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漸行漸遠的不是友誼,而是價值觀

1.

張愛玲與炎櫻相識於香港大學,

念大學時,兩人好得如膠似膝。

張愛玲書中插畫,多由炎櫻創作。

張愛玲結婚時,炎櫻更是證婚人。

可後來,兩人莫名就沒了來往。

炎櫻寫信說:為什麼不再理我?

張愛玲說:我不喜歡老是聊幾十年前的事,好像我是個死人一樣。

「那個時候我們能成為朋友,

只是因為恰好出現在了同一間教室里,

恰好都需要有人陪自己吃飯逛街聊心事,

所以就天天膩歪在了一起。

但後來經歷成長經歷世事後,

才發現我們根本就不是一類人,

所以我們就只能走到這裡了。」

2.

那些兒時的夥伴,

那些無話不談的大學同學,

你有沒有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

漸漸地大家都開始變得沒有了共同語言。

畢業七年,大學畢業的QQ群也隨著時間的年輪開始默不作聲,

似乎已記不起上一次發言是在什麼時候。

連前幾年正在興起的微信群也在發紅包後的喧囂中慢慢老去。

曾幾何時,以前無話不談的密友,

開始變得杳無聲息。

從畢業後幾天一個電話到現在的一年不再聯繫一次。

是什麼讓我們們開始漸行漸遠了?

一次興奮的想和朋友聊天,可是剛接通電話聊了幾句,

剛開始的那種衝動已經蕩然無存,

我才發現我們已經變得沒有了話題。

原來行走的不僅是時間,還有漸行漸遠的價值觀。

他喜歡泡妞,我喜歡看書。

他喜歡打牌,我喜歡碼字。

他喜歡熱鬧,我喜歡清靜。

不存在誰好誰壞誰高誰低,

只是因為三觀與喜好的漸行漸遠,

我們終於都長成了對方不認識的人。

3.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風墟先生講的關於朋友的定義,、

我才開始豁然開朗。

原來朋友可分為兩種,

「共情社交」與「功利社交」。

所謂「共情社交」,風墟先生說:

「就是指為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因共同興趣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譬如我們學生時代所處下的友誼。

共情社交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於:

當一個人的心智尚未成熟獨立,

或是社會階層較低、生活不如意時,

他需要從朋友那裡獲得情感上的聯結和支持。」

這種共情社交不涉及利益的交換,

而當一個人越成熟,

他對共情社交的需求也開始變得愈少。

而「功利社交」呢,風墟先生說:

「就是指為達成某一目的,或是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功利社交」有兩個基本前提:

一是有效信息、知識與物質的交互傳遞。

二是擁有較為「對等」的價值水平。

這個價值水平不僅僅是指社會地位的層次對等,

也指精神才藝上的和諧共鳴和思想觀念上的門當戶對。

4.

從大學走向社會,

我們身上的屬性也開始從共情走向功利。

我們的價值觀,在隨著與社會的深層接觸中不斷發生改變,

我們開始不再單純的嚮往擁有共情社交的朋友,

而是在這個社會中不斷拓展擁有功利社交的朋友。

作家李尚龍寫過一件趣事:

他的一位朋友,在成名之前,

給一個很大的報社投過稿,

可每次投稿,都石沉大海。

一年後,他的書意外大賣,

那家報社的創辦人竟親自來找他約稿。

如今他們關係很好,因為一個需要賣書,一個需要好稿。

有人問:你為何和這家報社的關係那麼好?

他說了一句話:等價的交換,才有了等價的友誼。

5.

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慨嘆友誼的流逝,

友誼長青,只是我們已不在少年。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定義核心價值觀12詞
人人網~我們社會的普遍價值觀
價值觀出了問題便一切都會有問題
理課十八——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中)

TAG:價值觀 | 友誼 | 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