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種特殊的休息法慈誠羅珠堪布

一種特殊的休息法慈誠羅珠堪布2011年08月10日 星期三 19:39

一種特殊的休息法

慈誠羅珠堪布

七種思維方法都已經講了,這既是理論又是具體修法。正式的修法也沒有別的方法,首先要把修法弄清楚,之後坐下來一一思維。因為已經全方位地說明了無常,若如法思維,一定會有感受的。有些時候,由於反覆的思維,覺得很疲勞,不想修了,這時可以休息。此處講的是一種特殊的休息方法。

休息時,身體仍要做毗盧七法,不能躺著,內心因為剛才反反覆復思維覺得很累,於是什麼也不想——既不要想無常,也不要想別的修法,即不要起任何雜念,心就這樣平靜下來,這時會有非常舒服的感覺,非常寧靜。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得好,在修後面的加行中,也有可能在此寧靜的狀態當中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這在中國禪宗里叫本來面目;在大圓滿里叫自然智慧,因不造作的緣故;在《楞伽經》和《大方廣佛華嚴經》里叫如來藏;在般若波羅蜜多里叫大空性。不同的經典對此有不同的稱呼,用不同的術語,但它們的內涵是一樣的,都是形容心的本性。

剛剛講了,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得比較好,即使還未學正行修法,在這休息的片刻間,依然有可能接觸到本來面目,因為那時所有雜念都平息下來,心裡非常寧靜,就象水沒有波浪時可以看到水底之物,同理,心無搖動時(心裡沒有太多雜念),很容易看清它的本來面目。要了解它,不能往外面看——宇宙為何、日月怎樣運轉等等,而是要回頭向里觀察,我到底是什麼。從出生到現在,人們總覺得我就是我,雖然心和身體持續了這麼久,卻從未認識到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的心是什麼樣的、它的本性是什麼。有些人覺得這很簡單,心可以

思維、可以理解掌握很多知識,而瓶子等物質就沒有這樣的能力,只有心才有,但這並不能回答上面的疑問。問題是心有時會胡思亂想去造業,有時又能生起善念令人得善果,有這種能力的心,其本體到底是什麼?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心的綜合體,好比一台攝像機,從外面看只見是個機器,只知道它可以記錄圖像及音聲,卻不知其內在的構造方法及工作原理。同樣的,凡夫人只知心有思維、理解的能力,卻根本不了解心為什麼有這些能力,它的本性是什麼.

心的本質是用語言無法表達、無法形容的,要想徹底了解它,只有象中國禪宗所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像從沒有吃過糖的人,無論給他怎樣形容其味道,也無法令他如實了知甜的滋味。同樣的,我們也不可能通過語言了解心的本性,只有在這樣休息之時,才有可能接觸到它。如果現在看不到也不用著急,只要加行修得好,以後會接觸到的。休息時即使不能證悟,心裡也不要起別的念頭,靜下來,這種狀態保持三五分鐘都可以,當產生下一個念頭時,說明它已經休息好了。這時不給它生起雜念的機會,再回來從頭開始思維,這叫無常的修法及無常的禪定。人身難得也有修法及禪定的分別,思維的過程叫做人身難得的修法;當覺得疲勞不想思維時,心就靜下來,安住在什麼也不想的狀態中,這一階段叫人身難得的禪定。下面的所有修法也都一樣。

"這些修法不是教條!"

這些修法不是教條!若不給思維空間,只憑我告訴你要怎麼做,你就怎麼做,這叫做教條。請認真看看這些道理是不是教條,是不是佛要求這樣想,所以才要這樣想,而不是自己去思維。如果不是這樣,這就不是教條,而是事實。事實擺在面前,讓大家自己分析、動腦筋。在座的每一個人,不論掌握的道理有多深,沒有一個人能夠推翻這些理論。不但是在座的各位,即使是整個城市或全世界的人也無法推翻佛的這些理論。因為它不是教條,也不是宗教里的某些說法,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若真相明白了,我們應該不應該去修?如果覺得應該,那修法就是這樣。若覺得好是好,但可以慢慢去做,那麼請問,我們還有沒有時間?如果有,可以慢慢做,但無常告訴我們,沒有這樣的時間,要做就馬上去做。書里也講了,每天起床、晚上睡覺、走路、吃飯的時候,都要觀察無常。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吃完飯後就把碗倒放在地上,這是什麼意思?這就意味著我這頓飯吃了以後,下一頓飯就不一定吃了,所以這樣放碗。

這說明他們時時刻刻都在修無常,把無常的修法用到日常生活里,所以人家修得那麼好,因為動力很強,即使沒有人讓他們去修,他們都會去修。若沒有這樣的動力,希望你修、求你修,你也不會修的。這是第七個修法。"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

現在,修法已掌握在我們手裡,但有些人會說,我們是在家人,要上班工作,不可能經常修行。這話說得對,但每天有24小時,從中抽幾個小時來修行,這是應該的吧?也不必24小時全花在修行上,比如,每天早晨修一小時,晚上修一小時,或者早晚各兩小時,24小時中的4小時用在修法上,其餘的20小時都可以用到生活上,這樣總能做到吧?如果連這一點都不做,也可以,但是大難肯定是會臨頭的,無一例外。從古至今世界上有多少有錢有勢之人,都一個一個地走了,無論地位再高、財富再豐,在生老病死這生命的基本痛苦面前,沒有一個是不投降的,所以我們應該馬上修行。

但是有些人還是不做,如果這樣,臨命終時只有束手待斃。佛陀也只能告訴我們真理,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如何在輪迴里尋找出路,然而找不找全由自己掌握,不找也行,佛也不可能勉強誰。可是如果現在不做,何時再有機會,誰都沒有把握,包括自己在內,大家一定要認真思考這些問題。

現在就是關鍵時刻,有些人可以活到七八十歲,有些人只活到三四十,無論活多久,人生就是我們在整個輪迴過程中的一個黃金時代,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這個時刻過去以後,什麼時候能再有這樣的機會呢?恐怕千百萬劫當中都不可能再有。明明知道這些,卻還是不想修行;道理、修法、解脫方法全部教給你們了,但是都無所謂,那誰來強迫你?"現在終於不怕死了"

那些已經看透無常的人,在死前就會做好準備。

米拉日巴也說:「我因為怕死到山洞裡去修死亡無常,修無常修了很長時間,現在終於不怕死了。」

他因非常害怕死亡而提早修行,最後就是無懼死亡。

而凡夫人現在是一副無畏的樣子,不作任何準備,到臨死時卻沒有不怕的,那時再怕也沒有用。凡夫人因為智慧鮮少,且貪慾之心卻異常強烈,難以控制或不願控制,對輪迴的痛苦、下一世的投生之所表現出無所謂的樣子,實際上,大難臨頭之時,他絕不會無所謂的,但那時已是無計可施、悔之晚矣。

相比之下,那些修行人,無論是高僧大德或是一般行人,都非常在乎生死大事,因而精進修持。當死亡來臨時,對他們來說才是真正的無所謂、真正的自在,死也可,不死也可,此時生死已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這就是凡夫人和修行者的差別。"但是總有一天,你出去後便不再回來"

猛厲的希求是指平時都不能離開無常的念頭。比如,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在出門時就會想「我這次出去後,就不會回來了」;在進門時就修「我已經回來了,再也不會出門」,他們都有這種感覺。

其中有一位格西名叫喀拉巴,是個修行人,他修行的山洞至今仍在。在此山洞口有一叢荊棘,每次出去時,他的衣服就會被掛在荊棘上,進山洞時也是這樣,進出都很不方便

。一次,他準備把荊棘砍掉,此念一出他轉而又想:「我出去以後,到底還回不回得來?」他沒有把握,「如果再也回不來,砍掉荊棘有什麼用?我最好利用這時間好好修行才對,為什麼要去做這些無聊的事?」。進山洞時他還是被荊棘掛到,又想把它砍掉,此時另外一個念頭出來了,「我進去打座後,到底還會不會出門?如果不出門,砍它也是無聊,乾脆不管它,多修點法才有意義」。這樣,他在此山洞修了九年,都已經成就了,那洞口的荊棘還沒有砍掉。這些高僧大德就是這樣對待世間瑣事的。而作為在家人,必須要照顧很多人,處理很多世間事務,很難效法前輩的行持,即使這樣,也要適當地去修無常,否則就無法進入正行的修法。

比如,每次進出家門都要這樣思維——出門時要想「我這次出去了就不會回來」,進門時想「這次進來就不會再出去」,但實際上也許會回來,這並無大礙,僅僅這樣想對修行都很有幫助。若不這樣思維,就會覺得「這次出去了肯定會回來」,回來後又想「這次進來了肯定還會出去」,總是這樣就沒有無常的念頭,就會一直認為自己是不會死的,可以永遠在這門裡進進出出。但是總有一天,你出去後便不再回來,或者回來後就再也沒有機會出去,這是一定的。"既然會來,為什麼不事先為它做好準備?"

現在我們做人,住在這樣的一幢房子里,向外可以眺望城市的景象,但是如果即刻換一個身體,去做地獄眾生或餓鬼眾生,會是怎樣的情景?剛剛還是一個非常健康的人,

遇到一些死緣便突然去世,如果生前造了很多嚴重的業,可能立即投生為餓鬼,幾秒鐘後再看現在的城市已經面目全非,環境也完全不是以前的環境,自身及身外的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本不是先前的模樣。

總之,無論從微觀或宏觀來看,一切都在變化當中,一切物質不論身外或身內的都不離變化,所謂的身體、生命隨時都有可能毀滅,只是我們自己不這樣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變化,人身就有可能長住不滅,但它隨時隨地都在變,當它的第一個剎那過去以後,要有許多因緣,第二剎那才能夠繼續,如果這些因緣中缺少任何一個,生命都無法延續,當下便會結束。  所以,我們要知道身體是變化的,生命也是變化的,隨時都有可能停止。知道這些有什麼用?這就是我們修行的動力。「哦!人身是這樣難得,得了以後又是那麼容易丟失,我已經有了這樣的人身,可以做到很多事情,那麼我現在一定要去做!如果不做的話,明天、後天、下個月或者明年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誰都沒有把握,在有能力的時候,要做的事就馬上去做。」我們會有這樣的念頭。除非是對現世非常貪戀或非常愚蠢的人,才會對這些無動於衷。他只要吃得飽穿得暖玩得好,便沒有別的要求,就不會去管別的事情。其它的,他都覺得無所謂,但到時候不是無所謂,那時就沒辦法了。而有智慧的人看見了未來要面臨的痛苦,就要先做準備,否則將來要怎樣去面對?如果沒有面對之法,那就只有等待無常的到來,要是有辦法,現在為什麼不做呢?  例如,有些中年人想多掙點兒錢,因為他們考慮到如果有能力時不存錢,老了孩子們又不照顧,晚年時就會面臨很多困難,所以現在要多攢點兒錢,為未來作一些準備。

如果有這樣的想法,我們又為什麼不為下一世做準備呢?這也是應該的呀!雖然晚年還未到來,可是我們知道它遲早會來,所以現在就要做準備,同理,後世、後世的後世也一定會來,既然會來,為什麼不事先為它做好準備?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這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

佛教里的三士道是指大士道、中士道和小士道。士就是修行人,修行人有三種道路:大士道即菩薩的道路,中士道是聲聞和緣覺的道,普通人為了下一世得到人天福報而修行叫做小士道。大、中、小三種道是由什麼來分別呢?一切都是以發心來區分。如果是為了一切眾生而發誓得到佛的果位,在這樣的動機下做出來的都叫大乘法;僅僅是為了自己一人解脫,以此為前提做出來的都是聲聞和緣覺法;為了得到後世的一些世間圓滿所修的一切法都叫小士道,等於是世間法。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出世間法與世間法、大乘法和小乘法,它們的區分界線不在外面,而是在於發心。  如果追求現世圓滿的念頭始終存在,在此動機下修一切善法都會成為世間法。世間法的果報是什麼?世間法的果報就是在流轉輪迴的過程中能夠得到一些世間圓滿,比如

得到人、天人之身,同時享有健康、長壽、財富等。但是這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僅能使人於輪迴苦海中暫享人天福報,卻不能令其跳出輪迴。如果我們對現世的貪心不能斷除,

那麼無論修五加行或任何法都會成為世間法,由於它與解脫無關,這種法再怎麼修,也不能脫離輪迴。但它不是沒有意義,它可以使我們暫時享受輪迴中的一些快樂,卻不能讓我們最終超越輪迴的範圍。所以,作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放下對現世的貪慾。

這並不是說從此以後不要去上班,不要去掙錢。要在人世間存活,上班或處理家務事是在所難免的,但這只是一種臨時的生存方法,不是我們究竟要做的事。我們究竟要做的是選擇解脫之路,這也是人與其它生命最大的區別。

總之,修法動機相當重要,只有認識到這些,才會願意放下貪慾現世之心,若對它堅執不舍,是無法修解脫道的。從目前情況看,很多居士自稱為密法行者或大乘行人,實際上,其所修的多是世間法。既是世間法,則連聲聞、緣覺道都不及,自然也談不上大乘佛法,更談不上密法了。無論是在廟裡燒香拜佛,或在自家佛堂內做功課,大多數人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夠健康、長壽、發財、謀就好工作等等,以此發心任修何法只能是世間法,不是解脫道,因此我們首先要反省的就是這種念頭,正是它使我們從無始以來至今仍在輪迴之中。每天24小時里,我們的所見、所聞、所觸、所感無不在輪迴範圍之內。明知這是輪迴,現在卻無法斷除,那該怎麼辦?簡單地講,首先要找出輪迴的根源,再設法斷除它,這樣輪迴也就很難繼續了,這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根源是什麼呢?正如以前所講,流轉輪迴苦海既非偶然,也非造物主安排,而是有其內在因緣,最關鍵的就是我執和貪慾現世之心。如何斷除呢?僅僅要求我們放下就能放下嗎?沒有那麼容易。我們首先需要理性地思維,即用佛賜予的慧眼去看整個世界和人生,從而清楚地了解到人生、輪迴的真實面目,便會發現輪迴的許多過患,發現貪戀現世的種種弊病,這時就可以放下貪執現世、輪迴之念。比如,當一人覺得某物十分寶貴可愛時,對它的貪慾就很難放下。一個有效的對治法,就是讓他發現此物也有許多缺陷,並非象以前想的那樣可貴,於是對它的貪慾心就可以逐漸淡化,最後可以很輕鬆地斷掉,這是唯一的方法。現在我們需要做什麼?第一、要修人身難得,若不這樣做,就不會覺得暇滿人身是很難得到的。現在是人口膨脹的時代,人口數量增長很快,因而大家覺得人身好象很容易得到,但實際上他們所得到的不是暇滿人身。只有明白這樣的暇滿人身來之不易,我們才會珍惜機會精進修行。第二、要修壽命無常。現在我們雖已得到暇滿人身,但它不是長住不滅的。它沒有任何可信度,隨時可以丟失——無常隨時都可能到來。一旦無常來臨,以後還有沒有機會再得到人身呢?昨天講了,只有具足三種因緣才有可能得到人身,若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再得人身都是不可能的。當我們深深體會到人身無常時,其結果就是賜給我們修行的動力,使我們再也不會懈怠、懶惰。既然知道人身這麼難得、這麼無常,我們就會開始考慮:什麼對我們是最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什麼是活著的真正目的?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後,我們肯定就會精進修行。每個人都希望快樂,每個人都不願遇到任何痛苦,若想沒有痛苦,就要去做能夠遠離痛苦的事情;希望得到快樂,也要去做能夠得到快樂的事才會達到目的。如果只在心裡期望卻什麼都不做的話,那這只是一個妄想,不可能實現。要去做什麼呢?就是去修行。無常的修法可以賜予我們精進修持的動力,對修行是非常有幫助的。從善根的角度講,很多人都覺得念佛、燒香、拜佛有很大功德,是有功德,但所有這些都不如修無常殊勝。佛在經中親口宣說,哪怕是在一彈指的短短時間裡修無常,所得善根也遠遠超出其它燒香、磕頭的善根。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修行也不是很容易的事;如果有的話,修行也不是難事。所以我們要想真正修持正法,首先要具備能夠順利修成功的條件,而條件就是這些,這是修無常的重要性.

推薦閱讀:

睡眠對健身有多大意義?
為什麼我們對休息日有愛有恨?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第八品 發菩提心
颱風天大家怎麼過?
該休息的時候就要休息

TAG: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