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天時以養生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三)
為了脾胃的健康,早上的第一口食物應該是溫熱的。但溫熱的食物有多種,究竟應該吃些什麼好呢?按照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清晨喝碗清淡的粥品是個不錯的選擇。喝粥不單單是為了填飽肚子,還可治病強身。清代有位醫家就曾稱"粥為天下之第一補物",中國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粥文化"。粥品之所會以如此受到國人的追捧,其養生功效是功不可沒的。關於這一點,我們的先人早就意識到了。《醫學入門》中就有"蓋晨起食粥,推陳致新,利膈養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補不小"的記載。可見,清晨來一碗稀粥,可以讓人一整天都煥發神采。
我們知道,胃有"主腐熟水谷"的功能。食物進入胃後,經過胃的蠕動和初步消化後,將原先大的顆粒變成小顆粒食物,然後再分解成小分子隨氣血循環到全身。如果吃進去的食物本身就呈糊狀,自然會減輕胃的負擔,使其快速消化吸收。而粥品正好符合這一點,而且胃經過一夜的蠕動,存食基本上排空,此時正亟須補充水分和吸收營養。一碗溫潤的粥品正好可以滿足胃的需求。
其實喝粥最大的好處還在於"養胃",因為它不但不會消耗胃氣,而且能補益胃氣。什麼是胃氣呢?中醫泛指胃腸為主的消化功能。胃氣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黃帝內經》就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論述。曾有人將胃氣比喻為"國家的餉道",這個比喻十分貼切。若餉道斷絕,就會人心渙散,軍隊潰敗。而胃氣一敗,也會百葯難施。我們就診時,經常會被問到食慾狀況,就是因為醫生想通過胃氣的盛衰來辨別一個人的病情。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胃氣衰則五臟六腑皆衰。粥品雖是百家之食,十分常見,但養胃強身的效果卻是最好的。
當然,如果你不喜歡清粥味道的單調,也可以在其中加入適當的原料,有病治病,無病健身。正如《健康粥歌》中所說: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要想皮膚好,米粥煮紅棗;夏令防中暑,荷葉同粥煮。只要加上簡簡單單的幾味食材,就可起到補身防病的雙重功效了。但是想要使粥品的養生功效得到充分發揮,一定要煮到"水米交融"的程度。這除了要求水和米的比例合適外,煮的時間也要恰到好處。開鍋後改為小火煨,中間不可再加冷水。對於花生、豆類等難以煮熟的穀類,要先泡軟之後再下鍋。
喝粥自然離不開小菜了,但是最好不要選擇豆腐乳或是醬菜,因為這兩者營養價值較低、太咸,有的還可能添加了防腐劑,常吃會對身體不利。而一盤青菜卻是很好的選擇,製作上也不會太麻煩。如果你喜歡的話,也可以搭配一個荷包蛋或是一份瘦肉,出門時再帶個水果,儘管簡單,營養卻盡在其中了。
如皋是我國有名的長壽之鄉,那裡的百歲老人特別多。而他們養生的秘籍就是早晚食粥。想不到一碗小小的粥品還有這樣的功效吧!養生的智慧,往往就存在於生活點滴之中,只要你懂得開源節流,生命之泉自會永不枯竭。
早起沒精神沒食慾,可按摩陽陵泉穴瀉肝火
暖暖的春天裡,早上醒來總感覺精神疲憊,胃口似乎也沒有以前那麼好了。這是肝火太旺,以致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所致。對此我們除了要加強飲食上的調理,少酸多甘外,還可以通過穴位按摩來調理。其中,陽陵泉穴瀉肝火的效果就相當不錯。
暖暖的春風,依依的楊柳,讓人感到春天的氣息越來越濃了。萬物復甦的春天裡,人體也極易產生倦怠的感覺。早上老感覺睡不醒,起床後也總覺得特沒精神,胃口似乎也沒有以前好了,總是吃不下東西。
我們說過,辰時胃經當令,此時就應該進餐。早餐可謂一天營養的基礎,如果"基礎"打不好,那麼一天下來都會沒精神。為什麼人在春天清晨食慾會降低呢?這完全是正常現象。我們在前面說過,春天五行屬木,對應於肝,肝氣此時最為旺盛。肝為木,脾胃為土。根據五行相剋的原理,肝木克脾土。肝氣過旺,脾胃的功能就會受到抑制,這時人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厭食的情緒,吃不下去飯也就不足為怪了。
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關鍵就在於疏理肝氣。胃主納食,而運化在脾,但脾運胃納之功能全在肝臟的正常疏瀉。只要將肝氣調理好,脾胃自然就可以相安無事。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曾指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中醫認為甘入脾,酸入肝,多甜少酸便可避免肝氣過旺而克脾胃,從而起到健脾開胃的效果。如果你胃口不好,可以試著用糯米、黑米煮粥作為早餐,兩者都性溫味甘,有很好的養肝健脾效果。當然,如果你希望效果更好些的話,還可以在裡面加些大棗,不僅健脾,還可滋補氣血。氣血足了,脾胃運轉起來自然就更有動力了,你的食慾自然也就會大增了。如果你時間緊,沒有時間煮粥,可以泡上一小包燕麥片,然後快速在微波爐里轉一下,既可當成早餐食用,又可以健脾開胃,效果同樣不錯。
除了飲食上的調理外,再配合穴位按摩,效果會更好。其中膽經上的陽陵泉穴就有瀉肝火的效果。或許你覺得奇怪,膽經上的穴位怎麼可以瀉肝火呢?因為肝膽互為表裡,肝氣是通過膽經來排泄的,所以刺激膽經上的陽陵泉穴,便可以起到疏肝利膽的效果。且陽陵泉穴為膽經的合穴,因此對整個膽經都有很好的調節效果。膽經作為排泄通道的功能正常,肝火便可順利排出,脾胃也就安全了。
尋找陽陵泉穴可能要稍微費些力氣,屈膝90°,在膝蓋外側有兩個突起,前上方為脛骨小頭,後方偏下的為腓骨小頭,將兩點連線做一個直角三角形,第三點便為陽陵泉穴的位置。用拇指用力按住它,其餘四指併攏托住腿肚,用力按揉3分鐘。也可用艾條灸10分鐘,以皮膚微熱發紅為止。當然,如果可以配合吳忠清先生推薦的"敲膽經"方法,敲完膽經後再加上陽陵泉瀉肝火,效果會更好。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壯,營養才會被吸收,氣血才會充足,人體才能遠離疾病。正像廣告詞中說的那樣,"胃口好,身體倍棒,吃嘛嘛香"。關愛身體,就先從關愛我們的脾胃開始吧!
想美容,不想面色憔悴,就要時時拍打陽明經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點在女人身上幾乎成了黃金定律。其實,想要變漂亮,內在調理比外在保養更重要。女子只有氣血足了,才會面色紅潤、光彩照人。想要養好氣血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那就是敲打胃經,工作間隙敲上一敲,既可解乏又可美容。
前天回家,愛人做了一桌很豐盛的飯菜,而且特別殷勤。看看日曆,並不是什麼特殊的日子,心裡不免有些發毛。說實話,她只要一獻殷勤,我肯定就得中招。要麼大放血,送人家一套精美的時裝或首飾,要麼就得天南海北陪她轉一圈,還美其名曰"心靈度假"。原委是這樣,"今天居然有人誇我不化妝也好美,這絕對是讚美的最高境界啊!這些全都是你的功勞,犒賞一下也就理所當然了"!我愛人說。一句話說的我差點把剛喝下去的茶水噴出來。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一點到了女人身上,就更成為亘古不變的黃金定律。一般的女性朋友往往通過化妝品來美化自己。據一項資料顯示,有高達65%的女人沒有勇氣素顏出門。但這樣的美麗如同擺在桌上的塑料花,儘管動人卻也少了生氣。再者,女人也不可能依賴化妝品一輩子。所以,想要使美麗持久,就得從內部調理入手。儘管有些慢,卻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許正是由於碰上了一個頗懂養生經驗的老公,妻子的氣色才保養的一直很好,這沒少讓她在眾位女士面前出風頭。
或許你會抱怨,我老公可沒那麼多的養生經驗,弄得我成天跟個"黃臉婆"似的。他不會沒關係,您完全可以自己學。這裡給您介紹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不但可以讓你輕輕鬆鬆變漂亮,而且不用你花一分錢,或是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只在工作間隙就可以輕鬆搞定了。辦法很簡單,那就是每天抽出時間多拍打足陽明胃經。
一提到胃經,大家腦子裡閃現的往往就是治療胃部疾病。其實,胃經的功效何止治胃病這麼簡單,別的不說,它的美容功效就是十二條正經中最明顯的了。我們知道,女子以血為本,氣血不僅關係到女性的健康,也關係到女性的美麗。氣血充盈,上可以滋養肌膚,讓女性的面色紅潤有光澤;下可以潤澤秀髮,讓女性的頭髮烏黑亮麗。年輕的女孩子口唇總會鮮艷紅潤,眼睛也清澈明亮、有神采,就是因為她們氣血足的緣故。如果氣血一旦虛下來,則會"面始焦,發始墮",魚尾紋、抬頭紋等就會慢慢爬上面頰,離"人老珠黃"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所以,對於愛美的女士來說,如果希望自己能夠青春永駐,永遠健康漂亮,首先就得養好自己的氣血。
氣血又與胃經有什麼關係呢?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曾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的論述。意思是說,陽明經脈接受了食物之後,再經元氣的溫煦將其變成水谷精微疏布全身,這種精微物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氣血"了。脾胃健壯,人體氣血就會充足;脾胃虛弱,吃進去的食物不能消化,氣血就會生化無源。你可能會說,我的脾胃很好,可為什麼皮膚還是那麼粗糙呢?其實,光有氣血還不夠,還得有人運輸它們,四通八達的經脈就肩負起了這個責任。如果經脈堵了,氣血運不出去,照樣不會有效。胃經起於鼻側,然後過內眼角,向下沿鼻外側進入上齒槽中,繞過唇及下顎,並向下走至胃,與胃相接。在體外,胃經走頸,胸及腹,然後過腹股溝,再沿著大腿及小腿的前部循行下來,直至腳面,及至足二趾尖的側部。另一支脈從腳面分出,走足大趾,與脾經相連。胃經走面部頸部、胸腹部、下肢的前面外側,左右共45穴。從胃經的循行路線可以看出,"面子"上的問題大多都屬它管。而陽明經又是多氣多血的,所以你只要保持它一路暢通無阻就可以了。氣血充盈、經脈通暢,肌膚及毛髮等得到足夠的滋養自然就會光潔有致,你不想光彩照人都困難。
胃經如何養護呢?有一個很好的辦法,那就是順著它的循行路線一路敲打下來。至於面部部分,可將雙手微張,然後十個指肚用力,輕輕向下叩擊。到頸部時可改用手掌輕輕拍打,到大腿時因為肌肉較多,可改為捶打。總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你只要讓經脈通暢就好。一般清晨拍打效果最好,因為辰時正好是胃經氣血最活躍之時。當然,如果你願意,也可在工作間隙拍打。這個辦法既簡單又實用,更不需要你浪費腦細胞去記一些難記的穴位,一路敲下來,既可解乏又可美容,豈不是件美事!
想不到美容的方法這麼簡單吧!還不趕緊試一下。但願這個小法子也可以為您的家庭帶去一些和諧和歡樂吧!
每月艾灸足三里,勝服"長生不老丹"
追求長壽,是一個亘古不變的話題。其實,人體內還真有這麼一味長生藥,那就是"足三里穴"。經常對此穴施行溫和的灸法,保證您益壽又延年!
記得有一次去武當山,遇到一位老道長,一副道骨仙風的樣子。儘管已八十有七,卻依然精神矍鑠、步履矯健,說起話來聲音洪亮,身體看上去比年輕的小夥子還硬朗。我感到好奇,便問他有何養生秘籍。老人家神秘地一笑:"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將為不死葯。"這麼簡單?誰信!可老人牙關緊閉,我也沒轍。後來打聽到老道長飲茶成癖,於是想盡辦法弄了一些極品鐵觀音。果然,老人家高興得不得了,攜著我的手非要讓我陪他一起品茶。這下正合我意。好在多少懂些茶道,烹茶煮茗間,真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瞅准機會,我又拐彎抹角地問人家,老道長這才道出真言:"每月艾灸足三里,定可益壽又延年!"一句話如醍醐灌頂,怎麼就把這個寶貝給忘了呢!
你可能覺得聽著有些耳熟吧!的確,關於足三里這個穴位,咱們在如何預防五更泄時已經講到過了。其實,如果你認為這個穴位只有那點本事,那可真是冤枉它了,人家的本事大著呢!《黃帝內經》認為,足三里穴可以增進食慾,促進機體的生長。藥王孫思邈也認為,"若要安,三里常不幹"。經常按摩足三里穴,有益壽延年的效果。其實,關於足三里的保健功效,不僅在我國的醫學家中得到公認,就連鄰國日本也曾颳起過一股灸足三里的健康運動。《帝國文庫》中曾記載了一個一家三口都長壽的故事,見下。
為什麼足三里會有這麼好的養生功效呢?我們知道,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從出生那天起,脾胃就對人的生死健壯起著重要作用。中醫認為,脾胃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吃下去的食物只有通過胃的消化和脾的健運,才能輸布全身,供養五臟。若"內傷脾胃,則百病由生"。所以護好我們的脾胃,臟腑便可得到充分的能源供養,自然就會身強體健。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有統治一切脾胃消化系統疾病的功效。中醫有"肚腹三里留"之說(也就是說一切消化系統疾病它都能治)。脾胃好了,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才能旺盛,人體化生精、氣、血、津液才有足夠的原料,身體自然就好。此外,刺激足三里還有扶正祛邪、補腎益精、消除疲勞之功效,從而使人身強體健、精神煥發、青春永駐。
灸足三里的故事
日本江戶(即現在的東京)有一個風俗,就是每次建成一座橋之後,都要邀請一位年齡最高的長者渡河。有一次,他們居然邀請到一位174歲的老人進行"初渡"。大家都對這位老人的養生之術感到驚奇,後來一問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有每月灸足三里的習慣。不單單是他,家裡的所有成員在採取這個辦法後都身體健壯。他的妻子173歲,兒子143歲,就連孫子都105歲了。大家聽後甚是驚異,於是足三里的保健功效也就傳揚開了。
關於足三里的具體位置及刺激方法,我們在前面已經介紹過。其中刺激方法以灸法最好,針灸要求較高,並不適於民間保健。民間經常用艾來辟邪,並有"清明插柳,端午掛艾"的諺語。而用艾代替針來行灸法效果也是很好的,不僅沒有任何痛苦,而且可以直達深處,有非常美妙的傳導作用。就連日本和韓國對此方法也是推崇備至,日本的北海道一直有"不灸足三里勿做旅人"的說法;韓劇《大長今》里也對艾灸有深刻的描繪,可見艾灸的功效早已深入人心。
艾灸時可先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後用紫藥水或圓珠筆等在穴位上打個點作為標記,最後將艾條點燃施行灸法。曾經還流行過一種瘢痕灸的方法,即將施灸部位的皮膚灼傷,使其化膿,最後留有疤痕。"三里常不幹"中的"不幹"即指此種灸法。這種灸法效果最好,但需在有經驗的醫師指導下方可進行。一般人只要懸灸就好,即使艾條離皮膚一段距離,溫和施灸。如果還是怕燙的話,還可以採用隔物灸,也就是在艾炷與皮膚之間墊上薑片等物,這種灸法相對於直接灸來說更為溫和,也更易為人們所接受。艾灸的時間宜選在辰時氣血流經胃經之時,此時施灸有事半功倍的功效。但如果上班沒時間,可以用我們前面介紹過的按摩法,這樣在坐公車時便可對穴位進行刺激了。時間也可稍作調整,只要自己方便就好。
陸遊有首詩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無論足三里的功效有多麼神奇,您只有親自試過才知道。就算是"還魂丹",您只把它放在那裡它還是不會發揮功效。所以,您想要健康想要長壽,就不要再猶豫,立刻行動起來吧!
附:辰時經絡鍛煉:上下齊抓共管,胃經保養最為關鍵
胃經是足陽明經,從上往下走,起點在鼻旁的迎香穴,挾鼻兩旁上行,左右兩側交會於鼻根中,往旁邊進入眼內角,會足太陽膀胱經(睛明),向下沿著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返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順著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沿髮際(頭維),至額顱中部。
頸部的支脈:從大迎前面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向下後行至大椎,再折向前行,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往下穿過橫膈,屬於胃,聯絡脾。
外行的主幹線: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線往下,夾肚臍兩旁,往下進入腹股溝動脈部氣銜穴。
內行的一條支脈:從胃下口幽門處分出,沿腹腔內下行到氣銜穴,與直行的支脈會合,而後往下走大腿外側前緣,經過膝蓋,沿脛骨外側(足三里、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到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第二趾末端(厲兌)。
小腿部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里)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腳背上的一條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尖(隱白),接足太陰脾經。
足陽明胃經是一條非常複雜的經絡,我們必須化繁為簡。對於胃經的鍛煉方法,可以總結為一句話--搓臉抓乳推肚子揉三里,雖只一句話,卻包含了四個動作。
先來說搓臉。搓臉就是"乾洗臉"--用雙手搓揉臉上的皮膚。其實不必專門為之,因為早上洗完臉,往臉上擦完護膚膏以後,差不多正好是胃經氣血最旺的辰時(7~9點),藉此機會把臉多搓一搓,揉一揉就行了。比如你平時擦完護膚膏以後只搓兩下,那麼你以後就揉12下,舉手之勞的事情,但收效卻非同尋常!目的就在於疏通途經臉上的這一段胃經。其實不只是胃經,我們的臉上是一個經脈匯聚之地,分布著多條經絡,這一招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把分布在臉上的所有經絡穴位都刺激到了,作用也就會更為廣泛,何樂而不為呢!
接下來是抓乳。胃經是十二正經中唯一一條貫通乳房的經脈,它從膺窗穴開始,經乳中,過乳根。此法主要針對女性朋友而言,男性直接用手揉這塊兒就可以。這個方法白天操作起來不太方便,可以放在晚上臨睡前進行。即每天晚上睡覺之前先給自己的乳房"鬆綁"--脫掉內衣,然後用右手一下一下,輕輕地抓一抓、揉一揉自己的左乳房5分鐘,之後換手,再用自己的左手抓揉右乳房。現在得乳腺疾病的女性越來越多而且年輕化,如果你能每天堅持花上10分鐘這麼關愛一下自己的乳房,那它就安全多了!
然後是推肚子。胃經從乳房下來之後就拐向腹部正中,距離中線任脈僅兩寸,直下到腹股溝,再又拐向大腿內側前緣。方法很簡單,用手掌或手握空拳,從兩乳往下推揉,基本顧及整個腹部,這樣就能保證推到胃經。如此每天1次,每次100下,長期堅持,不僅能保證你的脾胃健康,內髒的其他毛病也不再會輕易來犯。因為我們推到的何止是胃經,包括任脈在內所有經過腹部的經脈都將被打通,效果能不好嗎!
胃經的最後一個調養要點就是足三里了,它也是四總穴之一。"拍打足三里,勝吃老母雞;要想身體安,三里常不幹",關於讚美足三里功效的內容大家可能都知道的不少,我這裡就不多說了,重點說一下刺激的方法。此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的上部,膝眼下3寸(約4橫指)。按揉的時候,可以先用右手在膝蓋下方"抓住"右小腿,以拇指按住穴位,其他四指抓住小腿後側肌肉,以方便拇指使勁。每次按揉5分鐘,然後再用左手按左腿上的穴位,方法完全一樣。當然,如果你去藥店買幾根艾條來灸足三里那是最好不過了。把艾條點燃,拿在距離穴位2厘米左右的位置灸烤,每天一次,每個穴位5分鐘,那真是比天天吃老母雞還好!
另外,胃經上還有一個善於救急的寶貝,那就是梁丘穴,在大腿最下端前緣,膝蓋往上約2寸處就是。當發生急性胃腸疾病的時候,如胃痛、腸胃炎、肚子痛,可以立即在該穴位尋找痛點,一按就靈。此外,遇到急性乳痛、腰痛、膝關節痛時,用它也可以一招制敵!
每天的辰時,也就是早上的7~9點氣血流注胃經,所以有關胃經的保養措施,在這個時候做效果是最好的,可以事半而功倍!
第六章 巳時:脾經在盡職盡責地對食物進行大分解
巳時--9∶00~11∶00--脾經最旺
巳時,也就是上午9點到11點鐘,這時輪到脾經值班了。我們說過辰時應該吃早飯,而食物在經過胃的消化之後,還要運輸到全身各處,以供養身體,這時脾就擔負起"運輸大隊長"的工作了。
中醫認為,脾胃不分家,脾與胃,一陰一陽,互為表裡。《素問·靈蘭秘典論》認為:"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這裡將脾胃的功能比作倉廩,即可以攝入食物,並輸出精微等物質以供養全身。脾胃因此又有"後天之本"之稱。"內傷脾胃,則百病叢生",所以想要健康,首先要做的就是養好脾胃。想要養脾,鍛煉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脾主肌肉,通過鍛煉肌肉,便可達到強壯脾胃的效果。鍛煉時間不宜過早,也不宜過晚,只有上午9點到11點之間脾經當令時進行鍛煉,效果才是最好的。
巳時是老年人進行戶外活動的最佳時間段
巳時脾經當令。脾主肌肉,此時鍛煉便可借天時以養脾,健身效果是最好的。平常做做"腳趾抓地"動作,或用腳趾"抓"東西。別看這些動作小,健脾養胃的效果卻是很明顯的。
每天清晨我都會見到不少老年人在公園裡打太極、舞劍,或拎個鳥籠溜達,神情悠閑,甚是讓人羨慕。或許越是到了這個年紀才越加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晨練也因此成為許多老年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為什麼鍛煉都選在清晨呢?其實這是很契合人體養生規律的。按照中醫理論,巳時正逢脾經當令。《素問》認為"脾主全身之肌肉",這與它的運化功能是分不開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等物質在脾的運化作用下被輸送到全身各處,並化生成氣血以滋養肌肉,為身體的活動提供充分的能量。脾的功能正常,則肌肉發達豐滿,壯實有力。如果運化無力,帶不走水谷精微,就會造成脾虛或脾濕太重,甚至慢慢感到連吃飯都不香了。人上了年紀後之所以會出現肌肉鬆弛、四肢無力、食慾下降等癥狀,就是因為脾臟衰弱、運化無力的緣故。巳時氣血正好流注脾經,此時脾經是最旺盛的。它吸收了胃傳來的食物,並將其輸送到全身各處。肌肉得到足夠的營養就會"蠢蠢欲動",這時我們就會產生"活動筋骨"的意願。運動的過程中肌肉的能量得到了消耗,就會迫使脾輸送更多的營養過來。脾一直"有活干",功能就會正常。脾為中土,灌溉四方,生養萬物。五臟六腑也會因得到足夠的滋養而強壯,疾病自然也就無立足之地了。可見,晨練具有"開關效應",是打開人體能量的閥門。每天清晨鍛煉身體不僅令你筋骨強健,而且一天下來都會特別有精神。
此外,關於晨練還有一個小典故。巳時為什麼屬蛇呢?據說這時候的蛇是不會傷人的,也不會在路上遊盪,而是隱蔽在草叢之中。古人認為蛇就是大蚯蚓,有鑽土的能力。脾五行屬土,土只有得到疏鬆,植物才能旺盛地生長。巳時適合運動由此也可略見一斑!
中國哲學講究"借力使力",也就是說只有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養生也是如此。巳時鍛煉便是借天時以養脾。鍛煉的方式很多,那麼哪種鍛煉方式最有利於脾的健康呢?大家不妨試試"腳趾抓地"運動。你可別小看我們的腳趾,它們可是許多經絡的必經之地。脾經走腳的大趾,胃經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胃與脾相表裡,它們就像一對"鐵哥們",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脾胃健壯的人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而我們通過對腳趾的鍛煉,也可以起到健脾養胃的效果。做"腳趾抓地"這個動作時,先小腿用力,然後慢慢把力量傳到10個腳趾,讓腳趾向腳心靠攏,像要摳住地面一樣。堅持5秒鐘然後放鬆,重複此動作60~90次。這樣便可對腳上的經絡形成鬆緊交替的刺激,從而使氣血通暢。當然,如果你覺得穿鞋子不方便的話,也可以脫下鞋子,在屋子裡的地板上進行練習。但切記鋪上棉墊,以免腳部受寒。做完這個動作後,最好再用雙掌從上至下拍打小腿部的肌肉。因為脾經、胃經等出了腳趾後都要走小腿,此外足三陰、足三里等有強壯功效的穴位也都位於腿部,刺激這些穴位也可以起到強健脾胃的效果。
現在還流行一種床上健身法,即足不出戶,在床上鍛煉身體。如果你比較推崇這種運動的話,我再給您介紹一種方法:利用腳趾抓東西。在床上放一些小物件,如硬幣、圓珠筆等,然後試著用腳趾將其"抓"起來。之後用手反覆將腳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時對腳趾配以揉搓動作。可別小看這些"小動作",它們可以使我們腳部的經絡得到充分鍛煉,強健脾胃的效果相當顯著。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在於得法。生活中處處都有一些"妙法",就看你是否懂得採擷了!
"4"字腿是上班族保養脾經的簡便大法
"久坐傷肉",對於辦公族而言,整天不運動對脾的傷害是很大的。但是由於忙著上班,年輕人很少有鍛煉的機會。其實,健身無處不在。上班時可利用工作間隙,將腿盤成"4"字形,然後沿著脾經的循行路線一路敲打下來,照樣可以起到健脾的效果。
晨練的人群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清一色的"銀髮一族"。成都市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成都市晨練的人群當中90%以上都是中老年人,很少會見到年輕人的身影。其實這也是社會上較為普遍的一種現象。這也難怪,大多數年輕人,平時雖然起得也不晚,但時間大多都花在擠公交車或乘地鐵中。難得到了周末還得補補覺,哪有時間鍛煉呢!再者,年輕人仗著自己體力好,精力充沛,認為就算缺少鍛煉對身體也沒有什麼大礙。
有句話叫做"坐吃山空,立吃地陷"。再多的財富如果你只知揮霍不知補充的話,也會有山窮水盡的一天。健康也是如此。現在關注身體就是為自己的"健康銀行"存儲資本。白領一族平常較少運動,因此更需要鍛煉。中醫認為,"久坐傷肉","傷肉"也就是傷脾。生活中我們常見到這樣一種人,能坐著他絕不站著;能躺著他絕不坐著。其實並非他懶,而是脾虛,脾的運化功能弱,以致肌肉無力,總是感覺累。對於"久坐族"而言,由於肌肉得不到鍛煉引起的脾虛的狀況比較常見,此外元氣也更容易受到傷害。你可能覺得奇怪,不運動怎麼還會消耗元氣呢?天天坐那兒不鍛煉也會使元氣得到耗損,這叫暗耗元氣。元氣傷了,身體就會慢慢弱下來,白天上班也會經常感到沒精神,四肢無力。
如何才能判斷自己是否脾虛呢?這裡教你幾個自檢的小辦法,第一就是看眼皮。如果平常眼睛很大,明亮有神,而現在眼皮卻搭拉下來了,雙眼看上去沒精神,就說明你的脾虛了。因為中醫認為眼皮也是為脾所主的,如果眼皮鬆了下來,說明脾主肌肉的功能出現問題了。不過這種情況在老年人中比較常見。第二就是觀察自己的舌頭。如果舌頭顏色較淡,舌邊出現齒痕,說明你的脾也很有可能出了問題,最好趕緊去醫院檢查一下,或抓緊時間調理。
你可能會說,以上癥狀我感覺自己都有,大概是脾虛了吧!可我早起就得上班,哪有時間做鍛煉呢?其實鍛煉是無時不在的,只是你不得法罷了。這裡就教你一個辦公室養脾的辦法,那就是"4"字腿按摩法。
什麼是"4"字腿呢?中國人傳統的坐法是"坐如鐘",就是上身與大腿,大腿與小腿之間成直角,腰桿挺直,膝蓋收緊,也就是所謂的"正襟危坐"。因為中國的傳統坐具是太師椅,如果在這種椅子上仰坐就會滑到地上去了。而英美人卻並不習慣"正襟危坐",他們喜歡將一隻腳的腳踝壓在另一條大腿上,也就是架腿法。儘管在我們眼中這種坐法有失大雅,但卻可以讓身體得到放鬆。另外,我們採用這種坐法也較利於對脾經的按摩。因為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端的隱白穴,然後沿小腿內側正中線上行,再進入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4"字腿坐姿正好可以將脾經暴露出來,從而便於按摩。如果想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可以針對脾經上的單個穴位進行刺激。比如隱白穴有很好的止血功效,想要治胃痛可按太白穴,而公孫穴則對於減輕體重有效。當然,如果你不想浪費腦細胞記這麼多的穴位,或只想達到保健的效果,那就順著脾經的循行路線一路拍打下來。拍打時要握空拳,用掌指關節端由上至下一路拍打下來,用力適中,對於大腿部位的脾經拍打時可稍用力。兩隻腿都要敲,每側以敲打10分鐘為好,敲打的時間自然是上午9~11點之間,氣血流注脾經之時。敲打的次數視自己的時間多少而定。這樣,就算早上沒有時間進行鍛煉,也可以起到養脾的效果了。如果拍打的過程中發現痛點,表明脾經上有堵塞的地方,這時可以用點按的方法對其進行按揉,將瘀堵的穴位打通,從而將整條脾經的氣血通暢。
此法儘管對於"久坐族"而言有很好的健脾效果,但如果你因此便放任自己久坐桌前那就錯了。這畢竟是一種萬不得已的辦法,是對缺少運動的一種補償。就像不能將補品當成一日三餐是同樣的道理。另外,為了坐立時儘可能少的減輕對肌肉的傷害,對座具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坐椅以硬木的為最好,坐姿應採取"正襟危坐",只坐在坐椅前三分之一處就好了,坐滿椅子時很可能會因此而壓迫到肌肉。對於身材較瘦的人士而言,可在座位加上薄海綿墊,以減少對血管的壓迫,對保護肌肉也有很好的效果。健身不是一種口號,更是一種意識。只要你真正關注起自己的身體,健康便無處不在了。
思慮過多不僅心會痛,脾也會"痛"
中醫認為"思傷脾",過度思慮會導致脾氣鬱結,運化失調,從而引發一系列疾病。對於思慮過度的人而言,可採取情致療法。按照中醫五行學說,肝木克脾土,所以想要緩和思慮對脾臟的傷害,只要想一些可以令自己憤怒的事就可以了。
記得前一陣,各大電視台都在熱播《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個故事應該是婦孺皆知了,梁山伯因思念祝英台過度而命歸黃泉。英台也不負山伯,最後跳入墓中,與他化蝶而舞。這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不知感動了多少中國人。有些人看過之後也就過去了,一些有心人卻看出些門道來:一個大男人怎麼會因思念某個人就死掉呢,現實生活中可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事。是不是有些太誇張了呢!如果這樣想,您還真就錯了。過度的思念真的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命歸黃泉。
大家都知道,心主神明,一切思慮都是與心有關的,因此才有了"嘔心瀝血"這個詞語。怎麼"思"會跟脾扯上關係呢?《黃帝內經》認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並與五臟相對應。其中脾之志為思,故有"思出於心,而脾應之"的說法。正常的思慮對人體並無不良影響,但如果思慮過度,就會傷了脾。脾氣鬱結,運化失健,就容易導致飲食不香、消化不良,久而久之整個人就會消瘦下去。脾傷了氣血便失去了生化的根源。氣血虛弱,其他各臟腑也會受到連累,從而讓人百病纏身,天長日久,甚至會威脅到生命。這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相思病"。被情所困的青年男女多會消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該影視作品並非誇大其實。
其實,"思傷脾"中的"思"並不單單指"相思",思考過多也會對脾造成傷害,這主要見於用腦過多的人群。看過《三國演義》的人肯定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記憶猶新。諸葛軍師一生足智多謀,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但卻因思考過度而病死於五丈原,享年只有54歲,也給後人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現實生活中"思傷脾"的例子也不在少數,比如每年高考前都會有很多學生患上神經衰弱,也就是所謂的"高考競技綜合征",主要表現為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易疲憊等,就是因大強度地用腦以致思慮過多而傷脾。再有就是上班族,一些上班族習慣不吃早餐,再加上用腦較多,從而產生頭暈、易倦怠等癥狀,也是脾臟受損所致。
民間至今還流傳著"愁一愁,白了頭"的諺語,說的也是同樣的意思。
既然思傷脾,是不是要我們做到不思考呢?當然不是。思慮作為人體的一種情志活動,是正常的而且也是必需的活動。一個人如果不勤思考的話,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也無法生存下去。從中醫上講,不思慮還會有黏滯、懶惰之象,人也會越來越胖,濕氣特別重。所以思考不可少,關鍵是要做到"適度"。如果百思不解那就不要去解,順其自然反而更好。特別是一些年輕女士,一定要改掉愛鑽"死牛角尖"的毛病,遇事常開導自己,將心放寬,這樣才能避免傷脾。
對於思慮過度的人來說,首先要做的當然就是健脾了。這裡給你推薦一味葯食俱佳的食材--茯苓。對於這個名字,你肯定不會陌生了,北京有名的小吃茯苓夾餅,就是用的這個茯苓。
茯苓可謂是健脾益壽第一葯。中醫認為,茯苓歸心、肺、脾、腎經,且藥性平和,既能健脾滲濕,又可扶正祛邪,對身體沒有明顯的毒副作用,因此可以長期服用。茯苓中所含營養物質也甚為豐富,常服還可強壯體質。《神農本草經》就有茯苓"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的記載,古人甚至將其尊稱為"仙家食品",茯苓的功效由此也可見一斑了。至於茯苓的吃法,《紅樓夢》中有很好的記載:"第一用人乳和著,每日早起吃一盅,最補人的;第二用牛奶子;萬不得,滾白水也好。"當然,用人乳和著吃現在看來有些不太實際,那我們就退而求其次,以牛奶代替。先去藥店買些茯苓粉,每次取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借鑒一下中醫里的情致相剋法,以毒攻毒,化解思慮對脾的傷害。思最怕什麼呢?它最怕怒。按照中醫五行學說,思為脾志,怒為肝志。脾五行屬土,肝五行屬木,因為木可克土,所以怒能克思。對於思慮過度而導致的疾病,只要激怒他就可以了。至於如何激怒,就得看具體情況了。但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辦法最好在脾為思所傷較重的情況下使用。如果脾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這樣做就完全沒有必要了。因為怒傷肝,你若沒事找氣生,脾可能沒事,但肝臟卻得向你告急了,得不償失。
無論什麼樣的靈丹妙藥,都只是"亡羊補牢",只有加強內心的修鍊才是至關重要的。生活中要做到平靜淡然,不為外物所驚動,不為身邊的小事所困擾。當內心真正清靜之時,正氣自存,邪氣自然也以後不敢來犯了,您想健康長壽也就不再只是一個夢想了!
口水是脾經向你發出來的"求救信號"
你是否有經常流口水的尷尬呢?可別小瞧這個現象,這很可能是脾向你發出"求救信號"了。中醫認為,涎為脾之液,脾氣虛了,口唇就易鬆弛,口水也就不自覺地流出來了。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補脾,多吃一些生於土中的食物,對補益脾臟有很好的效果。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就是小時候經常流口水。現在仍有許多父母為小寶寶戴上特製的小圍巾,以免口水弄髒了衣服。小兒流口水是種正常現象,特別是1~2歲的嬰兒,此時由於唾液腺還沒有發育完全,吞咽能力又弱,再加上口腔較淺,遇到唾液過多的情況,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流出。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狀況多會得到改善,所以父母大可不必擔心。但是,如果成年人也流口水,這就很令人煩惱了。有些人在第二天醒來後經常發現枕頭上被口水弄濕了一大片,還有一些體弱的老年人,睡醒後或是說話時也經常會有口水流出,這很可能是脾向你發出"求救信號"了。
人為什麼會流口水呢?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口水"。你可能覺得這個問題有些多餘,口水不就是唾液嗎,三歲小孩子都知道!我不得不糾正您,你的觀點是錯誤的。科學地講,唾液包括兩種物質,一種是唾,一種是液。唾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唾沫",有個詞叫做"唾棄",就是往地上吐唾沫以示不滿。可見,唾是人為吐出來的。液又叫做涎,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哈喇子"。與唾沫不同,它是身體自主地分泌出來的,這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口水"。
按照中醫"五臟化液"的理論,"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唾和液是兩種不同的液體,分別出自腎和脾。我們前面所說的"吞津法"指的是唾。如果一個人經常流口水的話,你不能說他老是"吐唾沫",因為它的病根不在腎,而在脾,脾之液為涎,這才是口水。正常情況下,涎液是上行於口中的,但又不溢出於口外,因為口唇這扇"大門"把它擋住了。脾主肌肉,開竅於口,如果脾經出了毛病,最先會表現在口唇上。脾氣若虛弱,肌肉就會失去彈性、易鬆弛,睡著後就會不自覺地張口,這時口水自然就會外流了。所以如果你總愛流口水的話,那就先檢查一下自己的脾臟是否正常。脾臟不正常不僅反應在愛流口水上,還會反應在嘴唇上。《素問·五臟生成篇》認為,"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唇為脾之華,是脾胃健康的晴雨表。如果一個人的唇紅潤有光澤,則說明脾胃健壯。如果嘴唇經常乾燥脫皮且沒有光澤,口中常有異味,則表明脾臟有問題了。
既然找到了流口水的病根,那麼如何來治療呢?對於偶爾的流口水而言,很可能是由飲食不當所致。比如一段時間內吃大量的辛辣食物,就會導致脾熱,從而使口水分泌過多,不自覺的就會流出。對於這種情況,只要調整飲食,少吃辛辣食物,很快就會調整過來。對於經常流口水的人而言,就需要特殊關照一下我們的脾了。你可能會說,那好,我多吃些補品就是了。且慢,您先別忙著吃補品,不分狀況亂吃一氣,很可能會導致"虛不受補",讓你白花冤枉錢。中醫認為葯補不如食補,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就曾說過:"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又說"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葯"。可見,藥品只建議在救急時使用,對於一般保健或治療而言,食療才為上上策。那麼脾虛應該吃什麼呢?補脾氣的食物雖多,但你只要記住一個原則就可以了,那就是多吃長在土裡的食物。因為脾五行屬土,而長期生長在土中的食物,如土豆、山藥、紅薯等正可以應脾土之氣,因此對脾胃有很好的補益效果。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適當烹食,煮粥做菜均可。大家也可以試一下中里巴人推薦的"山藥薏米芡實粥",此粥補益脾胃的功效相當顯著,且食材都很常見,真可謂物美價廉的保健佳品。
此外,再教你一個補脾的小妙方,那就是動動我們的舌頭。中醫認為,舌為心之苗,脾之外候。經常給舌頭做做運動,也可起到固齒健脾的效果。方法如下。
動動我們的舌頭
伸縮運動:靜坐去除雜念,眼睛半閉。微微張開雙唇,將舌頭伸到最長,保持5秒鐘然後縮回。如此反覆做36次。
蛇吐芯:雙唇微微張開,將舌頭伸到最長,然後向左右來回擺動,就像蛇吐芯的樣子。如此反覆做36次。
做完以上兩個動作之後,舌下會分泌出大量的津液,這時可再用吞津法,將唾液分次咽下,對補腎強精也有好處。這套舌頭操非常簡單,平常空閑的時候便可以操作,十分方便。當然,如果想要達到最佳的效果,我推薦您還是上午9點到11點做。此時為氣血流注脾經之時,鍛煉效果是最好的。
我們的身體是很聰明的,一出危險狀況它就會及時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而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讀懂它的語言,並根據它的指示做出快速反應。養生,就先從讀懂自己的身體開始吧!
減肥和治療糖尿病的第一要務就是養好脾臟
肥胖和糖尿病應該是困擾現代人的兩大難題,其實兩者都與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有關。所以,深受肥胖及糖尿病困擾的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養好自己的脾臟。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沒有酒肉不成席"似乎已成為中國人約定成俗的飲食習慣。隨之而來,肥胖人群也在急劇增長。更為嚴重的是,肥胖不僅困擾著許多中年人,連一些小孩子也深受其苦。現在的"小胖墩"越來越多,這也成為一個讓教育者及家長擔心的問題。
肥胖不僅為我們的健康埋下了隱患,也讓我們的形象有障觀瞻,而減肥產品便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了。儘管廣告商吹噓的天花亂墜,但真正的減肥效果卻微乎其微,就算偶爾減下去了,也會很快反彈。那頑固的贅肉簡直就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小草一樣讓人恨得咬牙切齒,卻又無計可施。其實,指望通過減肥產品來達到瘦身的目的是很荒唐的,我們應該讓身體自己行動起來去消滅贅肉。如何才能激發起身體的鬥志呢?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引發肥胖的原因。
祖國醫學認為,肥胖與脾臟有關。我們知道脾主運化,一是運化水谷精微,二是運化水液。當脾的運化功能正常時,精微水液便可輸布四方;如果脾處於虛弱狀態時,運化水液的能力就會下降,人體經絡中的體液流動不暢,心包便容易產生積液,使得心臟的能力不足。心主血脈,心臟相當於一個泵,當泵的揚程不足時,氣血便會虛弱,體內的廢物便不能及時排出。水濕等廢物停留在皮下脂肪等處,人體就會臃腫肥胖。所以,想要減肥,關鍵在於健脾利濕,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清除身上的贅肉。
脾虛又是怎樣形成的呢?這種體質多半形成於幼年時期。小孩子剛生下來時,身體是非常乾淨的,抵抗能力也較強。如果有細菌來犯,身體就會迅速做出反應,表現為拉肚子或腸胃炎等癥狀。一般的家長見到這種情況往往會擔心,其實這是身體健康的表現。但是嬰兒的體質畢竟虛弱,如果遭遇持續的感染,氣血消耗嚴重,脾臟的功能就會下降,從而形成脾虛的體質。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父母經常將食物嚼爛之後再餵給孩子,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容易使孩子受到持續的感染,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其脾虛。脾虛了,就會出現"脾不束肌"的癥狀,肌肉變鬆弛,身材看上去就會臃腫肥胖。如果脾虛較重,有些人可能小時候就變成了胖子,輕些的有些人甚至成年以後才會變胖。還有些婦女在懷孕生產之後身體會發胖變形,就是因為本來就是脾虛體質,再加上分娩時耗費大量的氣血,使得脾氣更為虛弱。可見,歸根結底,肥胖的根源都在於脾。在這裡提醒那些准媽媽或是已身為人母的年輕女士們,不要再用嘴給孩子餵食,以免使孩子受到感染。
其實脾虛不只會導致肥胖,它還會使身體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身材過於消瘦。我們知道肥胖主要是水液代謝失常所致。如果脾臟運化水谷的功能出現異常,人體就會消瘦。生活中你或許會遇到一些人,飯也不少吃,可就是想胖胖不起來,其實這是脾臟不好,身體吸收營養的功能降低所致。你可能有些羨慕他們。先別忙著羨慕,因為這也是一種不健康的狀態,而且很有可能會導致糖尿病。
這並非誇大其詞,中醫上早就有關消渴(即糖尿病)的記載。《素問·奇病論》謂:"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素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意思是說,平常經常吃魚肉等肥膩的食物,就會導致脾運失暢,濕熱內盛,從而導致消渴。歷代醫學都認為消渴與脾臟功能的衰弱有著密切關係。脾氣不足,津液生成受到影響,人就感到口渴,老想喝水。脾主升清,正常情況下脾氣是上升的,水谷精微等物質借上升之氣才能輸於心、肺等器官,並化生成氣血,營養臟腑。如果脾氣不升反降的話,水谷精微等物質就會隨小便排出體外,從而使尿多味甘。脾又主肌肉,脾虛則肌肉乏力、渾身倦怠。糖尿病人經常感到渾身乏力就是這個原因。所以,養好脾臟,對於預防及控制糖尿病者的病情是很有好處的。
關於健脾的方法,我們前面已經說得很多,這裡都可以拿來一用。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學會借天時以養脾。我們知道一天當中巳時養脾效果最好,但一年當中,長夏養脾最適宜。中醫有"春應於肝、夏應於心、長夏應於脾、秋應於肺、冬應於腎"的說法,也就是說五臟都有適合自己的時令。什麼是長夏呢?中醫上將立夏到小暑這個階段稱為夏,對應於心;而小暑至立秋這一階段稱為長夏,也就是暑熱剛剛過去,開始下雨的那一段時間。這個時段的特點是暑濕,暑濕與脾土的關係最為密切。土要生養萬物離不開水,但如果水太多,又會導致澇。脾的特性便是"喜燥惡濕"。長夏陰雨連綿、空氣潮濕,脾此時是最脆弱的,同時也是最宜養的。對於肥胖及糖尿病患者來說,此時更要注意保護好脾臟,避免穿太過潮濕的衣服,更不要生活在過於潮濕的環境當中,以免濕邪困脾。另外要多吃一些有健脾利濕功效的豆類食品,如四季豆、荷蘭豆及黑豆等。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每天備上一壺熱騰騰的綠豆湯,既可防暑又可健脾,一舉兩得。
治病不治本,相當於除草不除根,只需一點陽光雨露,它會變本加厲,瘋狂滋長。只有找到根源,連根拔除,才能將危害我們健康的毒瘤徹底消滅。明白了這點,我們才能在長壽的道路上越活越健康!
脾經是人體的"定海神針",養好了,小病也就沒有了
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它就像我們體內的"定海神針",只要養好了,小病小災的也就不敢上身了。"4"字腿法按摩脾經的效果不錯,另外我們也可以根據某些疾病對脾經上的穴位進行針對性的調理。三陰交、太白、隱白等都是較常用到的穴位。
看過《西遊記》的人肯定會對"齊天大聖"手中的那根金箍棒記憶猶新。這件寶器據說是當時大禹治水時留下的"定海神針",正是有了它,孫猴子才敢闖地府、鬧天宮,攪得天地人三界不得安寧。後來又憑著它降魔伏怪,保著唐僧西天取經。可見這根"定海神針"的威力著實不小。其實,在咱們人體內也有這麼一根"定海神針",只要有了它,那些小病小災的也就不敢上身了,它就是脾經。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是相當強大的。只要養好了脾經,許多難纏的疾病就可以根除或預防了。為什麼脾的本領這麼大呢?因為大多數疾病都是在人體內有淤血的情況下產生的,就像蒼蠅總會生活在骯髒的環境中一樣。為了防止蚊蠅的滋生,我們總會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同樣的道理,將體內的淤血清除,細菌病毒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間,身體自然也就高枕無憂了。我們知道脾正好具備兩大功效,即化生氣血和統血。"統"就是統攝的意思,氣血生成之後,再經過脾的運化作用輸布全身。只要把脾養好了,氣血的生化及運行正常,那麼病菌便無可盛之機,就算生病了也會很快痊癒的。
想要養護脾經,我們前面說過的"4"字腿法效果就很好。這裡我們再講幾個脾經上的重點穴位,以便點面結合,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對身體進行調理了。
婦科良藥:三陰交穴
脾經上一共有21個穴位,其中有一個穴位不得不提,那就是三陰交穴。這個穴位可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巨額財產,特別是對於女性而言,它可稱得上是人體自帶的"烏雞白鳳丸",對許多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中醫認為,"女子以血為本",即女子的月經、懷孕、生產、哺乳每一樣都要有氣血的支持。同時白帶也屬於陰液,過多地分泌白帶,也會傷及女性的氣血。而脾臟為氣血生化之源,養好脾經,對預防各種婦科疾病是有非常好的效果的。
單拿女性最常見的痛經來說,按摩三陰交就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因為導致痛經的原因無非兩種,一種是氣血虛弱或肝腎虧損所致,我們稱之為虛症;另一種是肝氣不暢,以致氣滯血淤,或過於吃寒涼食物,以致經血凝滯而致,我們稱之為實證。無論哪種情況導致的痛經,三陰交都有很好的調理效果。這個穴位為什麼叫三陰交呢?就是因為它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陰腎經三條陰經的交會處。肝主藏血,脾主統血,腎主藏精,刺激三陰交穴,對三條經絡都有調節效果。三經氣血調和,則先天之精旺盛,後天氣血充足,經脈運行順暢,疼痛自然就消失了。
找三陰交時,先找到腳踝骨的最高點,然後向上四指寬處,脛骨內側緣後方便是此穴。有婦科病的女性可用拇指按住此處用力向下按壓,每側按壓3分鐘。也可用艾灸的方法,將燃著的艾條懸於穴位上,以局部皮膚溫熱而不燙傷為度,每側灸10分鐘。需要注意的是,此穴最好在經期前幾天就進行刺激,如月經來潮時強刺激此穴,很可能會引起經血過多。此外,這個穴位對於祛斑、祛皺及緊緻臉部肌膚也有效,用來美容也相當不錯。
需要注意的是,有文獻記載三陰交與合谷穴合用有導致墮胎的危險,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懷孕婦女最好避免刺激此穴。
緩解肌肉酸疼,太白穴是良藥
生活中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當鍛煉強度過大或是提拎重物時,經常會導致肌肉酸疼。雖然休息上兩三天也會緩解,便畢竟會給生活帶來不便,這裡就教你一個快速消除肌肉酸疼的辦法,即按摩太白穴。
我們知道脾主肌肉,當人體做大量運動時,很容易致脾氣虧損,肌肉失養就會導致酸疼。太白穴為脾經的原穴,脾經氣血就是從這裡源源不斷輸往全身各處的,因此刺激此穴的補脾效果是其他穴位都無法比擬的。
找太白穴時要先將鞋襪脫去,在足部內側邊緣,足大趾後面有一個凹陷,太白穴就躲在此處。這個穴位不太好按摩,所以最好用艾灸。將艾條點燃後,置於離皮膚3厘米高的地方,灸大葯15分鐘,直至皮膚微紅髮熱為止,每天一次。
對於一般人群來說,此穴可作為保健要穴使用,因為它補脾的效果是最好的。"太白"又為古代星宿名,據說此星可平定戰亂、利國安邦,而此穴名便取此意。對於脾虛引起的任何不適,如夜裡睡覺流口水、舌邊有齒痕、腹脹及消化不良等,刺激此穴都有效果。所以空閑時多揉揉太白穴,補脾的效果是很好的。
崩漏不用忙,隱白止血來幫忙
對於女性來說,月經病除了痛經外,還有一種叫崩漏,表現為經期延長,周期縮短,經量時多時少,反覆發作,久而久之易導致貧血。中醫認為此病多由沖任失調,不能固攝經血所致。治療崩漏,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止血,而隱白穴的止血功效是很好的。
中醫認為,脾氣有統攝氣血在經脈中運行,防止血液外逸的功能。若脾氣虛弱,不能統血,就會導致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癥狀。隱白為脾經的井穴,脾經脈氣多從此出,刺激此穴有補脾固本、益氣攝血之功。脾氣漸旺,統攝有度,崩漏自然就會止住了。隱白位於足拇指內側端,跟甲角旁約01寸處。由於此穴位置較為特殊,所以最好艾灸。每次艾灸的時間為15~20分鐘,至隱白穴周圍的皮膚轉紅,並感到體內有一股熱流沿著經絡上躥為好。如果病情較重的話,每日可灸3~5次,待病情穩定後可改為每日一次,直至痊癒。記得兩側太白穴都要灸。另有一種簡單的方法是敷貼法,即將三七切片,貼於兩側穴位上,然後用醫用膠帶固定,12小時後取下,這樣的刺激效果也是很好的。
我們生病了,總習慣於往醫院跑,醫藥費花了一大筆不說,還要浪費許多精力和時間。其實,人的體內就生滿了各種名貴的草藥,只要你懂得識別,小病小災的隨手採摘一些就可以醫治了。人體真的是一本很奇妙的書,還是讓我們慢慢地去品讀吧!
附:巳時經絡鍛煉:突出重點,疏導全面,脾經是人體的能量線
脾經與胃經表裡相合,脾經為足太陰經,從下往上走,其起點在腳大趾末端的隱白穴,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核骨(第一跖骨小頭)後(太白、公孫),向上過內踝前緣(商丘),順著小腿內側的正中線往上(三陰交),在內踝尖上方8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上行沿著大腿內側前緣(血海、箕門),進入腹部(沖門、府舍、腹結、大橫),屬於脾,聯絡胃,再往上穿過橫膈,沿食道兩旁,連舌根,散佈於舌下。
腹部的分支:從胃部分出,向上通過橫膈,注入心中,接手少陰心經。
關於脾經的鍛煉方法,這裡有一首口訣:脾經保養有訣竅,抓住4個重點穴,其他地方一把撈,巳時操作效最好!4個重點穴就是隱白、三陰交、血海和食竇;"一把撈"就是推揉;巳時(早上的9~11點)氣血流注脾經,所以此時刺激它效果最明顯。
隱白穴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穴,在兩腳的大腳趾內側指甲角處,你可以把三四根牙籤(頭和頭、尖與尖在一起)用橡皮筋或其他東西捆在一起,然後用牙籤頭去點按,每側的穴位按60下。此穴是脾經的井穴,能有效調動整條脾經的功能,對食慾不佳、腹脹、嘔吐、腹瀉、月經不止、帶下、流鼻血等癥狀治療效果非常之好。
除了隱白穴之外,三陰交、血海和食竇3個穴位都可以用手指按揉的方式來刺激。三陰交穴是脾經上的名穴,在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的凹陷處即是,可用拇指或食指按揉,每次3分鐘,每天1次。此穴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統(尤其是女性)疾病的要穴,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好、食慾不佳、腹脹腸鳴、腹痛腹瀉、便秘、頭暈頭痛、四肢無力、身體沉重等以及女性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男性的遺精、陽痿、陰莖痛等症療效奇佳!此穴也是針麻手術的常用穴之一。不過,此穴有墮胎之效,可助難產,孕婦禁用!
血海穴在大腿內側,膝蓋上2寸處。坐在椅子上,膝關節彎曲,手掌伸開,先將大拇指按在穴位上,其他四指向後抓住腿部,然後拇指用力按揉,可以兩手同時按揉兩條腿上的穴位,每天1次,每次5分鐘。上有氣海,下有血海!其中氣海代表氣,代表先天之本的腎臟,血海代表血,代表後天之本的脾胃,乃人體兩大要穴。血海,顧名思義,統管人體一切有關血的問題,不管是貧血還是女性的月經問題(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閉經等),以及蕁麻疹、濕疹、腳氣、逆氣等此穴都能夠幫助解決。
第4個重點穴食竇穴,其在乳頭外下方,距離正中線的任脈6寸(兩個4橫指)遠,可用食指或中指按揉,左手按右側穴,右手按左側穴,每穴3分鐘每天1次。此穴對胸脅脹滿疼痛、胸膈有水聲、胸膜炎、痰多咳不出、反胃、消化不良等症具有非常好的療效,長按可保胸腹健康無憂!
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要想活得輕鬆健康,就要保持整條脾經的上下通暢。而打通脾經的最好方法是推揉,即順著脾經的行走路線,從小腿內側到大腿內側,再往上到腹部,一路推揉。實際操作時可分步驟進行,手握空拳,用掌面一側大魚際部,順著氣血的走向,先推小腿,再推大腿,最後是腹部。左手推右側的脾經,右手推左側的脾經,每側10分鐘,每天1次,長期堅持!
第七章 午時:短暫的休息讓身體氣血充足,神清氣爽
午時--11∶00~13∶00--心經最旺
在古代的計時方法當中,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子時和午時,如古代的練子午功、睡子午覺,但因為子時正當半夜,我們一般都處於夢鄉之中,所以相對來說,我們對"如日中天"的午時會更為熟悉。午時,就是正午太陽走到天空正中的時候,又叫日中、日正、中午等。
午時可以說是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時辰,因為這一時段我們要進行兩項最重要的生命活動,那就是吃午飯和睡午覺。飲食以養形(形體),睡眠以養神(心神),形神皆安,則體康身健,百病不侵。同時,午飯和午睡也是在為我們下午的工作和學習儲備能量,養精蓄銳。因而如何才能更好地把這兩件事情都做好,是關乎我們生老病死、生存發展的大事。
午時,陰長陽消,午睡讓過旺的心火順利地消減下去
《黃帝內經》有言:"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陰陽交替之時是養生的關鍵時期,此時最好的養生方法就是安靜地休息一會兒,讓身體進行自我調整,協調臟腑關係,恢復元氣!
西方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的一天有兩個最佳的睡眠高峰時段,一個是晚上的1點左右,一個是白天的13點左右。只有順應人體的這種"生物鐘"睡眠,人才會覺得精力充沛,神清氣爽。但午睡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15分鐘到1小時為佳。專家們還發現,如果堅持每天午睡30分鐘,則可以使冠心病的發病率下降30%,這種現象在中老年人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了解一些中醫知識的朋友都知道,西方科學家們的這個結論與中醫的觀點不謀而合。西方科學家們所說的"生物鐘"其實就是中醫經絡的氣血循行主時規律,兩個最佳的睡眠高峰時段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睡"子午覺"的時間--半夜子時(23點到1點)和中午的午時(11點到13點)。
當然,這兩個時間段睡覺也有大講究。夜晚屬陰,而半夜子時陰氣最盛,陽氣就像春天的樹葉一樣,才剛剛開始發芽兒(生髮),要"大睡";而白天屬陽,午時陽氣最盛,陰氣初生,陰長陽消,"小憩"即可。這就是中醫講的"子時大睡,午時小憩"。《黃帝內經》也講"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其中"卧"就是連續地大睡,"寤"就是小憩,短則15分鐘,長則1小時,都行。
那麼為什麼睡午覺能預防冠心病的發生呢?這還得從氣血上來說。我們身體里的經絡氣血就像是北京三環上的公交車一樣,是循環運行的,繞著三環路一圈一圈地跑,不同的時間經過不同的站點。午時最大的氣血流到達心所屬的經絡--心經,此時正是心經"當班",它的氣血最為旺盛。而心經是調理和改善心臟功能最佳的"長臂觸手"。冠心病不正是心臟、心血管的問題嗎?如果我們的心臟和心血管系統功能良好,非常健康,那這些亂七八糟的毛病自然就不會發生了。
中醫講"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法於陰陽、道法自然",意思是說人要順應天地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生活起居,以"順其自然"。而晚上的子時和中午的午時正是天地陰陽的一個轉換點,是"合陰""合陽",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時,人體也必須注重這個轉接點進行休息調養,讓身體順應天地的氣機變化。所以古人把睡"子午覺"叫做"盜天地之生機",這是最高明、最科學的養生智慧。
午時解決有關心的問題那絕對是事半功倍,機不可失。心屬火,為陽中之陽,所以最常見的毛病如口腔潰瘍、心情煩躁、某些失眠症等都和心火過旺有關係。對於這些朋友來說,最簡單也最有效調理辦法就是午睡。每天中午堅持睡上半個小時左右,心火就會慢慢地降下去。同時"動生陽,靜生陰",午時又是陰氣初生之時,就像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一樣,非常需要呵護,所以此時睡會兒覺也特別有利於培養陰氣。因此,午睡既可養陰又能養血,陰血養好了,心火血熱就會不戰而敗。
我們現在很多人由於工作忙或是其他原因,並沒有養成良好的午睡習慣。磨刀不誤砍柴工,希望大家中午儘可能地擠點時間睡會兒,特別是夏天,哪怕睡或安靜地坐上那麼十幾分鐘,對身體及接下來的工作和學習都是大有裨益的。因為心屬火,夏季也屬火,暑氣一旦進到人體,兩個火燒到一塊兒,很容易就燒過頭,以致出現心火旺的癥狀。
同時,汗為心之液,來自於血(我們平時不是經常說"血汗"嗎)。夏天的時候,由於天氣很熱,身體為了散熱就要大量地出汗。但要是出汗太多的話,就會傷陰,傷血,引起血燥火旺之症。所以我們適當午睡讓身體靜養一會兒,減少活動,防止汗液的過度排泄,有利於斂汗養血,以達到養陰平心降火之目的。《攝生消息論》上說得很好:"夏季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所以中醫養生強調"順四時",夏季養生的重點就是養心、養神、防暑、防"火"。
其實身體是非常聰明的,到夏天的時候,很多沒有午睡習慣的人,它也會"提醒"、甚至"強迫"他們睡會兒。你去看看夏天的中午,再忙的人都扛不住,多少都得"眯乎"一會兒。
心病還須心藥醫,心靜自然涼,你的心靜下來了,火也就降下來了,外界的暑氣便奈何不得你。正所謂:"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境由心
生,我們的一切想法、意念和行動都源自於心,但和佛菩薩一樣,心是不受補的,只能供養著。而午睡就是最佳的養心方式,心養好了,人世間還有什麼樣的禪理參悟不透呢?
子時大睡,午時小憩,午睡也有大講究
子午覺雖然都是睡覺,但"子覺"和"午覺"卻大不相同,子時應該大睡,進入我們通常所說的"深度睡眠",而午時只需小憩即可。千萬別小看這小憩,作用可一點也不小,它同子時的大睡一樣重要,要不然怎麼會有"子午覺"這一說。
推薦閱讀:
※《內經》臟腑配屬的幾種學說
※內經評文
※內經 | 「六節藏象論」上
※張其成:《內經講義》
※易經與黃帝內經中精髓的全新解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