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孩子的安全感

作者:寧麗(富書部專欄作者),歡迎加入富書部原創寫手群

很多成人會抱怨自己沒能擁有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導致自己未能建立起好的安全感。埋怨控訴可能很多時候都於事無補,雖然人出生後的前三年是安全感形成的最關鍵期。但個人覺得後天,我們自身還是有機會修補自己不夠好的安全感的。

例如你可以借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去修復自我的安全感。

生個孩子,在孕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會重現很多自己童年的感受。但這個過程中,你一定要不斷的學習。否則你可能不僅不能自我修復,反而會禍害自己的孩子,用你自己曾經經歷的那種熟悉的、但又不夠好的方式去對待寶寶。學習,有必要、有條件的話接受心理諮詢或治療借培育孩子安全感的同時修復自我安全感的不足。

另外一個前提條件最好是擁有一個人格健全的,愛你的老公。原意陪伴、包容你用漫長的時間、精力、金錢去修復小時候沒有建立好的安全感。

根據這幾年的育兒的切身感受及查閱安全感的相關資料,我覺得安全感主要包含:穩定性、可控性、可信性三大因素。

穩定性

心理諮詢之所以要在規定的地點和時間進行是因為這樣才能給來訪者穩定感,從而建立起來訪者對諮詢的安全感」,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同樣需要穩定的地點、時間、人來進行。

穩定性:包含養育環境的穩定性和主要撫養人的穩定性。

撫養環境的穩定性是指在孩子3歲前,盡量不要經常搬家,或者更換居住環境。例如有些家庭的孩子會出現跟媽媽在奶奶家住幾個月,然後又去外婆家住幾個月,再然後就去爸爸工作的城市住幾個月,這樣無法給孩子一個穩定的居住環境,很難建立較好的安全感。

撫養人穩定,我的理解是首先不要經常更換主要撫養人,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育兒習性和理念。例如對於寶寶玩水這件事,媽媽可能同意玩,而奶奶可能不同意玩,這個時候寶寶就容易混亂,到底是能玩還是不能玩呢?其次是主要撫養人的情緒和性情總體上保持穩定。

可控性

可控:也就是有掌控感,寶寶剛出生,完全處於一種「無能」狀態,能做的就是吮吸和哭,如何能讓她對外界有掌控感呢?這就需要媽媽對孩子的需要有敏銳的覺察能力,能及時的感知到寶寶的需要並給予及時的回應。敏感的、敏銳的、及時的回應,讓孩子知道有人懂她,他可以通過另外一個有能力的人去掌控外面的世界,獲得自己的各種需求。從而對外界建立一種可以依賴和掌控的感覺。

如何回應你的孩子呢?

對於剛剛出生的寶寶的基本需求的回應要及時:例如餓了就及時的餵奶,渴了及時的喂水。

研究發現:若嬰兒向媽媽發出信號,而媽媽能在7秒鐘內給出回應,嬰兒就沒有受挫感。若超過7秒,受挫感就會產生。若總是受挫,甚至總是徹底的受挫-媽媽基本不回應,那麼,嬰兒就會減少甚至再也不向媽媽發出呼應。長大後易患自閉症;嚴重的宅,極有可能有這樣的背景。

生活案例的分享

剛出生幾個月的寶寶在喝奶的時候,總是會用眼睛專註的盯著媽媽的臉。這個時候,大多數媽媽都會給寶寶微笑的回應。會與寶寶目光對接,會詢問寶寶,會跟寶寶說說話,逗逗他。再長大一點的寶寶,如果您把她交給另一個媽媽給她餵奶,大多數的寶寶剛開始會因為飢餓會準備大吸一口奶,而就在此刻,她發現那不是媽媽的臉,於是就會拒絕喝奶。

等到寶寶咿咿呀呀學語的時候,很多用心的媽媽,總會抽時間陪寶寶聊天。當寶寶看到媽媽跟自己發出一樣的聲音,而且面部變換各種表情,總是會被逗得嘎嘎嘎的笑。

等寶寶長到大概八九個月的時候,開始會叫爸爸媽媽了。想要表達,但是尚未能發出精準的音的時候。很多時候會用「恩 恩 恩」類似的聲音配以手勢,嘗試跟大人交流。對於大部分主要扶養人來說,都能很精準得猜測出寶寶的心思,用語言替寶寶表達她的話,這個時候寶寶會很用力的點頭。

當孩子長到一歲半左右,能獨自行走了。他們總會發現對他們來說各種新奇好玩的事物,這個時候,她會很興奮的把你拉過去看 「媽媽,螞蟻」。如果你漫不經心的說「我知道啦」,她常常會很失落。如果你也很驚訝的說「啊,螞蟻」,她會非常滿意的走開,去尋找新的好玩的東西。

武志紅在《你如何發出聲音,你又如何回應》 說:養育孩子的本質,是養育者如何回應孩子。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認為:對幼童來說,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幼童獲得回應的數量和質量,將決定他未來的溝通能力。

對於很多成年人來說,如果感到對方沒有回應或不及時回應,自己的情緒會產生巨大波動。

可信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0-2歲是嬰兒前期,主要發展任務時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徵是希望品質。

從小跟孩子建立信任的關係,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不要對孩子說謊。您跟孩子說一些「道理」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理解您說的是真實的,保護性撞牆的策略能較好地實現這一點。

保護性撞牆:也就是說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給孩子探索的機會,允許孩子自己做選擇和決定。同時提前向孩子指出探索對象可能存在的「危險」,告訴她需要她自己承擔選擇的結果。例如在我家孩子剛學會用手抓東西的時候,一次看到飯桌上一碗熱湯,她很想去抓。我會提前告訴她「燙手」。但她還是很想去抓。於是我會把湯碗拿到孩子容易夠得著的地方,抓住她的手放進熱湯里感受一下,立馬拿出來。那一次手被燙紅了,她哇哇大哭,從此她理解了「燙手」。之後只要我說燙,她就不會去碰。運用這種保護性撞牆的策略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實事求是,二是不斷強化,三是大人能夠承擔一定的風險。

在我家孩子想要探索外界的時候,我會盡量說「好的,你可以試一試」;遇到有危險的時候我會盡量教她一些減少危險係數的辦法,或者告訴她那樣做會有什麼後果。如果她願意承擔後果,她也可以試一下。例如,小時候,她喜歡把玩具往嘴裡塞,我會跟她說「媽媽知道你想嘗嘗這個玩具,我先給你洗洗」。多次證明媽媽是允許她吃玩具的,所以凡事她想玩的髒東西,玩之前,她都會同意等媽媽洗乾淨後再玩。大一點的時候她想摘玫瑰花,我會告訴她玫瑰花的莖上有刺,扎手,扎痛了,別找媽媽。因為小時候我讓她體驗過「扎手」,所以當聽我說扎手,她就不去摘玫瑰花了。

在跟我家孩子互動中,我盡量不對孩子說謊。孩子多次驗證媽媽說的都是真的,從而建立媽媽是值得信賴的結論。於是她會願意相信媽媽,在真正有危險的時候會聽取媽媽的建議。這幾年的育兒經歷讓我總結出:我們要允許孩子做一切「無可厚非」的事情,不要濫用禁止,禁止要用在刀刃上。

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的時候,對大人來說最大的挑戰是「放手」,給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和時間,因為這意味著大人需要承擔孩子自由探索所帶來的鼻青臉腫等各種風險,需要克服處理各種擔心和恐懼。但是研究顯示兒童期的放手往往能減緩青春期的逆反。

我的師姐羅靜在《靜觀育兒》脫口秀節目中對於安全感有較清晰的闡述。關於如何建立寶寶的安全感的幾個建議也非常好。例如媽媽給孩子形成一種安全島的感覺:也就是在媽媽那裡宣洩任何情緒都是被允許的,安全的;安心快樂的陪伴孩子;經常撫摸孩子,觸覺是被動發展,經常撫摸孩子會讓孩子的觸覺發展敏銳。

對於一個成人來說,安全感可能就意味著擁有一份薪水尚可而穩定的工作(能提供吃、穿、住等基本需求);與一個值得信賴的人組建一個健康的家庭(滿足情感的需求);自我對生活有掌控感。

作者簡介:寧麗,本科畢業於南方醫科大學,碩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曾在北京軍區總醫院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擔任心理醫生,國家心理諮詢師二級,鍾愛人際關係取向的亞隆團體心理治療,目前為全職媽媽。郵箱:ninglione@163.com

本文為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版權歸富書部和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作者:寧麗,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所幫助,請打賞原創作者


推薦閱讀:

樂愛艦隊教你女人喜歡的安全感究竟是什麼
你以為的安全感只不過是猴子的一泡尿
朴寶劍小哭包?
刺蝟的自由
什麼叫安全感?

TAG:孩子 | 安全 | 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