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的總結髮言

在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的總結髮言崔 巒 一 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經過太原賽區和武漢賽區的教學觀摩,今天就要閉幕了。和以往歷屆教學觀摩活動一樣,現場觀摩僅僅是活動的展示,活動的結果,更重要的是活動的過程:各省、市、自治區遴選做課教師的過程,就是各地組織廣大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過程;學會下屬的青年教師教學研究中心於7月31日至8月2日在貴州安順召開的全國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及其接下來小語會在貴陽召開的全國第五次閱讀教學研討會,為此次閱讀教學觀摩活動從理論層面到實踐層面作了準備。我們組織的教學觀摩活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賽課,具有理論先行、將研究貫穿活動始終的特點。 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研究的主題是: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怎樣更好地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在怎樣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問題上,兩會代表達成如下共識:語文教學應當凸顯語文學科的個性,立足工具,弘揚人文。在這方面,當前傾向性的問題是閱讀教學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內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視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甚至以「得意」為唯一目標,忽略語言的學習。這種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人文素養,而且長此以往會把語文掏空。代表們認為,重人文輕語言是現象,根子出在對「語文」的理解上,出在對語文教學、對閱讀教學的認識上。語文姓「語」名「文」,學語習文是語文教學首當其任的任。小學語文是學習語文的起步階段,特點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質,還有基礎性的特徵。閱讀教學是幹什麼的?憑藉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語文是學習語言的課程,閱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把閱讀教學上成思品課、故事課、文學課、常識課……都沒有準確體現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代表們認為:進行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擺在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嚴峻問題。一線教師不僅關注理論上如何澄清,而且關心在操作層面怎樣落實。 關於怎樣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有代表提出,要抓住三個關鍵環節:一是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二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三是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 準確地解讀文本,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有代表提出要從普通讀者欣賞性的閱讀、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這三個角度,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涵。第一步,教師要作為一般讀者去賞讀,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語言美……第二步,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可以學什麼、不學什麼,學習中的困惑是什麼,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第三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讀,忌淺──淺嘗輒止;搬──急於看教參中的「教材分析」,用別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讀;偏──不能正確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由於自己把握不住,教學中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時,教師不知所措,不加引導,甚至推波助瀾(如,《麻雀》,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讚美勇敢的力量,愛的力量。而當有的學生髮表老麻雀的行動太冒險了的看法時,老師不作引領,還順著學生的話說: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課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關資料,找到之後愛不釋手,這就導致了上課撇開文本,大量補充圖文資料,造成了「泛語文」的偏向。 進行教學設計,首要的是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兩個因素必須考慮:一個是課標的要求,特別是課標規定的年段目標,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個因素是學生的水平,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和學習能力。在「理解內容」方面,教師容易低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文本的思想內容,學生往往已經理解了,甚至發表了精當的見解,老師還不斷地問,學生只好強打起精神答,磨來磨去,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滅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產生厭煩的情緒。我們應當牢記奧斯貝爾的這句話:如果把全部教育學、心理學歸結為一句話的話,那就是我們的兒童已經知道了什麼。課前了解學生,知道學生已知、已會了哪些,找准最近發展區,十分重要。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探求未知。 「兩會」代表認為,導致閱讀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一是教學目標中的年段語言學習目標不明確;二是教學內容取捨不當,重內容,輕形式;三是教學實施中非語文活動多,衝擊了語文訓練。總之,工具性萎縮,忽視語言學習,特別是忽視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忽視揣摩作者是怎樣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忽視從讀學寫、了解文章寫法,是造成閱讀教學實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做課教師通過在貴陽會議上的研討,澄清了一些模糊認識,明確了要在教學觀摩活動中把語文課上得更有語文味兒,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在通過研討取得共識的基礎上,制訂了如下評課標準: 1.課程理念要先進。教學要能體現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2. 教學目標要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恰當,「三維」目標整合,年段語言訓練目標突出,並且能將目標落實到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3. 語文訓練要紮實。恰當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精心預設,注重生成。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參與面廣,閱讀、感悟、質疑、運用貫穿始終,聽、說、讀、寫訓練紮實。 4. 教學過程要樸實。教學環節合理、簡化,教學手段簡便、實用。 我們期望,憑藉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教學境界;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紮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想。「大道至簡」。簡單教語文,實在是不簡單,需要我們下氣力進行不懈的探索。 二 10月10日至12日在太原賽區,11月10日至11月12日在武漢賽區,包括香港王清鳳老師在內,共有65位青年教師上了閱讀教學觀摩課。課上得怎麼樣呢?現場和網上看課的廣大教師,大多持肯定的態度:認為觀摩課正在向我們期望的閱讀課回歸,向家常課回歸。有的老師在發出的手機簡訊中欣喜地說,看到了真正的常態下的精品課。也就是人人學得來、做得到的優質課,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看著好做不到的觀賞課。這些課可以概括為四多四少(因本人在武漢第二會場聽課,舉例的局限性在所難免,請予理解): 1.注重並且努力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多了,重人文、輕語文的課少了。 離開語言,就內容分析內容或就人文內涵進行開掘的課明顯減少。大多數課做到憑藉語言文字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有些還注重體會重點語句的作用和表達效果,在此過程中學習了語言,同時進行了人文熏陶。如《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讀出了美的畫面,美的情境,必然體會到景的美,人的美,人與自然和諧的美,體味到語言的美。這樣,語言、情境、人文內涵全都有了。無需貼標籤,道德的力量積蓄在學生心中,語言的魅力縈繞在學生腦際。 更可喜的是,前一段語文學科的迷失與錯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轉,教學開始顯露語文學科的本色。字詞教學得到加強,一些課做到根據課文本身的情況,正音(多音字、兒化音──《去年的樹》歸在一起練讀)、析形(《盤古開天地》根據形聲字多的特點,歸類識記帶「月 、之 、氵 」的字)、解義。教學中老師們採用多種方法理解詞義。如,有三位老師讓學生在課上翻查字詞典(讀准「相片」的音,理解「瑞雪」「肅然起敬」);還有聯繫上下文,利用注釋,藉助簡筆畫(理解「井沿」),利用詞素分析法(理解「德高望重」),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詞語,既正確理解詞語,又滲透了解詞的方法。關鍵句、段的理解受到重視,不僅重視理解意思,而且重視體會情感,領悟表達的特點或作用(如,擬人、比喻、排比,總分的寫法……) 讀書得到很大程度的加強,課堂上重新回蕩起琅琅的讀書聲。 說寫訓練引起重視。隨文練筆已不少見,且有的用得恰當而有新意。如,《山中訪友》,「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寫的,還有什麼,你願意和它打個招呼嗎?(於是,和螞蟻、蜜蜂、野花打起招呼,依照文章表達方式寫話。)又如,《相片》,最後請學生代文中青年婦女寫信,既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又是與讀文自然聯繫的習作訓練。 2.目標簡明、內容簡約的課多了,目標迷失、內容失當的課少了。 以往有的課目標不明,特別是語言文字訓練目標不明,以至「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文本教學要麼面面俱到,「眉毛鬍子一把抓」,加上補充大量資料,顯得過度臃腫,喧賓奪主,老師也難以完成;要麼容量太小,一節課只抓一兩段,密度小,效率低。此次不少課,既注意整體把握,又突出重點,點面結合,取捨適度。 3.教學結構、教學過程、問題設計等注重整合、簡化的多了,繁瑣複雜、疊床架屋的少了。 以往的教學設計,有的環節繁複,設問多多,搞得教師自己都迷失了,學生則被老師牽著在迷宮裡轉來轉去。此次不少的課,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問題,將教學設計成幾大板塊,清清爽爽,一目了然,體現出教與學的層次性。如,古詩教學四大步:讀正確,明詩意,悟詩情,得學法。借景抒情的課文:初讀,讀通順──再讀,讀出境(讀文章想畫面)──三讀,讀出情(一切景語皆情語),談感受。《旅行家樹》設計為兩大板塊,整合推進:第一板塊,感悟孔雀樹的可愛,朗讀,積累;第二板塊,感悟旅行家樹的可敬──一是給旅人以幫助,二是有很強的適應性,朗讀,積累。《鼎湖山聽泉》一課抓住白天聽泉和入夜聽泉兩部分,注重聆聽、辨識和品味,使學生入耳,入目,入心,讀出情,悟得法,教學很有層次性。不少的課重視設計整合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有的問題還是從學寫的角度設計的。如,「課文是用什麼方法向我們介紹20世紀科技成就的?」「《花鐘》的作者是怎麼寫出各種花的開放的?」 4、教法靈活、簡便,善用媒體的多了,不加選擇過多地引進圖文資料,甚至「課件滿堂飛」的情況少了。 比如,《相片》一課,展示的抗日戰爭及老百姓苦難生活(良民證)的照片,為學生理解年輕婦女為什麼給在前線的丈夫寄那樣的照片,提供了背景資料;《花鐘》將各種花的照片與文字結合呈現,體現了學習語文和認識事物的結合。 由於這幾多幾少,教學目標更清楚了,教學內容更集中了,教學過程、環節更簡化了,教學方法更簡便實用了,帶來的明顯效果是,教師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減下來了,學生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多起來了。這就是加與減的辯證法。學生於是有了比較充裕的讀書時間、思考時間、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如,太原賽區西藏韓英老師《「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老師給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裡討論:巴迪長大後,對父母截然不同的評價有怎樣的認識?從交流的情況看,討論有一定的深度,學生不僅認識到巴迪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來自母親的「鼓勵」的力量和來自父親「警告」的力量都是需要的,而且窺見到這兩種力量有一個源頭,那就是對兒子的愛,不少學生學得主動、從容,自讀自悟慚成風氣,畫批註不再形同虛設;個性化解讀在有的課上也有所體現。如,談《去年的樹》給自己的啟示,有學生談到對朋友要真誠,做人要講誠信;有的學生講要學習樹的奉獻精神;有的則說友誼是最美好的……老師開始有暇關注學生的質疑與生成。課堂更加真實,更加原生態,也更加豐滿了。因此,簡單是使教學走向真實、豐滿的有效策略。 三 閱讀教學正在告別課改初期的困惑,正在走出「泛語文」「非語文」的尷尬,向它的本來面目回歸。這是全國小語界,特別是各級教研部門和全體語文教師,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果,也是此次觀摩活動的最大收穫。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語文教學改革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我們不妨聽聽台灣小語會趙鏡中理事長在太原觀課後發表的感言。趙教授充分肯定了大陸教師的素質和學生的語文能力,肯定一些課近於完美。同時提出一些問題: 1.學生有如此強的能力,教師教學怎樣才能跟上學生的進步? ──言外之意,教師沒完全找准教學的起點,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講得更直白一些,他認為我們的教學有做無用功的地方。 2.教學是「知識導向」還是「學會學習」導向? ──意思是說,閱讀教學應進一步加強學習方法的引領。 3.課堂是學生的舞台還是教師的舞台? ──這方面我們和港台地區的教學存在較大的差距,儘管在改,但是做得還很不夠。學生到學校是來學習的。教師要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要儘可能多地安排學生的學習活動,要有師生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更要多一些學生之間的互動,要在生生互動中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增長智慧。只要教師放手,給機會,給時間,學生一定會讓老師一次次驚喜。好課應當把「彩」出在學生身上。 4.課上看到比較多的是理解層面的閱讀,缺少批判性的閱讀,有創意的閱讀。 ──告訴我們,要重視發表個人見解。在不誤讀的前提下,鼓勵學生多元解讀,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創新思維。 5.要摒棄單一模式的教學,提倡多元教學模式。 ──這是大陸閱讀教學的軟肋。講了多年,有改變,但從總體上說,改變不大。 趙教授冷眼旁觀,問題看得很准,值得我們深思。 這兩個賽區的觀摩課,還暴露了值得關注的一些問題。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出現了學語言抓局部多(字、詞、句),抓整體(段篇)少,人文內涵泛化(寫景統統歸結到「美」,寫人統統歸結到「愛」)的苗頭。語言到底在這一課訓練什麼,有些隨意性,要根據課標、文本作更科學的考慮;過程與結構還應有更大的突破──核心是學生要學得更加主動,要給學生更大的空間,特別是思維空間,不能讓學生只講老師要聽的話,要讓學生敞開心扉,說真話,表達真實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引導、生成。教為學服務,不是學配合教!在媒體運用上,課文搬家多,教科書用得不夠,板書也有待向真實、體現教與學的過程方向加以改進。 四 在多年實踐、研究和已經取得成績的基礎上,閱讀教學怎樣深化改革? 不由得想到在今年教師節前夕,溫家寶總理來到北京西城區黃城根小學,聽了五年二班陳勝昔老師上的《新型玻璃》一課。溫總理深入語文課堂,說明國家領導人對母語教學的重視,對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關切,令廣大語文教師歡欣鼓舞。 溫總理在課后座談時,說:「陳老師的課講得很好。她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己找資料、找答案。這就是啟發式教學。她尊重每一個孩子,對孩子充滿愛心,和學生交流,這就是教學相長。」又說:「這堂課也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表達、用詞、口語和習作的訓練還可以加強一點。要告訴學生;一個事物為什麼這麼表達?用你自己的話怎麼表達?有些詞語的應用可以講得寬一些,像『藕斷絲連』這個詞,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可以用在這裡(指課文中講夾絲玻璃非常堅硬,受到猛擊,碎片仍然藕斷絲連地粘在一起),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溫總理還應一個女孩的要求,寫了這樣的題詞: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出自《禮記?中庸》),並對她說:這就是學問、思辨、行動的意思。 從以上談話可以看出,溫總理很懂教育,很懂語文教學。他不僅談到了啟發式、教學相長以及怎樣學習的問題,而且談到了一節語文課怎麼上,談到要重視揣摩詞句的表達作用與效果,重視語文知識的遷移與運用,要加強閱讀教學中的說與寫的訓練。這與當前我們研究、改進閱讀教學的思路多麼吻合! 今後一個階段,改革閱讀教學建議抓住兩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語言」。 要緊緊抓住文本語言,讀出情,品出味,悟出效,習得法,激活思。 讀出情。閱讀教學第一要務是讀。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要反覆誦讀。如古人所說,「讀之而喜,拍案叫絕,起舞旋走;讀之而悲,涔涔淚落,脈脈欲訴。斯時不知古人為我,我為古人,但覺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強讀的指導,該讀出畫面時讀出畫面,該讀出情感時讀出情感,該讀出見解時讀出見解,該讀出方法時讀出方法……邊讀邊想,邊畫、批、注,是閱讀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讀書要從整體入手,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怎麼個豐富,怎麼個優美,怎麼個生動,怎麼個形象,怎麼個有特點,怎麼個有魅力,要有感覺,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貓》),魯迅有魯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談碰壁」),豐子愷有豐子愷的幽默(如,《白鵝》)。在品味語言中,激發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悟出效。即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體味詞句的表達效果。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不少詞句形象傳神:「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夏天……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早晨……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裡」。 習得法。包括作者的表達方法,如,遣詞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構段的方法;敘述、說明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習的方法,如,讀書的方法,理解詞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維,發展思維。要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讓課堂充滿思維的張力。既要有個人的靜思默想,又要有同學之間的思維的碰撞;既要發展形象思維(讀文章,想畫面),培養想像力,又要發展創新思維(在不誤讀的前提下,鼓勵個性化乃至創造性解讀),培養創造力(如,你還知道哪些或你想發明什麼樣的新型玻璃?)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讀、思、議,不僅要展開師生之間的對話,而且要組織好、引導好師生之間的對話。要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抓住交流中的閃光點、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進行思維碰撞,展開真實的對話、交流,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語習文的舞台,成為老師培育和綻放創新思維之花的沃土。 第二個關鍵詞是「多元模式」。要摒棄單一模式,提倡多元模式教學。無論哪種模式,都要圍繞學生學會、會學、越學越聰明來設計。 閱讀教學要有基本式,如,葉聖陶先生提出的預習──報告和討論──練習的模式;如,自學──指導──練習的「學、導、練」教學模式;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抓住重點,深入領悟──品讀賞讀,揣摩寫法──積累語言,嘗試運用的「整、分、整」教學模式。 閱讀教學更要有因文而異、因需而異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如,針對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可以採用以情境體驗為核心,以朗讀指導為重點的「導讀、練讀、評讀、賞讀」的教學模式; 對於童話、寓言,可以採用「初讀,知順序──熟讀,記語言──再讀,演一演」的教學模式; 對於有值得探究的問題的課文,可以用少量整合的問題為導向,採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 對於寫法有特點,且學生學得來、用得上的課文(如,簡單的說明文),可以採用「了解內容,領悟寫法,嘗試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於適合習得某些學法的課文,可以採用「方法滲透,方法領悟,方法小結,方法運用」的教學模式; 對於略讀課文、選讀課文,可以採用「一讀讀通課文,二讀粗知大意,三讀交流感受」的教學模式; 對於「綜合性學習」,應體現體驗、合作、探究的精神,抓好「設計方案,分組活動,輔導交流,展示成果,小結收穫」幾個環節……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讓我們在本屆閱讀教學觀摩活動取得進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閱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把我國的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2006.11.12
推薦閱讀:

春天 | 全國賞花時間表,這10個地方人少景美
盧麗安出席全國第九次代表大會,你們怎麼看?
《魔幻陀螺》全國總決賽戰況如何?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日程
致全國凈空弟子們的公開信

TAG:閱讀 | 教師 | 活動 | 青年 | 教學 | 總結 | 全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