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禮記·聘義

禮記·聘義

【原文】聘禮,上公七介①,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貴賤也。介紹而傳命,君子於其所尊弗敢質②,敬之至也。三讓而後傳命,三讓而後入廟門,三揖而後至階,三讓而後升,所以致尊讓也。【注釋】①介:數量詞。②質:怠慢。【譯文】舉行聘問之禮時,上公用七個為賓主傳話的介,侯伯用五個介,子男只用三個介,所以用介數量的多少是用來分別貴賤的。使介一個接一個地傳達聘君的話,而賓主不明講,因為君子不敢對所尊重的人有所怠慢,這是最尊敬的表示。賓推讓三次然後傳命,推讓三次然後入廟門,揖拜三次然後走至階前,又推讓三次後上階,是極尊敬謙讓的表示。

【原文】君使士迎於竟①,大夫郊勞②。君親拜迎於大門之內而廟受③,北面拜貺,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敬讓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諸侯相接以敬讓,則不相侵陵④。【注釋】①竟:邊境地方。②勞:慰問。③廟受:在廟中接受使者所傳的來意。④侵陵:侵略欺凌。【譯文】主君使士在邊境迎接賓,又使大夫在郊外慰勞他們。賓到達後,主君親自在大門迎接,然後在廟中接受使者所傳的來意,面朝北而拜受使者帶來的禮物,又拜謝使者的主君特遣他們前來的盛意。這些都是用來表示謙讓的。敬與讓,是君子交往的方法。所以諸侯之間彼此以敬讓交往,就不會互相侵略欺凌了。

【原文】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君親禮賓①,賓私面②,私覿③、致饔餼④、還圭璋、賄贈、饗食燕,所以明賓客君臣之義也。【注釋】①君親禮賓:主君親自執甜酒以敬賓。②賓私面:賓客以個人身份私自會見主國的卿大夫。③私覿:以個人身份私自進見主國之君。④致饔餼:向人致送熟肉和生牲。【譯文】接待賓時,用卿為上擯,用大夫為承擯(承上擯),士為紹擯。行聘結束,主君親自執甜酒以敬賓。賓客則以個人身份私自會見主國的卿大夫,以個人身份私自進見主國之君。主君又使卿往賓館致送熟肉和生牲,不但退還賓所執以為信物的玉器,同時用一束紡綢贈給賓。主君又以饗禮、食禮及燕禮接待賓。這些都是用於表明賓與主、君與臣之間的道義的。

【原文】故天子制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厲①以禮。使者聘而誤,主君弗親饗食也,所以愧厲之也。諸侯相厲以禮,則外不相侵,內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養諸侯,兵不用而諸侯自為正之具②也。【注釋】①相厲:相互勉勵。②正之具:自相匡正的工具。【譯文】所以天子對諸侯訂有制度,諸侯每年要使大夫互行小聘,三年使卿互行大聘,目的是要使他們之間以禮互相勉勵。如果使者來聘問時,禮節有差誤,主君就不親自對使者行饗食之禮,這樣做,是要使來聘問的人感到慚愧,而自知勉勵改正。諸侯間若能以禮互相勸勉,對外就不會侵略,對內就不會相欺凌了。這聘禮,就是天子用來教養諸侯,不需動武,而諸侯都自相匡正的工具。

【原文】以圭璋聘,重禮也;已聘而還圭璋,此輕財而重禮之義也。諸侯相厲以輕財重禮,則民作讓①矣。主國待客,出入三積,餼客於舍,五牢之具陳於內,米三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皆陳於外,乘禽日五雙,群介皆有餼牢②,壹食再饗,燕與時賜無數,所以厚重禮也。古之用財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於禮也。盡之於禮,則內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爾。【注釋】①作讓:指興起謙讓之風。作,興起。讓,謙讓。②餼牢:生牲,指生食。【譯文】用圭璋這樣珍貴的物品作聘,是重禮的表示;已聘之後,主君將圭璋歸還給賓,是表示輕視財物而重視禮的意思。諸侯間能以輕財重禮的道理互相鼓勵,他們的人民就會興起謙讓的風尚了。做主人的國家,對待客人,無論入境、出境,都將芻米之類的物品致送三次,致送熟肉和生牲至客人所住的館舍,將五牢擺在賓館大門之內,另供三十車米,以供給其徒卒,三十車禾,芻薪糧草則又加倍,以供給馬,這些都陳列在賓館的門外。又每日送鵝、鴨禽類五對。一般做陪客的都有生牲。在朝廷上舉行食禮一次,饗禮兩次。而在寢宮舉行燕禮,以及賞賜時新食物,就沒有一定的次數了,這都是由於尊重聘禮的緣故。古時使用財物,並非事事都這樣豐厚,但聘禮的用財,則絕不吝惜,這是為了極盡於禮義。能夠極盡於禮義,然後在國內不會有君臣相欺凌,在國外不會有諸侯相侵伐的事發生。所以天子創立這種禮制,而諸侯都樂於致力於此。

【原文】聘射之禮,至①大禮也。質②明而始行事,日幾中而後禮成,非強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強有力者,將以行禮也。酒清③,人渴而不敢飲也;肉乾,人飢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齊莊正齊④,而不敢解惰,以成禮節,以正君臣,以親父子,以和長幼。此眾人之所難,而君子行之,故謂之有行。有行之謂有義,有義之謂勇敢。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能以立義也;所貴於立義者,貴其有行也;所貴於有行者,貴其行禮也。故所貴於勇敢者,貴其敢行禮義也。故勇敢強有力者,天下無事則用之於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於戰勝。用之於戰勝則無敵,用之於禮義則順治。外無敵,內順治,此之謂盛德。故聖王之貴勇敢強有力如此也。勇敢強有力而不用之於禮義、戰勝,而用之於爭鬥,則謂之敵人。刑罰行於國,所誅者敵人也。如此,則民順治而國安也。【注釋】①至:最,特別。②質:到了。③酒清:酒已清冷。④齊莊正齊:容貌肅庄,班列整齊。【譯文】聘禮和射禮,是最隆重的禮節。到了天亮就開始行禮,差不多到中午才完成,若不是堅強有力的人便做不到。因此凡是堅強有力的人,都應該行此二禮。酒已清冷了,人們雖都口渴卻不敢飲;佐酒的肉乾已切好,人們雖都飢餓卻不敢吃;時至黃昏,人們睏倦,但仍容貌肅庄,班列整齊,而不敢有所懈惰。大家齊心共同完成這禮節,用以使臣君正位,父子相親,長幼和睦。這是普通人所難行的,而君子獨能行之,所以稱君子為有行,有行就是有義,有義就是果敢。故果敢之所以可貴,就貴在能樹立正義;樹立正義之可貴,就貴在其有行;有行之可貴,則貴在其能行禮。故果敢之所以可貴,乃貴在其能夠果敢地實行禮義。所以勇敢堅強有力者,當天下太平之時,則用於禮義方面;當天下有事之時,則用於戰爭而克敵制勝。能用於戰爭而克敵制勝,則將無敵於天下,用之於禮義,則天下亦必和平順治,到了外無敵人敢來侵犯,國內和平順治,這就叫做大德。所以聖明的先王高度重視勇敢、堅強有力。倘若勇敢、堅強有力,不用在禮義戰勝方面,而用在爭鬥逞強方面,那就叫做作亂的人。國家制定刑罰而行於全國,所要依法誅殺的正是這種作亂的人。這樣,人民就順從治理,而國家也就得以安定了。

【原文】子貢問於孔子曰:"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琘者何也?為玉之寡而琘之多與?"孔子曰:"非為琘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於玉①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②,知也;廉而不劌③,義也;垂④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⑤,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⑥,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⑦,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注釋】①比德於玉:有德行的人的美德可與玉相比。②栗:結實。③廉而不劌:方正有稜角而於物無傷。④垂:比喻意,用來指君子的謙抑善下。⑤詘然:沒有任何聲響。⑥孚尹旁達:色彩外露,而不遮隱。⑦圭璋特達:圭璋十分貴重,進獻時不需要藉助他物的包裝,而是直接奉獻上去。【譯文】子貢向孔子問道:"為什麼有德行的人都看重玉而輕視似玉非玉的珉石呢?是由於玉少而珉石多的緣故嗎?"孔子說:"並不是由於珉石多所以鄙賤它,玉石少所以寶貴它。而是因為以前有德行的人,可將玉與美德相比。君子認為玉有很多美質,如說玉溫和柔潤而又瑩澤,像德行中的仁;細緻精密而又堅實,像德行中的智;方正有稜角而於物無傷,像德行中的義;玉的體重垂而下墜,謙抑善下,像君子謙卑守禮;敲擊而發出清脆悠揚而情韻悠長的聲音,當終止的時候,絕無餘音。玉的疵點掩蓋不了固有的光澤,玉的光澤也掩蓋不了它的瑕疵,如德行中的忠,絕無隱情,善惡盡露,毫無掩飾。玉色似竹上的青色,光彩外發,而通達四旁,如德行中的信,發自內心。玉的光彩,如天上太陽的白光一樣,因而又有如天無所不覆之美;玉蘊藏於地下,它的精英神氣表現於山川之間,英氣之中有蘊蓄而形之於外,因此它又有地無所不載之美。朝聘時,聘禮都是以玉制的圭璋為信物,不需要藉助他物的包裝,是由於玉有似人之德的特出於眾之美。天下都以玉為貴重,有如天下都尊重真理一樣,所以玉又如真理般光輝可貴。《詩經·秦風·小戎》云:"真想念那可愛的人,他溫柔可親,就像玉一般。』因為玉有許多美質,所以有德行的人都十分寶愛它。"【評析】《聘義》因該篇主要解釋聘禮的意義,故名。鄭玄《目錄》曰:"名曰"聘義』者,以其記諸侯之國交相聘問之禮,重禮輕財之義也。此於《別錄》屬吉事。"鄭說近是。聘者,訪問也。聘禮是西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與諸侯間經常舉行的一種外交活動。《周禮·秋官·大行人》曰:"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即諸侯之間每年一次訪問、稱問,隔幾年一次稱聘,新君聘問他國或他國來聘問稱朝。事實上,聘、問、朝三者常通稱。一般來說,禮節隆重稱聘,差一些稱問;大國之臣來聘稱聘,小國之君來聘稱朝。有時天子派使臣到諸侯國也可稱聘,諸侯派使臣朝見天子也稱聘。天子與諸侯的外交禮節也稱聘,這是廣義之"聘"。《聘義》內容有三方面:第一,解釋聘禮的意義,這是《聘義》的主體。第二,講解射、聘禮是大禮,只有身強力壯者才能完美無缺地行完這兩種禮的所有禮節,如此則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外無敵,內順治,這是盛德;第三,記孔子為子貢講玉的美德。


推薦閱讀:

《禮記》全文下
禮記   學記
禮記·月令
周:《禮記?內則》(節選)

TAG:禮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