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八家鐵帽子王

  在大清的開國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爺,他們不僅是皇帝的嫡系子孫,而且都曾對清朝開基創業或統一全國立有大功,所以並非像其他封為王爵的皇子皇孫那樣,後代每繼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個等級,而是無論承襲多少代,爵位永遠不降,封建社會時稱為「世襲罔替」,民間則俗稱為「鐵帽子王」,意思是他們的王冠永遠不會被換掉。可以說,這八大鐵帽子是絕對的牛人。

  他們都是誰呢?

  禮親王代善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極異母兄長,清朝開國時期聲名顯赫的創業功臣。早年隨父征戰,功勛卓著,並一度被確定為汗位繼承人,從後金建國直至改國號為大清,都是國中地位僅次於皇帝的大貝勒,並為正紅旗旗主。1636年封為和碩禮親王。皇太極去世後,又擁戴福臨登基,揭露並殺掉了密謀的反對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兒子碩托和孫子阿達禮。順治五年(1648)去世。承襲爵位者曾改王號為巽親王、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復禮親王號,世襲至清末。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禮親王府在大政殿東偏北,是距盛京皇宮最近的一座王府。這顯然與其在清太宗時期「皇兄大貝勒」的身份有直接關係。皇太極繼承皇位後,每逢新年等重要節日,為體現對兄長的尊重,都要率領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門拜賀。

  睿親王多爾袞

  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爺」。清太祖皇后烏拉納喇氏所生,是努爾哈赤幼子中最為出色者。幼年即為鑲黃旗貝勒(後改鑲白旗),自天聰元年(1627年)始,幾乎每一次戰役都隨軍出征。第二年在統領正白旗征討察哈爾的戰爭中,因臨陣驍勇及敖木輪大捷等彼賜子「墨爾根代青」(聰明戰將)稱號。崇德元年封和碩睿親王,因出身高貴且智勇雙全,功勛卓著,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後,雖擁立6歲的福臨繼位,但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幾乎獨攬朝中大權,順治元年(1644),以叔父攝政王身份率清軍入關,並做出定都北京的決定。同時,爭取了很多漢人投降,為新王朝奠定了基礎。第二年,他被尊為皇叔父攝政王。此後接管了原由皇太極控制的正藍旗。其弟多鐸死後,又控制了鑲白旗。順治七年(1650)病逝後,因罪削爵。

  乾隆四十三年(1778),高宗皇帝重新評價幾位開國元勛的功過時,多爾袞備受褒揚,其罪得到昭雪,爵位得到恢復,並謚號「忠」,命配享太廟並世襲罔替。多爾袞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府位於四平街路北,通天街路東。

  豫親王多鐸

  太祖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初為正黃(後改正白)旗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晉為豫親王,掌管禮部,並輔佐皇帝對明廷、朝鮮、蒙古進行過多次戰役。崇德元年(1636)封和碩豫親王。清入關後率大軍平定江南,居功至偉。順治六年(1649)病故後,受多爾袞案牽連降爵為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豫親王爵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他的王府舊時瀋陽俗稱「十王府」,據清末民初地圖標示及現存遺址,應在四平街之北偏西,隔通天街與睿王府相望。自清代末年至近年,其所在地稱「十王府衚衕」。

  鄭親王濟爾哈朗

  清太祖同母弟舒爾哈齊第六子。濟爾哈朗12歲喪父後,由其伯父努爾哈赤養育,原封貝勒,與其兄二貝勒阿敏同掌鑲藍旗。崇德元年封為和碩鄭親王,並掌管刑部。皇太極去世後,他被推舉為輔政王,與多爾袞共同輔佐年幼的順治皇帝,但屢受排擠,直到多爾袞去世後才略為得志。順治十二年(1655)去世。他雖為努爾哈赤之侄,但卻是清開國時期的三朝元老,功勛卓著,因此王爵由子孫世襲。後曾一度改王號為「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奉旨恢復鄭親王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其王府位於天佑(小南)門內大街路西、懷遠(大西)門內大街路南。於民國年間為一德姓滿族人居住,俗稱「德家大院」。

  肅親王豪格

  太宗皇太極長子。早年便以軍功著名。初為鑲白(後改鑲黃、正藍)旗貝勒,崇德元年封和碩肅親王。皇太極去世後,在承繼王位的鬥爭中,與多爾袞結怨。順治初年,受到多爾袞排擠含冤入獄,順治五年(1648)死於獄中。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原有王號,由其子孫世襲至清末。他的王府位於懷遠(大西)門內大街與天佑(小南)門內大街交叉路口西北,與瀋陽故宮西紅牆南端隔路(鼓樓南大街)相望。

  庄親王碩塞

  皇太極第五子,天聰二年(1628)生,順治元年(1644)十月清遷都北京後,因他是皇帝之兄而封為多羅承澤郡王,順治八年(1651)晉和碩承澤親王。因碩塞生前立有很多戰功,其死後爵位由其子世襲,並改王號為和碩庄親王。到康熙年間,碩塞後代子嗣乏人,康熙帝命將自己第十六子允祿過繼到碩塞支系承襲王爵。此後直至清末的庄親王就變成允祿後人。清入關前建府時,碩塞年齡尚小(至皇太極去世時他僅16歲),並未封王爵,庄親王府原位於瀋陽故宮宮殿西牆外街東,約在後來的瀋陽故宮文溯閣處。但在允祿成為庄親王后,又在瀋陽重建了一座王府,位於撫近(大東)門內路北,民國以後雖然王府易主,但其所在地仍沿用庄王府衚衕、庄王府後衚衕的地名。

  克勤郡王岳托

  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早年即因戰功封為鑲紅旗貝勒,老汗王努爾哈赤去世後,他力主擁戴皇太極繼位,並受到重用。崇德元年封和碩成親王,後因與皇帝政敵有瓜葛受責降為郡王,崇德四年(1639)病故于軍中,追封為多羅克勤郡王。其襲爵者稱衍禧郡王、平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恢復克勤郡王號,世襲至清末。他的王府早期稱「成親王府」,位於撫近門(大東門)內大街路北臨街。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禮親王代善之孫。他的父親薩哈廉因與長兄岳托共同擁戴皇太極繼位而受器重,晉封貝勒,並於後來掌管禮部事務,在當時諸王中以聰穎智慧著稱,但其命運不濟,崇德元年(1636)五月,年紀輕輕就離開人世,被追封為和碩穎親王。勒克德渾襲爵後,改降王號為多羅順承郡王,世襲至清末。他的王府初稱「穎親王府」。位於內治(小東)門內大街路南。

  恩封四大鐵帽子王

  除了以上講到的這八位,清朝還有四位「鐵帽子王」,這四位則是因為與皇帝有著特殊親密關係而受封,屬於恩封。他們都是誰呢?

  怡親王允祥

  允祥是聖祖玄燁第十三子。雍親王胤

  真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又特別在謚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恆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賜死。

  恭親王奕忻

  奕忻為道光皇帝第六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言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忻為親王。咸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忻病逝。

  醇親王奕儇

  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恬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 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奕匡

  奕匡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奕匡奏請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視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檔案中的清朝皇族十二家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是指清朝時皇族中世襲原封爵位的王爺,人們用「鐵帽子」這三個字來形象地比喻這些王爺頭頂上王冠的牢固、名聲的顯赫和身份的高貴。要想說清這些鐵帽子王的來歷,必須從清朝皇族的封爵談起。 清王朝建立後,為了適應其封建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用來確定統治階級成員的等級與身份,皇族爵位即是這個制度的組成部分之一。當時確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封爵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因在戰爭中立下軍功而封爵,這稱為軍功封;另一種是因屬於皇帝的直系子孫而封爵,這叫做恩封。這些爵位,受封者的後代是可以承襲的。襲爵的方式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降等承襲,這是一般的慣例,即逢子孫襲爵時,每代要遞降一個等級來承襲。但由親王遞降至鎮國公、郡王遞降至輔國公、貝勒遞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遞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遞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遞降至輔國將軍之後,就不再遞降了,以該爵一直承襲下去。另一種是原等承襲,這屬於特殊的皇恩浩蕩了,即由皇帝頒詔允許,某些爵位逢子孫襲爵時,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級來承襲,世代相承不變。若是沒有子嗣後代時,則以旁支後代奉始封祖先祀,並承襲該爵。這就叫做世襲罔替。 既然世襲罔替是屬於特殊的皇恩,那麼在清朝皇族的眾多成員中,可就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到的了。在眾多的親王郡王之中,只有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庄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這十二家有此殊榮,於是他們就被人們俗稱為清朝皇族中的十二家鐵帽子王。這十二家中,前八家都是因其祖先在清朝開基創業統一全國的戰火硝煙刀光劍影中,軍功卓著而受封,屬於軍功封,而且都受封於清朝的初年。而後四家則是因始封者與當時的皇帝有著特殊的關係而受封,屬於恩封,並都產生於清朝中後期。這十二家鐵帽子王的始封、傳襲貫穿於清王朝的始末,這一過程構成了清朝皇族興衰的部分縮影。 一是禮親王。始封者名為代善。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次子。曾因勇敢善戰的軍功,被賜號為古英巴圖魯。初封為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他的弟弟皇太極稱帝,封他為兄禮親王,後病逝。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念其在開國定鼎時的特殊功勛,給予他在皇家太廟世代供奉祭祀的崇高禮遇,這被稱為配享太廟。 禮親王爵位在代善家族中世襲罔替,到清末共傳了十代,共有過十二位親王。其中第二位滿達海在襲禮親王二年後,被順治帝賜號巽,於是禮親王變成了巽親王。其後又傳了二位,傑書襲巽親王時,改號為康,這樣巽親王又變成了康親王。再傳了四位,永恩襲康親王后,乾隆帝在給代善配享太廟的同時,復改康親王為代善的原封號禮親王,之後直到清末未改。這十二位親王之中,曾有第三位常阿岱、第九位昭槤,都因犯罪而被降爵或奪爵。在這十二位親王之外,另有二位代善的子孫,在死後因他們的兒子承襲了禮親王爵,而追封為禮親王。 二是鄭親王。始封者名為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個兒子。幼年時曾由努爾哈赤撫養,與代善是叔伯兄弟。最初封為貝勒,在崇德元年,因軍功卓著,被皇太極封為鄭親王。順治帝繼位後,他與睿親王多爾袞等人共同輔政。曾加封信義輔政叔王、叔和碩鄭親王,後去世。在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 鄭親王爵在濟爾哈朗家族中世襲罔替,至清末共傳了十代,共有過十七位親王。其中第二位濟度在襲爵時,改號為簡親王。又傳了九位,積哈納襲簡親王后,乾隆帝在給濟爾哈朗配享太廟的同時,復改簡親王為原封號鄭親王,之後一直傳至清末。這十七位親王中,曾有第六位雅爾江阿、第七位神保住、第十三位端華、第十四位承志,皆因罪革去爵位;另有第四位喇布,在去世後查出生前之罪追削王爵。這十七位親王之外,另有一位費揚武,在去世多年後,因其曾孫得沛承襲了簡親王,而被追封為簡親王。 三是睿親王。始封者名為多爾袞。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個兒子。年幼即從征軍旅,勇敢善戰,最初封為貝勒,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皇太極晉封他為睿親王。順治帝繼位後,多爾袞與濟爾哈朗等人共同輔政。他自恃功高,大權獨攬,飛揚跋扈,排斥異己,製造冤案。將「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層層升級的頂頂耀眼桂冠,陸續加在自己頭上,幾乎成了凌駕於順治帝之上的太上皇。在順治七年(1650年)打獵時暴死。翌年,被朝廷宣布了十大罪狀,將其掘墓鞭屍,削奪生前睿親王爵位,並逐出皇族。 多爾袞沒有兒子,生前過繼了他的弟弟豫親王多鐸第五個兒子多爾博為後代。多爾博原承襲了睿親王爵。但好景不長,隨著多爾袞被追削爵位,多爾博也歸回了自己原來的宗族,封為貝勒。睿親王爵位的承襲由此中斷。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感念多爾袞在清王朝開國時的累累戰功,同時也反思他當初並無謀反之心,於是復還他睿親王的爵位,配享太廟祭祀。又將早己做古的那位多爾博仍算作多爾袞的後代,讓多爾博的第五世孫淳穎承襲了睿親王爵,並將淳穎去世多年的父親、祖父、曾祖父、太祖父一併追封為睿親王。從此該爵一直傳到清末,共十一代,有過八位親王。其中,多爾袞屬死後追奪爵位後又復還,多爾博當時亦受株連丟了親王爵。這八位親王之外,另有四位因子孫襲爵而獲得了追封的睿親王爵。 四是豫親王。始封者名為多鐸。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多爾袞的同母之弟。先以軍功封為貝勒,賜號為額爾克楚呼爾。崇德元年,皇太極封他為豫親王,掌管朝廷的禮部。順治年間,又封為德豫親王、輔政叔德豫親王,後病逝。逢多爾袞削爵時,多鐸已死,但亦受株連,被追降為郡王。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因生前在戰爭中立下的功勛,被乾隆帝下詔復還豫親王爵,並配享太廟祀奉。 多鐸去世時所遺豫親王爵,由其子多尼承襲,成為第二位豫親王,但又被順治帝賜號信,於是豫親王變成了信親王。後來因多鐸死後被追降郡王,所以多尼也降為郡王。這個郡王爵位又往下傳了五次,到修齡襲爵後,正趕上多鐸被追還豫親王爵,於是修齡也從信郡王變成了第三位豫親王。此爵直至清末未改。豫親王爵共傳了九代,共有過九位親王。其中除上述多鐸和多尼外,還有第四位裕豐和第五位裕興都因犯罪而革爵。在這九位親王之外,第三位修齡的父親德昭,因兒子承襲了親王,而在去世十六年後被追封為豫親王。 五是肅親王。始封者名為豪格。他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順治帝同母異父的長兄。他自幼浴血沙場,與叔伯代善、多爾袞、多鐸一樣,為打下大清的江山立下過汗馬功勞。最初封為貝勒,在崇德元年,其父皇太極封他為肅親王,掌管朝廷的戶部。順治初期,曾因與多爾袞不和,被削去爵位。雖又恢復,但後來終因多爾袞等人的迫害,而被投入獄中幽禁而死。到順治帝親政後才為其平反昭雪,復封肅親王爵號。至乾隆四十三年,得以配享太廟。 肅親王爵傳至清末共九代,共有過十位親王。其中,第二位富綬襲爵時,順治帝賜號為顯,於是肅親王改成了顯親王。到第五位蘊著襲爵後,乾隆帝念豪格生前之功,復改顯親王為豪格的原封號,於是顯親王又復為肅親王,此後一直未改。除了始封者豪格的命運多舛外,余者都未因獲罪革爵而得以善終。 六是庄親王。始封者名為碩塞。他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五個兒子,豪格的弟弟,順治帝的兄長。順治年間,初封為承澤郡王,又以南征北戰的軍功晉承澤親王。曾掌管過清朝的兵部、宗人府,後去世。 碩塞之子博果鐸襲爵後,改號為庄親王。但博果鐸又去世後,卻沒有兒子來承襲爵位。於是雍正帝決定,以自己的十六弟允祿作為博果鐸的後代來承襲庄親王。此爵在允祿家族中世襲罔替直至清末,前後相加,共傳了八代,共計十一位親王。其中第五位奕 因吸食鴉片而革除了爵位,第十位載勛在清末因與八國聯軍議和之罪而奪爵。 七是克勤郡王。始封者名為岳托。他是首位禮親王代善的長子。岳托自幼即隨父祖出征,在崇德元年,被其叔父皇太極封為親王。後因少年得志,據功自傲,致成兩度獲罪降爵,成為貝子。崇德三年(1638年)復爵為貝勒,封為揚武大將軍,率軍討明,攻入濟南,翌年逝于軍中。皇太極追封其為克勤郡王。到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祭祀。 克勤郡王爵位在岳托家族中傳至清末共十三代,有過十七位郡王。其中第二位羅洛渾,以功晉衍禧郡王。第三位羅科鐸襲該爵三年後改號平郡王。這樣克勤郡王爵改為衍禧郡王后,又改成了平郡王。直到第九位慶恆襲平郡王后,在乾隆四十三年才復號為克勤郡王,直至清末。這十七位郡王中,首位岳托屬於死後追封;第四位訥爾圖、第六位訥爾蘇、第十一位恆謹都因獲罪削去郡王爵位。這十七位郡王之外,另有訥清額和恆元二位,曾被追封為克勤郡王。 八是順承郡王。始封者名為勒克德渾。他是禮親王代善第三個兒子薩哈璘的次子。順治年間,多次率師討伐明朝殘餘勢力,立勛功,得賞賜,在順治五年(1648年)晉封順承郡王,後來掌刑部之事,直至去世。 順承郡王之爵在勒克德渾家族中傳至清末共十代,共十五位郡王,而且爵號始終未改。除第二位勒爾錦和第六位布穆巴都在承襲爵位後,因獲罪而削爵外,余者都得以善終。 九是怡親王。始封者名為允祥。他是清聖祖康熙帝的第十三個兒子。因與皇四子雍親王關係極為密切,雍親王繼位為雍正帝後,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加封他為怡親王。後來他總理戶部,雍正帝賜他御書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榜。他去世後,雍正帝詔令配享太廟祭祀,王爵世襲罔替。 該爵傳至清末共八代,共九位親王。其中第六位載垣是咸豐帝遺詔所定的顧命八大臣之一,但在宮庭鬥爭中失敗,被削奪爵職,賜自盡而死。第八位溥靜去世不久,即發現其生前有縱容包庇義和團啟釁鬧事之罪,而追革爵位。在這九位親王之外,有一位綿標,在死後因其子奕勛承襲了怡親王之爵,子貴父榮,得以追封為怡親王。 十是恭親王。始封者名為奕訢。他是清宣宗道光帝的第六個兒子,咸豐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為恭親王。他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同英法列強談判簽約。同治帝繼位後,夥同慈禧太后發動北京政變,將肅順等輔政八大臣趕下政治舞台。前面所述的第十三位鄭親王端華和第六位怡親王載垣都屬肅順一夥,而被削奪爵職,並賜自盡。後來以議政王任軍機處領班大臣,兼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曾剿捻軍、辦洋務、反對維新變法。幾度宦海沉浮後,逝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爵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雖是顯赫的王爵,但因時值清末,恭親王爵只傳了三代,僅有二位親王。奕訢的孫子溥偉承襲了親王爵,直到清朝滅亡。 十一是醇親王。始封者名為奕譞。他是清宣宗道光帝的第七個兒子,咸豐帝和恭親王奕訢的弟弟。初封為醇郡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醇親王。他娶了慈禧太后的妹妹為妻,其子載湉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襲了同治帝的皇位,成為光緒帝。奕譞去世後,定稱號為皇帝本生考,配享太廟,王爵世襲罔替。 與他的六哥奕訢一樣,奕譞的親王爵雖然由其兒子世襲,但卻不能繼續相傳,到清末僅傳了二代,有二王。襲爵的載灃,是光緒帝的弟弟,宣統帝的父親。在宣統帝繼位後,任監國攝政王。但他也難固皇權,1911年在辛亥革命的浪潮衝擊下,被迫辭去攝政王職務。不過他倒是一直活到了1951年,見到了中國的新生。 十二是慶親王。最後一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名為奕劻。他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第十七個兒子永璘的孫子。從輔國將軍、貝子、貝勒、郡王,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晉為慶親王,之後命以親王世襲罔替。他先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又兼管過外務、財政和練兵等事,還擔任過總理大臣和弼德院院長。他大權在手後,想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殘喘,但歷史潮流卻不可逆轉,他的慶親王爵位還沒有來得及傳給後代,清王朝就傾覆了。所以這個名為世襲罔替的慶親王爵,只有一代一王。 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七十餘年的清王朝,結束了在中國延續達二千餘年的封建帝制。這十二家鐵帽子王頭頂上的耀眼王冠也被打落在地。到今朝,九十餘年已經過去了,神洲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那些鐵帽子王的後代子孫,今天雖然早己失去了祖先傳留的顯赫爵位,但作為中國公民,他們也一定會為祖國的強盛和民族的繁榮而倍感自豪的。

禮親王:代善太祖第二子。以軍功賜號古英巴圖魯。天命元年,封貝勒。崇德元年,晉和碩兄禮親王。順治五年,薨。謚曰烈。乾隆四十三年,以佐命殊功,配享太廟。滿達海 代善第七子。崇德六年,以功封輔國公。順治二年,晉貝子。六年,襲親王。八年,賜號曰巽。九年,薨。謚曰簡。十六年,緣事追奪謚法及碑文。常阿岱 滿達海第一子。順治九年,襲親王。十六年,以父罪降貝勒。康熙四年,卒。謚曰懷愍。傑書 祜塞第三子。順治六年,襲郡王,賜號曰康。十六年,襲巽親王,改號曰康。康熙三十六年,薨。謚曰良。椿泰 傑書第五子。康熙三十六年,襲康親王。四十八年,薨。謚曰悼。崇安 椿泰子。康熙四十八年,襲康親正。雍正十一年,薨。謚曰修。巴爾圖 傑書第四子。康熙三十二年,封三等輔國將軍。雍正十二年,襲康親王。乾隆十八年,薨。謚曰簡。永恩 崇安第二子。雍正十二年,封貝勒。乾隆十八年,襲康親王。四十三年,以代善茂著壯猷,仍復原號為禮親王。嘉慶十年,薨。謚曰恭。昭槤 永恩子。嘉慶七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十年,襲禮親王。二十一年,緣事革爵。永諲 崇安第三子。乾隆十四年,封二等鎮國將軍。五十五年,卒。嘉慶二十一年,追封禮親王。麟趾 永諲第一子。乾隆五十四年,封二等輔國將軍。嘉慶二十二年,襲禮親王。道光元年,薨。謚曰安。錫春 麟趾子。嘉慶十四年,封奉恩將軍。二十四年,卒。道光四年,追封禮親王。全齡 錫春子。嘉慶二十五年,襲奉恩將軍。道光元年,襲禮親王。三十年,薨。謚曰和。世鐸 全齡第三子。道光三十年,襲禮親王。誠厚 世鐸子。光緒十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

鄭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第六子。初封貝勒。崇德元年,以軍功晉鄭親王。順治元年,加封信義輔政叔王。五年,緣事降郡王。旋復親王爵。九年,加封叔鄭親王。十二年,薨。謚曰獻。乾隆四十三年,以佐命殊功,配享太廟。濟度 濟爾哈朗第二子。順治八年,封簡郡王。尋封世子。十四年,襲和碩親王,仍號曰簡。十七年,薨。謚曰純。德塞 濟度第三子。順治十八年,襲簡親王。康熙九年,薨。謚曰惠。無嗣。喇布 濟度第二子。康熙七年,封三等輔國將軍。九年,襲簡親王。二十年,薨。二十二年,緣事追削王爵。雅布 濟度第五子。康熙十一年,封三等輔國將軍。二十二年,襲簡親王。四十年,薨。謚曰修。雅爾江阿 雅布第一子。康熙三十六年,封世子。四十一年,襲簡親王。雍正四年,緣事革爵。神保住 雅布第十四子。康熙五十五年,封一等鎮國將軍。雍正四年,襲簡親王。乾隆十三年,緣事革退。費揚武 舒爾哈齊第八子。崇德元年,封貝子。四年,緣事革爵。尋復封輔國公。八年,卒。順治十年,追封貝勒。謚曰靖定。乾隆十五年,因曾孫德沛襲簡親王,復追封簡親王。傅喇塔 費揚武第四子。順治二年,封輔國公。六年,晉貝子。十六年,緣事降輔國公。十八年,復封貝子。康熙五十年,卒于軍。謚曰惠獻。?隆十五年,因孫德沛襲簡親王,追封為簡親王。福存 傅喇塔第五子。康熙十七年,封鎮國公。二十年,襲貝子。三十九年,卒。乾隆十五年,追封簡親王。德沛 福存第八子。雍正十三年,封鎮國將軍。乾隆十二年,襲神保住之簡親王爵。十七年,薨。謚曰儀。無嗣。巴爾堪 濟爾哈朗第四子。順治十二年,封三等輔國將軍。康熙七年,緣事降二等奉國將軍。八年,復封三等輔國將軍。十六年,緣事革退。十九年,卒。四十九年,追封三等輔國將軍。雍正元年,追封不入八分輔國公。謚曰武襄。巴爾堪墓碑陰刻有乾隆十七年追封簡親王之號。巴賽 巴爾堪第一子。康熙二十一年,封三等奉國將軍。雍正元年,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九年,陣亡。謚曰襄敏。乾隆十七年,追封簡親王。奇通阿 巴賽第一子。雍正四年,封三等輔國將軍。九年,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乾隆十七年,襲德沛之簡親王爵。二十八年,薨。謚曰勤。豐納亨 奇通阿第一子。乾隆八年,封三等輔國將軍。二十八年,襲簡親王。四十年,薨。謚曰恪。積哈納 豐納亨第二子。乾隆四十一年,襲簡親王。四十三年,以濟爾哈朗茂著壯猷,仍復號鄭親王。五十九年,薨。謚曰恭。烏爾恭阿 積納哈第一子。乾隆五十九年,襲鄭親王。道光二十六年,薨。謚曰慎。端華 烏爾恭阿第三子。道光六年,封三等輔國將軍。二十六年,襲鄭親王。咸豐十一年,以罪革爵,賜自盡,降世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經納亨 奇通阿第四子。乾隆三十年,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四十年,卒。同治三年,追封鄭親王。伊豐額 經納亨第五子。乾隆五十四年,封二等奉國將軍。嘉慶十二年,襲不入八分輔國公。道光元年,卒。同治三年,追封鄭親王。西朗阿 道光元年,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二十八年,卒。同治三年,追封鄭親王。承志 西朗阿第三子。道光二十九年,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治三年,襲鄭親王。十年,以罪革爵慶至 愛仁第四子。同治十年,襲鄭親王。光緒四年,薨。謚曰順。凱泰 慶至第二子。光緒四年,襲鄭親王。二十六年,薨。謚曰恪。昭煦 凱泰子。光緒二十八年,襲鄭親王。

睿親王:多爾袞 太祖第十四子。以功封貝勒。崇德元年,晉睿親王。順治七年,薨。以罪追奪王爵,黜宗室。乾隆四十三年,復睿親王爵,謚曰忠,配享太廟。多爾博 多鐸第五子。順治十四年,封貝勒。康熙十一年,薨。乾隆四十三年,命為多爾袞後。蘇爾發 多爾博第二子。康熙十二年,襲貝子。三十九年,降鎮國公。四十七年,卒。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塞勤 蘇爾發第一子。康熙三十八年,封三等鎮國將軍。四十七年,襲輔國公。雍正七年,卒。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功宜布 塞勤第五子。乾隆九年,襲輔國公。十一年,卒。謚曰恪勤。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如松 功宜布第三子。乾隆十一年,襲輔國公。二十七年,襲信郡王。三十五年,薨。謚曰恪。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淳穎如松子。乾隆三十六年,襲輔國公。四十三年,襲睿親王。嘉慶五年,薨。謚曰恭。寶恩 淳穎第一子。嘉慶四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六年,襲睿親王。七年,薨。謚曰慎。端恩 淳穎第四子。嘉慶七年,襲睿親王。道光六年,薨。謚曰勤。仁壽 端恩第六子。道光六年,襲睿親王。同治三年,薨。謚曰僖。德長 仁壽第三子。咸豐七年,封二等鎮國將軍。同治四年,襲睿親王。光緒二年,薨。謚曰?。魁斌 德長第四子。光緒二年,襲睿親王。

豫親王:多鐸 太祖第十五子。初封貝勒。以功賜號額爾克楚虎爾。崇德元年,封豫親王。四年,緣事降貝勒。七年,晉豫郡王。順治元年,復晉豫親王。二年,以功加德豫親王。四年,加封輔政叔德豫親王。六年,薨。九年,坐多爾袞罪追降郡王,謚曰通。乾隆四十三年,復豫親王。以佐命殊功,配享太廟。多尼 多鐸第二子。崇德七年,封郡王。順治六年,襲親王,賜號曰信。順治九年,坐父罪降郡王。十八年,薨。謚曰宣和。鄂扎 多尼第二子。順治十八年,襲信郡王。康熙四十一年,薨。洞鄂 多鐸第七子。順治十八年,封貝勒。康熙十六年,以無軍功革退。四十二年,襲信郡王。四十五年,薨。德昭 鄂扎第五子。康熙四十五年,襲信郡王。乾隆二十七年,薨。謚曰恪。四十三年,追封豫親王。修齡 德昭第十五子。乾隆三十六年,襲信郡王。四十三年,以多鐸戰功為開國諸王之最,追復親王,令修齡仍襲豫親王。五十一年,薨。謚曰良。裕豐 修齡第一子。乾隆五十一年,襲豫親王。嘉慶十九年,緣事革爵。裕興 修齡第三子。乾隆六十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嘉慶十九年,襲豫親王。二十五年,緣事革退。裕全 修齡第五子。嘉慶四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二十五年,襲豫親王。道光二十年,薨。謚曰厚。義道 裕全第二子。道光二十一年,襲豫親王。同治七年,薨。謚曰慎。本格 義道第一子。同治七年,襲豫親王。光緒二十四年,薨。謚曰誠。懋林 盛照子,本格嗣子。光緒二十五年,襲豫親王。

庄親王:碩塞 太宗第五子。順治元年,封承澤郡王。八年,以功晉親王。十一年,薨。謚曰裕。博果鐸 碩塞第一子。順治十二年,襲親王,改號曰庄。雍正元年,薨。謚曰靖。以聖祖十六子允祿為後。允祿 聖祖第十六子。嗣博果鐸後。雍正元年,襲庄親王。乾隆三十二年,薨。謚曰恪。永獻弘普(允祿第二子。乾隆元年,封貝子。四年,緣事革退。尋封鎮國公。八年,卒。追封世子。謚曰恭勤。)第一子。乾隆八年,襲輔國公。三十二年,襲庄親王。五十三年,薨。謚曰慎。綿課 永珂(弘普第二子。乾隆二十七年,封三等奉國將軍。五十九年,卒。)第一子,永獻嗣子。乾隆五十三年,襲庄親王。道光二年,降庄郡王。四年,復封庄親王。六年,薨。謚曰襄。奕鎛 綿課第十三子。道光六年,襲庄親王。八年,降郡王。十一年,復封親王。十八年,緣事革爵。綿護 永蕃第一子。乾隆五十四年,襲奉國將軍。嘉慶十二年,襲輔國公。十八年,襲庄親王。道光二十一年,薨。謚曰勤。綿深永蕃第二子。嘉慶十年,封奉國將軍。道光二十二年,襲庄親王。二十五年,薨。謚曰質。奕仁 綿深第一子。道光二十四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二十六年,襲庄親王。同治十三年,薨。謚曰厚。載勛 奕仁第二子。同治十一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光緒元年,襲庄親王。二十六年,以罪革爵。二十七年,賜自盡。載功 奕仁第四子。光緒六年,封二等鎮國將軍。二十八年,襲庄親王。

肅親王:豪格 太宗第一子。初封貝勒。天聰六年,晉和碩貝勒。崇德元年,以功晉肅親王。尋緣事降貝勒。二年,復封肅親王。六年,降郡王。七年,以功復封肅親王。順治元年,緣事削爵。尋復封肅親王。五年,革爵幽禁自盡。七年,以無辜被害,追封肅親王。十三年,追謚曰武。乾隆四十三年,以佐命殊功配享太廟。富綬 豪格第四子。順治八年,襲親王,改號曰顯。康熙八年,薨。謚曰?。丹臻 富綬第四子。康熙九年,襲顯親王。四十一年,薨。謚曰密。衍璜 丹臻第六子。康熙四十一年,襲顯親王。乾隆三十六年,薨。謚曰謹。拜察禮 富綬第五子。康熙二十年,封三等輔國將軍。四十七年,卒。乾隆三十七年,追封顯親王蘊著 拜察禮第三子。康熙四十七年,襲三等奉國將軍。乾隆三十七年,襲顯親王。四十三年,復始封之號曰肅。尋薨,謚曰勤。成信 丹臻第二子。康熙四十七年,封三等奉國將軍。乾隆二十三年,卒。四十三年,追封肅親王。永錫 成信第五子。乾隆四十三年,襲肅親王。道光元年,薨。謚曰恭。敬敏 永錫第一子。乾隆六十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道光元年,襲肅親王。咸豐二年,薨。謚曰慎。華豐 敬敏第三子。道光四年,封三等鎮國將軍。九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咸豐三年,襲肅親王。同治八年,薨。謚曰恪。隆懃 華豐第三子。同治元年,封二等鎮國將軍。九年,襲肅親王。光緒二十四年,薨。謚曰良。善耆 隆懃第一子。光緒十二年,封二等鎮國將軍。二十四年,襲肅親王。

克勤郡王:岳托 代善第一子。天命十一年,以功封貝勒。崇德元年,晉成親王。尋緣事降貝勒。二年,又降貝子。三年,以功復封貝勒。四年,薨。追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以佐命殊功,配享太廟。羅洛渾 岳托第一子。崇德四年,封貝勒。七年,緣事革爵。八年,復封貝勒。順治元年,以功晉衍禧郡王。三年,薨。謚曰介。羅科鐸 羅洛渾第一子。順治五年,襲衍禧郡王。八年,改號平郡王。康熙二十一年,薨。謚曰比。訥爾圖 羅科鐸第四子。康熙十八年,封世子。二十二年,襲平郡王。二十六年,以罪革爵。訥清額 訥爾圖子。追封克勤郡王。訥爾福 羅科鐸第六子。康熙二十四年,封貝子。二十六年,襲平郡王。四十年,薨。謚曰悼。訥爾蘇 訥爾福第一子。康熙四十年,襲平郡王。雍正四年,因罪革爵。乾隆五年,卒。照郡王品級殯葬。福彭 訥爾蘇第一子。雍正四年,襲平郡王。乾隆十三年,薨。謚曰敏。慶明 福彭第一子。乾隆十四年,襲平郡王。十五年,薨。謚曰僖。慶恆 福秀子,福彭嗣子。乾隆十五年,襲平郡王。二十七年,降貝子。四十年,復封平郡王。四十三年,以岳托茂著壯猷,仍復號克勤郡王。四十四年,薨。謚曰良。雅朗阿 訥清額子。乾隆四十五年,襲克勤郡王。五十九年,薨。謚曰庄。恆謹 雅朗阿第三子。乾隆四十九年,封三等鎮國將軍。六十年,襲克勤郡王。嘉慶四年,以罪革爵。恆元 雅朗阿第四子。追封克勤郡王。尚格 恆元子。嘉慶四年,襲克勤郡王。道光四年,因病告退。十三年,薨。謚曰簡。承碩 尚格第二子。道光元年,封一等鎮國將軍。九年,晉不入八分輔國公。十三年,襲克勤郡王。十九年,薨。謚曰恪。慶惠 承碩第一子。道光二十二年,襲克勤郡王。咸豐十一年,薨。謚曰敬。晉祺 慶惠第一子。咸豐十一年,襲克勤郡王。光緒十五年,加親王銜。二十六年,薨。謚曰誠。崧傑 晉祺第二子。光緒二十六年,襲克勤郡王。宣統元年,薨。謚曰順。晏森 崧傑子。宣統元年,封克勤郡王。

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薩哈璘第二子。順治元年,以兄罪黜宗室。尋復入宗室,封貝勒。五年,以功晉順承郡王。九年,薨。謚曰恭惠。勒爾錦 勒克德渾第四子。順治九年,襲順承郡王。康熙十九年,緣事革爵。四十五年,卒。勒爾貝 勒爾錦第三子。康熙二十年,襲順承郡王。二十一年,薨。延奇 勒爾錦第四子。康熙二十一年,襲順承郡王。二十六年,薨。充保 勒爾錦第七子。康熙二十六年,襲順承郡王。三十七年,薨。穆布巴 勒爾錦第五子。康熙三十八年,襲順承郡王。五十四年,緣事革爵。諾羅布 勒克德渾第三子。康熙五十四年,襲順承郡王。五十六年,薨。謚曰忠。錫保 諾羅布第四子。康熙五十六年,襲順承郡王。雍正九年,晉親王。十一年,以罪革退親王。乾隆七年,薨。照郡王品級殯葬。熙良 錫保第一子。雍正三年,封輔國公。十年,封世子。十一年,以父罪革世子。尋襲順承郡王。乾隆九年,薨。謚曰恪。泰斐英阿 熙良第一子。乾隆九年,襲順承郡王。二十一年,薨。謚曰恭。恆昌 泰斐英阿第四子。乾隆二十一年,襲順承郡王。四十三年,薨。謚曰慎。倫柱 恆昌第一子。乾隆五十一年,襲順承郡王。道光三年,薨。謚曰簡。春山 倫柱第四子。道光元年,封鎮國將軍。三年,襲順承郡王。咸豐四年,薨。謚曰勤。慶恩 春山第五子。咸豐四年,襲順承郡王。光緒七年,薨。謚曰敏。訥勒赫 慶恩子。光緒七年,襲順承郡王。

清朝親王、郡王一覽表按時間順序武功郡王禮敦景祖皇長子:崇德元年四月追封。慧哲郡王額爾袞:景祖二子。順治十年追封。宣獻郡王齋堪:景祖三子。順治十年追封。庄親王舒爾哈齊:顯祖三子。初為貝勒,順治十年追封。通達郡王雅爾哈齊:顯祖四子,太祖同母弟。順治十年五月追封。鄭親王濟爾哈朗:顯祖三子舒爾哈齊之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十二年卒。簡親王濟度:濟爾哈朗次子,順治十四年五月由襲爵改封,十七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其後裔仍追復鄭親王原號。敏郡王勒度:濟爾哈朗三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十二年卒。禮親王代善:太祖次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五年卒。饒余親王阿巴泰:太祖七子,順治元年四月封郡王,三年卒。康熙元年三月追封親王。英親王阿濟格:太祖十二子,順治元年十月封,八年以罪賜死。睿親王多爾袞:太祖十四子,阿濟格同母胞弟。崇德七年四月封,順治七年卒,死後封 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八年追削封號,奪爵,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追復原封,世襲罔替。豫親王多鐸:太祖十五子,阿濟格同母胞弟。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六年卒。九年三月追降郡王,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追復原封。敬謹親王尼堪:太祖長子貝勒褚英之子,順治六年三月封,九年卒。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長子,崇德元年封成親王,坐事降貝勒,三年卒,四年四月追封,世襲。穎親王薩哈璘:代善三子,天命十一年封貝勒,崇德元年卒,追封。謙郡王瓦克達:代善四子,順治八年二月封,九年卒。巽親王滿達海:代善七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改封,九年卒。惠親王祜塞:代善八子,原封鎮國公,薨,追封。端重親王博洛:阿巴泰三子,順治六年三月封,九年卒,十六年十月追降貝勒並奪爵。安親王岳樂:阿巴泰四子,順治十四年十一月封,康熙二十八年卒,三十九年十二月追降郡王。信郡王多尼:多鐸子,順治六年由襲爵改封信親王,九年降郡王,十八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追封豫親王。衍禧郡王羅洛宏:岳托子,順治元年十月由襲爵改封,三年卒。順承郡王勤克德渾:薩哈璘子,順治五年九月封,九年卒,世襲。康親王傑書:祜塞子,順治十六年十二月由襲爵改封,康熙三十六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仍追復禮親王原號。僖郡王岳希:岳樂四子,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封,二十九年二月降貝子。平郡王羅克鐸:羅洛宏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改封,康熙二十一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仍追復克勤郡王原號。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崇德元年四月封,順治五年三月坐事削爵,卒於獄中。八年正月追復原封,世襲。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十一年卒。襄親王博穆博果爾:順治十二年十二月封,十三年卒。顯親王富綬:豪格三子,順治八年二月由襲爵改封,康熙八年卒。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後裔仍追復肅親王原號。溫郡王猛峨:豪格四子,順治十四年正月封,康熙十三年卒。庄親王博果鐸:碩塞長子,順治十一年由襲爵改封,雍正元年薨。裕親王福全:世祖順治二子,康熙六年正月封,四十二年卒。榮親王:董鄂妃之子,出生一百零六天後夭折,未命名。恭親王常寧:世祖五子,康熙十年正月封,四十二年卒。純親王隆禧:世祖七子,康熙十三年正月封,十八年卒。直郡王允褆:聖祖康熙長子,三十七年三月封,四十七年十一月坐事削。雍正二年卒,贈貝子。理親王允礽:康熙次子,原封皇太子,四十七年九月坐事廢。雍正二年卒,追封親王封號。誠郡王允祉:康熙三子,四十八年三月封,雍正八年五月坐事奪。十年卒,贈郡王。雍親王胤禛:康熙四子,即世宗雍正,四十八十一月年封。恆親王允祺:康熙五子,四十八年三月封,雍正十年卒。淳親王允佑:康熙七子,雍正元年四月封,八年卒。廉親王允禩:康熙八子,六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三年十二月坐事削。敦郡王允(衤我):康熙十子,四十八年十月封,雍正二年四月坐事削。乾隆六年卒,贈貝子。履親王允祹:康熙十二子,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封,乾隆二十八年卒。怡親王允祥:康熙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封,雍正八年卒,世襲。恂郡王允禵:康熙十四子,乾隆十三年正月封,二十年卒。愉郡王允(衤禺):康熙十五子,雍正八年二月封,九年卒。果親王允禮:康熙十七子,雍正六年二月封,乾隆三年卒。慎郡王允禧:康熙二十一子,雍正十三年十一月封,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卒。緘親王允秘:康熙二十四子,雍正十一年正月封,乾隆三十八年卒。寧郡王弘皎:允祥三子,雍正八年八月封,乾隆二十九年卒。泰郡王弘春:允禵長子,雍正十二年二月封,八月降貝子。寶親王弘曆:世宗雍正四子,即清高宗乾隆。雍正十一年二月封。和親王弘晝:雍正五子,十一年正月封,乾隆三十五年卒。和親王永璧:弘晝子,初封輔國公,乾隆三十五年十月晉封,三十七年卒。定親王永璜:乾隆長子,乾隆十五年三月追封。履親王永珹:乾隆四子,允祹嗣後,原襲郡王,乾隆四十二年卒,嘉慶四年三月追封親王。循郡王永璋:乾隆三子,乾隆二十五年七月卒,追封循郡王。榮親王永琪:乾隆五子,三十年十一月封,三十一年卒。質親王永瑢:乾隆六子,五十四年十月封,五十五年卒。哲親王永琮:乾隆七子,嘉慶四年三月追封。儀親王永璇:乾隆八子,嘉慶四年正月封,道光十二年卒。成親王永瑆:乾隆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封,道光三年卒。嘉親王顒琰:乾隆十五子,即仁宗嘉慶,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封。慶親王永璘:乾隆十七子,嘉慶二十五年三月封,尋卒。定親王綿恩:永璜二子,原襲郡王,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晉封,道光二年卒。榮郡王綿億:永琪子,原襲貝勒,嘉慶四年正月晉封,二十年卒。穆郡王:未命名,嘉慶長子,二歲尋卒,嘉慶二十五年八月追封。智親王旻寧:嘉慶次子,即宣宗道光,嘉慶十八年九月封。敦親王綿愷:嘉慶三子,二十五年七月封,道光十八年十二月卒。瑞親王綿忻:嘉慶四子,二十四年正月封,道光八年七月卒。惠親王綿愉:嘉慶五子,道光十九年正月封,同治三年十二月卒。定親王奕紹:綿恩子,原襲貝勒,道光二年六月晉封,十六年卒。慶郡王奕采:儀順郡王綿志子過繼永璘,原襲貝勒,道光十六年九月晉封,二十年十月坐事削。慶親王奕匡:永璘六子綿性後,光緒十年十月進慶郡王,二十年懿旨進親王,世襲。隱志郡王奕緯:道光長子,咸豐元年晉封郡王。順郡王奕綱:道光次子,二歲卒,三十年正月追封。慧質郡王奕繼:道光三子。三歲卒。咸豐元年追封。敦親王奕脤:道光五子過繼為綿愷後,初襲郡王,咸豐十年正月晉封,光緒十五年正月卒。恭親王奕欣 :道光六子,三十年正月封,光緒二十四年四月卒,世襲。醇親王奕譞:道光七子,光緒、溥儀之祖父。咸豐元年封醇郡王,同治三年,加親王銜。十一年,晉封醇親王。十二年,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卒,世襲。鍾郡王奕詒:道光八子,三十年正月封,同治七年十一月卒。孚郡王奕譓:道光第九子。三十年正月封。十一年親王銜。光緒三年二月卒。端郡王載漪:奕脤子,同治十年出嗣為奕志孫。原襲貝勒,光緒二十年正月晉封,二十六年十二月因縱義和團奪爵。憫郡王:咸豐次子,生未命名逝,咸豐十一年十二月追封。相對歷朝而言,清室異姓封王者數量的確少的可憐,但也絕不像公眾想像的那般只有「三藩」,本朝生前獲封王者共五人,薨後追贈者四人,起崇德迄嘉慶,合六朝四代記九名。生前封王者吳三桂:順治元年五月封平西王,康熙元年晉封親王。孔有德:順治六年五月封定南王。耿忠明:順治六年五月封靖南王。尚可喜:順治六年五月封平南王,康熙十四年正月晉封親王。孫可望:順治十四年十二月封義王。薨後贈王者揚古利:崇德二年正月由超品公贈。黃度芳:一等海澄公黃梧子,康熙十五年三月由襲爵贈。傅恆:嘉慶元年五月由一等忠勇公追贈。福康安:嘉慶元年五月由嘉勇忠銳貝子贈。

推薦閱讀:

俺織滴PL帽子,鉤滴帽檐~~(
盤點滿清的十二位鐵帽子王,有一家就佔了三個世襲王爵
有劉海應該怎樣戴帽子才好看?
時尚新欄目 | 這個秋天,貝雷帽是如何被Dior帶火的
帽子及帽子的織法

TAG: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