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王朝發行的錢幣(從秦開始-清結束)

歷代貨幣(一) 天然海貝貨幣天然海貝在中國是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產在海濱,距中原路途遙遠,運輸困難,不易獲取。但貝以其堅固美觀,天然的自然個數和便於使用等優點,被選為貨幣應在情理之中。   天然海貝可分為真貝、無齒紋珧貝、有齒紋珧貝、蚌貝、大貝、小貝等數種。又分為鹹水貝和淡水貝兩大類。貝以「朋」為單位,十貝一朋,一直沿用到戰國。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貨幣流通的需要,天然海貝貨幣逐漸被人工仿貝和金屬鑄貝所代替。 人工仿貝貨幣商周時期,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生產力亦不斷提高,社會分工日趨明細,創造的剩餘價值逐步積累,交換各自多餘和所需的商品活動日漸頻繁,貨幣的需求量亦隨之增大,這時的天然貝類貨幣已不敷使用,先民們便就地取材,把骨頭加工成骨貝,把玉石加工成玉貝或石貝,有時還用堅硬的木頭加工成木貝,以此來充當貨幣流通。這些被加工成型的仿貝統稱人工仿貝貨幣。 金屬鑄貝貨幣商周時期或稍晚些時候,隨著商品經濟的更進一步發展,市場交換對貨幣的需求逐年增大,以往的天然貝類貨幣和人工貝類貨幣已都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形勢要求。隨著社會發展,人類已掌握冶煉技術,便出現了金屬貝類貨幣,如無紋銅貝、銅仿大貝、金貝、銀貝、錫貝、鉛貝、包金銅貝等,這些以金屬鑄制仿貝型的貨幣統稱金屬鑄貝貨幣。 秦漢貨幣秦始皇統一全國幣制,廢除刀、布等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單位鎰(二十兩),銅錢為下幣,單位兩(二十四銖),以半兩錢(十二銖)通行全國。   漢承襲秦制,仍用金銅本位制,黃金改為以斤為單位,金一斤約值銅錢一萬枚。從漢高祖到武帝,幣制改了九次,實行上鑄行的只有半兩、三銖、五銖幾種錢。   五銖錢流通了七百餘年,即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可謂是方孔錢的長壽幣,其原因是五銖錢大小、輕重適宜,錢型製作美觀,很受人民歡迎。   漢武帝還鑄有大額的銀錫合金圓形龍幣(值三千)、方形馬幣(值五百)、橢形龜幣(值三百)三種虛值幣。這些幣由於史書記載不詳,歷來紛爭無終。近幾年相繼在陝西、甘肅、安徽境內陸續出土了 數批,同時數量亦頗大,研究證明,這些數量可觀的出土物無論從造型、重量、質地等方面都與史書記述的龍馬龜相吻合,可見它就是漢武帝鑄的白金三品--龍幣、馬幣、龜幣。   王莽攝政掌權十五年,進行了四次貨幣改制,前後共鑄造了六泉、十布、二十八品、三十六物,導致幣法混亂,經濟枯竭,民眾怨聲載道,苦不堪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王莽的鑄幣形制獨特新穎,錢文雋秀,堪稱錢絕的錯金刀舉世聞名,因此,王莽被後人譏頌為鑄錢聖人 三國、兩晉、南北朝貨幣三國貨幣:魏、蜀、吳三國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形態,導致不同的貨幣流通形勢。   曹魏地處中原,人眾物博,商品經濟相對發達,因此幣制亦較穩定。初期以谷帛為幣,後僅用了七個月五銖錢即廢止,繼而又恢複流通五銖錢,形同漢制,錢體較漢五銖稍小,顯著的特點是外郭壓五又壓銖。   孫吳地處江南,物產較豐富,人民亦較富裕,但孫權實行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幾個品種。到頭來是官民交困,財政極度虧空,國基不穩,最後走向滅亡。   蜀漢地處巴川,自然地理條件均優,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但劉蜀所鑄錢幣亦有悖民意,亦先後鑄了一些類似孫吳的虛值大錢,庶民多不樂用,後不得已改鑄實值錢以平民憤。即使想方設法整治幣制,最後還逃脫不了失敗亡國的命運。   兩晉貨幣:兩晉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自西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賈后亂政開始,爆發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使西晉百業凋敝,未鑄新錢,在流通中主要沿用漢、魏五銖錢和各種古錢。東晉偏安東南一隅,制錢繼承了西晉的指導意識,不鑄新錢,主要沿用孫吳地區舊錢。輕重雜行,既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的大錢,俗稱「比輪」;也有輕薄小巧的「瀋陽錢」。這些錢相互交替或同時流通成為貨幣。每個錢幣的單位定名為「文」,一千文為一「貫」。   南北朝貨幣:南北朝時期是歷史上大動蕩時代,也是中國貨幣史上大衰退、大混亂時代,宋、齊、梁、陳各自都曾鑄錢,造成貨幣缺乏統一性和連續性,導致貨幣減重極盛,私鑄劣錢盈市。這個時期還超凡脫俗地出現了不以重量命名的國號錢和年號錢。 隋、唐、五代貨幣隋:隋文帝楊堅統一了南北朝,建立了封建國家--隋朝。建國後即整頓貨幣積弊,實行通貨緊縮政策,鑄開皇五銖錢(又稱置樣五銖)。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窮奢極侈,財政枯竭,惡錢泛濫,私鑄成風,至剪鐵為幣,糊紙為幣,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義軍蜂起,隋朝隨即滅亡。通行了七百多年的五銖錢至此告終。   唐: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的貨幣出現了值得注意的變化:以銖兩重量命名的貨幣退出了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通寶、元寶、重寶的「寶」字錢通行於市;白銀貨幣在流通中的地位逐漸提高;大面額的飛錢(類似今天的銀行匯票)出現,具有紙幣的某些特徵。   五代: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政治上分裂政治上分裂割據五十四年,北方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改朝換代象走馬燈一樣;南方吳越、吳楊、前蜀、楚、南漢、閩、南平、後蜀、南唐、北漢地方性政權割據。致使貨幣上形成多頭幣制及區域性貶值,各國自鑄惡錢作為增強本身實力、削弱他國的手段。南方諸國設法吸收銅錢和金銀而專用鉛鐵雜錢及低質合金錢;北方各國則嚴禁惡錢入境,形成錯綜複雜的貨幣戰。銅、鐵、鉛、錫等幣材多樣,官鑄私鑄,今錢古錢,各國自鑄,名目繁多,形成典型的多頭貨幣制度及混雜而又分散的貨幣流通。   後梁和後晉基本上沿用開元錢,後梁鑄過「開平元寶」大錢,後晉則由於國情所致,曾官民自由鑄造「天福元寶」錢,輕重不一。後唐鑄「天成元寶」小平錢。後漢鑄「漢元通寶」,形制稍好。後周則比前四朝均好,改革貨幣制度,錢為官鑄,鑄有「周元通寶」,闊郭、工整,錢背有月紋或星月紋,形制較好,為趙宋的統一中國準備了條件。   十國則以南唐幣制相對穩定,兩蜀勉強自保,楚利用惡錢充實國力,閩殷和南漢貨幣最亂,燕則亂鑄雜幣來搜刮財物,吳越、北漢也曾鑄錢,南平則未有鑄錢記載。南唐鑄「大齊通寶」、「保大元寶」、「大唐通寶」、「開元通寶、唐國通寶」對錢等,鐵銅錢並行;楚鑄鉛、鐵、錫、大銅等錢,有「天策府寶」、「乾封泉寶」;前蜀王建據巴蜀曾鑄永平、通正、天漢、光天等四種元寶錢,王衍鑄乾德元寶和咸康元寶;後唐末年內亂,孟知祥趁機據西川,史稱後蜀,其子孟昶曾大鑄鐵錢,有廣政通寶和大蜀通寶等銅、鐵錢,鐵工精好如銅錢;閩殷濫鑄鐵錢、鉛錢及大銅鐵錢,有開元通寶大鐵錢,永隆、天德等大小錢;南漢實行通貨膨脹政策,大鑄鉛錢,十當銅錢一,製作粗而字不清,錢背多鑄地名,鉛錢為其通用貨幣,乾亨二年(公元918年)所鑄乾亨通寶鉛錢,歷來都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鉛錢;燕劉仁恭父子盤據幽州,用堇泥作錢,強迫收兌銅鐵錢,又利用許多古錢的錢模,鑄造多種雜錢。 宋、遼、夏、金貨幣兩宋貨幣以銅錢為主,白銀、紙交子、會子和關子逐漸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年號錢、對子錢極為普遍,記監、記爐、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後世稱頌宋徽宗繼王莽之後又一鑄錢聖人。   遼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他們最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自產銅自鑄幣,仍以漢文為錢文。所鑄貨幣多不精,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契丹族人的經濟文化水平相對低下。   西夏是我國西北部的一個強國,它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是西夏文,也叫「屋馱錢」;一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朝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西夏經濟文化比較繁榮。   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曾統治過大半個中國。在鑄幣方面主要受南宋的影響,貨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開始用錢鈔,後來用銀鈔。 元、明、清貨幣元代除以紙幣為主要流通貨幣外,同時也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和少量的大錢,有漢文和蒙古文(即八思巴文)兩種,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   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但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明代基本是一個皇帝鑄一種年號錢(亦有幾代未鑄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滿清統治的大清王朝,十個皇帝都鑄有年號錢。清代的紙幣有「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二種,合稱鈔票。清末由於外國貨幣的大量流入,使我國古老的貨幣文化受到了西方貨幣的嚴重影響,出現了機制銀元和機制銅元,此間國家建立了銀行,發行了兌換券,繼而全國各行業部、地方省亦發行了各自的貨幣。在此期間外國列強乘勢而入,相繼在我國發行貨幣,從中掠奪我國財產,破壞我國的經濟 太平天國、清末農民起義軍貨幣在我國歷史上曾發生過數次農民起義運動,但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應該是由洪秀全發動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太平軍於癸好三年(1853年)攻克南京(改稱天京)之後,即開始鑄造自已的貨幣。   太平軍的貨幣除初期名稱為通寶外,其餘均稱聖寶。聖字取意於耶穌為救世主的宗教綱領,故太平軍的聖庫、聖糧、聖兵等等多用「聖」字,錢幣亦如此。   太平軍的貨幣材料有金、銀、銅、鐵、鉛等。面值分為小平(當一錢)、折五錢、折十錢、當五十錢等多種。同時書體品式較為複雜。此外,還鑄造了一批鎮庫性質不能參於流通的花錢。其種類有四:小號大花錢、中號大花錢、特大號大花錢,其中特大號大花錢是我國最大最重錢幣之一,僅半枚殘錢就超過四市斤,重達2170克,現藏湖南省博物館。   清朝末年上海地區的農民起義軍組織--小刀會,浙江的天地會、金錢會,還有廣西的天地會等亦都先後鑄造了流通貨幣。這些組織因存在時間短,活動區域小,鑄幣量罕少,時至今日存世廖廖,因此價格亦昂貴。 ——秦朝(前221~206)—— 帝王:始皇帝(贏政) 在位時間:前221~前210 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註:秦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 帝王:二世皇帝(胡亥) 在位時間:前209~前207 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註:整頓半兩錢的規章制度 帝王:三世皇帝(子嬰) 在位時間:前207~前206 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註:無

「秦半兩」的出現,標誌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誌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的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它表示每枚重為當時的半兩(即十二銖),故稱「半兩錢」。   《史記 平準書 索隱》引《古今注》:秦錢半兩,徑一寸二分,重十二銖。今見秦半兩錢大小輕重不一,錢徑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錢文突起而狹長,略具弧形。無內外郭,背平素。有重過10克以上,甚至重達20多克的,或說即《索隱》所載的當百錢。——西漢前221~23)——帝王:高祖(劉邦) 在位時間:前206~前195 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註:三銖半兩?榆莢半兩

三銖半兩

榆莢半兩 秦始皇死後不久,天下大亂,戰爭不絕,每次動員都在數十萬人,生產事業大受打擊。秦滅亡後,楚漢相爭,對峙五年大小戰爭七十二起,劉邦以一小股的兵力削平群雄,於 半兩錢公元前206年即漢皇帝位。漢初沿用了秦代的貨幣制度,黃金與銅錢並行。雖然銅錢因連年戰爭、生產萎縮而不斷減輕重量,但是仍然稱作半兩。 《漢書·食貨志》 說:「漢興,以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莢錢。」劉邦令民間自鑄莢錢,可能與他的無為思想有關。他曾經令陸賈分析秦失天下的原因,陸賈說:「(秦代)事逾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為治,然失之者及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故也。」劉邦接受秦代二世而亡的教訓,採取輕徭減賦、緩刑等「與民休息」的政策,來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他這樣做,對於促進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但中央政府把鑄幣權也下放到民間,未免有些失之過寬。要知道聽任私人鑄錢,實際上貧民百姓只會受害,獲利的還是豪強富商,而富商們比國家還要富有,往往成為割據勢力。其後發生的「吳楚七國之亂」就是明證。編輯本段私鑄錢幣的危害  允許民間私鑄錢幣的危害在於:   一、私鑄必然會使銅錢輕重和成色不一而造成混亂,給民眾帶來不便。   二、勢必會驅使人們去犯法謀利,犯法的人多了,政府就難以控制。 半兩錢  三、會造成農民棄稅、起義,給國家帶來不穩定因素。劉邦會用人,卻不會用事,在鑄幣事宜上缺乏考慮,放任自流,是政策上的一個重大失誤。   漢初的錢幣仍然稱半兩,漢半兩錢前前後後鑄行過五次。劉邦時的半兩又稱為「莢錢」或「榆莢半兩」,這種錢法定重量為三銖(約2.1克)即秦半兩的四分之一,實際上民間私鑄的錢絕大多數都不到三銖。漢初的半兩錢穿孔比較大,無內外廓,肉薄,形制不夠規整。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明令禁止民間私鑄偽錢。   呂后時期所鑄的半兩錢的重量是八銖和五分。呂雉親政後鑒於錢幣太重而不方便行用,錢輕了又有損於幣制,於是在高後二年(公元前186年)鑄行「八銖半兩」。這種八銖重的半兩錢是把減重較少的半兩定為鑄行貨幣的標準。這比當時的「榆莢錢」增加了五銖重。漢八銖半兩的特徵是體大肉薄、背平無文,錢文書體扁平,已經有隸書的趨向,錢直徑2.8—3.2厘米,重4.8—5.5克,為漢半兩中最大者,其製作也較整齊。此錢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鑄為小的榆莢錢牟利。高後六年不得不停鑄而改行「五分錢」。「五分錢」實際重量只有2.4銖,僅是秦半兩的五分之一,是漢初「莢錢」的再現。   漢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鑄行「四銖半兩」,簡稱「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範。漢文帝鑄行四銖半兩適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持續了三四十年沒有改變過。文景時期鑄錢致富最突出的有吳王劉濞和財過王者的大夫鄧通,一時間「吳鄧氏錢布行天下」。漢初對鑄錢採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許民間私鑄,這種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於貴族、豪強和富商們。權貴富商既佔有礦(銅)山,又擁有勞動力,還有雄厚的資本和專門的技術,開放私鑄,使他們成為直接受益者。   吳王劉濞,漢初被封到沛縣,有三郡五十二城。他佔據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利用吳有許多銅產地,經營鑄錢業達三十載,富可敵國。鄧通本來是一名船夫(黃頭郎),因漢文帝做夢,在他搖搖欲墜時有一褲帶反系的黃頭郎把他推扶上去。夢醒後就派人找有這樣衣著特徵的人,恰好鄧通的衣著打扮正合此夢,因此得寵,官至上大夫。相面的人說鄧通會貧餓而死。文帝說,能叫鄧通富起來的是我,怎麼能讓他受窮呢?於是賜給鄧通銅礦山一座,批准其鑄錢,鄧通也因此大富,他鑄的錢行遍天下。 七國之亂平定以後,景帝採取削減諸侯王國官吏等措施,把王國的行政大權收歸中央,並接受賈山的建議,在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頒布了「定鑄錢偽黃金棄市律」的法令,禁止民間私鑄貨幣,只准郡國鑄幣。郡國是直屬中央的,由中央委派官吏管理。這樣,西漢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鑄幣權。帝王:少帝恭(劉恭) 在位時間:前187~前184 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註:八銖半兩

帝王:少帝弘(劉弘) 在位時間:前183~前180 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註:五分錢

帝王:文帝(劉恆) 在位時間:前179~前157 年號:無 發行錢幣及備註:四銖半兩

四銖半兩帝王:武帝(劉徹) 在位時間:前140~前87 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後元 發行錢幣及備註:三銖錢?郡國五銖 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

三銖錢

郡國五銖

赤仄五銖

上林三官五銖帝王:昭帝(劉弗陵) 在位時間:前86~前74 年號:始元、元鳳、元平 發行錢幣及備註:昭帝五銖

昭帝五銖 帝王:宣帝(劉詢) 在位時間:前73~前49 年號: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 發行錢幣及備註:宣帝五?、小五銖

宣帝五-帝王:元帝 在位時間:前48~前33 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發行錢幣及備註:四齣五?

四齣五銖

帝王:王莽(莽 巨君) 在位時間:9~20 年號:始建國、天鳳、地皇 發行錢幣及備註:契刀五百?貨布?布泉?貨泉? 國寶金匱直萬?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

契刀五百

貨布

布泉?貨泉

國寶金匱直萬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西漢自武帝以來,通行五銖錢。王莽則四次改變幣制,第一次,居攝二年(公元7年),於通行的五銖錢外,另鑄三種新幣:「錯刀,一值五千;契刀,一值五百;大錢,一值五十。」三種都是高值貨幣,只有五銖錢是低值。而每種貨幣的含銅量相差並不甚大,於是「民多盜鑄」,造成貨幣混亂。第二次,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下令廢止五銖錢及錯刀、契刀等幣,另鑄小錢,重一銖,值一,與大錢並行,為大小二種貨幣。但這兩種貨幣的重量與幣值關係也不合理,故有私用五銖錢及盜鑄的現象。第三次,始建國二年,王莽為了使貨幣輕重大小各有差品,重新發行貨幣,總名「寶貨」,分金貨、銀貨、龜貨、貝貨、錢貨、布貨等六種貨幣,六種貨幣又細分為二十八個品種。因品種繁多,換算比值又不合理,造成「百姓憒亂,其貨不行」的後果。王莽強制推行,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犯法者眾。王莽只好恢復小錢、大錢二品。第四次,天鳳元年(公元14年),廢止大、小錢,發行「貨布」(重二十五銖,值二十五)、「貨泉」(重五銖,枚值一)兩種貨幣。這次改變幣制較為合理些。但因屢次改幣,幣制極大混亂,「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而大陷刑」,「犯法者多,不可勝行」,因犯法及株連而沒為官奴婢者「傳送長安鍾官,愁苦死者什六七」,從而加深了人民對王莽的怨恨。 帝王:更始帝(劉玄) 在位時間:21-23 年號:更始 發行錢幣及備註:更始五銖、鐵半兩五銖(公孫述) 帝王:更始帝(劉玄) 在位時間:21-23 年號:更始 發行錢幣及備註:更始五銖、鐵半兩五銖(公孫述)

更始五銖——東漢:(25~220)——帝王:光武帝(劉秀) 在位時間:23~57 年號:建武、建武中元 發行錢幣及備註:建武五銖

建武五銖銅範母

建武五銖帝王:靈帝(劉宏) 在位時間:168~189 年號:建寧、熹平、光和、中平 發行錢幣及備註:四齣五銖

東漢靈帝四齣五銖帝王:廢帝(劉弁) 在位時間:189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註:減邊五銖、延環五銖 國家窮了,只能湊合鑄錢了(能少用就少用)。

減邊五銖

延環五銖 帝王:獻帝(劉協) 在位時間:190~220 年號: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發行錢幣及備註:董卓五銖(無文小錢)

董卓五銖小錢——三國——~~~~~魏(220~265)~~~~~帝王:文帝(曹丕) 在位時間:220~226 年號:黃初 發行錢幣及備註:沿用漢五銖 帝王:明帝(曹睿) 在位時間:227~239 年號:太和、青龍、景初 發行錢幣及備註:壓五壓金五銖 帝王:齊王(曹芳) 在位時間:240~254 年號:正始、嘉平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高貴鄉公(曹髦) 在位時間:254~260 年號:正元、甘露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元帝(曹奐) 在位時間:260~265 年號:景元、咸熙 發行錢幣及備註:

魏明帝 五銖 ~~~~吳(222~280)~~~~帝王:大帝(孫權) 在位時間:222~252 年號:黃武、黃龍、嘉禾、赤烏、太元、神鳳 發行錢幣及備註: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帝王:會稽王(孫亮) 在位時間:252~258 年號:建興、五鳳、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景帝(孫休) 在位時間:258~264 年號:永安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末帝(孫皓) 在位時間:264~280 年號:元興、甘露、寶鼎、建衡、鳳凰、天冊、天璽、天紀 發行錢幣及備註:

大泉五百

大泉當千

大泉二千

大泉五千~~~~蜀(漢)(221~363)~~~~帝王:昭烈帝(劉備) 在位時間:221~223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註:蜀五銖? 直百五銖? 直百?直一? 太平百錢?世平百錢?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帝王:後主(劉禪)  在位時間:223~263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註:

蜀五銖

直百五銖

直一

太平百錢

定平一百~~~~~東晉(317~420)~~~~~帝王:元帝(司馬睿) 在位時間:317~322 年號:建武、大興、永昌 發行錢幣及備註:趙王石勒造「豐貨」

豐貨帝王:明帝(司馬紹) 在位時間:322~325 年號:永昌、太寧 發行錢幣及備註:沈充造「沈郎五銖」

沈郎五銖帝王:成帝(司馬衍) 在位時間:325~342 年號:太寧、咸和、咸康 發行錢幣及備註:成漢李壽造「漢興」錢

成漢李壽造「漢興」錢帝王:安帝(司馬德宗) 在位時間:396~418 年號:隆安、元興、義熙 發行錢幣及備註:北涼造「涼造新泉」

涼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馬德文) 在位時間:418~420 年號:元熙 發行錢幣及備註:夏造「大夏真興」

大夏真興——南北朝 (420~581)——~~~~南朝:宋(420~479)~~~~帝王:武帝(劉裕) 在位時間:420~422 年號:永初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少帝(劉義符) 在位時間:422~424 年號:景平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文帝(劉義隆) 在位時間:424~453 年號:元嘉 發行錢幣及備註:四銖 帝王:孝武帝(劉駿) 在位時間:453~464 年號:孝建、大明 發行錢幣及備註:孝建四?、大明四銖 帝王:前廢帝(劉子業) 在位時間:465 年號:永光、景和 發行錢幣及備註:兩銖、永光、景和、孝建(二銖) 帝王:明帝(劉閾) 在位時間:465~472 年號:泰始、泰豫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後廢帝 蒼梧王 在位時間:472~477 年號:元徽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順帝(劉准) 在位時間:477~479 年號:升明 發行錢幣及備註:

孝建四

大明四銖~~~~~南朝:齊(479~502)~~~~~帝王:高帝(蕭道成) 在位時間:479~482 年號:建元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武帝(蕭賾) 在位時間:482~493 年號:永明 發行錢幣及備註:四川蒙山鑄南齊五銖 帝王:明帝(蕭鸞) 在位時間:493~498 年號:建武、永泰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東昏侯(蕭寶卷) 在位時間:498~501 年號:永元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和帝(蕭寶融) 在位時間:501~502 年號:中興 發行錢幣及備註:

南齊五銖~~~~南朝:梁(502~557)~~~~帝王:武帝(蕭衍) 在位時間:502~549 年號:天監、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發行錢幣及備註:天監五銖、公式女錢、背四決鐵五銖、太清豐樂 帝王:簡文帝(蕭綱) 在位時間:549~551 年號:大寶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元帝(蕭繹) 在位時間:552~554 年號:承聖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敬帝(蕭方智) 在位時間:555~557 年號:紹泰、太平 發行錢幣及備註:四柱五銖、兩柱五銖 太清豐樂錢,面篆文、背四齣,一釋為「天清豐樂」。以往發現甚少,屬珍稀品。錢幣界對此錢的出處原有不同看法,有說是六朝厭勝品,有說是北朝錢。《簡明錢幣辭典》註解為:「太清豐樂,南北朝時期鑄錢,一說為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間(547—549)鑄,一說為西涼(應改為前涼)張天錫稱太清時鑄。」 2001年,江蘇宜興地區突然發現千餘枚(一說二三千枚)太清豐樂錢,大部分品相完好,似未曾流通即入土的東西。該錢流入市場後身價大跌,但對於錢幣界來講已澄清了一個事實,即太清豐樂錢確為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間所鑄。梁武帝蕭衍出身豪門,南齊時任雍州刺史。因齊後主蕭寶卷昏庸荒耽,殺戮大臣,蕭衍決定起兵,自上游水陸並進,不日攻克南京,做了梁朝的開國皇帝,改元天監(502),鑄天監五銖,其中有省去外郭的,稱為「女錢」。 普通四年(523),盡罷銅錢,改鑄鐵五銖,厚肉小樣,背四齣。由於鐵賤易得,民間私鑄成風,以致鐵錢在短期內迅速貶值,交易時車載斗量,不復一一點數。太清是武帝最後一個年號,估計此時準備重行銅錢。新鑄的太清豐樂背文四齣和鐵五銖的形制一脈相承,自屬正用品無疑。當時正值侯景之亂,新錢剛鑄不久即逢夭折可能為避兵禍,這批太清豐樂被埋入地下,歷經一千五百年才重見天日,又分散到全國的愛好者手裡。昔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也算一件好事。蕭衍文才武略,超邁一時,一生著述甚多。做皇帝後還經常讀書寫作至深夜,自奉甚儉,布衣皂帳,食無葷腥,粗飯豆羹而已。五十以後不近女色,阪依佛教,三次捨身同泰寺,但均被群臣出錢贖回。可是,就在「太清豐樂」 錢鑄成不久,北齊降將侯景突然舉兵南下,圍攻建康,在太清三年俘虜了蕭衍父子。一代開國君王蕭衍,很快就餓死在幽禁他的台城內。

太清豐樂南朝:陳(557~589)~~~~~~~~~~~~~~~~~~~~~~~~~~~~~~~ 帝王:武帝(陳霸先) 在位時間:557~559 年號:永定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文帝(陳倩) 在位時間:560~566 年號:天嘉、天康 發行錢幣及備註:天嘉五銖 帝王:廢帝 臨海王 在位時間:567~568 年號:光大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宣帝(陳頊) 在位時間:569~582 年號:太建 發行錢幣及備註:太貨六銖 帝王:後主(陳叔寶) 在位時間:583~589 年號:583~589 發行錢幣及備註:

天嘉五銖

太貨六銖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南北朝時的陳宣帝發行新貨幣,鑄 「太貨六銖」。此錢屬五銖系列,重量、形制均與五銖錢相近。有趣的是其篆書四字錢文右側之「六」字,宛若一人形,身首俱備,手足齊全。此「人」兩腳八字掰開,雙臂環置腰間,儼然叉腰當街站立。太貨六銖錢一枚要抵十枚五銖錢,無端令百姓一下子損失九成資財。如此巧取豪奪,無度搜刮,百姓怨憤而生咒罵,戲謔地稱之為「叉腰哭 天子」,即為聖上哭喪。翻閱資料可知,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人,凡哭喪者大多皆作站立叉腰狀。百姓如此形容,十分貼切。奇怪的是,可憐陳宣帝果真在一片「哭」聲中駕鶴西去。有詩為證:「陳頊六銖始鑄成,一銖增後難權衡。存亡天子共太貨,六字叉腰哭幾聲。」 南朝梁時,因銅材匱乏,銅錢囤積,導致鐵錢盛行。《隋書-食貨志》稱:「鐵錢遂如丘山,物價騰貴,交易者以車載錢,不復計數而唯論貫。」由於門閥士族專政,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至侯景之亂,梁武帝餓死於台城,三年後,西魏軍隊攻破梁新都江陵,擄掠幾盡。這時南方軍閥陳霸先在南京大敗東魏軍隊,掌握了南朝統治權。公元557年,小吏出身的陳霸先受封陳王后僅四天,即廢梁敬帝自立,史稱南朝陳。陳朝主國只有32年,先禱天嘉五銖,在行將滅亡之際又鑄行太貨六銖,並以此錢聞名於後。太貨六銖錢從純藝術角度來看,完全可以稱為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不僅鑄工精整挺拔,工藝勻稱細美,完滿無缺,其源自玉筋篆的錢文書法,也是秀麗端莊,古樸凝重,視為六朝錢幣中之一大精品,居南朝錢之冠,反映了南北朝時期金屬鑄造工藝的高超技術,也說明了1400多年前我國錢幣文字書寫不僅講究章法和布局,而且開始追求字體的形態秀美。應該承認,人們關於「叉腰哭天子」的借喻,不僅僅反映了百姓的一種怨恨情緒,也正是「太貨六銖」錢文的美學意義所在。 據《隋書』食貨志》載:太貨六銖始以一當五銖之十,與五銖並行,後收為以一當一,短短几年中搞得幣制混亂。太貨六銖儘管鑄造精美,問世後名聲不好,很不受歡迎。在老百姓的強烈反抗之下,當朝不得不改為只當五銖錢一枚使用。不久陳被隋朝所滅,只行用了三年的太貨六銖便壽終正寢。 南北朝時期,經濟衰頹、錢法紊亂,但不乏錢幣珍品。太貨六銖儘管有「喪錢」之說,但也是公認的珍品。北朝時的北齊和北周先後鑄行的常平五銖、五行大布、永通萬國等吉語錢,還有北周仿王莽錢禱行的布泉,更是有「美錢」之稱。 南朝宋、齊、梁、陳差不多都鑄輕錢,主要是為了搜刮民利。南朝陳初建時,梁時通行的鐵錢已極度貶值。梁元帝時曾鑄過二柱五銖,以一當十。梁末敬帝時,又鑄四柱五銖,以一當二十。所謂二柱是指五銖錢正面穿上下二星,四柱即正面上下二星,背面左右二星或上下二星。這兩種錢都是不足值幣,流行時間不長,至今巳很少見。 陳朝文帝時還鑄天嘉五銖,以一當十。有人曾認定此錢為梁帝的天監五銖,但其文字輪廓與陳宣帝時的太貨六銖甚似,應屬陳錢。陳宣帝因鑄行太貨六銖而出名,想不到卻將自己釘在了幣制混亂歷史的恥辱柱上。 論及太貨六銖的錢文風格,太清豐樂錢應該一提。該錢的鑄造年代,錢學界一直存在爭議。近代錢學家丁福保在《歷代古錢圖說》中認為「其鑄造年代皆無考,以其形制類六朝錢幣」。著名錢幣家華光普在《中國古代錢幣目錄》中把此錢列為梁武帝時代所制。然而,從其錢文的字體來看,充滿了六朝的錢文氣息,特別是太清豐樂的 「太」和太和五銖、太貨六銖的「太」在字體的風格上有著驚人的一 致。這不僅僅是一種巧合,而是這個時代文字特徵在錢幣上的充分體現。還有北魏孝文帝所鑄的太和五銖。史學上稱,北朝從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開始,北魏孝文帝元宏是一位頗有氣度的君主,他決心摒棄落後的鮮卑舊制,實行漢化政策,遷都洛陽,改漢姓,講漢語,穿漢服,鑄行篆文太和五銖就是漢化政策中的一個重要舉措。其中有一種太和五銖錢的 「太」字與太貨六銖的「太」極相似,值得探討。 我以為,無聲而秀美的錢幣, 作為一種歷史遺存,是傳承人類文化的有效載體。錢幣凝聚著設計和製造者的藝術思想、審美情趣、思維特點以及行為方式等內涵,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縮影。有許多流傳至今的珍品錢幣,依然傳遞著許多令我們絞盡腦汁也難以解讀的信息。自中國錢幣形成較為固定的形制和傳統後,錢文圖案蘊涵的內容就愈加豐富,在中華民族民俗風 情的歷史長卷中佔有一席之地。太貨六銖通體大方有度,其風格正與南北朝時總體的藝術審美及價值取向一致。特別是其精美錢文,給後人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和審美空間。時至今日,世人還在津津樂道地品評著太貨六銖上「六」字的書寫技法,感嘆著政權的興替、歷史的無情。太貨六銖存世較少,而「金」字旁作四豆點的更為少見。 陳是南朝的最後一個王朝,陳宣帝是陳王朝中倒數第二個皇帝, 其子陳叔寶即陳後主。這是一個不爭氣的皇帝,荒淫至極,不理朝政。當時有所謂「狎客」這個詞,指的就是陳叔寶和寵臣們將貴妃、 嬪妃夾在左右,制淫詞,唱淫調,君臣昏亂,荒廢大業。隋兵南下時,陳後主自認為有長江天險可守,不以為然。禎明三年(公元589 年〉,隋兵順利地攻進建康城,陳叔寶這時才大夢初醒,但為時已晚。太貨六銖成了這個末代王朝的陪葬品。太貨六銖是陳宣帝後期所鑄,歷史沒有陳叔寶鑄過錢的記載。陳叔寶在位時,太貨六銖還未退出流通領域。我以為,陳頊的劣跡沒有他兒子厲害,「叉腰哭天子」應該是指的南朝末代皇帝陳叔寶。 滄海桑田,事過境遷。太貨六銖精美無比,又是有名的「喪錢」, 加之通行時間不長,鑄量有限,素為歷代泉家所鍾愛。此錢是無辜的,其何喪之有?儘管是純屬巧合,相信詛咒可送人上西天更是無稽。如果真有罪過的話,一切的罪過都在於利用它橫徵暴斂的統治者們。此錢所能傳遞給我們需發掘和解讀的信息就是: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違。——北朝——~~~~~北朝:北魏(386~534~~~~~帝王:道武帝(拓跋珪) 在位時間:386~409 年號:登國、皇始、天興、天賜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明元帝(拓跋嗣) 在位時間:409~423 年號:永興、神瑞、泰常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太武帝(拓跋壽) 在位時間:423~452 年號: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發行錢幣及備註:太和五銖(北魏)495年 帝王:文成帝(拓跋睿) 在位時間:452~465 年號:承平、興安、興光、太安、和平 發行錢幣及備註:

太和五銖帝王:獻文帝(拓跋弘) 在位時間:466~471 年號:天安、皇興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孝文帝(元宏) 在位時間:471~499 年號:延興、承明、太和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時間:500~515 年號: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發行錢幣及備註:永平五銖 帝王:孝明帝(元詡) 在位時間:516~528 年號:熙平、神龜、正光、孝昌、武泰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時間:527~530 年號:建義、永安 發行錢幣及備註: 永安五銖(北魏)529年 帝王:長廣王(元曄) 在位時間:530-531 年號:建明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節閔帝(元恭) 在位時間:531 年號:普泰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安定王(元朗) 在位時間:531~532 年號:中興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孝武帝(元修) 在位時間:532~534 年號:太昌、永興、永熙發行錢幣及備註:

永平五銖~~~~北朝:東魏(534~550)~~~~帝王:孝靜帝(元善見) 在位時間:534~550 年號:天平、元象 發行錢幣及備註:小樣永安五銖

永安五銖~~~~北朝:西魏(535~557)~~~~帝王:文帝(元寶炬) 在位時間:535~551 年號:大統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廢(元欽) 在位時間:551~554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恭帝(元廓) 在位時間:554~557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註: ~~~~北朝:北齊(550~577)~~~~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時間:549~559 年號:天保 發行錢幣及備註:常平五銖(齊)553年 帝王:廢帝(高殷) 在位時間:559~560 年號:乾明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孝昭帝(高演) 在位時間:560~561 年號:皇建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武成帝(高湛) 在位時間:561~564 年號:太寧、河清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後主(高緯) 在位時間:564~577 年號:天統、武平、隆化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幼主(高恆) 在位時間:577 年號:承光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常平五銖~~~~~北朝:北周(557~581)~~~~帝王:孝閔帝(宇文覺) 在位時間:557 年號: 發行錢幣及備註: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明帝(宇文毓) 在位時間:557~560 年號:武成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時間:560~578 年號: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發行錢幣及備註: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宣帝(宇文贇) 在位時間:578~579 年號:大成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靜帝(宇文衍) 在位時間:579~581 年號:大象、大定 發行錢幣及備註:永通萬國(北周)579年

布泉

永通萬國——隋:(581~618)——帝王:文帝(楊堅) 在位時間:581~604 年號:開皇、仁壽 發行錢幣及備註:置樣五銖、五銖白錢 帝王:煬帝(楊廣) 在位時間:604~617 年號:大業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恭帝(楊侑) 在位時間:617~618 年號:義寧 發行錢幣及備註:

置樣五銖

五銖白錢 五銖白錢是隋代開皇五銖的一個變種五銖白錢一般認為鑄造於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關於五銖白錢的文獻記載僅見於《新唐書?食貨志》:「隋末行五銖白錢」。五銖白錢是在傳統鑄幣材質――青銅,也就是銅錫合金的基礎上,羼入少量鉛,使錢體呈現青白色。五銖白錢形制接近於開皇五銖,面文「五銖」筆劃較細,「五」字交筆處呈緩曲狀。至於為什麼鑄造五銖白錢,傳統觀點認為,是因為隋煬帝苛貪殘暴,揮霍糜費,為借貨幣貶值來攫取民間財富。 現代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五銖白錢鑄工精整,絕不是衰亡亂世所能為。且在五銖錢中羼入少量鉛,獲得不了多少鑄幣稅,不然就用不著鑄減重版開皇五銖了。但五銖白錢可能還是和楊廣脫不了干係,有可能是他在開皇年間主政地方時所鑄。《隋書?食貨志》:(開皇)十年,詔晉王廣聽於揚州立五爐鑄錢……十八年……是時江南人間錢少,晉王廣又聽於鄂州白紵山有銅篔處,錮銅鑄錢。於是詔聽置十爐鑄錢。 除了中央,晉王楊廣是地方上最大也是最主要的鑄幣者,所謂五銖白錢的白色,很可能是用來區別中央與地方鑄幣的。——唐(618~907)——帝王:高祖(李淵) 在位時間:618~626 年號:武德 發行錢幣及備註: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錢始鑄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開元通寶的鑄造,開創了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個新紀元,從而結束了錢幣以重量為錢文的歷史,開始向抽象化、符號化轉軌。這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貨幣後又一次重大貨幣改革。「錢」,從此成為重量單位,十錢一兩的進位制由此誕生了。開元通寶並不是年號錢,「開元」,指開創新的紀元,更有大唐開國建國之意,「通寶」則指在統一之國度內的通用寶貨。幣面「開元通寶」四字,出自初唐大書法家歐陽洵的手筆,可上下右左序讀作「開元通寶」,也可自上及右迴環讀作「開通元寶」,日本曾仿效鑄造「和同開珎」錢幣,歐陽詢的字體因此在日本受到瘋狂的追捧,至今日本著名的大報《朝日新聞》仍然採用歐陽詢的字作報頭,更因歐陽詢未曾寫過「新」字,於是找了「親」(繁體)和「析」字,重新組合成「新」字。「歐體」以險峻刻厲出名,其錢文含八分和隸體,也有泉家說它含八分和隸篆三體,即錢幣上的每一個字都兼有三體。不論何種書體,這種錢的鑄造工藝足令今人嘆絕,章法極為精美。其鑄錢水平與千年後的清錢不相上下。有唐一代近三百年始終通行開元通寶,五代、宋初均有大量鑄造,清雍正年間兩廣偏遠地區的市面上還有大量「開元通寶」流通,時清廷特准以「雍正通寶」兌換。而由此開創的通寶元寶幣制,一直流傳了1300多年,袁世凱洪憲稱帝仍在發行新幣,民國成立後才告廢除。【源起】:中國隋代通行五銖錢,至隋末社會動蕩,盜鑄、濫鑄私錢之風盛行,《新唐書.食貨志》載「時千錢初重二斤,其後愈輕,不及一斤,鐵葉、皮紙皆以為錢」。唐高祖李淵入據長安後,幣制管理狀況仍然相當混亂,時市面上八九萬枚銅錢剛滿半斛,加之五銖錢自漢武帝元狩年間開鑄以來,已逾七百多年,此間歷代不斷翻鑄,以至錢幣形制大小、質地、參差不齊,造成流通上的極大不便。入唐以後,社會秩序逐漸穩定,經濟開始轉入正軌,繼續沿用隋五銖錢顯然已不合時宜。【鑄造與流通】:關於「開元通寶」的開鑄《新唐書.食貨志》載「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叅,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仍置錢監於洛、並、幽、益等州。秦王、齊王各賜三爐鑄錢,右僕射裴寂賜一爐」。此舉標誌著中國以銖兩重量命名的貨幣正式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者為全新的「寶文錢」幣制。(注二:所謂「寶文錢」即以一錢文為法重量單位的十進位幣制,錢文通常為「XXX寶」)據記載「開元通寶」錢文乃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歐陽詢親自捐文書寫,他的書法險勁刻厲,世稱「歐體」。貞觀年間,歐陽詢官至太子率更令,因此,這種書體的「開元通寶」又稱為「率更體」,史載其文「以八分、篆、隸三體」。即「開元通寶」錢文融合了隸書與篆書之長(八分事實上為隸書),這種錢文在面世之後即廣受好評——「時稱其工」(《舊唐書.食貨志》)!將中國的書法藝術與錢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開元通寶」可謂開先河者。「開元通寶」錢直讀為「開元通寶」,若旋讀則為「開通元寶」,二者通用。(注二:四字的錢文,按上下右左順序讀取,即為「直讀」,又稱對讀。若按上右下左順時針方向迴環讀,稱「旋讀」,又稱順讀、回讀。)事實上「開元通寶」本應為直讀錢文,但該錢發行伊始,民間對這種全新的錢幣尚不了解,常將其旋讀,後遂約定俗成。「開元通寶」之「開元」與唐玄宗「開元」年號無關。武德之季乃唐之肇始,故「開元通寶」之「開元」寓意大唐取代前隋,開創新紀元之意。「通寶」則取「通行寶貨」之意。(注三:相當於流通貨幣的意思。)唐代「開元通寶」錢通常以范鑄法、翻砂法鑄造,摺合成今日的單位,一枚開元錢直徑約為2.4~2.5厘米,孔邊長0.7厘米,郭寬0.2厘米,厚約0.1厘米,重4.5克,以廓分屬男錢(注四:廓指錢外緣和內緣突起的邊框,在於保護錢文不受磨損。外緣稱外廓,又叫外輪、外緣等,外廓寬者為寬緣。內緣稱內廓,又叫好廓。無內緣的錢稱「女錢」有內廓的錢稱「男錢」。)面背俱有肉好周郭。唐「開元通寶」版式極為規整,易於民間識別(圖四)。特別是唐前期的開元錢輪廓深峻、銅質純凈、鑄造工藝考究,加之錢文端莊勻稱,重量適中,自投入流通後便廣受歡迎。事實上有唐一朝兩百多年間,流通領域使用「開元通寶」的熱情一直很高,除該錢鑄造精良外,當然還有幣值相對穩定等積極因素,這是前朝所從未有過的。【劃時代的意義】 :區區一枚「開元通寶」其大小不過與今五分錢硬幣等同,但「開元」開啟的卻不僅僅是大唐盛世的經濟繁榮,對其後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幣制史亦產生深遠影響,它的積極作用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簡要說來,以「開元通寶」為代表的寶文錢,其出現首先就具有信用貨幣的概念,從此以後中國的鑄幣告別了以半兩和五銖標重命名的時代,開始抽象化、符號化轉軌。其後一千三百多年間中國曆朝鑄幣皆遵循此「開元」模式,無論是形制定型標準還是十進位幣值。這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貨幣之後,未曾有過的重大變革,因而「開元通寶」與秦半兩和漢五銖並稱為中國歷史上作用最大,影響最廣的三大貨幣體系。【餘緒】有唐一朝始終通行「開元通寶」,公元907年大唐終結,但「開元通寶」並未隨之退出歷史舞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後晉、閩、南漢、南唐、吳越等政權皆鑄造和流通「開元通寶」,甚至在形制方面有所發展,如閩國王審知所鑄「開元通寶」,比之唐代開元字體更為雄勁豪邁(圖六);南唐還鑄出「開元通寶」對錢(注五:即兩枚錢幣除書體不同外,在材質、大小、穿孔等方面完全一致,成雙配對)分隸、篆兩種錢文,是為中國對錢鼻祖(圖七);而吳越則鑄出餾金「開元通寶」。遲至宋初仍有「開元通寶」在鑄造,如清源節度使陳洪進——一方面清源不鑄宋廷錢幣以示其獨立性,另一方面清源鑄造開元錢又可在宋、吳越境內和海外貿易中通行無阻。此後,歷代都有鑄造所謂開元大錢,但這類開元錢主要是開爐錢或戲鑄錢性質,類似近世紀念幣的功能,不用於流通。「開元通寶」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至於流通領域,清雍正年間兩廣偏遠地區的市面上還有大量「開元通寶」流通,時清廷特准以「雍正通寶」兌換。事實上開元錢的流通一直持續到清末。此外日本奈良時代和越南吳朝皆仿製唐「開元通寶」,朝鮮的鑄幣雖錢文不一,但皆仿開元形制,從中折射出盛唐時代中華文明的巨大影響力。帝王:太宗(李世民) 在位時間:626~649 年號:貞觀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時間:649~683 年號: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淳、弘道 發行錢幣及備註:乾封泉寶 帝王:中宗(李顯) 在位時間:684 年號:嗣聖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中宗(李顯) 在位時間:705~710 年號:神龍、景龍 發行錢幣及備註:(復國號唐) 帝王:睿宗(李旦) 在位時間:684~690 年號:文明、光宅、垂拱、永昌、載初 發行錢幣及備註:(武后執政) 帝王:睿宗(李旦) 在位時間:710~712 年號:景雲、太極、延和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則天皇帝(改國號周) 在位時間:690~705 年號:天授、如意、長壽、延載、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久視、大足、長安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玄宗(李隆基) 在位時間:712~756 年號:先天、開元、天寶 發行錢幣及備註:

乾封泉寶 帝王:肅宗(李亨) 在位時間:756~762 年號:至德、乾元、上元 發行錢幣及備註:乾元重寶?(史思明)得一元寶?順天元寶

乾元重寶

得一元寶

順天元寶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時間:762~779 年號:寶應、廣德、永泰、大曆 發行錢幣及備註:大曆通寶

大曆通寶帝王:德宗(李適) 在位時間:779~805 年號:建中、興元、貞元 發行錢幣及備註:建中通寶(新疆鑄)

建中通寶帝王:順宗(李誦) 在位時間:805 年號:永貞 發行錢幣及備註:有「大」、「中」、「元」字錢 帝王:憲宗(李純) 在位時間:805~820 年號:元和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穆宗(李恆) 在位時間:820~824 年號:長慶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敬宗(李湛) 在位時間:824~827 年號:寶曆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文宗(李昂) 在位時間:827~840 年號:寶曆、太和、開成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時間:840~846 年號:會昌 發行錢幣及備註:會昌開元有背:昌、京、洛、益、藍;荊、襄、越、宣、兗;洪、潤、潭、鄂、平;興、梁、廣、梓、福;永、丹、桂共23局 帝王:宣宗(李忱) 在位時間:846~859 年號:大中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懿宗(李?y) 在位時間:859~873 年號:大中、咸通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僖宗(李儇) 在位時間:873~888 年號:咸通、乾符、廣明、中和、光啟、文德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昭宗(李曄) 在位時間:888~904 年號:龍紀、大順、景福、乾寧、光化、天復、天佑 發行錢幣及備註: 帝王:哀宗(李祝) 在位時間:904~907 年號:天佑 發行錢幣及備註:

「中」、「元」字錢——五代?十國——~~~~後梁(907~923)~~~~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時間:907~910 年號:開平、乾化 發行錢幣及備註:開平元寶 附劉仁恭鑄: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順天元寶當千?應天元寶?應聖元寶?鐵貨布?鐵五銖(仿隋式樣) 帝王:末帝(朱友貞) 在位時間:911~923 年號:乾化、貞明、龍德 發行錢幣及備註:附徐知誥鑄: 大齊通寶

開平元寶

永安一十

永安一百

永安五百

永安一千

順天元寶當千

應天元寶

大齊通寶~~~~後唐(923~936)~~~~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時間:923~926 年號:同光 發行錢幣及備註:附前蜀鑄:永平元寶?通正元寶?天漢元寶?光天元寶?咸康元寶?乾德元寶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時間:926~934 年號:天成、長興 發行錢幣及備註:天成元寶 帝王:閔帝(李從厚) 在位時間:934~935 年號:應順 發行錢幣及備註:附南漢鑄:鉛開元通寶?乾亨重寶?乾亨通寶

天成元寶 ~~~~後晉(936~946)~~~~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時間:936~944 年號:天福 發行錢幣及備註:天福元寶 帝王:出帝(石重貴) 在位時間:944~947 年號:天福、開運 發行錢幣及備註:附閩鑄:開元通寶背閩、福?永隆通寶?天德重寶

天福元寶~~~~後漢(947~950)~~~~帝王:高祖(劉知遠) 在位時間:947~948 年號:天福、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註:漢元通寶 帝王:隱帝(劉承祐 在位時間:948~951 年號:乾佑 發行錢幣及備註:附楚鑄:開元通寶小鉛錢?乾封泉寶大鐵錢?天策府寶

漢元通寶~~~~~後周(951~960)~~~~~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時間:951~954 年號:顯德 發行錢幣及備註:周元通寶 帝王:世宗(柴榮) 在位時間:954~960 年號:顯德 發行錢幣及備註:

周元通寶
推薦閱讀:

看「中國間諜」怎樣給美國戴上手銬!
保護性備份:一所騙子國際學校刪除了三天八千贊的文章
陸克文駁斥「中國崩潰論」:我對中國立場一以貫之
中國百萬富翁人數首次突破100萬人 佔全球3.4%
中國光棍榜:男光廣東最多 女光北京居首

TAG:中國 | 封建 | 錢幣 | 王朝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