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錫堃《丹道養生功》1

李錫堃《丹道養生功》1 2012-03-11 13:11閱讀:

X在北大求學時期的先師(左)謝群按:修行不易,聞道亦難。紫陽真人謂:「契論經歌講至真,不將火候著於文。要知口訣通玄處,須共神仙仔細論。」呂祖論魔難道:「……及夫急於求師,不擇真偽,或辨辭利口,或道貌古顏,始自謂遇得道仙流,久後方知好利時輩。奉道之士,所患者盲師約束,六難也;及夫盲師狂友,妄指旁門,尋枝摘葉,終無契合,小法異端,互相指訣。不知:日月不出,出則大明,使有目者皆見;雷霆不震,震則大驚,使有耳者皆聞。彼以皭火之光,井蛙之語,熒熒唧唧,豈有合同。奉道之士,所患者議論差別,七難也。」菩提子鑒別真鍊師的原則之一是看他是否是「安貧樂道」的;再看是否是「精神煥發」的和「道貌凜然,儀形壘落」的;若是機緣已到,再問以丹經奧義,乃至玄關一竅。有外及里,層層甄別,豈不難哉?第一章 功 德在我國的氣功史上,可以說是練功者必重德,這是一個傳統美德。所以,老子之書曰《道德經》;莊子則指出:「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葛洪也明確指出:「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純陽子則要求其弟子,要「未修仙道,先修人道:,強調加強功德修養,是練好氣功(即修仙道)的先決條件。明清時期的氣功大師伍沖虛、柳華陽等人也都非常重視功德修養,他們要求弟子」要決地立志修德修道」,指出「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現。」《丹道養生功》繼諸聖丹經之後,自然把功德修養放在首位,給後學者指出一條練功所應當遵循的原則。那麼,修鍊氣功為什麼要重視功德修養呢?本章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論述這個問題。第一節 談一談「德」「德」字的含義是極廣的,諸如「物得以生」謂德,「事得以成」謂德,「陰陽交通」謂德,「化育萬物」謂德,「通於天地」謂德,以及「恩施」、「孝悌」、「賢」等等,都可稱之為德。以上所舉關於德的這些解釋,從不同角度說明了「德」字的含義。而本功法之功德,則是強調要遵從老子《道德經》之說的。《道德經》一 書,不但多處提到了德,而且還專門寫了《上德不德》一章,集中闡述了德的含義。老子指出:「上德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從文字上看,這段話中講了道、德、仁、義、禮等內容,實際上,老子集中講了一個「德」字。這個「德」字的含義如何理解,關係到對《道德經》一書的理解問題,所以仁智互見。筆者是從養生方面來理解「德「字之含義的。在這一章中,老子把「德」分為「上德」和「下德」兩大部分。所謂「上德」,其具體體現就是「無為,而無以為」。而「無以為」,指的就是「虛無之道」(大自然也),這是理解《上德不德》章的總綱。因為只有虛無之道,才能夠做到不爭名,不爭利,無心於萬物,無心於名望,施恩如自然,聽從自然之生化而無所為。正因為其不爭名,不圖報,所以其德便常存而不衰,這便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以,德就是道,或者說是按照道的本義去做的體現。對《上德不德》章的解釋,純陽子的注本是深得老子之意的。他說:「上德者,不言、不動、不聞、不見,合天之至真,謂之上德;無心於萬物,無心於身形,謂之不德;外忘其身,內忘其心,聽萬物自然之生化,隨其自然之流行,謂之上德不德。德字,道之別名也,即道字,非恩德之德也。」不改變道的含義,不受外界的影響,「聽自然之生化,謂之上德無為而無以為。」按照純陽子的見解,「上德」就是道,而道則是清靜虛無,法於自然的。所謂「不言,不動,不聞,不見」,是形象地說明了道是沒有思想感情,沒有後天意識,一切按照自然法則而行動的。她每時每刻,一年四季都在不停頓地造福於人類,養育著眾生,卻從來不向人類索取什麼報答,也不去聲揚自己的功勞,不表現自己的偉大,更不去聽人類對她的讚揚。總之,她只是按照自然的規律默默地去做,什麼要求也沒有。居於上德之人,已經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然之道融為一體了;他做到了外忘其身,內忘其心,無心於萬物;他每做有益於人的事,完全是出自於自然之本性,而沒有個人的私慾,因為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完全與道的精妙之理相合了。正因為他行善事而不表現自己,所以他的功德是永存的,這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含意。這種體現虛無之道的「上德」是老子所提倡並讚揚的,也是本功法所遵循的。關於「下德」,其表現是「為之,而有以為」;其結果是:因其「不失德,是以無德。」對於「下德」,呂純陽有過精闢見解。他說:「著心外用,謂之下德;有心用去,就有心望報,故為不失德;不合天之不言,不動,不聞,不見,亦無清靜自然之德,是以無德。」他認為「仁」的表現是接近「上德」的;而「義」和「禮」,就和道離得太遠了。他對「下德」的評價是:「不能虛心而心外耗,不能實腹而腹運虛,滿腹心(意),聽心(意)之指揮,心動火盛焚其腹;或守或運,形容日漸枯衰,無上德之自然。」他最後強調說:這種失去了上德之自然,就是「下德為之而有以為」的害處了。施恩望報,這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現象,從世俗的角度來說並不為過。古人云:「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其中便有回敬的意思在內了,俗語說:皇家還不白用人呢。做為禮貌而言,知恩報恩,相互幫助,則是完全應該的,所以,世俗中便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說法。因而,如果能夠按照仁、義、禮的要求去做,在今天的社會中乃是求之不得,難能或貴的。然而,如果用於練功養生,我們則主張要以上德之無為來修鍊自己,而屏去下德之有為。因為煉炁養生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做到心靜,這就要求練氣功者要把煉已放在首位。能夠達到心靜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要用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的標準要求自己。而下德之有為,在做了些好事之後總想得到某種報答,心是很難靜下來的(在這裡,我們只談個人行善而圖報,不包括因為考慮工作而靜不下來的問題);下德之有為而有以為之所以靜不下來,就是因為缺了上德之自然,受後天之識神所指揮,私念過重所造成的。而心不靜則很難做到放鬆,在心神不安的情緒下去煉炁便成了虛話。我認為,行善而有目的,分三種情況;一、有目的去行善,做有益於人的事,事做完了不再有個人的什麼要求。這就是「上仁」的「為之,而無以為」的思想。這種思想接近於上德但還不是上德;因為上德之行善是出於自然,既沒有事先的安排,也沒有事後的目的,這就是上德的「無為,而無以為」。第二種行善,是受心的操縱,因所處之環境而發,有強烈的是非觀,因而其行善必有所求。第三種行善是帶有某種強烈的願望的,所以他的行善望報之心,是產生在行善的行動之前的;而且,他想要實現的某種要求,是帶有一定強制性的。這後兩種情況,則近似於義和禮了;所以,和老子所提倡的「上德」,是不能同日而語的。老子說:「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這裡提出了道、德、仁、義、禮五個層次。這裡所說的「道」,就是「上德」;這裡所說的「德」,便是「有心於物」的「下德」。而仁、義、禮實際上屬於「下德」範圍之內的三個層次。所謂「失道而後德」,就是說如果失去了「上德」,那就淪為「下德」了。在「下德」的範圍內,仁是和順的,故接近於「上德」;而義,則含有決斷之義,因為義重則生剛,剛勝則必有果斷,果斷必有是非;換言之,義重則剛心生,心動則意馳。意馳必有為。而以有為之意為心之使,體現出來的則完全是一派氣質殺伐之心,這哪能合於上德呢。至於禮字,已經屬於「下德」之最下層了;惟其屬於最下層,才能最集中地體現「下德」之含義。純陽子說:「禮者,路也。有意於道,必有心去求,一求非上德也;谷氣應之,則真心不見,而真氣莫為之應,是以攘臂而仍之。攘臂者,殺伐之氣也,即氣質之性也。仍者,就而應之之謂也,即勝心貪意者是也。如此,則道遠矣故失道;失道者,失自然之生化,容心於萬物者也。」在這裡,純陽翁把「禮」釋為「路」,是很形象的。因為「路」乃人間之所行,是別於先天之道的。而「有意於道,必有心去求,一求非上德也」,就是因為其所求者非道,而是門路也。這一求就不是上德了。關於「上德」的論述,《道德經》的其他章中,提法與此有所不同,這裡簡要介紹一下,以加深對「上德」的理解。二十一章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二十八章中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五十一章中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為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在這幾章中所說的「孔德」、「常德」、「玄德」等,都屬於上德。呂純陽解釋「德」的這些內容說:「虛中著實,空中生有,自知自覺,涵容養中,是謂孔德之容。」所謂「常德」,即「一身無為,常德不離。德者,道也。人本清虛,清虛陰生,清虛陽降;陰生陽降,其德乃長;真常不離,反與嬰兒同體。」至於「玄德」,純陽子更有透徹的解釋。他指出:道生之的「道」字,應做「無」字解,「無」就是道,而「有」就是「術」了。德畜之的「德」,是指太和之氣。「道從太和而生,生而不舍,謂之畜」。因為「萬物本無而生,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萬物本太和而成,是以萬物莫不貴德。」這就是說,萬物之所以以道為尊,以德為貴,是因為道和德生育了萬物,卻不佔有它,不依靠它,不主宰它,不支配它仍是虛無,這就是玄德,也就是上德。以上所論述的「上德」的內容,因其至虛至靜,無為無欲,很適合本功法的練功要求,故定為本《功德》章的內容。按照這種功德的要求去修鍊,除去一切私心雜念,返還到清虛之本源,練功定會有成效。第二節 德和功的關係功德修養和氣功鍛煉是什麼關係?這是廣大氣功愛好者所關心的問題。而道生一炁的內丹修鍊之法,強調重視功德,通過清凈無為以及意守體內部位,存思守神,無中生有而生一炁,從而使體內的真氣充盈,以達到治病療疾,健康長壽的目的,乃唯一之妙法。然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必須做到清心寡欲,淡薄無為。而加強功德修養,則正是通往清心寡欲的必經之路。本書之功法,為內丹修鍊之正法,屬於中國傳統的生命哲學。學煉本功法必須注重功德修養,以求達到虛無而入靜。因為這是煉出真炁的關鍵。所謂生命哲學,就是研究人類自身生命的一種科學,其研究對象為人之本體而非客體;研究方法,就是本書所介紹的功法;而研究成果,則是通過人之體內真炁的增長來實現的。所以,人們在煉功之時,必須做到松靜自然,使身心都鬆弛下來、靜下來,才有利於真炁的產生和運行。但是,要想真正做到放鬆入靜,並非易事,其中還要經過一番艱苦的修鍊,這就是進行功德修養。練功時,人們之所以靜不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功力問題,也有功德問題。關於功力問題,將會隨著工夫的加深而逐步得到解決,此不多談。這裡著重討論的是功德問題。關於「德」的內容如上節所述,人們如果在思想和言行上背離了「德」的要求,就必然會產生出無窮的思慮來,這就是私心或雜念。這種私心雜念的產生,其根源就是後天識神在作怪;而這種私心雜念的活動,則直接干擾了先天元神的作用,所以才靜不下來。由此看,屏除私心雜念,是煉功中的必修課。那麼,進行功德修養的具體要求是什麼呢?這裡引用純陽子的一段話,可以加深我們對功德修養的理解。他說:「濟世功德,不在大小,不計多寡,但須也一片至誠。」他還說:「作善一念,作惡亦由一念」;且「世上善事是行不盡的,世上功行是立不盡的;聖賢安身,德愈高心愈下,見善如不及,望道如未見。」他又說:「予每見世俗之所謂好道者,無非求神仙接引,或學其燒丹鍊汞,或學其采陰補陽,以希長生」;至於清虛寂滅,真常大道,鮮有好之、慕之」者。(見《呂祖全書》)這裡所說的「道」,就是真一之炁,後文有詳細論述。純陽子的這些話,強調鍊氣功和進行功德修養,必須出自一片至誠,要真正做到誠心誠意,不能有半點虛假和做作。這裡所強調的一片誠意,是針對道和德而言的。誠心誠意按照德的要求去做,即「無為,而無以為」的思想去做了,這個功德修養才算是有了成效,才能夠起到凈化思想,一塵不染,屏除一切私心雜念的作用,達到放鬆入靜的目的。而那種只慕虛名,不慕真常大道的練功者,練功的目的只是為了求得「神仙接引」的人,因其練功的目的不純,不是誠心誠意地去練功,是很難練出真一之炁來的。進行功德修養,需要從克已煉心入手,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為心動則種種事生,心靜則種種事滅。正如《上品丹法》中所說:『好道之士,立心誠篤,信受無疑,須即淡嗜好,寡言語,省思慮,薄滋味,慎寒暑,均勞逸」;並在「應事接物,立身行已之際,將平日七情六慾,種種妄想念頭,刻刻掃除,當不見不聞之際,默默檢攝已心。「所以,進行功德修養,主要功夫是下在無制自己的思想上,將那些貪慾之心,名利之念,種種與道德相違背的舊習,都要來一個大掃除,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好人際關係,正確對待個人的生活和日常工作,並遵紀守法,從而除去外界的干擾,以達到清凈無為的境地。這樣,才能加速功德修養的進度。正如純陽子所說:一個誠心煉炁修道的人,應當做到」默運玄機,冥心內照,致虛守靜,和光同塵,抱一以自修;勿雜念,勿貪名利,內忘其心,外忘其形,以心御氣,以氣合神,以神合虛,以至於忘無可忘,復還清凈太虛無為之道。能明乎此,是為明道。「(《呂祖全書》)就是說,一個志誠的練功者,應當清除各種私念,拋去名利思想,連自已的身心也者要忘掉,直到忘無可忘的地步,使自己的身心完全與清凈太虛之道相合,抱一而自修,才算明白了道德之真諦。功德修養到這個地步,才能徹底解決。諸聖先賢之言,既是練功入靜的玄機妙理,也是他們練功的真實感受。從我自己練功的體會中,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當雜念不生,心與道合,處於清靜無為,松靜自然之時,便是練功的極好景況。這時便安然入坐,寂然清靜,萬念俱無;於是乎,便冥冥寞寞,不知身有已身。從而便進入無中生有的狀態,真氣乃氤氳而生,縹然而運,隨著功力的提高,便漸漸體會到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受,這便是窈冥之感。從此練功不止,就會收到理想的效果。一個練功者,如果功德不修,帶著滿腦子私心雜念練功,是一定練不出理想效果的。這是國為,如果他把名望看得很重,他就會費盡心機,千方百計地去爭名,這個「名」字就會攪得他心神不安。如果他把「利」字看得高於一切,這個「利」字就會時刻撥弄他的心弦;於是乎,他就會唯利是圖,為富不仁,一頭鑽進孔方兄的懷抱中,再也無心安坐練功了。如果他把權勢看得至高無上,這「權勢」二字猶如一面金牌,總是在他面前閃閃發光;他被這塊權勢的「金牌」所引誘,時刻在想爭到它。為了爭到這面權勢的金牌,他所想的是結黨營私,欺上壓下,打擊報復,排斥異己,瞞天過海,弄假成真等等諸多手段,已經失去了「清靜無為」的德性,哪裡還能夠入坐練功。如果他有好色之念,害人之心等等諸多不道德的想法,他是無心去練功的;即便勉強入坐,也很難做到放鬆入靜。身心不能松靜,真一之炁從何而來?以上略舉幾例有礙於放鬆入靜的私念,便足以說明功德不修是練不好功的,即很難收到大的效果。這就充分說明加強功德修養和練氣功是密不可分的。德講則功長,德失則功退,這是有關練功的一個真理,一個有志於氣功之道的人不可不慎之!練功必修德,望同志勉之。第二章 道 義第一節 道的含義古往今來,凡是練氣功者則必然談道;練功有素者亦必曰得道。那麼,道的含義究竟如何理解呢?或者說究竟什麼是道呢?就這個問題,本文略陳管見,以就教於高賢。「道」作為哲學命題,首先是由老子提出來的。他把「道」作為自己的哲學的最高範疇,在《老子》一書中作了概括論述。他首先告誡說:「道,可道,非常道。」這是提醒人們要注意,作為最高哲學範疇的「道」並不是尋常日用五倫之道,也不是治國安邦之道;而且也不是天地化生之道,不是陰陽順逆之道。因為這些方面的道,都屬於天地開闢之後的事了。那麼,老子所說的「道」,究竟指的是什麼呢?他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作了簡明的概括。他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他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說明了「道」乃是大自然的本體,是創造宇宙萬物之母;大到天地,小到微塵,以至於更微細到肉眼看不見的極精微物質,都是由道所產生的。所謂「道法自然」,就是說「道」是按照自然的規律運行的,即道是按照自身的規律而行動的。關於道的含義,晉朝葛洪曾作了明確的論述。他說:「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眇昧乎其深也,故稱微焉。緜邈乎其遠也,故稱妙焉。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光乎日月,迅乎電馳。或倏爍而景逝,或飄滭而星流,或滉漾於淵澄,或霧霏而雲浮。因兆類而為有,托潛寂而為無。淪大幽而下沉,凌辰極而上游。金石不能比其則,湛露不能等其柔。方而不矩,圓而不規。來焉莫見,往焉莫追。乾以之高,坤以之卑,雲以之行,雨以之施。胞胎元一,范鑄兩儀,吐納大始,鼓冶億類,佪施四七,匠成草昧,轡策靈機,吹噓四氣,幽括沖默,舒闡粲尉,抑濁揚清,斟酌河渭,增之不溢,挹之不匱,與之不榮,奪之不瘁。故玄之所在,其樂不窮;玄之所去,器弊神逝。「(《抱朴子·暢玄》)抱朴子(葛洪)所說的「玄」,指的就是「道」,所以他在《暢玄篇》的後面玄道並用,稱之曰「玄道」,即玄一之道,文中所說的「大幽」,指的是北方極陰之地;而「辰板」則指的是北極星。文中的「元一」就是元氣,而「四七」則指的是二十八宿;所謂「四氣」,也就是四季之氣。抱朴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道是自然之本體,天地之始祖,萬殊之大宗。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多而無數,少僅獨一;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它時顯兆類而為有,時托潛寂而為無;有無相生,變化無窮。它動似游龍翔天際,靜若卧虎藏山;動極生靜,靜極生動。它無形而生育天地,無情而運行日月,無名而長養萬物。它明如日月,快似電馳;硬於金石,柔於晨露。它處卑污而大尊貴,居幽暗而極高明。所以,道之所在,其樂無窮;道之所去,物毀神離。關於道生萬物之說,出自於《德經》,即《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這一章開宗明義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這裡講的「一」,就是先天一炁,又名真炁或神炁。「二」乃陰陽。「三」即陰陽與神炁;三者結合而生萬物。例如:人就是由父精(陽)母血(陰)與自然所給的神炁三者結合而安胎、生長起來的。正如紫陽真人所說:「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道之所以玄妙不可識,是因為道即大自然;她雖然說無形,卻包含著無窮的物質,以及萬物生化演變的道理。《道德經》中談到道的玄妙時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這就是說,道是極其微妙玄通,不是用肉眼所能看到的。所以,老子指出體會道的方法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他在《道德經》第十四章中談到道的特點時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水得,名曰微。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為無狀之狀,無象,是為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純陽子解釋這一章時說:道本無見,不可色求;道本無聞,不可聲求;道本無得,不可力求。道之渺矣,豈能見乎?惟夷夷然自見;道之奧矣,豈能聞乎?惟希然自聞。道之玄矣,豈能得乎?惟微微然自得。」這就是說,道是一個無邊無沿,無頭無尾,無上無下,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存在光明黑暗的龐然大物。歸結到一點,道說明大自然真地之炁。《周易·繫辭傳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從氣的迭運之理方面來談道的。「一陰一陽」和「陰陽」之間,不只是提法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區別。所謂「陰陽」,乃是指的陰陽二氣。根據易理來看,宇宙間之萬物莫水為氣;而氣則必含有陰陽。所以,單談「陰陽」便歸於具體的物品,中為器。《周易》指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故不能稱為道。而「一陰一陽」就不同了,她講的是陰陽二氣迭運之理,是超乎形而不離形者也,故為道。就是說,「一陰一陽」講的是陰陽二氣流動變化的規律,屬於形而上的道,因而是虛無而不可見的。而陰陽又總是在變化著,如日月之交替運行,陰晴之交互變化;再如人之行走,即左右二足之交相前進,無不體現著「一陰了陽」迭運之理。理解了這個問題,對於理解本氣功的理論是極為重要的。第二節 道和氣功上一節簡略談了一下道的含義,指出了所謂「道」,實際上就是真一之炁。《道德經》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又說「道常無名」。這是從道的本義及其實施,即德的方面來說的。從道的含義和道的德行這兩個方面來看,道已經是至高無上的了。從陰陽迭運之理來看,道是陰陽二氣運化的主宰。這就說明,道不但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而且指導著萬事萬物的變化運動,這就是所謂既有其事則必有其理。人們進行氣功修鍊,則正是以陰陽二氣為物質基礎,以「一陰一陽」二氣迭運之理為指導,來達到煉出真一之炁的。《道德經》說:「萬物負陰而抱陽。」這個「萬物」當中自然包括人類在內。人體的陰陽,主要表現在任脈和督脈。其中任脈為陰,起於下唇,終於肛門前簾;它是藏氣血之處。督脈為陽,起於上唇,終於肛門後簾;它是藏神氣之所。人在母腹中,任督本來是相通的。所以,胎兒雖骨弱筋柔;而生機非常旺盛,免疫力非常高。人出生以後,臍帶一斷,任督就斷了;上斷於口,下斷於肛門。最初,還是元神主事,還能日益健壯。但男到16歲,女到14歲以後,就日益衰微,而病而死。若能修鍊,將任督二脈重新修通,這就叫得道。因為,任督是人體之總經脈。任督通,則百脈自通,百病自除。任督通,則能恢復胎息,即胎兒在母腹之呼吸。胎兒在母腹時,不用口鼻呼吸;而是母親之呼吸帶動胎兒整體呼吸。得道者,進入胎息時,也不用口鼻呼吸,且不感到憋氣,而是非常輕鬆愉快。因為他任督通,形成了周天之氣,而與自然之氣相通;自然就像母親對胎兒那樣,會不斷供給他所需之氣。所以,得道者「神足不思睡,氣足不思食,精足不思淫」;自能祛病健身,益壽益智,精神愉快,神智過人。得道而不毀,自能長生不老;想活,可常駐於世;想死,閉目圓寂,快樂而亡。得道者居貧窮而自感富足,因他氣足;處卑賤而顯得高貴,因他神足。他真知足,且真常樂。他含醇守朴,無欲無憂,逍遙自在,清靜無為,而無不為。總之,得道者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但是,世人多不明此道,盛不知養,衰不知救,日復一日,陽盡陰純,嗚呼哀哉。他們有的愛聽鼓噪之音樂而損其聰;有的愛看艷麗這色而傷其明;有的宴飲無度而亂其性;有的恣意淫亂而伐其命。正如《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他們有的雖為億萬富翁或位尊爵顯,享盡一切物質文明、榮華富貴;但樂極則哀集,至盈必有虧。因為他們假借而非真;所以,物去則心悲。有鑒於此,丹道養生氣功主張,人應該及早修鍊自己的精氣神,或叫性命雙修。這種氣功是創於六千多年前的伏羲氏或廣成子(黃帝的老師),後經黃帝、老子、莊子、呂洞賓等人繼承和發展起來的。其功法主要有三步,即:煉精化炁,煉炁化神和無為還虛這三步。煉精化炁是煉基、煉腎,主要是意守下宮之竅位,以達到生熱安爐的目的。煉炁化神是煉心,主要是行小周天(心腎交),促使心氣和腎氣相交,以達到生和氣的目的。和氣,即生氣,可補全身,首先是補腎,補心和補五臟六腑。所以,臟腑之病一般在煉炁化神時都能治好。同時,在這一步中,有一部分炁自然會化為神氣,而去補腦。所以,這一步是本氣功的主要部分,是關鍵。第三步無為還虛,又叫胎息還丹或以神補腦。這一步中,在行大周天(任督交)的基礎上,逐漸形成胎息。胎息中,周身三宮之氣自然會聚集成金丹,繼而結成玄珠,即舍利子。所以,此功叫丹道,即修鍊金丹之大道。這三步功法簡單易學,但對思想要求較高;要求清心寡欲,要戒酒色財氣。只要能堅持勤學勤練,循序漸進,無論男女老少,一般都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且不會出偏差,沒有副作用。在練好這三步的基礎上,有的人還可進一步修鍊,進而達到立法身和徹底超脫,立法身,又叫出陽神,或叫頭上安頭,即在頭頂上出現一個自己神氣凝聚成的氣體之身。徹底超脫有各種形式,其最高形式是化為一道光升天而去。這兩步一般人練不了,也達不到。所以,其功理、功法和功能,本書不予介紹,但是,須要指出,立法身和徹底超脫並非迷信,也非神話或幻景,而是完全可以達到的實際境界。事實上,古今中外許多人已經達到。《性命圭旨》說,「自古以來沖舉者,十萬餘人。」所謂「沖舉」,就是得道成仙,徹底超脫而去;其中有帝王將相,有高山隱士;有富貴者,有貧賤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被譽為中國人遠古祖先的炎帝和黃帝都是修鍊道家氣功而得道成仙者。上列數字尚未包括佛教中自覺或不自覺採用性命雙修的方法進行修鍊,而成佛得道者;更未包括世界各國、各民族中自覺或不自覺採用各種性命雙修方法修鍊,而得道者。氣功中許多現象,現代科學尚難以說明。矚目於它的科學家正日益增多。當今世界公認,現代科學的發展方向是研究生命科學。人是最高級的生命;而且人類全部活動的目的應是增進人的幸福。因此,能使人心身健康而達到真正幸福的氣功必將得到科學界日益增長的重視。可以預期,丹道養生氣功一旦人們(特別是科學界)所了解、所掌握,必將成為指引現代科學前進的一盞光輝燦爛的指路明燈。而本氣功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則正是道學的原理。第三章 陰陽五行和人身第一節 陰陽五行要理解本氣功的功理功法,就需要學一點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知識——陰陽五行學說。陰陽之學源於《易》的研究,陰陽的理論是《周易》的核心。孔子晚年致力於《易》的研究,深有所得。他說:「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孔子的這段話,便充分說明了陰陽學說與八卦的關係,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因為這段話中所提到的天和地,象與法,鳥與獸等,都含有陰和陽這兩種因素在內。而八卦又是以乾坤兩卦為基礎的;乾坤者,陰陽也,更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所謂「觀象於天」,是指對空間的觀察,這裡的「象」字,是以氣言,而氣屬陽性。觀法與地的「法」字,則是以形言,形則屬陰性。至於鳥獸等其性喜陽者則屬陽,喜陰者則屬陰。天地之大,萬物之富,亦不外乎陰陽。所謂八卦者,乃陰陽也;由八卦再推演為六十四卦、亦不過是陰陽之變化而已,豈有他哉。從卦爻的符號來看,也充分反映了陰陽之理。我們知道,八卦的基本組成,就是陰爻和陽爻兩種符號。陽爻的符號為一橫畫(),陰爻符號為兩短橫畫()。這兩種符號的確定,其依據就是日和月之象。陽爻符號源於日,即古聖賢觀察到太陽是個圓形體,故日的象形字為⊙。如果把⊙字的外線斷開抻直,則正是個一形;陰爻的符號(——)源於月,即先聖們所觀察到的月形,呈D形狀,故月的象形字為月。而把月字的外線斷開抻直,則正好是兩條線,故陰爻的符號為——。所以,《易·繫辭上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僅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謂太極,即無極,乃先天一氣,為混元氣,其象為○。而兩儀,則正是一陰一陽;由兩儀再生四象,亦不外是太陽(),少陽(),少陰(),太陰()。再由四象而生八卦,這便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由八卦而推演出六十四卦,亦是陰陽的變化;而卦的組成單位,也不外乎陽爻和陰爻這兩種符號。從以上八卦的結構組成可知,陰陽是八卦的基礎,所以陰陽之學必然聯繫到《易經》然而易者易也,是講陰陽之變的;而陰陽變化之理,則完全寓於八卦與六十四卦的變易這中。八卦的次序、八卦方位與八卦圖說,則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兩種八卦圖又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陰陽變化的規律。先天八卦的次序,是按照太極而生兩儀的理論繪製的,其次序是: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坤 艮 坎 巽 震 離 兌 乾 八卦太陰 少陽 少陰 太陽 四象陰 陽 兩儀太 極先天八卦的方位,是在先天八卦次序的基礎上,根據《說卦傳》所說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的理論而繪製。先天八卦圖的方位如下(圖3)從這個圖象可以看出,伏羲先天八卦圓圖所揭示的,為天道自然的運行規律。所謂天地定位,指的就是天尊地卑、尊者高而居上位、卑者低而居下位;因而乾一居南方,坤八而居北方,這正是兩儀之位。艮兌震巽四卦,正好是四個角落,是為四維之位,則充分反映了大自然中山水風雷諸氣之交變;而離者心也,為日,居東方;坎者腎也,為月,居西方。這就形成了陰陽相對而居的方位。至於「八卦相錯,指的就是相交而變。八卦既成,便又各自為太極,演化成為六十四卦。下面僅以乾宮八卦為例,便知六十四卦演變:(圖5)後天八卦,又稱文王八卦,其次序的排列,則是以《說卦傳》中所說的「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的理論為依據的。後天八卦的次序和方位如下圖(圖6)後天八卦圖的方位,是以〈說卦傳〉「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為理論依據而繪製的。帝者,即大自然的主宰者,實為主宰自然之氣。震居東方,於時為春,萬物從此而發生;所謂「帝出乎震」,是說主宰春天之氣者為東方震木之氣;或者說,當春天萬物發生之時,主宰天地的自然之氣,便在東方的震位出現了。以下的巽、離、坤、兌、乾、坎、艮等八卦之氣,都代表著不同的方位和主宰著不同的季節;每個季節所主之氣的性質,決定著萬物生長的情況。如主宰秋天之氣為兌金之氣,位在西方,是為收成的季節、物產至此充足,是喜悅之時,故曰「說言乎兌」(說,即悅)。以上簡單談了一下陰陽五行之炁和八卦的關係。關於八卦的卦形、卦名、卦象、象徵和屬性等見下表。八卦中各卦是由三層 陽爻( )或陰爻()構成。《黃帝內經》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陰、陽的原意是表示山的背陰和向陽面。但是,自古以來,這兩個字不僅表示光明和黑暗,而且表示男性和女性、剛和柔、上和下等等特性。陽象徵著天、剛強、運動、男性、創造力等等;陰則表示地、柔弱、靜止、女性、破壞力等等。因此,陰陽象徵宇宙中各種事物中最基本的特性。任何事物、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有陰陽。《道德經》所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體也有陰陽,前面是陰;臍上為陽,臍下為陰;左側為陽,右側為陰。體內,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十二經絡分為六陽經和六陰經;臟經屬陰,腑經屬陽。奇經八脈也分四陰四陽;其中,任脈總管全身的陰經,血和水;督脈總督全身的陽經,氣和髓。所以,人身之陰陽主要表現在任督。陰陽有一定相對性。有些事物在某種情況屬陽,而在別種情況,可能屬陰。例如,心對腑來說是陰,而對腎來說,又屬陰中之陽。所以,丹經中說陰,一般指腎;說陽,一般指心。又如,精氣神中的氣,對精來說,屬陰中之陽;而對神來說,又屬陰。萬物之生都靠陰陽相交;而且陰陽平均才能相交。交有:性交、氣交、光交、神交、風交和聲交等多種形式。練氣功中,當然會有各種形式的陰陽相交。但有人誤解「孤陰不生,孤陽不長」之義,而提倡男女雙修,則是錯誤的。人無論男女,身內都自有陰又有陽;靠自己身內之陰陽就能修鍊好。本氣功各步功法中都貫穿著各種性質的體內陰陽相交,其中主要是陰陽氣交。這些體內陰陽相交的特點和相互關係,將於第五章(功理功法)中詳細論述。這裡須要指出,這些體內陰陽相交都會產生某種類似性交快感之快意。這些快意與性交快感在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有益於健康,並能持久;後者有損於健康,且很短暫。前者發展到最高水平就是佛學所謂的「極樂世界」,道家所說的「窈冥之宮」。達此,才能真正長生不老。許多事物,陰中有 陽,陽中有陰;靠一爻難以說明。因此,需要採用二爻、三爻或更多爻的卦。二爻有四種,即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三爻有八種,即八卦象,八填充可用於各種領域。本氣功中主要用後天八卦的坎離兩卦和先天八卦中的乾坤兩卦。腎居陰位,但腎氣是熱的,是陰中之陽;故以坎卦(),即坎中滿來表示,而稱腎氣為「坎男」。心居陽位,但心氣是涼的,是陽中之陰,故以離卦象,即離中虛來表示,而稱心氣為「離女」。所以,本氣功第二步的心腎交又叫坎離交,或抽坎填離;即將坎中之陽爻抽出去置換離中之陰爻,使之變為三陽爻之乾卦,即變為純陽之氣;同時,腎宮之坎中滿變為坤六斷,即變為純陰之氣,這樣,如果陰陽平均,並已生熱安爐,兩者便會相交而合一,產生和氣;從而補腎,補心,補全身。八卦中的主導方向是南北。坎離在後天八卦中居南北;乾坤在先天八卦中居南北。所以,坎離變乾坤又稱為後天八卦返回先天八卦。據說,人出生以前,先天時,任督二脈未斷,本來心腎常交,心氣和腎氣不分離,和氣充足,身體健康。出生後,後天時,任督斷了,心腎不常交,陰陽分離,才使心中之陽氣到腎中,成為陰中之陽,即坎中滿;並使腎中之陰氣到心中,成為陽中之陰,即離中虛。練本氣功後,心腎常交,抽坎填離,使坎離又逆變為乾坤,即後天返先天或「返老還童」的意思。凡談陰陽者,則必談五行。從河圖的道理來看,二者是不可分的。所謂五行,即水、火木、金、土五種基本物質元素。這裡所說的,則是五行之炁。按:五行的產生,完全屬於天地自然之造化,就是《道德經》中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理。五行早於人類而出現,所以不是人為的。而五行圖說,相傳在伏羲氏時期,從黃河中出來一匹龍馬,其身上的斑點,黑白錯落有體,是為河圖。五行所產生的道理,便在河圖之中充分體現出來。《易·繫辭上傳》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這就是《河圖》理數之原。天地之數,奇數為陽,象徵天;偶數為陰,象徵地。此陰陽之數與天地之數相合。五行之生成,就從天地之數的配合中表現出來:即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地以二生火,天以七成之;天以三生木,地以八成之;地以四生金,天以九成之;天以五生土,地以十成之。從五行的生成來看,所謂道生萬物,首先生成的便是水。所以,在天地分判之後,整個地球完全是水的世界。按《河圖》天地之數,其中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生數者為先天,主氣;成數者為後天,主形。五行的生成,必須由生數和成數相配合才行,這便是孤陰不生,寡陽不成的道理。所以,天地之生五行,必須要天生地成,或地生天成,這要由得氣之先後而定。如水,是先得的天陽之氣,後得的地陰之氣,故曰「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這就說明,水之體為陽,其用為陰。所謂「天以一生水」,此「一」者為水之氣,非水之形;非得地六成之,水之形才得出現。而火,則是先得的地陰之氣,後得天陽之氣,故曰「地以二生火,天以七成之」。所以,火之體為陰,其陽為用。木,乃是由滋潤而後走向焦枯,是其先天同於水,而後天同於火,故曰「天以三生木,地以八成之」;所謂先天同於水者,是說三與一同,皆為陽數,故木賴水的滋潤而生長;所謂後天同於火者,是指八與二同,皆為陰數。這裡所說的「後天」,乃是木能生火之意,因火之體為陰。而木之焦枯,則正是由於近火而引起的。所以木近水則旺,近火則焚。至於金,則是由鍛煉而成為液的,故其性質與木相反,其先天同於火,而後天同於水,即四與二同,屬陰;九與一同,屬陽。金遇火而成液,遇水而凝固,故曰「地以四生金,天以九成之」。以上之水火木金,實為四象,這四種物質元素皆有賴於土。而生數中的五,則正是數之中,故「天以五生土,地以十成之。」五行的方位,與五行的生成一樣,皆由得氣之順序而定,不是人為的。如生數中的一,為少陽,即陰極而始生之陽;陰之極在亥末,其方位在北,而天以一生水,則必然居於陽生之位,所以一和六居北方而生水,這就是水在北方的原因。生數中的二為少陰,即陽極而陰生之陰;陽之極在已末,其位在南方,所以地以二生火,也必然要在陰之始生之位,故二和七居南方而生火,這就是火在南方的由來。生數中的三,為陽數之第二位;而陽,由少陽的一到三,則漸壯矣,固方位也由北而至於東方;所以,三和八居東方而生木,故木北以近水則旺,南以近火則焦,這便是木居東方的原因。生數中的四,因其居於生數之第四位,近於尾數,故為老陰;而陰氣始生於南方,至四,則已是日之垂西,為時在申酉之間,故四和九居西方而生金,這就是金在西方的原因。生數中的五,則正處於生數和成數的中間;而生數中的五和成數中的十相合,正為天地之最大數,故居中央以生土,這就是土居中央的由來。人身之五臟,以其性能來劃分,則正好和自然界五行之炁相配屬。中醫因之而斷疾病,氣功因之而煉真氣,這是萬古不易之真理。與本氣功之功法有關事物的五行屬性見表2。表2 有關事物五行屬性表五 行五 臟五 色五 方十 天 干木肝青東甲乙火心赤南丙丁土脾黃中戊已金肺白西庚辛水腎黑北壬癸從五行圖和其屬性表可知,心屬火,腎屬水;所以,本氣功第二步之心腎交又叫水火既濟,或豎交;而木與金交就是肝氣與肺氣經帶脈相交,又叫橫交。兩種交都是陰陽交;所以,五行代表陰陽。心腎交需要以脾氣作媒介;所以把它叫黃婆,以形象地說明,黃色的脾氣作媒婆,介紹心氣(離女)與腎氣(坎男)婚配接交合一而成丹。脾中藏真意,是坐鎮中央的元帥。五行交後都歸於土即歸脾臟所在的黃庭(在心下臍上,又叫土釜)。五行合一,五行歸土是本氣功最主要的關鍵內容。從先、後天八卦圖和五行圖的對比中,還可以看出,金木水火可用相應方位的後天八卦來表示:金——兌卦,西方; 木——震卦,東方; 水——坎卦,北方; 火——離卦,南方第二節 人 身人身有三寶——精氣神。精生於內腎,藏於內腎。精有清精和濁精之分。清精乃無念而生;濁精是由淫念而生。氣有後天氣與先天炁之分。後天氣包括口鼻呼吸之氣和食物所化生之氣。先天炁,又叫元炁,是稟炁立形之炁,出生前已生成,出生後又由後天氣化生補充。炁可化為精;而精又可化為炁。所以,精炁本是一物。精化炁後,藏於心。心臟排血非炁不行;其中,炁屬陽,血屬陰。神即安胎時來自自然的那一點靈光之氣,也就是「自然所給的神氣」,又叫元神。因為它是安胎前就存在;所以,叫先天元神。又因為它不受意的支配,且其作用不易感知;所以,又叫不神之神。另外,還有一個識神,主管思維,是出生後發展起來的;所以,叫後天識神。元神藏於腦;識神藏於心。元神主宰全身,是人身中的最高統帥;它高於識神和意念。練氣功中,要求「無念」、「無為」,就是要讓元神主事。在元神主事下,人身內之氣自然會正常運行,自然會完成各種應該完成的功能。這就是「無為,無不為」的真諦。本來,胎兒和嬰兒就是元神主事的;人成長後,知識多了,思維多了,逐漸變為識神主事。本氣功就是要使識神主事逐步返回到元神主事。抱朴子葛洪說:「有因無而生焉;形須神而立焉。有者,無之宮也;形者,神之宅也。」這就是說,人的形體必須有自然所給的神氣,即元神,才能安胎,才能建立和生長;而形體建立以後,就成為元神安居的住宅。所以,《性命圭旨》說:「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性即元神;命即精炁。性藏於腦;命藏於臍。性命不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制約。本氣功就是利用精炁神之相互制約的轉化,而修鍊成金丹的。這將於第五章中論述。孟子說:「志一則動氣,氣一則動志。」朱熹解釋這句話說:「孟子言志之所向專一,則氣固從之。然氣之所在專一,則志亦反為之動。」這就是說,神與氣是相互影響的。《黃帝內經》中更有大量這方面的論述。練本氣功後,人的性情一般都會變得溫和、愉快。這是心腎交泰產生和氣的結果。這是氣影響精神情緒之明證。另外,精氣神還可以相互轉化和發展變化。誠然,精氣神之發展變化如老子所說「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但是,它確有規律可循。道家對此有許多論述。例如,陳致虛《金丹大要·上藥篇》說:「精氣神三物相應,順則成人,逆而成丹。何謂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謂逆?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故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總之,我國古人,特別是道家,對於人身內性與命,即神與炁精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轉化和發展變化的辯證關係有相當高深的認識;值得現代科學,特別是生命科學深入研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發揚光大,以造福於人類。道家認為,人出生以後,精炁逐漸增長;一般男至十六歲,女至十四歲,精炁充實,達到極盛。那時,男開始排精,女開始來月經,即《黃帝內經》所謂的「天癸至」。以後,精炁逐漸衰微;一般男至六十四歲停止生精,女至四十九歲停止月經,即所謂的「天癸盡矣」。善於調養的人可以「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而不善調養的人,貪酒色財氣,用精炁神過急、過多,就會致病,就會損年命,提前死亡。致病都是由於虧精炁神。有的排精過多,虧於腎,這叫「下漏」。有的用神過多,虧於腦,這叫「上溢」。下漏者多於上溢者;所以說「萬惡淫為首」。虧於前,病於後,不是今天排精,今天就病。一般人先虧於下,後虧於上,上下都虧,才虧於心。心居中宮,上通於天,即腦,即上宮;下通於地,即腎,即下宮。心中既有神氣,又有腎氣。上宮足,下宮足,中宮才足。要治病健身、益智益壽,首先就得補虧。據說,一碗飯才能生一滴血;十滴血才能生一滴精;十滴精才能化一滴炁;十滴炁才能生一點藏神之骨髓。葛洪認為,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氣補就是要練氣功。那兒虧了,那兒補。致病既由於虧三宮之精氣神;我們修鍊就是補三宮之精氣神。這就叫「性命雙修「。呂洞賓說:「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修鍊成佛者,實際上都是性命雙修的。不過佛教命功傳授極密;所以,知之者少。本氣功的三步功法就是修鍊三宮的精氣神。按照《道德經》所說「高以下為基」的原則,第一步是築基——煉精化炁,即修鍊下宮;第二步是煉心——煉炁化神,即修鍊中宮;第三步是無為還虛,以神補腦,即修鍊上宮。隨著這三步的發展,呼吸也自然會發生變化。其變化趨勢是:由快到慢,由粗到細,以至於停止口鼻之呼吸,達到胎息。細分為五個階段,分別叫:數息、隨息、止息、觀息與胎息。這五種呼吸與三步功法大體相當:第一步時為數息和隨息;第二步時為止息和觀息;第三步時為胎息。這五種呼吸的狀態將於第五章中論述。人身中與本氣功有關的關竅、經脈,見附件一。在此,僅對其中兩個關鍵部位予以說明。第一個是玄關,又叫一竅,即《內經圖》中的爐。第一步生熱安爐就在這裡;調節熱度也在這裡。它在下丹田和會陰之間。其準確位置因人而異;待煉精化炁,下宮有炁球後,自己可以找到。找到後,自己感覺:雖炁球的大小會變,而球中心不變。這中心就是玄關、一竅。找到它時,會有快意,而且腦囟門也會有所感。因玄關上通泥丸,下通湧泉。玄關是藏真陰真陽之處;生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歸根、還丹等修鍊金丹的主要程序全在此。張紫陽《金丹四百字·序》說:「能知此之一竅,則冬至在此矣,藥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結丹亦在此矣,脫體亦在此矣。夫此一竅,亦無邊傍,更無內外,乃神氣之根,虛無之谷。」(語中,「冬至」指陽生之活子時;「藥物」指結金丹之大葯;「丹」指金丹;「脫體」即脫胎,以後將談到。)葛洪也說:「人能知一,萬事畢。」廣成子對黃帝說:「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呂洞賓也說:「十二時中惟守一。」「守一」;一說是守玄關、一竅;一說是守玄牝。兩者實際是一回事。因玄關是內竅,而玄牝之門是其外竅,穴中有炁道相通。玄牝就是穀道,現通稱為肛門。肛門前簾為牝門,為任脈的下端;肛門後簾為玄門,為督脈的下端。胎兒玄牝本通;但出生後,就斷開了。人出生後,任督斷了,上斷於口,下斷於穀道。修鍊時,要把兩個斷口接上,才能形成周天。故有上鵲橋與下鵲橋之稱。意守玄牝就是搭下鵲橋,接上下斷口。老子《道德經》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其意是說,穀道是天地根,即性命之根。意守玄牝,使穀道之熱炁經常不斷,就是「穀神不死」之義。所以,守玄牝,是老子修鍊之法,是最高的功法。《道德經》所謂的「天門開合」的「開」,就是指奇經八脈開;佛教所謂的「蓮花開」也是指此。此外,炁穴和神竅了在穀道。築基完成而握固後,神竅老封固了才能永不漏精。另一個關鍵部位是上丹田,又叫崑崙頂、泥丸、洞房宮、百會穴。它在腦囟門下不到一寸處。該穴不到一粒花生米大,是藏元神之處。腦有九宮,而以洞房宮為主;其中有洞房夫人(即元神之炁,乃真陰,謂天一生水,又謂陰居陽宮,到陰中和陽中都能作主)是陽宮中的真陰。入靜、入定都要靠她。以神補腦,主要要補她。她補足了,就可以出陽神。出陽神就在這兒出。出陽神以前,得開天門,即腦骨重新裂開,腦囟門返回到嬰兒那樣;在此能摸到脈搏跳動。仙人之身有什麼特點呢?一般人可能不了解。他們善於神仙的印象,大多從小說中或故事中獲得,而往往失真;從而,容易導致迷信或完全不信這兩個極端,有鑒於此,現將《伍柳仙宗》中有關的論述摘錄於下,以正視聽。鍾離真人說:「仙有五等: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鬼仙」是「只修性不修命」的結果,只能出陰神,不能出陽神。陽神,常人可見,可與人交往;而陰神,常人不可見,不能與人來往。其他四種仙人都是性命雙修而成的;而且是依次而行。也就是說,達到人仙,才能修地仙;達到地仙,才能修神仙。達到神仙,才能修天仙。這四種仙人各有什麼特點呢?現引下列四段伍沖虛的原話來說明:1、補得元炁充滿,如十六歲純陽之體者,此煉精已成炁者也。炁足於下田須不用,超脫離下而居中。但能守住下田,即長生不死之果,而名曰人仙。2、「地仙者,從人仙而用功不已,造一階者,精已化炁,則采此炁服食之,淫根除矣,出離欲界矣,無炁絕之生死,仙行於陸地。」(「淫根除矣」即男子的生殖器縮如兒童,永不排精)。3、「從此以進,自一月到十月行大周天之火,以不息為息,煉炁化神,神合矣,是名神仙。無呼吸之炁,而入水不溺,又名水仙。」4、「於此火足神全,神炁大定,則出陽神。出陽神則為神通變化。煉其能變化之神而還虛合道,則曰天仙。」可見,所謂「神」、「仙」,就是指經過修鍊獲得了特異生態和高層次功能的人,這些人在心理上已超凡脫俗。第四章 性命宗述關於性命之學,在我國已經流傳數千年了。早在三皇五帝之時,那些得道的先聖們,就研究過性命之學,並且用之於自身,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如《莊子·在宥篇》中說:黃帝上空同(即崆峒)山往見廣成子以求道。廣成子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長生。「廣成子的這段話揭示了道家性命雙修的基本法則,要求做到心神不外弛,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屏除私心雜念,消除淫慾之心,抱神守一,便可達到健身長壽的目的。這是從修身方面來談性命之學的。在我國中醫的古典名著《內經》中,也有大量論述性命之學的內容。如在《靈蘭秘典論》中,就列舉了人體的心、肺、肝、膽、脾胃、腎等十二官的作用及其相互關係。關明確指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這裡所說的「主」即心。這是醫家從人體結構及其生理性能方面,來談性命之學的。我國群經之首的《周易》,更是將性命之學貫穿於始終,是研究性命之學的經典。道學經典名著《道德經》,也從多方面論述了性命之學的玄微。其他著作如《禮記》以及漢代以後的諸多醫學書、道學和佛經之中,也都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性命之學,由此看來,性命之學在我國確實源遠流長了。但是,在這些著作中往往多用隱喻之詞,很少直講性命之實質,致使千百年來人們對性命之學的實質知之甚微,因而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憂慮。因而,《性命圭旨》的作者嘆息說:「夫學之大,莫大於性命;性命之說不明於世也久矣!」然而可惜,就在他為了說明性命的實質而編著的《性命圭旨》一書中,也沒有用淺易的文字把性命的實質說清楚。有鑒於此,筆者用了三十餘年的時間進行修鍊,在童年時的同窗好友朱馨齋先生傳授下,學得了道學的秘旨口訣,得以入門,並進而研究了古丹經和《易經》中所包含的陰陽性命存亡玄旨,致使本人身健無病;在此基礎上,得到了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無為還虛三步功法,寫成了《丹道養生功》一書,於1990年2月出版。今乘此書再版之機,補寫出了「性命宗述」一文,以饗讀者。第一節 性命的起源所謂性命,也就是人們俗稱的生命。性和命,雖然說名稱不同,實際上卻是密不可分的統一體,也就如孔子所說:「天命之謂性。」《性命圭旨·性命說》中指出:「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烱烱是也;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氳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則謂之命,在人則謂之性,性命實非有二,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渾然合一者哉。」在《中庸》這本書中,開頭第一句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宋朝著名道學家朱熹解釋這句話時說:「命,猶令也;性,即理也。」李道純在其《性命說》一文中指出:「性者,先天至神,一靈之謂也;命者,先天至精,一炁之謂也。性之造化繫於心,命之造化繫於身。見解智慧出乎心也,思慮念想,心役性也;舉動應酬,出乎身也,語默視聽,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則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則有往有來,是知身心兩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其名雖二,其理一也。」所以抱朴子說:」有形為無形之宮,身者神之宅。這話是很正確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命,指的是人命機體中先天所具備的形體與本能,其中包括元精、元炁等;性,指的是由命所體現的生命機體之特性(後天),其中包括個性、心理動態、道德修養和知能等。所以,浮邱仙祖說:「性根於命,命原於天。」至於其他的說法,如以心為性,氣為命等等,不過是由「天命之謂性」所引申而來。那麼,性命究竟是從何而來呢?答曰:其源在道。《道德經》第一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所謂萬物之母,指的就是道。這就清楚地揭示出性命的起源在道這個真理。因為,在天地未生之前,既沒有天地之實體,沒有陰陽,也就不可能存在萬物了。既然不存在萬物,而表現萬物生存的性命,自然就不存在了。關於道生天地陰陽的理論,在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在專門論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這裡講的「一」,就是混元一炁,是為太極,即無極,其象為○,所說的「二」,即由混元一炁分判出來的陰陽二炁,天地便是陰陽二炁最大者;所說的「三」,即由陰陽二炁相交合而產生的和炁,是為神炁,而和炁生萬物。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即有形之物一而朝陽,一而背陰。凡是有形之物,其質皆為陰,其氣為陽。大凡物品,無陰而形不立,無陽則形不成;陰陽相交合而生成萬物,這便是性命的起源。性命的生成過程,便是道的巨大作用。原來,在太古之時既沒有陰陽,也不存在天地,什麼也沒有。於是,道就按照自身的運行規律活動,這就是混元一炁之動靜,謂之道法自然。之後,混元一炁便按照自然規律而運行,遂分判出二炁,輕清者上升,是為天,其用為陽;重濁者下沉,是為地,其用為陰,這便是陰陽二炁的出現,天地從此而生。大道既然分判出天地之形狀來,天地陰陽之機能自然會運用大道而上下求索,陽升陰降,互相交合,從而生命的運動也就開始了。此生命運炁之理,我們可以從《易》理中去探索。《周易》第一 卦為乾卦( ),乾者陽之性也,象徵天、男、剛。第二卦坤(),坤者陰之性也,象徵地、女、柔。乾坤二卦,象徵太極所生之二儀,為易卦之根本,其他各卦,都是由乾坤二卦相交易而來。《繫辭上傳》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所謂天地者,乃陰陽形氣之實體;而乾坤者,則是《易經》中純陽純陰之卦名。所謂「動靜有常」,則指的是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的常規,此為永恆不變之真理。而「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則指的是易卦之變化。剛柔者,陰陽也;摩和盪,都是交的意思,說的是易卦由乾坤陰陽相交而演變為六十四卦,這就是所謂「變化見矣。」至於「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並不是專指男人和女人,而是指生物的機體,都有牝牡雌雄;六十四卦中,自有乾坤陰陽,這是陰陽的變易的內容,也是生命的起源。但是,陰陽各半才能相交。生命的運動,寓於陰陽交合之中。《周易》乾卦為天,以坤卦為地;而天地皆得道,於是便有天道和地道之說。「天道以乾為體,陽為用,積氣在上;地道以坤為體,陰為用,積水在下。」於是,天地乃各行其道而求索,以體現生命運動。「天以行道,以乾索於坤。一索之而為長男,長男曰震;再索之而為中男,中男曰坎;三索之而為少男,少男曰艮。是此天交於地,以乾道索坤道而生三陽。及乎地以行道,以坤索於乾。一索之而為長女,長女曰巽;再索之而為中女,中女曰離;三索之而為少女,少女曰兌。是此地交於天,以坤道索乾道而生三陰。三陽交合於三陰而萬物生,三陰交合於三陽而萬物成。」(《鍾呂傳道集》)以上為乾索坤而生三男之說;在易學中,還有坤索乾而生三男之說。此兩種說法,實為順逆之不同,而其理則同。天地交合,本於乾坤相索而運行於道,這是自然之理。所謂「索」,就是求取,而陰陽互求,這就是相交;並因交而起變化。乾坤相索而生六氣(三陰氣與三陽氣),六氣交合而分五行,五行交合而生成萬物。這便是《易經》所說的「生生之為易」的道理。而乾坤相索永遠不停之理,在於陰中藏陽,陽中藏陰。其源在天地分判之初,乾道下行三索於坤,三索既終其陽復升,陽中便藏陰上還於天;坤道上行三索於乾,三索既終其陰復降,陰中便藏陽下還於地。而陽中所藏之陰是為真陰;陰中所藏之陽是為真陽。真陰不滅,真陽不消,復又求索而不已,因而萬物生焉。所謂「五行」,其本義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元素,前面已有論述。《尚書·洪範》說:「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本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尚書·大傳》中又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以上所言,乃五行之本義,是謂「外五行」。而本文所談的五行,實這五行之氣,已經超出了其本來的意義,上升為萬物生命太素。除了五行的本義之外,其中還包括五行所代表的方位、顏色、五行所主的時節,五行所代表的五臟;以及五行與五音,五行與五味等等。特別是五行與五臟相結合所體現出來的生命運動,更是非常重要的,不可等閑視之。所謂五行之氣的交合,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剋規律,這種相生相剋規律,也就是五行之道。如果把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用之於人,即「內五行」,對於研究性命學則更有價值。這是因為,人的頭亦圓,足亦方,有天地之象;而陰陽二氣的升降,又有天地之機。若以五行的性能和人之五髒的性能相比,則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所謂五行相生,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生者為母,如金為水之母;受生者為子,如水為金之子。所謂五行相剋,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克者為夫,受克者為妻。以母子關係而論,則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心氣生脾氣,脾氣生肺氣,肺氣生腎氣。而以夫妻關係來說,即腎氣克心氣,心氣克肺氣,肺氣克肝氣,肝氣克脾氣,脾氣克腎氣。腎者:心之夫,肝之母,脾之妻,肺之子。肝者:脾之夫,心之母,肺之妻,腎之子。心者:肺之夫,脾之母,腎之妻,肝之子。肺者:肝之夫,腎之母,心之妻,脾之子。脾者:腎之夫,肺之母,肝之妻,心之子。心之見於內者為脈,見於外者為色,以寄舌為門戶,受腎之制伏,而驅用於肺,蓋以夫婦之理如此;得肝則盛,見脾則減,蓋以子母之理如此。腎之見於內者為骨,見於外者為發,而兩耳為門戶,受脾之制伏,而驅用於心,蓋以夫婦之理如此;得肺則盛,見肝則減,蓋以子母之理如此。肝之見於內者為筋,見於外者為爪,以眼目為門戶,受肺之制伏,而驅用於脾,蓋以夫婦之理如此;見腎則盛,見心而減,蓋以子母之理如此。肺之見於內者為膚,見於外者為毛,以鼻穴為門戶,受心之制伏,而驅用於肝,蓋以夫婦之理如此;得脾則盛,見腎則減,蓋以子母之理如此。脾之見於內者為臟,均養心、腎、肝、肺,見於外者為肉,以唇口為門戶,呼吸定往來,受肝之制伏而驅用於腎,蓋以夫婦之理如此;得心則盛,見肺則減,蓋以子母之理如此。以上為將五行之理用之於人,和五臟之功能相結合,而得出的五行五臟之氣相生相剋,而為夫婦、子母兩種關係之傳氣真相。生命之衰旺就清楚了。在自然界中,萬物之生長興衰,也是完全合於五行相生相剋之規律的。五行的相生相剋,體現著道生萬物的機理,所以和性命有著密切關係。這是因為,性命乃萬物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特徵;而萬物又是由道而生。如前所述,道生萬物的順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在「三生萬物」之中,還有一個陰陽二炁相交而生六氣,六氣生五行,五行再生萬物的過程。所以,生行相生相剋的規律關係著性命的存在,這和道生萬物是相合的。從五行相生來說,乃是五行無能運動中的順,它體現為生命的原始,即從性命的萌生到出生。生者,即出也,乃萬物按照自然規律而正常生息。所以,先哲們便將五行相生喻之為子母關係。五行的相剋,實為五行運動中的逆。克者,勝也,交也;使五行之氣起著一種相互制約、相互補取的作用,所以命名曰夫妻關係。從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的變化中,又說明在五行五臟之間,都有生我和我生;我克與克我的現象。這就形成了五行五臟之間順行相繼為子母,逆行相推為夫婦的結局。這種相交相生的循環,維繫著性命的運動。我們知道,表現生命的基本結構是細胞。而細胞在生命運動中則是不斷的新陳代謝;但是,細胞的新陳代謝一旦出現失調,就會生出疾病來,如果細胞的代謝停止,生命也就終止了。五行之氣的相剋,就充分體現了細胞的代謝特徵。如果我們把五行相生相剋之理用之於養生,採用正確的修身方法煉好臟腑之氣,使之相互溝通,正常運行,這就首先治好了臟腑之病,並防止再生病,以達到無病長壽的目的。這便是煉功築基之功。所謂道生萬物,大體上可分為兩類,即動物和植物,其他物品皆是此兩類派生出來的。在植物體中,也含有陰和陽,地上之體為陽,根為陰;就其體表來說,朝陽之面為陽,背陰之面為陰。朝陽的陽氣下交而降於根,而背陰面之陰氣則自根部上交,升於枝葉。在植物體中陰生陽降,二氣相交形成周天之炁,其體才能生長壯大。動物的生長,也是天地陰陽二炁之所化。在《大戴禮記》中,曾子對其弟子解釋天圓地方時,引用孔子的話說:「天道曰圓,地道曰方;方曰幽而圓曰明。明者,吐氣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氣者也,是故內景。故火曰外景,而金水內景。吐氣者施,而含氣者化,是以陽施而陰化也。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所謂方圓者,不是指其形,而是指義理;方為陰之義,圓為陽之理,故有幽明之說。這裡所講的火日外景和金水內景,是以坎離二卦為比喻的。離卦(),二陽包一陰,所以光在外;坎卦( ),以一陽陷於二陰之中,所以光在內。然而,各種動物雖然都感陰陽二氣而生,但所感之氣不同,其生也不同。曾子說:「毛蟲毛而後生;羽蟲羽而後生。毛羽之蟲,陽氣之所生也。介蟲介而後生;鱗蟲鱗而後生。介鱗之蟲,陰氣之所生也。唯人為倮匈而後生也,陰陽之精也。」這就說明,毛羽之動物,一生下來就有毛和羽,因為毛羽之動物稟陽氣;鱗介之動物,一生下來就有鱗和介;因為鱗介之動物稟陰氣。而人一生下來,就是一個光溜溜的倮身,這是因為人所受的乃是陰陽純粹之精氣。所以,萬物中以人為尚。《大戴禮記·易本命》篇說:「天一,地二,人三,三三而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數十,故人十月而生。」十月者,為懷胎之時間。原來,人的生命之形成,是由於男女之間性情之流愛交姤而成胎的,俗謂父精母血合而立胎。立胎之初,不過是一團精血。其發育過程為先生兩腎,由腎再生出兩條線,在線的頂端各有一個黑點,這就是人的兩個眼睛。最後,經絡骨骼、肌肉皮毛,便相繼長成。五臟六腑既全,性命充乎其內,形成一個完整的身軀;形全而神安,肉殼內必然含有自然之靈氣,從而才算得上一個完整的人。人體可分為三個部分,即精、氣、神。精生在腎,氣生於心,神則居於腦。腦為上宮,心為中宮,腎為下宮;人體內之五臟,便是由此精氣神而生。這就說明,人的體質為父精母血交合而成,便必須由自然之靈炁沖乎其內為性,才能得到性命雙全的一個整體。至此,大道之「三生萬物」才算最終完成。待到十月期滿,嬰兒離開母體而降生到人世間,一個新生命的生長過程便開始了。以上所述,便是性命的起源的簡說。第二節 聰穎和愚昧先天一炁,混元至精,實為生身之原,受炁之初,性命之基,其象為○而已。故性命者原不可分。然而,人卻有聰愚之分,巧拙之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這個問題,仍然屬於性命之學的重要內容,不可不談。人的聰愚巧拙問題,早就引起了古人的重視,如《陰符經》中說:「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篇》)先聖們並沒有說明人之聰愚的原因何在。對此,《陰符經》中明確指出:「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陰符經》的作者認為,人性之巧拙是取決於自然之靈氣,而以動靜為依據,即「天人合發」所定下的基礎。對於這種因日月之運行而使「聖功生,」「神明出」的奧秘,他卻沒有直說;並認為:這種自然之「盜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即一般人是不可知,也不能為的。到了宋代,大學問家朱熹則說:純清者為生而知之,半清半濁者為學而知之,純濁而無清者為學而不知。從此可以看出,朱熹對孔子的理論有所發揮,點出了人之聰愚原因在於清濁。但是,所謂「清濁」者究竟指的何物,他仍然沒有說清楚。現代的學者們,對人性巧拙也非常關注,有的人從醫學上入手,對人之聰愚原因進行研究;有的則從遺傳學入手,想從遺傳基因方面找出人之聰愚的原因。其結果,則只證明了一母所生之子女,其智力是不相同的。至於為什麼不同,則談不出充分的證據來。筆者根據自己對中國傳統生命哲學的研究,指出一些初步的看法,以就教於專家學者。要探討人的智慧問題,我認為仍須要從道學裡去找根源。因為道生萬物,而人則是萬物中最上者,所以人的聰愚巧拙之源,當然離不開道。《禮記·月令》說:「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合同,草木萌動。」是說萬物乃稟天地之氣而生。《大戴禮記·本命》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化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如此說來,人性之巧拙,就和自然之靈光密不可分了。要從學術上探討人性巧拙之源,便很自然的涉及到《易》理,故《潛夫論·相列》說:「一人之身,而五行八卦之氣具焉。」而《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又說「生生之謂易」,「陰陽不測之謂神」。這就說明了陰陽二炁之變化是無窮的,而人性的巧拙,便從這《易》理中來。按照朱熹的說法,人性之巧拙,根源在於清濁。《禮記·樂記》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這是講人的動靜變化,雖然沒有波及立胎稟氣之初,但已經涉及到了動靜問題。所以,我認為朱熹所說的清濁,乃是指的氣,即立胎之初的自然之靈炁;而這個靈氣的清濁,是與動靜有關的。原來,人在母體中立胎之時的物質,是由三種東西組成,即父精母血和大自然的先天之靈炁。父母之精血交合而成形體,是以為命;先天之靈氣沖在其內為性。而人的聰愚巧拙,主要決定於所受自然之靈氣的清濁,而父母的遺傳因素則是次要的。這就說明,立胎時所受的自然之靈氣是清氣,便會生一個聰明的孩子;反之,如果所受的是濁氣,這個孩子就不大聰明;當然,在大自然中還會存在其他的邪辟等不正之氣,屬於少數,故此亦有怪胎出現。既然人性之巧拙決定於所受之氣的清濁,那麼大自然中清、濁之氣,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根據《易經》的道理,大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動者,乃是陽之常規;靜者,乃是陰之常規。天圓而動,地方而靜,這是自然的規律。我們通過《周易》陰靜陽動之理得知,陽動而生濁氣陰靜而生清氣的道理。從而,我們找到了清濁之氣所生之源,在於陰靜陽動。弄清陰靜陽動,靜而生清氣、動而生濁氣的道理之後,就要進一步研究陰時和陽時的具體時辰和變化。陰陽的本性與其變化,本是由道決定的;就是說,陰陽的變化是一種自然的法則。最早發現這個真理的人,就是我國製作八卦的先聖伏羲氏。他「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把天地陰陽之理,完全注入在易卦之中。根據易卦之理得知,天地之化,為陰陽之氣;天地間的萬物,乃陰陽之形;晝夜相替而無窮,便是陰陽之理。既然晝夜相替是陰陽之理,陰陽的位置也就找到了。所謂陰陽之交替,乃是從物極必反的規律而來的。先聖根據物極必反的道理得知,陰極而陽生,陽極而陰生。《禮記·月令》在談到夏至時說:「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至者,極也。意思是說,一看報夏至這天,白天的時間最長;在這天陽盡於午中,而微陰則萌生於深處,並開始侵陽,這是陰陽相爭(交替)之際;此後便是陽退陰長。這時,物感陽氣而方長者生,感陰氣而已成者死。到了冬至,則是白天時間短到了極點,故稱「日短至」。這一天陰極(子時)而陽生,開始了陰退陽長的時間。就是說,在一年當中,從冬至開始進入陽時,從夏至開始進入陰時。以日來說,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子時為一天之開始,亥時為一天的終結。此所謂有始必有終。在這十二個時辰中,前六時為陽,即子、丑、寅、卯、辰、巳;後六時為陰,即午、未、申、酉、戌、亥。從以上的十二個時辰的分劃來看,陽時起於子而終於巳;陰時起於午而終於亥。以陰主靜陽主動的理論得知,清氣生於陰時,濁氣則生於陽時。然而,陰陽時的交替,並不是整齊劃一的,而是經歷著陰漸長到陰極,陽漸長到陽極;陰漸消到消甚,陽漸消到消甚的過程。從陰陽漸長漸消的過程來看,陰時所生之清氣和陽時所生之濁氣,也各有質和量的差別。從以上陰陽消長的過程來看,六陰時所生之清氣,以陽生之前的亥時為最佳。如果人在此時稟氣立胎,所受之氣為最清,這個胎兒出生之後也是最聰明的。反之,如果在午前陽盛之時受氣立胎,所受之氣當是最濁者,所生的這個嬰兒也就不聰明了。這就說明,人性之巧拙聰愚,在的受自然靈氣的清濁而已。但是,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極為複雜的,如五行之相剋,以水克火,這是正常的;而出現水微火盛之時,這點水也會被火熬干,這就是反克。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周易》中陰陽變化的微妙關係。從易理得知,天地陰陽之理,即陰極而陽生,其節為冬至;陽極而陰生,其節為夏至。從易之卦圖得知,夏至日正對姤卦,冬至日則正對復卦。這就說明乾(陽)生於姤而坤(陰)生於復。所以,乾坤復姤為陰陽變化之象,陰陽的動靜便寓在其中了。從《周易》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即外圓內方圖)來看,「此圖圓布者,乾盡午中,坤盡子中。」「陽生於子中,極於午中;陰生於午中,極於子中;其陽在南,其陰在北。方布者,乾始於西北,坤盡於東南,其陽在北,其陰在南。此二者,陰陽對待之數,圓於外者為陽,方於中者為陰;圓者動而為天,方者靜而為地者也。」這又說明陰陽動靜變化的規律,陽主動,其乾位在南方,為白天;陰主靜,其乾位則在西北(即太陽轉到了北方),是為夜間。從而說明了陰陽變化之微妙。因而,把握住陰陽動靜的準確時間,對於養生練功是很必要的;同時,對於優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嬰兒的優生和成年人的養生,都是性命學說研究的重要內容。第三節 生和死人的生死問題,是性命之學所研究的根本問題。因為我們研究性命之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性命,使人得到健康長壽。所以,在研究了性命的起源和人的巧拙之後,必須著重研究人的生死問題,從而為人類的健康長壽打下理論基礎。實際上,萬物之生死都是互為因果的。然而,人類究竟如何而生長;又因何而死亡?這是我們所必須了解的。這叫作尋其根而知其源,設良法而治之。原來,人之生也,本自父母交通之際,精血相合,包藏真一之炁,寄質於母體純陰之宮,藏神在陰陽未判之內,從而造化成形。立胎成形的順序是:先生兩腎,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這便是陰以精血造化成形,其陽則止於起道始生之處,一點元陽存在二腎。最後,經絡、骨骼、肌肉、皮毛相繼長成,形成一個完整的身體。人的形體既全,其神便寓居其內,正如抱朴子所說:有形為無形之宮;身者,神之宅也。這就說明人的素質,存在有形與無形之分別。所謂有形,乃屬於父母的精血;所謂無形,即屬於自然之靈氣,也就是道學中所說的一點靈光之炁。此炁歸於母胎而成形,開始了一個生命的運動。人既然有生命,那麼,又怎樣保養生命和使用生命呢?這是個極難回答的問題。千百年來,無數的先行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窮畢生之精力,進行研究和修鍊,然而成功者甚微;那些確有成效者,也多數隱而不露,鮮為人知。筆者在性命之學的研究方面,用功三十餘年,頗窺生死之門徑,茲僅陳管見,願和同道共同鑽研。人之所以能夠生長壯大,其物質基礎就是精、炁、神。實際上,精和炁本來是一物。伍沖虛說:「炁者,先天炁,即腎中真陽之精也。」如此說來,人本賴以生長的物質基礎,「只神炁二者而已。」一神一炁,就是一陰一陽,別無他物。人生之始,在母腹中立胎十個月而完,心眼都具備了,遂離開母體而出生。此時,先天一點自然之靈炁便著於祖竅,白天居於二目而藏於泥丸,也就是腦子裡;夜晚便潛藏在兩腎,而積蓄丹田以乳養其五臟,炁沖於六腑。此時之嬰兒,骨柔如綿,肉滑如粉飴;目不能視物,笑而無聲,混沌而無所知,這就是赤子所稟的混元純凈之炁。如果將初生之嬰兒比之於八卦,則屬於陰坤之卦。《周易》坤卦說:「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坤者,順也,陰之性也;陰之成形,莫大於地。牝馬者,順而健行者。所以,坤卦乃柔順至和之義;坤如地,其德厚,可持載萬物。嬰兒居於此時稟坤卦之義,無智而善其體,康健安詳,赤子之心也。嬰兒出生之後,自一歲至三歲,其體便增長元炁六十四銖(古重量單位,24銖合16兩折之制的一兩;64銖,合2兩6錢多一點),一陽生乎下,是為復卦()。一陽生於內,是內炁漸漸強盛之義。復卦為陰極而陽炁萌發之象,卦理是通順之義,是謂出入無礙,順通自然,活潑之象。到了五歲之時,又增長元炁六十四銖,二陽生乎下,其象為臨卦(),臨是大的意思,因為是二陽生長,所以表現為盛大;其畫卦是地上有水之象。天下萬物皆從地出,靠水而生長;地上有水,萬物是茂盛的。及至八歲,再增長元炁六十四銖,三陽生乎下,其象乾下坤上,是為泰卦(),即天地交泰之義。在自然當中,陰陽象平,必然是上下內處相通;通,即同也,是謂上下志同之義。通則交,相交而後定,定生和炁,由和炁而產生萬物,是謂暢和,從此萬物生遂。《易經》說:「元亨利貞」。這裡所說的「元」,即萬物之生;「亨」,乃萬物之長;「利」,乃萬物之遂;「貞」,即萬物之成。這個卦理,準確地體現了性命的發展規律。人到了十歲,又增長元炁六十四銖,四陽盛長,卦屬大壯(),剛陽已過其半矣,故稱大壯。到了十三歲,則又增長元炁六十四銖,此時已是五陽生乎下,只剩下一陰在上,是為五陽伐陰之象,故謂夬卦()。夬者,決也,即解決之義。此卦陰將去盡,而陽則到了極盛處,正在向頂點之純陽進發,這是剛強之義,神旺而聰矣。到了十六歲,又增長元炁六十四銖,其卦為乾(),已經到了陽滿之時。人從一歲到十六歲,之經盜取天地之正炁三百六十銖,再加上父母所給的二十四銖祖炁,共得三百八十四銖炁質,是為天賦一斤之正數,以全周天之造化。以上所說元炁之銖數,是根據《易經》的爻數而定的。人到了十六歲而得天地之炁三百六十銖,正與周天三百六十度暗合;而每次所增的六十四銖之數,又與八卦暗合,即八八六十四也。這就說明,人的生命運轉,是和天地陰陽之變化相通的。這裡所說的一斤之數,並不是現行度量衡制中的實際意義,而是象徵著足數。就是說,男子到了十六歲,其元炁已經滿足了。這時,純陽既希完備,微陰還沒有生,就是處在精炁極為充實,生命非常強盛的時候,已經具備了生精傳代的能力。以上是指男子而言,至於女子,十四歲便月經來潮,是謂「天癸」滿,說明陰陽二炁已經滿足,具備了生育能力。俗稱,月圓則缺,水滿則溢。事物發展到了頂點,就會朝著相反的方面發展,這是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以乾卦()來說,陽炁升到了極處,是為純陽之象,這當然是極好的;然而,根據物極必反的規律,陽生到了頂點,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由乾卦的純陽,走向陽始虧的姤()卦,所以《易經》之中有「亢龍有悔」之誡。因而,人到了精滿炁足之時,也難免有溢出之患。就是說,人到了十五六歲時,情竇已開,欲情一動則元炁即泄。因為欲情之衝動,陰陽之互相求索,是與陰陽變化的規律相符的,故不能自禁;如果情慾超過了限度,形成了貪慾,元炁的消耗就不可遏制了。前面談的,為一歲至十六歲的陽長,是為增陽,陽增則體健;下面再談一下十六歲之後的陽消。一般說來,人從十六歲至二十四歲期間,要消耗元炁六十四銖,正應了姤卦之象,一陰生乎內。此卦之義,為品物咸章,即仍然是彰顯之義。但是,此卦也說明元姤已經開始漏泄了,其象已經是淳澆朴散,雖說去本還不遠,但已有見霜之戒,開始生陰炁了。此時雖有後天之補,其勢很難抵住漏泄之數。所以,千萬不可大意,及早提防,不可任意散耗自己的天真生命之炁。慎哉,慎哉!到了三十二歲,又耗去元炁六十四銖,其象應遁卦()。遁者,避也。此卦為二陰浸長,陽當退避之義;即對欲情有所克制,如此則身雖退而道亨。因為此時已呈陽德漸消之勢。在這種趨勢面前,有兩種態度可以選擇:即克制與放蕩。按照卦理,取克制態度則吉;反之,如果情慾思慮蜂起,貪圖旺盛,其勢必難敵二陰之浸長,所以必將造成真炁之流蕩,此誠所謂性命之難保也!由三十二歲到四十歲,又耗去元炁六十四銖,象應否卦(),其象乾陽在上,坤陰在下;陽者,乃火也,其性能為炎上騰;陰者,水也,水的性能為潤下。如此便各司其道,勢必造成天地陰陽不能相交,而萬物之生長受阻。《易經》的彖辭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即陰主事於內,陽失位於外,做一切事都不能隨心如意。此時,自己應當知道人過四十歲,如同天日之過午,體內之陽炁在減,不會增加了。從此再過八年,到了四十八歲,則元炁再耗去六十四銖,其象正應觀卦()。此時僅剩二陽在外,陽炁微弱;而重陰則上行,形成了陰盛陽衰,頭重腳輕之狀,步履艱難,四肢無力,發白而齒落,五臟六腑已經失去了正常功能,可以說英俊之年華已不復存在了。到了五十歲,再散耗元炁六十四銖,其象應剝卦()。此時,五陰從下往上升;一陽僅存於上而將盡,誠所謂陰盛長而陽消落。人到了這個地步,已是行動坐卧疲憊不堪,飲食消減而體弱無力,智力的運用不能自如,真可謂老矣!但是,從卦象來看,一陽尚存,而眾陰剝之未盡,其陽尚有復興之望。當此之時,如果採取正確的養生方法,勤加修持,還是可以興陽的;反之,如果順勢而失元陽,那就危險了。從此再過八年,時至六十四歲,卦象又回到了坤卦,起於坤而歸於坤,卦數一周,人經過了發育、成長、壯大到老邁的全過程,一身所得天地父母之元炁耗散已盡。此時,已是陽炁耗盡而純陰用事。按《易經》陰陽之論述,八八六十四卦之數,為滿一周;以卦理而比人之生命,絕大多數的人不是死亡就是體衰不振了。從人之受炁到一生終了來看,元炁足則體壯,元炁虧則體虛,元炁實為支撐性命的支柱。前面列舉了元炁逐步耗散而致使性命完結的過程,誠為使人觸目而驚心。元炁耗散的途徑是多方面的,要而言之不過上溢下漏,而以下漏為最。有的人整日陷身於酒色之中,沉迷而不知返;殊不知,酒乃伐性之斧,色這刮骨鋼刀。如果陷身於酒色的溫柔鄉中而不知返,其性命還能夠保得住嗎?要想留念性命,不致於早日沉沒,唯有保住元炁,即腎中真陽之精,不使其漏泄而已。陳希夷說:「留得陽精,決定長生。」伍沖虛說:「人從此炁以得生,亦修此炁而炁長生。」他還說:「先天炁即真陽之精,世人耗盡此精炁,則能喪生;返還得此精炁,則能長生。」能夠保住陽精,返還陽精之法,惟有性命雙修而已,別無他法。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研究尋找補救之方了。然而,返老還童,健康長壽的性命雙修之法,究竟在何處呢?為了尋找這個方子,古人早就下過工夫了。在古代,尋找長生不死之方的人,也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有兩個人可稱為兩類人的代表。一個是軒轅黃帝,他一心訪真師,求妙法,虔心修鍊,遂登空同山拜見了廣成子,終於得到了長生之法,修成而去;另一個人則是秦始皇,他夢想長生卻不修身,只迷信所謂長生不死之葯,曾多次派人入海以訪仙人,求不死之葯;自己反而荒淫無度,以酒色伐其身。其結果是,不死之葯沒有找到,自己卻病死在沙丘平台,五十歲而了此一生。那麼,長壽之方是什麼呢?廣成子所傳之法又是什麼內容呢?一言以蔽之曰:金丹大道。這就是我中華民族所流傳下來的生命哲學。按照這種方法去修鍊,就會將失去的元炁再補回來,可以達到不病長壽的目的。此法就是黃老之道中的最精妙之要訣。筆者根據黃老之學的金丹大道之理,寫成了本書中的三步功法,實為性命雙修之法,道家修身延命之良方,以供同道修身之參考。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健康】大雪節氣,養生攻略送給你!
    佛家養生---養性
    從今年五運六氣談小滿的養生要點(實用)
    春季養生 護肝養肝是重點
    十二時辰經絡養生對照表 十二時辰對應五行

    TAG:養生 | 丹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