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淤泥不染
(2011-07-16 21:23:22)[刪除]
標籤: 轉載 | 分類: 芸芸眾生(唯利是圖) |
原文地址:淤泥不染作者:彌勒內院看門人
人生為何要念佛
未說念佛之前,先來說一下開光。光是與暗相反的。有了黑暗,光明就被趕跑了。光明譬如主人,黑暗譬如盜賊,如果能以光明克服黑暗,盜賊斂跡,主人便可常開智眼,坐鎮靈府,當下也就是佛了。既然如此,佛自有光,何待人開;不過藉此方便權宜,開發各人自性本具,迷而不覺的靈光罷了。
要啟發眾生自性本具迷而不覺的靈光,最好的方便,還是念佛。念佛念得心地清凈,自性靈光便會炯然照露出來。對於佛法沒有認識與信念不具的人,總認為念佛沒有什麼意思,或屬於迷信一類。其實用冷靜的頭腦來觀察,念佛不但有意義,不迷信,而且還是屬於極理智的舉動。現在且從最淺顯的地方,講明念佛是理智的、不迷信、有意義的道理。
一、念佛為治心:人類在一切動物中是最靈敏的,因他有一顆智慧的心。智慧的心是從好的一面說的,這顆心能擴展到至極圓滿,即是佛的真心;但平常一般沒有修養的心,都是不好的,是煩惱不凈的妄心。這個妄心,佛經上形容它為『心猿意馬』,喜歡做惡為非,不容易控制得住的。從前,從禪理中摸索出來的王陽明,也曾說過:『山中之賊易治,心中之賊難防。』心中之賊,就是由妄心所起的煩惱,如貪、嗔、痴、慢、疑、我見、邊見、邪見等等。心海不波,性月朗照,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但有了這些煩惱在心海里興風作浪,呼風喚雨,就把朗照性天的智月迷隱於陰霾中去了。
觀無量壽經說:『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苦者說清凈業。』這清凈業,就是指念佛的凈業,能醫治我們的妄心。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說,佛者覺義。覺有二義:一是覺察,時時覺察這心,不為煩惱所侵。如人覺察有賊,時時提防,賊技就無所施展。二是覺悟,覺悟到諸法的真性,則一切在迷惘中所起的我見、邊見、邪見等的俗知俗見都可捨去,回復到心海不波,性月長朗的境地。所以念佛,正是破迷為覺,治妄成真的良好方法,怎可說是迷信呢?除非是自己不懂這個道理。
人生的疾病可以說有兩種:一是生理上的病,二是心理上的病。生理的病是屬於肉體的,世間中西的藥物可以醫治;心理的病,是煩惱的病,屬於精神的,世間的藥物是醫治不好的,需要出世的法葯來醫治。『佛是無上醫王』這句話,就是指佛能醫治眾生的心病。經說:『佛說種種法,為治種種心;若無種種心,何須種種法!』佛法不但能調身,更重調心,道理就在這裡。
平常說:『心病還須心藥醫』。這話是從經驗中說出來的。煩惱的病,就是心病。從前有個傻瓜行過塔下,忽想起萬一塔倒下來,豈不壓死許多人?又我若被壓死,我妻將如何?歸急問妻。妻謔答:『你死,我當嫁與隔鄰的王達。』傻瓜聽後,既憂塔倒身死,又憂妻嫁王達,遂得重病,百醫難治。後來有個信佛的朋友來看他,他的妻子告以病的起因。佛友自謂能治。見到傻瓜即說:『你所看見的那個塔,昨晚已倒下來了。』傻瓜聽見馬上從病榻上爬了起來驚問道:『壓死了多少人?』佛友從容不迫地說:『昨晚正當放工時候,街人都已歸去,故只壓死一個人。』傻瓜急問:『此人為誰?』答謂:『王達!』傻瓜即刻喜得心花怒放,百病消除。因傻瓜憂塔倒會壓死自己,又憂王達奪妻,現知兩事都已發生,自然心病也沒有了。這個佛友的假設,就好像佛的方便說法,為的是要治好眾生種種的心病。佛法八萬四千,結歸唯在一心。自從釋尊靈山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就是以心印心,以心傳心,在理性上著眼;乃至最後在遺教經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無非要弟子們從事相上做制心的工夫,達到大悟心法的理性。制心最好的辦法,莫如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念玆在玆,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妄念漸消,即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狀態。華嚴經云:『若人慾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我們能於行住坐卧,出入往還,時時把佛放在心頭,念到此心凈如虛空,了無渣滓,無相無礙,得大自在,就是念佛所致的實際受用。
二、念佛能醫口:平常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又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口不修,說出來的一定不是好話。每見一張油嘴,掉其三寸不爛之舌,無非是勾心鬥角,搬弄是非。所以佛戒妄語,因人無信不立,妄語即失信於人;戒綺語,花言巧語,不但引人邪思,而且趨於下流;戒兩舌,離間他人,最損陰德;戒惡口,毒言傷人,過於刀劍。然口毒由於心毒,所以先要修心,否則『佛口蛇心』,更要不得。觀經說:『若不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彼此俱利。』兩者的損益,為禍為福,自可三致其意。
有些人,天生一張最會討人便宜的嘴,但討便宜有時也會失便宜。像蘇東坡一次與佛印對坐殿中,問佛印道:『你看我坐態像個什麼?』佛印答道:『像一尊佛。你看我呢?』東坡回答他:『你像一堆牛糞。』因佛印穿著大袍,婆娑於地。佛印知他造口業,默然不語。東坡卻得意的笑了,以為自己佔了上風,歸來告訴蘇小妹,說自己每次與佛印對辯都是輸給他,今天卻勝了,就把經過說給妹妹聽。小妹聽了,急忙說:『哥哥!又是你輸了!』東坡追問為什麼呢?小妹說:『佛印嘴裡走出一尊佛,你的嘴裡卻痾出一堆屎,你這臭嘴巴,還不是輸了嗎?』東坡聽了,頗有省悟。這便是討便宜失便宜,自己上了佛印的當,還睡在鼓裡摸不到鍾。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了。
在佛經里還說到一個人惡口粗言,常被諸天呵責,而鬼神也掃其腳跡,被他踏過的地方,也嫌不凈。同是一張嘴巴,如果不講『無義語』,轉過來多講『有益語』,或讀經,或念佛,那就可消災滅罪,增福無量。唐朝有一女尼,平日常誦法華經里的『青蓮花香,白蓮花香』,後世做人,口中常出清香,人見人愛,人見人敬。又如宋黃岩正等寺的慧觀和尚,畜有鴝鵒,常教他念佛不絕。一日立化籠上,所瘞之處,出青蓮花。掘開一看,蓮花是從鴝鵒的口中長出來的。這便是讀經念佛之口,和誑言咒詛之口,價值不同所在。
三、念佛可離苦:佛法為脫苦的方便;念佛法門亦是脫苦方便之一法。由於念佛的功用,不但可脫現世苦,也可脫來世苦。
(一)解脫現世苦——現世人生的疾苦,有來自物質上的,有來自精神上的。有來自人為的,有來自自然的。衣食住行的不具,是物質給予的痛苦。飛機大炮、原子彈的威脅,是人造的痛苦。風雨寒暑的剝蝕,是從自然界來的痛苦。還有求不得、冤憎會、愛別離等苦,又是從物質精神以及自然環境種種襲逼而來的痛苦。一個能懂佛理,了悟人生本來是苦、空、無常、無我的人,能用一句佛話,自凈其意,看破世情,放下萬緣,那麼無論遇到何種痛苦來襲,自己都能抵擋過去,自己都能排解自己,無論如何,他的痛苦要比不理解佛法,不肯念佛的人來得少;而且他既能了知人生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同時又能排解自己,安慰自己,抵擋痛苦的來襲,可見他內蘊的精神,還是很勇敢的,很積極的,和那些向苦難低頭的弱者,不敢正視現實,走向消極自殺的道路,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二)解脫來世苦——佛法說我們的生命是永恆不斷的,在沒有得到轉凡成聖的解脫以前,虛妄業識的生命,無始劫來,就是輪迴流轉,從未休止的。因此,一個人如抵擋不住人生各種痛苦的襲擊,想去自盡,希圖逃避痛苦,那是辦不到的,而且這也是愚蠢的作法,不但不能脫苦,反而會更加痛苦。因自盡已是苦,自盡之後過去業報不己,仍要受苦。佛說人生所受的苦報,都是過去所作的前因招感的,前因未了,你想早點死,想逃避它,可是絕對逃避不了的。唯有自己覺悟反省,懺悔舊業,不造新殃,才能重創未來的幸福,獲得光明的前途。念佛,是念佛的智慧、學問、道德、人格,使自己的心地清凈,朝向成佛之路,能夠學佛,跳出輪迴生死,不受業識流轉的痛苦,得無生忍,入不退地,就是解脫未來痛苦的最好法子。
念佛,是佛教許多法門中的異門方便,一句佛號,簡單方便,不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都可以念。『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佛在楞嚴經中親口所說的。
還有,念佛是修行的捷徑。因念佛能『橫超娑婆,帶業往生』。如蟲穿竹筒,從中間的竹節中打橫咬出來,不必從尾至頂經過許多的路程。所謂『多障眾生念佛觀』,念佛能消多劫業障,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念佛不但可以懺除宿業,去掉障礙,即使去不掉罪障,也可『帶業往生』,到凈土境地,繼續修道,永無退轉。如唐張善和屠牛為業,臨終惡相現前,見群牛索命,生大恐怖。其妻教以至心念佛,惡相頓消,見佛來迎。這都是帶業往生的明證。古德還說:『余門學道,如蟻子登於高山;念佛往生,似風帆揚於順水。』都是讚揚念佛法門的簡捷、便利,是不無理由的。所以,古來不論是禪、教、律、密的各宗的明眼大匠,多數兼修凈業,歸心凈土。正所謂『教重自宗,行歸凈土』。如蓮池疏鈔說:『禪如永明,以宗門柱石,而上品上生;圓照以獨秉單傳,而標名蓮境。教如僧睿弘輔什師,而蓮華出榻;四明中興教觀,而西向坐亡。律如靈芝生弘毗尼,而死生安養;清照大闡律學,而說偈西歸。』這些行者,都有事實的表現,寫來略作佐證而已。
隨凈土機施念佛號
佛法一乘,本無分別,只因機有利鈍,遂使教分頓漸。頓教之機,一聞妙法,當下圓悟,頓起直入,一生成辦,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若是漸教之機,行布次第,順序以進,或修或退,要經三大阿僧祇劫,不免因難思退,遂有『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之嘆!
一、對機施教應病與葯
佛教有無量教門,皆隨佛陀對機說法,應病與葯而來。為何佛陀要『對機施教,應病與葯』呢?在雜阿含經卷四十八大意說:當時佛陀在恆河行化,有二牛郎趕牛渡河。其中一個牛郎帶著一群牛,事前沒有注意視察恆河上下游的水勢,也不明白觀察何處的水流最緩,容易渡登彼岸,就把所有的牛群趕下水渡河,結果到了中流,牛隻都被急流衝去,溺死河中。另一牛郎趕牛渡河前,先觀察上下游的水勢,又查明兩岸的水流緩急,然後先趕一批過河,試渡成功,再趕第二批第三批過渡,結果所有的牛隻,沒有損失,皆安然渡河,到達彼岸。
當時佛告比丘,說法度生,亦是同樣的道理,不先實際觀察眾生的根性,以及生活情形,也不觀察應使他們止於何等理想的生活為最適合,只知盲目的執著一成不變的教理,去化度眾生,則被引度的眾生,將在中途失利,無法安穩的到達彼岸。所以說法度生,必須善用智慧,更須善用方便,才可以使眾生得到實際的利益。
二、不因請教無問自說
就以凈土法門來說,佛說阿彌陀經,是觀察當時有些適應凈土的根機,須說凈土法門,才能使他們深信因果,舍惡向善,稱佛名號,往生蓮邦,所以就不因請教,無問自說,敷揚凈土教義,普度念佛眾生。又說將來世界到了末劫,眾生業重,五濁現前,所以佛經上的文字,都自消失,唯阿彌陀經多留百年,這是給業重眾生最後信佛的機會。過此以後,彌陀經上的文字也都消失凈盡,那時再無佛法在世流行,眾生皆於業海茫茫,為洪波所汨沒了。由上可見凈土法門,確與末法眾生有緣,適應智簡業重的眾生所修學,儘管顯密各宗各自弘揚發揮光大,而凈土法門的適應性、重要性,還是要為眾機所需要,不可忽視『末法眾生業重,唯依念佛法門得度』,這句話最值得深思。
三、三眼普被有教無疑
佛所教化之法門,各適機宜,有契上根,有契中根,有契下根,隨其根性,各適其適;唯凈土宗之念佛法門,接引眾生,不尚一格,乃是三根普被,萬類均沾,不論僧俗智愚、男女貴賤、家庭寺院、動靜閑忙,不分種族,皆可學習,只要自己能一心念佛,執持名號,無不達到由念佛而成佛的目的。
(一)念佛非愚人的事
有人說:念佛法門只適合愚夫愚婦修學,不適合知識階層修學。這是不理解念佛真義的人,把念佛法門低估了!他們將所謂的知識階層看得太高貴而把愚夫愚婦看得太低賤了!屬於知識階層人物的大論師、大學者修習念佛法門的,撇開中國凈土宗的十三代祖師不算,如西天的文殊、普賢、勢至、天親、馬鳴、龍樹等諸大師,皆為智德高明的知識份子,他們都是提倡念佛,歸宗凈土的。如文殊有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煩惱,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勢至圓通章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華嚴普賢菩薩,在善財童子遍參諸善知識證悟後,為說『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並令善財及華藏海眾,迴向西方極樂世界,圓滿佛果。天親菩薩撰往生論,開示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五門,勸修成就,得生安樂國,見彼阿彌陀。龍樹十住毗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若人慾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馬鳴大乘起信論說:『最勝方便,專意念佛,即得往生,終無退轉。』足見念佛法門,不專是屬於愚夫愚婦的。
(二)念佛非老年人的事
有人說:念佛是老年人的事,青年不必學得太早。意思是老年的人,快要離開這個世界,應該及早念佛,將來才可往生西方;年輕人則不必學念佛,早生凈土。誰能預料,世事無常,壽夭不定,大限之期,不論年老年少,一樣要去。老的固然要去,少的也一樣要去,或甚至死得比老的還要早一點。所謂:『莫謂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昔賢詩云:『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如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有一個叫做『諉過閻王』的故事,十分有趣。其內容是說昔有一個老人死後被閻王召去審判。因老人在生多作惡事,不修善行,所以閻王就咬牙切齒地呵責他:『為人在世應多修善,為何你卻作惡多端?』老人硬嘴反詰閻王,怪閻王為何不先寫信通知他止惡行善,使他好做個準備。閻王謂早已寫四封信通知他了。老人問是哪四封信?閻王說:『有一日你吃飯時,自覺牙齒搖動,有這回事嗎?』老人答:『有。』閻王謂這是第一封信。接著,閻王又說:『又有一日,你對著鏡子,發現頭髮忽有斑白,這是第二封信。你有沒有收到呢?』老人點了點頭。閻王掃了老人一眼,又繼續說道:『接著我又送了兩封信給你:幾年後的某一天,你發覺面有縐紋,這就是第三封信。最後,你自覺頭痛暈倒,那是第四封信,通知你死訊快到了,你自執迷,不肯檢點,反諉過於我,怪我沒有寄信給你!』老人至此無言以對。當時旁邊跪審的一個年輕小鬼,忽對閻王提出抗議:『他不理會你那四封信,年老而死,被你呵責,尚有道理,而我則年紀輕輕就死了,為何你不來信先通知我呢?』閻王道:『我也寄過四封信通知你:一次你從單車上跌倒,一次你從馬上跌下,一次你在花園打球暈去,一次你游泳溺水昏迷。四次的訊息,都是警告你雖年輕,也會死亡的,你不醒覺,卻來怪我!』小鬼聽了,啞口無言,深悔來不及修善,已赴黃泉。現在各人自己省察,究竟寄來幾封信了?趕快修行,莫待老來,被閻王呵責,悔之晚矣。
(三)念佛非有閑階級的事
有人說:念佛是你們閑人的事情,我們工作忙的人,哪有工夫來念佛?這也是推托之詞,不足為不念佛的理由,真正有心念佛的人,行住坐卧,什麼時候都可以念佛,身手雖因工作忙,而口卻是空著無事,為何不可念佛呢?唐代大詩人白樂天,年到古稀,始悟念佛的好處;作詩云:『我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身眼,一句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使忙似箭,不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怎麼生,不達復如何?日暮而途遠,此生已蹉跎,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古德也有用心良苦,詠成行卧二詩,勉人念佛。詩云:
『行時正好念彌陀,一步可隨一佛過。足下時時游凈土,心頭念念離娑婆。旁花隨柳休回顧,臨水登山莫放過!等得阿儂生極樂,十方來去任如何!』
『卧時念佛莫聞聲,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風秋萬里,半床明月夜三更。無如塵累心難斷,唯有蓮花夢見成,睡眼朦朧諸佛現,覺來追記尚分明。』如夢中忘記念佛,醒時叩頭流血,生大慚愧,如此精進,佛無不成。
四、作業受報帶業往生
經中有說業力之盛頗為可驚:(一)虛空非大,業力為大;滄海非深,業力為深;須彌非高,業力為高。(二)業由自造,非神所造。(三)神造萬物,業力造神。
三界眾生,無始以來,由於惑業苦三道輪迴,不得解脫。惑是煩惱,由煩惱造業,由造業而受苦報,是因果必然的道理。地藏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業有黑業與白業,黑業是由身口意三業所造染污的惡業,白業則是指身口意清凈所造的凈業。或白業是出世的無漏業,黑業是世間的罪業。若造世間污染的惡業,必須懺悔,才能清凈,不懺悔罪益深。如無懺悔之心,或時間、壽命不夠,難以懺悔,那麼是自力不足,只有仰仗佛力——他力加被,帶業往生,渡到彼岸,不再退轉娑婆,在樂土作下品的凡夫,慢慢從事懺悔,以求上升而至上品,見佛聞法,悟無生忍,圓證佛果。此即彌陀願中第十八願念佛往生:『我成佛時,若有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十惡,毀謗正法。』
但是近來也有人懷疑,經中無帶業往生明文,欲把『帶業往生』改為『消業往生』,以合其意,已鬧出大笑話來。因業有善業與惡業,惡業可消,善業即凈業,善業如消,勢必無佛道可成了。曾經也有人以『依義不依語』來破斥其不當。蓋經中雖無其語,卻有其義,況待消了業障往生,那麼往來西方之人應一律平等,何以凈土要分九品四土呢?既然有品位高下,國土粗妙,那麼對於帶業往生的道理,豈可妄加推翻!這或許是因學者修行各有所偏,入主出奴,而有是己非他的想法。
五、造業必報,因果不爽
在中國東漢時代,東方的波斯古國,甚為強盛,嘗有安世高等高僧來華弘教,頗受歡迎。安世高法師曾經多世修行,能通宿命。有一世他為安息國太子,舍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自知前世欠人命債,必須償還。那債主就在中國洛陽,於是航海東來;既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處,忽見一少年迎面而來,身佩鋼刀,怒氣沖沖,不發一言,一刀便將法師殺掉。法師死後神識悠然,又飄回安息國,投胎為二世太子。及至年長,又出家修道,省識宿命,知前世曾到洛陽,償還少年的命債;而今觀察,仍有一命債未還清,債主也在洛陽。於是再來洛陽,恰巧又至前世殺他的人家借宿,其人不知,便允許他借住,款待晚餐。席上僧問:『你還認識我嗎?』答以『不識。』僧又告訴他:『我即是前世某年、某月、某日,行過洛陽郊外,為你所殺的那個和尚呀!』那人聽了大驚失色,心想此事無第三者知道,這僧必是鬼來索命,急起身,欲遁逃。僧即止之曰:『你不必害怕,我是人,不是鬼。我前世被你所殺,是為了要償還命債,故被殺後即回安息國投胎,做二世太子。這次再來洛陽,也是為償還宿世命債而來。我明日會被人打死,特來你處相求,請你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與官方,說我之死,是為還他宿世的命債,請官不必治其誤殺之罪。』說畢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那人隨後。在僧的前面,有一鄉人挑柴,前頭之柴忽因繩斷落地,後頭之柴亦即隨墮,其扁擔向後大力反彈,適中僧頭頂,腦漿迸出,當場斃命。鄉人即為官府所擒,訊明定罪。其人見此事與昨晚僧言相符,遂拿出僧的遺囑,代求官廳勿治鄉人之罪,免再累命債,冤冤相報,無有了期。官聞高僧因果不昧,即釋鄉人,其事大白。而僧償命後,再回安息投胎為第三世太子,出家成功,就是後來的安世高法師。
安世高法師累世高僧,能知宿命,而命債難逃,尚受其苦,足證作業必受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如到時間,一定受報。然安世高法師如修凈土的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便可以超過許多業劫了。可是帶業往生,不可思議,自古至今,懷疑者不知幾多。昔有梵達王,曾問那先比丘:『念佛之人可以帶業往生,此事殊難取信!.』那先比丘答說:『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沈。』又說:『若置大石於大船上,載運他方,其可得乎?』王曰:『可。』比丘說:『當知眾生有業,必致墜落,如大石置水必沈;念佛之人,使彌陀大願船力接引,故得帶業往生,其疑可斷矣。』
六、能消業障可轉凡心
佛陀初成道時,便在華嚴經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於妄緣,起惑造業,諸罪叢生,若不懺悔,無由解脫。懺悔的方法很多,有律儀懺、作法懺、無生懺,或事懺和理懺,或念佛懺、禮拜懺、持咒懺、誦經懺,都是可以的。而念佛懺,最簡單、方便,行住坐卧,出入往還,都可以念佛。所以釋尊慈悲,開啟念佛法門,使人多稱佛號,消除業愆。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萬億劫生死重罪』,譬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可見念佛之力量,不可思議。
凈土法門叢談
一、凈土法門的重要性
在佛法中,有很多教人學佛的法門,念佛法門,是許多法門中的一種。說到念佛,必先想到凈土,因念佛的目標,在求生凈土。本來佛法在中國,各宗佛法都有修持的方法,但卻以禪宗與凈土宗最為流行。這原因在於禪學的思想,鞭辟入裡,深邃幽玄,是中國佛法的精髓所在,深合乎國人的『大乘根性』,大家都喜參究向上一著,禪宗的思想,遂因此大行其道;而凈土思想的流行,是因念佛法門簡單、通俗,又切實用,一句阿彌陀佛,什麼時候都可以念,便於記憶,且厭繁喜簡,避難就易,亦為人之通性,『雖大乘根性』的中國人,也一樣喜歡『一句彌陀,早了生死』,故凈土宗在中國,也特別興盛,尤其是在晚唐時,禪凈兩宗的思想,都很發達。宋後,則因理學突起,禪學反見衰退;而凈土宗則因念佛法門方便簡捷,所以不但發達,而且普遍。到今日,中國最流行的佛法,仍是凈土宗,禪宗則空有其名,無多踏實了。
佛法在中國雖有各宗各派多方面的發展,但現在在普通社會一般人的心目中,談到佛法,終是不離凈土,不離念佛,幾乎以凈土念佛來代表了全部的佛法。雖然在各宗經論中都有談到凈土,而且十方世界也都有凈土,但現在由一般流行的情形看來,好像唯有西方才有極樂凈土,而十方凈土皆被忽略了。『凈土』二字彷彿成了凈土宗的專有名詞。然而,就只這『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兩句口號,在中國千餘年來,卻家喻戶曉,膾炙人口,深入民間,流傳得如此廣泛,如此普遍,也是極不容易的事!試看近代各國的革命家,往往費了幾十年的人力物力,經過幾許的艱辛困苦,才創成一二句口號,並把自己所要喊的幾個口號,透過大家的心理建立起來。而現在這句『阿彌陀佛』,一千多年來,不曾經過革命流血的戰爭,從慈悲和平中,透過了一般大眾的心理,深入民間,喊得如此響亮而且普遍,其潛在的勢力,也至足驚人而不可忽視了。
為什麼凈土宗僅憑這一句佛號,就能生如許的力量呢?這原因說來也很簡單:一、因凈土佛國是學佛者共同的理想目標;二、因持名念佛的方法,通俗方便,婦孺能解。有此兩個原因,故念佛求生凈土的法門,如春風偃草,天下披靡;但利之所在,弊亦叢生,因念一句佛號即可成佛,未免太過容易了,人人唯此是趨,唯此是務,就把那博大精微的三藏教典,束之高閣,置諸腦後,研究佛法的艱辛工作,人人不肯過問,於是凈土宗普遍地流行,而教理義解即晦澀闇昧起來了。因此就有許多人批評起凈土宗來,呵罵念佛的人是在『坐以待斃』。其實真正凈土宗的教理,也不是僅僅叫人持一句名號,一切都可不理,一切都能成就那麼簡單的。我們知道,念佛除了『持名念佛』,還有『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觀想念佛是憑多聞薰習的智解之力,觀想凈土的依正莊嚴。如觀無量壽佛經的十六觀法等,都是全用智力運想的工夫。實相念佛,則是直觀諸法實相之理性,所謂『若欲觀心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是指明心見性後更進一層的修證。這兩種念佛,稍難理解,工夫更為深細,所謂『眾生心粗,觀行深細,不易相應』,非一般普通人皆能了解,所以一般的凈土行者,都舍之而不用,於是持名念佛,就因便利初機而特別盛行了。
複次,在般舟三昧經中所講的念佛法門,是說念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即可見到十方諸佛,故觀想西方無量壽佛的境界,也就成為觀見十方無量諸佛的前方便,且其所講的念佛,是『念佛三昧』,即是把念佛之念,繫心一處,和依正莊嚴的凈境打成一片,所謂『心一境性』。到此心一境性的田地,便可獲得念佛三昧的禪定。在禪定中能與佛相見,和佛相語,能獲得種種禪悅法樂。其修法,先觀想佛的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即等前面說的觀想念佛。其次再觀一切法如其性,本來不壞,乃至『不念彼如來,亦不得彼如來』,即從實相觀而至於無相觀,入於畢竟空中。念佛觀佛而到此種境界,可謂登峰造極,無所不覽,無所不包,同時亦是覽無所覽,包無所包的了。這種工夫,非深究佛法,於佛法深有修養的上根利智之人,豈能做到?故古德大師如晉之慧遠,隋之曇鸞、道綽,唐之善導、懷感、迦才、慈愍、宋之永明,明末清初之蓮池、紫柏、憨山、蕅益、石琦,民國之印光等,皆深達教理,而行宗凈土,非謂念佛求生凈土,即不需要研究教理。由是可知凈土法門之深奧,亦為佛法之精要所在,非三言兩語所可輕忽。故釋尊初成正覺時,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華嚴經至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受文殊師利之教訓,遍參善知識,初見德雲長老,一聞念佛法門,即證初住。後來遍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到了普賢菩薩處,普賢即以威神之力,使善財所證與之相等,亦與諸佛相等,並為善財及華藏海眾,廣演十大願王,導歸西方極樂世界,所謂『法身大士,悉願往生,阿鼻罪人,尚預末品。』西方如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皆發願讚揚。此土如遠公智者,善導永明,皆發願往生,故印光大師嘆凈土法門為『教海之南針,禪宗之北極,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河沙妙義,無不還歸此法界』,亦知其淵源有自了。
念佛法門既有觀想念、實相念,或念佛三昧,可以被上根利智之機;復有持名念(包括十大願王),可以被中下鈍根之人;故在中國,謂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且其與其他法門如參禪及教觀等,皆不相違背,故蕅益大師嘗以念佛法門來融合其他法門,曾著「念佛即禪觀論』以發明此理。他說:『吾人現在一念心性,雖昏迷倒惑,靈知終不可滅,雖流轉紛擾,本體終未嘗動,此豈非寂照真源,止觀血脈,定慧根據乎?究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參禪;達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止觀;思維憶持此現前一念心性,名為念佛。』可見執葯成病,觸處成滯,如能觀通,便頭頭是道了。
念佛既不礙參禪,亦不妨教觀,故中國古來的大德,很多念佛的,亦聽教參禪,很多參禪聽教的,亦多念佛,所謂『禪凈雙修,解行並進』,這是大家耳邊聽熟了的話,在這話中,可以知道禪凈的工夫,是有互相關聯性的,因參禪是究此一念心性,教觀是達此一念心性,念佛是憶持此一念心性,透過這互相關聯的共通性,而終至熔治於一爐。故聽教參禪又念佛的永明大師說:『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不是於修習禪凈有過真實的工夫,這些話是不很容易說得出來的。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念佛的凈土法門,在佛法中的重要性,學習此法門的人,要慎重將事,不可輕視;同時不懂此法門的人,也要體察凈土的真義所在,不可隨便批評!
二、建立彌陀凈土的主要願力
法華經云:『其人臨命終時,千佛授手,十方凈土,隨願往生。』這是說明念佛念得好的人,臨命終時,千佛來迎,佛既成千,土亦無數,因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凈土,這也是佛法中的一條定理,可見十方既有諸佛,十方必多凈土,不是唯此極樂世界始為凈土,不過現在大家都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凈土是極樂世界,所以我們都說求生極樂世界的凈土。
但是極樂凈土是怎麼來的呢?以什麼因緣條件而建立起來的呢?這在凈土三經之一的無量壽經中,說得很明白。無量壽經第六『法藏因地』與第七『佛前發願』二節中,說阿彌陀佛因地中未學佛時,有世自在王佛出現於世,時有國王,聞法心悅,發真道意,棄國出家,號曰法藏。法藏比丘一面對佛說:『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凈莊嚴無量妙土。』一面又懇求佛『唯願世尊廣為敷衍諸佛如來凈土之行。』當時世自在王佛先慰勉他道:『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於是佛就對他說了二百十億的諸佛凈土,每個凈土中功德的粗妙,眾生的善惡,皆為分析辨別,『應其心愿,悉現與之』。當時由於佛的威神之力加被,使法藏比丘對於種種嚴凈國土,皆獲睹見,嘆為『一切世間,無能及者』,於是『具足五劫,思維攝取莊嚴佛國清凈之行。』在莊嚴經中,則說法藏比丘『聞佛所說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功德莊嚴之事』,就『辭佛而退,往一靜處,獨坐思維,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法藏比丘在五劫的長時期中,對佛所說的,己所見的各種凈土,悉心研究、思維、修習,加以選擇,然後才發四十八願,建立他自己所要建立的極樂凈土,故會疏云:『夫菩薩建立凈土,猶如良匠建大城,先沉思圖畫之,而後大集良材,普調斧鉞,彌歲琢之,至材成器備,則十丈樓殿一時克成。五劫思維,如圖畫之;永劫修行,如大集良材;十劫正覺,如一朝成立也。』
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願,都是他自己要攝取佛國,莊嚴佛國的清凈之行。在每願中都願他的國土如何莊嚴微妙,國土眾生的福德、智慧、辯才、神力等如何超勝,若不達目的,誓『不取正覺』,以此誓願堅固之心,來保證念佛求生的人,絕能遂願所成,達到目的。其中有三願,是比較重要而值得注意的。如第十八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四十八願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為本願之中心愿王。故善導大師嘗說:『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為最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稱名念佛所以家喻戶曉,婦孺能知,緣故就在此願。因此願中說到不但晝夜念佛,長期念佛可以往生凈土,只要信願具足,乃至少到只念佛十聲,也可往生凈土,所以求生凈土的人,多數舍難就易,專稱佛名。但在此需要留意的,是造五逆罪誹謗正法的人,是雖十念乃至百念,也難以往生。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云:『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云何為五:謂弒父、弒母、害阿羅漢、斗亂僧眾、起惡意於如來所。』造此五逆重罪,若不懺悔,則為佛法所棄,所以不能往生。毀謗佛法,自滅善種,善法不生,自難得救。可知念佛的人,須先心地光明,三業清凈,平時常念做人的道理,常修人生應修的善行,善的基礎穩定,再加以念佛,自然能仗佛力加庇,助之往生,不然,僅是口頭念念,不要說只念十聲,就算念得再多,也難以往生的。又第十九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在此願中,並沒有說到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西方,十方國土的眾生,只要能『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發願往生,臨命終時,便能往生極樂。因此我們更知道,學佛的人只要三業清凈,修諸善行,做諸善事,發願迴向,都可以往生凈土,不一定要念佛才可以往生凈土。普賢菩薩教人修禮敬、稱讚、供養、懺悔、隨喜、請法等十大願行,便可以導歸極樂,就是最好的證明。但這裡還須注意的是『發菩提心』,沒有菩提心,是不能生凈土的。故觀經中說明求生凈土三個基本條件之一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彌陀經云:『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觀經玄義云:『同發菩提心,往生極樂國。』曾有人問過我:有人說自己沒有能力——沒有資格度人,只希望自己快點生西方去就算了。這樣的人能不能生西方呢?我的答覆即根據此願,說要生凈土,必須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必難生凈土。故世親菩薩的凈土論也說『二乘種不生』,因極樂世界是一乘佛土。如彌陀經說:生其國者,皆是『阿鞞跋致』菩薩。故發菩提心,也是念佛往生的根本條件。若說自己現在沒有能力度人,那麼發心往生凈土再來度人,又何嘗不是發菩提心!又發菩提心,是修行成佛的正因,不但求生凈土的人要發菩提心,依佛法修一切法門,都要發菩提心,故諸大乘經中說:不發菩提心,修一切行,皆成魔業。那麼,想求生凈土,需要發足菩提心,才能穩當,不至於走錯了路。又第十三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從此願看來,求生凈土,更不是很簡單的念一句佛就算數,需要『植眾德本』。在這『植眾德本』裡面,無疑的是包括了須修人天的五乘共行、聲聞的三乘共行、菩薩的大乘不共行。凡是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的一切德行,都要修習。故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需要廣修善行,作諸善事,始得往生。而且還要把自己所作的善行功德,來『至心迴向』,即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含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意,同時也即是包括『發菩提心』在內,若不發菩提心,哪裡肯將自己的功德迴向給人呢?這更可證知發菩提心,是求生極樂凈土必備的條件。
修學凈土的三資糧
我講阿彌陀經時,有說過該經是以『極樂的依正莊嚴為體,往生不退為宗,信願持名為用。』此信願持名就是修行凈土的資糧。修行凈土要具備三資糧,如我們要旅行遠方,必先儲備充分的旅費和糧食,才能達到旅行的目的;不然,旅費不足,糧食欠缺,終致半途而廢,徒勞往返。學佛的人也是如此,要發心旅行佛國凈土或十方世界,必先具備資糧,才可以長途跋涉,遨遊自在。那麼遨遊凈土,要預備些什麼資糧呢?簡單地說,就是堅信、切願、力行三種資糧。這三種資糧,念佛必備,如鼎三足,缺一不成。慈照大師說過:『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行必虛;無行無願,空住閻浮;有行有願,直入無為。』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得生與否,乃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視行持之深淺。』今綜凈土諸書所載,略示信念之建立,為修凈土行的先決條件。
一、信資糧
信可斷疑,能生智解。大小乘經教皆重信仰和願行,而以凈土宗所說的三資糧,最為顯著。唯識宗說的十一善心所,亦以信為首。智論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華嚴經則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信仰凈土之信,是要深信,信的程度要深。不是普通一般人『人云亦云』的盲從之信、泛泛之信。因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是一切世間的難信之法,故需要深信,也最重視建立堅固不拔的信心,無信心就無從入道。因此大乘佛教說菩薩修行,自凡夫到佛果,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而以十信為先導。現在凈土三資糧,也以信居願之首,實在是有原因的。馬鳴大師著「大乘起信論』,王日休撰『龍舒凈土文』,都注重起信,為學佛修凈業的要件。玆據彌陀要解,略標六種信仰。
(一)信自力——甲、信自性清凈,即信自己的心性,不是虛妄心,是真如心,亦即實相之心。此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不落時間性,超出空間性,而是本來具足的佛性,能生萬法,一切眾生和諸佛,都從此自性心所現,惜妄惑所障,不能顯現,若借念佛之心一念破妄,本具佛性,便可自然顯現。如六祖聞金剛經悟道破妄,即曰:『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乙、信自心造物,即信自力能造一切,十界苦樂皆由心造。唯意識聞法修凈,則能凈化身心與器界。
(二)信他力——甲、他與己同,他即是他人、其他的眾生。既信自己具有佛性,由念佛破妄,可以顯現凈土,可以凈化身心,那麼應信他人和自己一樣具有佛性,只要有信心,也可從念佛而得實現,達到成功。乙、信他力成就,他力即指佛力,自己能念佛用功,又能切願力行,再仗佛力加被,二力交融,亦能凈化身心和世界,達到由念佛生凈土的目標。
(三)信因——即信因果輪迴三世相續,善因善報,惡因惡果的道理。如我們信現在以念佛之因,將來必得往生之果。如樵夫一稱『南無佛』,嚇跑老虎,種下種子,多劫後為人遇到釋迦佛法,出家名周梨槃特,雖然生性愚鈍,結果悟道。就以一念之善因,得遇佛法而成道,何況多修福德善根之人,自然更易成道了。是知由因生果,果感於因,因果循環,毫釐無爽。
(四)信果——果是指往生凈土得不退轉的菩提智果和涅槃福果。信修念佛三昧,可生福智莊嚴之果,在凈土會上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五)信事——信此念佛的心,包含太虛,無窮無盡,則依此心所現的十方世界也是無量無數。而知極樂世界在十萬億佛土外,必定實有其事,決不同莊周寓言,陶淵明之桃花源,摩爾之烏托邦,柏拉圖之理想國。
(六)信理——這是信極樂世界雖遠在十萬億佛土外,而實不出吾人現前一念的心裡所現的幻影,則極樂世界一切依正莊嚴、主伴重重無盡,都是我們心中的境界,如楞嚴所說十方虛空,微塵國土,都是我們妙明心中物,或所現的影像。這樣觀想,便可全事即理、覺妄成真,達到事理不二,真妄一如。念佛到此,可念到由理事無礙而至事事無礙的境界。
除此之外,更要深信佛陀是三覺圓滿,四智洞明,觀機施教,必無妄語;深信西方極樂世界,是彌陀願力所成,必有事實,而非理想;深信六方諸佛,同聲讚歎凈土法門,為末世津梁,歷代聖賢,弘揚此一捷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此其不信,尚有何待!深信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為眾生起惑造業的共業之所招感;凈業學者,如能深信不疑,誠心念佛,以清凈三業,由凈化身心而凈化世界,必能化地獄的刀山劍樹,為極樂的瓊樓寶林,轉五濁惡世,為五清之凈土,從如是善因,必得如是善果,至理不移,毋須懷疑,執妄迷真,自失大利!
二、願資糧
願即志願,人無志願則趨向無方,定無成功之日,有志願則心神專註,獨立不搖;中途不折之氣,孟子云:『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願是目標,對凈土有了深信,便要發願,有了切願,才不覺得信的空洞,而這願對佛法講,是需要深切的,才會和佛法相應;對自己講,是須要悲切的,因多生來流浪生死,道業難成,都因願力發得不夠深切和悲切,所以沒有達到成功的目標。現在把求生凈土的切願,略標十種來講:
(一)願永斷輪迴——不求享受世間,未來福報。
(二)願橫超三界——不樂天神地祗,有漏果報。
(三)願普度眾生——不圖一身樂利,獨善其身。
(四)願早生安養——不貪戀濁世五欲之樂,全滯敗壞故。
(五)願不負己靈——己靈,是指自己本來具足靈明覺性,此覺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為迷昧不覺,久為客塵煩惱所障,結業所纏,不得解脫!而今何幸,既得人身,生於人道,又聞彌陀聖號,本願功德,接引眾生,往生凈土,故宜生大歡喜;亦應生大慚愧,以多生誤入輪迴不得出脫,今應發起深信切願,『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親近彌陀,聞法悟道,不應一錯再錯。所謂『佛在此心頭,時人向外求,迷真每逐妄,錯過幾千秋!』如此觀察,才會發起悲切的願力,替自己找個安心立命的地方!
(六)願離苦得樂——苦與樂是相對的,凈土與穢土也是相對的。娑婆穢土,眾苦逼迫,極樂凈土,但受諸樂。娑婆的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五趣流轉,苦已受夠,而做人除受生老病死的身苦外,更受日常生活逼迫之苦,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人間的快樂,暫有還無,即六欲諸天以至三禪最樂,終久敗壞,故曰壞苦。四禪以上,常在定中,看來雖似苦樂雙亡,而仍不免行陰遷流,未離心念上隨眠煩惱的起伏,猶是生滅無常,天報既盡,還要下墮。故永嘉證道歌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
從前道士呂純陽參黃龍禪師,先是隱身在鐘樓下聽經,被黃龍禪師發覺,在法座當眾宣布:『有人盜法!』呂祖聽了。立即站出來說:『壺中自有長生術,囊里常存不死方。』意思是說:我是自己已有長生之術,何須要盜聽你的佛法?黃龍呵他為『守屍鬼』!呂聽了不服氣,問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三千』,這又是何種境界?禪師謂:『縱經八萬劫,猶自落空亡!』呂在言下省悟,乃棄道入佛,有詩為證:『棄卻瓢壺碎卻琴,於今不煉釜中金;自從得見黃龍後,始悔當年錯用心!』有相用心,執(我)情未除,不了三界內的苦苦、行苦和壞苦,縱若守屍千年,仍不免作『空亡外道』。所以智者有悟,當機立斷,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正是呂岩其人。諸天耽樂,終不免輪迴生死;何況諸仙工夫不如諸天,又豈能例外!所謂『縱使修到非非想,不及西方一去來』,唯有念佛,才是究竟了生脫死的方法。
(七)願往生不退——生天福盡,是會退墮的;而念佛生西,是永不退墮的,故阿彌陀經說:『其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即不退轉,非仙家的『守屍鬼』可以相比。所以念佛之人,必須發願往生,才可不退,因此土眾生,罪業重,障礙多,修行如逆水行舟,難進易退,如無堅強的願力,維持信行,則百千人中,難得一二成功。放眼以觀今日之學佛者,多是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去西天。這便是學者因環境惡劣,障道緣多,道心不固,即遭魔邪;或受魔轉,始勤終怠;或遇外道,改途易轍;或功行未成,世緣已盡,捨生易地,頓忘前修。故修行者多,成功者少,足見此土惡世,修行十分不易,如非宿根深厚,知見正確,則遇逆緣,前功盡廢,即遇順緣,亦會逐物流轉,甚可太息。經謂十信菩薩,雖發大心修行,亦會旋進旋退,如空飛毛,隨風而轉。修十信位,須經萬劫,信心滿後,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修念佛法門,但得往生,即可圓證位、行、念的三不退。故宜願求凈土,往生不退,以免再落塵寰,曠劫難回!
(八)願蓮花化生親見彌陀——念佛的人,必須發大勝願親見彌陀,才不虛此生。法華經謂:『諸佛出世,如優缽羅花,甚難值遇』,我們生在末世,未親見佛,頗使人有『佛在世時我沉淪,今得人身佛滅度,懊惱自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之感慨!不過佛雖未遇,幸獲人身,得聞佛法,所以不可妄自菲薄,自暴自棄,應要發菩提心,發願念佛,親見彌陀,位登上品,金台接引,方可往生。
宋天台山僧懷玉,精修凈業,歷經年所,一日忽見彌陀現身,天樂鳴空,手執銀台,親來接引往生。懷玉忽思吾一生精進念佛,志在金台接引,親見金身,今以銀台,與吾願違,故不願生,佛即隱去。懷玉自知功行不夠,益加精進。三七日後,親見彌陀手執金台來迎,於是喜曰:『吾願足矣』,遂合掌坐化,空中天樂,不鼓自鳴,眾人聞之,皆大歡喜。其皈依徒天台太守,感而作頌:『吾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唯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掛金台。』這是念佛往生的現實故事,可以加強吾人念佛嚮往凈土的信心。
三、行資糧
學佛貴乎實行,唯實行才能達到念佛的目標。行是力行,由深信切願,然後力行,這便是凈土的三資糧,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力行的行,約有二種:(一)事行;(二)理行。事行屬於事相,即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應,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茲在玆,無有間斷。行住坐卧,不離於佛,專念去妄,使心如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空,湛然不動,可以成就念佛三昧。至此境地,誠如寒山詩所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或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徹悟云:執持名號,拳拳服膺,牢持於心而不忘。稍或一念間斷,即非執持;稍或一念夾雜,則非執持。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
理行,是屬於理性的,即此念佛之心,不住於有,不落於空,無住而住,住於中道之理性中,悟知此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所念佛外,亦無有心能念佛,能所雙泯,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無有二相,了無所著。古德云:『忽然念起彌陀佛,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念,豈知無念亦為多。』到此境界,一片空靈,理性自現。
在『凈土三要述義』,也把念佛之行分正行與助行。正行有八種念法:
(一)攝心念,一切處攝念不忘,縱昏昧亦系而寢,不隔念、不異念;(二)勇猛念,如好色人,聞淫妹所在,磷途火窟,必往不怯;(三)深心念,如海深廣,必窮其底,覺路遙遙,不竟不休;(四)觀想念,念念中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五)息心念,息一切名利心、官宦心、欲心、世間心、貪戀心、貢高心、遮護心、人我是非心念佛;(六)悲啼念,每一想佛,身毛豎,五內裂,如憶少背父母,及多慧亡兒;(七)發憤念,如落第孤寒,負才寂寞,每一念及,殆不欲生;(八)一切念,見聞覺知,及毛孔骨髓,無一處不念佛。如此念佛,方謂凈念。如此念佛,便是出世無上妙法,然許多人念佛,未易得到凈念功夫,不外有十種阻礙:(一)信之不篤,(二)行之不勇,(三)發願不切,(四)悠悠默念,(五)心緣世事,(六)愛憎不除,(七)旁及外籍,(八)耽著吟詠,(九)閑講雜話,(十)無一心不亂之靜功,無立意剋期取證,有以致之。
念佛的助行,分凈德、凈戒、凈懺、凈觀、凈處、凈侶六種。(一)凈德:是念佛行人於修正行外,隨時隨地要加修善行福德,回西方以作資糧。(二)凈戒:一切凈法以戒為依,所以佛將涅槃時,告諸弟子以戒為師。觀經修三福中於『具諸戒行,不犯威儀』,列為上品資糧。(三)凈懺:經雲『前心起罪,如雲覆空;後心滅罪,如炬破暗。』又云:『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浣令鮮凈。』(有內懺、外懺、事懺、理懺等懺法)。(四)凈觀:念佛之外,以觀心之法,磨練心地令之清凈。有不凈觀、對治觀、慚愧觀、慈悲觀等觀法,以凈其心。(五)凈處:念佛在出塵,宜厭惡處,而擇善處,方適用功;故繁華喧鬧處、歌樓酒肆處、恩愛纏縛處、義解門名處等皆當遠離。(六)凈侶:真機非友不發、惡法非友不止,如車兩輪,去一則蹶。山林閑適、嚴持戒律、智慧深廣、謙卑忍辱等友,皆宜親近;反之惡友,皆當遠離,以免損害道意。
推薦閱讀:
※《四言獨步》評註(五)(轉載)
※[轉載]再析官殺混雜透印的女命
※別等老公出軌才明白這些事(轉載)
※【轉載】OL的黑色裝扮
※【轉載】絢麗多彩,鳳梨展眉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