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攝影術語

專業攝影術語(2010-09-14 12:13:02)

轉載

標籤: 攝影 術語 wp2sinablog 雜談

專業攝影術語

攝影(Photograph)  攝影就是使感光材料通過攝影機把被攝物的形象記錄下來的過程。它基本上需要有這樣三個過程:  1、拍攝--景物的反射光通過透鏡的折聚和會聚,使焦平面的感光片發生光化作用,產生潛影;  2、負象--將已發生光化作用的感光片經顯影、定影一系列化學處理,使潛象呈現為明暗與原物相反,或彩色與原物互成補色的可見銀象,即製成底片;  3、正象--使光線通過底片,投射到感光紙上,再使感光紙經過顯影、定影一系列化學處理,獲得其明暗或色彩和原物一致的現象,此即照片。彩色反轉片的正象不需經過由負象印放這一過程,它是通過反轉沖洗直接獲得。因為所用感光材料不同,一般攝影分黑白和彩色兩種。由於攝影具有豐富的造型手段和深刻反映現實、概括生活的能力,及特定的審美價值,因而成為一種具有獨自特點的造型藝術。 黑白攝影(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  它是攝影藝術的基本品種。系用黑白感光材料進行印曬。畫面運用黑白兩色和黑白兩者之間的不同灰色階調的、層次和明暗對比來描繪和刻畫人和物的各種色調和形象。 彩色攝影(Colour photograph)  彩色攝影又名原色攝影。系用彩色感光材料進行色拍印曬。它依據三原色原理,通過對色的分解拍攝和色的合成(印放)兩個階段,再現被攝對象五彩繽紛的自然色彩。彩色攝影一般分兩種:一種是利用互補色的原理,拍攝自然色彩照片。這種色彩攝影所用感光材料表面塗有三層羼入能分別感受和紀錄紅、綠、藍三種原色光的感色劑的乳劑層,經拍攝沖洗,每一乳劑層中的成色劑就和彩色顯影劑中的氧化產物產生反應,形成與所感的色光相對應的互為補色:紅--青、綠--品紅、藍--黃,因而在底片上呈現於被攝物原色互為補色的負象。如將這負片的影象印放在彩色照相紙上,即可得與原色彩相同的彩色照片。另一種彩色攝影,不需要通過上述互為補色負象這一過程,拍攝後經反轉沖洗,即可直接獲得與被攝物原色材相同的正象。 顯微攝影(Micrograph)  顯微攝影是對一些需由顯微鏡放大才能顯現其結構形態和發展變化的微小物體進行拍攝而言,它有反映微觀世界的功能。 紅外攝影(Infraed photograph)  就是以紅外線作為照明光源的攝影稱之。由於景物反射和吸收紅外線與可見光線能力不同並且紅外線對空氣中煙霧和混濁介質有很好的穿透能力,所以紅外線攝影和普通攝影比較,有其特殊效果--藍天為黑綠水為深灰、綠葉為淡灰或更淺、深紅為淡灰或白色。某些細微之處,異常清晰,遠距離的景物則更為清晰:如用來拍攝沙灘、雪景,效果更佳。一般用與科研、軍事和黑暗中拍攝,也可用於藝術攝影。 X光攝影(X-Ray photograph)  用X光為拍攝光源,以特製的X光感光片進行拍攝,就稱之X光攝影。由於X光對較多物質有很好的穿透能力,故常用作醫學、工業等科學研究方面。 攝影藝術(Art of photograph)  它是一種以攝影器材、感光材料等物質為工具和載體,通過反映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表達攝影家觀點和情感的造型藝術,是反映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它只能表現現實的題材,而不能表現已經過去和尚未發生的事件。所以,它所反映的人物、時間和環境,都是真實的具有無比的真實性、可信性和可視性。  攝影藝術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從其它造型藝術中得到借鑒,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造型形式及典型化的方法。構圖、光線、影調(色調),為攝影藝術三種主要造型手段。攝影家把自己的藝術構思,用高度的攝影造型技巧所攝得的形象(潛象),經過一系列暗房製作的工藝程序所製成的畫面(照片)稱作「攝影藝術作品」。  由於它具有真實、生動、準確、迅速的特點,並可大量印製,故是一種擁有極大群眾基礎的藝術形式。攝影藝術在題材上分為:新聞攝影、人物攝影、風景攝影、生活攝影、花卉攝影、靜物攝影、古文物攝影等等。 景深(Depth of field)  當鏡頭對於一定距離的被攝景物匯聚成清晰的影像時,處在不同空間位置上的景物在象平面上能得到清晰表現是有一定範圍的,換句話說,在一定物點的前後一定範圍內的景物都能在象平面上結成相當清晰的影像,這一清晰範圍就是景深。景深用近界和遠界來表示。從調焦目標(物點)到近界(亦稱最遠清晰點)的深度,叫前景深;從調焦目標到遠界(亦稱最遠清晰點)的深度,叫後景深。前後景深相加,亦即遠界到近界的深度(距離),叫全景深。在拍攝中,景深大小決定於: 1、用的光圈大小---光圈f係數越小,景深越小;光圈f系 數越大,景深也隨之越大。 2、距物點的遠近---物距數值越大,景深越大;反之越小。 3、鏡頭焦距長短---使用相同的f係數的相對口徑,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短,反之景深就長。  另外,前景深小於後景深,但當物距數值和相對口徑都很小時,前後景深的範圍都減小,它們之間長短的差別也隨之減少。當物點的距離(即物距)如等於超焦距是,可得最大景深。這時景深近界可達超焦距近界的一半,而遠界可無限遠。拍攝時,視不同需要運用景深。一般風光攝影景深要大些;拍攝肖像、物體細部特寫,則景深要小些。 焦深(Depth of focus)  根據共軛原理,景深中之前景深、後景深的景物,和調焦距的物,通過鏡頭的會聚,他們各自的象點是不會同處在一個象平面上的。如以調焦距的物所形成的像平面為感光象平面,那麼,由前景深中景物所會聚成的象點必定在感光平面之後,而後景深中景物所會聚成的象點則在它之前。而它們的可允許分散圈則同調教目的物的象點的像平面一致,所以影象都是清晰的。從前精神景物形成的像點作一垂直於主軸的線段,從後景深景物形成的像點作另一條垂直於主軸的線段,這兩條線段間的縱深長度,就是焦深。景深反映在象方即為焦深。分別用來說明物方和象方結象清晰的深度。二者是共軛關係:景深長,焦深就長;景深短,焦深短。景深範圍可由焦深範圍來表示。 超焦距(Hyperfocal distance)  當鏡頭距離定在無限遠時,從照相機鏡頭到景物清晰範圍的前界這一段距離,就叫做超焦距。為了獲得最大的景深範圍,適應動態和新聞攝影的需要可用超焦距原理拍攝,以省去每張測距對焦工作,具體做法是:拍攝時,把鏡頭焦距定在超焦距的最近清晰點上,即可得到最大的清晰範圍。超焦距和鏡頭焦距、相對口徑、分散圈直徑有關。可用下面公式計算:  fH=(f2)/(Z.f/d)   註:fH--超焦距;f--鏡頭焦距;Z--可允許模糊圈最大 直徑;d--有效口徑的直徑。   此外還有下面的數式:   1、 fH=(焦距*焦距*分散圈倒數)/[f係數*12(1英呎)]   2、fH=(焦距*1000)/(f係數*12)   拍攝時,可用景深表來確定超焦距範圍。  1、選決定光圈---將自動景深表上已決定之f係數的一端 對準無限遠上,然後查看另一端之f係數指在什麼距離米數上。那麼從這個距離到無限遠都是清晰範圍。  2、先決定清晰範圍---將自動景深表的距離標誌對在兩倍的近界上,然後查看兩個相對的f係數所包括的距離,則就 用此口徑。 測距(Focusing)  俗稱「對光」和「調焦」。為了結象的清晰,在拍攝前,必須測定好物距(即攝影點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然後把鏡筒上的距離標尺定在相應的距離上。這種距離的測定工作就叫做「測距」。  這測距如用眼睛估計,叫目測;如用腳步測量,腳步測。統稱為「物距標尺測距」。此類測距還有用「投影測距器」進行的。現代精密照相機均連動測距,即拍攝時,只要轉動調焦環,隨著鏡頭的伸縮,取景器里的景物投影的清晰度也隨之發生變化,直到完全清晰為止(有些表現為雙影合一,有些合兩個半截像為一個整像),其物距也就對準了,無需另行對光。 曝光組合(Exposure combination)  曝光組合又稱「曝光調定」。拍攝時,為了使膠片獲得正確的曝光量,攝影機通過快門速度和相對口徑大小的相互配合來達到的。這種相互配合,即稱之「曝光組合」。  相對口徑的大小,用以控制到達膠片的照度的大小;快門速度的快慢則是用來控制這一照度的光作用於底片的時間長短。而光圈和快門都分若干級,因而同一曝光量可能有多種的「曝光組合」。  拍攝時選擇何級光圈,決定於對景深大小的要求;選擇何級快門速度,決定於被攝對象所呈現的狀態--是運動著的,還是靜止狀態。如運動的,還要視其速度、方向和距離。  綜上所述,只有兼顧了上述因素曝光組合才是正確的曝光組合。現代攝影中,曝光組合一般由測光表推定。為了沒有測光表的初學攝影者在決定曝光組合時參考,後附各類情況下的曝光組合: 一年四季曝光組合簡表  甲、夏季{6、7月},晴天{上午八四至下午四時}不加濾色鏡,微陰增1-2倍,重陰4-6倍。  乙、冬季{12、1月}晴天,{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不加濾色鏡,微陰增1-2倍,重陰增4-6倍。  丙、春秋{3、9月}青天{上午九時至下午三時},不加濾色鏡,微陰增1-2倍,重陰增4-6倍。 EV值(EV=Exposure value number scale)  EV值又稱曝光值、曝光指數。它是表示某一感光度的膠片,在拍攝某種亮度景物時,使之正確感光的曝光組合的一種數值。  EV:1、是曝光組合中,光圈數值的對數和曝光時間的對數和,代表一個曝光量;  2、而決定攝影用的曝光量,主要依據是被攝物的亮度(或光源照度),兩者的關係是正比關係,故人們通過EV值就可以知道被攝景物的亮度(或光源照度)。反過來,人們也可以根據被攝景物的亮度(或光源照度)來選擇拍攝的EV值。  3、根據曝光組合倒易規律,一個EV值(即一個曝光量)存在著多種的曝光組合方式,如21度DiN膠片,曝光指數11時, F1.4/T(1/1000)秒、F2/T(1/500)秒、F2.8/T(1/250)秒、F4/T(1/125)秒……十多種。人們了解了EV值,就可以選擇與之適當的曝光組合。  4、有些攝影機就利用EV值上述特性來簡化其拍攝時曝光組合的手續。  5、反映在測光表上,顯示該表的測光範圍和測光的靈敏度。如該表EV值範圍大,表明它測光範圍廣;EV值起數愈小,表明靈敏度愈高,可感受極弱的光線。攝影中,EV值一般多由測光表提示。 測光(Photmete)  使用攝影測光儀錶,來科學地測定被攝景物光線的強弱,用以推定合理的曝光組合,以求的感光片能獲得正確的感光。這一工作,即為「測光」。對被攝物進行測光,表示其反射光強度的數值名稱是亮度光值;對被攝物的入射進行測光,所得的光強度數值稱之為照度光值,統稱光值。測光方式很多,主要有平均測光、局部測光、分割測光、中央重點測光,詳見各有關條目。 收縮光圈測光(Stop-down metering)  為單鏡頭照相機內測光的一種方式,即按事先選定光圈孔所通過的光線的亮度測算光值,以用來推定曝光組合。這種測光方式,就叫做收縮光圈測光。 開足光圈測光(Full aperture metering)  又稱作(開放測光)。取景測光時,光圈是滿開著的,但攝影時,確需根據測光時所得的數值來決定光圈的f係數,這種測光方式即稱為開足光圈測光。 計量範圍(Exposure metering range)  計量範圍指測光表本身所能記錄(即表示)亮度(或照度)的最亮到最暗的範圍。一個曝光表計量範圍的大小,是表示該表靈敏度和工作性能優劣的標誌之一。以國產「海鷗」CL-A型測光表為例,其計量範圍是:  暗級:2----500燭光平方米   亮級:250--16K燭光平方米 {注}K=1000 光值(Light value)  為光度數值的簡稱。測光表有兩種:一種用來測量被攝物體的反射光量,另一種則是用來測量被攝物體的入射光量。所謂光值,就是測光表用來表示景物亮度和光線照度的一組數字。  它的單位是呎燭光,或者是米燭光(勒克司)。例如國產海鷗CL-A型測光表的光值分兩級:暗級的光值是2~500,即等於2~500{燭光米};亮級的光值是250~16K,亦等於250~16K{燭光米}。蘇制--4測光表的照度測定範圍為25~100000燭光米。  在攝影中,它的光值數是人為給出的,每個數代表一定的亮度值(或照度值),中間有著某種換算方法。如前西德生產的高森牌測光表,其光值數是從1至22。總之不同類型的測光表,它們的光值數的含義也不同。 平均光值(Average light value)  在攝影中,平均光值有下列的含義:1、被攝景物受正面光照明,明暗差別不大。拍攝時,人們往往用機為測定法進行測光。這時,整個被攝對象的反射光線進入測光表的「受角」之內,這樣所測得的光值,就是被攝對象亮度的「平均光值。2、用「亮度範圍測定法」所推定的曝光組合所依據的亮度光值,亦是一個平均光值。另外還有一種做法,即首先從被攝對象中找出你希望表現的細部層次的最暗和最亮的部位,然後用曝光表分別去計量。得出最亮和最暗的光值數,如亮部為400,暗處為15,它們之間的光值數是150,拍攝時就以這一光值數作推定曝光組合所依據的亮度值。這個光值數亦為平均光值。3、用「計量灰板亮度」和「中級亮度」這兩種方法所得的數值,也是「平均光值」,它比機位測定法所得的平均光值數更能精確地再現出被攝對象各部分的明暗關係,缺點是若被攝對象有一些超出底片寬容度的特別亮和特別暗的部位不能表現。用平均光值為依據所推出的曝光組合拍攝的景物,陰部分感光合度,紋影表現效果好,而亮度曝光也不過於過度,印放時可用局部遮擋或局部減薄加以改善,畫面色調明亮、爽朗、層次豐富。 中級亮度(Middle brightness)  物體的亮度決定於該物體的反光率和它所接受的照度。中級亮度就是指在同一照度水平下,具有中級反光率的物體的亮度。所謂中級反光率就是能與最高反光率和最低反光率都能保持近似倍數關係的那個反光率,它是這樣推導出來的:把最高反光率到最低反光率按相差一半的方式予以排列,可得知:12.5%。這一數值符合上述條件,所以可以把它視為中級反光率的數值。為了實用的方便,一般把它提到16%這一數值。中級亮度,在攝影中用來作為拍攝明暗懸殊的被攝對象時推定其曝光組合的依據。即被攝物的亮度範圍大時,為了使其亮度和暗度的紋影都能得到較好表現,只可選其具有中級亮度的物體的光值作推定曝光組合的標準。中級9亮度並無固定光值,視當時具體照度而定。不論照度如何變化,只要在該照度下具有16%反光率的物體的亮度,就是該照度水平下的中級亮度。 「灰板亮度計量」,就是中級亮度計量的簡便方法。目前,柯達公司出產的中性灰板的反光率為18%,它是一塊從黑到白的精確的中級灰。 反光率(Reflective index)  反光率又稱反射率。指物體反射的光通量與接收的光通量之比。設某以物體接受光通量為100(即照度為100),反射光通量為80(即亮度為80),那麼其反射光率是80/100=80%。反光率的大小,表示該物體反射光線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該物體亮度的大小。它和該物體的顏色、表面結構、光的入射角諸因素有關。 中央重點測光(Central weighted metring)  中央重點測光為內測光一種方式。將畫面分為中心和其它兩部分,各有自己的受光原件測光。在不能接近被攝物體做局部測光時,有此種測光裝置的照相機,只要把畫面中心部的測游標志對準主體進行測光即得,宜用於拍攝逆光的人像和景物。 近測法(Close up metering)  近測法為光電測光表測定被攝物體亮度的一種方法。即將測光表接近被攝體以測定其亮度。該法一般用在被攝主要對象被包圍在一個亮度與之相差懸殊的背景里,如一個人站在明亮的背景前,他的面部處在陰影中,但他的臉部卻是主要表現內容,這時,就應用近測法測出他臉部的亮度值,作為推定曝光組合的依據。近攝時,測光表和被攝對象的距離是被攝對象的最小闊度。此外,靜物、非剪影式的逆光攝影,均需用此法測光。 機位測定法(Camera position metering)  機位測定法又稱「相機同位測光法」。為光電測光表測定被攝景物平均亮度的一種方法。在景物亮度比較均勻的情況下,測光表測光時,與照相機同位,以所得的亮度值作曝光組合的依據,能照顧到整個畫面的影調,宜用於全景、遠景的拍攝。 代測法(Substitute metering)   代測法為光電測光表運用近測法對遠處某個景物做局部測光的一種方法。例如,江心有一條白色的帆船,攝影時要以它的亮度值作曝光組合的依據,這是即可用一塊白布代替白色船身,以近測法測光。這種以物代替的測光方法,即稱為「代測法」。其條件是,照明情況必須相同,物面反射情況必須相似。 亮度範圍(Brightness range)  亮度範圍指測光表用近測法計量時,所得被攝對象亮度和暗部之間亮度差別的幅度而言。幅度大,明暗兩度懸殊,即表示該被攝對象的亮度範圍大;反之,則小。亮度範圍的測定是「亮度範圍測定法」的一個主要內容。在測光表上,A、C輔助標記範圍是彩色膠片寬容度所能容納的亮度範圍;U、O輔助標記範圍則為普通黑白全色膠片寬容度所容納的亮度範圍。設測得某被攝景物的亮度光值數為500,旋動測光表的曝光計算盤,使盤上表示光值數數值正紅色基準標,這時我們即可得知,彩色膠片在這個亮度下,它所適應的亮度範圍是250~1K(1000),黑白全色片則為32~4K(4000),在這一亮度範圍內,色彩和影調都能滿意地獲得表現。彩色感光片所適應的亮度範圍只有1:4,感光寬容度極小,而黑白膠片要大得多,為1:128。如超過了上述比例,暗的物體將會是感光不足,亮的物體則感光過度。 亮度範圍測定法(Metering on brightness range)  在被攝景物明暗反差懸殊時,為獲得中級反光率(近似)感光效果的一種平均光值的測量法。即先用測光表測出被攝對象最亮部分的亮度值,在測出最暗部分的亮度值,確定該被攝物的亮度範圍,然後用下面的數式得出推定其曝光組合所依據的亮度值——平均光值來: BC=(BH BL)/2 註:1、BC為推定曝光組合依據的亮度值; 2、BH最高有意義的亮度值; 3、BL最的有意義的亮度值。   用這種測光所得的光值來推定的曝光組合有如下優點: 1、從技術上講,它是利用感光材料的特性曲線的中段曝光; 2、從曝光觀點說,可以達到最好可能的影調重視,陰影部分的 影紋能很好表現,又能掌握強光部分的造型; 3、可以充分利用感光片的全部感光寬容度,很好表現層次豐富和反差極強的景物。 最暗對象推定法(Shadow area metering)  當景物的明暗差大於所使用的感光膠片所允許的亮度範圍時,為了完美的表現最暗部分的紋影,需要應用此法來推定曝光組合。即用測光表測出暗部被攝對象的光值,然後旋轉曝光計算盤,使所測得的光值對準「U」處,然後去選定所顯示的曝光組合。這樣,就能使景物中亮度範圍的最低限度、最暗對象和膠片的寬容度的最低限度相互配合。其優點是: 1、能獲得正確但又是最小的曝光量; 2、這最低的曝光量能允許以最大的快門速度拍攝一切動態的物體; 3、以最小的f係數的光圈開度獲得最大的景深; 4、還由於最亮部位難以接近而不能運用平均光值來推定曝光組合時,保證曝光量的正確。 最亮對象推定法(Brightness area metering)  為使景物層次範圍的最高限度適合膠片感光寬容度的最高限度,應用此法推定曝光組合。即先測得被攝對象最亮區域的亮度值數(光值),然後轉動曝光計算盤,使所測得的亮度光值正對「0」位,再選定曝光組合,這種推定法,就稱作最亮對象推定法。 「A」點推定法(Decision by:「A」posltion)  拍攝遠景時,由於控範圍大,紫外線多,作用於底片強如用平時測光法測得的光值去推定曝光組合,往往感光過度,這時應採用「A」點推定法推定曝光組合。具體做法是:先用平時的測光法測得被攝景物的光值,然後旋轉曝光計算盤,使所得的光值正對「A」點,則是所推定的曝光組合的曝光量將比原曝光量減低1/2,從而獲得正確感光。A含有遠景的意思,所以旋轉曝光計算盤的符號是「A1/2」。 「C」點推定法(Decision by 「C」position)  拍攝特寫鏡頭,為使陰影部分有必要的細部層次,如按平時測光所得的光值推定曝光組合,必然曝光不足,需用「C」點推定曝光組合,就能增加2倍。獲得正確感光。C有特寫的意思,故它的符號為「C·2X」。 濾色鏡因素(Filter factor)  濾色鏡因素又稱作「濾光(鏡)係數」。濾色鏡有不同的顏色,而同一顏色的濾色鏡又有色彩深淺的區別,對光線的通過、限制、吸收的作用也不一樣,因而在使用濾色鏡時,都要根據其種類型號相應地增加曝光倍數,才能使底片正確得以曝光,這倍數即為濾色鏡的因素。在實際拍攝過程中,選擇決定一種濾色鏡因素有:  1、通過波長的多少——濾色鏡因素的大小,系根據濾色鏡顏色能通過和吸收的光量多寡而定,換句話說,就是能感受波長多少而定;  2、膠片感受顏色的多少——因素的大小,對於膠片感色性的高低也有密切關係,如膠片感色性能好,可減少濾色鏡的因素;  3、顏色濃度的深淺——同一顏色的濾色鏡,色深的吸收光量多,因素大;色淺的通過光量多,因素小。濾色鏡顏色如與物色相同時,其因素要小,相反時,其因素要大;  4、濾色鏡與光源的關係——各種光源發出的光均為複合光。光源不同其組成的單色光成分也不一樣,如日光與人工光的區別,人工光中各種燈的性質和電壓高低的區別。由於它們的光線中所含色的成分和數量都不相同,這樣濾色鏡對它們的作用也就不同。如中午的日光,紫藍光較多,使用黃濾鏡時因素就要比較大。   用濾色鏡,選其因素必須恰當,務使感光準確,如因素不夠,或曝光過量,則應該被吸收的光線仍有足夠的數量通過,因而效能減失;反之則感光不足。  使用濾色鏡時,計算正確曝光時間的數式是:原快門速度*所用濾色鏡因素=正確快門速度。  目前國外生產的各種濾色鏡因素不同,都有各自的數值,但大都與雷登濾色鏡因數相近,先將他介紹如下:此種濾色鏡的因數用數字表示,如「1」、「2」表示,同時這數字也表示應增加感光的倍數,或是採用增加曝光量級數(調節光圈或快門速度)來調整。必須注意,感光因素與增大曝光級數這兩個詞,無論從概念到它們的量都不是等同的。 時滯(Time lag)   時滯指閃光燈泡從接通電流開始燃燒至達到高峰所經過的這段時間。時滯由這樣幾個階段組成:起燃——半峰——全峰,由於閃光燈泡種類不一,其時滯之長短也不一樣。一般特快小型燈光由通電至高峰,時滯約為1/200秒;中常型燈泡的時滯約為1/50秒;大型燈泡的時滯約為1/30秒。 引火滯後(Fire lag)   引火滯後又稱作「黑暗時間」,為普通閃光燈泡起燃的一種現象。普通閃光泡從通電到閃光,這中間有一個短暫的過程。這一段時間,即稱之為「引火滯後」。各種不同的閃光泡,其引火滯後的時間也不一樣。閃光泡的種類,就是根據其引火滯後的時間長短來劃分的:  1、S型——為慢峰值閃光泡,引火滯後的時間為30毫秒;  2、M型——為中等峰值閃光泡,其中較大無幅閃光泡的滯後時間為20秒。業餘型無幅閃光泡則是15毫秒;  3、FP型——為焦面閃光泡,其滯後時間和「S型」相近。 有效閃光時間(Effective flashing time)  閃光泡在起燃和高峰這兩個階段,其發光強度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閃光有效時間不就是閃光的時滯時間,而是指閃光強度達到足以引起負片正確曝光這一段時間——即在滿峰一段時間。半峰以下,占的面積雖大,經過時間雖長,但發光低弱,固不能稱之為有效閃光時間。 閃光同步(Flash synchronization)  閃光同步指閃光器發出後的有效閃光時間或和照相機快門的滿啟時間相迭,或出現於照相機快門快門滿啟之內。能否閃光同步,是能否運用閃光燈照明進行成功拍攝的主要條件。(對布簾快門,是滿啟的問題),都起不到照明的作用。 閃光同步,有下面幾種方式: 1、敞開式閃光; 2、同步接觸點閃光:   a、X電子閃光燈同步;  b、M閃光泡同步(包括SPF閃光泡同步)。 敞開式閃光(Oprn flash)  我們知道,普通閃光泡和電子閃光管從通電、啟燃到熄滅,這段時間極為短暫。如電子閃光燈,從通電到啟燃這段時間是二千萬分之一秒,而啟燃到熄滅一般也只有三百分之一秒到一千五百分之一秒之間這麽一段瞬間,所以這時快門已喪失控制曝光時間的作用,拍攝時曝光量靠光圈控制。  具體做法是:定好光圈,固定好相機,開啟B門,引燃閃光,再關上快門,這種方式即稱敞開式閃光。 「M」接觸點閃光同步(「M」Contact flash synchronization)  是同步接觸點閃光的一種,專供普通閃光泡(單次閃光泡)進行閃光照明用。因為普通閃光泡引火滯後的時間較長,所以使用時,必須先引燃閃光泡,後開啟快門才能求得閃光同步。於是,照相機的快門系統設有一個以「M」為標誌的同步電路——「M同步接觸點」。使用時把開關撥到M上,這樣閃光泡的通電點燃就早於快門的開啟約16毫秒,從而取得同步。 「X」接觸點閃光同步(「X」Contact flash synchronization)  是「同步接觸點閃光」的一種,供電子閃光燈進行照明時使用。電子閃光由於時滯極短,不論你使用的中心快門還是簾式快門,只有待其滿啟時點燃閃光,才能進行有效的照明。講得確切些,使用此種閃光照明,必須先開啟快門,後引燃閃光,才能獲得閃光同步。為此,照相機的快門開啟的控制系統設有特殊的機械裝置——即以「X」為標誌的閃光同步接觸點。   使用時,要把散光燈的連接線插入刻有「X」的同軸插孔,在同時把快門撥到速度盤上刻有同樣標誌的地方即可。通常電子閃光燈的閃光為1/500秒~1/800秒(也有更高的),固定不變的,為了得到閃光同步,中心快門宜用1/50~1/100秒的速度;簾式快門則在1/30~1/50秒左右。運用該裝置獲得的閃光同步,即稱「X接觸點閃光同步」。有些照相機上在「M」和「X」之間,還另設「F」,專供特快小型閃光燈泡使用,效果與「X」相似。 閃光指數(Flash factor)  是把萬次閃光燈的發光效能用光圈(F)和拍攝距離來表示的最大參數數據,他是一個相對數值。每種散光燈在使用某個感光度的膠片時都有它的閃光指數。閃光指數越大,表示其亮度就越高。  閃光指數(X)是燈和物的距離(m)與所有的光圈係數(f)的乘積:X=m*f設某萬次閃光燈用於21度Din膠片時,燈與物的距離是3米,用fll相宜,那麼它的閃光指數是3*11=33(21度Din/m)。  由求指數的算式,可導出: 距離=指數/光圈  光圈=指數/距離  如膠片感光度提高一級(24度Din),計算指數時f係數應減小一級(f16);如降低一級(17度Din),那麼f係數就要大一級(f8)。   各種閃光等都有標定米和英呎的曝光指數,按照指數,根據上面的三個數式即可求出使用的光圈係數,但在實際使用時,應根據被攝對象和所處環境的明暗作相應調整。  此外,和閃光指數有關的因素是: 1、閃光燈輸出光線的強度; 2、膠片特性; 3、沖洗方法。 光滲(Irradiation)  指光線投射到感光片上發生的滲化現象。感光乳劑是一種混濁的介質。拍攝明暗反差強烈的物體時,曝光時間稍長,強反射光束通過透鏡穿過乳劑層時,大部分被氯化銀晶體吸收,生成潛影,小部分光線散射到周圍不直接受到照射的部分,使乳化銀晶體也發生影象,於是在影象明暗的分界線上產生滲化暈影。光滲一產生,常使感光膠片的分瓣率減低,其結果必然導致照片畫面的影紋清晰度受到影響。一般講,底片乳劑層塗布過厚,曝光時間一長,光滲就易產生。  特種感光片,因乳劑層塗布較薄,能減低光滲的產生。有的膠片加入了「防滲染料」,亦能降低光滲現象的產生,提高了清晰度。 光暈(Halation)   指亮光點和發光體經拍攝後,在感光膠片上發生的散射和反射現象。拍攝亮光點和發光體時,通過透鏡於感光膠片上會聚成亮影點,常被鹵化銀的顆粒散射,生成邊界模糊的潛影;同時有一部分光線則穿透到乳劑層下邊的片基背面,往回反射到乳劑層中,使之感光,在上述潛影的周圍也產生一圈圈環狀的、象月暈一樣的潛象。  曝光過度,散射現象大;片基愈厚,光暈圈亦隨之增大。光暈圈的產生,常常減少影像的層次和清晰度。防止的方法是在片基的背面或乳劑層和片基之間,塗上一層染料,稱作「防光暈層」以吸收反射光線。分色片的染料多用紅色,因它能吸收綠色;全色片多用綠色和藍灰色,因它能吸收橙、紅色。這些色素在顯影過程中,都可溶去,不留痕迹。有些感光膠片則染成淡灰色、淡藍色。 耀斑(Flare)  又稱「光斑」、「亮斑」。即為光線投射到反光面,由於某些反光面作單向反射或集中反射而形成面積小、亮度大、有方向性(即在某一角度上才能看到)的光斑。耀斑的絕對亮度不一定很高,但由於同周圍的亮度值懸殊,因而顯著。  它不僅產生在平面光滑的物體上,只要圓而突起部分,就是以漫反射為主的反光面亦能生成。拍攝中常產生光斑的有玻璃器皿、水面、陶瓷器及人的眼珠。 出瞳(Ghost image)  俗稱「鬼影」。為鏡頭中光圈孔在感光片上結成的象,在照片上或呈一個多邊形的白斑(有時為黑斑),或呈一斜串體積不等的多邊形白斑。在照相機製作中,很難消除,平常不易見到的原因是:  1、如果該象靠近光圈本身,離象平面較遠,對膠片無影響;   2、如果超過象平面,也不能在畫面結象;  3、順光拍攝,鬼影的亮度極弱,留不下痕迹。只有在用變焦鏡頭作逆光拍攝時最為常見,是因為它鏡片數多,反射成像的次數亦多,極易將光圈孔的象投射到象平面的附近。再加上變焦時,其中部分光組移位,使得光圈孔在象平面成象的可能性更多。  克服辦法:   1、使用於鏡頭焦距相適應的遮光罩;   2、逆光拍攝時要高光位。 加色法(Additive method)   彩色攝影成色原理之一。指利用色光相加混合的原理,將紅、綠、藍三原色光相混合而產生色彩的方法。   紅光 綠光=黃光  紅光 藍光=品紅光   藍光 綠光=青光   三色相加的白光 若改變三色光的比例,就可得到其他各種各樣顏色的色光。  由於此法由於此法系色光的重疊加合,其波長的區域必然隨擴大,且亮度亦相應增加。簡言之,攝影中的加色法是一種把加上去的各色光的波長區域加進去的混合方法,最後光波波長的區域將擴展到整個可見光區域,這就是為什麼三原色相加會呈現白色光的緣故。  總之,加色法是將濃淡不同的三原色色光疊放於白幕上形成各種色光的,所以又稱它為 「加色混合」、「三底法」、「彩屏法」。 減色法(Subtractive colour process)  減色法又稱作「減色混合法」,是彩色攝影成色的原理之一。一、色光相減:它利用減色效應的原理,用一種補色(即黃、品紅、青)減去白光中與其互補(或對應)的某一原色光,讓組成它自己其它兩個原色光通過,從而獲三補色光。當三補色光的任何一個補色減去自己的互補的一個原色光時,必須吸收光譜色的1/3。  上述是減色法拍攝時的色的分解原理。當這三種補色分別以不同比例記錄在感光材料上面時,人們是利用他們各層色對光波的相互吸收而得到各種不同的色彩,這是色的綜合和再現:  品紅 青=藍   黃 青=綠   黃 品紅=紅   黃 品紅 青=黑 感色平衡(Colour balance)  指彩色感光膠片或彩色相紙感紅、感綠、感藍乳劑層的特性曲線——也就是感光性能是否平衡。如果彩色感光片上的三色感光乳劑層經拍攝後,感色平衡,那麼其感光片經沖洗後畫面色彩就符合被攝對象原有的色彩,亦即彩色還原好。所以,彩色片的感光平衡是彩色還原好的決定條件。彩色還原好,是三色三色感色乳劑層感光性能平衡的表現和結果。  彩色攝影的感色平衡,表現在:   1、負片和反轉片的色彩還原是否正確;   2、彩色正片和照片的色彩還原是否正確。   造成負片和反轉片感色不平衡,對負片說,哪個色層感色快些,色彩就偏重哪一色。原因是:  1、拍攝時所用的彩色片的色溫性能和光源的不相適應,如用燈光片拍攝日光下的景物;  2、對負片說,銀粒生成的多寡和顏色的濃淡成正比,而反轉片剛好成反比;   3、沖洗時操作不當。   彩色正片和照片感色不平衡的原因是:   1、使用的負片本身色彩還原就不好;   2、由於放大機的光源和聚光鏡等光學組織射出的光譜性能的影響。  在彩色攝影中,三色感色乳劑層中,一個色層感色過快造成的感色不平衡,在印放過程中可用校正濾色片予以校正。假若是由於乳劑層感光後反差失去平衡而引起的偏色,製作時無法校正。 彩色還原(Colour reproduction)  指彩色照片時的色彩與被攝體原有色彩之間的差異程度而言。也可以理解為彩色照片上再現被攝體原有色彩的情況,兩者間差異小,再現情況佳,即還原好;反之,即還原不好。  彩色還原與感光材料性能,曝光準確與否,以及洗印加工條件密切相關。彩色底片各感光色層的特性曲線之間如果較平衡,在相適應的色溫條件下拍攝,就能正確地再現景物的顏色。如果各感色層的特性曲線不平衡,就可能有的顏色偏重,有的顏色不足,不能很好還原。如底片(或彩色相紙)曝光過度或不足,也會破壞色彩的正確表達。  此外,彩色片的洗印加工,對彩色還原也有很大影響,尤其是溫度和時間,要求極其嚴格。如果底片的彩色有偏轉現象,可以在洗印或放大時,用校正濾色片調整。
推薦閱讀:

2017.01.26 今日日曆
老照片:方大曾抗戰攝影作品選(1936—1937)
美食的執念
三亞婚紗照美圖欣賞

TAG:攝影 | 專業攝影 | 術語 | 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