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綠汀 - 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結構簡潔,為典型的三段曲式。呈示段:(1-24小節),G徵調式,C宮系統,4/4拍,共包括6個樂句,每個樂句都由4小節構成,句與句之間的音樂材料呈對比關係,主題帶有濃郁的江南水鄉風味。整個呈示段速度較緩慢,旋律十分悠揚、寧靜。採用的是二聲部對比復調的寫法,高聲部與低聲部一呼一應,一對一、一對二、一對四,上緊下松,上靜下動,樂節與樂句之間左右手互為補充,形成呼應交替進行,既有密切關聯,也形成了明顯的對比。中段(25-52小節),為「並置型」中段,採用了中國音樂中的「旋宮」手法,主調性為G徵調式,2/4拍。復調音樂變為了主調音樂,音區提高,速度加快,採用了民間舞蹈的節奏,旋律歡快有趣,描繪了天真無邪的牧童在愉快的玩耍、嬉戲的情景。從主題材料、節拍、速度、和聲調性、音樂織體和情緒等各方面都與呈示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段分為3個樂句,每句4小節,系同一主題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移位重複,採用了動機模進發展的手法,與前一段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樂段自身反覆了一遍。第一句為D徵調式,第二句為第一句的上五度屬方向嚴格模仿 ,A徵調式。第三句又為第二句的上五度屬方向變化模仿,A宮調式,但只進行了兩小節,因要進行樂段反覆,所以在後兩小節又回到了第一句的G宮調式。為了與前後的對位風格統一,中段採用了平行的三度下行與持續的低音,減弱了功能進行,從速度、力度、和聲調性上為回歸再現作準備。再現段(52-76小節)是呈示段的變化再現,在保持呈示段骨架的基礎上又添加了一些裝飾性的音符,其方式多是在二個八分音符的節奏中再加入兩個音符變成了十六分音符,使主題的旋律顯得更加流暢、緊湊、歡快。再現段的調性先在G徵調上,然後在D商調上,最後逐漸減弱音量而結束在主調G調上。「加花變奏」手法的應用,達到了「變化再現」的目的,使音樂更為婉轉動人,更深入而富於動感。
《牧童短笛》這首鋼琴小品以清新、流暢的線條,呼應、對答式的二聲部復調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國民間樂器——笛子的特色,向聽眾展示了一幅傳統的中國水墨畫。作曲家曾經這樣說道:「我所寫的《牧童短笛》,有人說是這個民歌或那個民歌,其實什麼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民間風格……由於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來的自然就有民間風格。」
事實上,《牧童短笛》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意義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在創作立意上,用歐洲音樂的藝術形式,表現中國的民族生活——「小牧童,騎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這是一幅中國老百姓熟悉的民間生活圖景,樂曲將這一場景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鋼琴藝術從莫扎特、貝多芬的音樂殿堂走到中國民間,《牧童短笛》即為最早的一次成功嘗試。
2、在表現技法上,如何使中國的民族音樂語言(音階、調式、旋法)與歐洲多聲音樂的技術規範加以結合,是中國近現代作曲家面臨的重要課題。《牧童短笛》在復調音樂的對位技巧和曲式結構等方面,堪為典範,給後人以啟迪。
《新晚報》評論說:「最重要最值得紀念的,是他打通了中國音調與西洋樂理的界限,他那作品的成功鼓勵了我們復興改進中國音樂而研究西洋樂理的技術,經與一般極端保守古樂者和主張完全歐化者以同樣的警醒。」作曲家瞿維多年之後還能清晰地描繪出聽了這次音樂會的感受:「它的出現有著很不尋常的意義,為鋼琴音樂的民族化開創了一個新天地。」
的確是這樣,《牧童短笛》既運用了西洋音樂的技法,又展示了民族音樂的特點。從它問世以來,以其濃郁的清新的鄉土情令國人歡欣感動。美麗的江南田野,上有浮雲,下有流水,牧童和老牛,笛聲和歌聲。它是一首聽得見的抒情詩,也是一幅看得見的風景畫。
----------------
掃一掃,關注鋼琴課堂微信公眾平台,獲取更多資訊
推薦閱讀:
TAG:短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