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內家拳傳人張西可實戰與練功心得 (四)

以上是省及國家專業隊的專業練法。通過這兩年的練習,我個人認為這種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壓胯比較快的方法是找個人幫著壓,這樣既可壓前胯,也可壓後胯。但一定要找專業人士,以免受傷出事。 形意拳里有句話:打法定要先上身。這是一句真訣。判斷一個人的技擊水平高低,能否近得了身是一個檢驗標準。如果水平不到,你肯定只能與對手打陣地戰,此時,身高和力量就成了制勝因素。而如果你能進去,他的身高優勢就大打折扣,甚至變成劣勢。我與散打及武術人士實戰時,基本是對手攻擊的同時, 我也順勢進去,做到「你空我有」。我的學生現在基本還作不到這一點。這裡既有身法問題,也有基本功問題,說到底是形意拳和八卦掌的基本功問題。我在進去時多是搶側門,身法可作高低起伏。如果對手也喜歡打防守反擊,換到我主動進攻,我往往是前腿作虛實前踢挑逗,瞅準時機,搶步前踢,或打後鞭腿。但凡遇我打過的都說,我出腿最大的特點是沒有任何預兆,只有這樣才能打得上,這得益於形意拳的基本功。 為什麼要學習快摔呢?接觸上後好用,搭手對方就得倒。但我又根據形意拳的特點對快摔進行了自己的組合和靈活的運用。一定要把學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不要墨守成規,泥古不化。不要拘泥,一拘泥就用不上了。 實際出腿沒預兆,無任何神秘處,就是通過形意拳的練習,控制和變換重心的能力相對強一些而已。大家千萬不要把武術神秘化,我們的武術壞就壞在造神上了。要多研討練習方法,不要聽信神話。 有朋友前幾日告訴我,他認識一個前國家摔跤隊的退休教練,現居濟南。一定要去找老人家學學。學然後知不足,我不會的東西還多著呢。 我非常希望能培養一批身心素質較好的年輕人,按照武術與現代搏擊結合的理念和訓練方法,去驗證衝擊其效果,並逐步摸索出一條科學的路徑來。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我迫切希望能有一批有志於探究武術與現代搏擊結合的同道聚攏起來,相互啟發激勵,形成一股風氣,闖出一片天地來。 有朋友說,我可以去打武林大會來證明自己,這個提議不無道理,但操作性不強。原因是武林大會近期參選者全是年輕人,我年屆40,體能顯然不如那些青年人,打一兩局沒問題,第三局體能可能就未必能行,就要打折扣。而且現在武林大會上上場的基本都是專業人員,專業隊員的訓練量之大非業餘者可比, 以山東隊為例,除了周日,他們每周訓練6個整天,遇有比賽,賽前還常常加班加點訓練,民間則絕無此可能,我本人每天的訓練量是兩個小時左右(包括半小時跑步)。但實戰與武林大會的擂台賽不是一回事,實戰根本不需要三局,兩局也不用,往往見面分輸贏,武林大會戴著厚厚的護具,且不許擊頭,拳基本不起作用,現在基本上變成了拼腿法和摔法,肘法不許用,膝法也只是頂擊大腿,實戰則不同,往往一拳即可解決戰鬥,像前踢這種腿法,散打不能用,武術里卻是殺招,總之,擂台賽與真正的實戰還有著很大的距離,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雖然,我這個年齡打擂台賽體能不行,我之所以不懼現代搏擊高手和各門派武術高人切磋實戰,絕非心血來潮或大言欺人,我之自信源於這幾年我和不少這兩方面的高手都摸過,知道他們幾斤幾兩,也清楚自己幾斤幾兩。所謂:知彼知己。 在實戰中,有人說直線腿法好用,有人愛用鞭腿。常有人問我,直線腿法中,蹬腿與側踹有何區別?其一,側踹比正蹬攻擊距離更長;其二,側踹腿法可在轉關時以斜擊正,這一點傳統武術里常用,而現在的散打比賽里鮮有,主要是因為散打基本是陣地戰,一旦近距離或用摔法,或因摟抱被裁判分開。就我而言,可能這些年在身法訓練上有點心得,所以在側踹腿的運用上利用轉關以斜打正的時候較多。正面多用正蹬腿截擊或攻擊對手,嚴格意義上說,我的正蹬應該分兩類:一曰正蹬,二曰蹬踢,泰拳里這種腿法常見,三曰掏腿,這幾種腿法我擇機而用,怎麼得勁怎麼用,自然而然。 另外,我從里合腿里化出來一個腿法,也非常實用,也是利用轉身轉胯來擊打對手的側面,類似於擺拳的用法,較之鞭腿,此腿法更靈活,也可踢高腿。任何技法,只有自己能把它練出來,就可能成為殺手鐧。 散打的快摔在打與摔的中間環節上也非常關鍵,它不像傳統的摔跤,兩人先將把位抓好再摔,而是要在打鬥中抓機會搶摔,與接腿摔也不同,兩人接觸上的摔法必須處理好在快速的打鬥中抓把位的問題,把位抓不住,就沒有摔的機會。在這一點上,我覺得散打隊的快摔在實戰比單純的摔跤要好一些。 在把位抓好之後,一般是先要牽動對方的重心,然後順勢發力摔他。 摔法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要相機而動,再高明的摔法也有破法,所謂破法主要就是破壞對手的「固」法和借力順力。比如箍脖摔,也叫夾頸摔,對手夾那麼緊,怎麼破?其實很簡單,一個馬步即能掙脫。再如小得合箍住腿怎麼辦?抽胯轉身即可。還有許多摔法,可不必破他,直接順勢反摔他即可。 武術里總講寸步贏人,實際目前散打對寸步的研究與運用非常透徹與巧妙,也是就在這一寸上攻守顧打。我覺得絲毫不遜於武術的寸步。 再一個是散打的扣步比之八卦掌的扣步更簡潔實用。無論是寸步還是扣步,散打最大之優點即是攻防合一,沒有多餘動作。缺點是散打也幾乎模式化了,有了相對固定的組合打法和套式,缺乏靈動,任何東西一旦陷入模式化,也就失卻靈性了。高境界是自然而然,順勢而為。武術追求圓融,渾圓,即是此意。但這只是追求,現在能達到圓融境界的至少我沒見到過,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影碟里。作不到圓融,往往還不及散打的那種實在的一下一下的組合。散打的扣步在面對對手的衝擊時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閃避攻擊步法,由於扣步的同時腰胯也調整到位,正好便於發力,所以恰可做到防攻合一。這一點比之八卦掌的扣步更加合理。關鍵是便於顧打合一,實際散打追求的一直是沒有任何多餘動作,哪怕多一個碎步就可能失去戰機或被對方攻擊。 散打追求的就是簡單實用,即可打巧,也常常拳腳相對地硬拼,你踢腿我就上拳,這種硬拼在有些時候是很有效的,特別是對瓦解摧毀對手的意志。泰拳的打法這一點比較突出,泰拳手多是壓著對方往前沖,抱住就上膝肘,膝肘就殺傷力而言,比摔跤更狠,所以,中泰比賽常常是中方贏了分數,輸了身體。 但我更主張巧打,所謂巧打就是要活起來打,走動起來打,破壞對手的節奏,讓他打不成的同時,自己更有效地打他,以我為主,使其陷入被動,適應我之節奏和打法。 轉身鞭拳雖線路長,但用好了有奇效。如何能用好?像一切散打動作一樣,要得時得機,必須有假動作掩護,散打里有句名言,沒有假動作的攻擊成功率基本等於零。這一點恰恰是傳統武術欠缺的。武術上來就想一拳把對手KO,實際這是一廂情願。鞭拳也要做到腰胯同時發力,不少人練時腰胯不能同動。 還有鞭腿,動作看似簡單,實際真正細緻準確地掌握要領的並不多,大多是扣胯不到位,或不夠或扣得太過,扣胯不到位,發力就發不到位。在踢鞭腿時,一定要注意扣胯的準確到位。切記。 再談談胯在實戰中的重要性。如接腿摔,被對手接住腿後如何掙脫?散打的接腿都是用小臂箍住,很難掙脫,但並非沒有破招,破招就是動胯,會動胯就能迅速把腿掙脫出來。再比如快摔中被對手用小得合纏住,以重心摔重心,怎麼把腿掙脫出來?還是動胯,但有個轉身動作。再如扣步,也是先把胯頂住才能轉身的同時發上力,轉身鞭拳也是同樣道理。轉身鞭拳的要訣不是狠勁摔拳頭,恰恰相反,拳頭要放鬆自然,拳頭的力量是靠身體腰胯的轉動力量帶出來的。所以,練習實戰,無論是散打還是武術,都要先把胯鬆開,胯松不開,就沒有柔韌性和協調性,也就發不出透力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我認為,我所說的散打的這些要點,對散打習練者和武術技擊者都會有啟發。各位同好不妨細細琢磨琢磨。形意拳里常講「半步崩拳打天下」,而且有些人喜歡把這「半步」說得很神奇,更是神秘,似乎郭雲深先生直接把真經傳之於他,寶之秘之。實際就我所見,武術對這個「半步」的理解遠遜於散打,散打的「半步」為求速度,動的還是胯,胯帶動步子,散打的這個「半步」分兩種:前進半步;後退半步。 前者既可誘敵,也可攻擊,後者更易於發動攻擊,距離拿捏得真是恰到好處,怎一個「妙」字了得。散打為什麼能琢磨出如此精妙的半步來?用一句老話說叫:實踐出真知。天天打就摸出來了。武術脫離實戰久矣,只迷信老祖宗的東西,似乎古遠勝於今,這顯然不合道理。 越來越覺得,寫這些東西,雖可與同道交流,但更多的是對自己一點心得識見的記錄,有點意思。 今天有幾個練過散打的小夥子來找我玩,當然,他們的散打有的是在業餘培訓班練的,有的是在水平一般的體校學的,我讓他們分別踢了一下側踹腿,結果發現多數沒掌握住要領。在高水平專業隊,有不止一個隊員告訴過我,側踹腿是非常難練的一種腿法,有非常準確嚴格的訓練方法,即是翻胯和發力「核心點」, 再就是身體不要太傾斜和壓低(為踢高側踹腿),否則,支撐腿和身體的平衡能力會打折扣,力量也發不到位。動作的細節是最重要的,關竅往往就是一點細處,沒高人點給你,你就到不了位。我曾經跟許多人研討和學習交流過側踹和鞭腿這些腿法,歷經數年,現在方才練明白了點。 前兩天,在專業隊,一散打高手提出與我切磋一下實戰,不是散打擂台那種規則,而是隨意出擊,沒有什麼規則,當然襠部不許打。我們實打實地打了一下,我感覺最好用的還是我這種「有中空,空中有」的打法,我雖然會散打,但我用順手的還是這種「游擊戰」和近身打法,事實證明非常有效,他根本奈何不了我,而是處處被動,我早就說過,散打現在也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打法,你只要破壞他這套體系,他就很麻煩,就可能我順敵背,形意拳、八卦掌最大的好處是身法步法靈動,而又能時時處處發力,只要有支撐軸就可出重拳重腿,心意拳的肘法更是狠毒,我說的這些都是打架的路子,跟擂台兩碼事。這位散打高手後來說了一句話:張兄,您是真研究技擊,鑽進去了,琢磨得透。這幾天,經朋友推薦,我仔細看了一下袁祖謀先生的手搏視頻,當然視頻上是袁先生和弟子們的技術表演,跟散打的快摔技法比較接近,但以我淺見,我認為在真正的實戰中,散打的快摔可能更實用一些,也更脆。散打運動員上官鵬飛被KO,以至於目前如媒體所言,腦細胞開始死亡,應該極大地引發大家對散打比賽,特別是商業性散打比賽中,對運動員安全問題的關注。任何比賽和競技體育,都要真正以人為本,與人的生命相比,其他都是次要的。競技體育雖是殘酷的,但絕不能以犧牲運動員的身體為代價。中國武術講練養結合,在練拳的過程中,身體的健康也得到了提高,這是老祖宗們在多少年的積累中摸索出來的東西,在散打訓練中要加以借鑒,不能打了幾年比賽,退役時落得滿身傷病。現在有不少家長不願讓孩子練散打,其一是退役後沒有出口, 其二就是傷病太多,對身體的傷害較大。比之前些年,散打的吸引力實際下降了很多。 我們常講武德,實際首先要培養隊員的文化素質和個人修養,古代許多武術大家修養都是很高的,非常有道德,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有待提高。聽學生說,形意拳吧里有個武友說,讓我到濟南陽光一百找個練太極的試試。可笑。我早說過,任何人都可以來找我比試,除了專業隊,我從不去民間主動跟人比試,原因只一點:我怕把他們傷了,負法律責任。他們基本就沒真正動過手,怎麼會打? 說說手、吹吹牛還可以,真動手,估計連我的學生這一關也過不了。昨天有個散打高手(打過全國職業賽第三)和我交流時告訴我,他不到10歲就進入武校練習,今年25歲,練了這麼多年,打了這麼多場,今年才悟出一點很關鍵的東西:實戰中控制力最重要,你只要能控制住對手,你就能勝券在握。以前教練也常給他們講這句話,但該怎麼控制?教練不大講,因而他自己也沒太重視, 打了這麼多年,自己慢慢摸出來了:你控制了不了對手,或言之控制不了比賽的節奏和主動權,你就贏不了比賽。怎麼控制呢?他的體會是:要動起來,用步法、距離、假動作來干擾和調動對手,使其跟著自己的節奏動。他告訴我,他這些心得極珍貴,藏之於心,只告訴過兩個最要好的師弟,我是第三個。 實際,只清楚這些理念,不曉得具體的練法也無大用。這一年多來,我倆經常在一塊交流切磋,實戰打了多次,他這些東西一說不用比劃我就想得出來。他說的沒錯,控制力在實戰中確實至關重要。武術里有句話:打人容易控人難。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還有句話:久防必失。 一旦防守失誤,判斷有錯,只有挨打的份兒。 但他告訴我,散打的大級別基本是拳開路,然後用抱腿摔等進行反擊。兩側迂迴的打法較少,多是直線攻擊。特別是,現在的散打教練基本不讓運動員退步打,一直要壓著朝前打,以便摧毀對手的意志。我的師兄——解放軍拳擊隊主教練孫洪棋則反之,他比較喜歡讓隊員打拖步擺拳,甚至有意讓隊員退,給對手設套打反擊。我認為,這種打法才是與中國武術一脈相承的東西。無可無不可。怎麼得手怎麼來,不能給自我設定套子。太極拳講,引進落空,不頂不丟,也是這個意思。 回到主題,控制力的關鍵是控什麼?答曰:意識。這才是問題的根本。所謂:意在人先是也! 很幸運的是,通過與這些散打高手朋友的無數次交流比試,我們真誠以待,以技術是瞻,以提高為主旨,我逐漸清楚了散打的精髓所在以及所存在的缺陷。我曾不止一次給他們建議:如果一個專業隊有4名教練,至少應配置一個真正明白中國武術的,這樣才能把散打與武術的技術融合一處,各取所長。 當然,我這些建議也只是建議,估計很難實現。舉目現在各省的散打隊,可能那些教練沒有一個是真懂武術的,基本都是散打出身。而且其中很多人看不起武術,認為武術不能打,只是花架子。武術和散打從某種意義上說,成了兩張皮。 上周五看武林大會,陳自強先生示範了一個破鞭腿的方法,實際是個反關節技,只要動胯得當,即可破此反關節技術。在散打中,破這種中高鞭腿有個更巧妙的方法,就是後旋、發力,我覺得這種方法比之陳先生的技法更精妙一些。散打的該技法其原理是借力打力。 學生和朋友告訴了我很多關於武術的博客,抽時間看了不少,總的印象是,基本沒弄明白技擊是怎麼回事,以訛傳訛者多,臆想者眾。經常有人問我散打與武術在搏擊的區別是什麼?我認為,最大的區別是目前的散打技術在不少時候攻防是兩個節拍,而武術的搏擊講求的是顧打一體,是一個節拍。這個非常關鍵。武術雖講攻防一體,但在實戰中卻往往用不上,因為缺少攻防練習,所以防守防不住,攻又攻不進去,更遑論攻防一體了。這是目前武術的瓶頸。但真把武術與搏擊結合好了,實戰打得多,武術的攻防一體即可見奇效。這方面,我體會尤多。從某種意義上講,武術在許多方面恰是目前散打的剋星。 而絕不是武術遠遜於散打。武術的很多技法,尤其是整體訓練的意識和視角都應該是值得散打借鑒的地方。但武術界敢於面對現實者寡,意淫虛幻者眾,這是很可悲的。武術要想打出一片天地來,必須直面現實,但絕不是像武林大會那樣以散打人員為班底,以散打技法還原真實武林,而是實實在在地去驗證武術的真能實戰的東西。這個既需要民間的熱心推動,更需要專業人士去搞,尤其需要政府的政策資金等措施的推動。形意拳的劈、鑽、炮都是顧打合一的典範,尤其是炮拳,抬手就有,步可直可斜,腳下有樁,把握好了距離和時機,對付現代搏擊非常有效。崩拳單手即可顧打合一,與獨流通背的「斬」相類,用上了一下就可使對方重傷。但所有這些有個前提,得會抓時機,更要有抓時機的本事。這個本事就是能有效地切入近身,懂虛實,能截住或避開對方的腿,或直接反擊對方的腿擊,會接腿摔,接觸上了即會摔,也會用肘膝,更重要的是,在極短的距離甚至零距離的情況下,仍能發出力來,直接用拳頭擊潰對手,這也就是武術上常說的「寸勁」。需要說明的是,「寸勁」並非詠春拳的專利,我師爺張群炎和北拳王張立德老師在這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都能發出凌厲的寸勁來。在練習寸勁和透勁方面,我也是苦心孤詣,下過大工夫,關於透勁的練法,以前多次說過,不再贅言。散打和拳擊在摟抱上之後,裁判常常給分開,作為實戰,一般不會有這個機會,這時寸勁和透勁就會發揮重要的作用。 形意拳一直講胯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崔師曰:氣力到手)的三催勁,這句拳訣知曉者眾多,但觀目前散布在各網站上的視頻,卻實在很難發現打三催勁的,甚至連基本的松都作不到。最近看了南昌大學程嘯斌先生的《散打技擊學》,裡面也提到這種三催勁,惜論之不詳。該書力求把武術與散打相融合,但翻閱數遍,發現程先生仍是以論述散打為主。比之散打,實際當下能手握傳統武術精髓者要少得多,也更為可貴。若干年後,一些拳種的斷代也並非沒有可能。因之,對武術精髓的搶救迫在眉睫。 回到正題,三催勁的優勢何在?簡言之,沒有三催勁,就談不上形意的螺旋力和槍勁,更談不上隨發隨有的翻浪勁,透勁自然更談不上。沒有三催勁,直挺挺的一個看似兇猛的頂勁,在實戰中是沒有多大用處的。今天看央視五套2011中國拳王爭霸賽,印證了我此前所述觀點。拳手們在下潛躲閃時是單純的防守,然後再進入第二個節拍,起身攻擊對手。守與攻是兩個節拍。但張建廷的拳法有一點非常可取:他的小擺拳反擊經常是移動著打的,得手後迅速拉遠距離,不敢對手反擊的機會。移動中發力,走中打。這是中國武術的精粹。群炎師爺曾多次講過這方面的訓練方法和技術。我與人實戰時,下潛時既是防守同時也進行移動攻擊,絕不會停留在原地作動作,攻擊完之後,步子一動已到對手一側或身後,同時擺拳再行攻擊,讓對手找不著北,無從下手。這是我在無數次的實戰中自己摸索出來的東西,怎麼摸出來的,我也不清楚,應該是無意中而得之,也是積累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吧。記得前幾年張克儉老師曾教我一個「暗下取火」(也叫「下炮」)的技法,練拳擊時在蹲擊上動過腦子,這兩方面對我形成此技法啟發最大。「暗下取火」據說是馬英圖愛用的招式,在苗刀里,這位以「馬狠子」稱譽的實戰家據說擅用「朝天刀」,此招法可謂「節短勢險」,更極其狠毒。形意拳的步法習練中,有順步,亦有拗步,切莫小覷這個拗步,在實戰中若運用得當往往能出奇制勝,形意拳講看斜似正看正似斜,斜即拗步,角度拿捏得妙極。八卦掌講擰身,擰身與側身在技擊中都是很巧妙的化打方位,散打中正身、轉身多,正身太直,轉身距離有點遠,容易識破。擰身與側身相對而言, 自有其優勢,惜乎當下散打與拳擊對此研究不夠。散打只注重借鑒老外的東西了,對我們老祖宗的好東西卻往往不當回事。我在教學生的過程中,發現形意拳的東西比散打更難練,而幾乎所有的散打隊員壓根看不起武術,認為是花架子,如此,散打與武術極有可能成為兩條道上跑的車。 練武術的也往往心裡看不起散打,尤其是一些中老師傅,但卻怯於跟散打者對壘。因為久不實戰,本來很優秀的技法,慢慢只退化成了說手的技巧,哄哄人而已。 看今年鄒市明與韓國選手申鐘的世界盃拳擊賽,有幾點值得習武者思考:一是鄒被稱為拳擊場上的田徑冠軍,腳下移動快,當然這種移動不是盲動,而是為其有效的防守和進攻服務的,他的步子跳躍不多,多是自然流暢地移動。這裡的關鍵是「自然流暢」。二是距離稍遠,鄒慣用單拳出擊,打完即走,不給對手防守的機會,對方若在有效距離內,則以快速的組合拳連擊,不給對手喘息機會。三是以身體的全方位移動而不是手肩的格擋來防守,並乘隙反擊。這種防守即是武術里常講的「走中防,走中打」,比之現在一些武術名家的防守攻擊式的說手不知要高出多少天地,關鍵是這不是一個理念,這才是武術的真東西。避實擊虛,虛實相濟。四是以手或步法的假動作來挑逗對手,如行兵布陣,伏兵千里,並控制對手往套里鑽。 相對這樣的打法,武術人士應該多加琢磨借鑒。 鄒市明的拳擊賽,若真能琢磨出點東西來,絕對大為受益。 鄒市明還有一個值得學習的東西,就是快速的空間變化和組合打法。目前練傳統武術的遇到這種打法很難適應,一是很難跟上他的變化,也就等於跟不上他的節奏,他能控制你,你很難控制他;二是武術缺少連擊i,我指的是快速移動和空間變化過程中的連擊和見縫插針的攻防能力,而不上武術里所謂的「一手變三手」,或心意拳的「七拳擊人」,缺少空間變化過程中的攻防能力,十拳擊人也沒用,他根本不會給你這個距離和時機,你等於老牛掉到井裡,有招使不上。 誠則養友,忠則養祿。今天我送給一弟子這句話,希望他能夠牢記這個道理,否則,他絕不會學到武術的真東西。這麼些年,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專業隊,我之所以能夠交下這麼多心心相印的摯友,就是靠的這份「誠能養友」的實在。教弟子多了,被騙的次數多了,弄得現在沒有個三五年,我是很難教真東西的。千萬不要認為別人不說在當面,人家就被你忽悠了,這社會,大家都被忽悠怕了,說不說而已,其實人家心裡明鏡似的,你這次忽悠人家,人家可能暗中就把你算計了。老兄,得不償失哦!! 形意拳十二形的第一形是龍形,拳譜上講:龍有搜骨之法。何謂「搜骨之法」?拳譜上語焉不詳,給後人留下許多發揮空間。於是,一些拳師們對龍形在是實戰中的用法各懷絕活,演化起來頭頭是道。在一些練形意拳的場所,我常遇到這類場景。龍形究竟練什麼?在實戰中有何作用?頗值得深究。孫家(祿堂師祖)的形意龍形非常簡單,就是原地「跳」,所以龍形過去也叫「跳龍形」。頭不能起,身子貼著地,脊背和腰不能塌。我在學練該形時,張烈老師拿一隻手按著我的頭,式子左右跳換,頭一點都不能起,因為他按著,實際也起不來,一氣至少要跳50個,他說,當年孫存周師爺就是這麼教他的。龍形這麼練的作用是什麼呢?腰身輕利。試想,在如此低的情況下,腰背不塌,頭不起,若非腰身輕利,膝蓋靈動有力,又如何能做出如此高難度的「跳龍形」呢?腰身輕利,身體的協調性自然就好,這就是習練龍形的最大收益。我曾教過幾個練得較好的弟子孫家的這個龍形,但他們沒有一個能練到位的,差很遠。最大原因就是身體沒松下來,協調性差。我也練過李存義師祖的龍形,李師祖傳下的龍形是向上縱起來跳的,以我淺見,較之孫家,李師祖的龍形難度要小一些。 當下的形意拳師,當然也包括其他武術拳派,總喜歡拆手講招,實際在實戰中根本沒什麼用武之地。實戰不同於講手的區別在於, 你所有的攻擊必須在合適的距離、時間差、速度等條件下才有效,老師給弟子說手自然這些條件都具備,一旦進入實戰,對手要作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破壞這些有效條件,所以,不能很好地把握控制這些有效條件,你就控制不了對手,你再好的招也毫無用處。比如崩拳,因郭雲深先生的「半步崩拳打天下」,幾乎所有練形意者,都夢想自己一記崩拳可定乾坤。實際沒有我所的上述條件,崩拳照樣一點用沒有。概言之,武術的所有動作實際培養的是一種能力。能力遠比招法技法重要得多。能力練不出來,會一萬招也枉然。不遠的將來,我會把微博上所講的東西以視頻或光碟的形式展示給大家。不知,現在我這些詞不達意的文字能否讓諸位同好看明白? 就我而言,習練龍形最大的受益是「下擊」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我所謂的「下擊」與拳擊的蹲擊不同,是利用空間交錯擊打對手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但絕不是「上驚下取」,「上驚下取」說手可以,實戰時一遇高手毫無用處,因為,訓練有素的高手,你是驚不了他的意識的,在拳擊隊,我們有一項專門的意識訓練,讓對手以最快的速度朝你頭部打拳,只要你不慌,對方根本打不著你,因為對手出拳的距離比你躲閃的距離要長得多,他至少得打幾寸的距離,而你往往只躲一寸就夠了。用我師兄——解放軍拳擊隊主教練孫洪棋的話說:只要你手裡不像拿個燙手的煤球似的,對方就打不著你,但只要你意識一緊,肯定挨上。所以,對付高手,老武術師傅的「上驚下取」即難奈其何。「下擊」說白了,就是從下部進行攻擊。心意拳師盧嵩高先生有句很經典的話:三節打兩節。即用我的三節打對手的兩節。看看他的猴豎蹲拳照,「束身」的功夫真讓人驚嘆。我跟幾位老師非常系統地練過心意六合拳。此拳極重「束展」、「縮漲」,與形意不同,心意在上下發力上訓練手段比較多,挑領、鷹捉、橫拳、一頭碎碑、大劈等都是訓練這種發力的經典招式。形意對腰胯的左右訓練比較多。武術講「十字」勁,實際就是在發力時腰胯的上下左右均要相爭。我跟「北拳王」張立德老師學拳擊時,他首先給我講的就是這種「上下勁、左右勁」的訓練手段,他有一本書叫《內勁與拳擊》,裡面細緻地講了這兩種內勁的訓練方法,非常精粹,不可不察。張師把此勁叫作」交錯勁"或「十字勁」。如果有機會,心意與形意兼練,對這種「十字勁」的獲得會大有裨益。兩種拳理雖形通,但差異也顯見,如果兼練,可相互印證、補充,共同增益。 盤點2011,最大的收穫一是系統地在專業隊訓練了散打技術,而且是國內專業水平至少在前三的散打隊,常常跟他們泡在一塊,對散打最前沿技術的規範,散打理念的領悟,都讓自己在實戰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比如對最基本的鞭腿、側踹、下劈、正蹬、轉身後蹬(踹)等腿法,基本能按運動員的要求作到位了,更關鍵的是搞清了如何這些腿法的發力要領。再就是轉身鞭拳等拳法。最高興的是快摔技術,以前對摔我基本不懂,現在我摔得很嫻熟很脆,因為有形意拳等武術的底子。第二個收穫是對站樁、發力、透勁的訓練,在張群炎師爺的悉心教誨下,有了豁然領悟,進步顯著。第三個收穫是苗刀,這是我練過的為數不多的兵器,也是在群炎師爺的躬身指教下,對苗刀這門實戰技藝有了新的理解,技術更為精粹。在專業隊,我明白了跑步的重要性,現在每天起來先跑六七里路,然後壓腿壓胯,踢腿,腿越踢越輕,舉重若輕。實戰中,我即使光用腿,也少有人能防得住。倒退5年,我基本不會腿。 那時,武術中的一些腿法,雖會練但根本用不上。在說一點,在武術與拳擊、散打、泰拳的結合上,我走過了一條先練武術看不起散打(實際當時也根本不懂散打、拳擊),到後來練了拳擊、散打、泰拳反過頭來看不起武術,認為武術不能實戰,到現在我在實戰中能把武術的一些東西用上了,理解了其價值。這是一個很艱難的求索過程,需要用心去琢磨,用實踐去印證檢驗,反覆領悟實踐,終有所成。在此,我特別感謝專業隊和民間那些指導幫助過我的良師益友。也感謝我的學生,他們和我一起在技擊這條路上探索求證,不高調,不菲薄,不羨慕那些沽名釣譽者,只踏踏實實練自己的功夫。我們相信:在當下和未來,靠忽悠是沒有市場的,必須以真功夫說話,讓人信服。今天下午給張群炎師爺打一電話,老人家身體尚康健,幸甚。雖是師爺,但無論是當面還是在電話里,我們從不叫師爺,而是叫爺爺。改變的當然不只是稱謂,也含著感情,從內心深處,我們確實有著超越爺孫般的情感。老人家對拳學的理解和體認,尤其是對獨流通背、兩翼通背、劈掛、八極、翻子、太乙腿法、鴛鴦腿法、猿公拳、地趟拳、意拳,器械上如苗刀、陸合大槍、漁陽劍法、青萍劍法等均造詣極深,是當代武術界鮮見的武術大家,其發力、速度、身法、步法、拳法、腿法皆造其極。在對武術的理解上,爺爺對我教誨多矣,自感受益良多。爺爺是腿法大家,但因年事已高,有些動作已很難完全到位,饒是如此,從其不完全到位的腿法里,其腿功的凌厲殺氣和靈動無常依然駭人。余之腿法,既受益於在專業隊系統地從最基礎的跑步、壓腿、開胯,然後踢腿拉筋,再後練習目前散打常見的鞭腿、側踹、正蹬、轉身後蹬、後擺、下劈腿等,更受益於爺爺傳統武術腿法的教誨,如腿之發力、柔韌性、協調性的練習等,除散打那些腿法外,爺爺傳授的前踢(與正蹬完全是兩回事)、點腿、轉身穿心腳、鴛鴦腿法等,與散打之腿法相為補充、相得益彰,。在腿法之運用上,爺爺的心法更見精粹。較之戳腳之「飄、點、擰、轉」,更為簡單直接。與散打腿法相比,其運用直中見曲,更難應對。也更注重步法身法對腿法的配合。在腿法上我亦有自己在多次實戰中萃取的心得,並創造出以高里合腿代之高鞭腿的腿法,我以為,高鞭腿其一是不利於移動中隨時隨地出腿,其二是不及高里合腿易於變化,收放自如。有人可能會提出質疑:這種高里合腿比鞭腿力道如何?實際,你只要弄清並掌握了腿法的發力要訣,高里合腿照樣力量沉重。腿法之發力要訣即是:力由腰胯出,支撐軸要合得住。我師爺孫存周的話叫做:若一根鋼筋插在地上。在側踹腿中這一點體現的尤為典型。放眼現在的側踹腿,身子傾到90度,腿是踢得高,力量卻稀鬆,關鍵是一旦落空,對方一衝即垮,也不利於變化。這種腿法忽悠人尚可,實戰無用,是花架子。到高水平專業隊看看就明白了。群炎爺爺傳授的腿法也是此理。 大約是4年前,小崔(崔向前)與我一個弟子比試後,又想與我切磋一下,結果,他的水平還差得遠。事實是,這些年,凡是民間找我比試的,無一例外地都輸掉了。在與專業隊員(我指的是在全國比賽水平靠前的運動員,而不是那些號稱練過幾天散打或拳擊、泰拳的人)的較量中,互有勝負。生活日報是濟南地區的一張都市類報紙。今天,在其第5版上登載了濟南形意拳掌門人楊遵利收洋弟子的文章,篇幅還很長。楊先生的事迹這幾年在電視和報刊上頻頻「露臉」,曝光率頗高。且不說楊先生的形意拳功夫如何,這個業內人在百度上一搜楊先生的視頻即知。只是這濟南形意拳掌門人的稱譽不知是誰人給封的?作為濟南練形意拳的一分子,至少我不承認這個「掌門人」。要當掌門人可以,至少應該由大家開會推舉。 另外報紙是社會公器,不能隨便寫文章,不能他自己說是掌門人就寫他是掌門人。 去年山東衛視之「鄉村季風」頻道給楊遵利先生拍了一段演練形意拳的視頻,各位同道不妨觀賞一下這位所謂「掌門人」的風範。視頻里還有他與弟子實戰的片段,也不妨一睹為快我上次說我自己琢磨出一個腿法:高里合腿。可能是我表述得不太準確,日前常有武友問我,這種高里合腿是否就是傳統武術里的外擺、里合腿法。準確地說,應該是向里合的擺腿。我系統地在專業隊練過拳擊,後來又練了散打,在練習散打的腿法時,我常常琢磨,既然拳擊里有擺拳,而且擺拳是一種力量和隱蔽性要大於直拳的拳法,可否將此拳法借鑒於腿法上呢?經過反覆實踐,我漸漸摸出了這種腿法的發力要點,與所有腿法一樣,力須源自腰胯,要放鬆自然,沾身時只發寸勁(透勁)足矣。然後,我又將此腿法應用於與高手的切磋對決中,事實證明,非常有效,力道沉重,殺傷力大。較之鞭腿, 此腿法更直接,更靈動,可在靈活地移動中隨時出擊。起初,我曾把此腿法展示給一個腿法出眾的老前輩看,他很不屑,說此腿法力量不行。我這人不愛服別人的氣,之後,反覆實踐苦練,終於練成了此腿法。 近日也常有朋友問我苗刀之事。師爺張群炎是目前公認的苗刀頂尖高手,他多次給我講授過苗刀之技藝。我以為,與拳術一樣,當下練苗刀者,練套路者多,什麼一路、二路,其實,這些都不重要,作為一種軍旅武藝,苗刀是上戰場殺敵用的,練得不好也可能瞬間被殺,就這麼簡單。要想實戰有效果,第一,基本功必須過硬,苗刀的基本功就是劈刺,在日本人那裡,這種倭刀不叫什麼苗刀,就叫劈刺,劈刺均有一套基本功的練習方法,很簡單也很枯燥,按此方法,每天幾百上千下地劈、刺,一段時間之後,你的功力即會大增,這就像形意拳的五行拳,就那麼幾下子動作,天天摸,功力出來了,動手時一划拉對手就受不了,而不是靠的什麼招數贏人。遺憾的是,我見過恁多練苗刀的和未曾謀面的所謂苗刀大家的視頻,除了張爺,從未見過他們展示過劈刺的基本功練習,是不會,抑或是保守?不得而知。苗刀實戰的第二個關鍵是對刀,也叫斗刀,現在大家多是自己練套路,練對刀的殊少。很簡單,對刀是刀法實戰的一個最基本的階段, 沒有對刀,上陣按著套路去殺敵么?笑話! 步法自然為最高境界,什麼合適用什麼,通背24式的步法我很清楚,但也沒什麼神奇之處。枯守任何步法,在實戰中都將被動挨打。 包括形意拳的半步也是如此。步法重在靈活自然,更要會自己自然地組合,融化成自己的東西。 沒有組合,靠那麼幾下疾絞連環步,毫無意義。而且,張爺教的獨流通背24式的前拳、後拳、橫拳的練法,前進、後退、左右的腿法組合練習,以及不換腿的左中右三條線路的進攻步法,這些精髓,我敢肯定,現在練習獨流通背的很少有會的。即使在當下的自由搏擊中,這些東西才是最有用的,也是我常用來戰勝對手的法寶之一。 有朋友再三薦我去武術萬維網之形意拳論壇上看一下尚派形意拳的蘇立志先生的視頻,反覆看了幾遍,感覺太硬,這個硬指的是,一味地硬,缺少剛柔相濟的東西。儘管尚派一直在講:沾衣縱力。沾衣縱力實際就是沾身時短促的爆發力,也叫寸勁或透勁,意拳謂之:一緊而已。然尚派目前多數人所練都太硬, 看著很嚇人,很猛烈,實際在實戰中正好為人所乘,特別是步法,一味地快速前沖,若與拳擊或散打隊員相搏,對方一個瞬間變向,正好迎擊你。形意拳的步法絕非一味前沖,硬打硬進也並非指不管青紅皂白地硬沖,所以,剛柔相濟才能出瞬間的爆發力,也才能在實戰中運用裕如。我敢肯定,當年的尚先生絕非是這般樣子。形意拳的內意也絕非僅僅如蘇先生所展示的三個丹田,更關鍵的是意識或無意識之下的感而遂涌的一種自然而然的勁力和打法。 形意拳練至一定境界,鬆緊轉換和神意之動靜才是關鍵。孫祿堂祖師將拳術之最高境界概括為「中和」二字,可謂一語道破天機。何為「中和」?自然也。崔師曰:形意拳的三個階段:一順、二合、三炸,確為切中肯綮也。連起碼的松都做不到,何以談發力?沒有徹底地松,何來真正的緊?又如何發力? 在擂台上,我們看著散打運動員打鬥得如此兇猛,戰場上廝殺一般,實際他們在台下訓練時也是特彆強調放鬆、自然。如此方能得時得機。 武術里有「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拳訣,這也是形意拳、八卦掌界常講的一句話。此訣是指在對方攻擊的同時,你也可以攻擊他,既可以見招打招的截擊,截擊的關鍵是後發先至,這就要求速度要快,即使對方出假動作,我也讓你收不回去,照打不誤,也就是所謂的「打實」。也可以不截擊,而從另一個角度直接進擊對方,李小龍說「近身和發力」是截拳道的兩大制勝法寶,形意拳和八卦掌亦然。形意和心意均為短拳,這就要求必須進去才好使。獨流通背里有「回手不回身」的說法,其撐拳也是這麼個練法、打法,就是對近身重要性的最好闡釋。形意拳的硬進硬打也是強調要近身,當然,這個近身在當下更主要地是要尋隙而進,而不是盲目硬進,原因是現在的搏擊運動員攻防的手段比較全面,尤其是正蹬、側踹、鞭腿、低掃等截擊或迎擊的手段是其擅長之技,一旦盲目硬闖,極可能會被迎擊。怎麼做到尋隙而進呢?一個是角度和步法,二是速度的快疾,三是要會做假動作,以假動作調動對手,進而快速近身。 進去後就要發揮重拳重腿的優勢,如形意的崩拳、狸貓上樹、龍虎相交的腿法,八卦掌的削、掖、蹋、心意的虎抱頭等都是好用的技法。老拳譜上有一句話須記住:進去了就不要出來,除非將對手擊潰。進去了就要發揮形意的硬和狠毒,而不能在繞著打。要力求做到一擊必殺。武術里還有個說法:「一手打兩手,兩手打一手。」拳擊里也有「一手打兩手」、「相向出拳」的方法,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角度的選擇,更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做到「後發先至」。練武者萬不可不察也。 我自信,我寫的這些微博短文,大家如能真讀進去,再結合自己的練拳實戰體會,會有大啟發、大收益的。 有朋友給我看了通背拳單長文的視頻,讓我評價。我只說了一句話,這些說手的東西,在實戰中毫無用處。 在形意拳吧里有個關於詠春與形意拳切磋的視頻,據說在《功夫傳奇》里也能找到。很顯然,那個據說是練詠春的,拳擊也打得不錯,打鬥經驗較豐富。練形意的顯然缺乏經驗,最關鍵的是沒打出形意的特點來,形意講:出手離不了鑽,起手離不了橫,這是形意的出手要則。再就是形意講,打法定要先上身。形意拳切不進去就很難發揮作用。詠春也是講貼身近打,兩者有相通之處,自然也有相剋之處。觀這幾個練形意的,根本貼不進去,只好在外圍打陣地戰,這是身法步法角度的問題。我說過多次,形意的硬打硬進,並非指僅僅從正面切入,步法可進退、退進、左右、擺扣等,而且要配合假動作作掩護,這樣才利於近身。可能雙方有約定,不許用腿。實際打開門戶的利器是腿法,我多次強調練腿,也是出於此原因。還有一點很關鍵,就是練形意的這幾個只會打進攻,不會打防守反擊,實際遇到有實力的對手時,打防守反擊更有效。我的學生有不少都善於打反擊。再就是雙方只會在一個水平面上打,心意拳講,三節打兩節, 當年盧嵩高精於此道,現在練形意、心意的會用的鳳毛麟角。我善用此法,也常給學生示範,但他們作的多不到位。 「進去!進去!進到對方的勁道里才談得上主宰!」這是一位博友對形意與詠春對搏的認識,應該說確為灼見。我多次說過,搏擊中最關鍵的元素是「控制力」。也就是說,如能控制住對方的勁力,如化力、卸力、借力等當然好,比如在摔跤中,兩人互抓之後,如對手是力量型的,不必與其硬拼,跟著他的力量走,不頂不丟,隨其力化力卸力,然後乘機反擊,這裡的關鍵是要會卸力化力,根據我之經驗,太極拳的「暗換襠勁神不知」(此前我在微博里詳談過)是極好的方法,等化卸之後,可順勁打動他的重心,也可用來回勁反擊他。我與那些善摔的對手摔跤時常用這些方法。 進到對方的勁道里,是句很有見地的認識,但運用起來不好操作,在瞬息萬變的打鬥中,要想控制對手的勁力,除非境界高出對手很多,如成年壯漢挑逗頑皮少兒。否則絕難辦到。我之淺見,還是老觀點,要把現代搏擊的距離、變向、角度、腿法、摔法、肘膝等因素揉進來,結合形意的勁力,八卦的步法、太極的柔化剛發,你的實戰就會提高一大塊。 昨天有學生來拜年,我教了他實戰中的幾個重要法則:一是沒有假動作的攻擊很難奏效;二是彼不動,我不動,彼一動,我先至,彼不動,我不變,彼一動,我才變,同時變向切入;三是打進去就不出來,擊潰為止;四是回手不回身,攻擊連續不斷,多向度攻擊,讓對手無從防守;五是啟動和攻擊要有迅雷般的突然性,形意在這方面特別突出,突然性是意識帶動動作,所謂「火機一動物必落」,六是動作要輕而重,柔而剛,視摸上的感覺自行無意識變化,學生說我的前手碰上去比羽毛還輕,真舒服,打上去卻比重鎚還重,一下就完;七是要在基本功上下大工夫,作標準,吃透要領,比如腿法,一定要從輕活處入手,硬梆梆的絕對用不上,側踹、鞭腿、正蹬、後蹬、下劈、前踢、褊腿等基本腿法要準確到位,掌握髮力要領,會用,我的腿每一個腿法踢上一下對方如不是很專業的運動員,根本承受不了,八是硬度,我拳腳的硬度少有人敢硬碰,這是在專業隊互相杠腿練出來的。 新年將至,我在此給所有熱愛武術的師朋良友拜年,祝大家新的一年裡幸福好運,心想事成,功夫精進。節前這幾天,常有學生來家裡看我,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通病:進攻時只用前拳試探,作假動作,輕易不敢進去,步子不敢朝前沖。通背拳有句話:捨得寶,換得寶,捨得珍珠換瑪瑙。尤其是練過形意的,一定要敢於抓戰機,形意講:直中取。實際就是取最短的距離進行攻擊。所以,要敢於上步才有可能打破僵局, 才有可能打開對方門戶,或調動並進而對手的意識和節奏,掌握主動權。另一個通病就是直拳打出來缺乏力度,實際直拳跟形意的崩拳是一個發力方式,即三催勁,或曰周身發力。多數人打的還僅僅是手臂的力量。再就是意識太重,一重就僵了,就發不出力來了。 昨天回到了老家莘縣看望老人,家裡真冷啊! 最遺憾的是,我練了這些年武術,一身功夫,家裡那麼多人,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學,他們最有興趣的是掙錢,對其他的概不感冒。起初,我還想教教那些年輕的侄子外甥,但後來發現自己的想法很可笑,他們對功夫毫無興趣,連聽都懶得聽我說,我只好緘口。有時想想,武術真的OUT了嗎?不得而知。對付低腿,如是低鞭或低掃,散打和泰拳的方法是提膝外擺或里收,里收的同時以側踹等腿法直接反擊對手。如是前踢(不是正蹬)或心意拳 的刮地風,則可直接提 膝反擊或撤半步閃開,然後用後低鞭反擊。當然,最關鍵的是反應意識。 這位簡單人網友說我吹,你如有膽量,可隨時來濟南找我切磋,來之前先在這裡約一下,到時我告訴你聯繫方式。同時,也歡迎所有高水平的武友來找我切磋。


推薦閱讀:

內家拳實戰基礎:「吃掉」的力學解釋
典傳國術「靈勁上身天地翻」(內附視頻講解)
關於內家拳勁

TAG:內家拳 | 心得 | 實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