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話七夕
06-06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一曲《鵲橋仙》膾炙人口,經久傳唱。 多情自古傷別離,而秦觀在詞中的愛情觀:「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掃悲情,超凡脫俗。難怪明人沈際飛評論:「世人詠七夕,往往以雙星會少離多為恨,而此詞獨謂情長不在朝暮,化腐朽為神奇!」 七夕,因牛郎織女的傳說而充滿了浪漫和溫情,引得歷朝歷代無數遷客騷人長歌短調,感慨唏噓。對七夕,記憶最深刻的小時候,七夕夜,躺在竹榻上,數著天上的銀河繁星,辨認著牛郎織女。牛郎星在銀河東,母親說那三顆星就是牛郎用扁擔挑著倆孩子在趕路。織女星在銀河西,三顆星成等邊三角形,那是織女的織布梭。聽母親給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然後在母親一下一下搖動的蒲扇的清風中入眠,夢中有織女牛郎的隔河相對,有銀河波瀾起伏。 後來看電影黃梅戲《牛郎織女》,故事最後王母娘娘用銀簪划出一條銀河,隔開牛郎織女。織女最後的唱詞:「縱然把我剁成泥,心與人間不分離,縱然把我化成灰,織女還是牛郎妻,人間天上拆不散,天上人間比翼飛。」牛郎的聲聲呼喚:「織女,織女,織女。」那婉轉哀怨的唱腔深深打動我幼小的心,我竟然淚流滿面。 長大後,知道了自漢代以來就有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詩詞描繪了女子的思念深切而痛楚,觸動著讀者的心,勾起人們的深切同情。這首情感充沛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句子出現在漢代的《古詩十九首》中。東漢末年《風俗通義》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大概七夕鵲橋相會的情人節日由此產生吧。 也許是人們被牛郎織女堅貞不屈的愛情故事所打動,他們矢志不移追求愛情幸福成為人們一種善良而美好的願望。「乍可為天上牽牛織女星,不願為庭前紅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見,故心終不移。」 唐代詩人元縝在他的《決絕詞》里袒露自己對牛郎織女忠貞愛情的仰慕傾心。 歷朝歷代文人對七夕總是懷有一種情結,於是用詩詞作為載體,從各個角度對七夕極盡筆墨。南北朝王筠的《牽牛答織》詞曲悱惻,如泣如訴。「新知與生別,由來儻相值,如何寸心中,一霄懷兩事,雙娛未繾綣,倏忽成離異,終日遙相望,氐益生愁思,猶憶今春悲,尚有故年淚,忽遇長河轉,獨喜涼飈至,奔情翊風軫,精阿警龍轡」。 但是多數詩詞以抒發愁怨居多,無論是思鄉懷舊還是感懷自己。既因作者的個性、境遇和經歷,也與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壞境息息相關。作品裡往往既有曠達樂觀,也有憂鬱感傷。獨有清代的陳方伯的一句「笑問牛郎與織女,是誰先過鵲橋來」,卻另闢蹊徑,以調皮可愛的調侃設問,為牛郎織女的悲切相會塗抹了一份喜悅情調。 自有七夕節以來,「七夕乞巧」在唐代為盛。在這一天,女孩家要對鏡梳妝,遙望銀河,對月穿針,家家設香案祭瓜果。「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王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盆。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祖詠)。宮廷里更是用織錦搭建百尺樓閣,稱為「乞巧樓」。有詩為證:「每年宮裡穿針夜,敕賜諸親乞巧樓」。(王建《宮詞》) 宋代的七夕節更是一片繁華勝景。柳永在《二郎神》這樣記錄七夕狂歡: 「炎光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無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飈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鬟相亞。鈿合金釵私洽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滑娛,年年今夜。」 好一派歌舞昇平,盛世景象! 歐陽修也就七夕曾作《漁家傲》三首,一步步地由對牛郎織女的同情延伸到對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祝願,進而生髮出對封建社會的不滿。三闋詞,環環相扣,步步跟進,冷靜客觀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直指問題的根源,昭示了一代詞人的胸襟氣度。 蘇軾也有過「終不羨人間,人間日如年」的憤懣,但仍不失其曠達豪放態度。他在《鵲橋仙·七夕和蘇堅韻》:「還將舊曲,重賡新韻,須信吾儕天放。人生何處不兒嬉,看乞巧、朱樓彩舟方。」 中國的詩詞是中國文化的精華,詩詞的飄渺浪漫與神話傳說互為載體,演繹著繾綣惆悵渴望的情懷,寄託著嚮往和期冀。而牛郎織女這位列中國四大傳說之首的故事,更是成為七夕文化的主體,在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所內涵的愛情理念、宗教崇拜、天文曆法、文學意象,深深紮根在民眾心裡,引得我們思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詩詞歌賦涵養海外華人「中國心」(透視傳統文化節目熱④)
※成詩的過程
※近百年詩詞與國學
※詩詞專輯 | 雪兒:漫舞魂香修正果,輕吟詩雅養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