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寬恕十二招》

2#
#
4#

第二招 了解自己渴望的是愛   v 我以為自己渴望的不過是更多的金錢,更多的性快感,更大的肯定,或更加健康,其實我真正渴望的只是愛。我以為只要證明你是錯的,我就變對了,其實我真正渴望的是愛。我以為你若因所犯的罪過而受罰,我就會覺得好受些,但我真正渴望的其實是愛。 v 我的朋友,我真正渴望的不過是你的愛!我若對你的愛有信心,其他的事情都好談,我好歹都會找到某個方式來接受它們並加以解決。追求完美的人們常須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才會懂得完美是不存在的。別人不是為了使我們快樂而來的,他們只是來幫助我們學習。在這依稀猶記的目標下,有一種愛的記憶將我們緊密結合在一起。 v 我們來此是為了愛和學習,而不是被強迫學習或去愛的,因此,讓我們彼此自然地互動,一方出現時,另一方也會隨之出現。生活未必會按照我所想要的方式進行,有時我要你取悅我,但你進入我的生活是為了喚醒我,你純粹是來此幫我學習自我負責的。我們共舞的方式是,我不斷要你給我想要的東西,但你卻經常借故跳開。於是,我開始認為你不愛我了,並對你產生怨恨,我憤恨是因為我認為你故意不肯滿足我的需求。 v 然而,你不是為了滿足我的需求而來的,你只是幫我看到自己的需求,我才能學會去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才是你來此世的目的。當你的目的完成時,我們雙方都會因你而獲得自由。 v 你知道嗎?我以為我想要你滿足我的需求,但那不是真的。其實我是希望你能滿足你自己的需求,我要你快樂。你若離開我,我只想知道你並不是拒絕我,我只想知道,你是愛我的。一旦我知道了,就不會擋住你的去路。事實上,我將打開門,並為你祝福。 v 我不願你為了我而老做違背你自己心愿的事,我也不願活得有違自己的心愿。我知道我們全都有選擇的自由,無論你作何種選擇,我只想知道你仍愛著我。那是我內在小孩的需求,即使我逐漸老去,那個內在小孩不會因而消失。他的胃口只會愈來愈大,在我內心裡更加橫行霸道。他會索求他所需要的,不再羞於啟口。他以前會玩些伎倆來控制和爭取想要的東西,那是因為他未曾被聆聽。現在,他知道我在聽,所以他只要求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我只想知道你愛我。」 v 當我陷入痛苦、混亂、受傷、悲傷時,我只想知道我仍被愛著。我只要知道這一點,痛苦就會開始減退,疏離感就會逐漸彌合。只要我知道自己是被愛的,情況就會有所轉機。但是除非我先明白自己渴望的是愛,而且有勇氣要求愛,否則我的生活不可能有任何轉機。 v 我所有的感覺,不過是內心傳遞給自己的信息罷了,那信息便是:我不覺得愛自己,也不覺得愛別人。有時我過度膨脹自己,有時又不夠開放。有時讓自己被人踩,有時又去踩別人的腳趾。我不覺得被愛,也不覺得自己有愛心。這都是我應該看清的事實。看清之後,我必須作一選擇:「我渴望的原是愛。」除非我此刻下此決心,否則我無法繼續這趟寬恕之旅。 v 是的,感到痛苦,並沒有關係。那只是在告訴我,我渴望愛。疏離、生氣、嫉妒、罪惡、悲傷等感受,也不過是在告訴自己,我渴望的是愛。 v 奇妙的是,當我不再辯護或譴責自己的感覺時,它們就會帶領我到那隻能被愛填注的空虛之處,而愛總是先從自己的心內開始萌生。你的愛可能會適時加入,但我無法依賴你的愛。當我開始愛自己時,愛就會進來,而且當我開始愛你時,愛也會進來。 v 所以第二招幫助我認清我渴望的是愛,而且我能夠給自己這份愛,這份認識便激活了下一個階段。
6#

第四招 對自己負責   v 我愛自己的方式之一就是開始對自己的生活現狀負責。無論外在的處境如何,都只是內心的一種反射而已。 v 我若無法接納生活現狀,煩惱就會生起。有時我會排斥某些人和某些情境,有時則過於依賴某些人或某些環境。「排斥」和「依賴」兩者都顯示出自己尚未真正的接納。 v 接納自己的生活未必表示不必改變生活,它是一定會變的,這個改變有時是可預期的,有時則無法預期。當需要改變時,就會改變,但是我目前的挑戰是在於接納現狀。感到痛苦嗎?沒關係,我就與痛苦在一起。感到悲傷嗎?沒關係,我就與悲傷在一起。 v 生活里沒有「應該怎樣才對」,只有「當前的狀態」, 這樣就夠了。若覺得光這樣似乎不夠,或者太多了,那是由於我們舊有的看法在作祟。我們的信念不過是一種看的方式,而它們一向有待修正,因為我們一向都是透過渴望或恐懼去看事情的。 v 靈修最重要的就是讓一切真實顯現出來,既不詮釋,也不美化,更不批判。這不讓小我(ego)心臟病發作才怪。想像得出小我不批判、比較、詮釋的情形嗎?那麼它還能做什麼?除此之外,它什麼也不會。 v 目前我們需要練習的,就是看到小我在批判和詮釋,卻不加以抑止,因為一旦試圖阻止小我的批判,你便已製造出另一種批判了。因此,我們只是接受小我做它該做的事,只要看住它即可,那不過是我們內在受傷的小孩正在哭求關心,他渴望愛,卻不知如何要求愛,只會嘮嘮叼叼地抱怨著。沒關係的,朋友!你聽清楚了嗎?活在小我里是沒關係的,因為我們全都活在小我里!我們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是處在慾望或恐懼之中(我們己說過,慾望只是另一種形式的恐懼而已),我們全都如此,沒甚麼不好意思的。 v 認清自己當前的真相,我們才能成為生活的見證。見證就是活在當下,觀看心靈之舞。除非我們讓它盡情舞出自己,否則它是不會停止的。所以,「觀」成了一種靈修,一種發自心靈深處悲憫自己和別人的修持。 v 你看,我們有甚麼,這就是我們所有的一切了,不必設法除去任何東西,也無需設法為它加料,只須與它同在,直到了解它為止。我們愈了解慾望和恐懼,就愈不受它們的控制,那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事,而是經由練習之後,它自然而然發生的。 v 請不要忘了,我們的目標並非改變世界,甚至不是改變自己,而是改變對世界和對自己的認知。我們的目標只是用愛的眼光代替恐懼的眼光去看而已。這是一種不同的觀看方式,一種更客觀的觀看方式,一種不執著於肉眼所見的觀看方式。那正是我們的修持,它與許多傳統修持法是相通的。 v 所以,自我負責即是接受自己生活的現狀,換言之,我不必浪費精力去改變生活的外在形式,也不再等待別人的鼓勵,作為自己改變的動機。果真有所改變,它必然出自內心,來自於耐心且誠實地活在當下的結果。 v 面對負面處境的最佳方法,並非逃離它,而是正面穿越過去。它之所以顯得如此負面,乃是因為我忘了自己和兄弟姊妹們的純潔無罪。為何要因自己和別人的恐懼而坐立不安呢? v 我看到的任何事物絕不是我所想的那樣,我所看到的一切毫無意義。恐懼是我根據過去記憶所作的詮釋而產生的,其實任何時刻都是全然完整且自由的一刻,就在這一刻中,我重新有了選擇的機會。我究竟犯了多少錯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再把它們扛在身上,即使我以為自己還扛著它們。每一刻我都有選擇的自由,都有對自己生活負責的自由。 v 讓我懷著耐心和信心向前走。不論走上哪一條路,我必會找出它通往何處,即使闖入死巷,也不是一種損失。沒有一條道路是最後的路,每條道路都會帶來我們註定該學的人生課程。當所有的課程都學完了,就不再需要任何路,也不再需要任何形式了。 v 活在小我里,時時刻刻都在慾望或恐懼中造境,但即便如此,也沒有關係。那就是我的現狀,我對此負責。我不必改變任何事,只需察覺自己正在做的事就夠了。
7#

第五招 放下自我批判與內疚   n 有意無意之間,我常會打擊自己,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在攻擊你,這不過是種幻相而已。當然,有時你也會掉進這個幻相,而予以反擊,這就是世界的運作方式,然而,事實上,我無法攻擊你,只可能攻擊自己,因為我投射到你身上的每件事都會回到自己身上。思想本身是一個完美的回力棒,它總是返回投擲者的手中。 n 那絕對不是懲罰!很多人,甚至那些相信因果輪迴的人,都不了解:沒有人會因自身的罪而受罰的,他只是收回自己施放出去的東西而已,如此,他才能覺察它的存在。若他放出去憤怒,憤怒就會返回他身上,因為他必須對自己的憤怒負責,他必須收回自己放出的一切。惟有如此,才有釋放它的機會。 n 這法則相當簡單,我們不必為此而相互攻擊,也不必說:「你又來這一套,混蛋!我知道你會遭到報應的。」我們不必代天行道,沒有人要我們扮演神的角色。我只須了解;我們會繼續犯錯,直到我們學會自己的課程為止。我們會不斷把各種正面與負面特質投射到別人身上,除非我們願意承認那些正負面特質原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將不斷攻擊別人,直到我們看清自己的攻擊為止。 n 承認自己正在攻擊別人,才能制止這個惡性循環,我說:「好吧,憤怒,我知道你屬於我,我不必再假裝下去,把你當成別人的問題。」這並不是說,我不再表現憤怒。若有憤怒,我有責任把它表現出來,但我必須明白那憤怒是我自己的憤怒,這樣我就不必發泄出去,逮住一個內疚很深的人來接收我的憤怒,然後他再以某種沉默怨懟的方式丟回給我。 n 我對那個憤怒負責時,就會了解我攻擊的對象是我自己,而不是你。而且,我不會迷失在自己的投射里,或至少在我負責的那一刻,我不會迷失了自己。目前,我們還不可能做到自始至終地負責,也不可能徹底負起全部的責任,有時我會攻擊。有時則會承認自己在攻擊。當我攻擊你時,我感到內疚,因為我相信我有傷害你的能力。這個內疚會尾隨著我,當你或其他人若正巧在此刻攻擊我,我的內疚就會向你的攻擊接招,這一切簡直詭異得難以理解。 n 每當我攻擊你時,自己便會感到很惡劣,那使我淪為下一個被攻擊的目標。滿懷憤怒的陌生人在我路過時,會嗅出一個可能的攻擊對象出現了,連德國牧羊犬也能嗅到這個氣味! n 每攻擊你一次,便加深自己一些內疚。不信的話,不妨閱讀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這本小說的主角企圖創造一個完美的罪行,他相信倘若他是為了一個「很好的理由」而殺人,就不會覺得有罪,結果不然。他雖然脫罪了,未被逮捕,但因無法面對這罪惡感,最後不得不自首。那是我們全都必須做的:自首。只要我們攻擊,就必須記住,我們正在定自己的罪。 n 別再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了!我們知道攻擊是無法自圓其說的,所以讓我們負起治癒別人和自己的責任,說:「兄弟,我做錯了,我攻擊你是因為我害怕。我以為自己有權利攻擊你,但是我錯了,原諒我,請幫我走回正軌。」當我將自己的攻擊轉變為愛的呼求時,我的兄弟姊妹們才會容許我接近他們,這是和解的表態。 n 我若承認自己的攻擊並負起修正的責任時,自己的罪惡感就無從建立。我若一味為自己的攻擊辯護並拒絕修正,內疚反而更深了。始終拒絕承認錯誤且不願從錯誤中學習的人,一定會滋生出「慢性罪疚症」,沒有人會毫無理由地甘心成為別人拳打腳踢的沙包,然而,那個理由經常隱藏在內心深處,不可告人。 n 我對你的每個攻擊,其實都是在攻擊自己,那個攻擊可能以一個非常微妙的批判形式出現。然而,它如果一再重複出現,就等於不斷告訴我自己:我還不夠好!自尊心不足的人通常就是喜歡批判別人的人,這絕非巧合。愈是批判別人,在潛意識裡就愈會批判自己。 n 所有的投射都會返回原處,這就是內疚的運作法則。在某一層面上,它不願意我們放下攻擊。我們在攻擊別人時,心靈深處多少都會覺得自己該對攻擊負起一些責任。只要意識到這一責任,我們就開始治癒了。我們若還想把它藏在潛意識裡,就會吸引某些事件,迫使我們不只意識到自己對別人的侵犯,而且意識到隱藏在它下面的自我憎恨。 n 內疚與責任感是互不兼容的,內疚抓著傷痛不放,不讓它痊癒,責任感則是邁向治癒的第一步。若要放下自我批判和內疚,我們必須先對攻擊別人之舉負起責任,必須在投射發生之際馬上意識到自己的投射。只要意識到自己的攻擊,我們便能看到隱藏在攻擊背後的原因,我們會看到自己的恐懼、自己的批判和自慚形穢的感覺, 我們還會看到自己心靈深處對愛的呼喚。 n 這正是關鍵所在,除非我們明白自己所有的黑暗不過是在呼求光明,所有的憤怒和傷害都是在呼求愛,否則我們根本不可能開始寬恕自己。我們必須認清這一點,否則上述的覺察都成了自我打擊。這種傷害是不可低估的!我們若把治癒的過程交給小我來處理,必會造成另一種傷害。惟有聖靈才配掌管我們治癒的過程,因為聖靈會一邊肯定我們,一邊鼓勵我們修正錯誤並從中學習。 n 我不會因攻擊你而成為邪惡的人,你也不會因攻擊我而成為邪惡的人,我們之間的相互攻擊都是來自雙方內在自慚形穢的感覺,都是來自你我覺得不被人愛的感覺。認清這一點,就等於開始祈求恩典了,也就是開始試著以愛心的眼光來觀看一切,即使我們仍處身在黑暗中。 n 只要我還以所犯的錯誤來折磨自己或你時,我們的治癒就無法開始。錯誤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藉由錯誤來學習、成長和改變觀念。只要我能看到這一點,我的人生功課就學得不錯了,而你也是。從此,我才有了前進的踏板,並在這踏板上與人和解以及重建。也只有在這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開始治癒,寬恕所有的錯誤,並感激因錯誤所帶來的種種覺醒。 n 記住,責任感不會來自小我,內疚才是。內疚會不斷延續我們之間的隔閡,而使得傷口無法癒合,內疚會說:「無論我做什麼,都無法彌補我所犯的錯。」責任感則說:「既然是我划下這傷口的,我就能癒合它。」辨明兩者的差異是很重要的。 n 許多新時代思潮被小我利用,淪為懲罰自己和別人的工具,而不是籍它來成長。許多生過重病的人很可能聽過這類無聊的勸言:「你的病是你自己造成的,是你的憤怒帶給你癌症,而且因為你仍執著於自己的憤怒,所以你無法痊癒。」這豈非典型的在玩罪惡感的把戲嗎?那正是小我在播放「自我負責」的錄音帶,那是無法奏效的。 n 當聖靈來掌管責任感時,它使萬事萬物都活得心安理得,它讓你安心活在癌症或任何困境當中,那些都成了你成長的機會。它不會以外在的標準來衡量進步或退步,它只會說:「在那兒,你仍能找到內心的平安。」 n 所謂治癒,不過是說,放下自我批判和對過去錯誤的愧疚。其間包含了負責與寬容,它幫我們釋放了原本就不屬我們的東西。這好比是在洗滌我們批判別人卻還想自圓其說時粘在我們皮膚上的渣滓,它讓我們整個靈魂都浸潤在愛與接納里。 n 如此,就會把我們帶到第六招。
8#

第六招 接納自己以及待人如己   n 接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們一面說:接納你的錯誤並從錯誤中學習,一面又說:此時此刻的你沒有問題。 n 其實,我們是說:接納你陰暗的一面,並把它帶入光明。你一帶入光明,黑暗就消失了。然而,如果未消失的話,將會怎樣呢?有時,我把黑暗帶向光明,消失的卻好像是光明,我被遺留在更深的黑暗裡,我該怎麼辦呢? n 那時,我只有一個簡單的選擇:或是打擊自己,自認是失敗者,然後怪罪神明和世界;或是接納我現在的處境:「我此刻在黑暗裡,好似看不見一絲光明。不過,沒關係,這正是我目前的處境.不必美化它,也無需自責。」 n 這麼做時,我立即變成了自己所尋找的那道光明。每一個自我接納的表態,都揭露了內在的光明,而且照亮了我的道路。即使只照亮腳前兩條路,也綽綽有餘了。只要我接納自己,下一步就會自動開啟。 n 真神的大愛、恩典、引尋,無論你如何稱呼它,都須借若你的自愛這個管道才能降臨你身上。當你接納自己的現狀,就已打開了那個管道;當你接納別人的現狀時,也會發生同樣的事。 n 通往平安之路一點都不困難,只要你願意依照下列方法練習: n 一、接納自己的現狀: n 你沒有問題,即使你正面臨很多的困難、痛苦和煩惱。你不必作任何改變,不必增添什麼,或消除什麼,此處此刻的你是完美的,讓這樣的認知進入心中。你若真能如此,所有的批判就會自動銷聲匿跡。 n 二、接納別人的現狀: n 他們也沒有問題,不論他們有甚麼習性或可靠與否。你不必改變他們,他們也不必改善自己來博取你的接納。他們無需你的認可,而你也無需他們的認可。他們沒有問題,而你也沒有問題。沒有誰對或誰錯,你們都是並肩而立。當你接納了別人,你的心靈就開放了。當你接納了別人,你對自己也會更加慈悲。 n 三、接納你目前的生活現狀: n 你不須改變生活的現狀,每一情境本身都是完美無缺的,所有的人際關係本身也一樣是完美無缺的,每一種人生課程都有助於你的成長,每一個外在障礙都在幫你深入愛的終極泉源。不必設法詮釋你的生活,否則你會發現有所缺失,其實你沒有失落任何東西。但是,不論是正面或反面的詮釋,都是你這一生必須突破的幻境。接受你的生活現狀,那麼所有不尊重自己或別人的理念都會銷聲匿跡,因為它們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惟有放下批判,你才能進入自己在內心留下的空間,愛就會像潮水般湧入。現在,你不再孤單,你的夥伴已經來了。 n 接納就是這麼簡單,但同時也是最難的一門學問。有了接納,小我才會讓路。有了接納,阻擋愛的障礙就會消失。這就是接納之路。凡是你無法接納的,你會抗拒到底,這種對立便成了你的束縛。凡是被你接納的,就會輕輕地進入你的心房。沒有任何東西強迫得了你,也沒有任何東西牽絆得住你。不論愛要你去哪裡,你都會欣然上道的。 n 這必須一步一步來。每一刻,不是抗拒,就是執著。我們看著它來,看它掙扎,看到自己筋疲力盡,最後不得不放它走。我們讓內心的掙扎舞完它自己的那一套,它一向如此。因之,我們會愈來愈有耐性,更加寬容,也更輕鬆,學會平心靜氣地對待自己和別人。這好像稱不上甚麼大成就,但它確實偉大。當沒有任何事情阻擋平安蒞臨心中時,即使僅僅一剎那而已,我們都會感到渾身透出神性的光輝,不再有分別心與隔閡感。這就是接納以後的心境。 n 請記住,根據我們的經驗,只要接納了自己和弟兄姊妹們,必會重獲內心的平安,而在同時,我們也無時無刻不面臨挑戰的。我們並不把接納當成目標,只當成一種修練,因為就在修練當中,目標已經達到了。
9#

第七招 樂意學習與分享   n 每當我胸有成竹地以為自己對一切已經瞭若指掌時,愛的渠道就中斷了,為什麼呢?因為我頭腦里的大門關閉了,內心的大門也關上了,我說:「夠了,我己經夠多了。」 n 我的內在導師顯然並不贊同我這種心態,因此,還有一門課程等著我虛心練習。如果我此刻感受不到全然的平安,那麼我所懂的一切便毫無意義了。但我若內心平安了,就不會那麼渴望知道答案。《奇蹟課程》曾說:「我們所教的正是我們需要學的。」那是一個很重要的覺悟。當我站出來與你分享我的經驗時,我只是在加深自己的學習而已。 n 籍由分享,我加深了自己的所學,並經由脈輪延伸出去。我把一個理性的知識應用在自己身上,而後送入心裡。當你聽到我內在的心聲時,我知道對我是真實的東西,對你也一樣是真實的。 n 藉由分享,我學會聆聽。我看到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應用在自己身上,有些我仍感模糊不清的課程,透過你的善巧運用而逐漸明朗化。我明白,你是我的老師,正如我也是你的老師。 n 教與學是終身的事,即使我現正扮演老師的角色,我也同時在學;即使我現正扮演學生的角色,我也同時在教。我如何去學本身變成一種教導,而我如何教,也變成一種學習。你看,教與學就這樣循環不斷。我生命每一刻都可能從你的回饋中獲益,即使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九是在批判我,我仍能享用百分之一的真話。 n 不僅老師必須把所學的應用在自己身上,表示對他們所教的一切負責,學生也必須對他們所學到的東西負責,畢竟沒有人能不經你的允許而傳授給你任何東西的。所以,我一直在學習,你也是,那是我們平起平坐的基礎。 n 雖然我能藉由冥想、觀照自己的念頭和感受,及研讀經典等方式獨自修行,但有某個重要部分是我無法單獨完成的。除非我身臨其境,否則我無法克服投射這個問題。我需要投射到你身上,也需要你投射到我身上,我才能具體經驗到這個投射現象。在我認清分裂狀態原是一個幻相而拒絕接受之前,我必須先具體感受到我們之間有目共睹的距離與隔閡。 n 沒有人能單獨得救,它必須透過雙方的互動,無論這種互動會帶來多深的痛苦, n 都有助於我們的學習與成長。我若孤立自己,我只是在拖延自己得救的時間而已, n 我們遲早都會相遇,攜手演出我們的那場好戲。 n 若沒有互動,我們兩個單獨的個體永遠無法了解造物主的愛。天地造化中若有一部分感到與另一部分分裂,這一事實就更加肯定了互動的需要。無論我們在哪裡感到分裂,就需要在那裡建立互動的橋樑。即使我們處心積慮地搞得兩敗俱傷,我們仍需要互動。問題是,我們常常放棄了,選擇離婚,各自分道揚鑣,心想:「唉!這問題是解決不了的。」然後設法尋找另一個人,再湊成對。我們不斷想要與人結合,卻不斷失敗,因為那不是我們的功課。造物主並沒有要求我們粘在一起,他只要求我們彼此尊重。 n 聖經上說:「己所欲,施於人。」而不說:「融成一個人。」我們若只想拼湊成對,便錯失了重點。我們不是要在「對方身上」找到自己的救恩,而是「透過對方」而得救。 n 形體的結合不是關鍵,因為我們早已在聖靈中結合了。在以小我為主角的現實生活里,我們「狀似」分離,而且也「狀似」各具不同的人格和需求。我們若想在那一層面上合一,註定是要失敗的。惟有等到那些差異消失,自然就結合在一起了。 n 「己所欲,施於人」,它所強調的不過是我們這些分別的個體天經地義共享之物,即我們的平等性。尊重彼此的平等,我們才算建立起正確的人際關係,神聖性才可能透過我們而彰顯出來。就像神學家Martin Buber所說:「真神不存在你內,或我內,而是在你我相遇之處。」找出「你我相遇之處」,就是生命之舞,也是我們修持的核心。 n 每當我們與別人分享思想和感受時,其實是在幫助我們超越小我的世界,去發掘我們共通的願望和需要。每當我們對別人敞開心靈時,其實是在積極地化解彼此分離的幻相。 n 總而言,我們不是為了「結合」而在一起的,而是為了證實我們早已心和心、靈和靈地結合為一了。只要我們一開始批判別人,強調彼此的差異,我們便已跳離了合一之境。然而,我們也可以借若接納和祝福每個人的現狀,而繼續結合在一起。 n 我們愈常來到這共享的生命基地,也就是《奇蹟課程》所謂的「神聖的救恩之圈」,就愈容易了解這原是我們的家,也愈明白每個「小我之旅」不過是在繞圈子。這並不是說我們再也不會分道揚鑣,但是,即使分離,我們仍然指望著相聚之日。 n 我們知道家在何處,也知道當我們準備好時,自然就會回家的。

第八招 做自己的主人   n 我必須在此澄清一下,做自己的主人,並不是替別人做主!而是不讓別人替你做主! n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包括你在內,而且每個人都要為他(她)所作的選擇負責,別人如何能替你負責呢? n 許多人試圖穿越那涇渭分明的責任線,但是這樣做只會蒙蔽了他們對真相的認知。不要再自找苦吃了!尊重這界線,你們才會彼此尊重。 n 首先,請了解,當你讓別人替你作決定,或你替別人作決定時,便表示你沒有為自己負責,那是一種依存共生症,對別人或自己都毫無益處。這樣做,表面上,你好似佔了一點便宜,然而,從此你便喪失了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 n 能聆聽別人並從中學習是件了不起的事,因為與人分享隱私是你心靈成長的必要條件,你能從別人的回饋當中擴展自己的認知。但是,別人並不知道你真正的需要,連通靈人士都無法告訴你需要了解甚麼,他們可能會提供一些重要的訊息,但也未必。無論哪種情形,最後還是得靠你自己來善用這些訊息,找到內心的平安。 n 要知道,別人若告訴你,你最需要甚麼,這種知識有它的限度,而你能告訴別人的也有它的限度。你能給予別人或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最大幫助,只是鼓勵,其餘的很少真正幫得上忙的。 n 要做自己的主人,你必須放下向外尋求答案的心態,必須放下這一生理當有所成就的念頭。自主權直接來自具體的經驗,它說:「我尊重自己的生活,並接受一切對我是真實之物,即使那對別人未必真實。」 n 內在的自主權和指揮別人是兩回事。一旦你要別人順從你的價值觀與信念,你便削弱了那些價值觀與信念在你生活里的力最。如果你還需要別人的贊同才能尊重自己的生活,表示你已遺忘了內在的自主權。 n 任何人都有權利,也有責任說:「這對我而言是真實的,因為它對我有用。」這種自我肯定相當重要,因為沒有一個人的生活與我完全相同,我的經驗極其獨特,而且理應如此接受它。 n 任何人若企圖否定我這別具一格的經驗,也就很容易否定了他(她)自己的經驗。一個人是不可能透過否定別人來肯定自己的。所以,我若把全部精力投注在否定和批判別人上面,就無法認出自己的內在嚮導與真相,再也找不到什麼對我才是真實的,除非我開始懂得尊重別人的經驗。相反地,我若投注過多精力於別人的經驗而忽略了自己的經驗,也一樣無法聽到自己的真理。所以,自主權必須由內而發,而且它的許可權只到自己有形的身軀為止。 n 當我自行做主的慾望侵犯到別人為他自己作選擇的自由和責任時,我的自主權會加以自我剋制。同理,當別人想要替我作決定時,它也一樣會激發我自行決定的能力。我的自主權與你的自主權是平等且一致的。你若否認或僭越了你的自主權,自然會慫恿我去做同樣的事。因此,你對自己經驗的忠實程度,會無形地鞏固了你和我純潔無罪的生命本質。總而言之,自主權的行使過度或不足,都是我們這一生的學習課程,也是我們與別人共修的舞步。 n 因此,我們的目的絕不是結束跳舞,而是看著它跳,看它如何舞向生命的核心,這樣才能旁觀者清。只要我們能覺察出自己的「過度」和「不足」,它自然就會調整過來。如此旁觀,能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所作所為,並從中學習而不加以批判。 n 自主權是我們這一生所要面對最深奧的問題之一,我們之中沒有人不是一邊虛張聲勢,一邊又作賤自己的。除非我們先看清那以小我為中心的自主權之虛偽,否則我們是無法得知生命真正的自主權的。這種自主權是奠基於單純地接納自己和別人,而小我的自主權則是因為自慚形穢而企圖把內疚投射於別人身上的結果。 n 那些懷著虛妄的優越感的人,潛意識中經常隱含著自卑感,而那些經常引用別人力量或智能的人,潛意識中則隱含有某種優越感。奇怪的是,有優越感或自卑感的人都不敢為自己的信念挺身而出,他們各以不同的方式尋求別人的支持和認可。 n 我們必須覺察一個事實,不論表現得太強或太弱,對我們都不是好事。讀過《易經》的人都不難接受這一觀念。太強的人會吸引弱者而削弱了自己,太弱的人則會吸引強者而狐假虎威。每個人都想利用別人來平衡自己的欠缺,不幸的是,這種交換性的互動都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蒙蔽了不少人眼目。 n 在我們集體進化過程里,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上述「平衡化」的過程浮現在意識的檯面上,那就是為何會有這麼多的書籍討論暴力現象和依存共生症。這些互動若一直隱藏在潛意識中,它所造成的傷害是難以衡量的。說出我們的傷痛才會有益健康,那是我們「接受」自己的經驗並負起責任治癒自己的不二法門。 n 這一切不外乎「尊重」二字,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尊重(respect)的字根原是specere,意思是「觀看」,因此,尊重(Re-spect)的原意是「回頭看,再看;或是以不同方式看」。由此可知,剛開始時,我們是「透過深色玻璃來看,然後才面對面觀看」。換句話說,我們會先看走眼,然後才加以修正;我們會先犯錯,然後才從錯誤中學習;我們會先侵犯到彼此,然後才學會寬恕。 n 這個過程會反覆重演。我們先侵犯了平等法則,才會從中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正因我們覺察到自己的侵犯,此一覺察便能引導我們邁向平等之路。 n 所以,當談到「做自己的主人」時,我們的意思是學會活出真正的你,並學會看到真正的別人。修持平等心,是要從不平等中學習,讓我們接受這個過程,並透過它一起成長吧!

推薦閱讀:

9.11十年,用寬恕化解仇恨
如果給你一次原諒的機會,你會嗎?
辭彙解析——3. 寬恕—基督聖容
外遇:可寬恕的罪?

TAG:寬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