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太極拳史——真相大白(4)
陳鑫是位小農意思較強的封建文人,在記述其先人陳卜及陳氏太極拳傳人的問題上,他也未能擺脫農村封建文人的狹窄心胸,對趙堡太極傳人陳敬柏、陳清平等記述上,非常失真,製造了不少混亂。因此其所編的《陳氏家乘》與陳槐三先生所藏的《陳氏家譜》的價值,就不可相提並論了。
例如:
A.關於陳卜創拳之說陳卜是陳家溝陳氏始祖,於明洪武七年即公元1375年由山西洪洞遷至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卜創拳之說主要出自陳氏十六世陳鑫及十八世陳績甫所著之書。陳鑫之前陳家溝均無此種說法。
陳鑫在其「陳氏太極拳圖說」中云:「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讀之餘,而以陰陽開合運動周身者教子孫以消化飲食之法,理根太極,故名曰太極拳。」此書在1933年出版,其後,陳績甫在1936年所著的「陳氏太極拳匯宗」一書中也跟著說「明洪武七年,余始祖卜,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居河南溫縣……余始祖以夙精太極拳,慨然奮起,率子弟及村中少壯數百人,攻入匪穴,殲之後一方得安。自是以來,學者日眾,因就村內設武學社,廣傳其技焉」。陳績甫改稱陳卜「夙精太極拳」語調比陳鑫稱陳卜「創太極拳」緩和,只是與陳鑫所說矛盾突出,因為只要有一般常識的人是分得清「創」與「精」二字的巨大差別。陳績甫顯然對陳鑫所稱陳卜開創太極一說有些害羞,但又不能馬上推翻,所以來個折中,稱陳卜「夙精太極拳」。
查康熙五十年即公元1712年,陳氏十世孫庚追立之卜碑,對其始祖陳卜只有「我祖諱卜,洪武初年,來自洪洞,定居於茲」寥寥十六字。看來,陳鑫與陳績甫是故意編造其始祖的事迹,陳卜創太極拳或精太極拳之說純屬杜攢,陳王廷之前,陳家溝並沒有人會練武。
陳鑫編造了不少其它內容,以下會談到,現在先剖解一下陳鑫其人。陳鑫(1849—1929),其父親陳仲生(陳氏十五世)太極很出名。陳鑫兄弟二個,其兄為陳垚,其父命陳垚專習武,命陳鑫專習文。陳鑫在其書中雲「我先大人命我先兄垚習武,命愚習文。習武者武有可觀,習文者文無所就,是誠予之罪也……」。陳垚每年練拳超過一萬餘次,又得其父真傳,所以武功很好。而陳鑫到了七十餘歲武不武,而文的方面又無著作,於是為了「有所造就」,就編寫了「陳氏太極圖說」。由於陳鑫並不精太極拳,對太極拳了解只是停留在其自身所云的「耳聞目見」上,而少
親身體驗。但為了「文有所成」,於是將古代易理生搬硬套在陳氏太極拳上,以示其始祖陳卜創拳時有何等高深的理論。由於缺乏實踐經驗,其著所說難免空洞。陳鑫在其「圖說」中首次談到纏絲勁,
然而陳氏十四世太極宗師陳長興在其《太極拳十大要論》和《用武要言》中,竟通篇隻字未提被陳鑫寫作為陳氏太極拳標識與靈魂的「纏絲法」,甚至連「纏」字都不見一次。其所提的纏絲法是陳鑫根據朱熹所繪的「河圖」、「洛書」,而自我創編圈出的一個「螺旋線」,說這就是「太極」,由此又推出「纏絲勁」。而朱熹所繪的「河圖」、「絡書」只是對周易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傳說的一種假設,不足為據,遭到很多學者的反對。因此陳鑫把朱熹的假設作為根據,又信手把朱熹之河圖圈了七圈的大「螺絲」,實為空中樓閣,毫無根據。
其實「纏絲說」即非「發展」了太極學說,也非現今陳氏太極拳的獨有特徵。優秀的拳法,其身法、手法、步法都是滾進滾出、擰裹旋轉,弧線運動的,都是一立體圓球(立體太極球)的運動,而且非但是身形上的太極球滾動、旋轉運動,更是內在勁意的滾動、旋轉運動。如趙堡、楊、武、吳、孫、武當、猶龍太極拳、心意六合拳、陰陽八卦掌、六合八法拳無不有此原則。但都未稱為其拳特徵,也未稱此原則為「纏絲法」,何況近世的陳氏太極拳更注重的是外形上的纏來繞去,而且認為外形上越纏繞越是陳氏太極拳,並越演越烈,可以說是「搖來晃去」,這都與不諳太極拳的陳鑫所創造「纏絲說」的影響有關,其實從《李氏家譜》中可知這種「纏法」極可能源於通背纏拳。
陳鑫這種農村文人的心態也表現在其對流傳到陳家溝的「心意六合拳譜」上,陳鑫將「心意六合拳譜」改名為「三三拳譜」,以致後人難以分辨「三三拳譜」究竟是陳家溝拳譜還是「心意六合拳譜」,這與走出陳家溝,
見過世面比較開明的陳氏十七世陳子明,就形成明顯對比,在後會論及此。
B.關於趙堡太極第三代傳人陳敬柏
在杜育萬的「太極正宗」一書中寫到「……所以,蔣老夫子學成以後,歸家之時,王老夫子囑曰:『汝歸家此術不可妄傳。並非不教汝傳,是不得其人不傳,果得其人必盡情教之。倘得人不傳,如同絕嗣,能廣其傳更好。』歸家之後,其村與趙堡鎮相距甚近,趙堡鎮有邢喜槐者,素慕蔣老夫子拳術絕倫,因素無瓜葛,無緣從學,每逢蔣老夫子到鎮,相遇必格外設法優待,希圖浹洽,意在學拳。如此蔣老夫子閱兩年之久,見其持己忠厚有餘,待人誠敬異常,察知其意,始以此術傳之,其中奧妙無不盡泄。其後,有張楚臣者,邢先生之同盟弟也。想其人不卜必端,所以邢先生又盡情授給之。張楚臣先生,原籍山西人也。初在趙堡鎮以開鮮菜鋪為業,後駿發改行作糧行。察本鎮陳敬柏先生人品端正,凡事可靠,所以將此術全盤授之。其後,陳先生欲擴張此術,廣收門徒至800餘,能得其一技之長者16人,能得其大概者8人,能統其道者惟張宗禹先生一人。其後傳給孫張彥先生,先生又傳給陳先生清平。」這段文字明確說明陳敬柏是張楚臣的弟子,是趙堡鎮人。
由於陳敬柏武藝高強,所以陳鑫在《陳氏家乘》中寫到:「陳敬柏,字長青,乾隆初人,好太極拳。山東盜,年十八,將撫憲廄窗,摘玻璃一塊,竊騾,飛檐走壁,越城而去。捕役不敢拿,是公隨營,奉喻往捕賊,以刀扎向敬公。公以牙咬刀,將賊扳出門外,賊服。案破後,賊亦隨營效用。時山東名手藝不及公,因號公為蓋山東,言其藝高也。」
陳績甫也在其書中為陳家溝的第十一世陳申如、陳恂如作傳後,也為陳敬柏寫上一筆,其曰「嘉慶年間,先世敬柏公,拳藝神化,往來山左,保鏢數載,卻掠之徒,罔不聞風逃遁,其在
青州府打敗少林寺派著名和尚王定國,尤嘖嘖為遠爾傳美。」
陳鑫此次未敢編造陳敬柏的師承及傳人,只是將陳敬柏歸入陳家溝。陳績甫則將陳敬柏與陳申如、陳恂如放在一起,給外人製造一個陳敬柏是陳家人,以及是練陳家溝太極拳的錯覺。
據趙堡鎮陳敬柏後人出示的家譜記載「陳敬柏家由其祖父陳文舉從陳柏庄遷入趙堡。家譜中有《敬柏公傳》曰:陳,又名敬柏,字長青,生於康熙丁亥年(1707年),卒於乾隆辛亥年(1791年),理精太極,已達妙手神化境也」。由此可證,陳敬柏的祖父(與陳王廷同輩)已遷入趙堡,陳敬柏是第三代趙堡人。陳績甫將陳的生卒搞錯,寫成「嘉慶年間」,這點上還是陳鑫比較接近。看來陳鑫在編「陳氏家乘」時的確用了不少心思。
C.關於陳清平的業師問題
與趙堡太極第三代傳人陳敬柏一樣,陳清平也是趙堡鎮人。顧氏稱陳清平贅婿一事也是故意編造的。原因是:一、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入贅後是必須改變原姓氏的。但陳清平陳姓未改,子孫後代亦姓陳。二、歷代把襲入贅都是貧家子弟,但陳清平並非貧寒。有人就此問及陳清平的後人,其後人說:一,從未聽說前輩人說過入贅的。二,俺家還姓陳。三,先人陳清平是從劉圪擋村遷入趙堡的,那時置有全磚瓦房數十間,並有裙房、耳房,為當時一般農家所無。再者,陳姓有規定,贅婿的、過繼的,家譜上均不記載,而先人陳清平與後代家譜上皆有名。(據了解,當地無論何姓,續家譜都是如此規定)。
據陳清平第五代嫡孫陳運通所藏的他家一百多年前的《分單》(指舊時弟兄分家另居時,由中證人寫的文書)上記載了清同治六年,由陳清平弟弟陳清光主持為陳清平弟兄三人的子侄,三分家產的情況,《分單》上寫有「將祖遺房院地土」等話,當時陳家已「人口漸多,日日不足」,走向衰落,但仍有房屋38座,墳地約16畝,麥地約65畝,如果說這些資產是陳清平遷居趙堡後經商所置,那麼陳清平弟弟及侄子是沒有理由分這些資產的。所以,陳家這些資產,至少是從陳清平的父親就已遷居創置。陳清平雖祖居陳家溝,但到了祖父陳萬拔、叔祖父陳萬選這一代移居劉圪擋村,陳清平的父親已遷居趙堡鎮經商,陳清平是遷居趙堡的第二代,已是趙堡人了,並不是顧留馨所稱的是從陳家溝贅婿於趙堡鎮的。
在杜育萬「太極拳正宗」一書中明確指出陳清平的業師是張彥,其序文中又說「……清平先生傳給其子景陽及本鎮其少師張應昌,和兆元,牛發虎,李景彥,李作智,任長春,張淑芝。歷代傳人很多,不能備載。以上所錄諸老夫子,皆有事迹可考,另注有冊」。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陳清平尊稱張應昌為「少師」。在武林中業師的兒子才被師兄稱為少師或少老師。由於張彥過世時,其子張應昌尚年幼,張應昌與陳清平雖為同輩師兄弟,但其太極拳術乃主要由師兄陳清平傳授(這就同武氏太極李亦畲之子李遜之,主要由其師兄郝為真所傳授一樣)。張應昌的弟子張敬芝也得師伯陳清平的傳授。在趙堡鎮有太極拳名師張彥,陳清平是趙堡鎮人,不可能捨近求遠到陳家溝去學拳,也不可能如陳鑫所稱得僅僅「有所得」後,便在太極拳名師張彥的地方教起拳來。陳清平得人便傳,唯才是傳,與陳家溝不同。陳公善於精研實踐,拳技、拳理造詣極深,太極推手功夫已達出神入化空靈絕妙之高深境界。陳家溝自千載寺道人及蔣發傳於陳王廷後,直到陳長興傳楊露禪之前,均在陳家溝陳姓中傳授。而趙堡太極拳自蔣發首傳邢喜槐,至張彥傳於陳清平、張應昌,雖傳五代,然不分姓別,唯才是傳。如同張楚臣、陳敬伯一樣,陳公清平也是一位打破封閉保守陳規陋習的開明拳師,在趙堡南大廟(永安寺)設館公開授拳,廣收門徒,從學者眾多。陳公當年舉家幾代在趙堡經營糧棉生意,生意興隆,家資頗豐。其設館授徒,並非為了生計驅使,而是為了
太極拳能廣為傳播,陳公不管徒弟貧富貴賤,皆分文不取。對於經濟困難、生活無著的弟子,還給予資助或為其籌劃謀生之路,是十分難得的。
弟子李景彥出身貧寒,生活十分窘迫,有時要靠紅薯和牲口料充饑。陳公深表同情,就讓李景彥在自己家裡吃住學拳,精心培育。李景彥學有所成後,為使李能獨立維持生計,養家糊口,陳公又將李介紹到陳家溝北鄰村南孟豐一趙姓大戶家教拳。當時有一陳家溝太極拳師心懷嫉恨,就去踢李的拳場,結果敗在李手下。該拳師找到趙堡鎮陳公家裡埋怨他將拳技傳於外姓人。陳公聽後對他說:「我教徒不論遠近,得人便傳,誰練到身上就是誰的」。接著又說:「李景彥窮得連碗稀湯都喝不上,我給他尋碗飯吃,你還想把他的飯碗打爛,你這樣做對嗎?」說得這位陳家溝拳師無言以對。
李景彥後來終於不負老師厚望,技藝大成,成為清末威震山東、河南的著名「鐵胳膊」鏢師。晚年在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結合多年保鏢經驗,參照清版科技書籍《靈台儀象志》之三角方圓槓桿力字原理,創編了風格獨異,上功快,技擊性強的「忽雷太極拳」。
由於陳公系太極拳史上第一位公開設館授拳,又不論徒弟貧富貴賤分文不取,不論姓氏,不論親疏,不論本村外村,唯才唯人是傳的太極宗師,傳藝又坦蕩無私,更不保守藏秘,因而培養了一批名聲顯赫的太極高手,如趙堡村張彥之子張應昌(陳清平師弟)、徒和兆元、牛發虎、陳景陽、張應昌之徒張敬芝;陳新莊的李景彥;南庄的李作智;西新莊的任長春等。
陳公也是太極拳史上唯一培養出眾多著名弟子的太極宗師。這除因陳公高尚無私的品格外,還與陳公善於將歷代秘不外傳拳理精華,性理心法,毫不保留地傳給弟子有關,而不僅僅局限於一拳一腳之動作變化。只有了悟了太極拳之性理心法,便如掌握了登堂入室的金鑰匙,而一個親手給弟子打開門領著弟子登堂入室的拳師還不算是好的拳師,只有將打開門的鑰匙完全交給弟子的拳師才是最好的拳師,陳公就是一位最善於傳給弟子金鑰匙的明師。
陳公這些眾多著名弟子又多能後繼有人,名手輩出或創新發展開宗立派,無不與陳公傳授「金鑰匙」之遺風有關。武氏太極拳學派創始人武禹襄從陳公學拳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武氏自幼攻文好武,曾與鄉友楊露禪研討拳藝,但僅能得其大概。後慕名到趙堡拜訪求教陳公,陳公愛才,對武氏的文武才德十分賞識,把這位遠道而來的外鄉人當知音朋友對待,用月余時間將太極拳精奧傾囊相授。武氏所得並非一招一式,而是太極拳的秘傳理論。武氏有了這把金鑰匙,經過長期研練實踐,在太極拳技拳理方面又有更多新的建樹,著書立說開啟創立了武氏太極學派。
由於陳清平宗師之豐功偉績,於是本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出於不同目的,對陳公之業師就出現了三個不同說法:
一是陳家溝陳鑫於本世紀初編著,其過世後於1933年出版的《陳氏太極拳圖說》附錄的《陳氏家乘》陳有本傳略中,提及「陳有本門人陳清平,陳有綸……均有所得」。指出陳有本為陳清平之師。
二是陳家溝陳子明編著,1932年出版的《陳氏世傳太極拳術》說「陳清平為陳有本、張彥門徒。」指出陳清平有二位老師。
三是溫縣西鄰泌陽縣益庄人杜元化編著,於1935年出版的《太極拳正宗》中關於趙堡太極拳歷代嫡系傳人中寫道「張彥又傳給陳先生清平。」指出張彥為陳公之唯一業師。(杜師承任長春,任又是陳清平入室弟子,杜曾任河南省國術館教練。任長春去世後,杜又隨師叔張敬芝深造。)
三書出版時間,前後只相差三年。作者中兩人是同村同族又有師生關係(陳子明師陳鑫);杜元化是泌陽人,屬懷慶府,杜為陳清平再傳弟子,一代一隔,對他師爺的業師不會不清楚。其師任長春及師叔張敬芝也不會把自己的師爺之名字記錯。杜在其著中寫的師承關係,是指趙堡太極拳的歷代嫡系傳人。他寫張彥傳給陳清平,當然也是指「嫡傳」而不是僅「有所得」的非入室弟子。
陳鑫的說法,一經分析,就可以明了。陳鑫雖出身太極拳世家,但平生主要從文,晚年將家傳太極拳整理成冊,其作為一個封建文人,由於受時代的局限,從其所著中不難看出,他具有較強的宗族門戶觀念,特別是在太極拳的淵源歷史及師承方面牽強附會失實之處頗多,對陳清平師承的記載便是如此。陳清平既為太極傳人,祖上又與陳家溝同族,其曾去陳家溝與太極名家陳有本交流切磋是極有可能的,但不能因此就說陳有本是陳清平的業師,陳有本與陳清平為同輩人,當年稍長的陳有本創編了「陳氏新架」後,陳清平聞而前往陳家溝去交流,學一學這新架,看看究竟有何不一樣,也十分正常的。事實上陳清平在趙堡鎮除傳領落架外,後期也傳了弟子牛發虎等這趟在趙堡稱作「騰挪架」陳有本的新架。
陳鑫在《陳氏家乘》中並未為陳清平立傳,敘其師承實情。但因陳清平技精名高,為了提高自己家族的名聲,才在其祖父有本的傳略中提及陳清平為「門人」(如其將陳敬柏列為陳家溝人的目的一樣),而對陳清平的真正業師張彥隻字未提。如果陳清平在有本處只是「有所得」,而無其它名師精心傳授,恐難成為一代太極宗師。從「有所得」還可以看出,陳鑫已經明確陳清平並非有本之入室弟子。有本嫡傳弟子,陳鑫認為是其父仲生-生,叔季生-生,因此,才為二人立傳,介紹業績。
陳鑫還有一層意思,就是陳清平雖然名聲大,但只是「有所得」,不過學了一些陳家的皮毛而已,尚未及真傳。這與近代陳家溝一些太極拳師所編著陳氏太極拳書中關於對太極拳宗師楊露禪之描述頗相同。楊氏名聲大,從師陳長興二十年,但卻被陳家描述成楊氏體弱多病,學太極拳不過是卻病養生,僅得皮毛。事實上陳長興弟子中得全藝真傳、技藝最精者,唯楊氏一人而已。陳長興子陳耕雲由於迫於生計,長期保鏢在外,故其藝不及專心致志在陳長興身邊近二十年的楊氏。
在《陳氏家譜》第三十六頁記載:「十四氏陳長興,旁註:拳師;同頁:十五世陳耕雲,拳手」。可見從「拳師」到「拳手」是在退化。這種退化不僅僅表現在拳藝水準上,而且也表現在拳藝內容上。從現存的資料上看,陳長興將十三勢刀、劍、槍及養生功等傳給楊露禪後,這些內容在陳家溝便被更改或失傳,如頭套拳(十三勢拳)就被改編成陳氏一路,而二套拳、三套拳、四套拳、五套拳及「長拳」都失傳。
陳鑫在其著中有關師承關係的不準確記載,並非此一例,比如其將陳家溝陳氏初祖陳卜說成是太極拳創始人,現被否定。又如陳清平弟子李景彥,曾先向陳仲生-生及陳有綸短暫學藝,因二人保守才拜陳清平為師,後來成為陳清平弟子中的佼佼者,晚年創編「忽雷架」,有「鐵胳膊李盾(乳名)」之稱。陳子明在《世傳》中也承認陳清平「弟子中以李景彥為最」。杜元化在《正宗》中把李景彥列為陳清平的七位著名弟子之一。現在不管是「忽雷架」傳人,還是陳家溝、趙堡架的老拳師,公認李景彥的業師是陳清平。可是陳鑫是如何記載李景彥的師承的呢?《家乘》中寫道「有綸傳李景彥、張大洪;景彥兼師仲生-生」。對李景彥的業師是陳清平的事實,隻字未提。由此可知,陳鑫為了宣揚自家前輩的太極拳成就,在《家乘》中卻做了不確切的記載,所以陳鑫之說,不能視為信史。陳子明在《太極拳家列傳》中專門介紹了陳清平「為陳有本、張彥門徒,得太極拳理,趙堡鎮一系皆其所傳。廣平武禹襄…往趙堡請益於清平,其名之盛如是。弟子中以李景彥為最。」
陳子明是陳家溝陳氏族人中公開承認張彥為陳清平之師的第一人,他之所以承認陳清平有兩位老師,是因為當時陳家溝與趙堡在太極拳的淵源以及太極名家陳敬柏、陳清平的身世等問題上已經有了較大爭論。他做為陳氏後裔,又曾師於陳鑫,不是不明白陳鑫有意不寫張彥的用意。但當自己著書立說時,他是會權衡利弊的。如果完全按《圖說》中的記載不寫張彥,與事實出入太大,恐怕受到知情者及陳清平傳人的指責。如果只寫張彥,不寫陳有本,與《圖說》的記載不符,會招致族人的指責,對師對己都不太合適。於是就來了個「陳清平為陳有本、張彥門徒」的雙重承認。
試想,假如陳有本是陳清平的業師,而張彥是非正式老師的話,那麼陳子明完全可以尊重其師陳鑫的說法,不提張彥。陳子明的雙重承認反而證明張彥是陳清平的業師。同時與陳鑫不同的是,陳子明指出陳清平是李景彥唯一的業師,這更說明了陳鑫在《家乘》中的狹隘意識。陳清平在趙堡村以及外村所傳弟子的傳人至今一致公認陳清平之業師是張彥,還能講出許多有關張彥武功軼事的傳說,而對陳清平是否曾師陳有本,則多數傳人不清楚。至今王圪村之陳清平的本家後代陳印新老人,仍直言相告「從小就聽大人們說我老爺爺陳清平的老師是張彥。」還曾向前去向他考證陳清平師承的人按指印作證,這些寶貴的活資料豈能忽視!
另外,與陳清平之師張彥為師兄弟的原法孔一支也代有所傳,據原家後代趙堡太極名家原寶山先生云:「張宗禹一生僅授藝於原法孔、侄孫張彥、孫張寒。原法孔藝成後長年在河北大名府經營藥店,拳技精純,原法孔尊師重道享譽趙堡,張宗禹故後,原法孔聞訊自河北大名府連夜返回,為其師操辦了後事,並守孝百日,頗得後人稱道。原法孔傳藝於子原金華,逐世代相傳。」原寶山先生於1929年生於趙堡鎮,自幼隨叔父原成學習祖傳趙堡太極拳,現任西安趙堡太極拳研究會副會長、溫縣趙堡太極拳研究會顧問。
有意思的是,陳鑫、陳子明及陳績普都未提及傳陳王廷十三勢拳並對陳王廷創拳有極大幫助的千載寺道人,卻重筆記述了蔣發與陳王廷的有關事宜,或許在陳氏子弟的心目中,蔣發的十三勢拳藝高過千載寺道人的,不然陳王廷要再深造的話,完全可以同李信一樣回千載寺「再拳」,而不
必再拜蔣發為師。
推薦閱讀:
※太極拳起式收式的意函與實踐要求
※太極五息功之五息站樁 求瑜伽和太極拳的教程
※太極拳敘真
※我的天!這首太極拳歌曲的mv也太美了吧
※你了解24式太極拳的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