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的優勢還在嗎?
剛剛閉幕的2016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國經濟是困難和希望並存,如果從底盤和大勢來看,希望大於困難。
那麼,繁榮了30年的中國經濟該如何持續發展?增長的優勢還在嗎?如果在,優勢究竟是什麼?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朱天對此有獨到見解。他認為,中國經濟騰飛的根本優勢不在制度而在文化,並且這種文化優勢不會在一兩代人內就消失。
● ● ●
關於中國經濟增長的流行解釋
流行解釋一:
基數低、勞動力廉價?
人均GDP增長的國際比較(美元)
我們看世界各國的人均GDP增長,中國的增速最快,不只是一般的快。中國的基數低,勞動力相比發達國家有成本優勢,所以我們的增速比發達國家快並不奇怪,可以說是追趕效應。
難以解釋的是,為什麼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遠遠)快過幾乎所有其他發展中國家?這就是中國增長之謎。
絕大多數低收入國家的增長並不快,直到10年前,它們的GDP增速比發達國家還慢。所以,基數低、勞動力便宜本身並不會讓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更快。
經濟增長速度與發展水平關係不大
我們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把所有國家的數據放在一起,橫軸是收入水平,縱軸是增長率,每一個點代表一個國家。
發達國家30年來的平均增長率絕大多數都小於2%,事實上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在越來越慢。然後不發達國家的增長都很快嗎?有快的像中國,但還有很多慢的,甚至是負增長的,像辛巴威不只在某些年份負增長,而是三十年來平均下來都是負增長。從圖中我們發現經濟增長跟發展水平沒有必然的關係。
流行解釋二:
改革開放?
經濟自由與增長速度
改革開放可以解釋中國在1980年後的三十年,增長為什麼遠快於1980年前的三十年。但不能解釋為什麼中國的增長快過其他發展中國家。多數發展中國家在過去三十年里也程度不一地經歷了市場化的改革和對外開放。事實上,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自由程度要超過中國,所以改革開放不是中國的獨有優勢。
流行解釋三:
人口紅利?
中國此前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孩子少了,勞動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高了,即被扶養的不勞動人口減少,不勞動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比勞動人口的增長速度慢,這就叫做人口紅利。當一個國家的生育力急劇下降的時候,這個國家就會有所謂的人口紅利。
人口紅利也不是中國所獨有的
中國在1982年到2012年之間,勞動年齡人口的人均GDP增長率是8.56%,但是總人口的人均GDP年增長率是9.07%,所以直接的人口紅利是就是0.5%。很有意思的是,不只是中國人在少生孩子,全世界都有這個大趨勢,只有非洲國家幾乎沒有人口紅利,因為非洲國家的生育率下降速度比較慢。所以,人口紅利並不高,並且也不是中國所獨有的。
流行解釋四:
出口拉動?
關於中國經濟增長還有一個說法:過去三十幾年,全球化的浪潮席捲世界,而中國正好利用勞動力的成本優勢,大量生產出口商品,成了製造業大國,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出口拉動的。
出口佔GDP的百分比
事實上是這樣嗎?30年前,中國確實非常閉關鎖國,出口佔GDP的比重小於10%,現在超過了20%,2007年曾經接近40%。尤其是在2001年到2007年之間,我們的出口增長特別快,我們的GDP增長本來就很快,而出口增長在那些年比GDP增長還快很多,那應該與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WTO有關係。
但是到今天,中國出口佔GDP的比重與世界其他主要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差不多,比世界平均水平還低一點。
中國的經濟增長帶動了出口
中國的出口在改革開放以後才趕上了世界水平,談不上有什麼優勢,只能說以前有劣勢,所以出口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不是出口帶動了經濟增長,而是經濟增長帶動了出口,因果不要搞反了。
假設說通過出口就可以把一個國家的經濟搞上去,那什麼樣的國家經濟增長最容易?小國家。國家越小,出口佔比越高,出口也相對更加容易,因為小國的出口不太會引起進口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中國經濟增長的真正動力
經濟理論怎麼說?經濟增長指的是長期、持續的生產能力和產出水平的提高,其直接原因是:
物質資本的積累,即固定資產投資
人力資本的積累(如教育、培訓)
生產率提高或技術進步
我們平時講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是投資、消費和出口,這是需求側的角度,只能用在分析短期經濟增長的問題上。從供給側的角度來講,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應該是固定資產投資、人力資本的提高以及技術進步。長期的經濟增長是供給問題,而不是需求問題。
對於所有的落後國家而言,不是因為消費不足才導致落後,而是生產不足。
中國之所以增長快,是因為儲蓄率高
中國的消費率與其他國家比較確實很低,這是中國的弱勢還是優勢?如果是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話,那消費率高達90%的非洲國家豈不是早就比我們富了?消費率長期超過90%的希臘不應該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嗎?其實,中國之所以增長快,反而是因為我們的儲蓄率高,那樣資本積累的速度才快,生產能力的增長才快,最後經濟的發展才快。經濟一旦增長了,消費水平自然會跟著上升。
GDP與消費的增長(%): 1992-2012
消費、儲蓄與投資當一個國家經濟不景氣時,增加消費和投資都有利於經濟復甦。
但長期的經濟增長是不能靠消費拉動的,而是靠投資、靠資本積累和生產率的提高。相對較低的消費率(相對較高的儲蓄率和投資率)反而會促成較高的消費增長率!
消費的增長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不是經濟增長的原因。
是制度還是文化
造就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識到光靠改革體制、吸引外資和國際援助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問題,於是注意力開始轉移到文化上。
中國文化中與經濟增長直接相關的價值取向有兩個
不管是制度還是文化,最終都是通過影響一個國家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以及技術進步的速度來影響經濟增長的。中國文化中與經濟增長直接相關的價值取向其實只有兩個,一個是節儉,一個是重視教育,前者涉及物質資本的積累,後者涉及人力資本的積累,也涉及技術進步的速度。
常常有人說中國經濟發展得好,是因為中國人特別勤勞。但是勤勞本身其實隻影響到產出的水平而不是產出的增長率。一個勤勞的農民相比不勤勞的農民,每年可以多打點糧食,但如果沒有積蓄,照樣不會有增長。勤勞只有與節儉結合起來才會導致經濟增長。
用經濟學的語言講,勤儉節約的作用是提高儲蓄率,而儲蓄是資本積累的前提,儲蓄率低的國家,其資本積累速度也慢。(那些主張中國應該轉向消費驅動的增長模式的人有必要溫習一下基本的經濟增長理論。)
各國儲蓄率(GDS)比較(%)
東亞人民不只是口頭上重視節儉,實際生活中的儲蓄率也的確比較高。除了少數以石油為主要產出的國家以外,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和新加坡的國內總儲蓄率在過去三十年里一直都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
高儲蓄可以加快物質資本積累的速度,但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這不是經濟長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人力資本的作用可能更加重要。從廣義上講,人力資本包括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健康乃至價值觀,但經濟學家在衡量人力資本時,通常只用教育水平作為指標。
中國在公共教育上的投資並不突出
從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例以及人均受教育年限來看,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都並不突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雖然在過去幾十年里用於公共教育上的支出不斷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有顯著的提高,但經濟增長速度並沒有因此而加快。所以有學者指出,教育質量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與其「認知技能」指數高度正相關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哈努謝克(Hanushek)和德國慕尼黑大學的沃斯曼(Woessmann)兩位經濟學家利用國際性的(中小學)數學、科學和閱讀考試成績的數據,構建了一個具有可比性的70多個國家的所謂「認知技能」(cognitive skill)指數,通過比較各國同齡的學生在相同的受教育年限里所獲取的知識和技能的多寡,來衡量各國教育質量的高低。
他們發現,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與其認知技能指數高度正相關。根據他們的數據,所有東亞國家(地區)的這個指數都名列前茅,更是遙遙領先於所有發展中國家。這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日本是二戰之前實現工業化的唯一的非西方國家,為什麼二戰之後除少數歐洲(包括以色列)和盛產石油的中東國家以外,只有東亞四小龍成功加入到了發達經濟體的行列,為什麼過去三十多年裡中國成為全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
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
反而不是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中國增長的優勢不在制度而在文化,這不是說制度不重要——搞閉關鎖國、計劃經濟,再好的文化也沒有用——而是說與別的國家相比,我們的文化優勢要遠遠超過任何可能的制度優勢,因為文化優勢不會在一兩代人內就消失。
中國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不是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增長
那麼,中國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就不是如何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這對中國不是特別大的難題——而是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有效緩解巨大的環境負債、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以及推動民主和法治的建設。中國所面臨的這些挑戰,恰恰是節儉和重視教育的傳統文化幫不上忙的,而是需要政府的努力和制度的變革。
解決這些問題,在短期內也許會影響經濟增長,但是如果通過犧牲一點經濟增長的速度就能換來青山綠水、社會和諧,應該是非常值得的。
本文根據朱天教授的演講內容整理而成,經本人同意發表
推薦閱讀:
※【有趣有料:每周經濟熱點1.29-2.4】2017年稅收增長你怎麼看?
※拿什麼拯救你中國經濟
※從美國房價暴漲史,看中國房價未來走向
※【大聖·點金】0416周一操作策略
※【鴻通思路】世界500強公司之父,是如何做經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