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種方式講西漢(10)
作者:張蠡良?
不論什麼時候,中國都不缺人才。作為一個謀士、縱橫家。酈食其已經是跟對主子混出頭了。可還有好多有能力的人沒混出頭。其中一個人,叫蒯通,本命蒯徹,後來因為和漢武帝劉徹重了,為了避諱,司馬遷就給蒯徹改了名。這蒯通就是當年救了范陽令徐公,並讓武臣兵不血刃的拿下范陽的那個人。蒯通如今的主子,便是韓信。
韓信這人在政治方面還是比較單純的,韓信伐齊的部隊還沒過平原津,就有消息傳來酈食其平定了齊國。於是韓信就準備罷兵回朝。可蒯通坐不住了,趕緊跑出來對韓信說:「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漢王只不過暗中派了說客去說服齊國投降。並沒有說讓將軍停止伐齊啊。酈生不過就是個讀書人罷了,憑著三尺之舌就收服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而將軍率數萬大軍耗時一年才收了趙國五十多座城池。將軍為將多年,難道想讓自己的軍功還不如一個書獃子嗎?」好吧,這話一講完,韓信立馬就動心了。
韓信這個人不壞,但實在太有事業心了,總希望自己立不世之功,也正是他過強的進取心,成日後害了自己的一部分原因。
不過日後的事,咱日後再說。現在韓信令旗一揮,漢軍繼續伐齊。
此時的齊軍壓根就不知道韓信的軍隊正磨刀霍霍,本來被派去專門防禦韓信的齊將華無傷和田解聽說齊漢修好,也都放鬆了警惕,不用打仗了,天天好酒好肉的犒勞著軍隊。
韓信呵呵了,說和平的人是酈食其,可不是我韓信。韓信大軍如猛虎下山,趁著夜幕接連拿下了許多齊國城池。等到齊國作出反應的時候,韓信的大軍已經打到了淄博。
田廣和田橫氣的要飛起來了。
田廣覺得好在是酈食其還在自己這,酈食其是劉邦倚重的大臣,拿酈食其當人質,還有點希望不被滅國。
可惜帶兵伐齊的人不是劉邦啊。
劉邦和酈食其關係好,可韓信壓根就沒把自己這同事的性命放在眼裡。在韓信眼裡,酈食其一命換齊國一國,太值了。
田廣派人把酈食其押到自己面前,對酈食其說:「如果你能阻止漢軍進攻,我就讓你活下去,要不然我就要了你的老命。」酈食其雖然老了,但也是條漢子,都說人老了怕死,可酈食其看起來不怕。他知道韓信是個功名心特彆強的人,既然韓信選擇了拋棄自己攻打齊國,就不太可能為了自己的性命而停下征伐的腳步。與其做那些無用功,還不如繼續做自己的狂生,在自己生命將竟之時,瀟洒最後一次。這才是他酈食其的風格。
看著齊王此時氣的臉紅鼻子粗,酈食其「哈哈」大笑,對齊王說:「干大事的人不拘小節,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別人責備。要殺要剮悉聽尊便,老子才不替你去遊說韓信呢。」
田廣一肚子火無處發泄,即使他知道此時殺了酈食其沒有任何作用,可還是將怒火發泄在了酈食其身上。「給我扔鍋里煮了!」
一代傑出的縱橫家、謀略家,有生之年的功勞與張良不相上下的酈食其,就此謝幕。
總的來說,酈食其還是幸運的。幸運在自己人生的黃昏遇到了劉邦,讓自己的夢想得以實現,沒有讓自己的一身才華落得一生無用。對酈食其來說,自己的一生都是滿意的。因為不論是決定出山還是死亡,都是酈食其自己的選擇。當年往來無數將領,自己堅定的選擇了劉邦。當田廣還給他機會活下去的時候,自己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死亡。以齊相田橫的賢明,若是酈食其真心投誠為齊國出謀劃策,或許還是可以有一線生機。可在酈食其心中,忠臣不事二主,自己選擇了劉邦,劉邦也以國士待我,這本就是命運的眷顧,自己還有什麼覺得可惜呢。自己從不是貪生怕死之人,怕的是一生不遇,怕的是沒有在歷史的舞台上留下自己的戲份。出山雖然只有短短几年,卻夠名留青史了。
當酈食其的死傳到劉邦耳里的時候,劉邦大哭。想到在自己還是個不起眼的小將領時,酈食其便主動投誠自己,為自己用三寸之舌的計策謀略立下無數軍功。還來不及一起分享成功,酈食其便先行而去,讓劉邦怎能不愴然。直到劉邦建國後論功行賞,還念念不忘酈食其,將酈食其那個沒有什麼軍功的兒子酈疥破格封為高粱侯。
出過氣的齊王要為接下來的自己打算了。趕緊召集了田氏宗族裡的重要人士商議接下來該怎麼辦。
商量一頓,眾人合計出一個辦法。跑。
韓信大軍現在所向披靡,齊軍的主力部隊也被揍的七零八落,只能先逃到安全的地方再組織人馬進行反擊。於是齊王田廣逃向高密收集人馬,丞相田橫則逃向博陽,守相田光逃向城陽。
眼看著劉邦的勢力要一統北方了,項羽坐不住了。沒有永遠的敵人,項羽準備幫一幫離死不遠的齊國。命楚將龍且率大軍二十萬火速趕到高密與齊王共同抗擊韓信大軍。當然,所謂的二十萬也只是號稱二十萬,實際兵力肯定沒有那麼誇張。
此時的韓信已經如一塊招牌,他麾下的部隊也是銳不可當,恐怕當時能和韓信打打的也就項羽一人了。所以就有人來勸龍且了,「漢軍遠離國土,拚死作戰,現下漢軍銳不可當。齊楚兩軍的士兵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戰,容易逃跑。如果深溝高壘堅守不出,避漢軍鋒芒。讓齊王派人潛入已經淪陷的齊地告訴當地的將士他們的齊王的還沒死,又有楚國大軍馳援,必起兵反漢。漢軍被前後夾擊,糧食供應不上,咱們齊楚聯軍肯定可以不戰而勝。」
龍且是項羽手下數一數二的大將了,的確漢軍中一般人是打不過龍且。再者龍且是和韓信當過同事的,當時的龍且就已經屬於公司高管了,而韓信也就是個不被重用的秘書兼保鏢,所以龍且心裡多少有些輕視韓信。而且龍且這人也是個事業心很強的主,就對獻策者說:「我很了解韓信的能力,我打韓信妥妥的贏。再說了,老大派我來馳援齊國,我要是一場仗都沒打韓信就投降了我還有什麼功勞。現在我要是打敗了韓信,那韓信佔領了一半的齊地就是我的了,一塊大肥肉我為啥不要呢。」於是龍且決定和韓信硬碰硬。
兩軍在濰水對峙。
龍且是個一流將領,而韓信則屬於和項羽同級別的超一流將領。就相當於皇馬和巴薩是「西超」,而別的球隊表現的再好也只是西甲(暫且無視馬競前兩年剛拿了冠軍……)。在韓信這種軍事天才眼裡,所有東西都是可以用作戰爭的,每次打仗的時候都會充分的運用好大自然的資源。此次也不例外。
韓信也明白龍且不好對付,而且齊楚聯軍兵力遠勝於己,如果真硬碰硬,自己就算贏了也會損失慘重,所以韓信打算藉助水的力量。在冷兵器時代,會用水打仗的人都不簡單,用好了威力相當於核武器,像之前水淹廢丘,那是不費吹灰之力便拿下一城。
韓信在兩軍對峙的時候,派人連夜做了一萬多個沙袋,堵住濰水的上游,使河流受阻。然後派部隊佯攻楚軍,打了沒一會就立即下令撤退引誘楚軍追擊。龍且一看漢軍撤退,更自信了,笑著對左右說:「韓信果然是個膽小如鼠的人。」然後大手一揮,楚軍全軍壓上。
待到楚軍衝到濰水中間時,韓信立即讓人拿開沙袋。頃刻間大水傾瀉,楚軍一看天降大水,立刻四處逃竄。可人哪能跑的過洪流,楚國大軍被淹的死傷無數。此時還有大半楚軍沒有渡河,但韓信一看,沒關係,楚軍的將領們過河了就行。立刻又率軍回擊,亂軍中龍且被殺。
那些還沒渡河的楚軍一看自己的將軍們都被殺了,也都四散而去。
韓信贏了還不算完,一定要給人欺負到不行。下令去追趕逃亡的楚軍,將楚軍盡數俘虜。並且俘虜了齊王田廣。此時戰爭勝負已定,接著派曹參率軍攻下膠東還未拿下的齊國勢力,而騎兵將領灌嬰則追剿齊楚的殘餘將領。
此役過後,灌嬰也終於屌絲變富帥,被加封為侯。終於有機會說說鄙人非常喜歡的灌嬰了。灌嬰本身是個賣絲繒的,後來也是眼光獨到,看準劉邦不是一般人,從此就跟了劉邦。要說樊噲這種狗屠上了戰場英勇之極還好理解,畢竟都是殺生,角色轉換並不難。可灌嬰一個小商販上了戰場勇冠三軍就實在讓人汗顏了。雖然在楚漢時期灌嬰沒有做過主帥,但作為將士殺敵那真是百戰百勝。反正只要灌嬰被派出去打仗,回來就要加官進爵,因為不管打誰,總能打的很出彩。從秦國將領直到楚國將領,被灌嬰斬殺的不計其數,比如剛死的龍且,就是被灌嬰手下弟兄幹掉的,還親手抓了龍且部隊的二號人物周蘭。就連當時彭城之戰後漢軍大敗,回來都被劉邦封了騎兵總將領,楚漢時期騎兵異常珍貴,能當上為騎兵將領的人,一定是對老大忠心,武力超群,並且在戰場上十分機敏會把握戰機的人。而灌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而且當時的灌嬰在漢將里還算年輕的,絕對是劉邦的重點培養對象。此後漢軍對楚軍的大戰中,也都有灌嬰的存在。包括後來追殺項羽,平定異姓王的叛亂,這些都日後再說,灌嬰的戲份還多著呢。
咱先說說苟延殘喘的齊國勢力吧。
要說田儋、田榮、田橫這三兄弟,也真是意志堅定、百折不撓。哥哥掛了就立哥哥的兒子,哥哥的兒子死了再自立,自己死了還有弟弟再立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兒子死了自己的弟弟接著自立為王,總之他們這一支田氏就是要當齊王。
田橫得知自己的侄子田廣死了之後,田橫自立為齊王,糾集了齊國的殘餘做最後一搏。碰到了灌嬰。好吧,我剛把灌嬰捧了一頓,結果自然是不用說了,田橫被狠揍一頓。田橫實在沒辦法,就跑去梁地投靠了彭越。
田氏家族人才輩出,在齊地更是幾百年的根基,前赴後繼地反抗也讓韓信很是頭疼。斬草要除根,派出去曹參在膠東斬殺了田既,而灌嬰也殺了齊將田吸。一時間齊國比較有水平的田氏終於被殺的差不多了,沒有什麼能力再次復國了。
此時除了楚國,能打的基本都被韓信打完了,而楚漢之間什麼時候能決出勝負還是個未知。再想立大功就不知要何年何月了,於是趕緊趁機上書請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理由是「齊國狡詐多變,反覆無常,南面又與楚國交接,不設個代理王,鎮不住齊國這片地。所以漢王應該立我為齊王。」
漢王得知齊國被平定後,並沒有多開心,因為當時楚軍正在滎陽把劉邦圍的死死的,指不定哪天自己就成了項羽的階下囚了。
展開韓信的書信,看了看。一拍桌子!對使者喊道:「老子在這被圍困,日夜盼著你能早點回來幫我解圍,結果你不快點救我倒是先想著自立為王!」
眼看著劉邦就要發飆了,張良和陳平趕緊暗中踩了踩劉邦的腳,還好,沒了酈食其劉邦身邊還有張良和陳平。張良對劉邦悄聲說道:「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不順著點韓信呢?不如順坡下驢算了,封韓信當王。讓他在齊國對楚軍也有個牽制,不然韓信一叛亂咱更沒的玩了。」
張良的話讓劉邦也清醒了許多,劉邦演技也是不一般,接著假裝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就應該做個真王!何必要做個假的代理王!」說完這句話,就好像之前罵韓信只是因為韓信要求不夠高!
劉邦又怕韓信的使者回去之後說錯話,便讓張良前去封韓信為齊王,穩住韓信。
一時間韓信成了一塊香餑餑,劉邦需要韓信的忠誠,項羽也對韓信無可奈何。
項羽也想學著劉邦策反英布那樣策反韓信,便派說客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凡是能當說客的,那必然是能說會道,比當今的導遊們還要會說。武涉來到齊國後,像酈食其忽悠田廣一樣,對自己的主子只讚揚不批評,把別人的主子說的一無是處,一捭一闔,先害後利。思慮一番後,武涉對韓信先說了「害」,「天下人對秦朝痛恨已久了,大家合力才將秦朝滅亡,按功勞大小裂土分封,各自為王,罷兵休戰修生養息。如今漢王背信棄義揮師東進,侵犯別人的國土,掠奪他人的封地,攻破了三秦之後又率軍出函谷關,集結各路諸侯攻打楚國。劉邦這老小子是不吞併天下不肯罷休。貪心不足,太過分了。而且漢王這人不可信任,多少次都差點被我們項少爺圍困,要不是我們項少爺宅心仁厚,他劉邦早死了。如此的不可親近不可信任。您卻自以為和漢王感情深厚,為漢王出生入死,可到最後還是要被漢王擒殺。之所以您現在還能活著,都是因為項王還活著。」不得不說,雖然武涉是忽悠韓信策反,但所說完全切中要害,韓信或許臨死會想到武涉的這番話,沒想到會一語成讖。把「害」說完了,武涉接著說了「利」,「當前劉項戰爭,您是關鍵點。您若是向右站,那麼項王贏,如果您向左站,那麼項王就贏。您和項王是有舊交情的,為什麼不反漢助楚。到時候可以三分天下獨霸一方。如今您若是放過這個好機會,就只能幫著漢王攻打項王了,一個聰明睿智的人會這樣做嗎?」
之前說過,韓信是個功名心很強的人,但絕對不是個小人。反而是個懂得知恩圖報,忠心不二的人。雖然武涉的一番話說的入情入理,但並沒有打動剛被封為齊王的韓信。韓信禮貌的回絕了:「我曾經侍奉過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士。漢王對我言不聽計不從,也很不重視。所以我才背楚歸漢。漢王授予我上將軍,給我上萬人馬,將自己的衣服給我穿,把最好的食物給我吃。對我言聽計從,所以我才有今天的輝煌。人家對我親近信賴,我要是背叛人家的話,太沒人性,我韓信至死不會變心,望您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吧!」應了那句當下很流行的話「如今你對我愛答不理,日後我讓你高攀不起。」
武涉一看韓信意已決,便告辭而去。
而此時韓信手下的謀士蒯通也看明白了,天下大勢的走向,全在韓信一人的身上。倘若韓信真的脫離劉邦與楚漢三分天下,那自己就是和張良蕭何等人平輩的了,是王下臣。如果韓信不自立,那自己還是個臣下臣。而且蒯通也知道武涉雖然是遊說,但說的完全沒錯,假如有一天項王被滅,以韓信的能力和劉邦的為人,韓信絕對會功高震主,早晚要死在劉邦手裡。
蒯通便也來開始勸說韓信,但剛才武涉那麼動情動理的勸都沒用,自己要換個辦法了。理說不動,情說不透,那隻能從迷信上忽悠了。蒯通對韓信說:「我從前學過看相。」從古至今人們都對自己的命相充滿興趣,更不用說一心想出人頭地的韓信了。
韓信一聽就來了興趣,問蒯通說:「先生給人看相都是用什麼方法呢?」
蒯通回答說:「人的高貴卑賤在於骨骼,憂愁、喜悅在於面色,成功失敗在於決斷。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無一失,絕對準!」
韓信就笑著問蒯通:「那麼先生看我的相怎麼樣?」蒯通假裝神秘的跟韓信說:「那希望隨從們可以暫時迴避一下。」
待周圍的人都散去了後,蒯通對韓信說:「看您的面相,只不過封侯而已,而且有危險不安全。但看您的背相,就貴不可言了。」
韓信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蒯通說:「當初天下舉兵起事,天下英雄豪傑紛紛建立名號,天下有志之士紛紛呼應,像雲霧一樣聚集,如魚鱗般多。如同火焰迸飛,狂風驟起。那個時候大家關注的是秦國是否會滅亡。可如今,楚漢紛爭,使天下的無辜百姓肝腦塗地,暴屍荒野。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轉戰四方,追逐敗兵,直至滎陽,趁著勝利前進。聲勢震動天下。然而卻被困在了京、索之間,在成皋被阻三年了。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代憑藉險要抵擋楚軍,雖一日數戰,卻都無尺寸之功,甚至幾次遭受慘敗幾乎不能自救。先是在滎陽戰敗,又在成皋受傷,逃亡於宛、葉之間。漢王智盡勇乏了。將士的銳氣長期困頓,倉庫的糧食也消耗殆盡,百姓疲勞困苦,怨聲載道,人心動蕩,無依無靠。我覺得這樣的局面非天下聖賢不能平息。當今劉、項兩人的命運都懸在您手裡。您若協助漢王,漢王就勝利。您若協助楚王,楚王就贏。雖然我願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可就怕您不肯採納啊。如果您可以聽從我的計策,讓楚漢都能不受傷害,同時並存,您就可以和他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一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那三方都不敢輕舉妄動了。憑藉您的聖能賢德,眾多兵馬,又佔據富饒廣闊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漢楚兵力空虛的地方,威脅漢楚罷兵。此舉為天下百姓保全性命,天下歸心群雄響應,天下莫敢不從。之後再割取大國的土地,削弱強國的威勢,用以分封諸侯。諸侯恢復之後,天下必將感恩戴德,聽命於齊。穩守齊國的固有疆土,佔據校核、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諸侯,恭謹謙讓,那麼天下的君王都會相繼前來朝拜齊國。我之前就聽說『老天給你的你不要,必受其咎。機會來了卻不把握,反受其殃。』希望您能好好考慮。」
蒯通的說法和當年酈食其的想法完全一樣,還處在戰國時多國並存的思維里,還沒有中國大一統的概念。當時酈食其勸劉邦,多虧張良最後來了。如今蒯通勸韓信,多虧韓信講究忠義。若是沒有張良和韓信兩個人,恐怕中國經歷了秦朝短暫的一統後又要回到分裂的狀態。若不是張、韓兩人對劉邦一統中原的支持,就沒有前後四百多年的兩漢,後世也未必會有那麼根深蒂固的「一個中國」思想,或許今天的中國也會像歐洲一樣,許多小國並存。也或許,中華民族早就被匈奴早早滅掉,只存在於歷史中的一隅。
對於蒯通的一番勸說,韓信依然堅持己見,忠於劉邦。將自己對武涉的話又重新對蒯通說了一遍。
蒯通的錯誤像如今很多人一樣。許多人在勸別人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是站在一個「旁觀者清」的立場上客觀分析,卻往往忽略了被勸者的感情立場。要知道,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正是因為人類感情豐富,才讓這個世界變得多姿多彩,讓生活有了喜劇和悲劇。
蒯通又接著勸道:「你自認為和漢王交好,想著建立流傳萬世的功業。我卻認為這種想法錯了。當年張耳和陳餘還是普通百姓的時候,兩個人為了對方可以拋頭顱灑熱血。後來因為張魘和陳澤的事情,使得兩人滋生仇恨。常山王張耳背叛了項王,帶著項嬰的人頭投奔了漢王。帶著漢軍攻打趙國,殺死了成安君陳餘,被天下人恥笑。這兩人的交情堪稱當世友情模範啊,可到頭來卻都想將對方置於死地。這是為什麼呢?禍起於貪,人心深不可測。如今您用忠誠和信義與漢王結交,感情肯定比不上張耳和陳餘的關係。而你們之間的牽扯的可不是張魘和陳澤那麼簡單的事情。所以你覺得漢王到頭來不會殺你,是錯的。文種、范蠡(勾踐滅吳兩大功臣)讓本該滅亡的越國復興,幫主勾踐滅掉稱霸諸侯。越王功成名就之後文種被迫自殺,范蠡被迫逃亡。獸已盡而獵狗烹。以交情來說,你和漢王遠遠不及張耳和陳餘的感情,以忠誠和信義而論也比不上文種、范蠡和越王的。從這兩個例子來看,就足夠您判明是非了。希望您可以深思熟慮。」
蒯通掏心掏肺的對韓信講著,可韓信依然沒有動心。蒯通真是急了,韓信再不聽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勸下去了。
蒯通想了片刻,又對韓信說:「我聽說勇武、謀略讓君主感到有威脅的人,會有危險。功勛卓著的人也會得不到應有的賞賜。讓我說說大王您的功勛和謀略吧。您橫渡河西,俘虜趙王,生擒夏說,帶領軍隊奪取井陘,殺了成安君,攻佔了趙國。又以威望收服了燕國。平定安撫了齊國,又向南殲滅楚國軍隊二十萬,向東殺死了楚將龍且,西面向漢王奏捷報。可以說功勞天下無雙。計謀出眾,世間少有。如今您具有威脅君主的威勢,擁有無法封賞的功績和聲望。還有哪容得下您呢?身處臣子的位置卻有著讓國君震撼的能量,名望蓋過了天下所有人,我真是為您捏了一把汗啊!」
韓信聽的不耐煩了,但是看蒯通一片真心也不好意思明著拒絕,便回答說:「先生暫且說到這裡吧,讓我仔細考慮一下。」
蒯通一看,以為自己廢了半天的口舌,韓信終於鬆動了。然後很開心的回家準備對韓信的下一輪教育了。
蒯通雖然是個一流的謀士,卻不是個業務很精的縱橫家。
捭闔之術有三個層次,最初級叫說(shuō)服,自己一味的講,不停的給人強行灌輸自己的思想,直到給人洗腦。中級的叫說(shuì)服,和對方一問一答,將對方引入自己的思想中,再尋機忽悠。最牛的叫溝通,聽對方怎麼說的,然後揣摩出對方的心理,然後再對症下藥。鬼谷子說過:「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
蒯通這麼完全不管韓信的心情和想法,自己縱使說的天花亂墜,也還是沒有用的。像韓信這樣一直以來遭受了那麼多次挫折和困難還不放棄,努力成為風頭無兩的漢軍統帥,便說明韓信是個意志堅定的人。
韓信能納李左車等人的獻策,那是因為自己有著謙虛納諫的性格,並不代表自己的思想可以隨意被人改變。
在當時儒家的忠君衛道思想還不是主流思想的時候,韓信能如此堅持忠誠和信義,實在是個不簡單的人。不愧為蕭何所稱讚「國士無雙」。
當然了,除了韓信的人格的確不錯外,在政治上確實是個白痴,不像張良和蕭何兩人,雖然也是對劉邦忠誠不二,但兩人都知道該如何自保。
一連過了幾天,蒯通左等右等都等不來韓信的答覆,以為韓信就差最後一把火了。就跑來接著勸諫韓信了。
蒯通對韓信說:「能夠聽取別人的建議,就能發現事情變化的徵兆。懂得,就能把握成功的關鍵。聽取意見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決策失誤而能安然無恙的人,實在少之又少。聽取別人意見很少判斷失誤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語去蠱惑他。計謀籌劃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必用花言巧語去擾亂他。如果甘心做劈柴喂馬這些下賤的差事,就會失去爭取萬乘之國的機會。安心於微薄俸祿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辦事果斷是聰明人的表現,猶豫不決的辦事是為自己引禍。專註小節,便會丟掉大局。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決定後又不敢冒險,也是事情的禍根。俗話說:『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蟄。騏驥之跔躅,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喑聾之指麾也』。這些俗話都說明了能付出行動是最可貴的。所有的事業都是成功難,失敗易。機會難以抓住卻容易失去。時機丟掉了就不會再來。希望您認真地斟酌一下。」
韓信聽罷,出於人格還是不忍心背叛漢王,出於政治低能,覺得自己功高勞苦劉邦不會對自己怎麼樣。於是便說了自己的想法,明確的拒絕了蒯通的意見。
蒯通對上這麼一頭倔牛實在是無語了,又是氣憤又是失望。見事已至此,恐怕再跟著韓信也沒什麼好下場了,便裝瘋賣傻地當起了巫師。
楚漢戰爭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到了白熱化,但兩邊誰都沒法更進一步。
從陳勝起義開始中原戰火紛飛了多少年,老百姓們不堪重擔,年輕人們也都打仗打的厭煩了,不知道這場戰爭什麼時候是個頭。當時還想一心打下去的也只有劉邦和劉邦底下那群欲立不世之功的文臣武將了。就連項羽都打夠了。
本身項羽也沒想一統天下,只要大家都老老實實的認自己做老大就行。結果沒想到平定秦朝之後跑出來個田榮造反,接著劉邦又趁亂搶地盤,自己不得已只能打下去。自從聽信讒言趕走了自己的「亞父」范增之後。雖然憑著自己超人一等的軍事才能幾番將劉邦剿滅,但身邊畢竟還是缺少了一個能指揮大局運籌帷幄的人。
現在整個北邊都是漢的地盤了,自己雖然能力拔山河,可自己的手下跟劉邦的手下卻不是一個等級上的。這就好像是一個高中生帶著一群小學生打一群初中生。這也怨不得別人,一向自詡天下無人能與之爭鋒的項羽也從來不會像劉邦那樣重視人才。如今將自己牽制住的韓信,和用計趕走自己亞父的陳平,給漢軍增添了無限戰鬥力的英布,當年可都是自己陣營的人。
項羽現在真的是感到分身乏術,前有劉邦對峙,側有韓信牽制,後面還有個像老鼠一樣的彭越騷擾自己的運糧隊。
沒辦法了,一向以大丈夫為準則的項羽,也不得不拿起劉邦的老爹劉太公做文章了。此前睢水之戰項羽把劉邦的一家老小全俘虜了,好在自己逼格夠高,不屑於拿人家的家眷做文章,一直好吃好喝的養著。可現在非常時期也顧不了那麼多了。
在某一天,兩邊又都把弟兄們拉出來互相罵街了,項羽終於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鐧,抬出了劉太公。
項羽對劉邦喊著:「你最好趕快投降,不然的話我就立馬把你老爹給煮了。」
咱中國人一直自詡文明之邦,就算那時候還不是獨尊儒術的時候,「孝」字也是最基本的人格素養。按理說就算劉邦不會為了爹就拋棄大業,但慫一慫總該是有的。
誰知道劉邦看了哈哈大笑,對項羽說:「當年我和你同為臣子接受楚懷王的命令,曾相約結為兄弟。所以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自己的老子,記得分我一杯羹啊。」
項羽一聽就炸了毛了,劉邦你簡直就是個二皮臉啊,這種話都說的出來。
自古多是不要父親的兒子,卻少有不要兒子的父親。都說父愛如山,可當年劉邦為了自己能跑掉幾番將自己的寶貝兒子和寶貝閨女推下馬車。人家劉邦為了自己連兒子都能不要,更何況他老爹呢。
項羽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劉邦根本不按套路出牌。或者說,劉邦這人根本沒有基本的人性。
項羽太生氣了,下令左右立馬殺了劉太公,看看劉邦到底是不是真能喪心病狂到吃下自己老爹的肉。
正當劉太公老命不保的時候,有人出來攔住了項羽。
這人不是為項羽的名聲著想,而是因為,他想保自己親家的爹。是的,這人就是項伯。
項伯是典型的沒有什麼大志向大智慧的人,若不是出身好,真就只不過是個混社會的殺人犯罷了。他留在項家,那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項伯對自己的小侄子說:「侄兒啊,你這樣可不好。要立志奪天下的人是不會在乎自己家人的,你就算殺了漢王他爹,也沒有什麼好處,增添仇恨罷了。」
項羽畢竟也是個正人君子,冷靜下來之後倒也沒繼續為難劉太公,便這樣饒了劉太公一命。
此計不成,又生一計。拿劉太公要挾劉邦還算有點威力的話,那項羽現在想出來的辦法簡直就是來逗樂的。
項羽要和劉邦單挑。
現在學生打架都沒有單挑的了,天下大事項羽居然想到要單挑定勝負。在政治方面項羽簡直就是個呆萌青年。
劉邦聽完就「呵呵」了,誰不知道你項羽在打架上天下第一,你讓我一把年紀的老頭子跟你個小青年打架,你逗我呢。
劉邦果斷拒絕了項羽這天真的想法,說:「我寧願鬥智。」
項羽簡直氣的腦子都要「抽筋」了!覺得自己腦子完全不夠用了!
氣急敗壞的項羽挑了一群戰鬥力比較高的士兵到漢軍營前挑戰,劉邦根本不出戰,楚軍就算是喊破了天自己都全當沒聽見。
漢軍中有個四川人,叫樓煩,是個神箭手。劉邦就派他去射前來挑戰的楚軍。果然這樓煩沒有辜負劉邦的信任,項羽精挑細選出來的楚軍勇士,來幾個就被樓煩射死幾個。
順便提一下,漢朝之前有個北方游牧民族叫樓煩,楚漢時期有雙方都有樓煩的僱傭軍,樓煩人善騎射,屬於春秋時候的北狄。後來匈奴的冒頓單于一出現,就把這群樓煩人給征服了成為匈奴的一部分。當年趙武靈王就率先收納過樓煩的軍隊。古時候的騎兵就相當於今天的裝甲部隊,善於騎射的樓煩軍在當時是戰鬥力極高的,所以楚漢兩軍也樂於養著這幫外族替自己打仗。而被項羽嚇退的這個樓煩就叫樓煩,而不是樓煩軍中的某一人。據說是劉邦在巴蜀時發現的一位神射手。當然,您如果說那個樓煩只是一個樓煩族的射手也無可厚非,畢竟我的說法也是沒有正史支持的,至於到底哪個是真相看官們倒是也無需糾結。
一連被射死了幾個楚國勇士後,項羽惱了,親自披甲持戟來到了漢軍營前,狙擊手樓煩在那等著呢,一看又來了個楚軍,就要搭弓上箭。只聽見悶雷一聲。
項羽如天神下凡般持戟於漢軍營前,大喊了一聲。如張飛當陽橋上呵退曹軍一樣,項羽這一嗓子,也是給樓煩嚇軟了。只不過張飛那一嗓子是演義,項羽這一嗓子是史實。據正史記載,樓煩看著吹鬍子瞪眼的項羽當場嚇得僵硬了,根本都不敢正視項羽,更別說放箭了,灰溜溜地就跑回了軍營。
所以說,什麼氣場,什麼殺氣。的確是有的,鄙人相信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能量體組成,能看得到的山川河流這些實物,看不到的善良與邪惡,都是能量。當一個人強硬的能量遠遠超過另一個人的時候,就會給人壓迫感。當一個人的善意的能量觸及了周圍的一切,人們就可以感受得到他的慈悲。為什麼有的不法人員會讓人感到恐懼,為什麼有些高僧長者讓人感到親切,正是原因如此。
你的心是怎樣,你的世界就是怎樣。心裡充滿惡意,你的周圍會有多的恐懼和冷漠。心若充滿善意,你將迎接更多的微笑和援手。
劉邦這邊聽說項羽親自找上門了,有點慌了。自己還是有點眼力勁出去和人家談談吧,別逼的人家沖營自己可就不好過了。
劉邦迫不得已,終於不再龜縮了,項羽開心了。可是開心了沒多久就又不開心了。
因為劉邦不是來跟他打硬仗的,而是來打嘴仗的。
劉邦東拼西湊起了項羽的十條罪狀。這麼說吧,如果楚漢戰爭是楚勝,那這些罪狀根本就不是罪。如果是漢軍贏,那項羽做的這些事情就是罪。凡是有人要推翻一個秩序再建立一個新秩序,那他在這條路上肯定會犯許多錯誤和罪行。只不過如果這個人成功的話,那些就都不是罪行,如果失敗了,就只有成王敗寇的份了。舉例來說,一群人把一個王朝推翻了,叫起義。一群人被一個王朝鎮壓了,叫叛亂。
那麼我們就說說劉邦給項羽扣上的十頂帽子都是什麼。
第一,當年楚懷王說了誰先入關中誰就是新的秦王,劉邦先入的關中而項羽卻將劉邦封為了蜀王。(當時的川蜀還不是天府之國,典型的窮山惡水。)
第二,假託楚懷王之命殺了卿子冠軍宋義,自封上將軍。
第三,當年受楚懷王之命去援救趙國,幫趙國擊敗了秦軍理應回去報告楚王,結果項羽接著挾諸侯軍西進關中。
第四,當初楚懷王說了到了秦地要用懷柔政策,不能燒殺搶掠。結果項羽少了秦朝皇宮,挖了秦始皇陵。(當然不可能全挖了,秦始皇陵今天都沒挖開呢。)
第五,殺了投降的秦王子嬰。
第六,騙二十萬秦軍投降卻又把他們全部坑殺,還封了秦朝的降將。
第七,項羽把跟自己關係好的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的地方。把像劉邦這樣跟自己關係不好的都封到了些窮鄉僻壤去。
第八,趕走義帝,自己建都侵佔其他諸侯國的地盤。
第九,派人在江南偷偷的殺死了義帝。
第十,項羽身為臣子卻殺了自己的君主,殺降,不守信譽,天下不容,大逆不道。
好了,項羽的十條罪狀說完了。各位有啥想法。
當然了,政治靠的是宣傳。不管劉邦是不是也干過很多為非作歹的事,大眾隨的只是大流。楚漢兩軍眾將士也不管是不是所有的諸侯都干過類似的事,但今天的焦點就是項羽。
就項羽這脾氣?劉邦當著幾十萬人的面揭了他的短,他還不瘋了。
在項羽心裡,大丈夫打仗可以用計謀,但不能磨磨唧唧。你這好不容易出來了,還在這揭我短不打仗,真心很煩人。你不動手我動手。
當即讓埋伏的弓箭手們放箭,這次誰勸都沒用了。
亂箭齊發。有一箭不偏不倚地射在了劉邦的胸口上。
兩軍交戰,哪方主帥受重傷,那就離潰敗不遠了。
qaq
推薦閱讀:
※【西漢】趙氏孤兒圖 講解版
※人生起伏中的清醒與韌性——讀《千古悲催帝王候 西漢海昏侯劉賀的前世今生》
※諸侯皇皇徐州西漢楚王墓及陪葬墓出土的玉器
※從《大漢楚王》審讀西漢楚地玉器(上)
※西漢·賈誼《惜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