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基督徒須知 巴刻

基督徒須知 巴刻(J.L. Packer)著

巴刻(J.L. Packer)是著名的聖經學者,畢業於牛津大學,先後取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英國布里斯托聖三一學院副校長,現任溫哥華維真學院歷史系及系統神學教授。著作有《認識神》(Knowing God)、《基督徒須知》(I Want to be a Christian)、《字里藏珍》(God』s words)、《活在聖靈中》(Keep in Step with the Spirit)、《生命的重整》(Hot Tub Religion)、God Has Spoken、Konwing Man、Evangelism and the sovereignty of God等。 本書以現代人的角度,分解使徒信經、洗禮、主禱文和十戒的意義,刻畫出一幅信仰與生活完美的構圖。作者對於信徒如何堅定自己對神和聖經的新年、如何與神交通,怎樣依照聖經的原則處事待人、受洗加入教會的意義和應注意些什麼等,都有精闢讀到的見解。本書引導讀者認識和實踐真理,目的是叫讀者做一個健全的基督徒。書中每個單元均附有富啟發性的問題,以供讀者進一步的研究。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聖父,聖子,聖靈――使徒信經

使徒信經

前言

1 我信神 2 我所相信的神 3 全能的父 4 神的全能 5 創造天地的主 6 在耶穌基督里 7 神獨生子 8 由童貞女馬麗亞所生 9 在本丟比拉多手下受難 10 降在陰間 11 第三日 12 祂升到天上 13 祂必再來 14 我信聖靈 15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16 我信罪得赦免 17 我信身體復活 18 永生

第二章 加入教會――洗禮和歸正

洗禮和歸正

前言

1 主的命令 2 象徵 3 關乎好消息的聖禮 4 歸正與洗禮 5 奉耶穌的名受洗 6 洗濯 7 與基督聯合 8 洗禮和聖靈 9 基督教基本真理 10 洗禮和嬰兒 11 洗禮、堅振禮和認信 12 洗禮和肢體生活 13 利用洗禮的好處 14 第三個生日

第三章 心對心――主禱文

主禱文

前言

1 你們禱告的時候 2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 3 我們的父 4 在天上的父 5 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 6 願禰的國降臨 7 願禰的旨意成就 8 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9 我們日用的飲食 10 免我們的債 11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 12 救我們脫離 13 脫離兇惡 14 國度與權柄 15 榮耀 16 阿門

第四章 生活的準則――十戒

十戒

前言

1 行為的藍圖 2 我和你 3 律法和愛 4 耶和華你的神 5 誰為首 6 幻想 7 你是認真的嗎? 8 用我的時間 9 神與家庭生活 10 生命是神聖的 11 性是神聖的 12 盜賊,停止! 13 真話是神聖的 14 要知足 15 從律法中學習 16 維繫社會的力量

編後記導言導言 我寫『基督徒須知』的原意,是要為愛慕真道的人士寫一本教材,供應他們所需的資料,我也希望替沒有機會上幕道班的成年人寫一本自學教材。這樣看來,這本書便成為我另一本拙作『認識神』(一九八零年證道出版社議)的姊妹作。『認識神』一書廣泛地被採用作小組討論。現在『基督徒須知』更提供一連串精簡的綱要,附有問題及可供深入研讀之經文。全書包括了基督教教義中心的三項要道——使徒信經、主禱文、十誡,再加上洗禮。這三項要道依次論到基督徒的信仰內容與神的交往和行為的準則。至於洗禮,就是初期教會初信造就班的中心主題,論到神與人的約、歸正、奉獻和教會生活。我把洗禮這一章列在本書第二部分,緊接基督徒信仰內容一章,因我們受洗,正表示自己是歸依該信仰的,再其次就是細想到禱告和順服,兩者都是門徒生命中的應有表現。除了在三處逼不得已提到天主教對使徒信經和福音書所產生歷史性的錯誤理解外(現今許多的天主教神學家正努力去改正),我想,我的資料,也不過是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和後來的魯益斯(C.S.Lewis)所寫的『如此基督教』(Mere Christianity)所講的。我希望這本書對所有保守純正信仰的教會能夠有所幫助。

我盡己所能,用最精鍊、簡潔的手法把要道寫出來,好像鑰匙一樣,開啟和引導你們自己去討論和思想。要深入研究每個題目(雖然只是道理的初級),最好回答後邊的問題和研究所列經文。

教義問答(catechism)一詞源自希臘文,意思是『使聽見,指導』。因此有「catechetia」(一問一答的)、」catechumen」(接受指導的人)、」catechumenate」(提供指導的組織)和」catechize」等字眼出現(catechiza是動詞)。因為指導的程序多以問答形式進行,所以後來解作『問答教學法』。在使徒行傳第八章,我們看到腓立如何指導埃提阿伯太監,而問答教學法就是指導的程序。

基督教不是人與生俱來就懂得的,也不是俯拾即得。基督教是需要人去學習的一種信仰,因此需人教導。教會的慕道班為此而設立。

第一世紀的教會中,成人信徒和慕道者經常源源出現。於是慕道班就按參加者的程度而採取講授的形式舉行。後來宗教改革者為了使忽略了基督教真理的基督教世界復興過來,便集中為兒童舉辦慕道班。自從馬丁路德在一五二九年首開先河寫成『教義小問答』(Little Catechism)一書後,一百五十年間就出現了數百種教義問題手冊,雖然不都是單為兒童而寫,但以兒童為對象的佔了大部分。有一些是出自教會正式文獻,一些則出自神職人員的個人作品。最著名的有英國禱告書中的教義問答(English Prayer Book Catechiem)、海德堡教義問答(Heidelberg Catechism)和惠斯敏特教義問答(Westminster Shorter Catechism)。今天,大部分的基督徒都以為這些教義只是單單為小孩而設。而不把魯益斯的『基督教正解』葛培理的『與神和好』(浸信會出版部)或史托德的『真理的尋索』(證道出版社),或哲斯脫敦(G.K. Chesterton,1874-1936英作家——編者注)的『正統』(Orthodoxy)等書籍,看作同類的教義性著作,因為這是為成年人而寫的;其實這類書籍也是為指導非信徒,或使信徒在基要信仰上站得更穩固而寫。因此,這類書也應該撥入教義性書籍之列。

今天急須重整成年人慕道教育。我們不必稱之為『教育』,或像以前信徒教導孩童一樣,應用預先訂好的原則去實行填鴨式教導。我們只想給些機會,讓教會內、外人士都去審查一下基督教的基要信仰,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十分逼切的需要。用講道形式來表達是不行的,因為在講道中,我們已經假設聽者和講者對基督教的要理有相當認識,一旦聽眾缺乏這種認識,就會因著自己未深入認識某些假設,以致感到講道內容隔靴搔癢,甚至煩躁不安。講台並不是供人審查,批判和試驗基督教基要道理的適合場所,慕道班卻正和用場,至少,基督教歷史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現代教育理論極之重視個人探討,親身體驗和小組討論,所以今天的成人慕道班採取同樣的方式進行也未嘗不可。事實這種方式也是最好不過,可是我們要緊記,基督教有特定的內容,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它不是一個未知數,它不需要每一代人透過討論重新賦予意義。司布真筆下一個俏皮故事,說道一個愛爾蘭人,人家問他參加普利茅斯市(Plymouth)的弟兄會聚會有什麼感想時,他說:『好極了,我們個個都一竅不通,所以只好你教我,我教你。』這句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發:對當時弟兄會而言,這是一句毀謗的話,然而,我們卻可以看到一個著實的基督教團體正在著實地研究基督教基本要道。在今天,剛才的故事可謂語重心長了。以小組聚會的形式去研究基要道理,加上適當的指導,便構成既真實而又熱切的慕道新風氣。不少我所認識的教會,每年都有此盛況。我不相信任何一間肯接受這種新風氣的教會從中得不到益處。

我要向替我出版這本書的人士致謝,因為他們不斷給我鼓勵,尤其時在擬定討論題目上給我幫助。

第一章 聖父,聖子,聖靈 ―――使徒信經 使徒信經

我信神,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神獨生之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瑪利亞所生,在本丟比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死了,葬了,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里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同。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

前言

如果你準備步行橫貫全國,你要有一張地圖。地圖種類很多。一種是比例較大的地圖,上面詳細印明了小徑、沼澤、峭壁等標記。旅行的人既然需要旅途詳盡的資料,就必須由這一類的地圖在手。但如果要從幾條不同的路徑中選擇那一條是捷徑的時候,一張細比例的地圖也許更有用和更容易找出他們所需的資料,因為這種地圖沒有印明地理上的細節,只記下連貫兩地最直接的道路和小徑。計劃周詳的履行人士必同時具備兩種地圖。

如果人生是一段橫貫全國的旅程,洋洋百萬言的聖經就是詳盡的大比例地圖,而只有百餘字的使徒信經,就是簡化了的道路圖;其中有很多東西省略了,但卻可使你對基督教信仰一目了然。使徒信經並不是如一班人所說是使徒的作品,它其實是記載使徒所傳的真理教訓。『信經』就是『信仰』的意思,以前的英國教會習慣稱使徒信經為『信仰』(the Blelief),到了第二個世紀,信經首次面世,跟我們現在的差不多完全一樣,當時稱『信仰的規則』(Ryle of Faith)。

當人問及基督教信仰的時候,我們很自然會請他們去讀聖經,並且儘快帶領他接受耶穌基督作他各人的救主。這種做法很對,不過還有一石二鳥的方法,就是請他去研讀使徒信經,作為研讀聖經的事前準備。這樣可以讓他分析一下基督教信仰內容,作為他相信基督的根據。

使徒信經的內容包括三方面,就是將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神介紹我們認識,使我們以後可以很快就能信靠祂。禱告書中教義問題給『你對使徒信經有何認識?』一題所作的答覆如下:『第一, 我學習去相信那創造了我和萬有的父神;『第二, 我學習相信那救贖了我和全人類的聖子;『第三, 我學習去相信那位使我和所有蒙揀選的人成為聖潔的聖靈。』明白了上面的事情,天國便離你不遠了。孔子說:『學而時習之』,這句話用在認識神的真理上,最好不過,也是這本書所提供的方法。

1 我信神

如果你問人相信什麼,他們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有的說:『我相信鬼魂。』他的意思一定是,我想鬼魂是存在的。或,『我相信社會主義』,意思是,我認為社會主義的原則是公正的,是對人有益的。如果英國教會、路得會、長老會、循道會、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會眾說:『我相信神。』他們的意思又是什麼呢?他們所相信的與那些相信社會主義的,實在有天壤之別。

縱使從未遇見過鬼魂,我讓然可以相信鬼魂;縱使我從來沒有投過一張票,我仍然可以相信社會主義。在這種情形下,他們的信仰不過是知識。可是,使徒信經里『我信神』這句話,正確的意思是:『我信到神裡面去。』這是新約聖經作者獨創的希臘文新詞翻譯過來的。既是說,我除了認識關乎神的真理外,在生活中,還把自己完全交託神,信靠祂,與祂聯合。我說『我信神』,我是指神要求我將自己交託祂,而我亦但應了祂的要求。

信仰

『信仰』這個名次,希臘文是「pitis」,而這個字又源自一個片語『信到裡面去』(pisteuo),就是一種信靠和依賴的交託,並不如『相信』一詞所指的那麼簡單。『相信』不過是一種看法。『信仰』就不同,不管信仰的對象是一輛汽車、一服藥劑、一位監護人、醫生、婚姻對象,或是其他事物,都是指你對該人或事的一種行動。你認為他(它)是值得信靠的,於是便將自己交託給他(它)。人對神的信仰也是這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信仰的對象所給予你的,和信仰對象所要求你的,決定了『信仰――交託』的內容。我對我的汽車有信心,所以就依靠它載我到各處去。我對醫生有信心,所以就任由他來醫治我。我對神有信心,所以就在祂面前謙卑下來,接受祂的兒子耶穌基督成為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相信和依賴祂給我的應許――從今後要賜福給我。接受使徒信經里的神所發出的邀請,或滿足祂的要求,就是這個意思。

有時,人們以為信仰就是等於認知那『在上面的』(或者是『那超越的』、『那萬物所本的』),因為他們透過各種大自然的現象、人的良知、藝術傑作和戀愛生活等,看出祂的存在,甚至打動最鋼硬的人的心。(不管他們是否慎重地思想過這方面問題,是另一回事,神會鑒查他們。)但是基督徒信仰之產生,是在乎我們看到神在基督里的自我彰顯,又從聖經認識到祂是創造主,祂『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叫我們信祂兒子耶穌基督的名』(徒十七30,約壹三23)。基督徒的信仰就是聽神的話,留心神的話和遵行神的話。

懷疑

我這樣說話,好像聖經里的啟示已經是十足的真理權威。當然我相信事實確是如此。可是,大家都知道,未經過批判的觀念和偏見,會帶來麻煩、困擾。有許多人確實對聖經存有極大的懷疑和困惑,究竟這態度跟信仰又有什麼關係?

懷疑是什麼?就是分心的狀態,雅各稱之為『心懷二意』(雅一6-8。)這種情形,有信仰或沒有信仰的都存在。前者就是指有病態的、不健全的信仰,就是他故意背向神,因為他覺得神諸多要求,強人所難。讀一讀魯益斯所著的靈性自傳『從喜樂而來的驚奇』(Surprised by Joy),就可以清楚了解到上述兩種狀況。

當我們存有疑心的時候,我們會說成自己很誠實,我們也希望自己誠實。可是,在世上是不可能有完全認識的人的。我們下意識地不肯接受和聽從神的話,不是由於真正的懷疑,乃是由於自以為是學者的身分,避免遭人嘲笑,這種不誠實的懷疑造成我們不信和逃避全心投入信仰中。雖然當時察覺不到,但不斷重複這樣做時,就很易看得出。

怎樣幫助懷疑的人呢?第一,給他們解釋疑點(懷疑常常由誤會所引起的);第二,針對他的疑惑,給他講明基督教信仰符合理性的地方,讓他明白,為什麼那是值得深信的(基督教信仰雖然超越理性,但卻沒有違反理性);第三,探討疑惑的成因(懷疑絕對不是純粹理性上可解決的問題,對基督教信仰抱懷疑態度的人往往由於愛惡和自尊心、社交活動範圍、知識和修養各方面的厲害衝突有關)。

各人認信

在崇拜聚會中,我們一口同聲頌讀使徒信經,但信經開頭的兩個字時『我信……』,不是『我相信……』。意思是每個信徒都是代表他本人在說話,他們宣告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向人講述自己的幸福。神掌管著自己的生命,自己也以此為樂。他說『我信』,就是代表他向神的讚美和感恩。事實上,能夠親口頌讀使徒信經,真實一件偉大無比的事。

經文研讀

由行動的信仰 羅四來十一可五25-34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信仰』的的真意是什麼?(希臘文pistis)?使徒信經開頭的『我』字怎樣重要?你對基督教的信仰,還有哪些懷疑的地方有待澄清?你認為作者所提供的解決方法完善嗎?

2 我所相信的神

當我們在禮拜堂里站起來說『我信神』的時候,究竟有什麼意義?是不是以為如其他猶太教徒、回教徒、印度教徒和別的有神論者一樣,只不過宣稱世界上有神明存在就是了?不,不單是這樣,我們所相信的,是使徒信經里的神,是基督教的神,是大有權能的造物主,如巴特(Karl Barte)所說的,祂名字是父、子和聖靈、假如我們所相信的神與這位神不同的話,我們就不配頌讀使徒信經。

偶像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知道,現今的人以為全世界只分為兩類人:第一類在某些意義內可以自稱『我信神』的人,另外一類人在任何意義內都不屬這樣的人。我們視無神論者是我們敵對的,但不包括異教在內;因為人們認為有信仰的人之間信仰上的差別是無關宏旨的,但聖經卻把全人類分成下面兩類:相信基督教之神的人,和侍奉偶像的人。不管這些『神明』視形體的木偶,抑或是只存在人心裡的事物,都絕對不配與造物主相類。我們盼望有些每主日禮拜堂里說『我信神』的人能夠了解到,他們其實是在說:『我不信神,至少不信這位神。』

祂的名字

聖經說神已經把自己啟示出來,叫人能認識祂,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告訴了我們。這個名字有三個意義。

第一,在燒著的荊棘中,神向摩西宣布祂的尊名『耶和華』(出三13,六3),意思是『自有永有』,這已顯出神的全能,祂要怎樣就怎樣,沒有任何事情能攔阻祂。欽定版聖經把這個詞譯成『主』,真是精妙的很!使徒信經也同樣強調父神的全能。

第二,神向摩西宣布主的名字,也同時描寫自己道德的本性,『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三十四5-7)。這是一個啟示性的名字,把神的本性和工作都顯露出來。神本性的描寫重視在全本聖經多處地方(出二十5,民十四18,代下三十9,尼一5,九17、32,詩八十六5、15,一零三8-18,一一一4-9,一一二4,一一六5,一四五8、17、20,珥二13,拿四2,羅二2-6)。聖經里所記載神的作為,不但與這些描寫相符,而且還是實際例子。我們必須留意使徒約翰怎樣描寫神。他說神是光,同時也是愛(約壹一5,四8),不是沒有公義和聖潔的愛,也不是缺乏仁義和同情的公義,乃是最高級的愛和聖潔柔合而成的愛――約翰總結了我們從耶穌基督身山所看到的神性。

三位一體

第三,神的兒子吩咐祂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人施洗(太二十八19),那是單數的『名』,不是眾數的『名』,三個位格成為一位神。這是最深奧真理。使徒信經里有三段(聖父……聖子……聖靈)也一同為此作見證。

這真理究竟對我們有什麼關係?三位一體的真理本身極為奧秘,非我們的腦袋所能領悟(就如神的全知、永活和無限、對人自由行動中施以照顧的道理一樣,幾乎一切關乎神的真理,都不是我們可以理解的)。神怎樣可以既是一位又是多位的呢?父、子、聖靈本是三個不同的位格,又怎可以何為一體呢?我們都不易明白。三位神論,何神位一體論都是錯謬的信仰。假如我們要單憑推理來除掉它的奧秘性,結果只會把它變成謬誤。神的偉大,決不是我們這渺小的人所能夠完全了解的。

雖然是這樣,三位一體的真理卻是明顯的,基督徒的信仰又歷史事實作為根據:耶穌是人,也是神,祂向祂的天父祈禱,又向祂的門徒應許,祂和祂的父會差遣『另一為保惠師』,接續祂的工作。此外,基督徒普遍的屬靈經歷告訴我們,他們敬拜天上的父,享受到神兒子與他們同在的甜蜜,都是聖靈在他們心中所作感動的功夫,指出神實在是三位一體的。在救贖的過程中,也同樣看到這個真理:父計劃,子執行,聖靈完成,三位互相合作。很多經文都給這真理作見證(例如羅八2-17,林後十三14,弗一3-14,帖後二13,彼前一2)。我們仔細分析基督福音書的時候,就會發現三位一體的真理是福音書的根基和主幹。

惟有透過神在肉身向我們施恩的事實,我們才能看到神是眾數存在的。所以,不接受恩典的人,必定懷疑三位一體的真理。

這就是使徒信經所講論的神。我們現在所敬拜的,是不是這樣的一位神,抑或是別的偶像呢?

經文研讀

神啟示了自己 約一1-18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作者說:『聖經八全人類分成兩類:相信基督教之神的人,和侍奉偶像的人。』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贊同嗎?原因?神的名字『耶和華』基本意義是什麼?從這個名字,我們對神認識些什麼?耶穌基督為什麼吩咐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單數)』給人施洗?

3 全能的父英國教會的會眾在同聲頌讀使徒信經之前,已經常常拿信經的第一句作祈禱的起頭,就是『全能和無比慈愛的父啊』。早晚禱都是這樣。在習慣宣讀使徒信經的教會裡,聚會前通常都唱詩歌,稱頌神是我們的父,因為詩人總是看重神這個身分。可是,我們怎樣去了解祂這個身分呢?

創造使徒信經說:『神,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這句話很明顯地告訴我們,我們每時刻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神是我們的創造主,也是萬有的創造主。至於『神是我們的父』這個事實,乃是根據聖經。舊約瑪拉基書二章十節說:『我們豈不都是一位父么,豈不是一位神所造的么?』新約使徒行傳十七章二十八節記載保羅在雅典傳道時,引用希臘詩人的詩句為證,說:『我們是祂所生的。』這兩處經文是講及神審判的事。雖然這樣,保羅卻清楚說明,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固然要必須尋求祂,敬拜祂,順服祂,和在末日向祂交帳,但並不表示祂會接納我們,除非我們悔改相信主耶穌(請參看二十二至三十一節保羅全篇講詞)。有些強調神是萬有的父,既是說無論何時何地,所有人都是得救的人。這種說法並不符合聖經觀點。因為保羅說:『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林前一18)又警告那些不肯悔改的人,他們是『為自己積蓄神的忿怒。』(羅二5)由此可見,縱使你是神所創造的,若不信主耶穌,也不能得救。

父與子

事實上,新約聖經說神是我們的父,豈不是指因為創造了我們說的,而是說到另外兩個更深入的問題。第一,就是神本身生命的表現。在三位一體神裡面,存著一個父與子的關係。子在地上時,稱自己所事奉的神為『我的父』,並在祈禱中叫祂作『阿爸』(Abba)。『阿爸』就是亞蘭文對父親的尊稱。

耶穌就是這樣稱呼神是祂的父。一方面,子愛父(約十四31),行父所喜悅的事(約八29)。子不會自作主張,卻凡事順從父的引導(約五19以下、30),而且絕對遵行父的旨意。祂說:[我父啊……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禰的意思……願禰的旨意成全。](太二十六39、42)『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約十八11)另一方面,父愛祂的兒子(約三35,五20)又賜給祂榮耀,和讓祂去作大事,使祂成為尊貴(五20—30,十17,十七23—26)。子已經完全得到賜予生命和施行審判的權柄,叫人都尊敬子(五23)。

神怎樣愛祂永生的兒子,也怎樣恩待那些蒙救贖的人,並且,在人類的家庭里,父母與子女的親情,也是從神與耶穌那種愛的關係演變出來的。保羅稱『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為自己的父,並說『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祂得名』(弗一3,三14)。人類家庭組織反映出天上父與子的關係,而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就是表彰聖父與聖子之間的愛。

收納

新約聖經說神是我們的父,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就是罪人信主後被神接納到祂的家中,成為神家中的一員。這是超然的恩典,透過稱義、重生以及謙卑地接納耶穌基督為我們的救主和生命的主,神就把這個恩典白白的賜給我們了。『凡接待祂(耶穌)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等人……是從神生的。』(約一12—13)耶穌復活後就對門徒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約二十17)因為這些人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所以就是神家中的成員。同時在同一節經文中,耶穌稱祂的門徒為『我的弟兄』。是的,所有被祂拯救過來的人,都是祂的弟兄。

全能的父

父神是全能的,就是祂想怎樣做,就怎樣做,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攔阻祂。祂為祂的兒女有什麼打算呢?答案是:與他們分享和分擔一切。信徒是『神的後嗣,如果我們和祂一同受苦,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我們會受苦,但必定得榮耀…… 這是全能天父的應許。讚美主!經文研讀神在基督里收納了我們 弗一3—14 加四1—7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我們是祂所生的』一句話中,我們對神是父這方面有何認識?這句話漏掉什麼意思還沒有說及?從神的三位一體中,怎樣能看到神的父性?為什麼耶穌能稱呼所有基督徒為祂的『弟兄』呢?

4 神的全能使徒信經宣稱父神是『全能的』。『全能的』這個形容詞重要嗎?重要得很!它指出聖經中的一件基本事情,就是神是主、是主。是統管萬有的全能者。試看人怎樣對神的全能發出讚美和產生無上的喜樂,例如詩篇九十三,九十六,九十七,九十九1—5,一零三各篇,人爭論神的全能時,聖經卻要我們去敬拜祂。

我們必須明白,除非我們認識神的全能。否則決不能正確地了解神。怪不得使徒信經把神的全能至於首要地位。雖然信徒的心頗為受落這個觀念,但要掌握這方面的真理卻非易事,而且還產生不少疑問。神所不能做的事

第一, 我們說神是全能的,是否說祂什麼事情都能做的呢?不,全能並不是這個意思。有很多事情,是神不能做的。神不能做自相矛盾和沒有意義的事情,例如畫一個方形的圓,或是做一些違背自己本性的行為(這一點非常重要)。神擁有一個完美的道德本性,祂不能違背這個本性。祂不能朝令夕改,冷酷無情,隨隨便便,不正不義或毫無定見。另一方面,神也不能赦免未贖的罪,祂只赦免那憑信心而承認過的罪,因為祂是『信實的,是公義的』。祂一定遵守自己所許下的一切諾言,時好時壞、忽左忽右、背信食言等都是軟弱的標記,而不是剛強的象徵。神是全能的,是絕對剛強的,所以,祂就不會擁有以上所說的缺點。

在積極的一方面來看,我們可以說,雖然有些事情是這位聖潔和有理智的神所不能做到的,但只是祂喜歡,祂都可以付諸實行。『耶和華……隨自己的意旨而行。』(詩一三五6)祂計劃創造世界的時候,『祂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三十三9,參看創一)如此類推,祂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人常常會力不從心,但神卻不會。

人的自由意志

第二, 人的自由意志會不會攔阻神去完成祂的旨意呢?不,人的自發性和選擇能力,都是由神所賦予的,也是神所造的人奧秘的一面,而神的能力卻不會被受造之物所限制。祂怎樣藉著我們的身體機能來完成祂的旨意,也可以照樣透過我們的心理機能來達到相同的。在這個情況下,人仍然能保持他個性的完整,絲毫不受影響。因此,我們總能夠『解釋』一切事情的真相,而無需訴之於神的律(神跡例外)。何況一切事情,均是神的命令呢?由此可見,神毋需破壞大自然的規律,也不用將人當作機械來控制,就能『照著祂旨意所預定的』作萬事(弗一11)。

這樣,人的自由意志,豈不變成空中樓閣?那又不一定。如果說,我們的意志一定要離開神的管轄才算是自由的話,這種想法十分幼稚。不過,如果說自由的意志就是神學家所說的『自由的力量』,既是上述的自發和自覺的選擇能力的話,那麼,這種力量卻是真實的。自由意志與別的受造物一樣,是存在於神裡面的,是創造的,也是人性的一面。究竟神怎樣可以管轄著人的意志,而又不致於使它失去自由的效能,這是神的秘密。但祂確實這樣行事,這可以從兩方面得到證明;一方面,我們實在當嘗試過作出某些決定,然後就按我們的決定(意志)去行事;另一方面,聖經又鄭重地宣稱,我們必須為著自己所行的向神交代,因為在道德上來說,我們所作的,我們要負責。

得勝罪惡

第三,道德上的敗壞,不必要的痛苦與及世界日趨腐朽,是否表示神並不是全能的呢?因為如果真神是全能的話,祂必定會將罪惡除掉。不錯,祂真的會除掉罪惡,而且現在已經在實行中。藉著耶穌基督,像你和我這樣的壞人已經被改好過來了,將來在新天新地里,我們得著另外一個身體,那時可再沒有痛苦和疾病。保羅這樣向我們保證;『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八18、19—23)神並不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急切地除掉罪惡,和更新這個世界,因為祂要施下更大的恩典,使更多的人得救(彼後三3—10,特別注意第八節)。

好消息

神在創造、供應和賜恩方面都是全能的,這個真理成了我們對祂信靠,得著平安和喜樂的根據;也是我們禱告蒙應允,時常蒙保守以及將來蒙救贖的一個保障。就是說,這世界並不是被命運、星宿、機緣、人為錯誤或撒但的惡勢力所控制著,而是由一位全然美善的神來管理,而且無人能夠奪去祂的地位,也沒有人能夠破壞慈愛的作為。所以,假如我是屬基督的,那麼;大能的保衛者,為我們所擁有,雖眼不能見,卻常在我左右,永遠信實,常施拯救,全能者掌管萬有。有禰作我的盾牌,作我的日光,黑夜再不能使我驚惶,縱然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只牽我更進禰身旁。這是不是個好消息?當然是了,簡直是好到不能再好的消息呢!

經文研讀掌管一切的神 創五十15—26 詩九十三徒四23—31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全能』是什麼意思?相信神是全能的 ,有什麼重要?假如說,全能者在某些事上也會無能為力,對嗎?神的能力是否受人的自由意志所限制?為什麼?

5 創造天地的主

聖經開頭第一句是『起初神創造天地』(聖經所指的『天地』,其實就是『萬有』)。究竟創世記的一、二章告訴了我們多少關係創造的『方法』呢?例如,創造是不是否定了歷代生物演化的可能性呢?這都是惹人爭論的。但這兩張經文明顯地不是要告訴我們世界是怎樣造成的,而是要我們知道世界是由誰創造的。

把藝術家介紹出來

在杜麗絲沙耶(Dorothy Sayer)的一本偵探小說中,結局一章的題目為:『你知道做事的手法,就知道是誰做的了。』可是,創世記第一、二章把『誰』告訴了我們,卻沒有多大提及『手法』,有些人或許會因此引以為憾。但歷史告訴我們,今天只注重『怎樣』,而忽略『誰』的『科學』觀,並不正確。我們不應為了不合口味而去批評這兩章聖經。相反,我們要從中得到教訓,使我們不再胡亂追尋和認識大自然,而忘記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追尋和認識那大自然的創造者。

創世記第一、二兩章的信息是這樣的:『你見過海、天空、太陽、月亮和星宿嗎?你觀察過飛鳥和魚嗎?又觀察過大自然的景色、花草樹木、走獸、昆蟲和各樣大大小小的動植物嗎?你對人體精密的構造、人類偉大的力量、靈活的技巧、和兩性間互相吸引、彼此傾慕時的複雜情感反應而讚嘆不已嗎?是不是很奇妙呢?好,現在就介紹你可認識這一切事物的創造者!』好像是說:你欣賞過這些藝術品了,應該與這位藝術家握握手吧;你聽過美妙的音樂了,就讓我介紹你與作曲家認識吧!創世記第一、二兩章,詩篇一零四和約伯記三十八至四十一章都不是要我們認識創造,而是要我們認識創造者;不是叫我們認識表面的科學,而是叫我們認識神,並對祂的創造發出讚美。

在創造的過程里,神不單是一位工匠,因為工匠只拿現存的物料加以雕琢或鑄造,是受著限制的,然而,確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限制神,因為神說『要有……』就有。關於這個創造的真理,神學家稱為[使無變為有]。既是說,在創造的過程中,[無]並不是先存的東西!神是絕對自由的,絕對不受任何約束的,一切受造物的形態都由祂自己來決定,而一切事物又的卻不折不扣的按祂的旨意被造而成。創造主與受造物

一切對神與人的正確認識,以及聖經之所以接納神的主權祂的豐盛和祂的恩典,都是基於一個分野;神是造物主,萬有是受造的。因此使徒信經也句括這個真理在內。這個真理至少包含三重要義:

第一, 除去對神的誤解。神照著祂的形象造人,但人確常常把自己的形象加在神的身上!(『人按自己形象造神』這句話是伏爾泰{Voltaire}說的,錯誤得很。)神是造物主和人是受造物最大的分別是,神並不需要依賴我們,好像我們依賴祂一樣;神也不是為要滿足我們的心意或喜好而生存,我們也不應以為神的生命跟我們的生命一模一樣。我們是受造物,便得受著限制。我們並不是無所不知,無處不在或無所不能,也不可能恆久不變,但創造主卻擁有以上一切的特性,因此我們就覺得祂是非我們所能理解的。不能理解並不等於所祂毫無意義,乃是說。神是超出我們所能理解的。一隻貓或一隻狗能了解我們多少,我們對神的了解也不過是這樣。馬丁路德會對伊拉絲模(Erasmus)說,他實在把神看得太『人化』了,路德其實是想將當時教會裡理性的宗教觀徹底根除。路德的做法極為正確。我們也必須自我批判一下自己對神的認識。

第二, 除去對世界的誤解。現在的世界能夠穩定地存在,完全是因為創造主的旨意,和祂保守的能力。這個世界是屬於神的,不是屬於我們的,所以我們無權支配世界;我們是管家而已,我們如何管理這世界,將來是要向神交帳的。許多宗教認為肉體所經歷的一切事情,和肉體本身都是邪惡的,所以盡量拒絕和輕視這物質世界。這種態度雖然有時誤認是基督教的思想,但因它貶低了人類,所以根本不是屬於基督教的思想。因為一切由神所造的事物,在神眼中都是看為好的(創一31),所以我們也應該看這些事物為好的(提前四4)。神創造了那些短暫的事物,又把這些事物賜給我們,假如我們以神的價值觀來評定這些東西,又存一個感謝和歡喜快樂的心去享用的話,我們就是事奉神了。相反的,假如我們想一面事奉神,一面又貶低任何神的創造物,這非但是不敬虔,簡直就是不正常的靈性發展。

第三, 除去對我們自己的誤解。一位人不是自己的創造主,所以人不應該以自我為忠心。『神創造了我,為要我事奉祂。』人生首要面對的事情,就是神向人所提出的要求,所以我么必須認定自己是受造物,才能正確地面對神的要求。經文研讀神是造物主 創一,二賽四十五8—25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神說『要有……』是什麼意思?作者討論過『神是創造主,萬有是受造物』,這跟神按自己的形象造人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我們能夠肯定地說,物質世界不是邪惡的?

6 在耶穌基督里

使徒信經又宣稱:『我信神……我主耶穌基督,神獨生之子。』當我們承認神是『天地的創造主』時,我們的信仰就已經跟印度教,和一般的東方宗教分別開來;當我們承認耶穌基督是神的獨生子時,就顯示出我們的信仰與猶太教及回教有別,因而也自成一家。我們若認耶穌基督是神的獨生子,就已經真正接觸到基督教了,而且,也正因耶穌基督擁有這個身分,以致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截然不同。整本新約聖經在宣布和證實耶穌這個獨特的身分,所以也難怪使徒信經用最詳盡的字句來敘述這個真理。

基督是中心

有關主耶穌基督的一段信經,處於整篇使徒信經的中央位置,前後則是兩段篇幅較小的文字,就是關於父和聖靈的兩段。因此主耶穌基督便成了使徒信經的中心信仰。如果不提耶穌基督,我們就無法了解三位一體、救恩、復活和永生的道理。透過耶穌基督給神的子民所實行的救贖,上述的真理便一一被啟示出來。使徒信經怎樣講述耶穌基督呢?

耶穌是舊約約書亞的希臘文音義,意思是『神是救贖主』。祂是一位獨特的歷史人物,馬麗亞的兒子,原藉加利利省的拿撒勒,會做木匠,在人群當中作了三年師傅,約在公元三十年被羅馬政府所殺。四卷福音書都對祂的生平作過詳盡的記錄。基督的原意是『受羔者』,不是姓氏。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有些姓氏如史密夫(Smith),泰萊(Taylor),巴刻(Packer)和奇勒(Clark)等,本來都只是代表認的職業或身分的,後來卻成為正式的姓氏,那麼『基督』也不算是個姓氏了。長老會把『基督』視為一個『職銜』表明耶穌是猶太人素來所盼望、神所揀選的救主和君王。基督的工作,就是建立神的國度,成為全世界的主宰。所以稱耶穌為基督,就是建立神的國度,成為全世界的住在。所以稱耶穌為基督,不單承認祂在人類歷史上所佔獨特的地位,也同時承認,普世的人都應該尊耶穌為統管萬有的主宰。初級教會信徒頗自覺地把耶穌這個身分宣揚出來,參看使徒行傳二22-36,三12-26,五29-32,十34—43,十三26-41等等。『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羅十四9)『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腓二10)再者,稱耶穌為基督,亦既表示祂完全履行了舊約時代受羔者的三種職責:先知(神信息的傳授者)、祭司(代人向神獻祭,作人、神之間的中保)和君王。我們若要看耶穌怎樣在這三種職事上顯出祂的榮耀,就必須從人實際的需要上見到。我們這些罪人,怎樣可以與神建立一個良好和正常的關係呢?首先,我們不認識神,所以必須接受指示和教導。我們若對某人認識虛淺或根本毫無認識,絕對不能和他建立良好的關係。第二,我們是與神隔絕的,所以必須先與祂複合,否則祂永遠不會接納我們,赦免我們的罪或賜福給我們,我們也休想享受到神的父愛和承受祂的基業,因為這些單是為神的兒女所預備的。第三,我們是軟弱、瞎眼和愚昧的,不懂得怎樣與神相交,我們需要引導、保障和堅固,神在舊約時代要作以色列的王,就是使人得著這些幫助。現在,上面三件職事都由耶穌基督一人完全做妥,哈利路亞,讚美主!偉大先知是我神!我口歌頌禰名,喜聞救世大工,由禰恩手作成。罪孽蒙赦免,得勝地獄,平安在天堂。至尊的大祭司耶穌,性命為我舍,寶血為我流,我眾罪惡白白得赦免。昔日寶血贖我過,今時座前代我求。寶貴全能主,為我主我王,禰杖,禰劍,禰恩賜,乃我所歌頌。禰大有全能,我願伏在禰跟前。

基督是主

信經說:耶穌就是基督,祂是神的獨生子。這一點清楚指出這個由馬麗亞所生的孩子,就是三位一體神的第二位;祂也是道,神藉著這道創造了世界,也保守著這世界直到如今(約一1-14,西一13-20,來一1-3)。驚奇嗎?當然驚奇。真的,耶穌是基督正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

由此,就引伸出『我們的主』這個稱呼。既然耶穌是聖子,與神同工,創造了萬有,又是基督,既受羔的救主和君王,從死里復活,掌管一切(既信經所說耶穌『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擁有權柄和能力),那麼,祂就有權管理我們,而我們卻無權反對。約在兩千年前,祂穿過時空,來到巴勒斯坦地,今天,祂讓然以兩千年前慈愛的動機,穿過我們個人的時空,進到我的生命里。祂一進來就對我們說:『來,根從我。』這個聲音現在還是絲毫沒有改變。

那麼,耶穌是你的主嗎?這個問題是一切讀使徒信經的人都不能不答覆的,如果你先從心裡說出『我的主』,又怎能在禮拜堂里與別人一切說『我們的主』呢?

經文研讀耶穌――是神也是人 來一1至三6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耶穌』這名字,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今天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對那些正在等待救主的猶太民族,『基督』這名字對他們有什麼意義?而對我們又有什麼意義?為什麼基督掌管我們的生命?

7 神獨生之子

當你知道某人是一個『獨生子』的時候,你知道這人的父親必看他如掌上明珠。使徒信經稱耶穌為神的獨生子(約一18,三16、18),也是同一個意思。耶穌身為神的獨生子,自然享受著神至深的疼愛。耶穌受浸和登山變像時,神從天上親自說:『這是我的愛子。。。。。』(太三17,十七5)這顯示出耶穌具備的特殊身分。

全然是神

此外,信經中『神獨生子』這句話,使我們不能貶低或否認耶穌的神性,就如一些神位一體派或其他類似異端所主張的。耶穌不是因為是一位被神感動的好人,或是一位超級天使,被造物中最好的,或是祂遠超乎常人,而被尊敬為『神明』。這是第四世紀亞流派(Arians)和現在的的耶和華見證人所主張的。耶穌以前是神的獨生子,現今仍然是神的獨生子,祂與祂的天父一樣,是一位百分之一百的神。耶穌說,神的旨意就是『叫人都尊敬子如同尊敬父一樣』(約五23),這句話就足以把神位一體論的異端完全打倒。可是另一方面,假如說在神裡面有一種父子關係的話,豈不是成為神話故事嗎?不,因為耶穌自己也是這樣說的。祂稱神為『我的父』,稱自己『子』(而不是其中一子)。祂提及一個永恆的、獨一無二的父子關係,祂來到這個世界,目的也是要人進到這個關係里去。『除了子和子所願意指示的,沒有人知道父』(太十一27)。

為神所生

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說:『在創世之先,為父所生……所生,不是被造。』這是第四世紀辯論時所運用的詞句。意思是,雖然聖子的本性是靠聖父而存在—-『我又因父活著』(約六57),但聖子本身就是神,是永恆的,並不是被造物。信經的意思絕不是說聖子比祂的聖父存在的較遲,或聖子的地位比聖父低。約翰福音里『獨生』的『生』字,並不表示這單是個過去的動作,其實也包括現在的關係。因為只有像人類這樣的受造物受到時間的限制,才會有過去和現在之分。我們都知道,時間本身也是受造物,神自然不會受它所限制,就如祂不會受到宇宙任何受造物所限制一樣。但對我們來說,生命不外是一連串的事情串在一起,而事情的產生次序則前後不同,我們既不能抓住過去,也不能把握將來。可是對神來說『雖然是超乎我們所能想像的,我們也只好作個假設』,一切事物都是發生在一個永恆的『現在』裡面而已。

所以,神兒子的被[生]與詩篇二7的『生』不同,後者的『生』是有時間性的。是個譬喻而已。使徒行傳十三33、希伯來書一5、五5引用這句話在基督身上,只不過說明要基督作王而已。但開頭所講的[生],則不能作一個有時間性的動作,好像說初時神是單數的,後來才變成眾數。這個字的真正意義是表明一種永恆的關係:神的第一位永遠是聖子的聖父,而第二位永遠是聖父的聖子。第三世紀時,俄利根(Origen)興奮地稱這種思想為聖子『永恆的被生』(eternal genenetion)這也是三位一體神其中一種獨特的榮耀。

奧秘

根據迦克墩(Chalcedon),道成肉身的定義就是『一人具備兩種本性:全然是神,也全然是人』;而巴特(Barth)又說是『人而神,人而神』.這兩句話聽起來十分簡單,其實卻是深奧難測,可以用來否定那些古老的異端,例如說耶穌只有人的肉身而無人的靈魂,或者說耶穌永遠是兩個位格存在於一個軀體內,又可以否定現代的異端,如神的兒子[成為肉身],不過是聖經內住的一個特殊情況而已等等。要了解道成肉身正面的意義,就不是我們自己所能做得到的了。不過可以放心,你在相信基督以前,不一定要先知道神是怎樣成為人的!不管你明白不明白,『道成了肉身』(約一14)就是事實。這是絕對超乎我們所能理解的偉大神跡。因為愛的催逼,這神跡的價值。相反地,我們應該發出讚歎,要尊崇、敬愛和高舉這位[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主(來十三8)。禰的慈愛奇哉妙哉,神為我成肉身。在禰榮耀聖殿前,我靈俯伏,因禰是光,是拯救。雖然死亡於我為奧秘,我仍盼望,在主輝煌寶座前降卑。

經文研讀道成肉身的神子 西一13—23 思想與討論的題目為什麼稱耶穌是一位被神感動的人,或是一位超級天使,或甚至是一位神明,仍然是不正確的呢?說聖子不是受造物,有什麼重要?為什麼接受耶穌基督,就是等於接受基督教?

8 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聖經說神的兒子藉著超然的能力,就是透過童貞女生子來到這世界;也藉著超然的能力離開,就是透過復活和升天。祂的一來一去均完全應驗了舊約聖經的預言(賽七14預言童貞女生子五十三10——12預言復活和升天)。

耶穌進入世界和離開世界這兩個神跡,都宣布同一個信息。首先,這兩個神跡告訴我們,雖然耶穌是個實實在在的人,卻比人更超越,祂在世時所過的生活,是百分百人的生活,但同時也是神的生活,祂雖然與父神同工,創造了這世界,但卻以客人的身分到自己的地方來;祂從神那裡來,又回到神那裡去。

早期教會教父深信耶穌是由童貞女所生的,不是因為這個事實證明了耶穌不單是個普通人,也是一位真神,乃是因為從這個事實,我們知道耶穌是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天使或鬼魂,或只是一位好像人的東西。使徒信經之所以包括童貞女聖子一條,大概就是要駁倒當時的幻影說(Docetism)。今天,信經也同樣有力地駁倒不認基督為神之說(Humanitarianism,此派只承認耶穌是一位完人)。

此外,這兩個神跡也表明了耶穌是絕對無罪的。耶穌是由童貞女所生的。自然沒有受原罪的遺傳,祂的一生也是無本罪的,所以祂的行為、態度、動機和慾望自然也都是毫無錯誤。新約聖經亦強調耶穌無罪的本性(約八29、46,羅五18,林後五21,來四15,彼前二22—24等)。正因為祂是無罪的。所以當祂在十字架上完全獻上了自己後,死亡也再不能拘禁祂了。

兩種記錄

新約聖經有兩段關於童貞女生子的記載。表面看,這兩段記載各不相同,其實是互相補足。就是馬太福音第一章關於約瑟的記載,及路加福音第二章關於馬麗亞的記載,這兩段經文都是認真的歷史記錄。雖然古代的歷史學者常以藝術家和道德家自居,以致他們多不 強調資料的來源,但路加卻好像及希望讀者知道,他所得的資料是馬麗亞的第一手敘述(比較路二51與一1—3)。

馬太和路加都各自寫出耶穌的家譜(太一2—17,路三23—28),這兩個家譜使一些人感到詫異。其實至少有兩種最直接的方法,可以使這兩個家譜互相協調在一起的。第一,路加所寫的家譜,其實就是馬麗亞的家譜,不過是由約瑟一代開始而已。因為約瑟是耶穌生身的父(二十三節),而一般人都使根據父親來追溯自己祖先的。另一種解釋使,路加以父系方式記載家譜,與馬太以帝王世襲方式記載法成對照。有觀詳細可參看布魯斯教授(Prof.F.F.Bruce)所編『新編聖經字典』(The New Bible Dictionaey )里的『耶穌基督的家譜』條(Genealogy of Jesus Christ)。

疑點

過去一百五十年來,有不少人對耶穌為童貞女所生,以及肉身復活的事情產生懷疑。起初,是由一些以理性為理由反對神跡的基督教人士所引起,雖然現在以成歷史(真最好不過),但仍留下若干影響,好像清理過煙灰碟後,仍有煙味留在房內一樣。不錯,單單相信那永恆、先存而道成肉身的聖子而否認祂降世和升天的神跡是可能,雖然不合常理,也不容易這樣做。若真要這樣做,你會遇到更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我們應該抱一個合邏輯和唯一合理的態度來看這件事,就是既然我們已經承認耶穌是神道成肉身來,這兩個神跡,不過是祂成為肉身這件大神跡的小角色而已,自然沒有須要懷疑的地方。

同樣,要是我們否認耶穌為童貞女所生的神跡,我們也會順理成章同時否認祂肉身復活。這兩件神跡本來就是同樣重要的。所以,相信其中一件而又否認另外一件,實在不合理。

馬利亞在產下耶穌之前是童貞女,但後世卻認為她卒世童貞,那不過是人的幻想而已。福音書告訴我們,耶穌是有兄弟姊妹的(可三31,六3)。

使徒信經宣稱耶穌『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為的是要證明道成肉身這一件事實,而不是要榮耀耶穌的母親。不幸羅馬天主教會卻由此引出神學上的聖母論(Mario_ligy)及在信仰上引出敬拜馬利亞的行為(Mariolatry).聖母論宣稱,馬麗亞與耶穌同工,施行救贖。又說,馬利亞跟耶穌一樣,生下來就是無原罪的(聖母無原罪成胎說Immacu_late Conception)。死後又立即進入復活的榮耀去(聖母升天說(the Assumption),這些都是無聖經根據的。

真正的馬利亞,就是聖經所記載的馬麗亞,她承認自己不過是罪人:『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路一47)既然稱呼神為『我的救主』,即承認自己有罪,待拯救。馬麗亞享受到與神同工,為世人帶來福氣的權利,她也為此付上代價。她又謙卑接受神的恩典。在這兩方面,她都為我們立下美好的榜樣。很少父母肯向兒女學習的。耶穌曾經感嘆地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太十三57),可三20以下,31—35,約七3——5),後來都深信不疑(徒一14)。我們能夠學效他們嗎?

經文研讀

為童貞女所生 太一1—25 路一26——56 思想及討論的題目耶穌基督降世及升天的神跡,使我們對耶穌有什麼認識?你認為我們應該抱相同的態度來看耶穌為童貞女所生及復活的神跡嗎?聖經所記載的馬利亞,與羅馬天主教傳統上所講的馬利亞,有什麼分別?

9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假如某一派科學家,或某一黨政治家不斷重複地說,他們的創始人是因為蓄意破壞法紀擾亂治安,而被政府處死的,那真是不可思議!然而,這正是基督徒所做的事情,而且耶穌的十字架還是使徒信經的重心,『在本丟比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讓我們把這句話由尾倒讀上去。『被釘於十字架上。』釘十字架是羅馬人正式用來處死罪犯的方法,說『耶穌是被死在十字架上的』,即等於我們今天說,祂是接受絞刑或上電椅而死的一樣。

比拉多

『在本丟比拉多手下』。希特拉名留於世,因為他曾經殺害耶穌,於是成為知名的歷史人物。當時猶太人被羅馬人所統治,無權處決任何人。猶太人控告耶穌自稱是救主,是基督(他們認為耶穌這樣做是褻瀆神)的罪名成立後,他們只好把耶穌交在統治者者的手裡,由他來發落。當比拉多做了那空前絕後的愚蠢動作——洗手表示清白後,兵丁就可以執行那合法的謀殺。將那無辜的耶穌當做一般罪犯來處死,為的是要討民眾的歡心。比拉多還自以為是個公正嚴明的好官,你說可笑不可笑?

受難

『受難』,這詞不單是遭受痛苦的意思。按較廣和較古老的意義來說,是指一個受著別人的行為所影響的對象,英文Passion(受難)是由拉丁文Passus轉過來。耶穌受難的意思就是神和人都給耶穌帶來痛苦:[祂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於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徒二23,這是彼得第一次講道)。神藉著十字架所成就大旨意是真實的。釘死耶穌的人所犯的罪也同樣真實。

耶穌被釘十字架有什麼目的?就是為了施恩給罪人而對罪惡施行審判。人不公平地審判主卻成就了神公義的審判。耶穌在十字架上嘗盡了肉體和心靈上一切的痛苦,也嘗到因我們的罪而帶來神的忿怒、棄絕的滋味。祂代替我們受審,為我們贖罪。『我們都如羊走迷……那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賽五十三6)無罪救主為我死,我眾罪惡得勾消。公義之神心滿足,因見主,赦我過犯。

挽回祭

現在我們真正談到基督教信仰的中心了,什麼可以說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如果將道成肉身比作聖所,那麼,贖罪就是至聖所了。由天堂的喜樂和福氣至骷髏地的痛苦和羞辱之間有一連串的步驟,假如道成肉身是一個最大的神跡,這神跡不過是這過程中的第一步而已(腓二5-8)。神的兒子所以成為人,就是為要流出自己的血,把自己成為一個完全、無瑕疵和十足的祭和供物,贖去全世界人類的罪惡;『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羅八32)這就是神的愛了(羅五5-8)。

約翰有一句偉大和榮耀的話,就是『神就是愛』,這句話常常被人誤解,以為神的愛只是一些小惠,可有可五。因此約翰解釋這句話的時候,強調救贖就是神愛最大的表現,乃是神特殊寶貴的恩賜。他說:『神差祂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祂得生,神愛我們得心,在此就顯明了。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祂的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壹四9-10)

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包含多重意義,若把它看作為我們的罪而獻上的祭,就是挽回祭(羅三25,約壹二2,四10,來二17),作用是抹掉我們在神眼前的罪,藉此止息神向我們所發刑罰的怒氣。因為修訂標準版(RSV)把羅馬書三章二十五節的挽回祭譯作expiation(補償,只是抵債,沒有挽回之意),不完全。因為挽回祭不單補償罪過,還使神、人和好,叫我們跟那位被人所觸怒了和神人隔絕了的神重修舊好(羅五9-11)。我們實在不應該任由神的怒氣降到我們這些罪人身上,而應高舉救主所成就的大功,就是拿和平代替忿怒。

十字架也是贖價,由於付出代價,就能救我們脫離捆綁和痛苦(弗一7,羅三24,啟五9,可十45)。因此是救贖,也是勝利,勝過一切惡勢力,這些惡勢力從前會使我們陷在罪中,遠離神,現在仍然有這種傾向(西二13-15)。我們若要全面了解真理,就必須從上面每一個角度去研究。

保羅說,神的兒子『愛我,為我舍己』,所以『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感謝神,我也有同感,你呢? 經文研讀十字架的意義 賽五十三羅三19-26 來十1-25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受難』二字(拉丁文passus)的完整意義是什麼?『神和人都給耶穌帶來痛苦』這句話有什麼意義?請解釋一下。耶穌基督的死和你的罪有什麼關係?

10 降在陰間

『死亡』一詞被視為一種『新禁忌』,今天一般有修養的人士,都不會在公眾場合提及這個名詞。可是,縱然人們不喜歡談論,卻是人們無法逃避的事情。人生必須面對的一件事實――不管你事情知不知道,或屆時疼痛與否,總有一天,生命必須中止。問題是,如果我的生命要中止了,我應該怎樣面對這死亡的事實呢?

基督徒的勝利

基督徒堅持聖經里的耶穌現今仍然活著,而且那些接受耶穌為主、救主和恩友的人,必定能夠從耶穌那裡得到一切人生問題的答案,包括死亡的答案在內。因為『耶穌領我們走過的地方,必定不會比祂自己從前所走過的黑暗』。耶穌親身嘗過死亡的滋味,亦已經勝過了死亡,所以當我們要去嘗試死亡的滋味時,祂就能扶持,帶領我們經過死亡而進到永生。沒有耶穌基督,死亡是『恐怖之王』;但有了耶穌基督,死亡的毒鉤――那傷害我們的權勢,就不再存在了。

有一位叫約翰彼士頓(John Preston)的清教人士很明白這個真理,所以當他彌留之際,人問他面對死亡,害怕不害怕,他低聲答道:『不,我只不過更換我的住處罷了,我的夥伴卻仍是祂。』他好像在說:我要離開我的朋友了,但我卻不會離開我的恩友,因為祂永遠不會離棄我。

這就是勝利,戰勝了死亡,也戰勝了死亡所帶來的恐懼。為了指出那條通往勝利的道路,使徒信經宣稱耶穌基督的復活前,先說祂『降在陰間』。雖然在主後四世紀前,這句話還未加入信經之內,以致一些教會忽略了這件事實。但我們現在已經明白,這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實。

陰間,不是地獄

英文的翻譯是不正確的,因為英文「Hell」(中文現今譯作『地獄』)一詞,自從英譯使徒信經成立以來,已經更改了這個字的意思。『陰間』的願意是指死人所到的地方,希臘文是Hades,希伯來文是Sheol。我們現在要討論這個字的意義。使徒信經重述彼得所引用的詩篇十六篇第十節說:『禰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修訂標準本RSV作Hades。屬正確;欽定本陰間作Hell)當耶穌復活時,這節經文就應驗了(徒二27-31);可是自從十七世紀以來,英文「Hell」(地獄)一詞,只解做不信神的人最後得報應的地方,而新約聖經里用來表達這個意思的字眼卻是「Gehenna」(希伯來文)。這個字才是現代英文得「Hell」。使徒信經所表達正確的意思是:耶穌不是進到地獄(Gehenna或Hell),而是降在陰間(Hades)。既是說,祂確實死了,而且從真實的死亡里復活過來。此外,我們是要解釋一些,『降生』一詞並不是指從巴勒斯坦的地面降到陰間下面,就如『復活』,也不是說耶穌好像廣場的升降機一樣,從地底下升回地面。用『降生』這個詞不過是要說明陰間是死亡的人的靈魂所拘留的地方。生命比地上更低級和卑*。因為在世上身體和靈魂互相結合,這才算是一個真正完整的人。

耶穌在陰間

『按著肉體說,祂被治死,按著靈性說,祂復活了。』(彼前三18)耶穌下到陰間,而聖經也簡略地告訴了我們,祂在那裡作些什麼事情。

第一,祂下到陰間,親自把這地方變成樂園,給那個悔改的強盜居住(路二十三43),有些人生前見過耶穌就相信了祂,耶穌也許同時把樂園賜給這樣的人,就如今天祂同樣對待那些在死前相信祂的人(腓一21-23,林後五6-8)。

第二,耶穌使舊約時代信徒之靈魂得到完全(來十二23,比較十一40),使他們脫離那素來拘禁著他們幽暗如坑否認陰間(詩八十八3-6、10-12),一同進入享受樂園的快樂。中世紀時代幻想的所謂『地獄劫』(harrowing of hell),就是以這一點未中心內容。

第三,彼得前書三章十九節說,祂曾經『傳道』(大概是宣布祂王國的成立和祂已經被認為世界的審判官)給那些在洪水以前行叛逆的,被囚禁的(靈)聽,這靈大概是指彼得後書二章四節所說犯了罪的天使,他們也是創世記六章一至四節里所說的『神的兒子們』。有些人根據這段經文說,所有在今生沒有聽過福音、或聽過而又拒絕的人,在來世也必定會再聽到福音。但彼得這裡所說的話,對這種臆測絲毫沒有保證。

耶穌曾經下到陰間,這件事情所以重要,不是因為上述的原因,而是因為我們現在可以面對死亡。使我們知道,我們再彌留時,並不孤單,耶穌已經先到達那裡,祂會一路帶領我度過。

經文研讀

基督徒對死亡的看法 腓一19-26 林後五1-10 提後四6-18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

聖經里的陰間(Hades)和地獄(Sheol或Gehenna)的意義是什麼?請加以分辨。我們怎樣知道耶穌基督曾經實實在在的經歷過死亡?它有什麼重要的意義?我們面對死亡的時候,有耶穌基督的同在與否有什麼分別?

11 第三日假設耶穌在十字架上死亡後,就永遠的死去,或跟蘇格拉底和孔子一樣流芳百世,留給我們美好的榜樣和教訓,不是足夠了嗎?你的看法怎樣?

耶穌的復活舉足輕重

足夠?似乎對什麼來說。對基督教信仰來說就決不足夠。假如耶穌死後沒有復活,基督教就要倒台。下面四點可以證明:第一, 保羅在歌林前書十五章十七節說:『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里。』第二, 我們也沒有復活的盼望了,惟有等待與耶穌一樣永遠死亡。第三, 如果耶穌不是已經復活,祂就不是在掌權,也不會第二次來到世界上,使徒信經里,列於『受難』、『埋葬』以後的一切字句都要刪去。第四, 基督教信仰不會像初期教會的信徒所相信的一樣,是與一位活生生的主,就是福音書所寫的耶穌相交。那時,福音書裡面所記載的耶穌只可以成為你心目中的英雄,但卻不能成為你的救主。

一個歷史事實

為要說明耶穌的復活是歷史事實,使徒信經實在去把日子算過——『第三日』。按古時的日子計演算法,主後約三十年,耶穌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那天算作第一天,直至第三天,在巴勒斯坦的首都耶路撒冷,耶穌復活過來,留下一個空的石堆,從此以後,死亡就給戰勝了!

我們能否肯定說這是真實的事呢?是真實的。我們有很充分證據。墳墓是空的,卻無人能夠拿出屍首。以後一個多月里,門徒經常意想不到便遇見復活的耶穌,而且還是一群人同時看見祂(最少兩個人,最多五百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所見的不能是幻覺。

那些門徒肯定自己所看到復活的基督不是幻覺,不但如此,他們雖然面對嘲笑、逼迫,甚至生命危險,仍然樂此不疲地宣講耶穌復活的事實。他們的行為,對當時流傳的一個惡意謠言,說門徒偷耶穌的屍體(太二八11——15),提出一個最有力的認識到信仰的實體。

慕爾教授(Prof. C.F.D.Moule)說得好:『假如我們不承認耶穌復活是歷史事實,就等於連拿撒勒人民曾經出現在歷史上的事實也否定了,但後者卻很明顯是記載於新約聖經里的。若真是這樣,我請問那些非基督徒的歷史家,我么應該用什麼東西去填補這兩個歷史上的空洞呢?』假如耶穌的復活不是客觀的歷史成因,也就不會有現在的歷史結果。

面對證據

有一位基督徒在一次公開辯論中,指出他那位懷疑的對手要具備比他自己更大的信心。他說:『面對證據,我不能相信耶穌沒有復活,而事實上,祂的確復活了!』真的,不信耶穌的復活比相信耶穌復活更困難,而且困難得多。你明白嗎?相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和復活的救主,和贊同那曾經懷疑過的多馬說『我的主、我的神』,實在是一種超越理性的行為。可是,當你面對證據的時候,人所做,唯一最合理的事情,就是這樣讚歎了。

耶穌復活有什麼意義?

耶穌的復活有什麼意義呢?一言以蔽之,證明自己是神的兒子(羅一4),證實祂的義(約十六10),顯示了祂勝過死亡(徒二24),保證信徒得蒙赦罪、稱義(林前十五17,羅四25),以及將來複活(林前十五18);並且使信徒過著復活的生活(羅六4)。奇妙極了!不錯,耶穌的復活,的卻給人帶空前最大的盼望。經文研讀耶穌的復活 約二十1——18 林前十五1——28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假如耶穌沒有復活,基督教信仰會有什麼不同?有什麼證據支持耶穌的復活?為什麼作者仍為相信耶穌的復活是『唯一最合理』?你贊同他的說法嗎?

12 祂升到天上

信經『祂升到天上』,是回應耶穌所說的『我要升上去』一句話(約二十17;比較約六62)。『到天上』一句是重述天使在耶穌升天時所說的『離開你們被接升天』這句話(徒一10)。但『天』是什麼呢?是指天空或是外太空呢?使徒信經是否說耶穌是第一位太空人呢?不,使徒信經和聖經說的是另一回事。

天是什麼意思?

聖經的『天』有三個意思:一,是指神那無限和自存的生命。根據這個意義,我們可以說,神是永遠居住在『天』上的即使地球不存在。二,指天使和人類分享神生命時的狀態,不論是今生淺嘗到的滋味,或是來生豐豐滿滿的飽嘗。根據這個意義,我們說基督徒一切的賞賜、財產和基業都是在『天上』的,而『天』就是基督徒最後盼望的總歸。三,是指天空,因為天空是在我們上面,是我們所認識的一切事物中,最接近『無限』的東西,所以象徵著神永恆的生命所佔據的時間和空間,就如彩虹象徵著神永恆的約一樣(創九8——17)。 

聖經和使徒信經宣稱,耶穌復活後四十天,祂以一種新穎但重要的方式升上天,就是升到上面講第二種意義的『天』去。『坐在全能的父右邊』的意思是,憑著父神的名義和全能統管萬有,為祂的子民謀求長遠的好處。『在神的右邊』,不是指天庭寶座實際位置的右邊,而是指帝王的權柄(參看徒二33以下,羅八34,弗一20,來一3、13,十12,十二2)。以弗所書四章十節說祂『遠升諸天之上』,是指祂恢復道成肉身以前,不受任何受造物拘限的生命;『要充滿萬有』,是指祂在任何地方都施行祂的王權;『升上』,表示祂已得到無比的尊容和能力。

升天

那麼,究竟耶穌當時升天實際的情況又是怎樣的一回事呢?當然並不表示祂變成了太空人,乃是要給門徒看一個神跡,正如祂變像時所作的。魯益斯(C.S.Lewis)給我們描寫當時的情況:『他們首先看到耶穌急促地垂直向上移動,然後看到一片模糊的光(大概就是聖經所說的雲),跟著就什麼都看不見了。』換句話說,耶穌被提到上文所講第三種意義的『天』上去,然後作王,直到末日的大審判。不過以親身上升的行動,讓門徒親眼見到。我們不要為此覺得奇怪,因為不論是往上升、向下移、向側移、漸漸模糊或徒然失蹤,耶穌總要透過其中一種方式被提的,那一種最能表達耶穌從此在榮耀中作王的就是最好的方式。耶穌升天所帶給我們的信息就是『救主耶穌作王』!

我們的心在天上

在主後一世紀,人都飽受社會的壓力而厭世,嚴肅的哲學家認為人類最佳的選擇就是自殺,可是當時的基督徒卻抱著滿懷堅定、快樂、活潑自然的人生觀。不管世界把他們壓逼成怎樣,他們仍然感覺自己凌駕世人之上,是當時的人產生深刻的印象。直至現在,只要基督徒真的活得像個基督徒,這情形依然存在。這種風氣的促成基於下面三個觀念:

第一, 這個世界是神的。世界確是由基督所統治,因為祂已經大大勝過管轄這世界的黑暗權勢。事實的顯明只是時間而已。神和撒旦的戰爭,就像一局棋賽,勝敗已定,只不過負方仍不肯放棄,又像末世時公然抵擋神的人,將被打敗而仍頻頻的猛烈反攻,結果仍註定失敗,中了勝利者的圈套以致全軍覆沒。因此有人希望把我們現在計算的立法A.D.(Anno Domini既『主後』)由主被釘十字架、復活和升天那一年算起,而不從耶穌出生的那一年算起(當然現在才這樣做似乎太遲),因為在那一年,耶穌才建立其它的主權,就如祂今天在宇宙中做主一樣。

第二, 有基督。就是在天上作王、為我們『代求』的主(羅八34,來七25),祂『顯在神面前』,作我們的『中保』(來九24,約壹二1),使我們能『蒙恩惠作……幫助』(來四16),並且因著神的愛而得蒙保守至永遠(好牧人得應許,約十27-29)。『代求』並不是求別人施捨得意思,而是指一位有權有勢得人為了他人得益處而作出干預的行動。真的,耶穌既是祭司、君王和挽回祭,因此祂在天上的地位本身已經足可為我們代求;單單使祂住在天上的事實,已經確保我們得著恩典和榮耀了。

一首十八世紀的短詩把這方面真理說得最清楚不過,讀來令人振奮:禰因愛舍性命,這乃我們認定,救主竟然愛我,原委卻難說明;但我確實知道,我倆同結一靈,主在將來顯現,我也定必同榮。

第三, 我們是神的子民。這是神所賜的經歷和知識。基督徒的靈命能夠隨時隨地與聖父和聖子作隱秘的交通,這種交往極為緊密,就是死亡也不能將它隔絕,因為那時,永遠的生命已經開始了。這是我在地上嘗到天上生活的滋味,每一位神的子民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到,原因是信徒都經歷過死――不是肉身的死,而是自我和精神(personl and psychic)上的死,而進到未來的生命里。『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西三3,比較二12,羅六3-4)。『當我們死……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弗二4)。

禱告書中關於升天的禱文是:『我們全心相信神的獨生子主耶穌基督已經升到天上。求主使我們的心與靈都一同升到天上,永遠與耶穌同在。』以上所提的三點,希望我們也能答道這個境界。

經文研讀升天的重要 徒一1-11 弗一15,二10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耶穌升到天上是什麼意思?祂返回什麼地位上去?耶穌基督現在做著些什麼事情?祂在天上的職事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13 祂必再來

使徒信經的中心,就是為耶穌基督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作見證:過去祂曾降生、受死、復活和升天,現在掌權,將來有一天,祂會再回來施行審判,就是審判活人和死人。聖經說:耶穌再來的時候,我們的肉身也會復活,並且會如使徒信經所說的,得到完全永恆的生命。那時,整個宇宙也將開始一個新秩序。大日子將要來臨了!(太二五14——46,約五25—29,羅八18—24,彼後三10——13,啟而是11至二十一4)

基督徒的盼望

以使徒信經的力量作為人生的保障,莫過於主再來這件事實了。今天人類普遍意志消沉,因為他們沒有盼望。他們看到前面的世界,不外事站著、經濟崩潰或是毫無生氣,總之生無可戀。共產與耶和華見證人利用建立天堂在人間為口號,吸引人來歸向他們。他們這樣做,一方面會帶來革命,另一方面會引致哈米吉多頓大戰。基督徒有一個超越上述兩者的盼望。對於這個盼望,本仁約翰塑造出來的堅固先生說:『我將來要望那裡去,這思想就像一塊火紅的炭藏在我心中。』使徒信經中『祂必快來』這句話,把這個盼望說得最我要。

有一種說法說:每一個基督徒離開世界的時候,耶穌就立即再來,可是使徒信經所說的時候,是指祂公開地再來,且是改造天地和審判全人類的那一天。那時,蒙悅納的基督徒,會因著他們忠心的事奉而得到『寶血買來的白白的賞賜』,叛逆的則被主拒絕,因為他們拒絕主在先。耶穌所施行的審判,稱為『公義的審判』(提後四8,羅二5——11),絕不會徇私旺發。

肯定和光榮

有人認為不會有世界末日這回事,但我們有神的話為證。況且,現今的科學家也鄭重地告訴我們,這世界絕對有可能給核子戰爭、人口爆炸或糧食短缺等災害所毀滅。雖然耶穌基督的再來並不是人所能構想出來的,但神的大能又何嘗不是超乎人的想像力呢!今天同時活在千萬人心靈里的耶穌,當然將來也能夠向復活的人顯現。我們不知道祂何時會再來(所以我們要當作準備),也不知道祂會怎樣再來(祂可以好像一個炸彈爆炸一樣,一霎那之間就來了)。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約一三2)。知道這些已經夠了!『主耶穌啊,我願禰來』(啟二十二20)。

為什麼失了色?

耶穌基督再來的信息使初期教會感到異常興奮,超過三百處的經文曾為這信息作見證,既平均十三節的經文就提起一次。可是現在對我們來說,這信息並沒有叫我們感到興奮,反叫我們感到煩惱!曾經一度用來形容聖靈的『使徒信經里的灰姑娘』(Cinderella of the Creed)這一句話(編者按:意指信經里有關聖靈的問題從未受人注意,最近忽然受人注意起來),現在用來形容耶穌的再來貼切的多。為什麼耶穌再來的真理會變的這樣暗晦不明呢?看來有四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 這是一個反動的時代,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人們不斷鑽研聖經中的預言,反為使人變的疏於禱告,對教會產生消極態度。對基督再來的先兆和日期的不斷研究的風氣,和隨之引發而起的教條主義,使不妥當的(他們忽視了可十三32及徒一7的教訓),並且令人對這個真理產生誤解。

第二, 這是一個懷疑的時代,人們既然對耶穌基督親身復活、升天產生懷疑,當然也對基督的再來產生極大的疑惑。

第三, 這是一個畏縮的時代,現在的基督徒,一方面批判西方教會以外物質為上的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卻不能放棄那吸引著他們的『今生的物質』。因為他們一旦這樣做,教外人士便會職責他們漠視社會和經濟正義。故此,人們變貶低了耶穌將來要結束這世代,和這個盼望的價值。

第四, 這是一個貪慕世界的時代,起碼西方富裕的基督徒是如此。我們越來越少想及基督顯現時所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東西,因為我們的思想正越來越被今生的享樂所吸引。沒有人願意受逼迫或遭遇貧窮,但誰能否認,這些事不會給我們帶來益處的呢?

以上四點都是病態和無價值的觀念,求神使我們能超越它的

要預備

『要預備』,主對門徒說:『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太二十四44)究竟人要怎樣預備,保持不鬆懈呢?就是把與神與人的關係採取『即席記帳』方式,像耶穌告訴我們,有一天的生活,就過一天的生活好了(太六34);此外,正如凱恩主教(Bishop T.Ken,1637-1711,英聖詩作家)一首詩歌中的勸告:『把每一天視作禰最後的一天來生活。』未來的生活工作不妨計劃得長遠些,但心靈上卻要準備隨時都可離去,我們每天得的生活都要有這種靈性上的操練。當主再來時,祂應該看到祂的子民正在為教會復興而祈禱,為全球的福音工作而計劃,卻同時已經預備好離開了。既然童軍也可以在日常發生的每一件事上做到他們的口號所說的『作好準備』,為什麼基督徒在面對基督再來的事情上,對這件功課學得那樣緩慢呢?

經文研讀

基督徒對基督再來的看法 路十二35-48 帖前四13-五11 彼後三思想和討論的問題為什麼耶穌基督再來是基督徒盼望的原因?基督再來時,祂會怎樣做?你會作何反應?關於耶穌再來,有那方面是聖經沒有告訴我們的?你認為神為什麼講這些事情保守秘密?

14 我信聖靈

『靈』(ghost)本來的意思,是指人裡面有一種精神力量。相信『靈』,用現代的語 ,就是信一種有位格的力量,離開人的軀體時,仍然可以活動。根據這種解釋,『靈』(英文spirit)字,和英文「ghost」,意義相同。英文聖經中,用ghost而不用spirit是十分對的。因為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靈字』(ruach,pneuma),本來是風的意思,卻用來解作人和神的一種有位格的力量。可是,現在「ghost」這個字,已經解作鬼,或指一些恐怖的、嚇人的東西。因此,我們最好稱神的第三個位格為『聖靈』(Holy Spirit)了。使徒信經第三段的開頭說:『我信聖靈。』信經從聖父的創造工作和聖子的拯救工作,進而談到聖靈的再造工作。因此,人在基督里,和透過基督,才真正被改造成為新人。我們今天有教會(新社團)、(新關係)、復活(新存在)和永生(新實現),但在這些之間,人必須先信靠聖靈本身。

基督的靈

聖靈是神聖的、自主的位格,是神命令的執行者。祂執行些什麼工作呢?對象又是誰呢?錯誤的觀念往往在這裡產生。許多基督徒及教外人士都將一些神秘的現象或藝術靈感與聖靈拉在一起,有些人想到聖靈,就立即聯想起基督徒奇異的歷史,例如感到很興奮、見異像、得啟示、說方言和神跡治病等。其實這些不過是聖靈次要的工作而已。

舊約聖經把聖靈和創造連在一起,神的創造(創異一2)和人的創作(出三十一1——6)都有聖靈的參與,又與神的發言人同在(賽六十一1,尼西亞信經稱為聖靈藉著先知講話),聖靈又成為祂僕人的裝備,使他們有力量去辦事(例如士師、帝王等,士十三25,十四19,賽十一2,亞四6),喚起個人和教會追求的心(詩五十一11,結三十六26,三十七1——14,亞十二10)。新約聖經中,我們看出,上述的例子都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就是聖靈與聖父聖子的工作性質不同,是另一個有位格的動力,又稱為基督的靈(羅八9,彼前一11)。

更正確了解新約聖經怎樣看聖靈的工作,就必須看聖靈工作目的與聖父的工作目的是否完全相同,即是說,有沒有使聖子得著榮耀和頌讚。因此——

第一, 從聖子『由聖靈感孕』開始,聖靈就一直服事著祂,一生都是這樣。耶穌受洗時,像鴿子降在祂身上,表明耶穌不但是賜聖靈的神,而本身也被聖靈充滿(;路四1,參14、18)。耶穌也是『藉著永遠的靈』把自己獻上,為我們贖罪(來九14)。

第二, 聖靈成了耶穌的差役,就是『另一位保惠師』(幫助者、支持者、辯護者、鼓勵者)。聖靈透過福音把耶穌介紹給我們,藉信心把我們與耶穌連在一起,又住在我們裡面,使我們長出『聖靈的果子』,改變我們成為『耶穌的形狀』(加五22,林後三18)。

『祂要榮耀我(不是聖靈自己),因為祂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約十六14)耶穌的話顯明了聖靈自我隱藏的性格。聖靈的工作就是單單高舉耶穌基督,所以我們看不到的不是聖靈,而是基督。如果我們肯安靜,用信心的耳朵去聽這聲音,聖靈就好像站在我們背後,一面叫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耶穌的身上,一面又不停地催促著我們說:到祂那裡去,跟祂交個朋友吧。終於我么付諸行動,從此就開始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了。

見證和職事

聖靈是見證人,也是牧師,因為祂是第一位說服我們相信福音書中的耶穌,即新約聖靈里的基督,是的確存在的,而且是為拯救人類而來。第二,祂向我們保證,我們信了耶穌之後,就成為神的兒女和基督的後嗣(羅八16)。第三,祂感動我們為耶穌基督作見證,聖靈也是為基督向我們作見證,叫我們去相信基督(約十五26)。聖靈所見證的果效,並不是一些私人的啟示或一些素來不為人所知的事情,而是要人領悟神公開向人所作的見證;這些見證早已記載在聖經里,只是未有人留意罷了。保羅所說『照明你們心中的眼睛』(弗一18)就是指聖靈的工作。第三、聖靈將一種或多種恩賜分給每一個基督徒(恩賜就是服事神和人的時候,把耶穌基督表彰出來的能力),使他們在教會(基督的身體中),互相配搭,彼此服事(林前十二4——7,弗四11——16)。這種多重的職事,是耶穌透過我們的手、腳和口,使祂自己在天上的職事伸延到地上來。人得著聖靈的恩賜,應該要進一步事奉耶穌基督和榮耀祂,惟有這樣,耶穌基督才能繼續完成祂為世人所作的工。

聖靈的記號

那麼,當那位在基督里自我隱藏的聖靈,祂作工時有什麼記號呢?首先不會是神秘興奮的感覺,也不是異像或所謂啟示,不是神醫,不是說方言或表面化的神跡,因為撒但也可以利用我們的身心,和我們墮落的本性,行出上述相同的異能(帖後二9,西二18)。唯一可靠的記號,就是有人承認聖經里的基督,信靠祂,因著祂所賜下的恩典而愛祂,為著祂本身的榮耀而事奉祂, 同時,信徒實實在在的遠離罪惡,過著聖潔的生活,活出基督形象的生活(林前十二3,林後三17)。我們若要認定『靈恩派』和『基督教科學會』的教義是否合乎真理(當然,可能得到兩個完全相反的結論也說不定),就必須要靠這些作為標準。

因此,當我這基督徒說『我信聖靈』的時候,我的意思應該包括下列幾點:第一,我相信我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與那位又真又活的、新約聖經里的基督互相交通,祂是我透過聖靈所尋找到的。第二,我願意完全敞開我的心靈,讓聖靈帶領,使我獲得基督應有的知識,過著順服的生活,事奉神,希望聖靈每天都這樣帶領我。第三,我感謝聖靈,因為祂保證我成為神的兒女和神的後嗣。真的,相信聖靈實在是一件榮耀的事情!

經文研讀聖靈的職事 約七37-39,十四15-26,十六7-15 羅八1-17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聖靈的工作,與聖父、聖子的工作有什麼分別?作為『耶穌基督的使者』,聖靈做些什麼工作?如果一個人自稱是基督徒,卻又懷疑自己是否經歷過聖靈的工作,你會怎樣向他解釋?

15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使徒信經之所以先提出相信聖靈,然後才論到教會及個人的得救問題(赦免。復活、永生),其實正切合嚴謹的神學邏輯。雖然聖父聖子愛教會,而且聖子更教會技術過來,但真正藉著賜信心給人而創造教會的確實聖靈。藉著教會的聖工和肢體相交,人享受到救恩之樂。

很不幸,就在這裡產生意見分歧。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同樣宣讀使徒信經,但卻各走異路。什麼緣故呢?基本上是因為對『我信聖而公之教會』這句話的解釋不同。這裡所指的『教會』根據尼西亞信經,是指『一個聖潔、大公的使徒教會』。

天主教與基督教對壘

天主教的教義認為,基督的教會是一個組織的團體,維繫著一群受洗的信徒,他們與教皇相通,並且接受神職人員的教導和統治。教會是聖潔的,因為教會產生聖人,而且教會不會犯嚴重的罪;教會是大公的,因為它是普世性的,隨時願意接納相信的人;教會也是建於使徒根基上,因為教會神職的編製(ministerial oeder,即聖秩)都是由使徒傳下來的;而教會的信仰(包括與聖經無關的教義,如聖母無原罪成胎、聖母升天、彌撒祭和教皇無誤等)也是從使徒的信仰的基礎穩健地成長出來。至於其他不屬天主教的教會的團體,不管如何酷似教會,也絕不能被承認是教會的一部分)

基督教卻從聖經的立場反對上面的看法。根據聖經,教會是普世信徒所組成的団契,教會的元首就是基督;教會是聖潔的,因為教會是分別為聖獻給神的(雖然教會也難免會犯罪);教會是大公的,因為教會包羅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教會是建於使徒根基上的,因為教會保存了純粹而毫無摻雜的使徒教訓。至於教皇、神職制度和聖經以外的教義,非但不值得保留,並且還歪曲了真理。假如天主教真正是教會(它是不是教會這一點,改革宗人士對它仍產生懷疑),就應除掉了上述多餘的教義,而不是天主教必須具備上述多餘的教義,才成為真正教會。這裡還要特別指出一點,惟有神透過聖經所說的話才是無誤的,而教會或任何神職人員不能擁有這種特權。教會內信徒所實行的教訓,或教會所頒布的教訓,都必須以英國教會規章(Anglican Article)第二十章『寫下來的神的話語』(God』s Word Written)一條所規定來公開訂正。

有些基督徒抓著使徒信經『聖而公之教會』與『聖徒相通』兩句話,當為使徒信經對教會所下的定義,即是說,教會就是基督徒與基督徒互相交接的生活,只此而已,不須計較任何神職階級。不過,一般來說,這句話的解釋應為教會在基督里的真正合一(來十二22——24),和在地上的爭戰終必得勝。或者,這句話的原意指屬靈的事情上相通(如讀經、聖禮、崇拜和祈禱等),同時也強調一個事實:在教會內,人們卻能分享神的生命。另一方面,不管這句話是怎樣解釋,聖經明顯告訴我們,從『屬靈』的角度來看,教會縱然沒有組織,也仍然可以自成団契。

新約

新約聖經與更正教的看法互相一致的事實似乎無可置辯的了。(辯論的主題反為是新約聖經是否最高的權威!)教會有三重意義:它是父神的家,是聖子耶穌基督的身體,也是聖靈的殿(居所);只要教會遵行聖禮和具備事奉所應有的辨別眼光,就不必堅持任何組織上的規條。教會事蒙神救贖、由已受洗的人所組成的一個超自然的團體,他們一面感謝基督昔日降生,另一方面又盼望祂再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基督事我們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里』(西三3、4),這就是教會現今的光景和未來的盼望。聖禮也說明上述的盼望:洗禮預告將來的復活,聖餐預告將來的參加『羔羊的婚宴』(啟十九9)。

就目前來說,一切教會,不說別的,就拿哥林多、歌羅西、加拉太和帖撒羅尼迦的教會為例吧,都不免在信仰和道德上犯錯誤,所以需要聖靈透過神的話語在各方面不斷地更正和改革,如知識方面、敬虔方面、組織結構和崇拜儀式方面等。自十七、十八世紀開始的福音派神學復興,和現今興起的『靈恩運動』提醒我們,天主教和基督教爭論真理教義之際,卻漸漸忽略一件事情,就是讓聖靈作主,讓祂隨時引導。此外,沒有秩序但卻朝氣勃勃的教會,總比秩序井然但卻死氣沉沉的教會好得多。

地方教會

教會的狀況如何,可以從地方教會的表現看出來。每個地方教會都是普世性教會所結出來明顯的果子。普世性的教會就是蒙選召出來謙卑地事奉神和服事人的教會,為著將來榮耀的盼望,不惜受人藐視。每個地方教會都應該是聖靈所充滿,敬拜神、作見證、真誠地愛護信徒和非信徒、自足,自存之外,還要不斷增長,因為地方教會就是神在奪回這叛逆的世代時所用的攻擊性的武器。你的教會的情況如何?

經文研讀教會的本質和目的 彼前二弗二11至四16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羅馬天主教和基督教對新約的聖經的運用有什麼不同?這些不同之處怎樣影響兩者對教會的認識?作者給『聖徒相通』所下的定義時什麼?你贊成他的說法嗎?為什麼?對普世性的教會來說,地方教會有何功用?

16 我信罪的赦免

什麼是罪?惠斯敏特教義小問答說:『罪是不遵行或違反神的律法。』它回應了約翰一書三章四節所說的『違背律法就是罪。』罪還包括其他方面。從神是律法頒布者的角度來看,罪就是違背律法,從神是掌權者的角度來看,罪就是叛逆;從神是造物主的角度來看,罪就是犯錯;從神是至聖者的角度來看,罪就是不潔。罪從我們生活的各方面玷污著我們每一個人。除了耶穌基督外,沒有一個人能逃避罪的殘害。我們的慾望有罪,動作有罪、動機有罪,行為也有罪。怪不得英國教會的禱告書教我們要這樣說:『我們過分隨從自己心中的方法慾望,……應做的事情,我們沒有做;不應做的事情,我們卻做了,所以,(靈性上)我們是生病的人』。

在神的眼中,人人都犯了罪,因為神的『眼目清潔,不看邪僻』(哈一13)。可是,我們覺得,人生就像個道德上的地雷陣,我們越想逃避罪,就越發踏著一個不應踏的位置,可是那時悔之以晚,我們早已被炸得粉碎,一次失足,把以前對神、人的愛心,全部一筆勾銷!結果『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羅一18)。

既重要又真實

赦免是人際間一種寬恕行為,就是與那些曾經反對你,傷害你和得罪你的人重修舊好。赦免是慈悲的(對犯錯者表示寬大,卻不用他報答),赦免是創新的(與人重修舊好),我們不得不承認,赦免是一種代價極大的行動。神赦免人的罪就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愛的表現,因為神為愛世人,就在十字架上付出代價,使人能夠與祂和好。

假如我們的罪得不到赦免的話,我們會淪落到什麼光景呢?最普遍的現象就是良心敗壞,無可改造,這良心永遠與你在一起。你越反省,就越感覺自己虧負別人,也虧負了神。你的罪得不到赦免,你就無法享有平安。敗壞了的良心一旦發揮最大的殺傷力時,可以假借神的名義把你撕得粉碎。它簡直就是地獄。

馬丁路德見解獨到

有一個被罪困擾的人寫信請教馬丁路德,這位一度被同樣難題所纏繞的宗教改革家回答說:『要好好認識基督和祂的十字架。嘗試一邊歌頌祂,一邊對祂說:主耶穌,禰時我的義,而我是禰的罪,禰將來本來屬於我的東西放在禰自己身上,卻把本來屬於禰的東西賜給我,禰取了禰本來不該站的地位,好叫我能站在我本來不配站的地位』。試將這話與保羅所說的比較一下:『神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五21)只要憑信心與這位活著的主耶穌連在一起,就可以成就那偉大的交換行動。因著主耶穌的代死,神就稱你為義,塗抹你的罪。這就是稱義,赦罪和平安。

保羅在羅馬書和加拉太書所說的,以及後來的宗教改革人士所談論的,都注重稱義問題勝於赦罪問題。因為稱義超越赦罪。稱義不單是將過去一筆勾銷,還兼有接納、和賦予一個義人地位的意思。再者,稱義是一種終極性行動,神作出這個決定之後就不再反悔。稱義是一個永久的卻據,而現今的赦罪,乃是暫時的容忍而已。所以得稱義比蒙赦罪更有福,因為在神的審判台前當庭獲釋和恢復地位。

單憑信心

從前天主教徒不相信稱義是立時生效的(可能現在沒有把時間分得那麼清楚),他們也不明白基督的義(既托普雷狄Toplady所說的『救主的順服和寶血』)是罪人稱義唯一的條件,他們更不了解人所要做的,就是不再努力去賺取義,因為義是神白白賜給我們的禮物,我們只管接受好了。天主教堅持聖禮、善工和煉獄,都是使人蒙神悅納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可是宗教改革人士所傳的道理,一如保羅所說的認為完全的悅納是立時生效而不是漸進的。他們說,單憑信心就可以了。

為什麼單憑信心呢?因為惟有基督的義是寬恕罪和賜平安的根據,而基督和祂的恩賜也是惟有憑信心才能得到。真正的信心不單只是相信神的真理而已,也表示自己信靠耶穌基督,和接受祂賜給我們的東西,並且為所得的歡呼。

你已經憑信心得到神所賜赦罪的恩典嗎?很多人都錯過這恩典。保羅說,猶太人就已經錯過了。他們的悲劇就是,為要得神悅納,他們就給自己製造義(即是不憑相信耶穌基督去接受神赦罪和稱義之恩,參看羅十2)。更可悲的,我們這些罪人,就是群徹頭徹尾的自以為義的人,常常寬容自己的錯失,不承認犯過任何大過,以為神或人都不能入我們的罪。所以我們拿出信心之前,必須拒絕自己這種敗壞的本性。求神幫助我們在一生中不再重演猶太人的悲劇。

經文研讀不靠功德,單憑相信耶穌基督而稱義 ;羅五,十1-13 加二15至三29 腓三4——16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什麼是赦罪?在人際關係中寬恕的行動是對獲寬恕的人做了些什麼?馬丁路德說:『禰取了禰本來不該站的地位,好叫我能夠站在我本來不配站的地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單憑信心才可蒙赦罪?

17 我信身體復活

死亡是無可避免的,聖經也沒有把死亡視作朋友,乃當它是毀滅者。一旦我的肉體與靈魂分離了,剩下不過是影子而已。肉身是我這個人的一部分,是表達自我的工具。沒有肉身,就失去一切工作,活動與人交往的能力。試拿一個百分之百健全的人和一個癱瘓的人來互相比較,再拿這個癱瘓的人和一個根本沒有軀體的人來比較一下,你就會明白我所說的。癱瘓的人固然不能做什麼,但一個沒有軀體的人所能做的卻比他還要少。因此,死亡不是使我們無法存在下去,乃是叫我們的存在完全失去意義及毀滅凈盡。

面對死亡

死亡是人類的基本難題,因為假如人死後真的一了白了,那麼,今生的一切變得毫無意義,大可自我放縱的生活。『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林前十五32)。任何宗教或哲學理論,如果不能解決死亡的問題,對人類都無價值。

基督教就在這裡顯出它獨特之處,世界上一切的信仰和主義中,只有基督教視死亡為戰敗者,因為基督教信仰是一種有歷史事實根據的盼望――耶穌的肉身從墳墓里復活過來,現今永遠在天上活著。祂再來時,既歷史停頓、世界終結的時候,會『將我們這卑*的身體改變形狀,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腓三21,約壹三2)。這是一切已經在基督里死了的人的盼望,也是一切在耶穌再來時還在世上活著的基督徒的盼望,因為『時候要到,凡在墳墓里的人,都要聽見祂(耶穌)的聲音,就出來,行善的復活得生』(約五28)。肉身的復活是指整個人的復活,不是局限於個人的一部分,永遠與神在一起,為神過一個活潑的新生。

新的身體

信徒復活時,神給他的不是一個稍微改良的肉身,而是新造的人才配有的一個新軀體,到這個階段,神才真正完成了祂的救贖。神早已更新了人的內心,卻在這時再給人配上新軀體。這新的身體與舊的身體有關,但卻絕不相同。就如一棵植物與種籽有關,卻不是種籽一樣。人現在的肉身,好像一輛老爺車,儘管得到完善的保養,還是走得不如理想,棄之覺得可惜。可是新的身體卻像一輛勞斯萊斯完美,中用,極受我主欣賞。

毫無疑問,你和我一樣,都愛惜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是你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你卻因身體的限制另你感到極之苦惱。人人都有這樣經驗。可是,我們要知道,神賜給我們這個二等的肉身,其實是為我們將來要擁有更美好的身體作準備。正如魯益斯有一次說過,別人給你劣馬,是要你先學好策騎的技術,然後才配駕跳躍奔騰的良駒。

靈魂和身體

使徒信經之所以說靈魂和身體都同時復活,大概是要駁斥那些說人唯一的盼望就是靈魂不滅。這種說法在主後三百年間很流行,現今還有人持這種說法。主張這種說法的人認為,靈魂脫離了肉身是最好的。有一句話概括了這種說法:『肉身是墳墓。』其實他們對物質和對人都看錯了。我們認為物質是神所造的,是好善和揚善的,人的靈魂不尊貴,不能硬說是因為那個臭皮囊犯罪的結果,人的肉身是個心理和生理合併的單元,人道德本相會由外在行為直接顯露出來。罪所引起絮亂的結果,可以從我們的肉慾就看出來,不用看別的,但是我們的肉慾也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為這種慾望所引致的任何外在表現負起道德上的責任。聖經里關於審判的教義是『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五10)。

與基督相似

神應許過,有一天我們的肉身將『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腓三20),讓我們反問自己一句:我們是否忠心、歡歡喜喜地盼望著將來這個應許會實現,就是我們的身體變成酷似基督呢(約壹三2)?

第二章 加入教會――洗禮和歸正第二章 加入教會――洗禮和歸正 前言

雙重影像,像重疊曝光的照片一樣,令人看的不舒服。本應只看到一個影像的,但卻看到了兩個,而且兩個影像還同時存在,互相干擾,以致整幅圖畫都顯得模糊不清,十分麻煩。患散光的人也是這樣,什麼也看不清楚,所以不敢駕駛汽車。一張重疊了的照片等於叫兩張照片都作廢。

我們對基督徒起初生活的看法,有很多地方也好像患了散光或一幀重疊了曝光的照片。我們的思想好像分裂了似的,一方面說基督徒接受洗禮而加入教會,甚至許多人還在嬰兒的時候就已經受了洗加入教會。另一方面又說人在信主之時刻,就是接受耶穌基督作自己的救主和生命的主的時候,才能成為基督徒。可是這些事是人長大後才經歷道的。如果我們把上述兩件事連在一起的時候,就像見到一幅重疊了曝光的照片。看到兩幅圖畫,但都模糊不清。它們互相干擾,以致根本無法好好地去欣賞其中任何一幅。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分裂的思想呢?這是敬虔主義和非敬虔主義在兩個世紀以來所遺留下來的後遺症。敬虔主義強調真真正正相信,而認為洗禮只不過是儀式,對得救並無實際幫助。非敬虔主義者卻提出異議,認為這些『歸正派』(Conversionism)不重視整體教會生命蒙恩的客觀事實,同時也漠視了入教儀式。主張嬰兒受洗的人為了表示同樣維護歸正的真理,解釋說,洗禮在某種一樣下所表達重生的真理,與信徒信主後所得著的重生是有分別的。洗禮派人士卻認為真正的水禮(與靈洗派Spirit-baptism相對)才是信徒對恩典作出回應的一種見證,而不是神向人施恩的一種記錄或媒介。就因為這樣,人便將神所連在一起的事情分開來看了。

以下說明一個事實:假如我們不把注意力集中在『成為基督徒』這件事情上,我們就無法給『加入教會』這儀式找出合乎聖經真理的意義;反過來做,也是不行。當你集中注意基督徒怎樣按著當走的路,和付上當付的代價去歸正和奉獻自己的時候,你就會不偏不倚地去衡量洗禮的意義了。洗禮和歸正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兩樣東西,乃像音樂里的高、低音,缺少任何一方,就不全面,必須兩者具備,才可聽到和諧的樂音。

1.主的命令

洗禮一向是教會的入教儀式,現在仍然沒有改變。不錯,但究竟洗禮是什麼?洗禮又怎樣重要呢?

洗禮是一種與水和說話有關的行為,藉著倒水,瀝水或浸水的動作,受洗者會有頃刻的時間被放置水裡,然後再『從下邊』被帶上來。希臘文baptizo本來的意義是『沾、蘸』,這種動作代表洗滌和一個新的開始。至於儀式進行時所說的話,就是:『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意思是,受洗人已經屬於三一真神,而他又已經將自己奉獻給這位神的了。

為什麼要受洗?

其他宗教也有洗禮的儀式,他們認為,這儀式能改變人的內在境況,所以十分重視。但基督教卻認為,神悅納人的改變,是在乎人的信心。不單只信心,還要透過耶穌基督,忠心將自己奉獻給神。這種改變不是靠某些特殊的禮儀才能達致的,因為這種改變的產生根本不需要依賴任何禮儀。『臨急報佛腳』之類的儀式固然不必要,如果我們的內心反對神和否認神,就算行什麼儀式,也都無法救助我們明白了。使徒一方面為信徒施洗,一方面卻堅持惟有信心才能拯救人――『當信主耶穌,你……必得救。』(徒十六14,參看29-30)

這樣,我們既然信了主得救,為什麼教會還要我們受洗呢?為什麼不與貴格派(Quakers)和救世軍(Salvationists)看齊,索性放棄洗禮呢?只要我們回想一下那加利利人耶穌的生平,答案救會迎刃而解。

耶穌基督

耶穌是誰?試讀讀四卷福音書吧!首三卷福音書說祂是神,也是人。祂是神所應許從大衛而生的君王(馬太),是預言受苦的僕人(馬可),是被聖靈充滿的傳道者,為人打通天堂的道路(路加),約翰卻寫出祂是神的獨生兒子,是那永恆的『道』,祂成為人卻沒有貶低自己的神性,把生命賜給信靠祂的人。其次,再讀讀書信,看保羅怎樣詳細記述耶穌為神兒子的身份(西一13-20),贖罪的死(羅三21-26,五6—11,林後五14-21),祂的復活(林前十五1-20),現今掌權(腓二5-11,林前十五24-28),和祂必然再來(帖前四13至五11)。又留意希伯來書如何說耶穌同時是神的兒子,亞伯拉罕的後裔,是使者,大祭祀,是獻祭者,也是贖我們罪過的祭牲。然後又看使徒行傳怎樣講述因耶穌是救主而被尊為主宰,啟示錄又怎樣歡樂地慶祝祂快要帶來的凱旋。把以上的一切集合起來看看,你就知道耶穌是誰了。

那麼,對我們來說,祂究竟又是誰呢?祂是我們的主,呼召我們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祂,終身侍奉神;祂是我們的嚮導和恩友,引領和扶持我們走今生的路程,我們今世生命完結時,祂會帶我們一同去分享祂的榮耀;祂也是我們所愛的主,祂叫我們首先向祂盡忠。如祂所說,假如我們愛祂,我們救會遵守祂的命令(約十四15)。

為要討祂喜悅

為要討祂喜悅就是這樣,我們的問題就得解答了!因為受洗是耶穌的命令。祂差遣跟從祂的人去使萬民做祂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明給他們施洗(太二十八19)。一間不給人施洗的教會,和一個不接受洗禮的基督徒都同樣抵觸了上述的命令。因此,洗禮的最基本意義,就是要討我們的主耶穌的喜悅。

經文研讀

洗禮 徒八26-39 十30-48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

希臘文baptizo告訴我們洗禮有什麼意義?信心和洗禮儀式之間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基督徒要受洗

2.象徵

有一本自傳這樣開始:『我是生於某月某日(是人告訴我的),……』對我的洗禮,我也應該這樣說,因為我經歷過洗禮之後,就是一個新生的嬰兒,希望你的經歷也是這樣。自從第四世紀以來(有些人認為還要早,意見不一),大多數的基督徒都是在嬰兒時期就接受洗禮,所以他們只好相信自己已經受洗過了。假如你是第一世紀的基督徒,或者是一位浸信會的會友,在十多歲以後才受洗的話,當然可以清楚記得自己的洗禮,但記得與否是無關重要的。不過我們是在什麼時候受洗,總是過去了的事情。我們若明了洗禮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就不會單看洗禮為過去的事情,而明白到這禮儀是一個具有實意的象徵,是個帶著信息的表現。這個信息,就是奧古斯丁所說的:從神來,可以看得到的話。

信息

洗禮的意義是怎樣來的呢?是保羅把洗禮看作人對神的呼召的回應,羅馬書六章一至十四節說到,我們既已受洗,就與基督同埋葬、同復活,所以就不能再活在罪惡里。歌羅西書二章八節十三章十七節又說:因為我們已經在洗禮時與基督徒同埋葬,同復活,所以就不能再錯誤地走進基督以外,屬世的自然宗教里,跟它們的律法主義、迷信有分。我們要讓基督那超自然的、復活的生命在我們裡面表彰出來,除去我們的惡習,把我們雕琢成一個酷似基督的新人。

保羅的意思就是,如果像剛說過的那樣去生活,穩固地與活著的基督聯繫著,藉著十字架將罪惡完全除滅,才是基督徒。同時,保羅認為洗禮能夠把上述的一切象徵出來:一方面是神所作的更生(我們與耶穌一同釘十字架和一同復活),另一方面是我們自己的悔改(從今活出新生命)。

有些人會感到惘然。他們覺得保羅在別處堅持著人只要相信耶穌基督便能稱義和得救,而且舍此別無他法(羅三27-30,加二15,弗二8,腓三4-9),但這裡卻說洗禮的儀式會叫人得救。其實這不過是我們誤解,以下的論據可以證明。

一, 保羅寫給第一代基督徒是信主後立即接受洗禮的,這是新約時代的習慣,所以他們的觀念中,信主受洗是連在一起的,不過是成為基督徒這事實的兩面觀而已。

二, 保羅在這樣的背景下,提醒他們,讓他們明白,救恩不是在洗禮時生效的,乃是相信耶穌生效的。沒有信心,洗禮也無用。『你們即受洗……就與祂(基督)一同復活,都因信……』(西二12)。有一種流行的迷信觀念,不是出自教會的傳統――就是更正教、天主教或希臘東正教都沒有,卻被一些比別人更明了宗教底蘊的神職人員所鼓吹的,就是以為人應相信耶穌而不相信,但受了洗,就可以得救;但真心相信的人 ,如不受洗,卻不得救。

三, 對保羅和其他新約聖經的作者來說,信主和受洗的關係就像承繼皇位和接受加冕的關係一樣。本來已擁有的王權,藉著公開的儀式宣布出來,並且獲得確立,人民為此大事慶祝,而執政者也可正式發司號令了。伊麗沙伯女皇二世登基『成為』女皇也時同一個意思。

四, 保羅從沒有說洗禮本身是得救的保證(這是決不可能的,試看行邪術的西門,徒八13-24。)我們已經說過,保羅只把洗禮看為從神而來的象徵,為要叫信徒知道,他們蒙召過的、奉獻所過的、享有特權所過的,和得著能力所過的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活。

靠著你的洗禮過活

馬丁路得經常受試探,當他正想懷疑神的愛,在絕望中要放縱自己的時候,就會對自己說一句話來堅固自己:『Baptizatus sum(我已經受洗了)。』就這樣,他再次認定神對他的恩召是實在的,因此他必須要堅定不移。他已經明白到洗禮的真諦了,我們呢?

經文研讀洗禮象徵救恩 西二8至三4 羅六1-14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

洗禮使基督徒看見自己一些什麼?洗禮和救恩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馬丁路得認定自己已受洗就重獲卻據? 3 關乎好消息的聖禮

好像睡了很久之後,我醒過來。睜開眼睛,卻是一片黑暗。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似乎是孤零零的一個人,況且腳下是凹凸不平和滑溜溜。我感覺寸步難移,因為我伸手不見五指。也許我不必走開,但又怎能老是呆在這裡呢?一切都是無意義的。無計可施令我感到苦惱、渺小、軟弱和恐慌,但在遠處似乎傳來一個聲音,說:『來,這裡有光。』雖然我不能確定聲音是從哪一個方向傳過來,向著那歌聲音摸索過去。

黑暗裡的聲音

今天,成年後才信主的人非常多,不少現在已成為基督徒的成年人,在剛剛開始走這條天路之時,都經驗過以上所描寫的情況。聖經所啟示的基督教信仰的起點正正是一個黑暗裡發出的聲音,也就是神向那些困在幽暗裡的人呼召。這聲音也是一句話語,雖然人或會認為耳熟能詳。除非他明白到自己靈里的黑暗、孤單和沮喪,否則這句話對他永遠都是似懂非懂而已。聖靈是讓成年人先明白他們自己的光景,然後才使他們聽懂神的話語。

『神的道』(道既是話語),是同時指耶穌基督和聖經里的話,因為兩者都將神的心意啟示出來,但新約聖經里的『神的道』,通常是指福音而說的。福音就是好消息(這是『福音』的本意),是關乎神的愛臨到失喪者的一個好消息,也是神自己向我們這個即昏暗又混亂的良知所說的話語。

離開黑暗

在福音里,神說些什麼?祂宣布送給人一份前所未有令人驚奇的禮物,祂把人從違抗祂的叛逆行為中完全拯救出來,這就是救恩。人的叛逆行為,就是一切的過犯、痛苦和沮喪的根源,聖經則稱之為罪。祂應許賜給人永恆的新生命,赦免他們的罪過,賜給他們平安和勝過罪惡的能力,還指示他們喜樂的人生目標。只要我們謙卑下來,不憑己力去賺取這些恩典,而是白白的去接受就可以了。

神怎能夠把生命賜給人呢?透過耶穌的死,贖去我們的罪就可以了。我們又怎樣得到這生命呢?不再叛逆神,接受死而復活的的救主成為我們生命的主,通過這種關係神就能把這生命帶給我們了。然後,又什麼事情會發生呢?我們會越來越經歷到耶穌所說的話是真實的,祂說:『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12)

反射過來的榮耀

今天,許多人把洗禮看為一種宗教儀式,以為只是為了替嬰孩起名才舉行,另外一些基督徒,因為誤解重生的意義而畏懼,所以故意貶抑洗禮的價值,可是從前的聖徒卻視之如珠如寶,經常大慶祝。他們這樣稱頌洗禮,慶祝進入新生命之門,是否說他們也有異教徒的錯誤思想,以為儀式進行得法,就可以產生某些超然的力量呢?不,雖然別人會誤解,但他們絕對沒有這種錯誤的觀念,他們的確是為洗禮偉大意義而歡呼,向信徒保證神偉大的救贖應許現在已經成就了。對他們來說,洗禮的榮耀是福音反射過來的榮耀,我們也當有相同的見解。

如果我們向人許下嚴謹的諾言,為要表示自己定會言出必行,我們就交換眼可見、手可觸的信物,例如簽署或蓋章的文件,互贈禮物,雙方握手,共赴飲宴等,這都是人們通常所做的事情。如果所許的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諾言,得到這信物的人一定雀躍不已。試問一位新娘,當她的新婚夫婿把指環套在她的手指上(左手第四隻),表示終身與她相愛不渝的時候,她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又試想像一個過著美滿婚姻生活的婦人,偶然看看自己的結婚指環時,內心所想的又是什麼?同樣,洗禮就是以身相許的意思――我們是屬於神的,這個禮儀保證我們得著無窮盡的幸福。所以,只要我們接受洗禮,或是回想洗禮的情形,我們就喜樂。

為了確立救世的應許,而設立洗禮和聖餐這兩個聖禮的,是救主耶穌基督自己。東方教會以前稱這兩個聖禮為『奧秘』,意思是指從前隱秘而現在得以解明的事情(這個詞以前解作入教的意思),西方教會則成為『聖禮』,意思是莊嚴的盟約(這個詞是從前羅馬兵發誓效忠的意思)。這兩個外錶行動,幫助我們去了解看得見的信心表現。假如我們要看聖禮真正榮耀的一面,就必須從這兩個角度去看。

你看到了嗎?

經文研讀

神確立祂的應許――― 藉割禮而確立的約 創十七藉起誓而確立的榮耀的盼望 來六11-20 藉苦杯而確立的赦罪恩典 太二十六20-29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

為什麼聖經和耶穌基督都被稱為『神的道(話語)』?作者說『洗禮的榮耀是福音反射過來的榮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東方教會所說的『奧秘』和西方教會所說的『聖禮』有什麼意思?從這兩個詞,我們對洗禮有什麼認識?

4 歸正與洗禮

歸正就是改變的意思。有位女士對我說:『我家的生活習慣在去年開始改變了。』意思是指她的家庭已經改用北海煤氣。一輛上面塗上『專門改裝』(Conversions Our Specialty)字樣的小貨車,其實是指專門替人修理汽車而不是佈道的福音車。可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是基督徒的歸正,是指內心重要的轉變(其實是神把我們改變過來,因為這是祂在我們裡頭所作的工),願意從此與神同活,也活在神裡面,並且過著一個靠神而活和神而活的新生。

歸正是什麼?

路加在使徒行傳寫過關於歸正的問題。當時基督差遣保羅到幫人中間,『要叫他們的眼睛得開,……從撒旦權下歸向神(歸正),又因信我,得蒙赦免,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蒙悅納)』(徒二十六18)。保羅向外幫人講道時,叫他們『悔改歸向神』(二十六20),而神又給他們『開了信道的門』(十四27),結果『外幫人歸主 』(十五3)。從保羅身上,我們也可清楚地看到什麼是歸正。保羅雖然向來對宗教熱情,但在耶穌基督得著他以前,卻與神毫不相關(九1-30)。同樣,從埃提阿伯太監身上(八27-39),從敬畏神哥尼流身上(十22-48),和腓力比的獄卒身上(十六27-34),我們都清楚地看到歸正事例,此外,也許連路加福音里那不知名的*女和稅利撒該也包括在裡面(七36-50,十九1-10)

我們知道歸正的意思,就是因為回應神對我們所發的憐憫而將自己奉獻給祂,歸正的行為包括悔改和相信。根據聖經的教導,後兩者是同時發生的。悔改不僅是懊悔過往的事情,而是在思想、目標及行為上都全部掉過頭來,離開以自我為中心的道路,憑著信心忠心地侍奉神。信靠不單是相信基督教的真理而已,更包括拋棄自信和人為的盼望,轉而全然信靠基督和祂的十字架,得著赦罪、平安和生命。這樣,人就從此離開罪惡,存著感恩的心,在這位愛他的神面前過一個順服的生活。

雖然,人在歸正以前,神可以在他的生命中明顯地工作,令他好像保羅和奧古斯丁一樣去尋求神,漸漸的,神就把衛斯里所說的『僕人的信心』放在他裡面;但是,惟有在他歸正以後,才會真正成為一個聖經所說的基督徒,運用『兒子的信心』。就靈性而言,人未歸正以前,其他一切的改變不過是前奏而已。

有時候,人們把歸正看作福音以外的一隻怪物。無論如何,歸正應該是基督徒得救的主要經驗之一。清楚知道自己已經歸正當然是一件很蒙福的事情。不管你歸正的經歷是否極富戲劇性,突如其來,帶有情緒激動,或者根本不察覺,都不大重要,要緊的還是歸正後的表現,就是每天都以信靠神和悔改作我們生活的原則。否則,不管我們說自己有過什麼經歷,我們仍不配成為基督徒。因此,歸正以後的生活方式比一切歸正的經歷都更具意義。

洗禮的重要

歸正和洗禮有什麼關係呢?當然,你對洗禮一無所知都可以歸正,就如你對歸正一無所知就受了洗一樣。其實,兩者之間有三重關係。

第一, 人受洗以前,必須先歸正。洗禮不單表明神透過耶穌為我們的死和復活,在我們裡面做了拯救的工作,也表明我們因『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穌基督』,既是因歸正而進到那新生命裡頭(徒二十21)。成年人必須清楚自己已歸正才可以接受洗禮,至於給嬰兒施洗,其實也是寄望他們將來會歸正。

第二, 洗禮是歸正行動的形象化。從洗禮的一時中,我們曉得作基督徒的意義,就是自己願意與基督同死(完全與世俗隔絕),藉著基督使罪得蒙潔凈(以前的罪完全得到赦免)和與基督一同復活得新生(將自己的未來完全奉獻給神)。一個真心歸正的人必須在以上三方面實實在在的向神作出適當的回應。第三, 洗禮能測驗人是否真正歸正。就基督教來說,歸正並不如外間的人所認為是理上的畏縮感,相反的,卻是積極地去回應洗禮前所發出的三重呼召。

我想問一問,你的洗禮對你奉獻給神或歸向神,有什麼意義呢?如果能夠重新思想一下,實屬明智之舉。

經文研讀真正的歸正 帖前一,二9-16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使基督徒歸正的工作是誰做?怎樣做?為什麼惟有人歸正以後,才會真正成為聖經所說的基督徒?為什麼歸正以後的生活方式比一切歸正的經歷更有意義?

5 奉耶穌的名受洗

彼得在五旬節向猶太人講道,說那被他們殺死了的人已經復活了,而且作王,許多聽眾都大為震驚,於是問彼得,他們該怎麼樣。彼得回答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徒二38)這句話的力量很容易被人貶低。彼得不是叫人在形式上對釘死耶穌的事情表示懊悔就算了,乃是叫人完全放棄以往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而降服在復活主統治下。因為耶穌的名字包含著耶穌的要求,對明白事理的人來說,接受洗禮,就是接納耶穌所發出的要求。

名字和要求

保羅說,當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他們都『受洗歸了摩西』,新英語版聖經(NEB)譯作『受洗歸入摩西的団契』(fellowship of Moses),就是順服和跟隨著這位神所差遣的領袖,走在雲下:從海里經過,(林前十1)。這個例子說明了名字和要求的意義。另一處地方,保羅將這含義說的更清楚。他對自己的信徒說,不要特別對他忠心,也不要為著他的聲譽彼此爭競,因為他們不是『奉保羅的名受洗』的(林前一13)。這裡所暗示的,就是保羅認為洗禮是一種入伍儀式,公開許下諾言,要終身成為『耶穌基督的忠心戰士和僕人』(禱告書語)。

這個諾言包括些什麼?聖經給我們最清楚的答案。在約翰福音第十章里,耶穌將自己比喻為牧人,跟隨祂的人就是祂的羊。耶穌說,好牧人帶領、牧養和保護羊群,而羊群唯一要做的,就是跟隨牧人(約十3)。

另一個常常出現的新約主題,說耶穌是先鋒,帶領我們走在那引進榮耀的光輝道路中。因此,耶穌是引領羊群回家的牧者。

另一個對耶穌認識的傳統看法,就是舊約時代三個受膏的職分:先知、祭司和君王。先知的教導百分之百是從神而來的;耶穌為先知,將生命之道表明出來,又是引導人走上這生命之道的好牧人。有關耶穌的教訓,可閱讀福音書。耶穌為人神之間的祭司,保守我們得著與神交通的喜樂,為我們的罪犧牲了自己,現在在天上扶助我們,因此祂是一位為羊捨命的好牧人(約十11、15、17)。關於耶穌的祭司職分,可閱讀西伯來書。耶穌為君王,是我們各種經歷,意志及行為的主宰,所以他就是那保守羊群脫離一切罪惡的好牧人。關於耶穌的國度,可閱讀啟示錄。

因此每一個奉耶穌的名受洗的人,都必須跟隨耶穌,必須把耶穌看作神所差來的使者,聽祂的話:『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祂』(太十七5)必須將耶穌當作中保,信靠祂的話『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得安息』(太十一28)。必須把耶穌視為自己得主人來順從祂:『你們為什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路六46)你和我都受洗了,我們都是這樣生活的嗎?

新社會

此外,我們承認耶穌是我們的好牧人,也就是向祂的羊群認同,這團體最貼切的名字是『耶穌的子民』――基督的教會。我們是同胞、同族,因為都是『天上的國民』(腓三20),他們是我們的弟兄,一同住在神的家裡,因為『你們都是弟兄』(太二十三8),我們彼此十手足關係,在基督的身體內同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在基督耶穌里,都成為一』(弗四25,加三28)。

故此,洗禮包含社會性意味。所有已受洗的人,必須參與『身體的生活』,同情祂人,服務他人(關於這一點,可參看羅十二4以下,林前十二4以下,弗四7—16,彼前四10以下)。教會內的孤立主義,例如獨坐一處,與人不相往來,逃避應該的責任等,常被人視為否認聖徒相交的一種錯謬行為;我們應知道,這種行為也用樣無情地否定了洗禮的的真正意義!我們都明白了嗎?為要表明自己明白洗禮的真意,我們應當主動去愛我們的弟兄姊妹。

經文研讀耶穌向門徒提出的要求 路九57—62,十四25—33 約十三1—17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為什麼洗禮是舊生活的結束,同時又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呢?為什麼作者稱洗禮為一種入伍儀式?洗禮與『身體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6 洗濯

如果留意一下耶穌所設立的兩個聖禮,你會發現這兩個禮儀不過是日常家庭生活的小節而已。聖餐就是日常用膳,洗禮就是飯前洗滌。耶穌選擇這兩件日常生活事情來象徵救恩,是要讓我們知道,假如不洗滌、不進食的話,身體就會生病;同樣,如果我們不受洗和不領聖餐,我們的靈命也同樣必定會生病。

洗除罪惡

屬靈的洗濯是什麼?就是從過犯和罪的污穢中得潔凈。未經過『屬天得洗濯』(禱告書語),聖潔的創造主就不會接納我們,正如父母必須等孩子們洗乾淨了手,才讓他們進食。同樣,神必須等我們的污穢除去了,才讓我們與祂一同進食――相交。

我們要知道,我們這個不肯愛人,也不值得愛的生命中,所蘊藏的驕傲、自私、狹隘和頑固的天性,對神來說,是不潔,可憎和應該厭棄的。所以神拒絕這生命,正如我們有權選擇潔凈時,也會覺得擺在我們眼前的污穢一樣;又如在餐室里,別人用一隻明明未經洗滌的碟子盛載食物給你,你一定會感到噁心,而且會拒絕接受這些食物。聖經告訴我們,假如人受違背律法及反對神這兩個死症――罪所控制著,神也照樣排斥人,直至有一日,神在祂『公義的審判』中把祂的忿怒顯出來。

保羅說:『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神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以致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羅一18、32,二5-9)

耶穌吩咐所有門徒都要受洗禮(太二十八19),意思就是要我們接受『屬天的洗濯』。有人懷疑神是否真的會給我們的污穢和罪惡算帳,祂的忿怒是否真的會施行出來,所以他們把『屬天的洗濯』的重要性貶低了。然而,洗禮正是遏制這種懷疑的一個有力見證。不單這樣,洗禮還表明『屬天的洗濯』對每一個人都是同樣真實的。

血、信、洗禮

這種洗濯是極重要的一個道理。它的意義包括了罪得赦免和罪得權勢被打垮――這權勢轄制我們的動機,叫我們專顧自己和放縱,以致我們整個生命都污穢了。解開這種捆綁得便是人裡面得更新――就是重生。

洗濯是怎樣發生的呢?『祂兒子耶穌的血也洗凈我們一切的罪』(約壹一7)托普雷狄(Toplady)的祈禱說得好,他祈求耶穌的犧牲能成為『罪的雙重醫治:洗凈我們的罪惡,也除掉罪惡的權利。』基督的血(就是基督受死所帶出的能力),能『洗凈你們的心,除去你們的死刑(就是罪的,引至死亡的行為),使你們侍奉那永生神(藉此敗壞那轄制著你的罪權)』(來九14)。『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了。』(約十三8)耶穌指著人內在的潔凈而對彼得說這話,但當時彼得卻不了解這句話雙重的意義。

什麼時候我們才被洗濯呢?就是在我們相信之時――既是當我們把自己奉獻給基督的時候。那麼,這又跟洗禮有什麼關係呢?有三個關係。第一,洗禮在形式上象徵了這種洗濯,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第二,洗禮給人一個眼見的應許,宣稱任何相信耶穌基督的人都可以接受這種洗濯。第三,洗禮實際上給人施行這種洗濯,向信而受洗的人保證,他的確已經得著這種洗濯,就如在畢業典禮中頒發學位證書,表示該學生的確已經獲得學位了。因此,透過上述三點象徵、應許和實際的收穫,我們便明白為何彼得要叫猶太人受洗,使『罪得赦免』(徒二38),而後來又說洗禮『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愧的良心』(彼前三21)。同時明白,為何亞拿尼亞催促保羅說:『起來,求告祂(耶穌)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徒二十二16)

保羅對哥林多信徒說『你們已經洗凈……了』(林前六11)你已經和他們一樣洗凈了嗎?你和我一樣,都需要洗凈。

經文研讀洗除罪的不潔象徵 王下五1-14 應許 結三十六22-32 實現 多二11至三8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作者怎樣形容罪?這是什麼意義?為什麼我們的罪得赦免還未足夠?為什麼我們在靈性上未經洗濯,就不能與基督相交呢?

7 與基督聯合

基督教工作除了叫人行善和開設教會之外,還包括別的事情嗎?許多人都以為再沒有別的事情了,其實不然,基督教就是一個新生命,包含著神,人和物之間的一種新關係,而這一切都發自一個源頭,就是基督徒與祂的主,耶穌基督之間獨特的聯繫。

新約聖經將這一點說得相當清楚,但卻用一些叫人驚奇的字句去形容這種關係,以致你不能自已。聖經把信徒與基督聯合的情形寫得這樣確實,簡直叫人難以置信。正如保羅說:『基督是我們的生命。』(西三4)又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二20)祂又論及基督徒的的確確實行和經歷到在基督里的每一件事情,又說受了洗的人是披戴著基督(加三27)。另一方面,耶穌也這樣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祂裡面。』(約十五5)上述經文真叫人忠心折服。

雙重的聯合

這關係包含兩方面:

第一, 與耶穌本人的關係,就是師徒的關係。福音書里的耶穌今天仍活著,祂死而復活,真而活,祂的性格、態度和好惡各方面,與自己在地上生活時一模一樣。『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十三8)。祂呼召我們去履行的,正是祂呼召最初幾個門徒所去履行的事情,就是把完全的忠心和愛心獻給祂,效法祂,一心一意地服從祂,否定自己,任何事情上都行出祂的旨意來,活出祂自己的形象。這是我們與基督的關係,再委身給祂的另一面。

第二, 是『結合』的關係,神學家有時稱為『基督事迹』(Christ—event)。我們可從下面的解釋去了解它的意思。神永生的兒子道成肉身,成為了耶穌基督。為了除我們的罪,祂被釘十字架上。後來又從死里復活,肉身永遠活著,然後升天,再次進到天上的榮耀里去。這就是『基督事迹』。這是的而且確的歷史事實,因為這一切都在二千年前的巴勒斯坦地發生了。但這事實同時也是超越歷史規限的,因為它不像別的事情,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無論何時何地它都能與任何人發生聯繫,只要人信靠耶穌,就產生這種關係了。所以每個信徒都基於一般的事實,籍著耶穌,和他一同死去,復活及掌權。聖經中『在基督里』一詞,其實就是『與基督一同』加上『籍著基督』的總稱。這是我們與基督的關係再被造的那一面。

為清楚起見,我們已經個別的討論過兩方面了。好象學鋼琴的人彈奏一首新樂曲時,先分別練習左手及右手一樣,但要奏出真正的樂韻,必須左右手同時合作彈奏。我們也應該在思想上把這兩方面的關係融合在一起,我們才能夠達到聖經的要求。方法是這樣:讓『基督事迹』所蘊藏的能力,居住在我們所信靠的那位耶穌裡面。在拯救我們的過程中,祂使我們與神和好,又使我們與祂一同死、一同復活和掌權。故此我們可以快樂地與祂過相交的生活,因為我們知道相信祂的死,就得稱義,靠著祂的死和復活,我們裡面得著更生的能力,就可以擺脫罪惡的轄制,在地上預先享受到天上的喜樂。這是個極大的真理,我們不過作了一個概括的陳述而已。這真理的正統闡釋在羅馬書六至八章和哥羅西書第三章,我們應該好好研究。

洗禮與聯合

洗禮直接表達下面各點,受洗的人在水中浸一浸,不但表示自己的罪污被洗凈,也表示於基督一同受死和復活,從罪的權勢下得釋放。保羅說:『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祂的死么?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里復活一樣。』(羅六3)

若有人要明白基督教的本質和精要,讓他看看洗禮好了。因為洗禮將人與復活主之間兩種的關係都同時表明出來。

經文研讀

在聖子里的生命 約六35—59,十五1—11 林後五14—21 加三23—29

細想和討論的題目基督教基本上是建立在道德上或是建立在與神的關係上?請解釋。耶穌基督永不改變對祂和信徒間的師徒關係有什麼影響? [基督事迹]是超越歷史的是什麼意思?對你來說有什麼提示?

8 洗禮和聖靈

耶穌開始公開傳道之前,施洗約翰拿自己[水的洗禮』和將來那一位要施行的『聖靈的洗禮』作比較。『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祂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可一8)耶穌在升天前,一方面預言五旬節的來臨,另一方面也作出同樣的比較。祂說:『約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幾日,你們要受聖靈的洗。』(徒一5)

這並不是說『聖靈的洗』和『水的洗』互相抵觸,也不是說有了聖靈的洗就再不需要水的洗,而是約翰的洗是屬於舊約時代末期的事情,而耶穌將聖靈澆灌下來(徒二33),使信徒開始活出來新約時代的生命,正如耶利米三十一章三十節所預言,耶穌在最後晚餐所宣稱(林前十一25)和希伯來書八章八節至十二章二十五節所詳細論述的。

新約的禮物

什麼是新約的生命?就是實行與耶穌在祂的榮耀里相交,又藉著祂與祂的父也是我們的天父相交,除了實際分享到耶穌代死所帶給我們得好處(赦罪、平安、蒙悅納、成為神的兒女)外,也分享到祂復活的生命所帶給我們的好處(現今得幫助,有盼望的人生)。聖靈在五旬節後顯著職事就是將這樣的生命賜給人。

因此在約翰福音那七章三十九節里,約翰指出聖靈這位創造的執行者(創一2)、預言的默示者(彼後一21)和耶穌的助力(路三22,四14、18),『那時還沒有賜下……..因為耶穌尚未得著榮耀。』聖靈一向都有發揮其他的功用,但必須在耶穌的死後和復活了之後,才開始讓人認識耶穌是那位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又從死里復活的主,又叫人看到耶穌的榮耀。

新約聖經的作者說,人接受了聖靈,就是開始體驗新約了,這種經歷使他們勇敢地和喜樂地讚美神、見證神有時還會講方言和說預言等等(參看徒二38,八15,十47,十九2,羅八15,加三2)。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在基督以前,舊約時代的信徒,豈並未接受聖靈?不是因為一切悔改的行動和對神的慈愛所作出的回應,都是由聖靈教導人去做的,並且由聖靈引導才會產生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肯定,舊約時代的信徒也接受了聖靈。同樣,雖然使徒行傳八章十五節說聖靈還未降下來,撒瑪利亞人在彼得和約翰到達之前,就已經接受聖靈了。

雖然新約的作者也相當明白,人的悔改和信心都是神所賜的,但因新約聖經是起源這種新約時代的經歷,說到聖靈就自然集中在這種經歷方面來講,而不再常常提及那些基本的觀念。

那麼,『聖靈的洗』是什麼?我們所下的定義跟耶穌在使徒行傳一章五節所下的一樣,就是聖靈臨到一個人的身上,開始上面所說的新約時代的職事。對耶穌的門徒來說,雖然他們在五旬節以前已經具有信心,但聖靈卻在五旬節才降臨在他們的身上。對其他人來說,我們一歸正,聖靈就降臨了。所以在今天,任何在歸正以後才產生的屬靈經歷,如果成為『聖靈的洗』,就是錯誤的。

基督徒的加入

自從五旬節以後,人按神所顯明的心意而成為神家裡的一員(既是所謂基督徒的加入),便包括三個因素:悔改和相信,加上受洗,再加上接受聖靈,以開始新約時代的職事(徒二38,羅八9,弗一13)。在不同的情況下,上面的次序是可以改變的。例如五旬節時,所發生的次序是相信――受洗――聖靈降臨(徒二38-42),在外幫人的『五旬節』時,次序是聖靈降臨――相信――受洗(十44-48),在加拉太所發生的次序確實相信――聖靈降臨――受洗(加三2)。當然,對於歷代以來在嬰孩時期就受洗的人來說,所經歷的次序就是受洗――相信――聖靈降臨。次序的先後不要緊,要緊的乃是我們與耶穌之間的三種聯繫――信心、洗禮和聖靈,都必須確實存在。

保羅說,我們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既是基督),成了一個身體(林前十二13)。他把水的洗和所賜下的聖靈看為基督所作一事的兩面,彼此是相輔相成。基督呼召我們,招聚我們,又把我們如枝子般接上橄欖樹(保羅所用的比喻,羅十一17-24),使我們在生命上與祂聯合起來,所以信徒若接受了聖靈,就應該受洗,受了洗的就應該歸正,好讓自己得著聖靈。神啟示給我們的計劃中,水的洗和聖靈的洗是二為一的。但願沒有人在思想或行動上把兩者分割開。

經文研讀

聖靈充滿 徒六1-10 弗五15-20 基督身體內的聖靈 林前十二1-13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

新約是什麼?你相信自己也是在這新約之內么?為什麼?若說舊約時代的信徒沒有接受聖靈,是什麼意思?若說他們接受了聖靈又是什麼意思?什麼是聖靈的洗?與基督的身體有什麼關係?

9 基督教基本真理

作基督徒就是把教義、經歷、實踐三者混合,加上頭腦、心和全人的整體參與。有了教義的知識和經歷,卻沒有實踐,就成了一個博學的屬靈癱子,有經歷和實踐,卻沒有教義,就成了一個坐立不安的屬靈夢遊病患者。假如基督要在我們裡面形成的話,教義、經歷和實踐都要一併俱全。

基督教說創造主是透過物質的實體而被人認識的――就是大自然的規律、耶穌的肉身和一些特別的象徵,而洗禮就是其中一種。基督教常常很容易被人歪曲和誤解,如果你請了六個人來給基督教下一個定義的話,相信你會得到六個不同的答案。不過,耶穌所設立的洗禮卻是一個有力的見證,解釋了主要的教義、經歷和實踐究竟是什麼。

三位一體

洗禮所表達的教義是三位一體的神與人立約。耶穌所說洗禮是『奉父、子、聖靈的名』而施行的(太二十八19)。『名』的意思就如舊約經常給我們看見的,是『位格』的意思,是單數的,表示三個位格因著某種奧秘而聯合為一,是一位神而不是三位神。『奉』(既是『向』著的意思)就是說明我們與這三個位格之間的關係。

因為三位一體的真理是最驚人、最艱澀和最獨特的基督教義,而且跟所有別的關於神的信仰截然不同,因此是基督教最基本的真理,整個福音都以此為基礎。根據聖經,救恩是三個位格合作成的。讓我們來解釋一下。

聖父計劃施行拯救,揀選聖子作我們的贖罪祭(彼前一20),又揀選我們這些罪人成為祂的子民(弗一4),計劃才得以實施。聖子按聖父的旨意成為肉身,救贖了我們,死在十字架上還去我們的罪債(約壹四9),而且復活,永遠得勝死亡,現今又為屬自己的人代求(羅八27,來七25),幫助他們,使他們得著祂為他們所贏取回來的好處。由聖父和聖子所差遣的聖靈(約十四26,十五26),重生我們,將我們改造過來(約三5,林後五17),引導我們以信心認識基督(弗一17,三16),又把我們改變成基督的形象(林後三18)

如果你否認聖子或聖靈是有位格的神,你也會懷疑這位格所擔負的職事,這樣,救恩對你便不生效了。耶穌基督所設立的洗禮,肯定了我們所投靠的神確是三位一體的,正好扼要地給我們對福音的真實性作出了保證。

稱義

洗禮所顯示的經歷是塗抹罪污,人因犯罪所帶來的敗壞已經洗脫,而且獲新生。這就是象徵洗濯和復活的雙重意義。因此,洗禮表明一個福音信息:因著我們信靠耶穌的寶血,神就忍耐我們、寬恕和悅納我們,也就是『因信稱義』(保羅語,參羅三21至五21,加二15至三29)。

世界上每一個人道德上都是敗壞的,以致感到罪咎、羞恥、污穢和良心譴責。所以,人人的良心都需要洗凈,不是一次的洗凈就算,而是天天的洗凈。洗禮所象徵的經歷,正是任何清楚了解自己的人在人生中所以不可缺少的。『我奔往寶血泉旁,求主洗我免滅亡。』

悔改

洗禮所指示的實踐之路就是自己願意改過,這就是悔改。我不能自己替自己施洗,是由主禮的牧師給我施洗的。他按自己的意思把我浸在水裡又拉上來。這種做法表明受洗的人真正懺悔和否定自我,將自己一生的主權交在耶穌基督的手裡,任由祂來管理。自義和固執都是人的天性,古人說『江山易改,品性難移。』真是千真萬確。然而,人肯自願讓基督改變過來(這不是人憑天然的意志可作的,乃是神的恩典),才是實踐真正基督教的信仰。

洗禮要求我們不斷面對以上基督教教義、經歷和實踐的規範,而這些規範本身已經是洗禮所帶來的祝福。

經文研讀教義、聖經、實踐 羅六15-17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洗禮與三位一體的教義有什麼關係?作者從洗禮看到什麼雙重的象徵?對我們又有什麼關係?洗禮對『江山易改,品性難移』這句話,發出什麼挑戰?

10 洗禮和嬰兒

教會之間一個不幸的分歧熱點就是在於受洗的人。

沒有人主張所有嬰孩都要受洗,但大多數的宗派都會給已受洗父母的嬰孩施洗。可是浸信會看這種做法為非洗禮(因為嬰孩不曉得認信),或把它看為不正規的洗禮(因為據他們說,這明顯不是使徒們的信仰,而且從教牧的角度來看,也屬不智)。有人認為,既然神沒有在聖經中確實命令嬰兒要受洗,祂就是禁止這種行為了。人們一致承認,等人能夠清楚自己的信仰後才給人施洗,才是最好的做法。

反對浸信會看法的人從神人立約的神學思想中,引申出來,歸根結底,認為神確實吩咐要替信徒的嬰孩受洗。大多數的認都認為,雖然這是由教會所定下的做法,但在神學、經歷和教牧的角度上,支持這種做法的證據,卻比反對的還多。所以,正如英國教會規章第二十七條所說,嬰兒洗禮『與基督所設立的聖禮的原則沒有抵觸』

我們該怎樣看這個問題呢?請先衡量一下各點:各走極端

第一,兩方面的激進分子都似乎各走極端了。既然聖經沒有命令或禁止嬰孩受洗,因此我們不用假設那漠視人寫聖經的神對這兩個極端會表示贊同或不贊同。舊約時代,神命令男嬰受割禮,與保羅所堅持,在新約時代,信徒的嬰孩是與父母一同成為聖潔的(就是已經奉獻給神又蒙神悅納的意思,創十七9-14,林前七14)對照一下,嬰兒受洗似乎是正確的。假如在舊約時代神命令男嬰接受割禮作為立約的記號,而在這約的下面,父母與嬰孩之間的關係是不變的話,那麼,我們又怎可以在現實否定設立新約的記號,不給嬰兒施洗呢?再者,嬰兒受洗也相當合乎使徒的信仰。呂底亞一家、腓立比獄卒一家和司提反一家都受了洗,腓力比獄卒的家人在獄卒信主後數小時受洗(徒十六15、33,林前一16)。因此我們很自然的推想,當一家之主信主之後,他的家人也當受洗,包括嬰孩在內。假如保羅和路加的意思,不把嬰孩包括在內的話,就不會用『家』這個字了。雖然神學上的圓解和明顯的先例都肯定了在今天可以給嬰孩施洗,然而,兩者合起來仍不足以證明這是神的命令。

第二 ,反對給嬰孩受洗的論調亦未足以令人信服。(1) 有人竭力堅持,洗禮定義包括認信。但新約聖經從來沒有這樣說過。其實這種無根據推論,是引伸自新約聖經的教導,及按後來實際情況所定,成年人都必須認信後才可接受洗禮。(2) 有人堅持已受洗的嬰孩永不需要親口認信,但是保護嬰兒接受洗禮的父母和教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嬰兒在將來會悔改信主。禱告書的教義問答說:『他們長大後,必須自己悔改相信主。』還有,在堅振禮和其他類似成人加入教會的儀式中,個人的認信是最重要的。(3) 有人堅持說嬰兒受洗會引致一個危險的假設,已為人不用相信主也可以重生得救。浸信會反對禱告書中,給嬰孩洗禮後所宣告『既然這孩子已經重生』這句話,又不同意教義問答中『我受了洗……就變成了基督的肢體,神的兒女,和天國的後嗣』這幾句話。其實這不過是說,在儀式上我們得著那些屬靈的權利罷了,而洗禮是人得著這些權利的方法。烏雪爾大主教(Archbishop Usher)說:『當我明白到偉大的神透過洗禮印在我身上的是什麼,和當我憑信心實際抓住這些東西時,我就擁有了由這恩典的應許所帶來的利益和好處。』

教牧上的觀點

浸信會渴望表明神所教導的觀念,就是教會只能收納信徒,所以主張把嬰兒奉獻(主張嬰兒受洗的人士稱這種做法為無水洗禮)到嬰孩長大後再給他們施洗。其他基督徒也渴望表明神所教導的觀念,就是神和人所立的盟約當中,家庭是整體性的,所以就給嬰兒施洗,長大後就給他們行堅振禮(浸信會也稱這種做法為無水洗禮)。要浸信會會友和主張嬰兒受洗的人彼此尊重和互相合作是不困難的,因為從教牧的觀點來看(感謝神!)兩種做法其實是異曲同工罷了。

經文研讀神在孩童身上的恩典 撒上三路一5—25 弗六1—4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作者指出割禮和洗禮之間有什麼相同之處?對嬰兒應否受洗有何關係?若有人與你的見解相反,你會怎樣和他辯論?什麼是成年人受洗前必須具備,而嬰孩卻不須具備的呢?受洗的嬰兒是否必得著洗禮所象徵的屬靈好處?為什麼?

11 洗禮、堅振禮和認信

英國教會替嬰孩時已受洗的人行過堅振禮後,就接納他們參加聖餐。在堅振禮中,主教按手在受堅振禮者的頭上,然後禱告求聖靈堅固他。這是什麼意思呢?

錯誤的傳統

首先,這並不表示人受過堅振禮後,聖靈的內住、恩賜、使人重生、成聖或聖靈必然的工作等,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發生在他的身上,也不表示堅振禮是使人得著聖靈和聖禮的好處唯一的方法。以上的觀念很普遍,其實是迷信。彼得和約翰為撒瑪利亞人祈求聖靈降臨時,會按手在他們頭上(徒八14—17)。中世紀的教會就以為這是一個聖禮,而他們又認為,聖禮通常是為人帶來祝福的唯一途徑,這種觀念所留下的影像留存至今。

上述的一切都是錯的。新約聖經只承認兩個聖禮,就是洗禮和聖餐,是神所立的記號,表示要將某些福氣賜給信徒。至於一面為人祈禱,一面按手在他們身上,乃表示熱誠和關懷。就如彼得和保羅向撒瑪利亞人,保羅向以弗所信徒,安提阿的領袖向保羅和巴拿巴(徒十九6,十三4),而保羅和一個身分未明的領袖向提摩太所作的(提後一6 提前四14)則是另外一件事情。

此外,聖經顯示聖禮所象徵和保證信徒會得著的恩典,不一定須要透過該禮儀才能賜給人。稱義的一部分——認罪,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參徒二38,二十二16,羅三21至五1,加三)。

當然,新約聖經告訴我們,加入教會就是教會裡的一名基督徒。在神面前沒有人能『得天獨厚』,不是我們與其他的人一同得救,成為基督身體的一單元,就是我們根本就未得救。當然,根據聖經,入教是關係到擁有的和實行出來的信心,受洗加入信徒的團體,和接受聖靈,得著聖靈印記(徒二38,林後一22,五5,弗一13,四30)。可是有人認為堅振禮象徵聖靈降臨,以補洗禮的不足的地方,這是不正確的。新約聖經的洗禮象徵了進入基督的新生命後的各方面,包括得著聖靈(徒二38,林前十二13)。而堅振禮與聖經所提示加入教會的方法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因為它根本不是聖經明載的規條。

『我願意』既然它不過是教會的一種傳統,為什麼我們還要施行呢?有保留價值嗎?有,原因有二,一是神學上的,一是教牧上的。

第一, 入教會的儀式中,有一樣事情是嬰兒洗禮所辦不到的,就是受洗者在教會面前親自承認自己的信仰。但我們可以把信徒的嬰兒受洗看作是神的旨意,及至嬰兒長大,在人面前承認自己的信仰也是神的旨意。(浸信會在這點上做對了,參看羅十9,林前十二3,提前六12。)親口承信,就是表示我們能夠分辨基督的身體,明白了主耶穌在最後晚餐時所說的話對我們的意義和關係。主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舍的。』(林前十一29、24)。所以人認信後,才有資格參加聖餐,因為只有信徒才可以參加聖餐。堅振禮就是卻立我們參與崇拜中最核心部分(指聖餐)的資格。

第二, 堅振禮是基督徒靈命生長的一個階段。這時,幼稚的、要人保護才得到的會友身分已經過去,取而代之的,是因著自己願意真心相信,脫離罪惡、世俗和肉體而成為成熟的會友。這些事情,是由我們的保護人從前代我們做的。禱告書內這樣寫,主教問:『你願意在神和會眾面前,重申你在受洗時,用你的名所起的莊嚴諾言和誓詞嗎?』指定的答覆是『我願意』。假如是心口一致的話,這話就如在婚禮時所說的一樣,可謂意意深長了。

教會聽見受堅振者親口認信之後,就和主教一起禱告,盼望他能因著自己的真心的信服而得著堅振,聖靈的建立和堅固。直至他們完全奉獻給神。這是不是很有意義?你認為怎樣?

經文研讀心裡相信口裡承認的人 提前六11—21 提後一8—14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為什麼我們須要知道,神的恩典不是透過聖禮才會臨到我們身上?親口承認自己的信仰有什麼重要?為什麼只有信徒才能參加聖餐?

12 洗禮和肢體生活

基督徒是什麼人?洗禮告訴我們:基督徒不單是個善長仁翁而已,而是歸向和委身給復活的基督,得了重生,被基督的血洗去罪污和有聖靈住在裡面的人。教會是什麼?洗禮又告訴我們,教會不是會社,或是有組織的興趣小組,而是由信徒所組成、超自然的機體。信徒與創造主之間,和透過祂再與其他信徒之間所發生的關係,就是名副其實的『肢體』關係,我們是互相為『手足』和『活動部分』,都同屬一個『身子』,而創造主就是『頭』。保羅說,因為只有一個身子、一主和一信,所以只有一個洗禮(弗四4);洗禮所象徵的就是『一』,是憑信心於主在一個身體內的聯合。

說到教會的肢體,我們通常會解作一個被接納到崇拜的社團中的人,而『基督徒身子』就解作一個宗派,但新約聖經里並沒有『教會肢體』或『基督徒身子』等詞語,只有『基督的肢體』和『基督的身子』。我們所用的從詞語是引申自聖經,但卻於聖經的語法和意義分離了。根據聖經,基督的身子主要是一些尋常的人聚在一起,過著即新又不尋常的生活,因為復活主接觸了和呼召了他們,現在又掌管著他們。我們說『身子』和『肢體』的時候,必須認定這一個觀念。

身子的倫理觀

『身子的生活』通常是解作一種相互的關係,是由基督呼召促使祂身子內的肢體去建立的。就如英國禱告書所說,我們歸入『神兒子的奧秘身子內,這身子是由所有信徒所組成的蒙福的一群』。所以,洗禮不單要我們明白到個人的得救,也要實踐在神家裡身子生活的倫理。聖經將這倫理觀分成兩點。一,重視別的肢體,二,服事別人。

一, 重視別的肢體。『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里,都成為一了。』(加三27)攔阻我們彼此接納和彼此欣賞,往往由於在種族上、社會上、經濟上、文化上和性別上產生分歧,而這些分歧是不能消減的,但我們總得越過這一切的限制。在基督的身子內,我們要悅納和重視別人,視我們『互為肢體』(弗四25)。一切神所重視的兒女,我們必須待他們如弟兄,一切於我們同為基督身子內肢體的,我們都要珍重,如同珍重自己的身子(林前十二25,弗五28)。耶穌實際地去關懷祂最低微和最缺乏的門徒,不因為別的,只因為他們是自己的門徒。祂以身作則,表明這是一種重要的美德,是真正的基督教所不能缺少的(太十42,二十五34—45,雅一27)。

二, 服事別人。服事別人就是把愛心付諸行動。保羅說:基督的身子『在(透過,藉著)愛(agape)中建立自己。』(弗四16)愛(agape)一詞在聖經中不單指甜言蜜語或笑容可掬,它的深度乃視乎你脫離罪惡有多少,和向人施出的恩惠有多少。那麼,教會如何在愛中建立——長大呢?就是要在Koinonia(相交)中『各按各職』。Koinonia意思是給和取。『共產黨宣言』中有一句令人驚奇的話:『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正是此意。我們現在靠著神所賜的恩,所處的地位和所擁有的東西,都是為了要和別人分享,而不是叫我們私自囤積起來。

這種分享的行動就是diakonia(服事、事奉),每一個基督徒都為此蒙召去作。保羅說,設立教師和牧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弗四12)。聖靈給每位基督徒的恩賜(服事的力量),必須為他人的好處而盡量發揮。

蒙召為要侍奉成長(就是身子的建立)是整體性的,是透過彼此服事(平信徒於平信徒以及平信徒與牧者互相服事)而一起長成基督的形象,否則我們便會各自停頓下來。洗禮讓我們面對著這種呼召,我們對這呼召清楚與否可謂關係至大。

經文研讀在基督的身子內服事 弗四7—16 林前十二14至十三13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基督徒那『不尋常的生活』的源頭和形式是什麼?聖經說,在基督里是沒有種族、社會和性別之分的。那麼,我們該怎樣看待別人?為什麼作者說,我們若不一起成長,就會各自停頓下來呢?你認為他說得對嗎?為什麼?

13 利用洗禮的好處

基督徒的生活應該受他的信仰影響,相信沒有人對這一點表示懷疑,而事實上怎能懷疑呢?可是我們似乎不察覺到洗禮對基督徒的生命也具有同樣的影響力。假如洗禮的卻象徵神給我們的救恩,而我們又憑信心接納這恩典的話,這禮儀本身就必定能塑造我們的生命;雖然我們今天看不到這一點,以前的基督徒卻看得到。因此,清教徒叫人『好好運用』和[利用](improve)的洗禮的好處,不管當時這用語在今天作何解釋,意思是,使洗禮成為他們的信心、盼望、愛心、喜樂和順服的動力。這使我們今天也當學習的。

七種意義我作為一個信徒,可以從七個角度去看洗禮。

第一, 洗禮是個福音的禮儀,象徵『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羅一16),而神也向我們保證,只要我有信心,我就可以經歷到這種大能。洗禮那天我怎樣確實浸入水中,今天我也同樣確實得著基督里的新生命。如我所望。因此洗禮向我保證,每天我會得更多的超然能力使我們脫離罪惡——過犯、疑惑、恐懼、嫉妒、仇恨、悲傷、惡習、道德上的軟弱和令人沮喪的寂寞(與孤立不同,而是對孤立的反應)。

第二, 我的洗禮是一個結婚儀式,我將自己交給我的主耶穌,成為祂的人和跟祂立約的配偶,是禍是福,在所不計——不過,結果總是蒙福的,而且永遠蒙福。因此洗禮提醒我,我是屬於誰的,我應該事奉誰;誰與我立了愛的盟約,誰眷愛我,又永遠與我分享祂所有的一切;洗禮也提醒我,我應該如何以愛心和忠心來回報祂。

第三, 我的洗禮是個葬禮,表明自己老亞當的本性已經完全毀滅。『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基督)一同埋葬(藉著洗禮既是神藉著洗禮所作的工)』,因為『我們的舊人,和祂同釘十字架,使罪身(不單指肉體,也包括攪擾肉體的情慾)滅絕(不再發生功用)』(羅六4—6)。因此,洗禮叫我不再(順從肉體)而活(順從肉體就是以自己來代替神的地位),而是『靠著聖靈治死身體惡行』(羅八12—13)。

第四, 我的洗禮是一個復活節,宣布耶穌的復活,也宣布我這個信徒在基督里與祂一同復活。『你們……受死……與祂一同復活,都因信那叫祂從死里復活神的功用』(西二12)。因為聖靈住在我裡面,我就以已經實實在在的復活了,不過,我仍然要等到基督再來之時,肉身才能完全復活過來。同時,洗禮驅使我每天都要彰顯現今運行在我裡面的基督的生命,而且還向我保證,將來我要得著一個更美好的新軀體。

第五, 我的洗禮是我的生日慶祝會,也可以說是我正式的『新生日』。因為與基督一同復活所帶來的後果就是新生。正如英女皇的壽辰紀念日不是她真正的誕生紀念日,所以基督徒的新生日,是指他真正認識了基督,又清楚地將自己奉獻給祂的那一天,通常都不是他受洗的一天(對嬰兒來說固然可能性極低,而對成年人來說,新生日必然是先於洗禮的。)在生日紀念中,我們都為著人生美好的事情而歡喜快樂。所以,我的洗禮也會叫我因著靈里與基督一同活著而恆久充滿喜樂。

第六, 我的洗禮是個認識儀式,我被接納與神的兒女一同成為一家人,以致我能夠與他們分享敬拜和過見證主的家庭生活,又可以為父神的榮耀而工作。因此,我的洗禮應該給我一種合一的感覺,使我能與那些真正的世上的鹽—神教會裡的人互相認同,尤其使與那些每主日都和我一起參加崇拜的弟兄姊妹認同。

第七, 我的洗禮是個奉獻儀式,表明我一生完全為了事奉基督和為了基督的緣故而活。十八世紀一位福音派領袖白理治(John Berridge)在他自己寫的墓誌中稱自己為基督的差役。這正是我的洗禮所帶給我的使命。所以,對上述的結論加以反覆思想和細心考慮之後,我應該好好『利用』洗禮的好處,你也不能例外啊!

經文研讀外面的表現和內在的實際 羅二17-29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清教徒所說的『利用』洗禮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洗禮是一個『福音的洗禮』,受洗的人怎樣參與在其中?為什麼洗禮同時是一個葬禮也是一個生日紀念?在名目上是否有所衝突?為什麼?

14 第三個生日我的洗禮展望著我的第三個生日。什麼是我的第三個生日?如我的第一和第二個生日一樣,我的第三個生日也是神在永恆中私自替我定下來的,是指我的心臟停止跳動的一天。

我不知道這會在什麼時候,或在什麼情況下發生;是早有準備或冷不提防?英年早逝或百年歸老?壽終正寢抑或意外身亡?平靜地去或痛苦地去?像傳道書十二章所說的自然腐朽,抑或是死於不治之症?被人蓄意殺害,誤殺或等到主再來?我只知道有一天,在某種情況下,我的心臟就會停止跳動,這是無可置疑的。那日,世人稱為我的死期,卻變成我的生日,按次序,這是我的第三個生日。

來生

我頭兩個的生日是什麼?第一個生日,就是我走出母腹,開始看東西、模事物、吃喝和喊叫,成為這個物質世界居民的一天。第二個生日,就是十八年後,我脫離那屬靈的黑暗,開始觀看,摸索,嘗到,呼喊神的救恩,和基督向我施慈愛的日子。這正是我死亡之日所帶給我的東西,所以那天也實在是生日。慕迪說(D.L.Moody)說:『如果有一天人告訴你慕迪已經死了,不要相信!因為在那一天,我會在寶座面前,前所未有的那麼活躍。』對,我也是。

有一位朋友寫道:『神啊,我曾經因禰掌管我的生命,作我的主和我的王而感謝禰,我感到很輕省,因我無權選擇什麼時候該向世界的路程寫上『死亡』或『終結』的字眼。因為按著我的本性、我的矇昧無知,我寧願不作選擇……死亡其實是一扇門,開往更豐盛之境界,而不是更貧乏的荒地。死亡是一個加號而不是減號,是增多而不是減少,是充滿而不是倒空,是生日慶典,而不是殯葬儀式!』的確是如此!

對不信主的人而已,死亡是一個出口,從這個出口,他們離開所愛慕的光明,進入叫人憎惡的黑暗之地。但對基督徒來說,死亡卻是一個出口,從這裡的一線曙光(從屬靈的角度來看,今生是一線曙光而已)進到與神會面時的那種容光四射的境界中,『所以他們在神寶座前,晝夜在殿中侍奉祂,坐寶座的要用帳幕覆庇他們。他們不再飢、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啟七15-17)

正如保羅所說的:『離世與基督同在……是好得無比的。』(腓一23)基督徒的死亡,不論來得多麼早,畢竟是一件好事而不是悲劇。哭喪的人是為自己和在世的人哀哭。本仁約翰筆下的女徒(Christiana)死的時候,『她的兒女為她哀哭,但廣心先生(Mr. Great-heart)和勇敢先生(Mr. Valiant)――兩位具有信心而明白什麼是死亡的人――歡樂地彈奏著那美妙的堅琴和缽。』麥當樂(George MacDonald)說:『假如我們明白神對死亡的看法時,我們就會鼓掌歡呼了。』

盼望的記號

我怎知道上述一切都是確實的呢?第一、憑著聖經,第二、憑著我的洗禮就可知道。古時猶太人素來居住內陸的,在聖經中,水(浪、深淵、暴風、)通常代表混論和死亡。『眾水流過我頭,我說:我命斷絕了。』(哀三54)同樣,在洗禮時,身體浸在水中象徵肉身與基督同死與基督一同肉身復活,現今已在靈性上更生的意思。

這樣,洗禮就是神給我們的一個有行動的應許,告訴我,死亡不能中止我的存在和喜樂,因為一個關乎生命的新恩典將會勝過死亡。當神的僕人替我施洗時,我是處於被動的地位,使我明白到要依靠,而且必須依靠神主動賜給我的恩典,以致將來重返天家。神在我受洗時給我的應許一直延伸至我的死期,以及我死後的日子,就是主耶穌接我到祂那裡去的一天(約十四1-3,十七24)。勃朗寧(Browning)寫道:『那最美好的尚未來臨。』一點不錯。我第三個生日讓然尚未來臨。

經文研讀歡迎你回家! 約十四1-4 路二十三39-43 彼前一1-9 彼後一1-11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你同意死亡是一個生日慶典,而不是殯葬儀式么?請解釋基督徒與非基督徒的前景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我們的洗禮告訴我們哪些有關死亡的事情?

第三章 心對心――主禱文第三章 心對心――主禱文 主禱文

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願禰的國降臨,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 [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禰的,直到永遠。阿門。]』(太六9-13)(有古卷無括弧內字句。)

前言

就如我們現實正在討論的,三項令人羨慕的要道――使徒信經、十戒和主禱文,分別概括了基督徒的信仰內容、行事方針和與神相交之道。

其中主禱文尤其是一件濃縮了的珍寶,含義深遠。它是福音的綱要(特士良語)。它又是一神聖的體系(a boby of divinity,華生語),規範著我們所定的目標和祈求的法則,因此是整個生活的鑰匙。除了主禱文之外,再沒有別的理論能把『作基督徒』的真正意義說得更清楚的了。

英國教會禱告書教義問答根別的改革宗教義問答一樣,集中論及上述三項要道,關於主禱文,是這樣說的:

問:你透過這禱詞,希望向神求些什麼?答:我希望我的主、我的神,就是賜下各種福氣的天父,施恩給我和一切的人,使我們能敬拜祂,侍奉祂和順服祂,這是我們應當作的。我又求神賜給我靈魂和肉體所需要的東西,求祂向我們施憐憫,赦免我們的罪,願祂按自己所喜悅的,拯救我們和保守我們脫離一切精神上和肉體的危險,也拯救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屬靈的仇敵和永遠的死亡。我相信神會透過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按自己的慈悲憐憫完成一切。所以我說:『阿門』,誠心所願。我們將詳細研究教義問答所提示的各點。

1 你們禱告的時候

在今天,很多人仍感到向神祈禱很困難。有些人對祈禱的動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不然,有些人卻把沒想或所謂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代替了祈禱;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也許已經索性放棄了祈禱.人感到禱告困難,原因是他們與神的關係模糊不清.假如你不能肯定神是否存在,是否有位格,是否良善,或懷疑是否掌管著各樣事物,是否開心著你和我這些平凡人的話,你必定會斷言,禱告只不過是無的放矢,十分膚淺的行為,那時你就不會再祈禱了.

但假如你跟基督徒一樣,相信耶穌是神的形象,換言之,在性格上,神是酷似耶穌的,這樣,你就不會再有以上的疑惑了.此外。你會發現,藉禱告向聖父和聖子說話其實跟耶穌在世時與天上的父說話,和門徒與他們的主說話一樣那麼自然。

雙方面的對話

與自己所敬愛的父母或良朋益友交談時,我們不會感到無目標或厭煩,因為他們願意以忠告和實際行動來幫助我們。故此我們肯樂意抽出時間來聽他們所說的話,有時甚至跟他們預約時間,因為我們看到他們,從他們身上得到裨益。我們祈禱與神相交的,也應抱同樣的態度。循道會聖人布銳(Billy Bray)常常說一句話:『我一定要跟天父商量那件事。』他是指著禱告說的。

神真的會在我們祈禱時跟我們說話嗎?是的。但通常不會聽見聲音想起,或忽然感到有訊息強烈地臨到我們身上(若真有這等事情發生的話,我們反而要智慧地分辨這種經歷)。我們在神的寶座前分析和說出自己的疑難、告訴祂我們的需要和理由,一面又思想神的話語對該問題所定下的一些經文和原則的時候,我們就能清楚知道神怎樣看我們和答應我們的禱告,以及祂對我們和別人所定的旨意是什麼。如果你問:『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你可能得不到半點亮光,因為『隱秘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申二九29);但如果你問:『在此時此地,我應當怎樣服事和榮耀神呢?』你就必得到答案。

要祈禱

說神要我們禱告,未嘗沒有道理。祈禱是我們有生以來所作最自然的一件事情,雖然有時不容易作。祈禱顯明人在神面前的光景。聖徒馬子賢(Murray McCheyne)說:[人獨自跪在神面前祈禱的時候,再沒有比這更能流露真我了。] 也許,耶穌的門徒也察覺到上述的事實,所以向耶穌提出那重大的請求:『求主教導我么禱告。』(路十一1)你也會發出同樣的請求嗎?耶穌聽到門徒這樣問他,當然喜出望外。可是,為著保持循循善誘的態度,祂控制著自己的情感,實事求是的給他們一個答案:『你們禱告的時候,要說……。』這是祂在公開傳道的生活中,第二次把我們稱為『主禱文』的禱詞告訴門徒(路十一2——4,太六9——13)。耶穌這裡所指[要說,……]的意思,是不是叫門徒單單覆述這些話,好像鸚鵡覆述別人說話那樣呢?不,他們要明白其中的意義。我們可以說:『說』就是『意思是的意思。主禱文是所有基督徒禱告的模式。耶穌教導我們,禱告的態度、思想和所發出的願望必須合乎該模式,然後我們的禱告才會被悅納。換句話說,我們每一次禱告,都應將主禱文的內容說出來,不過在外形上所不同而已。

學習祈禱『經驗是不能傳授的。』這句話印在一本與青年就業問題有關的小冊子上,但對祈禱,這句話所表達的真理深度,並不亞與謀生的伎倆。祈禱和唱歌一樣,是要去學習的,並不是靠看書(包括這本書在內!)而是要去實習。況且禱告是非常自然的行為,所以就算你從來未讀過任何祈禱所書籍,你也可以祈禱得頭頭是道。然而,正如聲樂訓練能使你有更美妙的歌喉,所以別人的經驗和勸勉同樣幫助你禱告得更完善。聖經中有很多祈禱的典範:詩篇包含了一百五十種讚美、祈求和靈交的教訓。

當然,我們不應該只滿足於覆述別人的禱詞,神也不會滿意我們這樣行(假如孩子只能引別人說過的話來跟父母交談,或把自己的談話限於背誦別人的情感時,做父母的又怎會感到高興呢?)我們應當像一位閱歷較淺的演奏家在聆聽另一位鋼琴大師演繹一首樂曲的時候,領略到怎樣才能把該樂曲彈奏得最完美,當然不是指用完全相同的手法彈奏。所以我們可以從研究別人祈禱方法,和實際與他們一起祈禱中,領悟到自己的祈禱之道。不過,在這一切之上,主禱文就是我們的指南。

分析光線時,會牽涉到光譜里的七種顏色,同樣,分析主禱文時,也涉及七種獨特的行為:用仰望和信靠來親近(ap-proaching)神;以讚美和敬拜去認識(acknowledging)祂的工作和偉大;認罪(admitting sin)並求赦免;為自己和別人的需要祈求(asking);像創世紀三十二章的雅各與神爭辯(aeguing),要得祝福(神喜歡人與祂爭辯);接受(ac-cepting)神為我們安排的環境、機遇;不論日子順或逆都要忠心地靠緊(adheting)神。以上七種行為構成合乎聖經真理的禱告,而主禱文則同時具備以上七點。

故此,應該實際地應用主禱文,以指導和督促我們恆常地禱告。按著主禱文的內容去祈禱,必合神的心意。順著主禱文去祈禱,把禱文的內容伸延,你會發覺,即使你的禱告枯乾,不能再繼續禱告了,也必定會重新得著滋潤。我們不可能越過主禱文,不單只因為這是主教人祈禱的第一課,乃因他包羅了其他有關於祈禱的教訓。求主教導我們禱告。

經文研讀禱告是自然的行為 詩 二十七,一三九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人對神的看法怎樣影響人對祈禱的看法?你認為為什麼作者說祈禱是『我們有生以來所作最自然的一件事』?若說每一個祈禱都應該反映主禱文,那是什麼意思呢?

2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

『所以你么禱告,要這樣說』,耶穌以這句話作開始,便在登上寶訓中把主禱文介紹了出來(太六9——13)。這禱詞很明顯是給我們祈禱時作為思想的模式,也是一個特定的說話方式,這個模式包含些什麼東西呢?以下是一個鳥瞰式的綜覽。禱告開始時對神的稱呼(呼求)含意之深,必定把門徒嚇了一跳,因為猶太教沒有人稱神為『父』的。可是,耶穌卻指導我們這樣稱呼神,換言之,祂引領我們親近和欵待神,相信我們是祂家裡的兒女,而神是本著父親的愛來看顧我們的。跟著我們又聯想到,我們的父是『在天上的』——換言之,祂是一位有全能和自存的神,一方面擁有慈父的愛心,另一方面又是超奇的偉大;這就是神的兩個本性,餘下的禱詞都是全然建基在這個概念上。

跟著就是三個以神為中心的祈求,說出了耶穌所稱為『第一和最大的誡命』所要求的態度,就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太二十二38、37)。

第一個祈求就是神的名應該被尊為聖。『名』在聖經里解作『位格』(person),尊神的名為聖,就是承認神是聖潔的,尊重祂一切的啟示,向祂敬拜和表示應有的順服。

第二個祈求是『神的國降臨』。神的『國』就是把神在救恩里的統治全能公開表現出來;而祈求祂的國降臨。意思是叫人看到神的主權,順服祂的主權,使全世界都能體驗到祂拯救的恩典,直至耶穌基督再來,把一切事物都更新。

第三個祈求是求神的旨意成就——就是希望祂一切的誡命和目的都能完滿實施。

神為首,人為次

跟著三個以人為中心的祈求,主耶穌把它放在高舉神之後。這樣提醒了我們,滿足個人某些需要不過是要讓神得榮耀的途徑,而不是要把神的旨意歪曲了來適合我們的意見。禱告叫我們祈求神賜我們飲食,赦免我們的罪,並救我們脫離試探和那試探人的(『兇惡』就是『那惡著』)。原則上,我們一切的需要都已包括在這裡了——物質的需要、靈性更新、復興的需要以及祂的引導和幫助。『讚美的結語』是歸於神的國(向做寶座上的神歡呼)、神的權柄(仰望那答允我們一切祈求的神)和神的榮耀(此時此地,我們要宣告:『神啊!我們讚美禰』)。雖然早期的古抄本清楚顯示主禱文的結語並不是出自耶穌的口,無可否認,這段頌讚跟上文配合得天衣無縫。

神帶領談話

我們與父母或朋友談及自己的憂患和難題,要求他們幫助的時候,對方往往揀取主動地位,使我們那難亂無章的思想能夠重新集中過來。當你口若懸河般的向人傾吐自己的心事,而突然遭對方打斷說:『等一等,先談這個。你剛才說關於那件事情……你覺得怎樣……有什麼問題呢?』你就知道那時的感受是怎樣舒暢;對方就是這樣奪去我們的主動地位。

我們要知道,神為要領導我們的談話,所以向我們發出一連串的問題,而主禱文就是這些問題的標準答案。所以有如下的一問一答:你以為我是誰?對你來說,我是怎麼樣?

我們在天上的父。既是這樣,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願禰的名被尊為聖,禰的國降臨,禰的旨意被人認識而且得以成就。那麼,為了達成這目的,現在你希望得到什麼?供應、赦罪、保守。

『讚美的結語』則答覆以下的問題:你怎會有這樣的勇氣和信心,向我祈求上述的東西呢?因為我們知道禰是辦得到的,而且當禰這樣做,榮耀將會歸給禰。從屬靈的角度去看,這一連串的問題,乃是最健康的手法,引導我們與神交談。我們祈禱有時覺得沒有對象,而且還掉進試探中,以為我們的感覺就是事實;然而我們終於靠著神驅逐這試探,乃是因為我們重新明白(這肯定是聖靈的工作),是神正在向我們發出上述的問題,要我們誠誠實實地告訴祂,我們是怎樣看祂,和向祂求什麼,為什麼要這樣求。

以上主禱文的部分教訓,從這個角度來看,好像一幅尋隱藏物價的兒童圖畫,第一眼看這張圖片時,看不到該物件。但忽然間,禰看到了。以後每次當你看到這張圖片時,該物件好像要跳出來似的。現在看來,那隱藏的物價就是那位向我們發問的神,而主禱文就是逐一解答這些問題的整套答案。因此你必須明白這一點,才能按著主禱文的作者和導師所期望的,

經文研讀祈禱的典範 約十七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我們根據什麼說神與我們同在的呢?你自己有過這種經歷嗎?為什麼?主禱文與我們全心全意去愛神有什麼關係?舉出一些實際的方法,說明我們如何利用主禱文來重新塑造我們的祈禱。

3 我們的父主禱文是採用家庭用語的:耶穌叫我們稱神為我們的父,正如祂自己稱呼的—這可以從祂在客西馬尼圓的禱告,或約翰福音十七章,祂以大祭司的身分所作的禱告(『父』字出現了六次)中看到。可是,問題產生了。耶穌本來就是神的兒子,是神的第二位。對照之下,我們卻是神的創造者。那麼,我們憑什麼權柄稱神為父呢?耶穌教我們這樣去稱呼神,祂是否暗示受造者的身分也包含兒女的關係呢?

收納

這點必須說得很清楚,前面我們已經看到,在耶穌眼中,不是每一個人本來都是神的兒女,只有那些把自己奉獻了給主的門徒,靠著神的恩典,被收納到神的家裡去。『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給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一12)。保羅說這正是主稱為肉身之目的:『神就差遣祂的兒子,叫我們得著兒子的身分。』(加四4-5)只有基督徒才可以在禱告里稱神為父。

這裡解答了一個疑問。在別的地方,耶穌強調門徒應該奉祂的名藉著祂去祈禱,意思是,我們仰望祂,以祂為我們與神親近的道路(參看約十四6、13,十五16,十六23-26)。為什麼在主禱文中完全沒有提及這一點呢?其實已經提到了,是包含在『父』字裡面,只有那些承認耶穌是中保和背罪者,並且透過祂來到神面前的人,才有權柄以兒女的身分呼喚神。

兒女和後嗣

如果我們要按著自己當盡的本分去祈禱和生活,就必須抓緊『神是我們的父』這恩典所包含的意義。

第一, 我們既被收納稱為祂兒女,所享受的愛,決不會遜於神的『愛子』(太三17,十七5)。有些家庭同時有親生的兒女和領養的兒女,前者往往較後者更得寵愛,但神得父愛卻沒有這種缺點。

這是前所未有得好消息。正如保羅宣稱:一切『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里的』(羅八39)。神永不會忘記我們和丟棄我們。縱然我們變成浪子(唉,真不幸,我們常常的確如此),祂仍然是那位忍耐著我們的父親。

禱告書說:『我們還未準備祈禱,祂已經準備傾聽,……祂樂於賜給我們過於我們所願望和配得的。』主說:『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祂的人么!』(太七11)另一段平行經文路加福音十一章十三節,還用『聖靈』代替『好東西』。在耶穌的腦海里,聖靈在地上延續祂的工作當然是一件『好東西』。明白了這真理,就知道神對我們有慈父的愛,不單在祈禱里得著無比的信心,在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同樣得著這種信心。

第二, 我們是神的後嗣。古代人領養別人作自己的兒子就是為了保留後嗣,而基督徒就是與基督同作後嗣,繼承神的榮耀(羅八28-30)。你若領略這一點,就曉得自己實在必任何君王或富豪更豐裕和更尊貴。

第三, 我們裡面有神的靈。我們與神的關係改變了(神所收納的兒女),連同我們人生的方向、慾望、見解和態度都能改變了,這就是聖經所說的重生或新生。凡信耶穌之名的人都是從神而生的(約一12),更準確一點,是『從聖靈生的』(三6、3-8)。保羅說『你們即為兒子,神就差祂兒子的靈,進入你們的心,呼叫(就是催促我們自然地去叫,這是重生的本能)『阿爸,父』。』(加四6)不過遇到痛苦的時候(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到的),就會發現自己頭昏腦脹、心靈閉塞、膛口結舌,感到『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向禱告,但力不從心。這是,聖靈自己就會在我們的心中作最有效的代禱(羅八26),這種代禱既實在又奧妙,使人既興奮又驚奇。

第四, 我們應尊重我們的天父,滿足祂的心。我們所關注的事情,必須以『禰的名……禰的國……禰的旨意……』為中心,像人類家庭里的好孩子,隨時聽從父母的教導。

第五, 我們必須愛弟兄,不斷關懷他們,為他們祈禱。主禱文教我們為家中的需要代禱:『我們……的父……賜給我們……赦免我們……叫我們……救我們……。』『我們』不單指自己!禱告對神兒女來說,不單是為那些『天之驕子』,而是對全家人表示關懷。

所以我們來到神面前,稱祂為『天父』的時候,就應該表示信靠基督,依賴神,在聖靈里喜樂,順服,和關懷我們主的弟兄姊妹。必須做到上述的各點,才不辜負耶穌教導我們,稱呼神為天父。

讚美與感恩

既然主禱文以開始就稱呼神為父,所以我們每次開始祈禱之先,必須重新認定自己是神家裡的一員,神是我們的父親,我們靠祂的恩典得以稱為祂的兒女。概念正確的祈禱,開始時必在老遠就仰望著神,刻意提升自己的心靈,將感謝和敬拜歸給神。這就是我們的『父』所盼望的。感謝神的恩典,讚美神的父愛,為著自己是神的兒女和後嗣而喜樂,是基督徒禱告中極重要的部分。只要我們祈禱不超越以上的範圍,不本末倒置,目標就正確。所以,我問:我們祈禱時是否常常稱神為父的和讚美祂呢?

經文研讀神是父 羅八12-25 太八1-16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誰給我們權柄稱神為我們的父?為什麼只有基督徒才可以這樣做?祈禱時認定我們是神的兒女有何重要? 為什麼作者說『主禱文教我們為家中的需用代禱』?

4 在天上的父

我們祈禱有活力,主要由於我們能見到那位主動叫我們祈禱的神。如果對神的思想獃滯,祈禱就沉悶起來。你有過同樣的困難嗎?有一本書名叫『聖經中偉大的禱告』,在聖經或別的書中,偉大的禱告者都一個特徵,就是對這位偉大的神有深切認識。

主禱文對神的稱呼正是叫我們對祂產生同樣認識。『我們的父』是指著神對屬基督之人的愛是極為深厚――說出了一位完全的父親所表達恆久的愛護和關懷。『在天上』一詞告訴我們,天父是偉大的――永恆、無限和全能的。因此我們知道神的愛是不會改變、不受限制和無以匹敵的,能滿足我們在帶到中向祂陳明的一切需求,超過我們所想的。抱著這一種思想來祈禱是不會沉悶的。

因為神是靈,所以這裡的『天』字不能解作一個離我們很遠,祂居住的地方。據說,希臘的神明把大部分的時間消磨在一個遠離地面,而相當於巴哈馬群島一樣的仙境,但聖經里的神卻不是這樣。既然聖徒和天使同是神的創造物,都是佔有時間和空間,所以不用多說,聖徒與天使做居住的『天』,並不是說祂身處另一個地方,而是身處另一個層面之上。在天上的無論何時何地都與祂在地上的兒女親近,這是聖經所一貫認定的。

敬拜

認識到神的偉大,使我們謙卑下來(完美的體積縮小了!)也催逼我們去敬拜神。主禱文不單只教我們祈求得著物質,也教我們因認識神而去敬拜祂,從心中尊祂的名為聖。天使和榮耀中的聖徒都以神為父來敬拜祂(弗三14),我們在地上也當如此。

我們認識了父神是在天上,或掉過來說,在天上的神使我們的父時,我們的驚異、喜樂、作為祂的兒女,以及能跟祂作『熱線』通訊而產生的優越感都會同時增加。不錯,是『熱線』通訊,因為雖然祂是萬有的主宰,卻時刻願意聽到我們的聲音,祂的眼睛遍察全地,不論我們何時呼求祂,祂都會全心全意回應我們的呼求。真奇妙啊!我們是否深信不疑呢?這需要我們作深入的思想,以下有兩條思想的途徑,使我們能正確地明白這個道理。

第一, 先思想一下神的偉大,祂使無限和永恆的創造者,『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提前六16),明顯是遠離我們的。想想所羅門的疑問:『神果真與神人同住地上么?看哪!天和天上的父,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代下六18)但再思想神實際給所羅門的答覆:『我住在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賽五十七15)然後回想到,這應許已經最完滿地成就了――神稱為我們這班該死罪人的父,我們這班悔改心靈痛悔的罪人 ,謙卑地承認自己敗壞品德,並憑信心奔往耶穌那裡尋求庇護。這位威嚴、聖潔和至高的神再愛里俯就我們,從溝渠中提拔我們,帶我們進到祂的家中,把自己的生命賜予我們,與我們不斷相交,使我們永遠厚愛著豐盛的生命。

第二, 思想一下神是我們的父,然後要記住祂是『在天上的』,所以我們稱祂為『天父』,祂絲毫沒有地上的父母所有的限制、缺點和瑕疵,而且祂的父性與祂別的屬性一樣,不論從哪一角度來看,都是絕對完美、至善和榮耀。我們還要緊記,除了神、這位造物主之外,再沒有更好的父親、更能全心全意地為兒女謀求幸福,更智慧和更慷慨地實際造福自己的兒女。

你的思想要像正在加速擺動的鐘擺,每次擺動的範圍要相繼地擴大。『祂是我們的父,又是天上的神,祂是天上的神,也是我們的父!』這是不可想像的,但卻是事實!抓緊它,或說的更準確一點,讓它來抓緊你,然後把你的感想告訴神。這時我們便會向神敬拜,主耶穌教我們稱祂的父為我們的父,其最終目的也是如此。經文研讀接觸哪超越的神 賽四十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我們所祈禱的神是在天上的,這事實有何重要?作者說:神『不是身處另一個地方,而是身處另一個層面之上』,是什麼意思?再這裡,我們認識了神的一些什麼東西?當我們認識到神的偉大時,應該產生什麼反應?

5 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

如果我們可以自作主張的話,我們的祈禱必定由始至終為著自己著想,因為自我為中心的天性時永無止境的。事實上,許多類似上述情形的異教徒的祈禱,也可以在一些所謂基督徒中間找得到。可是耶穌的模範的祈禱,對我們這些屬靈的跛子來說,既是支架、道路,也是一課學習走路的課程,教我們以神作開始,因為第一課是教我們認定神的偉大,祂的影響力之大遠超乎我們所作的一切事情。所以『禰的』一詞是開首三個祈求的論詞,而第一個祈求就是『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神聖、聖潔)』,這是全篇禱文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祈求。你如果明白和接受了這禱文意義的話,就已經解開了祈禱和生命的秘密。

榮耀歸於神

『願人都尊禰的為聖』是祈求什麼東西呢?聖經中,神的『名』通常解作祂所顯明出來的自己的位格。『尊為聖』就是知道,承認和尊崇為聖潔的意思。『聖潔』一詞,是表示神與我們有別,尤其指神的威嚴和純潔。因此,這禱文盼望我們祈求一切事物以前,先讓神獨得頌讚和尊容。『榮耀獨歸於神』這概念和口號絕對沒有破壞加爾文及其支持者的聲譽,但卻從側面大大打擊了別的基督教主張。不過,就事實而論,每個基督教派大抵上都毫不含糊地堅持,人生的目標是要讚美神,而不是高舉自己。『耶和華啊,榮耀不要歸與我們……要……歸在禰的名下』(詩一一五1)

要有目標

誰能從心底發出這樣的祈禱呢?只有那些從該角度去看整個人生的人此阿能做的到。這樣的人,不會掉進一個『超屬靈』(superspirituality)的陷進里去――只著重神的救贖而忽略了祂的創造。在這險境里的人,不管多麼虔誠和滿懷善意,卻在多方面缺乏人情味,同時也使自己的人性遭受損害。反過來說,能發出這祈禱的人會認識到各樣事物終歸都是出自神的手,所以基本上都是美好的和吸引人的,不管人如何利用這種事物(例如美、性、大自然、孩童、藝術、工藝、食物、遊戲,這些事物好處不亞於神學或教會事工)。他生活在喜樂和感恩之中,他會教導人去了解生命的價值,從而學效他,為這種價值而把讚美歸於神。在這沉悶的世代,我們應當尊神的名為聖,存著感謝的態度去享受什麼美好的創造物。

不單如此,尊神的名為聖也包稱頌救贖工作的美善和偉大,是神糅和祂的智慧、慈愛、公義、能力和信實的驚人之舉。神運用祂的智慧,創出一種公正的辦法,使不義的人得稱為義,在祂的慈愛中,祂差遣自己的兒子為我們承擔死亡的痛苦;在公義之下,祂使自己的兒子代我們受了因我們不順服而帶來的刑罰;運用祂的能力,祂使我們與復活的基督聯合,更新我們的心靈,救我們脫離罪的捆綁,引導我們悔改和相信祂;本著祂的信實,祂使我們不致跌倒,正如祂所應許的(約十28;林前一7,彼前一3-9),直至祂帶我們唱著凱歌,進入我們最終的榮耀里去。我們不是自己救自己。天父的救恩、聖子的救贖大工和得救的信心也不是從我們自己生髮出來的,一切都是神的恩典。由始至終,救恩是屬於主的,我們要尊神的名為聖就必須明白這一點,並且為這一切而讚美祂崇拜祂。

還有,人敬拜神,是因為神叫萬物都互相效力,使愛祂的得益處(羅八28),又因祂的話真實,可信靠,以致人人都認定祂的話使『腳前的燈和路上的光』(詩一一九105)時,神的名才是完完全全被尊為聖。詩人說:『因禰使禰的話顯為大,超乎禰的名聲(小字注)』(詩一三八2),所以我們也當作出同樣的反應,叫神的話能顯為大。假如神的兒女活在恐懼中,以為天父不能控制萬有或無所適從,他們不敢步弟兄的後塵,把聖經的教訓和應許看作天父直接的指示來接受;這樣,神的名――就是神自己,便會蒙上羞辱了。很不幸,今天像這樣攔阻神的名被尊為聖的情形實在很普遍。

尊神的名為聖由始至終都是用感謝態度,輕視神和不感謝祂就是不尊祂的名,保羅指出了這就是人類墮落的根源(羅一20)。我們尊崇和榮耀我們的造物主,不單由於認識他,還要加上感恩,並且將我們感謝的心表現在順服的行動上。『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的意思是,自己,和一切有理性的人,都要按這途徑將榮耀歸給神。聖經有時把尊敬神的精神稱為『敬畏神』,一方面攝取於神的威嚴和尊榮,一方面又表示謙卑和信靠(對,不是懷疑或使人敬而遠之!)詩篇一一一篇九這方面有清楚記載:『你們要讚美耶和華……耶和華的作為本為大,祂所行的是尊榮和威嚴……是誠實公平,祂的訓詞都是確實的,……祂的命定祂的約,直到永遠,祂的名聖而可畏。』跟著,『敬畏耶和華(就是向這篇詩所說的神的工作和話語發出讚美)是智慧的開端(就是認識了生活的途徑)。』

『敬畏神』這個古老的用語,也許今天甚少用得著了,因為配得上用這個詞來形容的人實在寥寥無幾,『敬畏』神的人通常是指他聰明、成熟和敬虔,由此反映出先哲們都了解到智慧和敬虔其實是二而為一的。真正對神敬畏會帶來智慧,是實際和精鍊的智慧。相反的,當基督徒表現得愚昧和虛淺時,我們就要問一問,究竟他們已經學會了尊神得名為聖沒有。

人生主要的目的

惠斯敏特教義小問答鄭重地說:『人生主要的目的是要榮耀神,並永遠享受祂。』主義,那是一個目的,而不是幾個月的,上面兩種行動其實是同一件事情。神在祂的榮耀(事實上,有什麼能比這目標更高呢?)所以當我們讚美祂、順服祂和侍奉祂,因而尊祂的名為聖之時,我們就能得著最大的滿足和喜樂,是神故意把我們創造稱這樣的。神不是有虐待狂。信不信由你(當然很多人不信,撒旦也不信),神創造我們的原則,就是要我們的責任,興趣和快樂完完全全結合在一起。

基督徒因為深受異教的觀念所影響(這恰巧是不尊重神的表現),以為神的旨意總是叫人難受的。他們見到有人為了遵行神的旨意而循道,所以當初他們很難從循道的表現領略到基督徒生活中,責任與快樂互相一致的真理,可是兩者又的確是一致的!如果禰思想一下自己現在的生活,你會發現事實的確如此!來生就更加清楚了。即使人全心全意尊聖的名為聖,並以此為他一生的職務,也不表示他會一帆風順,但卻保證他會越來越喜樂。你相信嗎?要證明佳肴美味,最好親自去品嘗。試試吧,你會知道我所言不虛。

經文研讀神的名得著榮耀 詩一四八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主禱文與我們自作主張的祈禱又什麼分別?用你自己的字眼來解釋尊神的名為聖有什麼意義?一切事物歸根結底都是從神而來的,這信念怎樣影響我們對人生的看法?

6 願禰的國降臨

『主是王』一語解作神有權柄統治萬有,這是聖經所一貫承認的。但『神的王權』與『神的國』(或天國)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前者關乎創造,通常稱為『神權』,後者則關乎救贖,應該稱為『恩典』。

按性質而論,上面分類是合乎聖經真理,但聖經的用語,卻沒有顯示出這種分別。『天國』一語,在新舊約都有用作解釋為神在萬有中的統治權,以及祂在耶穌基督里與人建立起來的救贖關係。主禱文中『願禰的國降臨』採用了後者的解釋,而『國度……是禰的』則應用了前者的解釋。

神的權柄管理著全人類的生命和行為,包括那些故意否定和叛逆祂的人。該隱殺了自己的兄弟,似乎使紛爭平息了,可是兄弟相爭的狂潮一直在摧殘著人。約瑟的兄弟甚而把約瑟當努力麥了給人,然後對他們的父親謊稱約瑟已經死去,然而神掌管著一切,所以後來約瑟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創五十20)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藉著無法之人的受,把祂(耶穌)釘在十字架上殺了。』但神掌管一切,所以耶穌是『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的,藉著祂的死,世人就得蒙救贖(徒二23)。

神掌管萬有的權柄,與人願意因悔改和信靠而俯伏在神的能力之下,渴望脫離罪惡和走上義路,神透過恩典掌管著這些人的心靈和生命,兩者境況不同。我們說尊耶穌為王,是指後面的意思。

耶穌與天國

天國並不是一個地域,而是一種關係。無論何時人尊耶穌為自己生命的主宰,神的國就出現了。耶穌傳道時說:『天國近了。』(既是天國快將來臨)意思是以色列人盼望已久的救贖恩典已經臨到,正在等候人們接受(可一15)。他們要怎樣進入這恩典里呢?福音書已經有完滿的答覆。就是要成為耶穌的門徒,要一心歸順祂,讓祂來重新塑造他們的生命,接受祂的赦罪之恩,愛祂所愛,恨祂所恨,全心全意去祂祂,以遵行祂的命令為首要。簡而言之,就是要彰顯保羅所謂『生髮仁愛的信心』(加五6),承認和尊崇耶穌基督為我們的『主救主』(彼得語,彼後一11,二20,三2、18)。

耶穌把這種信心指示給尼哥底母(約三13-15):人如果不『重生』,既是沒有聖靈在內里作徹底的改變工作的話,就不能看見或進入神的國(3-8節)。這段經文叫我們知道,沒有人可以不靠聖靈的幫助,此外,不管神用何種方法來改變我們,只要讓祂認為是恰當的,我們就不能拒絕。

神的國與耶穌同時降臨。我們可以這樣說,道成肉身的耶穌就是神的國以人的形狀顯現。祂在基督徒身上的權柄是君王所享有的權柄,是個人的、直接和絕對的,這說法也是極之合乎聖經真理。祂對人所發的命令是神的命令,高過人們發的,但祂卻不是暴君,因為這位君王耶穌是人民的僕役,是他們的牧者和保護人,祂安排萬事,叫人民得著保障和豐裕。『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膽子是輕省的』(太十一30)。

在這帝王之家,祂也是人民的兄弟,因為在世生活時,祂活在『人的權下』(太八9)。祂向我們所要求的,不會過於祂自己所付出的,甚至不會相等。祂的統治不是獨裁統治,而是牧羊人對羊群的看護。『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約十14)。

『比大衛更大的子孫』給祂的門徒所作的第一件罪基本的事情,就是按神的應許救他們脫離罪惡和死亡。因此,神的國是個恩典的國度,在這裡,罪給我們造成的傷害可以得到醫治。帶給人恩典的福音正是天國的特色。

現在和將來

從一個角度來看,神的國已經降臨,基督徒已經進去了。可是神的國如果是指神在這世代中施下完全的恩典的話,則天國讓然是未來的事情,直至基督再來才得實現。『願禰的國降臨』就是盼望那一天。此外,還有更深一層意義,任何要進一步彰顯神在恩典里的權柄之祈求,如復興教會、使罪人歸主、遏制罪惡、造福世人燈,都是『願禰的國降臨』的解釋。如果有人問:在主禱文里,那兒有為著普世的人代禱的呢?答案就是『這裡』。或如果有人問:為什麼我們要為人代禱這麼麻煩呢?答案是:因為主教我們這樣祈禱說:『願禰的國降臨。』

向個人發出的挑戰

祈禱時說『願禰的國降臨』,態度必須嚴謹,因為祈禱的人,必須隨時準備加上這樣的說話:『由我開始吧,使我稱為一個完全順服禰的子民。指示我怎樣與那些『為神的國……作工』的人一起作工(西四11),盡量的使用我,去拓展神的國,使我稱為禰答允人祈禱的一件工具。』我們如果誠心這樣祈禱,救主耶穌基督就可以從我們身上得到完全的滿足。祂曾呼召人捨棄自己,背起十架,為福音的緣故,隨時獻上自己的性命。我們真的尋求這些嗎?我們有面對這事實嗎?讓每一個人都來自我省察吧,只有這樣的人才配得念主禱文。

經文研讀神的國(就是天國) 太十三1-25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作者說:『神的國不是一個地域,而是一種關係。』你贊成嗎?為什麼?為什麼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耶穌昔日和現在都是君王,但不是一位暴君?按你所了解,『願禰的國降臨』一語在今天有什麼暗示?

7 願禰的旨意成就

主禱文的每一個字眼都反映了主耶穌對我們生活的盼望,就是合一的、全心全意地回應天父的愛,每時每刻,都在尋求祂的榮耀,依賴祂的照顧和遵行祂的命令。假如我們要對主禱文有所領會並誠心誠意地念出這禱詞的話,就必須同樣有主耶穌的心腸。因此,當我說『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願禰的國降臨』時,應該同時在心中加上『藉著我』幾個字,同時將自己重新奉獻給神,讓祂把我用作答允我祈禱的一件工具。而當我說『願禰的旨意行』時,意思應該是說:我和神其他的子民都要訊息順服。

在這兒我們看到祈禱的目的:不是要神完成我的旨意(這是弄法術而已),而是要我的旨意與神的旨意連同一陣線(這就是實踐信仰的意義)。不是我的旨意

明白了這意義後,要做到『願禰的旨意成就』還需要付上禱告的代價,如果不否定自己,就不能叫神的旨意得成就。因為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發覺,希望得以成就的總是我們自己的旨意,而不是神的旨意。在這撒旦作王(約十四30)的墮落世代中,如果不全然奉獻自己給神,經常面對苦難而仍然對神忠心到底的話,我也不能說出這個禱告。馬丁路得對該祈禱作如下的解釋:『天父啊!讓禰的旨意成就,而不是撒旦的旨意,或任何一種推翻禰的聖潔話語或阻攔禰國降臨的之人的旨意成就。求禰賜我們忍耐和得勝,使我們為這目標而受試煉的可憐人,不會因軟弱和惰性而失敗下來。』是的,要神的旨意『行在地上』,猶如行在天使中間的話,對我們來說必定要有一番掙扎。

我們看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同樣的祈禱(太二六42),有什麼含義。那時,道成肉身的主耶穌整餡於一個肝膽俱裂的極大恐慌之中,不單是那將要臨到祂肉身上的痛苦和恥辱(這些痛苦一般剛強的人都能夠輕易抵受得住),而是將要『被定罪 』,在十字架上遭受神得離棄。馬丁路德說:『從來沒有人像這人那樣害怕死亡。』真的,這正是原因的所在。祂整個人都逃避那回事,但祂卻這樣祈禱:『不要照我的意思,要照禰的意思。』(太二六39)我們永遠都不知道祂這樣祈禱究竟付上了多大的代價,同樣,我們也不能估計遵行神的旨意究竟要付上多麼大的代價,也許與基督所付出的一樣大。

接受神的旨意

在主禱文和客西馬尼園的祈禱中出現的『成全』一詞,原文的意思是『發生』。在這裡,神的旨意有兩種解釋:一是祂對事件所定的旨意,二是祂向人下的命令。以第一種解釋來理解『願禰的旨意行』,就是以一種溫柔的態度去接受一切神所賜予或神所不肯賜予的事物,毫無怨言。至於第二種解釋就是,我們求神教導我們當作的事情,求祂不但使我們甘心樂意地去做,還能勝任自如。你能否真心地這樣祈禱呢?這不是表面看來那麼容易的。

尋求神的旨意

可是我們怎能知道神對我們有什麼要求呢?要留意祂的話語和我們的良知,注意周圍的環境,接受別人的忠告,以確保自己能明辨處境,能夠擇善而行。當基督徒把尋求神旨意的疑難提出來互相交通的時候,問題就會得到解決。人內在的境況也很重要。『人若立志尊著祂(神)的旨意行』,就不但能知道耶穌的教訓是出於神的(約七17),更能得悉自己是否行在正路之中。『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三十21)你若向神開放自己,祂會直接在你裡面給予你所需要的引導。這是應許。

你若不清楚神的旨意,最好就等待一下,若不得已要行動的話,就先選一個認為最正確的去行,不久,神就會讓你知道你是否行在祂的旨意中。

與神立約

結束以前,這裡有一段由循道會一個莊嚴肅穆的立約形式(Covenant Service)中節錄出來的話,這段話正代表了你、我現在所當說的。首先,主領人重申:神在新約中應許賜給我們『一切在基督里的事物』,而我們則『立誓不再為自己而活』。主領人說:

『我們的主我們的神,聖父啊,禰在基督里揀選了我們,使我們在禰的恩約中有分,我們願意帶著喜樂來擔負這順服的軛,我們要愛禰,尋求和完成祂的美旨。』然後會眾同聲頌讀出衛斯里約翰(John Wesley)於一七五五年在相同場合中覆述一位清教徒李察亞連(Richard Alleine)的話:『我不再使自己的,而是屬於禰的。按禰的旨意放置我、褒貶我;叫我作工,叫我受苦;使用我,或擱置我;高舉我或將我降卑,讓我滿載,讓我倒空使我得著一切,使我什麼也得不到,無論如何,我全心全意,毫無保留地將一切都交給禰,讓禰管理。『配得榮耀和稱頌的神,聖父、聖子、聖子和聖靈,禰是屬於我的,而我也屬於禰。誠心所願。但願我在地上所立的約,在天上得蒙認許。阿門。』

經文研讀神的旨意 徒二十16至二十一14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祈禱的真正目的是什麼?這是祈禱的動機嗎?祈禱與舍己有何關係?尋求神對我們生命所定的旨意時,會有什麼困難發生?我們應該怎樣處置這些困難?

8 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有三局教義性的說話把主禱文連接為一體,首兩句時對神的稱謂:神時基督徒的父親,而祂是在天上的;第三句話之中,第一句稱頌神藉著十字架救贖了我們,使我們稱為祂的兒女,第二、三句宣稱祂有大能大力去成就自己的計劃。這三點同時表明了基督徒的盼望,神既是我們的父,祂必定疼愛我們,善待我們,知道永遠。

天堂

神是萬物的創造主,在天上掌權,既是說祂並不受地上的被造物所受的時空限制,所以祂能夠完完全全地成就自己的心意。而我們做事,不論怎樣簡單,也會出現力不從心的可能,但神所做的,不管何等艱巨都能大公告成,這就是祂的榮耀,因此―― 祂的恩賜開始了工作,祂大能的膀臂必成就祂的應許是『是的』,是『阿門』,永不會失敗。不管是將來的事,現在的事,下面的事或上面的事,都不能阻撓祂完成自己的旨意,也不能使我與祂的愛隔絕。

可是,耶穌在這裡說神的旨意行在天上,並不是指天父的全能以方面,而是指一種受造物所組成的社團,這些受造物跟我們一樣有智慧,但必我們更親近神(意思使他們必我們在地上更能夠享受神),他們以一種充滿喜樂的態度全心全意地侍奉神,這種狀態是我們今生永遠都得不到的。這就是『天堂』一語最普遍的解釋,也是基督徒死後所『到』的『天堂』,這種生活狀態正是我們今生所作的準備和接受操練的目標。

根據這種解釋,『天堂』比今生更為重要的多,不單因為前者是無窮的而後者則有限,更因為我們在今生所享受的任何一種關係,都不會像我們在來生所享受到的那樣完美無缺。我們從三一真神是萬有的最終實在這事實,比現今的心理學家的觀察,更能清楚認識到,人生其實是由各種關係構成的,這戶總人生當然是指真實的人生,而不單是一種只覺而已,至於聖父、聖子及聖徒三者之間的關係就構成整個『天堂』的觀念了。新約聖經將天堂比喻為一座城(啟二十一),一場筵席(太八11,路二十二29,啟十九9)和一個敬拜大會(來十二22-24,啟七9-17)是很有意思的。從整個圖畫,我們看到,天堂將會是我們與神和信徒之間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密和甜美的合一。

魯益斯『天淵之別』(The Great Divorce,校園團契出版)一書中,他把地獄形容為一個國家,這裡人人都分散開,盡量與別人隔離,而且分離得越遠越好。沙特(Sartre)在『無出路』(No Eixt)一書中,則把地獄形容為一種人,不管他們得行為是何等可惡,我們也不能從他們中間擺脫出去。然而,在天堂立,聖徒們會互相親近,也跟聖父和聖子互相親近,藉此加增他們得喜樂。

聖經所持得『另一個世界觀』不斷強調: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天上的生活總比地上的生活更美好及更榮耀,假如我們問:究竟怎樣美好和榮耀?聖經就會這樣答覆:『待著看吧!(羅八24)須知道那境況絕對不是你們憑藉今生的經驗就可以想像得到的。』就我們所知,天堂既是一種不受時空限制得實體,就不可能坐落於我們這個物質得世界上,也不是我們用這物質世界的字 就可以解說得明白的。但有一點我們卻可以肯定,正如剛才所說,對天堂上的居民(就是『服役的靈』――在天使和被改造完美的人的靈)來說,那境況將會是人、神和一切在神裡面的人之完全聯合,在祂面前得著完全的滿足,這也是聖經中精金的城和大婚宴所包含較深的真理。

可是,單靠神無窮盡的施予並不足以促成完全的聯合。祂的僕役,包括天使和人也得毫無保留地作出回應,既是說,神的旨意要在他們裡面和透過他們得以完全成就。因此,天堂之部分定義,就是遵行神的旨意;而神把遵行祂旨意的能力充充足足的給天堂上的人和天使,這就是天堂上榮耀的一種。

讚美

為什麼耶穌要把『如同行在天上』放在『願禰的旨意行在地上』之後呢?有兩個原因:

第一, 祂從這裡把盼望帶給人。地上的動亂使人不敢相信這祈求會得以成就,然而耶穌提醒我們,神已經在天上完全成就祂的旨意了,就這樣,耶穌給我們一個盼望,就是要我們在地上也許同樣可以看到驚人的事情發生。『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么?』(創十八14)

不但如此,祂第二個目的就是引發我們去讚美神。祈求到疲乏,頌讚便興起。耶穌故意在兩組祈求的禱詞中間插入一個向神的頌讚――『父啊,在天上禰的旨意得以成就,哈利路亞』――就像靈性上中場休息,這時正好補充能力,繼續一會兒代求的爭戰。在這裡,耶穌教導我們寶貴的功課『頌讚使祈禱重新得力』,我們一起來學吧!

經文研讀地上和天上 來十二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神不受時空的限制,這事實有何重要?與神完全集合,需要什麼條件?作者說:『祈求到疲乏,頌讚便興起。』這是什麼意思?

9 我們日用的飲食

主禱文的重點由神的名,神的國和神的旨意,轉移到我們的膳食上。這是下降現象嗎?不,乃是徹手徹尾的上升過程。

第一, 人若真心發出上面三個祈求,要奉獻自己一生完全為神而活,下一步就自然是要祈求食物,好得著能力達成自己的心愿。有人挑剔荘信醫生(Dr.Johnson),說他過分注重滿足口腹之愈,荘醫生卻答辯說:忽視肚子需要的人,不久將對任何事都無從應付。這是基督徒的現實主義嗎?對,一點不錯。

第二, 我們的卻每時每刻都依靠著我們的天父,就是我們的創造主。因為祂保守著我們和整個宇宙的存在(沒有祂的許可,什麼都不能存在),祂也維繫著大自然的規律,以致每年都有播種、收割和販賣的時節(創八22);故此,我們應當常常在禱告中紀念這些事情,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懷疑神,假設宇宙後面沒有神也可以自存自足的世代中,就更該如此。

有些人認為為了個人物質上的需要而祈求是低級的祈禱,好像說神並不開心人肉身的事情,所以我們也要跟神看其一樣。其實,這種『過度屬靈』的細想不過是一種不屬靈的個人主義而已,試看看保羅怎樣在歌羅西書二章二三節里說,人為的規條,並不能剋制肉體的情慾(就是有罪的已)。如果我們相信神是獨一而且全能的供應來源,並且信祂能無微不至地滿足人類各樣需要的話,我們的祈禱就表彰了真理。正如我們若否認自己的自滿,就會降卑下來;相反,我們若承認人須要依賴神,神就會被高舉起來了。除非我們領略到為日用的飲食祈禱,與為罪惡得著赦免祈求是同樣重要的話,不然我們的心思意念仍然落在錯謬之中。

第三, 神的卻願意祂的僕人能夠得著他們所需用的食物,正如耶穌在餵飽四千人和五千人兩見事中所表明出來的。神關心人肉身的需要,並不少於祂關心人靈性的需要。對神來說,最基本的事情是『人的需要,』所以是兩者都同時包括在內的。身體

這祈求教我們應該怎樣看待自己的身體。基督徒不是要神化身體,把健康和美態視為身體至高理想,正如今天教外人所所看的;也不要鄙視身體,以刻苦修行為美德,如古代異教徒所作的(很不幸,基督徒也曾這樣行過)。我們應視身體為神所創造的,是美好的,自己就是自己身體的管家和經理人,而且歡喜快樂地去執行這個職責。這樣就是尊敬那創造身體的神。對基督的門徒來說,上述那種快樂絕對不是不屬靈,這就如祂們所得著的救恩一樣,是救主白白賜下的禮物。

聖經的反對一切待薄已身的刻苦主義。聖經說,如果我們享用身所賜予我們的健康、胃口、精神和婚姻,就當從這些東西中得著喜樂,也是我們向身盡責和事奉祂所當有一部分表現(不是全部),如果沒有這種喜樂表現,我們就是不感謝神的上好禮物。還是史克勞狄(Screwtape)說的對(雖然有點排拒性口吻):『祂規根究底是一個享樂主義者。』祂珍惜快樂,而祂的快樂就是施出來快樂。難怪有些猶太人的拉比這樣教導人,說,在審判的日子,神要我們為著祂所賜下而被我們忽視了的每一種快樂作出答辯。現在,我們都懂得怎樣去享受了嗎?對,包括肉身上的享受都是為著神的榮耀呢!

物質上的需用

注意,我們應該為『我們』日用的飲食祈禱,不單為自己,也為別的基督徒代價。『餅』(原文作餅,和合本聖經則譯作『飲食』)是古往今來人類的主要食糧,因此代表著一切生活上的必需品和公給的途徑。所以『餅』包括了一切飲食;者祈禱支持農民來對抗饑荒;此外,包括為著衣服、住屋、健康、社會服務及醫療服務代禱;同時也為金錢和謀生的能力而禱告,是針對貧窮、失業和針對製造或行使著這兩種現象的國家所發出的吶喊。馬的路德希望國家元首們在他們國家的軍服上面畫上麵包,而不是獅子,好提醒他們應置人民福利於首要的地位,而且他也深切相信,主禱文中以這一段祈禱最能激發人為掌權者代禱。

日用

腓力斯(J.B.Phillips )把這句話翻譯很正確:『給我們這天(每一天)需用的餅(Give us this{each}day the bread we need)。』我們求『餅』,正如以色列人求嗎哪,是天天祈求的。基督徒的生活要天天不斷依賴神。還有,我們要為著『所需用』的祈求,是指必需品,而不是指可有可無的奢侈品。這禱告的卻除掉人的貪念!此外,我們祈求的時候,要隨時準備神拒絕我們向祂所求取的事物,祂這樣做,是要我們知道那些東西實在不是我們所需用的。

這是真正的信心考驗。我想,你已經為今日的飲食祈求了;現在你相信馬太六章三三節所說的吧:你得到的東西,不論多少,都是神給你祈禱的答覆。你為此感到滿足,向神謝恩么?你自己決定罷。

經文研讀神的供應 詩一零四太六19—34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你贊成神關心人肉身的需要,正如祂開心人靈性的需要一樣嗎?為什麼?我們若是個好管家,應該對自己的身體持一個怎樣的態度?如果說基督教人生是一個『每天結算』的人生,原因何在?又在那一方面每天結算的呢?

10 免我們的債

基督徒憑赦罪而活,這就是因信稱義的真諦。假如神的兒子沒有代我們受犯罪所來帶的刑罰,使我們得著釋放的話,我們就不能從神那裡得到生命和盼望;因此耶穌在祂的祈禱典範中,把祈求赦罪放在祈求物質供應和祈求靈性得保守的禱詞中間。在祂自己的禱告里,這是毫無意義的,因為祂知道自己是罪的(約八46);這禱詞是為我們而設的。

基督徒應該怎樣看他們的罪呢?聖經說,罪就是犯法、偏差、虧欠、叛逆、玷污和不中的,而這些事總是與神有關。但從主禱文所採取的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罪就是未清償的債項(雖然禱告書所用的『罪』{trespasses}字隱藏了這個意義,請參看路十一4和太十八23兩個欠債的人的比喻)。耶穌的意思事指我們虧欠了神一股至死不移的忠心——像耶穌所作的,熱心愛神、愛人、整天這樣,天天這樣—而我們基本的罪,就是不能清還這筆債項。禱告書里先承認了消極的罪(sins of omission――我們該行而不去行的罪),然後才認積極的罪(sins of commission),這是對的,未盡責任是罪的基本定義。基督徒自己省察的時候,應該先注意有什麼應該做而未做的事情,通常就會發現,最令人痛心的罪就是未行出來的善事。烏雪爾大主教在彌留之時起到說:『主,最要緊的,請你赦免我那些消極的罪。』這是真正屬靈表現。

犯罪的兒女

問題來了,假如耶穌的死已經贖去一切的罪,包括過去,現在及將來的罪(事實確是如此)而神稱信徒為義(因耶穌的緣故我被接納未義人)是永遠有效的話(事實確是如此),為什麼基督徒要每天向神陳明他們的罪呢?答案在於神是審判官與分親之間的區別,也在於一個被稱為義的罪人和一個被收納的兒子之間的分別,也在於一個被稱為義的罪人和一個被收納的兒子之間的區別。主禱文是一篇家庭的祈禱,是被收納的兒女向他們的父親所說的話,雖然兒女們的敗壞不能推倒他們已被稱為義的實在,但如果他們不對神說『對不起』,並求神寬恕他們那些令祂傷心的過錯的話,神和人之間就永遠存在著嫌隙。除非基督徒每次來到神面前都像哥回頭的浪子一般,否則,他們的祈禱就跟耶穌比喻中那法力賽人的祈禱一樣虛偽。

不能容忍

這裡有一個要學習的功課:為要找出自己的虧欠,基督徒必須每天自我省察,和讓別人來查看自己。清教徒十分擁戴那些『揭發』人良知的傳道人,今天,這一類的講道更顯得需要。自省的功課雖然有損自尊,卻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在天上的聖父決不會縱容兒女們的錯處,肉身的父母卻常常做錯這一點,十分不智。因此,神怎樣看待我們的罪,我們也當怎樣看,以致我們能悔改,並為頂撞祂,求祂寬恕。從某個角度看,基督徒最不應該虧欠,因為他們有最佳的理由(在基督里有神的愛)和有最大力量(住在人裡面的聖靈)來赦免犯罪。若有人以為在基督里,罪已經被遮蓋,所以就無需遵行神律法的話,這種人真實糊塗透頂了(參看羅六)。丈夫知道自己的妻子與人行淫,必定比知道隔鄰的女孩作同樣的事情更為痛心;同樣,神看自己的子民對祂不忠,也必定加倍惱怒(看何西阿的預言,特別是一至三章)。『神的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帖前四3),我們半點也不能苟且。一六六二年禱告書內掰餅聚會的一節里,把基督徒犯罪的罪垢(重擔)形容為『不能容忍』。他們的語調這樣嚴厲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知道,我們領會到多少呢?我們是神的兒女,又當怎樣操練自己過一個遠離罪惡的生活呢?我們是神的兒女,又當怎樣操練自己過一個遠離罪惡的生活呢?真正的基督徒不單在自省之時設法查看並且面對自己所犯的罪惡,還要天天『靠著聖靈』努力『治死身體的惡性』(就是舊我的壞習慣,羅八13)。

赦免人的才得赦免

耶穌說,人若要得神身面,就必須讓神知道,他們亦已經赦免了那些欠他們債得人。這不是拿善行換取赦罪之恩,而是藉悔改來表明行事為人與所蒙得恩典相稱。悔改――心思的改換――就是以慈愛和寬容為新生命的中心。憑神赦罪之恩過活的人必須仿效這種寬恕的心。如果一個人僅存的盼望就是神不再執著他的錯,這人也就無權執著別人的錯;原則就是『神如何待你,你也當如何待人』。不肯寬恕人的基督徒明顯的就是偽君子。不錯,罪的赦免只憑相信基督,並不是因著行為,但悔改卻是信心的果子。因此,真實的信心,莫過於生出悔改行為的信心。在馬太福音六章十四節,十八章三五節,耶穌強調只有寬恕人的人才得著寬恕。

所以,讓我再問:我能念主禱文嗎?你呢?我們都要好好的行事為人。希望下面一首詩能稱為你自己的祈禱:主,禰教導我們禱告:『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但要言行一致,唯賴我主賜恩惠。

禰怎會赦免和賜福,那些不肯寬恕他人的人?他們心中充滿罪惡,與忌妒不分。

十架發出萬丈光芒,使我重睹真理之光:人欠我債少又少,我欠禰債一萬千!

求主洗我心中罪惡,使我遠離妒恨,從此與神、人和好,將主和平播千里。

經文研讀祈求赦罪 詩五十一與蒙赦罪的恩相稱 太十八23-25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主禱文給罪所下的定義是什麼?這一點怎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為什麼基督徒仍需每天承認所犯的罪呢?為什麼不寬恕別人的基督徒應該被稱為偽君子呢?

11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

隨著為需要和赦罪的禱告之後,就是為我們第三個基本需要的祈禱――祈求神的保守。這句禱文分成兩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既罪惡、困擾、或利用困擾引人陷入罪惡的『那惡者』)兩者都表達同一意念:『人生詩一個屬靈的地雷陣,在這些危機之中,我們不敢信任自己。天父啊,求禰保守我們平安。』這裡的主禱文與詩篇一貫所描寫的人生觀連在一起。這祈求所表達人的狀況,不敢自信和仰賴真神的態度都是我們所應當學習的。

試驗

前一半的祈求好像說神可能會帶人進入試探里去,這會令許多基督徒為之驚訝的,但如果我們明白了試探的意義之後,問題救明朗過來了。試探的意思就是『試驗』或『考驗』之意,就是藉著一種環境,顯露出你的能力究竟有多少。駕駛考試的作用也是這樣,叫人曉得你能毫無差錯地在路上駕駛,所以也是一種『試探』。今天,所有教育制度或訓練課程都又周期性考試,以量度學生或受訓者學習的進度。受訓者接受考試並獲得及格之後都感到極為鼓舞。神為基督徒安排的靈性教育和增長程序也是一樣。神必須經常試驗我們,看看在我們裡面得著什麼,和究竟到了什麼程度。這完全是建設性的行動,為要堅固我們並幫助我們長進。因此祂『試驗』亞伯拉罕(這是RSV的譯法,欽定版則譯作『試探』,修訂版譯作『驗明』),吩咐他把以撒獻為祭物,在試驗完了之後,就應許他大大的福氣,『因你聽從了我的話。』(創二十二1、18)。

不是逢場作戰

試探既然對我們有益,為什麼還要求神免我們遇見試探呢?原因有三:

第一,每當神要藉一些試驗來造就我們的時候,『那惡者』撒旦便會利用該環境來毀滅我們。『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前無8)。耶穌從自己在曠野的經歷里,認識到撒旦是何等的老*巨猾,所以祂希望人人都不要低估牠的能力,更不要故意跟牠打交道(現實信奉邪教的人應該醒悟過來了)。

第二, 試驗所生的壓力可能大得驚人,以致任何正常的基督徒都會像面臨癌症一般退避三舍。基於上述兩個原因,難怪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時開口說:『父啊,求禰叫這杯離開我。』結束時卻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禰的意思。』試探不是逢場作戲的!

第三, 我們認識到自己時軟弱的、鬱悶的,在屬靈的事情上我們時不堪一擊,加上撒旦將我們的長處與短處都加以利用,藉著滲透和伏擊的戰略攻擊我們,以致我們經常落在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的光景中。這時,我們只好謙卑下來,不再自信,說:『主啊,倘若可行,『請』別給我遇見試探!』我不願因此跌倒而使自己受損害,也叫禰的名杯羞辱!』我們可能會被神選中,去接受試探,但故意去找試探的,卻是只有獃子才會做的事,我們應當留意保羅的警戒:『所以自己以為站立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林前十12)

警醒,禱告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看見門徒睡著了,就說『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就是開始進入)迷惑』原文是『試探』),你們心靈固然願意(遵行神的旨意),肉體(人性)卻軟弱了。』(太二十六41)祂所以這樣說,是由於祂剛剛經過了一番掙扎,那時祂的肉體極力拒絕接受加略山的痛苦,同時,由於門徒都睡著了(他們很疲倦),但耶穌仍叫他們與自己一同警醒,保持醒覺,與耶穌同站一方,並用禱告支持祂。我們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的時候,必須領會其中的誠意及真義,並要『警醒禱告』,否則一不留神,就會墮入試探里去了。

『警醒』是軍人守衛時用語,為防備敵人隨時攻擊。警醒防備試探,就是留心一切可能引我們進入試探的環境、人群和勢力,並儘可能敬而遠之。如馬丁路德說:你們不能組織雀鳥在你們的頭頂飛過,但可以組織牠們在你們的頭髮里築巢。知道什麼是火就切勿做一隻撲火的蛾。

『禱告』則指耶穌剛才的祈禱,雖然裡面不願意,加上外面令你心猿意馬甚至叫你靈性觸礁的聲音,仍然求神賜下能力,實行你認為正確的事情。查理士衛斯里(Charles Wesley)的一首是個最能把這種心境描寫得淋漓盡致:耶穌,我的力量,我的盼望,是我的依靠。…… 我要敬畏神,眼光要敏銳。罪惡臨近,我要仰望禰,也要察覺那惡者的來到。靈性要準備,還得明察秋毫,常常作防備,且警醒禱告。我們的結論:為了屬靈生命得長進(雅一2-12),我們不會完全經歷不到試探(林前十13),但如果我們求神免去我們遇見試探,並且警醒禱告,使撒旦不單乘機叫我們跌倒,我們受試探的機會也就會減少(啟三10),而且在試探臨到時知所適從(林前十13)。所以,切勿太理想化,完全不下點功夫以減少自己受試探的機會,也不要愚蠢到去故意招來試探,當試探真的來臨時,要完全相信神能夠救你脫離試探中的兇惡,『保守你們不失腳』(猶24)。當你不察覺試探已經臨到時,要這樣祈禱說:『不叫我們遇見試探』,當你不察覺試探已經來到時,則要這樣祈禱:『救我們脫離兇惡。』這樣,你就得以存活。

經文研讀夏娃遇見的試探 創三1-7 亞伯拉罕受到的試探 創二十二1-19 耶穌遇見的試探 路四1-15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試探』一詞在這裡的意義為何?神試驗我們之目的是什麼?你應該作何反應?為什麼我們要祈求神免去我們受試探的機會?

12 救我們脫離兇惡

從主禱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基督徒的人生有三個不同的角度:就是奉獻的人生、依靠的人生和充滿危機的人生。『救我們脫離兇惡』這句話,就是在面對危機的時候,求神保守的一句禱詞,這一句禱告既放在我們經常用的禱告模式里,可知我們所面對的危險必定經常反覆出現。正是!英國禱告書也有同一的看法。顯現節禱告第三斷稱這兇惡做『我們所有的危險』,而第四段這樣說:『神啊,禰知道我們身處這許多重大的危險中,也知道我們不能經常站立的穩;求禰堅固我們,保守我們,在危險中托著我們,並帶我們勝過一切試探。』你若留意一下這禱詞,就會看出它不過是主禱文的延伸而已。

危險

在日常舒適而平淡的生活里,我們不曾察覺倒自己身處危難之中;其實應該察覺到的,因為我們的處境實在如此。禱告書在這裡又給了我們一個教訓:連禱文(Litany)把『就我們脫離兇惡』分解為五個獨立的祈求,以應付該五種凶額及與其相應的環境上的困擾,分列如下:

『脫離罪惡,以及脫離魔鬼一切的詭計和攻擊……脫離心眼閉塞;脫離驕傲、虛浮的榮耀,及假冒為善;脫離忌妒、仇恨;惡毒及一切不憐憫人的心……;脫離淫行、一切至死的罪,及脫離從世界、肉體和魔鬼而來一切迷惑……脫離突如其來(以外、防不勝防)的死亡……;脫離心靈的鋼硬及對神話語和戒命的藐視;恩主啊,救我們吧。』

現在我們知道了最大的危險是什麼,也知道這些危險是如何產生的了。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從不利的環境中獲成就出來,更是從我們表面屬靈的兇惡中被救出來,因為凶額可以同時利用有利和不利的環境作其攻擊的跳板。罪在我們心中牽引我們違背神的旨意,愛人愛物穀雨愛神,罪是導致一切危險的源頭。被罪性引離正道的危險永遠都是存在的。

迷惑

從剛才所擇錄的禱文中,我們看到所列出的兇惡,都是從敗壞了的人心裡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撒旦也許是個節目司儀,安排角色出場的次序,而永不著吧這些東西注射到我們裡面去,因為他們本來已經存在的了。罪通常透過迷惑的手段來達致目的。『心眼閉塞……迷惑……心靈鋼硬』都是罪所採用幾個主要的手法;而『驕傲……假冒為善……不憐憫人的心』都是罪主要的表現;可是驕傲和不憐憫人的心會假裝稱對神、對祂的真理及祂的教會所發的熱心;而別的道德上及靈性上的兇惡,也曾經常在我們冷不提防時靜悄悄地遛了進來。這就是清教徒所謂的『自欺的秘密』(the mystery of self-deceiving)希伯來書則說『被罪迷惑』(來三13)。

聰明人面對危機時會保持鎮定,謹慎行事、提高警覺而且步步為營,稍見情勢不妙,就會高呼『救命』。同樣,聰明的基督徒也當警醒禱告,否則就會入了迷惑(參看太二十六41)。此外,還應該隨時隨地準備求神救拔自己脫離兇惡以保平安。

拯救

電視節目『妙論人生』(This is Your Life)從外在的事物,就是從每個來實所做過的事情及所交過的朋友回顧他們的個人歷史。可是如果有人問你,:『你的人生是怎樣的?』你會從內在說起,甚至越說越深入。你是人,是一個又目的的被造物,所以不管人喜歡與否,你會從自己的志願、所面對的挑戰、動機、失敗和成就等方面去描述你的人生。

沒有神的方法,也就是以人為中心的方法,是以成敗。得失作標準的。名人的回憶錄和自傳就是這種方法去評估他們的事業。聖經作者、聖經人物與及篤信聖經的基督徒雀不是這樣。

首先,他們看自己的人生。是以神為中心的。神的作為塑造他們一生的決定性因素,惟有神方能鑒定他們的成就。他們主要從兩方面來看神的作為:第一是憐憫。他們看自己的人生,就如一首是個所描寫的,『由始至終都是出於神的憐憫』(Mercy from first to last)。第二是拯救。他們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到,從遏制他們侍奉神,和攔阻他們親近神的困擾和事例種被拯救出來。保羅說:『祂會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亞西亞的患難),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祂將來還要救我們。』(林後一10)保羅的說法也是聖經看到人生的典型態度。根據這種人生態度,我們盼望神的憐憫,及盼望從兇惡、內在的罪惡和外在的風暴中被拯救出來,便成了信心生活里任何時刻都不可缺少的舉動了。若花點功夫查考一下聖經中『救……脫離……』的各種方法,你便會贊同我的說法。

你是否已經察覺到你一生是受著各種兇惡所威脅和危害,以致你時刻都需要神的拯救呢?如果你還未察覺到的話,請聽我說,你還未了解你的人生。你好綁上眼睛和塞住耳朵的人在市區滿是車子來往的馬路上又當。從主禱文中學習了了解你的人生吧!當你越來越看到各種危險的時候,就會更加緊密的依靠那位大能的拯救者。『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詩九一14)這是神對每一個聖徒所許下的諾言。這應許是給你的,把它兌現了吧!

經文研讀拯救之歌 撒下二十二(既詩十八)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我們要經常求神在靈性上保守我們,這事實給我們認識到我們的人生是怎樣的?作者說:『這屬靈的兇惡可以同時利用有利和不利的環境作攻擊的跳板。』是什麼意思?清教徒所說的:『自欺的秘密』是指什麼?

13 脫離兇惡

關於兇惡,第一件要說的就是:它是實實在在的,我們不應該假裝它不存在。基督徒科學會(Chrisitian Science)像印度教一樣,認為兇惡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另一些人則把它當作未完成的良善,或是被誤解了的良善;但聖經卻把兇惡和良善看作同樣的真實,兩者之間更是天淵之別的。第二, 它是腓理性而無意義的實體,沒有意識,只好界定未『敗壞了的良善』。第三, 神掌管著兇惡。在各各他山上祂付上了代價,從兇惡中生出良善來,祂已經得勝了兇惡,而且最後會把它完全消滅。基督徒思想兇惡問題,並不是悲觀,因為他知道,有一天,這個瘋狂、無意識、毀滅善良的實體自己也會毀滅。基督在十字架上得勝一切兇惡,就保證了這一點(西二15)。最後,祂再來的時候,就會把兇惡除凈。

在那一天,基督徒將發現,雖然曾經與自己裡面和周圍的兇惡更發生各種的掙扎,但卻能在這時代使自己得著更大的益處,並叫神得著更大的榮耀。神讓兇惡存留在世上這麼久,其中所隱藏的良善和智慧就會在那時顯明出來。

兩種兇惡

兇惡是一種敗壞,具有毀滅良善浪費良善或挪開良善的能力,它使人不能成功地堅立一個正直充實和喜樂的人生。根據這定義、兇惡分兩種。第一種是在我們外面的:敗壞『困擾、憂傷、疾病或任何不如意的事情。』環境帶給我們根大的痛苦和沮喪,以致我們縱然以各種不同的態度來接受這種環境,也不能改換形勢而使壞便成好,這環境就成了兇惡。事實上,環境不一定常常都是這麼壞的。貝多芬能夠把失聰帶來的沮喪和寂寞引起的痛苦一變而成充滿英雄氣魄的樂章,無數殘廢的人都能夠克服身體上長期的痛苦,而達致尊貴的地位和寧靜的心靜,詩人甚至這樣說:『我受苦是與我有益,為要使我學習禰的律例。』(詩一一九71)不過有些時候,痛苦之大,只有令人大叫,直至暈厥過去,這時的痛苦就必定時兇惡了。

第二種就是在我們裡面的敗壞,表現在不道德和放縱情慾的行為上。從某角度看,時缺乏良善,從另一個角度看,是發揮錯誤的良善。就如在魔鬼、亞當、你和我裡面的一樣。究竟良善為何會敗壞呢?過程又如何?聖經沒有詳細說,事實上也不是我們所能理解的,但總而言之,那時事實。然而,論到第一種的兇惡,我們是站在主動的地位上,忍受著它的苦害;而第二種兇惡,我們卻是站在主動的地位上,製造兇惡。保羅說:『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七19)對於這句話,任何一個誠實的人會回應說撒:『對了,我也是這樣呢!』

神施行拯救

基督徒不能漠視也不應該漠視周圍及裡面的兇惡,因為基督徒蒙召,不單是要面對兇惡,並且要以良善去得勝兇惡(羅十二21)。但這種說法是假設了兇惡並不能勝過基督徒,我們又得看看主禱文了。

耶穌救我們求神救我們『脫離兇惡』。雖然這個詞解作『那惡者』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不管是解作一般性的『兇惡』或是『那惡者』,都沒有問題。前一個解釋是『救我們脫離世上、在我們裡面、在別人裡面、在撒但和祂同黨裡面的一切兇惡』,第二個解釋就是『救我們脫離那要毀滅我們的撒但,並救我們脫離一切被撒但利用來達致上述目的的事情,就是世上一切不敬虔的事物,一切我們肉體內的罪性,及各式各樣屬靈的兇惡』。兩個解釋都不過是異途同歸。

耶穌在這裡給我們這句禱詞,它的重要性,乃在於暗示了一個應許:只要我們求救,就必得拯救。什麼時候我們喊叫『救我,』神的拯救就會展開,幫助就要來到,使我們能應付任何威嚇我們的兇惡。

經文研讀拯救脫離兇惡 林後一3——11,十二1——10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神現在如何對待兇惡?祂 最後又會怎樣做?怎樣判斷兇惡的環境是造就我們或是毀滅我們呢?神拯救那些人脫離兇惡呢?為什麼?

14 國度於權柄

音樂能表達人類各式各樣的情感,耶穌基督的祈禱模式也能表達生命與基督徒之間各式各樣的關係。對救贖大功的讚美(父),對神超越的偉大表示欽敬(在天上的),渴望祂得著榮耀(願人都尊禰的名為聖),渴望祂得著勝利(願禰的國降臨)和將自己奉獻給祂(願禰的旨意行)等已經全部在禱文的上半部表達出來了;如果根據一般的分析,把祈禱的內容分作敬拜、奉獻、感恩和祈求四部分的話,前三部分已經包括在禱文的上半部之內。然後就是禱文下半部的祈求,這裡表達出我們對神的依靠,就是求祂滿足我們的物質的需要(日用的飲食,賜給我們),求祂讓我們憑信悔改,並且 棄絕日常生活中不憐憫人的心(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脫離兇惡)。最後,像傳統的祈禱形式一樣,就是再次讚美祂。

主禱文結尾的頌詞並不是最好的手抄本所原有的,許多較古的抄本也付之闕 如,傳統上卻喜歡使用它!在聖經裡面,讚美神的詞句到處可見。在前面,我們已經看過。個人靈修的時候,讚美和禱告彼此啟迪引發,而且相輔相成。當我們的需求得到滿足,我們便會讚美神,若未得滿足便向神祈求;不過,向神和祂的作為讚美,會使我們對祂所作,及要成就的事加增信心。因此,我們越讚美,就越有祈禱的感動,而祈禱越多,讚美越多。

祈禱與讚美祈禱和讚美就像一隻鳥的兩隻翅膀:一起擺動的時候,鳥便會向上飛;如果其中一隻失了靈,只好永遠停留在地上。可是雀鳥是不應該永遠停留在地上的;同樣,基督徒也不應該沒有讚美。『在天上的』和『如同行在天上』兩個詞句,四主禱文中兩個讚美的時刻;因此,縱然結尾的頌詞不是 耶穌親口所說的,也不然把耶穌的心聲表達出來。

在這裡,讚美的話以『因為』一詞與祈禱連接起來;『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禰的』。這裡所表達的一系列的細想,就是我們以充足的信心求我們天上的父賜我們所需用的東西,赦免我們的罪過,及保守我們的平安,因為我們知道神賜這些事物給祂的兒女們,一方面是在祂能力範圍之內,另一方面又切合祂在處理人的事情時所採取的態度——就是要彰顯祂的榮耀。讚美神的權柄和榮耀,能叫我們的祈禱更有能力,使神得著更多的權柄和榮耀,這是一個實際的事例。

國度和權柄在這段頌詞中,神的國度和權柄不過是兩個不同的字眼,表達同一個合併的意念而已(語法家稱之為『重名法』,在古代文學中很普遍使用),這個觀念就是享用有控制萬物的權柄之意。詩一零三篇十九節應用了國度:『祂的國(原文)統管萬有』。在前面的祈求中,我們說那掌管萬有的神所發的救贖命令(那時國度的另一個解釋)將要『降臨』,所以這裡是指神對祂的創造物完全的支配能力。代表罪惡,和所滋長的*詐,腐蝕智慧和思想的撒但,並不接納這裡所說的主就是王,所以就把這讚美當作假話,像他對待別的讚美一樣。然而基督徒卻不是這樣愚昧的,所以會自然而然的向神發出讚美。

在神的統治下,祂的權柄就是最實際的,不是肉眼可見而反覆無常的能力,如水雷的爆炸威力,離群野象的蠻勁,或一個狂妄的暴君所掌握的權勢;乃是一種無可比擬的美善,給我們及全人類光榮地帶來憐憫和恩慈,是神用來向全人類施恩,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和使耶穌基督從死里復活的(弗一19以下)。詩篇給『國度和權柄』作了最完美的解釋,就是宣稱神是一位無可匹敵的人君(詩四十七,九十三,九十九,一四五)。試讀讀這些詩篇,反覆思想,銘記在心,然後與別的基督徒一起讚美神吧!『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因歌頌我們的神為善為美……』(詩一四七1)。

經文研讀在寶座上的神 但四詩一四五思想和討論的題目讚美和禱告兩者怎樣相輔相成?『控制萬物的權柄』是什麼?今天,神怎樣行使這種權柄?神的權柄像什麼?

15 榮耀

新約聖經中,『榮耀』一詞帶著兩重互相補足的意義。第一個意義就是, 創造主那配得稱頌的特質;第二個意義就是,這種特質在受造物里所引發起的讚美。究竟什麼時候才作什麼解釋,須視乎上下文是指神所『擁有』,所『顯示』,和所『給予』,或所『得著』的榮耀而定了。我們存著感恩的心稱頌那在恩典中賜福給我們的神。我們這樣行,為要榮耀那位改造我們成為基督的形象又使我們不斷得榮耀歸給神是一項榮耀的舉動,而神將榮耀顯示給人總是要挑起人向祂發出讚美。

眼可見的榮耀

在舊約時代,神在一種典型的、肉眼可見、使人敬畏的大光中顯示祂的榮耀(後來猶太教徒稱之為Shekinah).慈愛的神置身於約櫃和聖殿內(出四十34,王上八10)。可是,神主要及恆久啟示的榮耀卻在我們應得的審判和不配得的慈愛中顯明出來,也同時下顯露在祂的『名字』里,祂的名子不像我們的名字,只是一個標誌而已,乃是神的本質和性情的代表。『耶和華』的意思就是『我是自有永有的』(出三13——15),神『名字』全部的意思正準確地宣稱神是怎樣的。這句話是神對摩西說的。『求禰顯出禰的榮耀給我看。』神不但讓摩西眼睛看見,還宣稱說:『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出三十三18至三十四7)這種德性就是神榮耀之中心。

因此,道成了肉身降卑,捨棄了與父神同享之榮耀,除了一次在山上變化面貌之外,那種令人屏息的威榮(Shekinah)是隱藏起來,不過耶穌的門徒仍可看出,他們作見證說:『我們也見過祂的容光。』這種容光是有位格的神性,且『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十七5,腓二7)。Shekinah的容光實在是巨大的,但神救世的慈愛所帶來道德上的榮耀則更加巨大。今天蒙光照而相信福音的人從未見過Shekinah,但他們卻在耶穌的臉上見到神的榮耀(林後四6)。

榮耀之所歸

在主禱文的頌詞中,我們在論及神的統治權而將榮耀永永遠遠歸給的時候,首先我們承認(一方面提醒自己),創造主和救贖主不論作甚麼事情,永遠都是充滿榮耀的,尤其在恩典的作為上(我們『因禰的榮耀』)而感謝禰,其次,我們表示願意奉獻自己,從今直到永遠,全心全意的敬拜和尊崇祂(願榮耀歸於至高神)。這樣,主禱文以讚美為終結,正如基督徒的人生一樣。雖然祈求會因生命終結而停止,但歸榮耀神這分憂差將無止境地延續至永遠。

榮耀歸與誰?

現在,讓我們來測驗一下自己的靈性。人犯罪的原理是這樣的(人的罪性就是人裡頭的撒但形象):榮耀不歸與神,而歸於自己。於是。我們向人眩耀自己的成就,以致旁人在欣賞之於就把榮耀歸給我們。這是我們驕傲的一面,我們稱之為虛榮心。有虛榮心的人喜愛展示自己的特點、身裁、衣飾、技能、地位、勢力、家庭、智慧、朋友,以及任何他們最引以為傲的事物,希望博得別人的讚賞。如果別人對自己的成就無動於忠的話,我們的內心就感到難看。

但基督徒知道虛榮心是虛假的,因為這種心理把我們自己當作應該接受讚美和欣賞的對象,事實上卻不是這樣的。基督教不是教我們裝假,明知自己擁有某些優點卻故意說沒有;基督教卻是教我們承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身所賜的;因此,當受讚美和欣賞的,應該是神而不是我們。

現在測驗是這樣:當神得著讚美而你卻得不著的時候,你會不會感到高興?反過來說,你得著讚美而神卻得不著時,你又會不會感到不高興呢?成熟的基督徒得不到別人給的榮耀,仍會感到心滿意足;但當別人不將榮耀歸給神的時候,祂卻會心中不快。著名清教派靈修作家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在彌留的時候聽到訪客在讚賞他的著作時,實在叫他痛苦,他低聲說:『我不過是神手中的一隻筆,有什麼值得讚賞的呢!』這就是一個成熟基督徒的心態,這些人時刻都想這樣叫喊:『榮耀歸於神!是祂當得的,而且唯有祂才配得!』這個測驗使我們認識了自己一些什麼呢?

經文研讀讚美頌詞 羅十一33——36 弗三20 提前六13——16 來十三20 猶24 啟一4——7

思想和討論的題目『榮耀』一詞有那兩個意義呢?這兩個意義的關係怎樣?神的本性與榮耀有什麼關係?是否沒有了Shekinah,就限制了我們得見到神的榮耀呢?為什麼?

16 阿們

我們念完主禱文或別的禱文之後說『阿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對,這是事實!

『阿們』是希伯來文,應用於舊約時代及會堂里的敬拜儀式中,後來成了基督徒的用語。在聖經里,祈禱結束時說『阿們』,不但表示祈禱的人極盼望他的禱告蒙神垂聽,也表示將這等事當作大衛王的命立(王上一36)或神的警告(民五22;申二十七17——26)一般來接受。『阿們』的基本意義是(真實的,實在的,真理的),所表達的意念就是對剛才所禱告的事情說一個強有力的『是』字,就如美國中部人所說的definitelyyes (的卻是),或美國俗語所謂「That』 s the truth」(是事實)一樣。把『阿們』譯成『誠心所願』(So may it be ),語氣未免過弱,因為『阿們』不但表示願望,而是牢固的堅信——『就這樣成就罷』(So shall it be).

『阿們』可於在講話之前或之後(耶穌說了超過五十次『實實在在』,而『實實在在』一語的原文就是『阿們』),但不管『阿們』放於前或後,都表示說話的人極為重視自己所說的話。在哥林多後書一章二十節,保羅論到基督徒對神的應許說『阿們』,就是承認神的說話,是真實可信的,這樣就使神得著榮耀。『真實(阿們)的神』,『禰的話是真實的』(賽六十五16,撒下七28)。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四章十六節也提到基督徒在公開敬拜時對感謝的起到說『阿們』。只要說『阿們』的時候,心口一致,禱告就會成了說『阿們』的人之禱告,而神的應許也成了他的應許。

是你的禱告嗎?

傳統的禱告用『阿們』作結束是對的(最好用強而有力的語調高聲說出),表示承認自己是說真心話,並絕對認同祈禱所持的態度、盼望和目標。主禱文須要我們畢生學習去如何運用,所以為了測驗我們對主禱文認識有多少,最好就是按每個重點去檢討一下,我要問:

你已相信和接受耶穌基督為你的救主嗎?你已藉著耶穌基督而接受神為你自己的神嗎?你承認在神的家中,每個基督徒都是你的弟兄嗎?這些都是『我們……的父』所包含的意思。

你是否不惜代價以榮耀神的名為人生唯一目的呢?你願意見到神在祂的國度里得勝嗎?你願意一切與祂的完美本質不相配的事情都消失凈盡嗎?你願意按著需要而為天國勞碌和受苦嗎?作天國的僕役和工具,把天國帶進那些抵擋神的人和環境里去?

你有甘心樂意的的接受神的命令為你的行為準則,把神對事情的安排當作你的命運,並憑信心認識到兩者終歸都會帶來益處嗎?

你有任何事情是與神的命令公然相對的嗎?或以自己還有別的命令需要遵守作為抗拒神命令的借口呢?若真是如此,你現在當怎樣做呢?

你是否認識到,若不是神供應你今天的需用,赦免你今天的罪惡,並保守你落入試探里的話,你就必定會走迷呢?

你是否已下定決心,永不懷恨別人,而按著神向你所施赦罪之恩,以寬容和憐憫對待別人呢?

有那一個人是你一向所不願寬恕的呢?你能否在這時候求主改變你的態度,跟那人言歸於好呢?

你有否習慣警醒禱告,使自己不致落入試探里呢?你願意從現在起養成整個習慣嗎?

主禱文是否真的藏在你心中了呢?你說『阿們』的時候,是否心口一致的呢?『神啊!求禰潔凈我們的心,不要從我們收回禰的聖靈。』主啊!求禰教導我怎樣使生活與禱告一致。奉基督的名求,阿們。

經文研讀不誠懇帶來的危機 傳五1-6 徒五1-11

思想和選讀的經文『阿們』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稱神為『真實(阿們)的神』?念完主禱文後說『阿們』,包含了哪些意義?


推薦閱讀:

所謂「智慧果」讓亞當夏娃變聰明了嗎?
學哲學,對宗教了解蠻透徹,幾年後忽然信教了,會是出於怎樣的一種原因?
我是一名基督徒嗎?
認識基督宗教

TAG:基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