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夫人訪華為何帶母親
2014-03-17
美國第一夫人訪華為何帶母親
文:多國麗
本周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將訪華。她帶自己的兩個女兒來不稀奇,畢竟她是模範媽媽,即使在進行「夫人外交」的時候也得照顧好孩子。但米歇爾不僅帶了孩子,還帶了自己的母親前來,這就有點讓人不明白了——總統的岳母、總統夫人的母親對外交有何用?
我的想法可能太實用主義了。想想也是的,自從奧巴馬入主白宮後,「第一岳母」就一直在白宮幫米歇爾帶孩子,孩子自然離不開外婆。帶母親出訪的第一夫人不止米歇爾,柯林頓訪華時美國來了1200人,其中總統夫人希拉里就帶了自己的女兒和母親——雖說這是照顧孩子的需要,但想想這個外交場景就覺得怪怪的,不知道中國的外交官們要不要協調女婿與丈母娘的關係?
總統出訪把全家都帶上,如果是中國領導人這麼幹了,估計會被中國的網民吐槽「勞民傷財」,但美國的領導人就這麼幹了,而且還這麼理所應當。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人對家庭的態度,實在很是有趣。
前幾天看一部講述波伏娃與薩特愛情的電影,叫《花神咖啡館的情人們》,其中的一段情節是,波伏娃的美國情人離開自己的國家來到法國向她求婚,在波伏娃猶猶豫豫之後,美國情人終於憤怒地把她推到牆邊說,「你把我當成了你的男妓。」
以前總覺得美國人開放,直到看了《絕望的主婦》,又深深被法國人的婚戀觀所震驚,才覺得美國人實在是一個非常保守的民族——美國200多年的歷史,44任總統,無一人在任內離婚,只有里根在競選前十幾年離過婚。看看法國,希拉克、薩科齊、奧朗德,哪一位不是緋聞漫天,情人無數。
美國總統也鬧過緋聞,如柯林頓與萊溫斯基,但鬧得動靜之大幾乎要讓柯林頓被彈劾下台。他之所以能過關,很大的原因是是因為希拉里當時忍辱地、沉著地、堅定地站在了丈夫這一邊,讓美國的民眾看到了一個雖然經歷挫折但穩固的讓人放心的家庭。這樣的橋段被搬到了美劇《傲骨賢妻》里,這部劇的第一集就是,檢察官丈夫因為性醜聞辭職,身為前律師的妻子同樣選擇支持丈夫。
總統不離婚,還要無論去哪兒都要帶著老婆,在公眾面前還要時不時讚揚自己的妻子,而第一夫人也要時時刻刻表現出賢妻良母、賢內助、丈夫堅強後盾的形象——這樣規規矩矩的家庭傳承大概與美國的精神根源——清教徒精神有關。當1620年9月23日,第一批清教徒在牧師布萊斯特率領下乘五月花號前往北美的時候,他們就決定無論多麼艱苦,都要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一片能夠自由自在生活的樂園。在那裡,他們「拚命地掙錢、拚命地省錢、拚命地捐錢」,始終過著一種自律、理性、關照精神信仰的生活,並為美國人奠定了精神的原動力。
所以我揣度,在婚姻問題上,美國民眾是希望總統夫婦能成為楷模的,當總統婚姻出現問題,民眾會覺得,你連自己的婚姻都管理不好,怎麼能管理好一個國家呢?正是出於這樣一個大傳統中,所以「我們必須有一位忠誠的總統與一位賢惠的總統夫人」——作為美國人價值觀的代表就這樣塑造出來了。特別是第一夫人,無一例外都是賢內助甚至有點「忍辱負重」的形象。
最「忍辱負重」的我看要算傑奎琳-肯尼迪了吧,才結婚兩個月,自己的丈夫就與女秘書有了關係,而自己懷孕時,丈夫在一個離異女人身邊,甚至有一次,她在家中的衣櫃發現了一件女人的內衣。這事兒如果放在法國總統夫人上,該鬧離婚了吧。
看八集迷你劇《肯尼迪家族》,劇里的傑奎琳-肯尼迪是想離婚的,但老肯尼迪用國家的形象、家族的名譽與兒子的前程微言大義一番,傑奎琳只好含淚作罷。另一個「忍辱負重」的形象是希拉里,在柯林頓醜聞10周年的時候,希拉里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說,「我從來沒有懷疑過比爾對我的愛,我從未懷疑過這個信念,也從未動搖過對女兒和整個家庭的承諾……因為我有強大的信念,所以我要冷靜下來想清楚,對我以及我的家庭而言,什麼才是正確的選擇。」
在我們外人看來,這是咬碎多少牙齒才能鎮定說出來的。她當時想過離婚嗎,肯定也想過,但為了維護「第一夫人」的尊嚴,更重要地是為了維護民眾對「第一夫人」的期盼,只能打掉門牙往肚裡咽。
回到總統夫人出訪帶母親的這個事情。就好像是「夫唱婦隨」的總統家庭生活是美國精神的傳承,另一方面,這也是政治的需要。所以,關於帶母親帶岳母出訪這件事,這大概也是外交的需要——看,美國第一家庭是多麼地和睦,美國總統是多麼地重視親情關係。
米歇爾-奧巴馬此次訪華,並不涉及實質的政治問題,而是以教育為主的文化交流。其實她這樣拖兒帶女地來一趟,又能真正推動多少中美兩國的教育事業呢?實質上,她大老遠來一趟,是為他的丈夫,美國總統塑造一個「事業家庭兩不誤的美國精英母親」的形象。
推薦閱讀:
※耶魯大學最新研究破解子宮內的生死戰爭,母體炎症竟然有「調控開關」 ,既能殺死你也能保護你!
※母親八十大壽之四
※缺失的父親 焦慮的母親 失控的孩子 = 中國式家庭
※更年期的母親兒女們應該怎樣對待?
※【節日大全】感恩母親節祝福語大全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