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自閉症的認識與預防

愛與分享兒童自閉症的認識與預防如何早期發現嬰幼兒自閉症經過多年的臨床觀察和實踐,當患兒出現以下癥狀時候,就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不要因為家長的粗心而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1,嬰兒出生後表現很難帶。經常無緣無故地哭鬧,很少在清醒的時候安靜或微笑,夜內哭鬧到天亮才能安靜。2,嬰兒似乎總是處於淺睡眠狀態,一有動靜就醒,睡眠時間明顯少於正常嬰兒。3,嬰兒沒有正常的目光接觸。4,用一般嬰兒喜歡的小玩具逗引沒有反應,不會目光隨著移動,對父母也沒有明確的目光接觸,好像直接把人看穿似的。5,同齡嬰兒對他沒有吸引力,不會用眼睛進行注視。6,對父母及家人沒有親情感。如發現以上情況大部分都符合寶寶的表現,就應該及時去正規醫院診斷。【父母嘆】父母是跨越自閉的最大障礙父母是寶寶至親的人,當寶寶面對疾病困難或暫時的成長和發展阻礙時,爸爸媽媽不應消極忽視現狀或灰心喪氣面對未來,從而把這樣負面的情緒帶給寶寶,影響到寶寶的康復與成長。這裡提醒年輕的爸爸媽媽們,當寶寶在0-3歲階段極易出現一些自閉症的先兆時,要及時的做好「四心」父母,使自己成為幫助寶寶跨越或遠離自閉的良好助推器,而不是寶寶健康成長途中的隱形障礙。放下自尊心當父母發現寶寶有疑似「自閉症」的一些言語、行為反應或經專家診斷初步鑒定為嬰幼兒自閉症時,要坦誠地面對現狀,千萬不要因為忌諱「自閉」這樣的詞眼而迴避現狀、否認事實。在親子中心我們就曾遇到這樣的家長,她的寶寶的的確確在言行上與其他寶寶有很大的不一致,能力上也難以達到普通寶寶的平均水平,活動中時常跟不上集體的節拍。當親子中心的負責人善意地提醒她需留意嬰幼兒自閉症方面的問題時,卻遭到家長的不理解:「誰說我的寶寶有自閉?我的寶寶這麼聰明快樂,怎麼可能有自閉症那種病呢?!」 家長的這種一味「否認態度」很可能會導致寶寶錯過接受矯正和治療的最佳時期。所以父母要對寶寶嬰幼兒時期患自閉症的可能情況有個正確的認識,不要錯誤地以為患自閉症是「丟人的事情」;孩子得了自閉症只會讓家長煩惱和難堪……在這裡我們建議爸爸媽媽放下這種要命的自尊心,就像上面提到的親子中心裡的情況一樣,如果我們遇到,那就平和地聽一聽專業人士的意見,耐心地問一問有關自閉症的一些信息,至少做個初步的了解,及早準備,防患未然。同時,也要勇敢面對現實,爭取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對於親朋不必隱藏實情,而應爭取他們的同情和支持。拾起信心當發現或確定自己的寶寶有自閉症先兆時,父母往往會有些灰心失意或倦怠心理,在這個時候,一定要對自己和寶寶未來有信心。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來為寶寶尋找一個理想的教育訓練環境,幫助寶寶走出暫時的困境。我們同樣遇到過這樣的爸爸,他的2歲大的寶寶存在著言語發育遲緩和語言理解障礙,每天離開親子中心時,都不肯和老師以及其他小朋友打招呼說再見,他的爸爸只能靦腆地解釋說:「他不大會說話,呵呵。」這時就會有「熱心」的家長過來詢問:「他不會說話啊?他都多大啦還不會說話?」經這樣一問,這位爸爸以後可能就更沒信心面對他人的詢問,也沒信心面對自己寶寶的「說話問題」了。我們鼓勵爸爸媽媽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不要否認孩子,當眾把他解釋為「不會說話」;二不要覺得面對他人沒有信心,退縮的態度也只會讓寶寶感受不到你的愛與力量,對鄰里好友的詢問和關注要給予適當的誠懇的回答,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援。此外有些爸爸媽媽會自己學做教師來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這樣的行動非常值得鼓勵,但與此同時我們要奉勸父母們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要太急躁,因為小兒說話需要有一個較長的學習過程,它是沒有捷徑可行的。實際上,小兒語言的進展在開口說話之前是悄然進行的。如果此時父母灰心喪氣、沒有信心,放棄教孩子說話,那麼失敗是在所難免的。在孩子未開口之前,父母或許很難看到他們的進步,這常常影響父母教孩子的信心。為了避免這一點,我們建議爸爸媽媽經常記錄寶寶的行為表現。對於能說話的孩子,父母要記錄他們用辭彙的性質,是名詞還是動詞,是一個字還是兩個字的詞語,是短語還是句子……由此,父母可以得到孩子語言學習的反饋信息,在實實在在的數據面前增強信心。培養細心爸爸媽媽可能在寶寶0-3歲特別是1歲以前把更多的關注放在寶寶的身體護理上,對於寶寶偶爾表現出來的一些情緒、行為反應,可能沒有過多地留意,特別是現在很多雙薪的爸爸媽媽,工作佔據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即便對於寶寶一些經常性的表現都能未加以關注。例如有些寶寶很不怕生,他到任何一個新的環境都不表現出一般孩子的驚恐、好奇和焦慮,對身後的爸爸媽媽也不產生依戀之感,這時候粗心的媽媽卻還可能會把他說成:「我們的寶寶好勇敢的,他到哪兒都不粘人。」與之相對應的一種情況是,寶寶即便到了親子園,到了他平時熟悉的環境,他還緊抓著奶奶不放,別的小朋友從身邊跑來跑去地玩,他也不肯加入其中,這時候粗心的奶奶可能也會說:「你看我們家寶寶和我多好噢,他就喜歡跟著我。」我們說以上例舉的兩種情況其實父母細心一點都是應該引起注意的,小寶寶過度的對外界情感麻木或情感抗拒都不是正常的表現,另外也有一些患兒2--3歲內基本正常,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常不引起家長的注意,以至於使病情極速惡化,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所以希望細心的爸爸媽媽及早觀察、及早發現,幫助寶寶「對症下藥」地及早接受訓練,健康地成長期來。家庭成員團結一心 寶寶是一個家庭的中心,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都應相互關心,相互協助。當寶寶取得一些進步時都應相互鼓勵,同時也讓寶寶感受到家庭里融合的氣氛,不要當著寶寶的面埋怨或責怪家人,為寶寶創造良好的成長空間。【「親子」壇】南京新寶寶親子園的張園長向我們介紹她成立了四年的親子園時,提到最多的一個詞是「感覺統合」,這是她們親子園採用最廣的一種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寶寶各方面健康成長的好方法。※什麼是感覺統合?現代科學研究進一步發現,人之所以具備完成各種活動的能力,是建立在 「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內外知覺做出反應。只有通過感覺統合,神經系統的不同部分才能協調整體工作,使個體與環境順利接觸。 」這一基礎上的,當這一系統由於發育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運轉時,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易緊張、膽小、內向、愛哭、不合群、脾氣暴躁、吃飯挑食等行為問題。這種發生在兒童時期,由於大腦對身體感覺統合的障礙,在醫學和心理上稱為感覺統合失調或學習能力障礙。親子園所採用的「感覺統合療法」是當孩子有感覺統合異常的時候,所需要接受的治療,它不同於一般的遊戲,必須經過親子園的專業人員,依照孩子的生理及心理發展與個別差異,有計劃的設計適合孩子的活動。其中包括利用懸吊、擺盪、旋轉、及溜滑板等器材,讓寶寶在多變化的活動過程中,得到豐富且適當的感覺刺激,以促進感覺統合功能的正常化。通常接受感覺統合治療的孩子都非常高興,因為治療的過程不像想像中地那麼困難。因此「感覺統合療法」對0-3歲的易出現自閉症先兆的寶寶是非常有幫助的,張園長建議存在嬰幼兒自閉症困擾的家長們可以在家中準備一些「感覺統合療法」需要的教具,以能夠使兒童得到適切的刺激感覺,這些感覺包括滑行板、盪鞦韆、吊繩、懸吊橡皮圈、彈簧床、溜滑梯、平衡船、旋轉盤、吊網旋轉、吊杆倒吊、排球、足球或橄欖球上滾搖晃動、大龍球、大油桶內滾動、懸吊木馬上擺動、刷子或海綿或手套刺激或摩擦手指手臂或全身、玩黏土、手指畫、呵癢、球池等等。「乾淨的家裡不一定要整齊」此外,張園長還特別提到家庭環境其實對寶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像她們親子園中有個22個月大的寶寶,他的言行和一般小朋友比起來就有些特殊,不愛說話,對外界環境的感覺也不是特別良好。究其原因,是他的家庭環境成為影響他成長發展的最大因素:寶寶的家人都非常愛乾淨,媽媽、奶奶總是把家裡收拾地井井有條,東西從來不會亂堆亂放,抽屜、櫥門因為怕寶寶夾到手都用小繩子拴起來。張園長指出其實這樣太過整潔的家並不利於寶寶的觸覺、運動覺和前庭平衡覺的發展,「我們說,有小寶寶的家一定要乾淨是對的,但是乾淨的家裡不一定要整齊」張園長說,「因為東西堆放在家裡的地上啊門邊啊,小寶寶可以一路走過去一路摸、一路玩,這無形中增加了他多接觸外界環境的機會,而太過於整潔的家會讓小寶寶的感覺系統發展的外界刺激變的很單調、很缺乏。另外,如果怕小寶寶夾到手碰到腳什麼的,媽媽可以做幾遍動作告訴寶寶——這樣夾到手手會痛,這樣多做幾遍,小寶寶自然就學會了在玩的過程中如何保護自己了。」除了家庭的物理環境外,家庭里的人文環境也很重要,親子園裡有小寶寶不愛說話,張園長說他原來是會講話的,可是現在變的很訥口,和家裡有很大的關係,張園長曾經問寶寶家人是否有過呵斥寶寶不要「韶」,家人都否認說因為寶寶小還沒有達到「韶」的地步呢,但是寶寶的奶奶因為怕吵、喜歡清靜,所以經常會在愛說話的爺爺面前說:「吵死了,你還能閉嘴不講話啊?」如此說多了,寶寶一定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輕易不敢多說話了;而且家裡也很少開收音機、音響什麼的,看電視音量也很小。如此情況下,寶寶得到的聲音刺激很少,聽覺發展就會出現遲緩,加上奶奶造成的心理「陰影」,寶寶變得不愛說話,也不「會」說話。「目前他的奶奶可能是他發展的最大阻礙,她的一些生活習慣需要作一些改變。」張園長最後補充道,「家庭是寶寶成長的主要環境,也是配合"感統訓練』的最佳場所,所以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注意以上這些潛在因素,以免它們影響寶寶的健康成長。」【專家談】 1943年,美國醫生、心理學家利奧?凱納(Leo.Kanncr)首先提出"嬰幼兒自閉症"的概念 :它是一種腦功能障礙引起的嚴重的長期發展障礙的綜合征。其發病以男孩多見,男女孩比例大約為3:1左右。起病年齡多為30--36個月,通常在三歲前可以察覺,主要表現:主要為不同程度的人際互動交往障礙、溝通發展的障礙,以及局限性狹窄的興趣與固定僵化的行為等三大特徵。患自閉症的人自嬰幼兒期開始就呈現眼睛不太看人,不理人,缺少和人建立互動建立親情的人際關係發展,在動作和語言溝通的發展上有明顯的遲緩或質的方面的障礙,以及出現一些特殊的偏好和固定的行為等。其實自閉症兒童最大障礙是交往障礙,包括語言障礙。兒童孤獨症這種嚴重兒童心理發育疾病大多累及語言中樞,其中言語發育延遲最為多見,嬰兒咿呀學語減少,常發出尖叫或無意義的音節,語言理解能力障礙,缺乏對講話的反應,往往不能用語言交流,常模仿重複別人簡單的語句,或出現代詞混淆等。部分即使有語言發育的患兒,也會出現語言退化,言語交流越來越少,發音不清或無意義的語言。由於缺乏或者說是沒能掌握與外界交往的能力,他們常常沉浸在封閉的自我世界中,而只有通過教育和訓練才能幫助他們建立這種能力,使他們從自我的世界中走到現實生活中來。【對策探】※家教:爸媽來助寶寶成為「語言達人」兒童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很多,包括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及後天環境的刺激不足,尤其是現代雙薪家庭,不少父母忙於工作,忽略親子互動,使得牙牙學語的幼兒出現語言發展進度跟不上年齡成長的現象。因此兒童是否敢大膽開口講話與家庭環境有非常大的關係。因此,家長要創設一個能使孩子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要抽出時間與寶寶一起遊戲、玩耍,增加與寶寶的語言交流。如果總是讓寶寶一人獨自玩耍,語言交流又從何談起呢?0-1歲:0-1歲是寶寶言語形成的準備階段,別看這個時候寶寶還不會說話,但並不代表他不能學習、不會學習,恰恰相反,他就像一塊饑渴的海綿,無時無刻不在吸收著來自成人和環境的言語刺激,為真正的言語形成做著發音和理解方面的雙重準備。媽媽——寶寶最棒的老師:幾個月大的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當他們吃飽了、睡醒了,感到很舒適的時候,就會活躍起來,發出一些咿咿呀呀的聲音,有的時候,還會發出類似於「媽媽、爸爸」的「ma-ma」、「pa-pa」的聲音,這正是寶寶在自覺不自覺地鍛煉他的發音系統。但這個時候寶寶的發音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他自己根本還不能理解這些發音的含義。不過,就在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巧妙地利用寶寶的這些尚未成為語詞的發音。例如,當寶寶高興地發出「ma-ma」的音節時,如果媽媽能夠馬上面帶微笑地出現在寶寶的視野里,並且慢速而清晰地說出:「媽媽,媽媽在這裡。」次數多了,就會促使寶寶建立條件反射,進而把自己嘴裡發出的「ma-ma」的音節和自己眼前這個媽媽的笑臉聯繫起來,「ma-ma」也就漸漸具有了意義。兒歌——撫觸的最好「伴侶」寶寶的言語熏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只要你是個夠勤快又用心的媽媽。例如,在給寶寶做撫觸的時候,別忘了和寶寶說點什麼,媽媽可以自己編首關於人體各部位名稱的兒歌,向寶寶娓娓道來。如果沒有合適的兒歌,也可以配合撫觸的部位,依次告訴寶寶他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叫什麼。寶寶一邊享受著撫觸,一邊聽著媽媽柔聲細語的兒歌,多愜意呀,相信寶寶一定對撫觸和兒歌情有獨鍾。撫觸兒歌:太陽公公眯眯笑,他向寶寶問個好。晒晒寶寶小屁屁,親親寶寶小肚皮。媽媽喜歡小寶寶,摸摸手來摸摸腳……1-3歲:1-3歲是幼兒言語飛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寶寶的言語理解能力提高了,特別是2歲以後,言語表達能力迅速提高。遊戲——小小錄音機:父母可製作和設計誘發幼兒說話的材料和遊戲,使寶寶有話可說。比如「小小錄音機」要求媽媽(爸爸)與寶寶兩個人面對面地坐著或站著,先由寶寶來扮錄音機,媽媽在「錄音機」上按一下,然後說一句話,表示錄音,再按一下寶寶「錄音機」表示放音,「錄音機」必須模仿重複出來,然後再交換角色。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既能培養聽又能培養說的遊戲,其中還能增加親子之間的感情,何樂而不為呢。故事——講完還需「問」小孩子最喜歡讓家長給他講故事,但多數家長講完故事把書一放就算完事了。對此,我們不妨改一改。首先,在講完故事後再提問,特別是提一些幼兒感興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問題,效果就會更好。爸爸媽媽所提的問題要具有開放性,提問的範圍能大則大,提問的角度能變則變。比如在講故事「三隻小豬」之前,父母可問幼兒,「你從故事的名字中猜猜講的是誰的故事?他們會發生什麼故事?」這就比直接問寶寶「故事的名字是什麼啊?」好很多,因為前者更有助於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又如在引導孩子看圖片時,爸爸媽媽可能通常會問孩子:「圖片上有誰呀?」但是如果提問改成:「你從圖片上看到了什麼呀?」這樣就要更好一些,儘管它們兩者的含義是一樣的,但後一種提問的範圍擴大了,寶寶必須仔細觀察圖片,理解後才能回答,而且答案不會單一、雷同。另外,我們還要努力提倡「雙向提問」,即父母提問,寶寶來回答;寶寶提問,家長請回答。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思維,而且能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我們都知道提問其實比回答更難,如果有時講完故事之後,讓孩子提問,爸爸或媽媽回答,家長就更能了解孩子對故事的理解程度,教育就更有針對性。※膳食:蛋白質,有效促進語言發育 專家認為,兒童語言能力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其智力水平,在提高嬰幼兒語言能力的眾多方法中,最重要的一條是保證孩子獲得足夠的滋養大腦神經的物質,以促進語言中樞的正常發育。 蛋白質是腦細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占腦幹重量的30%—35%,在促進語言中樞發育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孕婦蛋白質攝入不足,不僅使胎兒腦發生重大障礙,還會影響到乳汁蛋白質含量及氨基酸組成,導致乳汁減少;嬰幼兒蛋白質攝入不足,更會直接影響到腦神經細胞發育。因此,孕婦及嬰幼兒要攝食足夠的優質蛋白質食物。 大豆富含優質蛋白質,是植物中惟一類似於動物蛋白的完全蛋白質,大豆蛋白不含膽固醇,並可降低人體血清中的膽固醇,這一點又優於動物蛋白。大豆蛋白中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配比均衡,非常適合人體的需要。人體對大豆蛋白的吸收多少跟食用方式有關,其中,干炒大豆的蛋白消化率不超過50%,煮大豆也僅為65%,而製成豆漿蛋白消化率則高達95%左右。因此,每天喝一杯豆漿不失為攝取優質蛋白的一個有效途徑。【誤區坦】愛也會導致兒童自閉症  患自閉症的孩子大多是從3歲左右開始的,專家指出,很多患自閉症的孩子並不是因為沒有人關心、缺乏愛導致的,而是因為對孩子愛太多,過分滿足和保護孩子,抑制了孩子語言、行為的自然發展而導致的。例如,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將手指向一物品,就立即拿給他,甚至孩子的目光落到哪兒,家長就立即將東西拿過來,這樣其實抑制了孩子的正常成長。1到2歲之間的孩子是語言形成的最好時機,最渴望得到啟發式教育,家長應想盡辦法刺激孩子的語言。正確的處理辦法應是,當孩子將手伸向某件東西時,應告訴他所指的東西是什麼,再問他要這個幹什麼,多給孩子一些語言的刺激,甚至是交流,孩子的語言天賦才能被激活。  過分滿足孩子,使孩子既不需要動手,也不需要動口,慢慢孩子會感覺什麼都不必做,不用說話就能滿足需求,沒有語言刺激,沒有語言交流,就失去了對語言的敏感,逐漸就會沉浸到自己的世界裡。對於一個1到2歲的孩子,反覆對他說一個詞兩三遍,孩子可能就會說出這個詞;而對於一個患上自閉症的孩子,需要向他重複說千遍甚至萬遍以上,孩子才有可能張口說出這個詞。
推薦閱讀:

開個小型的室內親子樂園需要投資多少錢?
育兒方法都有哪些?
595.與喵共舞295~周末曬太陽
672.與喵共舞332~周末去商場
兒童濕疹病因追蹤:遺傳性是主因

TAG:兒童 | 自閉症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