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歷史上有過一個楚王朝

論歷史上有過一個楚王朝

2010-11-30 14:48:46|分類: 讀史心得記得發哦 |字型大小訂閱

摘要 :對於中國歷史朝代的更迭順序,人們會毫不遲疑地認為秦朝之後是漢朝。其實,這是一個歷史謬誤,即在秦漢之間漏掉了一個楚王朝。歷史的真相是,秦亡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建立了楚王朝,取消帝制,實行分封制,共分封了十八個王,漢王劉邦也在受封之列。可是,劉邦一心想當皇帝,把天下竊為其一人一家的私產。最終,他打敗了項羽,滅亡了楚王朝,當了皇帝,這才是真正建立了漢帝國。隨之,「成王敗寇」,劉邦及其漢朝廷否認了項羽的楚王朝,把漢朝說成是從劉邦接受秦王子嬰投降時開始,在有意地歪曲歷史。楚王朝畢竟是短命的,而漢帝國可長達悠悠四百載,於是漢朝廷的與之一樣悠久的謊言,把楚王朝輕而易舉、不留痕迹地在歷史上抹去了。可是,司馬遷在《史記》中隱晦曲折而又極其巧妙地承認了項羽的楚王朝。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的附錄有一張《中國歷史紀元表》,也有一種《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表》,裡面都標明秦止於公元前206年,而西漢卻也始於公元前206年。察其意思,似乎是秦朝滅亡後即是漢朝的建立。

其實,這裡面包含著一個極大的歷史謬誤,秦朝於公元前206年滅亡後並非是漢朝的開始,漢朝的建立是在公元前202年,在這中間的前後五年時間,存在過一個楚王朝。

這一發現並非始於我,也非始於任何今人,而是始於西漢的歷史學家司馬遷,遺憾的是他的觀點並未被後人理解,並埋沒了兩千多年,以致中國人連自己的歷史朝代都弄錯了,這一錯便是兩千多年。

至於發生這個錯誤的原因,乃是劉邦及其漢朝廷在有意地歪曲歷史。在反秦戰爭中,劉邦率領一支義軍首先進入咸陽,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於是在以後當了漢皇帝的劉邦自己看來,他的漢朝是始於此時,他及其漢朝廷把這個時候稱為「漢元年十月」。

而歷史的真實是,在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後,是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建立了楚王朝,實行了分封制,共分封了十八個王。

之前說過,司馬遷發現了這一歷史謬誤,並把它糾正過來,但是與漢朝廷的官方觀點相抵觸,因而只能用曲筆隱晦地表現在《史記》中。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劉邦是以什麼身份接受秦王子嬰的投降的。在那時,他既不是以漢王,更不是以漢皇帝的身份去接受投降,而是以楚將沛公的身份去接受投降。《史記·秦始皇本紀》:「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1]在這裡,司馬遷明確地指出了劉邦當時的身份是楚將,而且是《史記》里唯一一處在劉邦為沛公時在其前冠上楚將的頭銜的,因為這一點是漢朝廷的禁忌。而司馬遷之所以在《秦始皇本紀》中明確指出這一點,是因為此處涉及到朝代更迭的重大問題。後文中又有:「項羽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諸侯,秦竟滅矣。後五年,天下定於漢。」[2]這顯然是暗示後人朝代更迭的正確順序是秦——楚——漢。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3]……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4]」贊里更有:「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5]則是更其明顯地承認了項羽建立了楚王朝。同時,項羽還分封了十八個王,實行了分封制,有點像邦聯制。項羽是舊貴族出身,思想比較貴族化,也比較保守,一心一意想推翻秦朝的皇帝制,恢復秦統一前的分封制,如夏、商、周三代,他無意於做皇帝。而既然夏、商、周都是王朝,楚為什麼不是王朝呢?

當時人是怎麼看的呢?在項羽自己看來,是「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破者,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6]《淮陰侯列傳》里載,韓信認為「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7]項羽「霸天下而臣諸侯」,即是當時人的看法。這說明項羽所建之國,乃是分封制下的中央王朝,是為楚王朝。

於是,在所謂的「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皆之國」。[8]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司馬遷在《史記》里的一個特大的隱衷,即《秦楚之際月表》。這張表是寫得有些怪的。

首先看其序文。其序文中說:「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9]《索引》曰:「三嬗,謂陳涉、項氏、漢高祖也。」[10]其實,《索隱》的這個說法是個天大的荒謬。史載,陳涉起義是於秦二世元年七月,即公元前209年7月,到所謂的「漢五年二月」即公元前202年2月漢高祖主宰天下,建立漢朝,前後共有八年,而序中明明說是五年,可知這絕對是個謬誤。若從秦二世二年十二月即公元前208年12月陳涉戰死算起,到公元前202年2月,那也有7年,總之「三嬗」者,絕非「謂陳涉、項氏、漢高祖也」。這裡要說明的是當時的曆法是以十月為歲首。我不知《索隱》為何如此說,總之它這麼一說,是把三個義軍領袖放在一起,曲解了司馬遷的真意。其實,司馬遷的意思是從秦朝統治的最後一年即公元前206年算起,到所謂的「漢五年二月」即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踐皇帝位,這前後總共恰是五年時間,而在這「五年之間」,「號令三嬗」了,即為秦——楚——漢。而「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若陳涉也在受命之列,那司馬遷在著史的時候就應該把他列入本紀,而不應歸入世家,可事實上是《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三紀緊承而來,這正表明秦——楚——漢三朝的朝代更迭順序。

之前說過這張表是有些怪的。司馬遷在表中列出的主體有:秦、楚、項、趙、齊、漢、燕、魏、韓。第一,把項、漢另立出來本身就有點怪,因為這張表所記的時間是從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7月)到「漢五年後九月」(公元前202年後9月),共有八年時間,而其中有三年項羽、劉邦都是楚將。《史記·項羽本紀》和《史記·高祖本紀》里都有楚懷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11]的記述。《史記·高祖本紀》里有楚懷王「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12]的記述,《秦始皇本紀》則說:「楚上將軍項羽將楚卒往救巨鹿。」[13]這些都表明項羽、劉邦在反秦戰爭中都是楚將。司馬遷也許是考慮到劉、項在後來歷史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因而在列表之始就把項、劉獨立列出來。第二,既然獨立列出來了,那就應該列其後來所建的國號,如漢則是,可是項羽的楚卻列為項。第三,表中的秦自滅亡之後就再也不列了,可是表中的楚,即所謂的義帝的楚,在義帝死後卻一直列著,並未如秦一樣去掉。第四,表中先是用秦紀年,在秦亡後就用漢紀年,秦王子嬰投降的那一個月始就紀為「漢元年」,而表的題目卻叫做「秦楚之際月表」。

其實,這張表之所以這樣怪,是因為司馬遷著史時的身不由己。司馬遷本人承認項羽的楚王朝,然而卻是為漢朝廷所忌,於是只能寫成這麼怪。可是,司馬遷畢竟是偉大的史學家,少有的聰明絕頂之人,他在這張怪表中隱晦曲折而又極其巧妙地承認了項羽的楚王朝,同時又難為人所察覺,自然犯不著漢朝廷的禁忌。首先,司馬遷把表的題目叫做「秦楚之際月表」,同時把楚、項分立,並且把表中的楚保留到最後,就不會使人覺得項就是題中的楚,而認為表中的楚即是題中的楚。至於用漢紀年,那就是用漢朝廷的官方觀點了,因為既不能違抗,也是項羽的楚王朝也許沒有紀年,若不採用則沒辦法紀年了,《史記》里的有關篇章也是如此紀年的。可是司馬遷到底沒有把題目叫做秦漢之際月表。

表的題目叫做「秦楚之際月表」,當秦之時,是用秦紀年,秦亡後,則是用漢紀年,而漢王劉邦乃項羽所立,漢王國是項羽給劉邦的封國,如果把劉邦受封為漢王,而有了漢王國,當作是漢朝的建立,說西漢是始於公元前206年,那麼就可以照樣地說,當嬴政為秦王,統治著秦王國之時,秦王朝就建立了,而不必等到他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了。而漢王國開始時,項羽的楚王朝也建立了,所以題中緊承秦之後的楚其實指的是項羽的楚,而顯然不是楚隱王陳涉的楚,也不是先前為楚懷王的義帝的楚,因為如果是的話,那麼義帝在「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十月」為項羽所殺,其所謂的楚當算滅亡,可為何表中紀年的時間至於公元前202年呢?既然秦是一個王朝,那麼與之並列的楚當然也是一個王朝了,如隋唐、宋元、明清是也。而最基本的事實是司馬遷在公元前206年秦亡後到前202年劉邦當皇帝前這一段時間,為其所記上的是一個「楚」字,而非「漢」。

表中也記有「漢元年正月」「項籍自立為西楚霸王」[14],二月「西楚主伯,項籍始,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15],而把「諸侯罷戲下兵,皆之國」[16]放在項一列里。楚一列在「漢元年十二月」有「分楚為四」[17]的表述,在正月,楚、項兩列之左為「項籍自立為西楚霸王」[18]「分為衡山」[19]「分為臨江」[20]「分為九江」[21];在其下,燕一列里有「分燕為二國」[22],在其左為「燕」[23]「分為遼東」[24];其下,韓一列又有「分韓為河南國」[25],在其左為「韓」[26]「分為河南」[27],而這三者之間形式的相似無疑是在暗示項羽一列即是楚。在項那一列里,其後有「漢御史周苛入楚,[死]」[28]「齊王韓信徙楚王」[29]的表述,而沒有把它們放在義帝的楚那一列里,而在齊一列里則有「齊王韓信始,漢立之」[30]的表述,這些無疑也是在暗示後人項羽一列才是楚。

前面說過,楚王朝之所以在歷史上被抹殺掉,乃是因為劉邦及其漢朝廷不承認它,進而歪曲了歷史。所以,作為漢朝的史官的司馬遷在著《史記》寫到項羽的時候不得不顧忌重重,因而《史記》里關於項羽的記述還有一些怪異之處。《史記》里寫人的篇章,在題目中用的是其最後的頭銜,如《高祖本紀》《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淮陰侯列傳》《黥布列傳》,其中韓信曾做過齊王,也做過楚王,最後是做淮陰侯,而其謀反又是有冤屈的,至於黥布最初是在項羽手下為當陽君,後來被封為九江王,再後被劉邦封為淮南王,最後因謀反被殺,是為庶人,故直接稱《黥布列傳》。至於項羽,為何直接稱之為「項羽」,卻又將其列入本紀呢?《項羽本紀》:「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31],可見劉邦的漢朝廷給予項羽的最終頭銜是「魯公」,並不承認他是「西楚霸王」,而照理說,司馬遷在寫項羽時應稱其為「魯公」,並且不應將其列入本紀,而事實是他寫了《項羽本紀》。原因是他既不能稱項羽為「西楚霸王」「楚霸王」「楚王」或是「項王」,但又不願將其稱為「魯公」,故而只好直稱其為「項羽」,並因承認其楚王朝,而將其列入本紀。

在《史記》里,司馬遷有時稱項羽為「項王」,有時則直接稱「項羽」、「項籍」。為何如此矛盾?這也是因為漢朝廷之禁忌。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大約從鴻門宴前夕就基本上稱其為「項王」。在《陳丞相世家》《淮陰侯列傳》《黥布列傳》中基本上稱其為「項王」,因為陳平、韓信、黥布三人曾經是項羽的手下,即乃人臣之故。而在《高祖本紀》《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留侯世家》《樊酈滕灌列傳》《秦楚之際月表》則基本上稱其為「項羽」、「項籍」。更有趣的是,在《史記》中的不同篇章對在同一事件中的項羽的稱謂竟是有所不同。如在《項羽本紀》中說:「以魯公禮葬項王谷城」[32]。而在《高祖本紀》中說:「以魯公禮葬項羽谷城」[33]。在《項羽本紀》中說:「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34]。而在《留侯世家》卻說:「良曰:『沛公誠欲倍項羽邪?』……良曰:『沛公自度能卻項羽乎?』……令項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項羽……」[35]。張良當時應該是稱項羽為「項王」的,因為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若當時不是稱「項王」的話,其著史時是不敢寫成「項王」的,而至於《留侯世家》中稱作「項羽」則是因為漢朝廷的禁忌,不得不這樣寫。總之,劉邦不承認項羽的楚王朝。在《秦楚之際月表》中,項羽分封諸侯王時,漢一列表述成「漢王始,故沛公」[36],而其他諸侯王則表述成「王英布始,故楚將」[37]「王張耳始,故楚將」[38]「王田都始,故齊將」[39]等,這裡司馬遷很明顯諱言劉邦的漢王是項羽所「王」,並諱言其為楚將。

在《史記》里把項羽稱作「楚王」的,則更是絕無僅有。這似乎只有兩處,均見於《黥布列傳》,一處是「楚王侍戰勝自強」[40],另一處是「布欲引兵走漢,恐楚王殺之」[41]。為什麼呢?此亦無他,乃是劉邦及其漢朝廷在歪曲歷史而已。

歷史的真相是,秦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建立了楚王朝,實行了分封制,共分封了十八個王,劉邦也在其列,並廢除了秦帝國的皇帝制,這五年,中國是沒有皇帝的。但是,劉邦、田榮、陳餘、彭越四人或因未得封王,或因所封不滿意,故而不久即起兵反對項羽。即所謂「項羽為天下宰,不平」[42]。尤其是大流氓出身的劉邦,更是一心想做皇帝,把天下竊為其一人一家的私產。他聯合多方,又不斷挑起各方的矛盾,使項羽為了維護他所定下的分封制的國家秩序,東征西討,疲於奔命,不斷地消耗力量。最終,他打敗了項羽,滅亡了楚王朝,奪得天下,建立了漢朝,做了皇帝,圓了他的皇帝夢。

可是,國家經歷了三年反秦戰爭,又遭受四年劉邦想當皇帝的戰爭,結果成了一片廢墟,一貧如洗,皇帝連四匹毛色一樣的馬也找不到,「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43]。國家財富亟待重建。

項羽在戰敗時說:「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44]。在某種程度上講,也確實是「天」在亡他。因為,中國文明屬於大陸文明,在歷史發展到秦代,中國歷史的走向已經是大一統王朝,秦亡後,也一樣是這個走向。皇帝制固然可惡,但這是歷史的必然。就算當時沒有劉邦,幾十年、百來年後肯定也會產生劉邦這種人,而歷史向我們證明,不必等到幾十一百年,劉邦當時就已經有了。可是,項羽至死也不明白,只是籠統地歸之於「天」而已。

至於項羽之所以實行分封制,取消帝制,以及後來劉邦做了皇帝,建立漢朝後實行郡國並行制,在很大程度上講是因為傳統具有強大的拉力,人們對未來懷有或多或少的恐懼,不敢拋棄傳統大踏步地前進,故而保守傳統或是部分保守部分改良。

劉邦在當了皇帝之後也分封了許多諸侯王,但是不久也遭到如項羽所遭受的背叛,燕王臧荼、利幾、韓王信、陳豨、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燕王盧綰相繼謀反[45]。不過,這些謀反都給他平定了。劉邦並沒有遇到一個如他一樣的對手。於是,漢朝的基業一定就是四百年。而「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短命的楚王朝就被悠悠四百載的漢帝國在歷史上輕而易舉、不留痕迹地抹去了。

注釋:


[1]《史記》,線裝書局,2006年版,第37頁。

[2] 同上,第37頁。

[3] 同上,第46頁。

[4] 同上,第46頁。

[5] 同上,第49頁。

[6] 同上,第49頁。

[7] 同上,第392頁。

[8] 同上,第46頁。

[9]《史記》三 表[二],中華書局,第七五九頁。

[10] 同上,第七五九頁。

[11]《史記》,線裝書局,2006年版,第43、51頁。

[12] 同上,第51頁。

[13] 同上,第36頁。

[14]《史記》三 表[二],中華書局,第七七五頁。

[15] 同上,第七七七——七七八頁。

[16] 同上,第七八一——七八二頁。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同上,第七七五頁。

[28] 同上,第七九三——七九四頁。

[29] 同上,第七九六頁。

[30] 同上,第七九三頁。

[31] [32]《史記》,線裝書局,2006年版,第49頁。

[33] 同上,第55頁。

[34] 同上,第44頁。

[35] 同上,第259——260頁。

[36]《史記》三 表[二],中華書局,第七七八頁。

[37] [38] [39] 同上,第七七七頁。

[40]《史記》,線裝書局,2006年版,第389頁。

[41] 同上,第390頁。

[42] 同上,見《項羽本紀》,第46頁。

[43] 同上,見《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83頁。

[44] 同上,見《項羽本紀》,第49頁。

[45] 同上,事見《高祖本紀》,第56——58頁。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線裝書局,2006年12月第一版,2006年12月第一次印刷。


推薦閱讀:

被稱為無敵上將的開國將領是誰?
天眼看歷史--文化大融合下的盛世隋唐(8) 
一張「港鐵上河圖」,看盡香港歷史
瓷器緒論(五)——歷代製造瓷器的主要地區
京城歷史:忽必烈劃定中軸線 元大都毀於朱元璋

TAG:歷史 | 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