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問男人要安全感?同性戀給異性戀的5個啟示!
心理引言:幾千年來,人們在基本的婚姻和家庭關係中生活,對它們早就習以為常,從來不會去設計和想像其他種類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甚至沒有意識到有建立這些關係的可能性。在這些豐富多彩的人際關係中,就有同性戀這種既不同於一夫一妻制又有感情與性投入的關係。同性戀文化也許可以給予異性戀文化以重要啟示,即通過同性戀,什麼樣的關係可以被建立,被發明,被擴展,被調整…… ——心靈咖啡網
「同性戀開創了一種新型的人際關係。」在《性史》一書中,法國哲學家福柯如是說。異性戀也許能夠從「這種新型的人際關係」中獲得愛與關係的深刻啟迪。
如今,「同性戀」,在中國是一個極高關注度的詞,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理解同性戀並支持同性戀群體爭取權益,但還是有很多人,認為同性戀「反人類」——他們被稱為「恐同者」。他們到底在恐懼什麼?福柯可能說到了本質:「我以為非同性戀者最煩惱的是同性戀生活樣式,而不是同性戀行為本身……人們最不能容忍同性戀者去創造一種未曾有過的關係。」
福柯說,我們一直生活於一個「人際關係的可能性極其稀少、極其簡單、極其可憐的法律的、社會的和制度的世界中……幾千年來,人們在這些基本的婚姻和家庭關係中生活,對它們早就習以為常,從來不會去設計和想像其他種類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甚至沒有意識到有建立這些關係的可能性。在這些豐富多彩的人際關係中,就有同性戀這種既不同於一夫一妻制又有感情與性投入的關係。」
正如福柯所說,同性戀文化也許可以給予異性戀文化以重要啟示,即「通過同性戀,什麼樣的關係可以被建立,被發明,被擴展,被調整……」
無固化角色的伴侶關係
同性伴侶山山和軍軍的關係就是這樣。「因為我細心,比較會做家務,所以很自然地就做了。我和軍軍在一起,沒有覺得在任何事情上一定要固定分工,比如我必須出外掙錢養家,他必須在家照顧家務,我們完全隨心所欲跟著內心的感覺走。」山山說。這或許正是因為同性戀是一種亞文化,遊離於主流的愛情模式之外,因此愛情關係才表現得更加隨緣,呈現一種相對寬鬆和自由。
大多數同性戀伴侶並不像異性戀伴侶一樣分老公老婆,男同性戀者阿生說:「很多人喜歡問我們倆誰是男人誰是女人,我喜歡他,因為他是男人,我們是把對方當男人來愛,而非把他假想成女人,如果我把他當女人來愛,我們就不是同性戀了。」實際上,在美國,男同性戀伴侶結婚後,多互稱呼對方為「husband」,女同性戀伴侶婚後互稱對方為「wife」,國內的很多同性戀者則稱自己的生活為「夫夫生活」或「婦婦生活」。他們的關係更平等。
異性戀情的關係就在這方面顯得過於僵化:老公一定要賺錢能力超過老婆,否則就抬不起頭來;性角色的支配一方,一定就是得了便宜的一方,所以在現實生活就得多為女人付出——所以,不少女人的性冷淡就此產生,因為女人既然覺得自己在性愛上面總是吃虧,主動的男人佔了便宜,所以就喜歡用性懲罰。這讓男人也很委屈:憑什麼女人也享受了高潮,卻總是擺出一副女人吃虧只付出的架式?
女人,可以不向男人要安全感
觀察異性戀家庭,一定是男人搬煤氣罐——當然了,這只是家裡力氣活的代稱,城市裡的丈夫們沒誰真搬這重物了。但誰要是讓女人幹家里的重活,女人哪裡還有什麼安全感?
「女人到底想要什麼?答案還不簡單嗎?無論她看起來想要什麼,她想要的終歸只有兩樣東西:很多的愛和很多的安全感。」張小嫻如是說。今天的社會,即使再強大的女人,還是普遍認可一個傳統的觀念:女人應該依賴男人。她要在兩性關係里不厭足地得到愛和安全感。所以女性在婚姻中渴望完全的平等似乎是困難的事情。很多女性也自我放棄這種平等訴求,由此造成婚姻中大量的抱怨、委屈、失落、自卑、仇視、異化,等等。
女同性戀似乎顛覆了這一點。著名女同性戀者石頭曾經直接用拉拉群體里著名的煤氣罐理論,來解釋女人其實在體力上不一定需要男人:沒有男人,女人一樣可以搬煤氣罐。石頭和她的同性伴侶生活在一塊兒時,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便。力氣活,可以自己干;安全感,兩個女人完全可以互相給予。
她們的生活實踐,直接證明了女人沒有男人時同樣過得很好——這當然不是因此鼓勵女人離開男人,而是提醒那些一旦失去愛情和男人,便覺著昏天黑地,或者覺著自己再強大終歸還是需要依賴男人而活的女人,女人的自立和自我意識是完全可以實現的,這也是婚姻幸福的重要條件。
無性別差異的愛
「如果他和我角色對換一個月,做做女人,她就知道應該如何愛我了。」這是一個妻子說的。雖然按照榮格的說法,每個男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叫「阿尼瑪」的女性原型,每個女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叫「阿尼姆斯」的男性原型,多少幫助兩性能夠理解對方,但誰都知道,兩性之間的性別之溝有多麼深。
在同性戀伴侶毛毛和艾若看來,他們基本不存在這種差異。「我們很熟悉對方的身體語言,也許是都身為男性,知道他的性愛興奮點在哪裡?知道他喜歡什麼樣的性愛方式?當然,這種熟悉不僅存在於性愛中,也存在於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女同志露露也同樣表達了這一點:「同性相愛,能夠極大地滿足我們對情感和愛的需要,那種愛的深度,那種默契,也許是異性戀伴侶難以互相給予的。」
正因為感同身受,同性戀伴侶比較容易理解對方身上的一些缺點,也更加包容。「那些缺點也是我身上存在的,我為什麼要強求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呢?」
想想無數小說、電影和電視劇中演繹的無比真實的家庭婚姻場景,發生矛盾時,丈夫和太太都各說各話,甚至怎麼樣把對方的心扎出窟窿怎麼說,大打出手也是常見的。歸根結底,就是各自帶著男性或者女性的思維、價值觀等抱怨對方,或者強求對方。在這點上,異性戀伴侶可以需要借鑒和思考的地方是:不要再太過強調我們的兩性差異了,那太懶惰,等於是不想為自己的親密關係作努力;還有,也不要羞於發展自己身上另一性別的那一面,努力地理解你的TA,才會更幸福。
愛是親密關係的唯一基礎
「請問男嘉賓,你婚後會為我放棄你現在的愛好嗎?」「請問男嘉賓……」電視相親節目中,到處可以聽到這樣的提問。不可否認,在這個消費主義時代,異性戀伴侶從來沒有放下對「條件」的要求,寧肯坐在寶馬車裡哭的物質女並不是一個兩個。男人要提供物質的保障,女人也得美貌,「條」和「盤」都要好,因此,愛情常常被現實擊敗。同時,異性戀關係也要靠婚姻制度和其他社會屬性強力維持。
但同性戀情里,更多地,愛是唯一的基礎條件。我和你在一起,因為我愛你,這愛不因你的地位、收入、背景和階層而有所不同,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同性戀伴侶中,兩個人的社會地位可能差異特別大。社會並沒有完全給予同性戀完整的制度性和社會性的承認,這就往往使得同性戀伴侶要經受非常嚴酷的考驗,來自家庭,來自單位,來自社會……然而,愛情,還是堅守,即使因為各種條件和限制而分開,愛情,畢竟存在過,畢竟美好過。
因為沒有制度性的保障,也就沒有外力的強制性的捆綁,它需要相愛的兩個人,必須依靠彼此給予對方的平等、尊重、內在性格的吸引力等來維持親密關係。也就是說,必須讓自己變得更有魅力,更強大,學習,進步,成長,才能讓關係更加穩定。
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異性戀夫妻結婚後,就停止發展自我,覺得高枕無憂了。婚姻學家海蒂說:「男女伴侶可能覺得只要簽了一張婚約,從此就可以馬放南山了。因為不注重在婚姻里維持激情,不注重對自身的修飾和更新,結果婚姻漸漸失去活力,兩個人相互厭倦對方。」這是否也是婚姻有過多保障反倒更容易導致夫妻彼此的內心倦怠呢?
超越愛情的妒忌
馬修和他的伴侶斯帝夫已一起生活了32年,他們彼此知道對方有另外的性伴侶,他們開誠公布地討論過這個問題,結論是,這樣更有利於他們的關係穩定。如果選擇分開,同性伴侶也比異性伴侶更多地能夠建立友誼。一位男同志說:「我們的愛情,和你們(異性戀)一樣。」在他們看來,坦誠和忠誠一樣是伴侶關係的核心價值。
一對一起生活10年的同性伴侶早已經性趣衰退,關係中的激情慢慢轉向一種溫和的親情。沒有性,關係還能夠維持嗎?Jim說:「長久的愛情關係,不是只靠性激情來維持的。我們起初的相愛充滿了浪漫和詩情,但是和大多數人的愛情一樣,性漸漸不再在關係中佔據主導地位。我們相愛。但同時,我們對於對方的隱私持尊重態度。如果一對情侶,因為性激情淡化而分開,那是最沒有價值的理由。」
李銀河在《同性戀亞文化》中說:「同性戀的人際關係和生活方式是一種創造,同性戀的性活動具有改變文明面貌的作用。同性戀伴侶能夠做到以核心家庭的形式保持一種興奮強烈的性關係,他們往往還能做到在保持這種關係時避免異性戀中的妒忌、佔有慾和不安全感。」
後記:
在離婚率節節升高的當下,異性戀伴侶們或許能從同性戀處理愛與自由的方式中,獲得有益的啟示,讓我們的伴侶關係更有生命力。(資料來源:心理月刊;文/曾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