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者解老——老子和孔子如何定義中國文化的價值觀?
06-06
此文去年在國學網曬出,題為《祖宗對中國人的道德計劃ABC》。意識到現代中國人要價值不要道德,因此稍加修改、重新包裝,請教諸位是否符合現代人的口味?民*主、(自由)權利、博愛是不少中國人接受的普世價值觀。有些中國人卻不同意:民*主實質是弱肉強食的競爭、自由權利是動物本能、博愛則是基*督教不惜以武力改變世界的文化面具。也就是說,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在道義上一錢不值。什麼才是有道義的價值觀?有道義的價值觀也就是中國文化的道德觀。如把易經、道家、儒家哲學比作一個思想之家,那麼易經是父母、道家是老大、儒家是老二。伏羲、文王暫不細談,讓我們來探討一下老子孔子。對老子的崇拜有很多出發點,如玄乎其玄的「道可道非常道」、神奇魔術的「無為而無不為」、莫名其妙的「小國寡民」、崇尚陰柔的「玄牝之門」、天真無邪的「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似是而非的「愚民政策」、同詞異義的「上德不德」、朗朗上口的詩一般語言等等。對道德經的解讀歷來莫衷一是、五花八門,但從來無人能否定老子。五四以來至今對孔子的貶低眾所周知,如果說近代、現代中國人把老子捧上了天,把孔子則踩在了腳下,不知「萬世師表」哪兒得罪了現代的中國人?被打得滿地找牙的中國人至今還無暇分清強國哲學和道德哲學的區別。儒家不是強國之道,儒家是做人、管家、理國、治天下的有為的大哲學。把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比作道德思想史上的老大和老二,是親兄弟,絕對不是空穴來風。有什麼憑據?在敬仰、研究老子「無為」哲學的同時,想必大部分學者忽略了老子的另一個來自易經的道德哲學——謙。老子首先提出了人類的最高尚道德境界、道德A計劃、最理想社會——小國寡民——無為的統治者(聖人)+愚民的百姓。他比誰都清楚,A計劃是天方夜譚——現實世界人人有為、人人耍聰明——要不然他不會出關。老子不只是個理想主義者,如果說小國寡民是他的A計劃,道德經還提出了(有為的)B計劃,即在人人有為的現實中人能做到的道德最高境界——謙讓。在易經的64卦中只有「謙」卦每個爻都是吉。此爻為人類最高的道德境界,後來也為儒家的孔子所繼承,當然孔子用了一個比較花哨的字「恕」。因此為什麼可以說易經、道家、儒家是一脈相承的古典哲學。如何找出老子的「謙」?三寶「慈、儉、不為天下先」中滿到處都是。「儉」不是勢利的現代人的庸俗理解「節約」,而是「少費、無為、謙」。老子特彆強調了「柔弱勝剛強」,這不是什麼淺薄的現代人理解的修身養生,而是道德,即「強者謙讓弱者」——這就是老子的道德B計劃。自然界強者勝弱者(叢林規則)比比皆是,為什麼老子視而不見?因為那是禽獸邏輯、強盜哲學(即基*督教)。在人人有為、人人耍聰明的現實世界,誰能做到「強者謙讓弱者」?沒有一個。現代中國人的第一崇拜就是強者、強盜、美國。中國人連老子的B計劃都沒理解,哪能談得上照著做?因此失望的老子出關。中國人幸運,幸好老子教育了孔子。「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什麼意思?一個字——謙。中國人幸運,老子走了,孔子沒走。這也是為什麼孔子比老子的更偉大之處——知其不可而為之,他把老子的道德B計劃再降一格為C計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是「恕」,還是「謙」,免提強弱、更易做到的「謙」。中國人做到了嗎?做到了,因此為什麼他們把孔子尊拜為「聖人」、「萬世師表」。為什麼老子連「亞聖」都沒得到?因為他太高尚、太清高、他的道德標準太高,常人夠不著。歷史陰差陽錯,為什麼現代中國人不但把「萬世師表」推下神壇、而且還踩上了一隻腳?因為勢如破竹的西方文化,即基*督教。基*督教躲在了由古希臘文明催生的現代科技的美麗外衣下,正在坑蒙拐騙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像所有西方宗教一樣,基*督教是一個信仰、也是倫理學,但它的倫理基於一個極端盲目、自大、自私、偏見、無理的善惡觀意識形態。他們所宣教的倫理是基於對本教信徒的倫理「愛信徒如愛己」,對非本教信徒則是「打擊邪*惡可以不擇手段」。什麼是信仰?信仰就是謙的反面,信仰就是道德的反面。基*督教的善惡觀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深入到了現代中國人的潛意識,想一想為什麼我們不喜歡、看不起阿拉伯人?看不起朝鮮?更看不起自己?一個再簡單不過原因就是我們不是強者、我們不是強盜。如果你熟悉易經,就知道易經的關鍵詞是吉、凶(如何趨吉避凶),不是善、惡。為什麼易經道家儒家從未談過善與惡(不是指善行惡行)?因為(宗教、意識形態、政*治的)善惡都是無中生有的、人為的、偏見的、無理的。兒子在美國即將讀完高中,我注意到在美國學校的語文教材中選用的西方經典文學作品中一個最突出的主題就是善與惡。他最近的一本閱讀是《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 /Joseph Conrad)講的是上世紀初歐洲對非洲的殖民*主義,文明即善、野蠻即惡。但書中卻又搬出中世紀的歷史,文明的羅馬帝國征服野蠻的倫敦,又有點文明即殘暴、野蠻即自由的反論。高明的作家喜歡模稜兩可、使人回味,但我對兒子說,西方人出於他們的宗教善惡觀淵源,一直在思考(在現實世界尋找)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奧巴馬在去年諾貝爾領獎儀式上還聲稱「這個世界邪*惡永存」。西方人永遠也想不通(也找不到)他們自己營造的善與惡、上帝與撒旦。老子2500年前就告訴我們:宇宙人間只有強弱之別、沒有善惡之分。基*督教聖經被信徒視為上帝之言,雖然其中不少錯誤、矛盾為學者公認,但耶穌的黃金律「凡己所欲必施於人」普遍為信徒、非信徒所接受,至今仍然被西方人捧為倫理準則。它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絕不是什麼相似,而是截然相反道德倫理的天壤之別。「凡己所欲必施於人」正是赤裸裸的叢林法則、強者征服弱者的鬥爭哲學,它也就是西方民*主的同義詞。與叢林規則、分*裂、鬥爭、強加於人、普世化的西方強盜哲學相反,強者謙讓弱者、統一、和諧、求同存異、大同化是公認的中國哲學特點,如果我們從這個文化的大局觀出發、梳理,就不難看到易經道家儒家哲學崇尚的一個共同的華夏人種美德——謙。謙,也就是串通祖宗對中國人的道德計劃ABC的一條主題線。謙,也就是老子孔子定義的中國文化價值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十法界的定義:六凡四聖
※四大發明重新定義 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
※男人如何定義愛
※十神定義
※如何定義違規催收?被違規催收了如何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