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收藏是少數人的事

見到馬未都的時候,他正坐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館長辦公室的太師椅上,整齊的寸頭已見白茬兒,微微笑的眯縫眼,透著睿智和沉著。身後的牆上掛著張根據老照片改編的油畫,畫面上是幾個身著長袍馬褂的清末民初時期的年輕人,最右邊卻站著個穿著一身現代改良藏藍唐裝的人,定睛一看,不是別人,正是馬未都——彷彿諾亞方舟,承載不曾消逝的文明。

一隻康雍乾三代的官窯碗才10元錢

記者:你怎麼就愛上了收藏?

馬未都:上世紀80年代初的北京國營文物收購點,每天早晨門沒開,就有許多農民推著自行車,車把上掛著老瓷器在那等著,排隊的人足有500米長。一隻康雍乾三代的官窯碗才10元錢。我每天上班前總要先去那兒轉一轉,見著什麼喜愛的,就省包煙錢買下來。總有人問我「你當時一個月掙百八十塊錢,哪兒來的錢買東西」,其實當時東西特便宜,花20元錢可以買3件。我認識的許多人,把家裡最值錢的東西拿出來,無非就是想換一個冰箱、一台彩電。現在一想,當時人家賣的東西可以把一個冰箱廠給買下來。大家當時都看不到這些老東西的前景,我是因為喜歡才買的,不知道它以後會值多少錢,只是覺得它們太有意思了,一件古玩對我的最大挑戰是——你不可能知道它的全部,你只能了解它的一部分,這會讓你對研究和破譯它產生極大興趣。我希望知道過去的生活和今天有什麼不同,過去中國人對藝術的認知和今天有什麼差異,不同朝代的人對文化的解析又有什麼區別,文物對我的挑戰和吸引比文學更大,就好像你學會了抽雪茄就不願意再抽香煙了。

記者:大家都推崇官窯,但是價高,民窯價低,但不受重視,是該買官窯還是買民窯呢?

馬未都:我覺得有幾個問題要明確,第一個是你的資金量,你有多少錢?我老說「你有多少米做多少人的飯」,比方說今天來了一個連,我有5斤米,那讓這些人都吃飽了,這是不可能的。這個問題提得特別籠統,官窯也有好的,民窯也有好的,對於一般人來說,你首先要確定你的資金量,再決定你的收藏方向。

第二個問題就是確定了你的資金量以後,你還要確定你的技術含量,連《天下無賊》里都說「21世紀什麼最重要,是人才」,沒有技術含量你就什麼事也做不了。民窯也好,官窯也好,你都買不好。

我撿「漏」的機會比別人多

記者:現在古玩的價格越來越貴,收藏以後會不會變成只是有錢人的遊戲,工薪階層收藏好像前途比較渺茫?

馬未都:歷史上收藏都是有錢人的事,都是少數人的事,將來也會是這樣。當然作為工薪階層,看你是什麼工薪,工薪階層也還有掙一個億的。作為一般的工薪階層,如果你生活以外的錢能夠有所剩餘,你可以從小的收起,你可以兼作收藏和投資,在收藏中獲得投資的樂趣,但不能以投資作為全部的樂趣,這樣的話你還不如找一個投資項目。

我覺得有些比較新興的收藏門類,比如照片,幾千塊錢一張,我覺得很多人是買得起的,不要當你發現幾千塊錢一張最終賣到幾萬塊錢、甚至幾十萬塊錢時,你就後悔,哎呀,當時我不如買一張了,我也能買得起呀。

為什麼只要我出去,就發現到處都是「漏」,因為所有的藝術門類我都清楚,所以我碰不到甲,我就會碰到乙,碰不到乙,我就會碰到丙。比如我想去買陶瓷,但是我看到玉器了,看到雜項了,看到傢具、油畫我也懂,那當然給我提供撿漏的機會就比別人的多。比如我前一段時間去香港參加藝術博覽會,我覺得那裡都是「漏」。有個老外賣絲綢的,他還賣一點漆器,那漆器都特別好,賣得便宜,因為他不懂呀,他是賣絲綢的。反過來說,一個賣漆器的如果有幾件絲織品,我會覺得他的絲織品很便宜,因為他也不懂呀,這就是你的知識掌握決定你的成敗。

中國瓷器從來都是硬通貨

記者:現在國內的瓷器市場,說好聽點是平穩,說難聽點就是平淡,它還能不能漲起來了?

馬未都:瓷器不像其他的書畫古玩那麼好理解,我們現在理解的瓷器都是從表面上看的。好像全民都在玩玉,大家都覺得起碼材料值錢,這是很土的觀點。世界藝術品拍賣價格排行榜上,前三甲都是瓷器。元青花是第一名、琺琅彩的碗是第二名,琺琅彩小瓶是第三名,佛像是第四名。而且我覺得瓷器在中國歷史上作為中國藝術品的頂級藝術品,我喜歡的,或者說有案可查的,瓷器永遠是峰巔,沒有任何中國藝術品能超越。連國際上,對中國瓷器也是認可的,而我們今天對瓷器的認識是非常非常膚淺的。

推薦閱讀:

港區人大代表:少數人鬧事挑撥兩地關係
梁振英:少數人鼓吹「港獨」後果卻由全港人承擔!

TAG:收藏 | 馬未都 | 少數 | 少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