很多部門和單位,單一的評價體系不足以根除核心期刊異化的弊端,因此,需要建立包括人才、科研成果、學術論文、期刊質量等在內的各種評價體系,代替目前將核心期刊作為單一評價標準的做法。只有各行業評價體系的綜合研究、相繼開發與推出,才能徹底消除核心期刊異化現象。

談到如何解決核心期刊異化的問題,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有關負責人也希望通過有關方面呼籲,儘快解決不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的問題。「高校學報數量過多、大量申請創辦學術期刊、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核心期刊概念異化等等圍繞學術期刊出現的問題,產生的根源在於目前人才評價機制的不科學、不合理,只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才能解決學術期刊出現的種種弊病。2009年,我們將繼續通過各種渠道呼籲有關部門採取有效措施,儘快取消目前各行各業在評定職稱、獲得學位、考核工作業績時要求必須發表論文的不科學、不合理政策,從根本上消除我國目前產生的學術論文數量世界排名第8,而在國際權威檢索系統SCI中排名第123的尷尬局面。」


推薦閱讀:

機器學習領域有哪些著名的期刊和會議?
怎樣寫出適合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
害怕SCI做不好,該怎麼辦?
經濟學英文期刊的一二三等
認識學術期刊(※關注我不迷路)

TAG:期刊 | 核心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