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謊言:「等你做了父母,你就…」丨隔代教育的拉鋸戰

可就是最好的天氣預報,也預測不了娃娃臉上的晴雨表,前一秒還拱手作揖笑嘻嘻的問我討紅包,後一秒就因為我姐不讓他喝可樂在那裡鬧脾氣。

反倒是做了外婆的阿姨在那裡勸我姐,「就喝一點不要緊的,反正過年。」邊說著,便要拿起瓶子往侄子杯子里倒,結果硬生生被我姐瞪回去了。

小侄子眼見煮熟的鴨子飛了,頓時心情落到了谷底,在偌大的酒店包間里,他竟兀自哭了起來。

這可能是我吃過的最尷尬的一次家宴了,最後如何收場我已經記不太清了,只記得我姐從阿姨手裡把孩子接過來的時候,嘟噥了一句。

大意大致是:小時候,你也不讓我喝,你說等你做了父母,你就理解我們的良苦用心了,可是真的等到我做了父母,你怎麼就變了呢?

所以,等孩子真做了父母,兩代人之間就真的互相理解了么?

其實,這句「等你做了父母,你就…」,也許更多時候只是個搪塞一時的謊言,而真正的問題,則會在隔代教育和隔代親問題面前全面爆發。

隔代親,為何親?

作為阿姨女兒的姐姐,尚且已經明白了初為人母的良苦用心,可是阿姨為什麼就變了呢?

我們可以用生命的拋物線去解釋其中的變化。

每個人一生的智力和心理水平的軌跡,就像向下開口的拋物線。出生的時候在拋物線的最底端,這時候通過學習和家人的陪伴,有著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此時拋物線是向上的,並且在人達到壯年的時候達到頂峰。

然而人過壯年,智力和心理水平就會逐漸跌落甚至童稚化,從而開始走下坡路,此時就處於拋物線的右側部分。

而「421家庭」(即「四個老人、兩個大人、一個孩子」)中出現隔代親現象的時候,兩個大人,也就是孩子的父母都是在人生拋物線的頂峰(或頂峰附近的位置)成家立業,而新生的孩子則處於拋物線的上升部分。

此時,孩子和父母有著較大的差距,而其智力和心理水平,卻更接近已經處於下降期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這就很好解釋了為什麼有的時候孩子更親祖輩而非父母,因為他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另一方面,由於祖輩的年齡關係,他們比年輕的我們更注重當下,而非未來。

由於對於未來的潛力大多已經在壯年消耗殆盡,對於未來的期望大多只在壽命問題,相比之下他們更關心當下每天過的如何,也比我們更關注天氣怎麼樣,吃飯吃什麼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父母會經常奚落我們為圖方便、亂吃快餐的原因。

在這種更注重當下的價值觀之下,祖輩很容易更注重孫輩的當下,而很少是年輕父母所焦慮的未來。

所以他們更在乎的是孫輩目前過的是否高興,活得累不累,吃得好不好,而孫子孫女對於課業重負的抱怨,就會在祖輩眼中無限放大、成為壞事,繼而埋怨兒女讓孫輩辛苦。

就這樣,年輕父母所看重的未來,和老人所關注的當下,成為老人和年輕父母之間隔代教育衝突的焦點。

對於我們這一代父母而言,孩子現在活得累、過得苦,我們會覺得自己曾經也是這麼過來的,這是對自己下一代未來的投資,苦一點累一點無妨。

可是,年幼的孩子目前還意識不到這一點,他會更欣然接受來自祖輩的袒護,從而進一步深化祖孫同盟,祖輩需要孫輩陪伴,孫輩需要祖輩庇護,從而促進了隔代親的形成。

隔代親,誰最親?

那麼,在諸多隔代親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誰更親呢?

早在1980年代,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地區的研究者,約克大學的利特菲爾德(C. H. Littlefield)和西安大略大學的拉什頓(J. P. Rushton)對喪子家庭的調查就發現,當孩子夭折之後,老人之中最傷心難過的是外婆,其次是奶奶和外公,悲痛程度最輕的是爺爺。

普通人都知道「愛之愈深,痛之愈切」的道理,而這一早期研究暗示疼愛孩子最多的是外婆。同時,在後期針對祖孫關係的研究中,研究者也會更多地利用外公外婆的相關數據進行研究。

而實際上,流行歌手周杰倫為外婆寫同名歌曲《外婆》,還有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頻繁提到自己的外婆等等也在向大家暗示著這一結論。

2009年美國盧瑟學院(Luther College)的比紹(D. I. Bishop)等人,調查了200多名美國大學生,發現他們跟外婆的互動最為頻繁,跟爺爺的交往最少,在彼此的親密程度上也有類似現象。

2年之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坦斯卡倫(A. O. Tanskanen)等人,對英國4000多名青少年的一項調查也發現,老人對孩子的投資,無論是在物質還是在時間方面,外婆都高居榜首,其次是奶奶,接著是外公,最後是爺爺。

對於這個結論,也許你也會有同感。但你可曾想過,為什麼一般情況下都是外婆最疼你?

進化心理學家給出了一種可能的解釋:這跟雙親身份的確定性差異有關。

對於母親來說,因為是自己懷孕,她可以百分之百地確信孩子是自己的;可是對父親來說,自己女人生下的孩子是不是自己的骨肉,則未必總是百分之百。

在這個各大明星紛紛出軌,「要想生活過得去,就得頭上帶點綠」的年代,隔壁老王的問題確實是個問題。

現代西方社會中,男人撫養非親生子女的概率在3%左右,這還是在各種節育技術發明之後的結果。

而在中國社會,這個數字恐怕要翻上幾倍不止,原因是節育意識和各種檢測的繁瑣,還有相關醫院由於擔心醫鬧時間,就算血型已經看出了問題,一般都會選擇瞞報。

由於外婆處於雙重女方的地位,即孩子的母親是可以確定為親生的,而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女兒確定親生,也就是說外婆親你可不是沒有來的,因為外婆最確定你是親生的。

另外,外婆的女性角色也起到了一定的因素,比如次親的是奶奶而不是外公就能看出,而女性相比男性在家庭中更能表現出對家人的愛意,所以比起爺爺和外公,奶奶就顯得更為有親和力,也更容易吸引孫輩親近。

還有一點,在部分女方住在男方家的案例中,特別是孩子是男孩時更為突出。

因為丈夫的親人可以更好地監控媳婦的行為,進而確保孩子是自己的親生骨肉,所以對孫子的投資會更加慷慨。而且在中國目前偏父權的家庭構成中,父權制下的家庭財產是由男性繼承的,因而爺爺奶奶會更偏愛男孩。

隔代愛,隔代害?

「隔代親」現象由來已久,在如今越來越多的421家庭中,由於獨生子女的特殊地位,隔代親的現象愈發嚴重。

然而隨著撫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對於現在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所以如果媽媽是職業女性,而爸爸常年「隱形」在外,那麼很多孩子從小都會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阿姨一手帶大,這自然就給了祖孫兩輩遠超親生父母的相處時間。

不過,雖然父母工作忙碌、無暇顧家,但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可是一點也不懈怠。

他們會將自己的經濟所得和社會關係投入教育中,為孩子報鋼琴班、奧數課或者編程班,甚至不惜從孩子嬰兒時期就大筆投入,再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奔走上課。

如今孩子不會幾個樂器,畫畫不好,沒有幾門才藝,搞不懂小學奧數,似乎還真拿不上檯面。

這就讓祖父母們看在眼裡、疼在心上。看著孫兒為學習緊鎖眉頭,他們居然就忘了,自己曾經也是這麼要求孩子學習和努力了。

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讓曾經對我們非常嚴厲的父母,對於孩孫卻忘記原則、忘記競爭,經常替他們打抱不平、說他們壓力大,變著法子幫孫輩減壓呢?

所以隔代愛,還是隔代害?終究是某些長輩和某些晚輩教育理念上的衝突。

雖然說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父母自己帶孩子,但是根據統計數據統計,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上海已達到88.9%,隔代教育目前已成了繞不開的話題。

關於隔代教育的矛盾,其實最後都集中在餵養,管教,早教和安全這幾個問題上。

餵養方式

臨床發現,由祖父母餵養的幼兒,更易出現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

還有專門針對中國隔代教育的研究說,相比於自己帶孩子的父母,由祖父母帶的孩子,更容易出現肥胖。

通常情況下,老人會在兒童營養學上有很多老舊的誤解,比如「胖孩子才最健康」,「孩子胖說明我照顧得好」,或者「肥胖是成年人的病,和孩子沒關係」、「食物的脂肪越多,營養就越高」。

而且,他們也會由於不自知,而給孫兒買太多垃圾食品、高糖零食。同時,祖父母由於心疼孫兒,還會在過度餵養的同時,不讓孩子插手家務勞動,從而更為增加孫輩的肥胖幾率。

以上種種營養不良、幼年肥胖等現象,都和老人遷就孩子的飲食習慣有這莫大的關係。

然而父母更為痛恨的是,老人給孩子養成的偏食,挑食習慣一旦養成,便很難改善。

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嬰幼兒的專業知識,對於特別年幼的孩子,老人習慣性的自己吃什麼,孩子跟著吃什麼,比如給不滿一歲的孩子吃過量的鹽(因為有些地方覺得「吃鹽長力氣」)。

甚至孫兒生病時期,有些老人也會習慣性地使用土方土法,而不是第一時間求醫,導致特殊時期孩子營養的不均衡,甚至得病夭折。

這種飲食習慣、醫療態度上的不科學,也是很多新時代年輕媽媽們無法接受的。

因此,孩子飲食起居種種方面的觀念差異,都是婆媳關係惡化的導火索之一。

管教方式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傾向於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松。

前者喜歡什麼事情都要督促孩子,經常檢查孩子的行為。依據傳統的管教方式,希望孩子按照大人所計劃好的線路去成長,一切行動聽指揮,從娃娃抓起,並灌輸給孩子「聽話才是好孩子」、「孝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孩子犯錯或者反對家長指揮的時候,他們傾向於棍棒教育,而非「同情、理解和科學說教」。

後者則是無原則地溺愛孩子,放任孩子的行為,孩子有錯不指出、家長一管就翻臉。

而年輕父母大多受到現代教育的影響,會更尊重孩子,適當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在做人原則、道德標準和尊重他人等方面,會對孩子設立底線和相應的懲罰機制,不會讓孩子無法無天、失去教養。

對於管教的度,孩子的親生父母確實比老人把握得更准。

早教問題

在早教問題上,更多的是在「是否需要早教」,和「需要多少早教」的問題上有爭議,這點我們在上文中「祖輩更關心當下」部分已經提到過了,就不再贅述。

如果你讀了窮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其實都在「早教」中,你就會明白,一旦父母和祖父母達成共識,基本就可以轉入父母報班,爺爺奶奶負責接送的模式。

安全問題

在安全問題上,年輕人就會比老人大膽得多。他們會主張孩子應該多接觸大自然、多嘗試新鮮事物,所以在孩子的隨意探索過程中,只要沒有什麼危險,年輕父母們不太會立即阻止。

而老人則會小心得多,甚至可能會過度謹慎。他們會在意識中放大人販子的出現幾率,也會過於擔心孩子的探索會造成傷害,或者弄髒衣服。

因此,當看到淘氣的幼童爬上爬下、瘋跑瘋玩的時候,他們可能就會跟在後面阻止孫兒。

久而久之,就限制了孫輩們的正常探索,這也是年輕父母容易耿耿於懷的地方。

除了對安全方面的分歧,老人對孫輩的照料,還有一點會讓年輕父母較為擔心。

一方面,由於孩子活潑好動,容易在上學途中、外出遊玩時做出危險舉動。

另一方面,祖輩由於身體機能的退化,眼神不好容易看丟孩子,或者腿腳不靈便無法追上孩子,這兩方面就會導致孩子發生危險時,老人很難及時阻止或者進行施救。

而危險一旦發生,孩子受到傷害,就會使老人很容易陷入自責,有些甚至會因此得上嚴重的心理疾病。

隔代教,怎麼辦?

隔代教育已經成了繞不開的話題,但是這一場第三代的教育,顯而易見需要兩代人的共同努力,而在隔代教育上達成共識,則是解決隔代教育問題的第一步。

隔代教育舍什麼,留什麼?

舍溺愛,留真愛

父母應該讓老人明白,遷就孩子、討好孩子的行為,並不是真的愛孩子。而更為科學的育兒經驗,需要父母自行消化之後傳授給老人,和老人一同探討育兒方式,這也是孩子對父母知識反哺的一部分。

如果面對雙方分歧時,孩子父母能帶著耐心,向老人講清楚其中利弊,而不是指責在前,相信老人一定會欣然接受的。

舍舊觀,留經驗

老人很容易迷信,也容易相信土法。對於他們數十年的觀念,完全捨棄可能不太現實,這些植根於他們價值觀中的事情,很多都是捨棄不掉的。

我們做為他們的兒女、孩子的父母,對於老人的舊觀念、封建意識,可以不要求完全改造,而是盡量做到不去讓錯誤觀念影響孩子,或者在某些不傷害孩子的事情上,用傳統文化的觀念去解釋給孩子聽。

比如小時候祭祖,如果小孩子在祭祖用的桌子邊上玩耍,老人就會祖先的魂去唬住孩子。我們可以不去用鬼神說嚇唬孩子,而是以「這是破壞儀式,破壞傳統,對祖先根文化不尊重」為由,來教育孩子。

其實,老一輩的生活經驗、利益習慣,以及看待世界的態度方式,甚至很多老人在孩子閑暇之餘,傳授給孩子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樂器以及字畫等等,都是非常好的。這對孩子對於民族認同,自我探索都有很好的幫助。

舍浮躁,留平和

隔代教出的孩子很容易和父母隔閡,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祖輩們已經脫離那種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他們的心態相對比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兒童似的心理,這就使得他們特別喜歡小孩子,跟孫兒建立比較融洽的關係。

而當孩子脫離爺爺奶奶後,年輕的父母們往往處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生存壓力比較大,很容易將工作當中那種緊張的情緒帶回家,或者將競爭的慘烈過度灌輸給孩子。

這不僅會造成不太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會讓小時候輕鬆慣了的孩子很不適應,在帶去過多的心理壓力的同時,又導致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隔閡。

過於輕鬆和過於緊張,對孩子成長都沒有好處,這需要父母把控家庭氛圍、調整對孩子的預期。

在隔代教育造成的矛盾中,需要孩子父母和家中老人相互理解、相互幫助。

一方面,年輕父母除了應該給老人提供科學有理的新知以外,見縫插針的陪伴孩子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在前面不少文章中,都已經強調了孩子早期父母陪伴的重要性,這點上是爺爺奶奶無法取代的。

另一方面,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一定要教孩子學會愛父母,強調教育孩子學會包容父母、理解父母,更不應說父母任何一方的壞話。如此一來,在脫離隔代教育之後,孩子才能更好地接受父母。

強調父母重要性有很多種方法,比如強調父母愛爺爺奶奶,讓孩子推己及人,或者強調孩子某些東西出自父母之手等等,這些方法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幫助父母成為孩子的榜樣。

結語

當下社會,一個孩子的教育成就,早已不再是一代人努力的結果,有時候是幾代人財富、地位、資源積累的結果。

無論有什麼隔閡,相信大家最終都是為了孩子好。如果大家都能基於這一點去協商,那麼無論是隔代教育的質量,還是家庭關係的構建,都能使彼此之間的衝突減少、矛盾淡化。

希望以後,「等你做了父母,才能真正通過孩子感受到彼此的心」這一句話,將不再是個謊言。


推薦閱讀:

容易被父母逼婚的八字,你知道幾個?
解決父母的養老問題,有哪些好經驗值得分享?
孩子為什麼不能睡在父母中間?
八字六親吉凶父母兄姐斷法一(道家秘法)
如何告訴父母抑鬱症的嚴重性?

TAG:教育 | 父母 | 謊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