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歷史上的優秀家訓家風之二——李氏家族:懷家衛國,忠信禮儀

青海李氏家族歷明清兩代五百餘年世襲傳承,有「東府十門」、「西府十三門」、「中府四門」之分,素有「河湟三萬戶,李姓據其半」之說。出現了會寧伯李英、高陽伯李文,有2人高中進士,1人考中舉人,1人考中秀才,5人先後就讀於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的盛況。人物事迹在《明實錄》、《清實錄》,《明功臣襲封底簿》,《明史》、《明史稿》、《明史列傳》,何喬遠《名山藏》、鄭曉《吾學編》、鄭汝璧《皇明功臣封爵考》,《清史稿》,《甘肅新通志》、《甘肅通志稿》、《西寧府新志》等明清史志典籍中多有記載。該家族經歷了由地方豪酋歸順新朝、在明為土官、在清為土司、在民國為鄉約縉紳這三重的社會身份演變,至今宗支龐大,遍布湟水流域,族屬自我認定或為土族,或為漢族。

一、李氏家族史略

李氏始祖李梅的古,生管吉祿;李管吉祿生三子:長子倒剌沙、次子南哥、季子監昝;倒剌沙生觀音保,觀音保生李文,李文生10子,是為西府十門;李南哥生李英、李雄;李英生昶,昶生13子,是為東府十三門;監昝生矢加,矢加生鎖南,是為中府四門。朱明王朝鋒鏑直指西北時,故元官吏和地方豪酋紛紛歸順,授予與之對應的指揮使、千戶、百戶等世襲土官官職,輔佐由內地派來的漢官即流官協同管理地方事務,是為「土流參治」管理模式。李氏家族的頭面人物李南哥主動投誠靠攏新政權,被任命為世襲指揮使。李英承襲指揮僉事職,是成祖、仁宗、宣宗時期所倚重的西陲得力將領,曾多次護駕明成祖出征漠北,因戰功封會寧伯,成為明朝歷史上位數不多的少數民族世伯。李英獨子李昶沒有承襲父職務,在京師先後任錦衣衛帶俸都指揮僉事、右軍都督府署都督僉事等職。其長子李璣中成化辛丑進士,留於京師任職。其餘各門返回西寧老家,均襲錦衣衛指揮之職。李英侄子李文亦奮身轅門,在穩妥處理各族部落事務、平定地方內亂用力甚勤,官至右軍都督府右都督,升總兵官後鎮守大同邊防要地,因戰功封高陽伯,長子李鏞承襲西寧衛土官指揮使。在明末戰亂中,東府土官李天俞被押往西安監禁,西府土官李洪遠與妻室家丁遇害。清朝定鼎,對前明歸附的土官們重新頒發印信、號紙,確定職位和職責,成為世襲罔替、大多父子相傳的土司。敕賜李品珍為西寧衛指揮同知,授李天俞為指揮同知。因李氏土司和河湟其他各族土司始終保持著「素有捍衛之勞,而無悖叛之事」的忠於國家傳統,故而沒有像西南土司那樣進行徹底的「改土歸流」,直到1931年國民南京政府通過「明令撤銷土司案」後,以李氏東府家族最後一任土司李承襄為代表的青海各族土司世襲終止。上個世紀80年代李承襄從孫把珍藏多年的高陽伯金書鐵券捐獻給青海省檔案館。

李氏家族撰寫家譜、修建祠堂的風氣十分濃厚,目的在於慎終追遠,區分血親輩分,敬宗睦族,對內孝悌禮儀以修身養性,在外參與政事以忠君報國。通過撰修家譜方式,呈現業已養成和傳承的懷家衛國、忠信禮儀良好家風。嘉靖十五年(1536年)李英重孫李寧主持修纂《李氏忠貞錄》,當時的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趙載為之寫序,內有「李氏子姓,捧讀王言,宜思委身報國;讀族譜,宜思策功繩祖。讀諸贈遺諷諭之詞,思知所以省察規誡之義」幾句;另一位官銜為分守西寧道、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喬英在其後序中也極力突出李氏家族「忠以事君,貞以立身」的家風。西府八門後裔李凝霄在乾隆年間《湟郡李氏家譜例言》中寫道:「我祖宗受茲爵土,世守家法,仰承君命,代已更迭矣。而後之宗子有以審時度勢,確乎守其恭順,維持世祿於延延綿綿,斯可謂盡其職矣。不然在國何以為忠臣良將,在家何以為孝子順孫。司茲土者,宜靖共爾位哉!」強調為臣必須對國家忠誠、為子就要恪盡孝義,突出的仍然是濃郁的家國情懷。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著名文人吳鎮受東府六門後裔李相邦邀請,欣然為李氏家譜作「八箴」之言:

孝箴 萬物化育,陰陽造形。鳥哺羊乳,具有靈性。惟昔先聖,行在孝經。奕世孫子,奈何不聽。

弟箴 維昆與弟,同氣連枝。豈無他人,匪我塤篪。所求乎悌,至聖難之。婦言無用,庶免睽離。

忠箴 諧聲會意,中心為忠。事君以此,金石流通。我曹群處,自謀各工。當如宗聖,首省吾躬。

信箴 人言為信,犬言為狺。尼山之門,詎有儀秦。天日指誓,忽若飈塵。車無輗軏,徒勞逡巡。

禮箴 禮范群動,如金在鎔。藏身之固,此為城鏞。乃祖四勿,復聖所宗。當思相鼠,莫信猶龍。

義箴 義者宜也,君子所由。常與利反,不為勇柔。貪夫營賄,烈士尋仇。勿舍熊掌,而爭蠅頭。

廉箴 五兵之刃,其銳為廉。惟有稜角,乃無憎嫌。原生辭粟,仲子哇甘。古之矜也,亦可葯貪。

恥箴 恥之於人,亦大矣夫。失則趾子,得則舜徒。潘間酒肉,涕泣漣如。勿以醉飽,羞爾妻孥。

吳鎮將傳統儒學核心思想高度凝練,用四言體形式歸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箴家訓,通俗而又不乏典雅,包含了儒家提倡的善待他人的仁愛品行、捨生取義的愛國精神、尊重秩序的守禮原則、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基本細胞,一個家庭尤其是名門望族如果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的話,家庭就能和睦;擴大到社會,就能建立起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基本倫常秩序。作為少數民族的李氏家族,趨向漢化、認同漢文化以匯入國家主流意識,是其世代立身行事的目標,由此而全盤接受了漢族儒學思想和意識,並以此作為整個家族傳承家訓家規的基本準則。

今大通縣景陽鎮十家村是李昶第十子李珮的居住地,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重新修建祠堂,前有青磚砌成的照壁,正面有「日修俎豆存三畏,時薦蒸嘗凜四箴」、背面書「金書鐵券千秋固,博帶峩冠百冊芳」兩幅家訓楹聯。前一幅「時薦蒸嘗」出自《大清會典事例·禮部·風教》「立家廟以薦蒸嘗,設家塾以課子弟,置義田以瞻貧乏,修族譜以聯疏遠」一語,是對康熙帝《上諭十六條》中「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睦」的擴充式解釋。「四箴」出自宋代理學家程頤所提倡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道德修養箴言。李氏家族的家訓完全與清朝統治者提高到國家禮治層面的道德教化相吻合,告誡族人對天地神明常懷敬畏之心,做官為人則要視之可察、聽之能審,言之有道、行之守誠。後一幅「金書鐵券」是指李英、李文叔侄保家衛國有功,一門兩伯,獲金書鐵券的盛事。「博帶峨冠」是說李氏家族儼然地方大族,人心向化,立言立行以漢族儒士為楷模,學而優則仕。祠堂是中國傳統家族以血緣為紐帶、以族譜和家訓為約束的重要場所、聯結族人情感世界的精神紐帶,發揮著動員族內力量的組織功能、處理族內糾紛的協調功能、統一族內思想的教育功能、弘揚族內優良習俗的文化功能。李氏家族祠堂楹聯式樣的家訓,既是發自心靈深處的生命自覺和家風家教傳承的外在表現,又是修身齊家治天下的人文理想、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忠誠執著的內在蘊涵。

李氏家訓有家譜例言、箴言及楹聯多種形態,主要體現在懷家衛國、忠信禮儀的家風傳承上。李南哥在明革元命的易代之際率眾歸附,被明朝廷授予忠顯校尉、西寧州同知,協助明朝派來的軍政官員,參與招撫當地少數民族、修葺西寧衛城、建置西寧「塞外四衛」等重大事務,還不辭長途跋涉千里前往南京朝貢,後被提升為指揮僉事。「忠顯校尉」為從六品武職,明廷將此職授予他這位地方首領頗有深意。宣德三年(1429)西寧都督史昭奏稱李南哥、李英父子有「異志」,明宣宗對此表示懷疑,召史昭、李氏父子進京當面對證。經大理寺審理,史昭所奏屬小人離間的莫須有之辭。當時李南哥年已92歲高齡,宣宗為此特下旨安慰,褒揚李氏父子「忠義發乎天性,誠心明於曒月,朝廷之所知也。」並一再叮嚀安慰他父子二人以平常心看待之,不要為這些捕風捉影的言論受精神影響。而李南哥雖遭誣陷但不怨恨,對國家充滿高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自覺心態。他的這種護家愛國的家風被後世子孫所傳承。

李英(1382-1442),以軍功起家,累官至西寧衛指揮金事、陝西行都司指揮金事,進右軍都督府左都督,賜爵「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會寧伯」。他把懷家衛國、忠信禮儀的家風親力親為在任職中,保塞撫番以維護西陲安寧,注重地區經濟文化建設以促進社會發展;曾帶著家丁輜重千里迢迢隨明成祖、明宣宗五次出征漠北,每一次軍事行動都立有戰功,對明王朝忠誠無二。永樂二十二年(1242年)晉陞陝西都指揮同知的時候,發生安定衛和曲先衛頭領劫殺使臣事件。當明廷派使臣喬來喜、鄧誠等人出使烏斯藏,途經安定衛時,二衛頭領垂涎朝廷賜給烏斯藏上層的珍寶財物,見利忘義起貪心,殺害使臣搶奪賜物,隨之衛內的部眾騷動不安。朝廷聞知此事,命李英火速處置。李英率領由藏、土、漢等民族組成的軍隊,星夜向西進發。越過昆崙山後,在雅令闊(約今可可西里盆地一帶)大勝二衛頭領,奪回被劫掠的朝廷賜物,很快平息了內亂。這是仁宗剛剛即位之後傳來的西陲捷報,禮部主事楊墉專程前來西寧慰勞將士,表揚他奮志效力、盡心國事,最終功高賜爵。

李文(1405-1490),在踐行家訓、發揚家風方面也很突出。他早年慈父見背,是頗具孟母風範的母親按傳統忠君孝子的標準將他教育撫養成人,因而在李文一生的立身行事中,懷家衛國、忠信禮儀的良好家風得以體現。在任陝西行都司指揮僉事一職期間,對各族一視同仁,受到民眾稱頌。當時西寧邊外的巴沙藏族部落首領名叫思俄可,從其他部落得到一匹好馬,卻被西寧鎮守、陝西行都司督指揮穆肅看中,遣部下索要無果,便懷恨在心。當時俄思可在劃定的地界用畜產品換買個人所需,穆肅伺機動用公權,派出部下掠奪了所有的東西,還誣陷俄思可是盜賊,畜產等是贓物,並把俄思可杖打致死。一時間藏族部眾惶恐難安,欲圖造反來自保。李文一邊向朝廷上書奏明事實真相,彈劾穆肅,一邊憑藉李氏祖輩在各藏族部落中素有的威信,及時奔走相勸。經朝廷調查後將穆肅逮捕下獄,撫慰藏族部落。此事因李文從中妥善斡旋,使一場驟然掀起的、事關西北邊境局勢穩定的仇殺禍端得到了平息。李文保家衛國情懷還體現在鎮守大同的軍事生涯中。他很受明英宗倚重,僅天順元年一年內所發「皇帝敕鎮守大同總兵右都督李文」文達20件之多。多次抵禦北方草原的勁敵,生擒殺傷蒙古騎兵,奪其馬匹軍械,迫使那些剽悍的鐵騎連連後退,有力拱衛了京師的西北重鎮。為此,明英宗特下詔封為奉天羽衛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賜爵高陽伯,頒賜金書鐵券。

李英的兒子李昶,大部分時間在京畿之內度過。他是踐行懷家衛國、忠信禮儀家風、使李氏家族徹底走向漢化的關鍵人物。任左軍都督府署都督僉事時,時人讚譽其「茂著才能,簡擢都府。坐營無偏刻之私,遇事有敢為之志」。當河北、山東等地遭遇旱澇災害,災民外逃京畿地區時,奉命隨同其他官員前往保定等地賑濟災民不遺餘力,嚴厲懲治劫掠百姓的權貴達官人等,保障了災民的基本生活。後因連遭內官閹黨構陷,借回鄉展墓以盡孝道為由,回歸故里而不仕。

李氏家族從保塞安邊等武功起家,後來社會活動範圍逐漸擴展至南、北兩京及其附近地區。李璣在京任職尚寶司丞、李完任直隸衡水縣知縣、李光先任職南京錦衣衛南鎮撫司等。其族人或耕讀傳家,或為官作宦,無論在何地謀生,都能謹遵家訓、傳承良好的家風。

舉報
推薦閱讀:

茶卡鹽湖值得去嗎?需要注意什麼?怎麼過去最方便?
在青海天空之鏡—茶卡鹽湖的攝影指南
有什麼關於青海的冷知識?
地理答啦:以堆綉、唐卡、壇城沙畫著稱,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熱貢藝術在哪裡?

TAG:禮儀 | 歷史 | 家族 | 青海 | 優秀 | 家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