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修行果】靈性道路與自我希求是背道而馳的

我應該告訴你一些你需要聽的東西,那有可能很傷人,會研傷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於靈性道路與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馳。很遺憾我得這麼說,這是唯一之道。

阿底峽尊者教給我們一種很棒的訓練方式,稱為「婁瓊」。「婁瓊」是藏文,意指「修心」。這個修鍊方式基本上就是記得問問自己:我們正落入哪些陷阱?

阿底峽是印度最偉大的佛教學者之一,他說:「有八件事情讓人軟弱。」指的是世間八法或我們所落入的八種陷阱:

·希望受到讚美

·不希望受到批評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樂

·不希望痛苦

·希望聲名遠播

·不希望默默無聞或受到忽視

我們懷有何種動機?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我們是真正想要證悟,還是我們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放鬆和療愈?抑或是我們在生活里遇到了嚴峻的問題與障礙,所以想從中復原?提醒你,倘若我們以這種動機修習佛法,即便或許真能達到某種效果、真能帶來某些世間利益,我們卻將失去徹底運用佛法的可能性。由是之故,我們修習的甚至將不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出來的複製品。

因此我們的動機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擁有正確的動機——為了達到全知或證悟而修持靈性道路,那麼我們必須有一條完整的道路。

見地

一條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備見地、禪修、行為。請注意,這非常重要。我注意到西方有太多的方法毫無見地:各式禪修,新世紀音樂……提醒你,將這些作為方法是可以的,我不是在批評方法,但你必須要有見地,如果你沒有見地,你哪兒也去不了,這些方法只能治療某些創傷,或是像普拿疼一樣只能暫時止痛。見地非常重要,見地決定了禪修與行為。

那麼,我們如何獲得見地?通過研讀,通過審查我們所研讀的內容。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他給予我們質疑的自由。就你的邏輯與常識所及,你可以問問題,可以辯駁,可以分析。因此你應當研讀並且歸結出見地,基於見地,你獲得對修道的信心,然後你再去選擇方法。

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期待,而不是出於無造作的真誠。缺乏真誠時,我們會變得非常軟弱,我們可能成為自己跟別人期待的犧牲品。趨近靈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兩種。理想而言,我們修持靈性道路的目的應該是為了得到證悟,這就是要點。然而出於我們的習性,還有一種不同的方式,在東西方皆然。

在東方世界,佛教已然成為一種類似宗教的東西。人們為了長壽、事業興旺、改善生計、獲取利益、驅除邪靈等而修習佛法,因此人們並非意欲證悟,而是為了裝點此生。西方社會也好不了多少。人們修習佛法主要是為了撫慰自己、療愈自己,為了放鬆……為了所謂的自我成長。法並沒有真正用於證悟。

佛陀不是為了這類世間利益而教導佛法。也許我們以為我們是富於靈性的人,我們並不是在尋求物質利益,然而我們仍在追尋某種心靈上的收益,我們希望擁有快樂的人生。這兩者同被視為世間利益。如果我們懷有這種動機,佛教就是一條我們應該避開的道路,因為佛教之路對自我來說,基本上是個壞消息。我們愈是修習、研讀佛法,它對自我愈顯得震撼,與利己主義愈發背道而馳。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什麼才是我們要的。還不太晚,我們仍然可以退出。

經由一再地憶持見地,檢視我們正落入八種當中的哪些陷阱。現在我會說,了解生活徒勞無功的一面,就是見地。擁有這個見地並不表示我們得成為比丘或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滿都,並且住在一個洞穴里。不,了解才是更為重要的。了解到生活徒勞無功並不意味著你該辭去工作,你應該繼續你的工作。如果你有機會成為百萬富翁,為什麼不呢?你應該只管去做,但要始終知道自己真實的身份,始終記得處境的實相。

然後情況就會變得十分有意思。明知那是一場電影卻繼續觀賞,在其中經驗所有情緒,這很有意思。為什麼?因為操控權在於我們。任何我們控制不了的時刻,任何操之於別人的時刻,都是沒有意思的。但這次的確操之於我們,因為我們知道那是假的。

禪修

我們討論了見地,那麼禪修呢?禪修的藏文是「貢」,意指習慣於某件事。

因此對見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後,我們還得去習慣這種了解。我確信你們已經多次聽過這個譬喻。如果我們想去認識某樣東西,譬如酒,那麼我們首先就是儘可能多去酒吧;再接下來,你或許想要嘗試不同的酒,便試著調製某種雞尾酒什麼的;而最後,也許你嗜酒了。沒有人生來就是酒鬼,你必須去學習,去修鍊,然後才能變得禽不開酒,沒有它就活不下去。這幾乎像是有關酒的證悟。禪修就是習慣於某件事,這就是我們得去做的。

現在,許許多多大師勸勉我們做止(奢摩他)的修持,我同意,因為止是打基礎。止的修持,是讓我們的心能夠運作並富有彈性。現在我們的心像一塊木頭,堅硬死板,止讓我們的心富有彈性,以便我們可以隨心所欲。

假設你此刻正在生氣,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氣,你辦不到。或者,如果我要你當下立刻發火,你也辦不到。為什麼?因為我們對心沒有控制力,必須等到發生某些事情,有特定的因緣,才能點燃我們的怒火。我們無法控制心,而止帶給我們那份控制力、那份彈性。

行為

我們現在談談行為。還是一樣,行為必須奠基於見地,見地是最重要的。

禪修是為了習慣於我們已經建立的見地,行為是為了提升這個見地。我們有許多佛教行為,譬如禪修、觀想、慈悲、布施等。但根據見地,所有這些佛教行為可以概括為兩點:反叛與優雅。為何反叛?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假使你不反叛,你會成為邪見的奴隸。你會想要按照社交禮儀打上領帶,然後花一下午的時間,不知選擇哪一條領帶才好。這時你失去了正見!但如果你反叛,那麼即便你正要和總統共進晚餐,你也可能戴上一條活魚,因為根據見地,一條活魚比這塊沒用的布有價值。

然而,行為還必須伴以優雅。為什麼?因為身為一個佛教徒、一個懂得見地的人,你負有責任。慈悲是必須要有的,你不該在頸上掛條死魚去用餐。然而,行為還必須伴以優雅。為什麼?身為佛教徒,你不該如此!你應該戴上非常高雅的領帶來搭配你的鞋子和皮帶,但自始至終你都應該記著:「我正做著最蠢、最沒用的事情。」這兩者都是佛教行為。

總結

現在作個總結。佛教對於我們的手和一切現象的見地是:一切皆是無常的、相互依存的,而且沒有東西是個整體。這是佛教見地。禪修是為了習慣此見地,你當試著切斷所有顧忌。如何切斷?就是什麼事都不做。行為是為了提升此見地,你應該試著同時修持反叛與優雅。你不能修完一個,再修另一個,你必須同時修。

我無法將釋迦牟尼佛浩瀚、深奧的智慧完全展現出來,但我希望你們當中能有人使用這個方法,將它當做通往無量佛道之門。

選編自《人間是劇場》


推薦閱讀:

城市是否可以大範圍採用透水磚鋪人行路,下面的墊層使用透水混凝土?
為什麼中國馬路中間會有井蓋?
團風縣「2.20」較大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
現代工程中測距離是用什麼方法?
水仙精靈——奧黛麗·赫本的演藝道路之巔峰時代(上)

TAG:自我 | 道路 | 修行 | 靈性 | 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