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說你精神病就精神病
06-06
9個假裝耳邊會聽到「砰、砰、砰」聲音的人,分赴各大精神病院看病,結果無一例外地被誤診。 這個故事光聽起來就有些「精神病」。在《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一書中,它被作者勞倫·斯萊特視為影響美國精神病學界發展歷程的重大實驗。 實驗的發起者是斯坦福大學法學與心理學的榮譽教授羅森漢。1972年越戰激戰正酣之際,他發現自己的朋友們大多以精神疾病為借口,逃避徵兵。 偽裝癥狀似乎不難,但到底有多容易? 這個生性喜愛冒險的心理學家隨即召集了8位友人,開始一場假扮精神病人的冒險之旅。 準備工作當然不能馬虎,在正式行動前連續5天,他們不洗澡、不刮鬍子、不刷牙,還積極訓練如何才能不吃藥:將膠囊及藥丸塞入舌頭下方的凹槽里,再轉過頭去,偷偷吐掉。 隨後9人便在預定日期,各自前往選定的醫院挂號就診。他們約定的虛假癥狀是耳邊一直有「砰、砰、砰」的聲音。之所以刻意以這種無特殊意義的聲音為癥狀,是因為當時的精神醫學文獻中,還未出現過這類案例。 他們還約定,一旦醫生通知住院治療,則立即恢復正常的狀態。 很快,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所公立精神病院,醫生渾然不知地踏入了羅森漢的圈套,在再三詢問羅森漢的幻聽狀況後,醫生將他引入了治療房間。 按照設計,他慌忙告訴醫生自己「沒再聽到那個聲音了」,但為時已晚,醫生將溫度計塞進了他的嘴裡,將黑色束帶套在了他的手臂上。雖然血壓正常、脈搏正常、體溫正常,但醫生還是在醫療卡上寫下了「偏執型精神分裂症」幾個字。 隨後的日子更讓人瘋狂,他每天被迫固定3次「吞入」一把桃紅色的藥片。幸好大多數都吐掉了,偶爾才會緊張地吞下去。 他還被要求講述自己生活中的快樂、滿足、失望等經驗。儘管只有幻聽癥狀是虛構的,他還是被貼上了各式各樣的標籤,如「這位39歲的白人男性,長期以來對親密關係抱有極度矛盾的感受」,「他自稱有若干好友,但言談間表露出對友誼的疑惑」。 住院期間,羅森漢勤寫筆記,記錄院中的經歷,這被醫護人員稱為「書寫行為」,即精神分裂症導致的某種偏執行為。 就在羅森漢幾乎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有精神病」時,他被莫名其妙地宣布獲准出院,就像當初他被迫入院一樣突然。 出院後,羅森漢與散布各地的同伴碰面,發現有8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唯一的例外者也被診斷為同樣嚴重的「躁狂抑鬱型精神病」,9人平均住院治療19天,最長52天,最短7天。 更有趣的是,很多病人似乎比醫生更能辨識出他們的神智是否正常。曾有一名年輕病人偷問羅森漢,真實身份是記者還是教授。還有病人說:「你是來視察醫院的。」 羅森漢提筆寫下了實驗中的發現。這篇題為《精神病房裡的正常人》的論文宛如炸彈般震撼了精神病學界。他指出,精神病學對於精神疾病的生理成因缺乏充分的了解,因此所有診斷過程必然充斥這類誤差,結論不可能嚴謹。 羅森漢又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了醫生們的錯診原理:偏見與環境會對人類的行為產生誘導作用,正如醫生們先為「砰、砰、砰」安上標籤,然後便以此解釋之後的一切行為。更可怕的是,即使誤診,也沒有人會知道。 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的精神病醫生斯皮策承認,羅森漢實驗一度讓精神病學一蹶不振,但也因此精神病學界才開始逐漸在診斷過程中,引入更確切的病理學依據,並制定了更可量化的診斷標準。 當然,不是所有專家都能如此理智,一所精神病院的醫生就曾大聲宣戰:「接下來的3個月,假病人隨你派來,我們一眼就能看穿!」 羅森漢欣然接受了挑戰,3個月過去後,醫院信心滿滿地表示,他們共發現了41名派遣來的假病人。然而事實是,羅森漢未派一人。(林衍)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美】勞倫·斯萊特著鄭雅方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男子被紅纓槍扎背,到底為啥?
※有時候你的行為並不由你自己決定
※《猩球崛起了》好看嗎?
※WOOP思維心理學
※「我喜歡你,但你千萬別喜歡我」|永遠被囚禁在單相思中的性單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