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佛教徒怎樣如法地共修?
共修(資料圖)?
文:太橋旦曾堪布
對於佛弟子來說,如果能夠經常在一起共修佛法,不僅修行的功德會成倍地增長,還能夠相互鼓勵、彼此督促、互為榜樣,這是非常難得的好事。
但共修這種形式,也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不一定總是能夠保持期待中的法喜與和諧。雖然佛教具有殊勝的傳承、廣大的發心、至高無上的見地,雖然最初共修時,大家的發心也都很好,但由於我們還是凡夫,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習氣和煩惱,所以在共修中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
比如說,有些師兄不太珍惜共修的機會,不能堅持,常常會中斷。如果讓大家聚在一起打麻將、炒股票、吃大餐,可能誰都不會中斷。但一起共修,則常常不能堅持,會被各種世俗的事情所打斷。
此外,共修的師兄相處久了,往往會產生一些分歧,你看我的缺點,我挑你的毛病,議論是非,批評他人,最後導致彼此之間矛盾重重,甚至會四處宣揚其他師兄的過失,造下很大的惡業,把殊勝的共修變成了造業的工具。這樣的共修還不如沒有。
不僅共修會如此,很多規模較大的佛教道場也會如此。凡是有道場的地方就有是非,這不是佛法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比如說,有了道場後,就要選會長、秘書等相關工作人員,這時,很多人就想爭奪權力——你想當會長,我想當秘書,他想當輔導師。道場越大、人越多,是非也就越多。如果道場的負責人是很如法、有修養、有修證的修行人,就不會出什麼問題;如果負責人自身的素質有問題,利用佛法來追求世俗的名利之心,這就會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
還有些寺廟或道場,在舉辦典禮或法會時,在會場前面擺出高高的座位,根據供養者捐錢的數量來排定座位,或者安排供養多的人住進豪華的房間,這會讓其他弟子生起煩惱。有些人為了爭奪更好的座位,甚至把房子、車子都賣掉了。事實上,自己供養多少,福報都屬於自己,未來一定會有相應的果報,完全不需要以一個特殊的座位來證明。以供養錢財的數額來區分座位,這不是佛教應有的做法。
當年佛陀在世時,印度的種姓差距很大,最低的種姓甚至沒有資格與國王和貴族說話。佛陀為了消除這種不平等,就告誡弟子們「不爭種族,要爭學處」。意思是說,不要看重種族,而要看重佛法的學處。所以,佛陀會讓先出家的弟子坐在前面的位置,或者讓證悟高的弟子坐在高位上,而不是依據種族和供養的數額來加以區分。
佛法雖然殊勝,但必須要有合格的容器才能裝載。對於佛弟子來說,必須要具備好人的品質,才能打好學佛的基礎。我們也應該遵循佛陀的教導,不看重物質上的東西,而看重佛法的學處,看重內心的素質和修證。
要想避免共修中的種種負面因素,首先,參加共修的師兄要彼此投緣、志同道合。其次,共修的形式雖然很重要,但不必拘泥於形式,大家要像朋友聚會那樣親熱、歡喜、和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訓練自己「不看別人缺點」的習慣,彼此包容,和睦相處,並建立起對佛法的正知正見。這樣才能不被世俗煩惱所左右,堅持如理如法的共修。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