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魏龍門二十品(二)

來源fszi818的收藏複製·編輯塞上齊翁《鄭長猷造像題記》《一弗造像題記》《孫秋生造像記》《北海王元詳造像記》《鄭長猷造像題記》

《鄭長猷造像題記》拓片(整體與局部)、像龕

龍門二十品之《鄭長猷造像題記》,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口上方南側,共六龕,均為圓券形淺龕。分上、中、下三排,每排兩龕,其大小不等。圓楣拱內刻卷草葡萄紋,主尊為交腳彌勒(已經殘破)。左右二脅侍菩薩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造像記位於佛龕右側,高50厘米、寬35厘米,記景明二年鄭長為亡父、母皇甫、亡兒士龍以及其妾陳玉女為亡母徐,各造彌勒像。碑文書法有上承漢隸、下啟唐楷的重要意義。銘文:前太守護軍長史,雲陽伯長猷為亡父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長猷為母皇甫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長猷為亡兒士龍敬造彌勒像一軀,一軀鄭南陽妾陳玉女為亡母徐敬造彌勒像一軀。景明二年九月三日誠訖。《一弗造像題記》

《一弗造像題記》拓片、像龕

龍門二十品之《一弗為張元祖造像記》又稱稱《一弗造像題記》。正書,10行,一行3字。造像龕位於古陽洞北壁,是龍門二十品造像龕之一,下方鄰比丘惠感造像龕,是龍門二十品中最小的兩個造像龕之一。龕高36厘米,寬19厘米,深30厘米。龕為忍冬卷草紋尖拱楣圓券形,連珠紋立柱,龕底施水波紋。內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薩。龕下錈刻造像記。據造像記文記載,此龕造於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步輦郎張元祖在當時可能是一名給帝王荷步輦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為他造的龕也小。康有為評價此造像記的書法是"沉著,勁重"。民國初白麻紙原石拓,因年代久遠,紙黃而鬆軟。這個造像記字數很少,只有寥寥30字。「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為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字數雖少,但卻端莊整肅,大氣凜然。全篇方筆為主,顯得沉著,厚重。書法風格遒勁沉穩。但在嚴整之中也不乏靈動之筆。比如「造」的走之兒的橫折折撇,「為」的一長撇,都顯得神采飛揚。而「張」的弓字旁,「願」的「頁」字部則顯得較為奇崛。而章法同樣富於變化,比如最後一行「亡夫直生佛國」,曲直變化,奇正相生,令人嘆為觀止。銘文:太和廿年,步輦郎張元祖不幸喪亡,妻一弗為造像一區,願令亡夫直生佛國。《孫秋生造像記》

《孫秋生造像記》拓片、像龕

《孫秋生造像記》全稱《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在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訖。此碑書犀利剛勁,寬博樸厚,較《始平公造像》筆法多變,龍門二十品之一。孟廣達文,蕭顯慶書。楷書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體方勁峻拔,沉著勁重。筆法凝練自如。造像龕位於古陽壁第二層,左側鄰比丘法生造像龕由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造像龕通高254厘米,寬154厘米,深60厘米,是二十品造像龕中的五大龕之一。四龍尖拱圓券形,龕楣上有飛天,下有十一尊佛,兩立柱為八棱素麵,蓮瓣形柱頭,下有力士托舉。主佛結跏跌坐,背光雕刻精細,內容豐富。頭光中心為蓮花,外層十三尊坐佛環繞,再外層十二身飛天供寶。飛天外熊熊燃燒的火焰紋背光直至龕頂,佛右側為觀世音,左側為大勢至二菩薩服侍。龕下中間是二龍盤繞著的香爐,兩側刻供養人胡跪禮拜,外端左右各飾一獅子。功曹為漢代時設的官職,北魏是將軍府諸曹之一,此官多用本地大族權貴任職,位居六至九品。中散大夫為職事官之加官,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定為四品上,二十三年定四品下。碑中記載的新城縣,治所即今河南省伊川縣城南5公里的平等鄉古城村。戰國時期屬韓地,新城縣為新城郡所轄,龍門稱「伊闋」。西漢屬河南郡。東漢,三國屬河南伊。西晉恢復河南郡。北魏孝文帝時伊闋改為「伊闋口」,同新城縣共屬司州所轄。隋朝建都洛陽,文帝改新城縣為"伊闋縣",歸河南郡。唐朝改歸河南府管轄。戰國時期,秦將白起由韓城出發曾駐軍新城縣,北上「伊闋」擊敗韓,魏的二十四萬聯軍,這是歷史上空前的一場「伊闋」大戰。新城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鎮。宋代新城縣改為「伊闋鎮」,歸陸渾縣管轄,伊闋口名為龍門鎮。元代該城荒廢,伊闋縣建制不復存在。城牆現保存尚完整,因當地群眾傳說戰國後期諸侯混戰,王子超作亂,周郝王曾避難此處,故至今仍有"郝王城"稱號。孫秋生,劉起祖只是北魏新城縣的功曹,官職並不高,他們能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時,組織包括官居四品的職事官在內的二百人造像作原,祈「國祚永隆,三寶彌顯」,表示對北魏王朝的忠誠,可見他們必是地方的大族權貴者。造像碑通高153厘米,寬50厘米,碑文由孟廣達撰文,蕭顯慶書寫。此碑與始平公造像記是龍門二十品中僅有的兩塊(品)有撰文者,書寫者的碑記。銘文:大伐太和七年,新城縣功曹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區,願國祚永隆,三寶彌顯。有願弟子榮茂春葩,庭槐獨秀,蘭條鼓馥於昌年,緊暉誕照於聖歲。現世眷屬萬福雲歸,洙輸疊駕。元世父母及弟子等來身神騰九空,跡登十地,五道群生,咸同此願。孟廣達文,蕭顯慶書匯品:清康有為:太和以後諸家角出,庄茂則有《孫秋生》(《廣藝舟雙楫》)清 康有為:龍門二十品中,約而分之,亦有數體,《孫秋生》沈著勁重為一體。《北海王元詳造像記》

《北海王元詳造像記》拓片、像龕

龍門二十品之《北海王元詳造像記》,全稱《北海王元詳為母子平安造彌勒像記》。造像記高88厘米,寬42厘米,是元詳隨北魏孝文帝南伐遷都至洛陽的歷史實錄。造像龕位於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長樂王丘穆靈亮夫人尉遲造像龕上方。龕高138厘米,寬102厘米,深17厘米,在古陽洞中屬於中型洞窟。龕內主佛為交腳彌勒。兩側脅侍菩薩皆雙手合十侍立。圓拱形龕楣內刻十五天人持花繩。造像記記載該龕為太和十八年十二年十一日立願,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完工,歷時近三年又九個月。銘文:維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親御六旌,南伐蕭逆。軍國二容,別於洛汭。行留兩音,分於闕外。太妃以聖善之規,戒途戒旅,弟子以資孝之心,戈言奉淚。其日,太妃還家,伊川立願,母子平安,造彌勒像一區以置於此,至廿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法容刻就,因即造齋,鐫石表心,奉申前志。永願母子長餐化年,眷屬內外,終始榮期,一切群生,咸同斯福。維大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護軍將軍、北海王元詳造。歡迎光臨頤心文苑
推薦閱讀: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
高敖曹一家與東魏北齊的命運糾葛|文史宴
代國被前秦滅了之後,拓跋珪到底是流落中原還是生活在獨孤部中?
北涼投降,崔浩受命編撰國史

TAG:北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