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弧圈球的文章和討論——(一次看個夠)

很多人在初學前沖弧圈球時, 總會有意見太多, 有點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感覺, 我嘗試簡化為三式, 讓初學者容易掌握.1.      預備動作: 坐在床邊, 雙腳分開, 手向右自然伸直, 指尖離床面約30cm.        動作: 收前臂做敬禮動作, 注意肩膀不要向上升.2.      預備動作: 坐在床邊, 手向後自然伸直, 手掌按著床面.        動作: 直臂做揮拍動作, 至步驟1的預備動作, 停下來.3.      預備動作: 如2的預備動作, 只是雙肩向右轉, 手伸向後伸出更遠.        動作: 雙肩向左轉, 手臂不要向前揮出, 至步驟2的預備動作, 停下來.將以上的動作3, 2, 1串起來做, 每個動作間要先稍停才做下一個動作, 注意雙肩轉至與床邊平行便停下來, 直臂做揮拍動作也只到床邊便停下來, 最後收前臂做敬禮動作.力量的傳遞。大家都知道拉弧圈球主要以腰腿發力為主,但力量還是要通過手臂傳到球拍上,腰腿力量靠什麼傳遞到小臂,進而到球拍呢?我認為是靠肩,不僅僅是肩關節,而是整個肩部,力量的傳遞要靠肩部由後向前的轉動來完成,進而帶動手臂來完成腰腿力量的傳遞。很多球友在拉球時候,覺得自己是蹬腿轉腰了,但力量怎麼還是不大呢,就是因為沒有轉肩,光揮動手臂而沒有轉肩是不能將下肢的力量傳遞到球拍上的。而且是要用肩部的轉動來帶動手臂的揮動,而不是用大臂的揮動來帶動肩部。這裡有個主次問題。所以身體發力的先後順序是:蹬腿、轉腰、轉肩、揮臂。4、拍型的控制。控制拍型前傾角度也非常重要,否則拉球就容易失誤。弧圈球講究打磨,拍型前傾的角度過大,一是會造成對球的壓力不夠,影響速度,二是影響摩擦球時,由於對球的壓力不夠,球拍不能很好的吃住球。球拍的前傾調度一般在60°到80°之間。有人拉球時喜歡轉動手腕,但在揮拍的過程中,手腕一定要蹦緊,保持穩定,否則會影響拉球質量,甚至會造成拉球失誤。5、引拍的方式。有人喜歡向後引拍,而有人喜歡向下引拍。這都無所謂。但最重要的是:揮拍的過程中(從身後引拍到球拍觸球前這段過程),球拍運行的軌跡不能起伏太大,要保持平穩,用數學的術語解釋就是引拍的軌跡線彎曲不能太大,盡量是平直的。這主要是保證拉球的穩定性,減少失誤。6、身體重心的移動。拉球時候,身體重心是有起伏的,但起伏不能太大。重心移動的軌跡和揮拍的軌跡相似,而且是一致的:先是重心降低,然後隨著揮拍向前上方升起,在球拍觸球瞬間,向前方移動,然後順著擊球後的慣性,向下壓,重心由右腳轉換到左腳,最後通過小墊步完成重心的調整。  這是我對正手弧圈球的理解,反手弧圈球雖然有點差異,但應該是一個道理。歡迎各位球友發表意見。多做幾遍後, 你便感到以上所要求的稍停很討厭, 多做幾遍吧! 那是延遲發力的練習. 如果速度加快, 想要停也停不了, 因轉肩已帶動揮臂, 轉肩一停, 臂便自動揮出, 揮臂一急停, 前臂便自然快速收起來, 即使未有重心轉移, 以上的揮拍動作已能揮出強勁的前沖弧圈球了.

力量的傳遞。大家都知道拉弧圈球主要以腰腿發力為主,但力量還是要通過手臂傳到球拍上,腰腿力量靠什麼傳遞到小臂,進而到球拍呢?我認為是靠肩,不僅僅是肩關節,而是整個肩部,力量的傳遞要靠肩部由後向前的轉動來完成,進而帶動手臂來完成腰腿力量的傳遞。很多球友在拉球時候,覺得自己是蹬腿轉腰了,但力量怎麼還是不大呢,就是因為沒有轉肩,光揮動手臂而沒有轉肩是不能將下肢的力量傳遞到球拍上的。而且是要用肩部的轉動來帶動手臂的揮動,而不是用大臂的揮動來帶動肩部。這裡有個主次問題。所以身體發力的先後順序是:蹬腿、轉腰、轉肩、揮臂。4、拍型的控制。控制拍型前傾角度也非常重要,否則拉球就容易失誤。弧圈球講究打磨,拍型前傾的角度過大,一是會造成對球的壓力不夠,影響速度,二是影響摩擦球時,由於對球的壓力不夠,球拍不能很好的吃住球。球拍的前傾調度一般在60°到80°之間。有人拉球時喜歡轉動手腕,但在揮拍的過程中,手腕一定要蹦緊,保持穩定,否則會影響拉球質量,甚至會造成拉球失誤。5、引拍的方式。有人喜歡向後引拍,而有人喜歡向下引拍。這都無所謂。但最重要的是:揮拍的過程中(從身後引拍到球拍觸球前這段過程),球拍運行的軌跡不能起伏太大,要保持平穩,用數學的術語解釋就是引拍的軌跡線彎曲不能太大,盡量是平直的。這主要是保證拉球的穩定性,減少失誤。6、身體重心的移動。拉球時候,身體重心是有起伏的,但起伏不能太大。重心移動的軌跡和揮拍的軌跡相似,而且是一致的:先是重心降低,然後隨著揮拍向前上方升起,在球拍觸球瞬間,向前方移動,然後順著擊球後的慣性,向下壓,重心由右腳轉換到左腳,最後通過小墊步完成重心的調整。  這是我對正手弧圈球的理解,反手弧圈球雖然有點差異,但應該是一個道理。歡迎各位球友發表意見。高質量的前沖弧圈球需要依靠人的爆發力,而爆發力=速度*力量。在向前揮拍過程中如果過度發力的話,會導致肌肉過分緊張,從而影響手臂的擺速,這樣勢必會影響弧圈的速度。從理論上說,拉弧圈只要在觸球的一瞬間發力即可,所以揮拍前期應該儘可能放鬆,在接觸球前的那段很短的時間裡再開始真正發力,這一點有條件的話可以看一下老瓦的正手前沖的動作,那絕對堪稱經典。此外在練球時要有意識地以中等力量拉球,力量過大會喪失手感,而過小的話拉出來的球沒什麼旋轉和前衝力,不能算前沖弧圈。在中等力量拉球的過程中逐漸尋找全身協調發力和拍形這些感覺以及掌握合適的擊球點,在找到手感後再逐步加大力量。rino兄講得很好,我也來說一下我自己的看法。拉球時,大臂一定要固定不動。隨上身的轉而轉。大臂是起到一個傳力的作用,如果鬆了的話,就會變成單純用手發力擦球了,腰力達不到球板上,作用不到球上,也就相當於葯到不了病的地方。是沒有什麼作用的。除了前幾位提到的是項外,手腕和手指對球的控制很重要,我剛學拉球時就忽視,拉不好,經高人指點才感覺到。橫板的快速提腕,直板的腕和手指配合。打摩式弧圈的發力順序:發揮整個大臂前臂及肩背肌的力量去打擊球,觸球時再快收前臂發力摩擦,手腕較固定稍輔助發力摩擦,才有可能做到又打又摩。因為大臂力量較前臂大,而前臂速度較大臂快,才有可能在大臂撞擊時用更快的前臂發力收縮摩擦,才能發揮撞擊和摩擦的極限。單靠大臂去發力撞擊和摩擦不行,單靠前臂也不行;靠大前臂同時發力撞摩也不行;後三者往往在撞擊球後球已脫板,不可能再摩擦到球;所以一定要分工合作,打摩式弧圈才有可能。講得好,深有同感!本人按此法打球已是快一年了,包括反手[我打橫板],都注意大、小臂和手腕的協調運用。所要注意的是,用腕不能先於手臂,造成脫節。總的感覺是,擊球有力、沖,旋轉也不弱,還有助於身體協調,步法也順了許多。記得兩年前吧,國內有搞乒乓球的嘲笑歐洲人拉球會用大臂不會用手腕。現在看來,到了大球時代,這種嘲笑當止了。三虎」你好!說起來,我的反手弧圈是從反撥、反打來的。本人的反手撥、打,就很注意運用大臂:一是擊球時大臂先擺出去,靠大臂將小臂送出去,還原時,再由大臂將小臂收回。個人體會,這裡的好處是充分地解放了小臂,舒展、自如,有利於作各種動作;二是有利於發力,在近台時,大臂輔助發力[不只是起個支撐作用],中、遠台大臂先突出發力,作用到小臂,此時,小臂是近於向斜前方橫擺,而不是近於向斜前支、,發力也同樣增大。再由小臂作用到手腕和手指。反手拉時,在大臂的作用和擺動下,帶動小臂、手腕擺出或還原,大臂、小臂和手腕整體上,略走出個外弧線,撞、磨擊球。感覺是,近台大臂輔助發力,中、遠台大臂先突出發力。所要注意的,不管在近台,還是中遠台,大臂一定要擺起來。大臂擺起來拉,中遠台感覺更好。手腕同樣不能先於手臂發力,要在由大臂到小臂發力的作用下,手腕有個「順勁」,通過「順勁」,在觸球前的一瞬間,手腕由後引轉為向前上方「綳」的動作[由屈到展]。觸球時,拍形比打小球前傾度要小些。在運用大臂拉球時,無論是正手,還是反手,都要控制好肩,既不是緊,也不是散。這樣腿、腰、肩、大臂、小臂、手腕到手指才都能夠協調,不會有脫節處,才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力量和作用。個人感覺,運用大臂,初練時,擊球穩定程度稍差,也許是與剛改動作有關我的理解是,拉的時候手的擺動盡量快一點,但不要用力,不要使手臂發僵,到臨觸球的一瞬間,再給一個加速,用力擊打讓球加速,然後繼續揮手轉腰,靠海綿膠皮和底板形變恢復的瞬間加轉,也不知對也不對。在下班等車的時候,突然想到一個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拉球的一瞬,如果發力時間充分的話,先大力將海綿和底板打變形,然後再用揮動拍子使球向前走,最後揮拍完成重心交換,順勢揮動的拍子控制方向。由於海綿膠皮和底板的形變較大,球在拍子上有很短的一個停留,這時拍子其實是運動的,帶著球一起走,向上揮動的拍子帶給球一定的向上的加速,在這個過程中是拍子的形變恢復期,而且球在拍面上有一定程度的滑動,正是這個滑動和形變的恢復給了球強烈的上旋。所以,使之產生強烈的旋轉。因為板子的形變較大,所以速度和力量、旋轉都是很強的。基於這個道理,發力充分的暴拉最好將海綿膠皮以至底板打透,使底板和海綿膠皮產生較大的形變,這也就是為什麼軟板底勁足的道理。在形變的過程中,木板的形變要比海綿膠皮的形變更重要,因為底板本身的形變難度要比海綿膠皮大,所以恢復形變時給球的力量相對也大。有時自己這樣拉球時甚至感覺是從下往上扣球。象孔平時那樣的拉球(暴沖除外),其實是摩擦的很薄的,主要是靠套膠的形變,木板的形變很少,這樣造成他拉球前衝力和速度都不是很強,但是由於他是摩擦發力,所以製造弧線的能力很強,所以穩定性也較高,而且對方來球力量很大的情況下,他往往兜住球的側部,由於對方的球是前沖強於側旋的力量,等於從薄弱環節入手,所以反拉很穩定。水平有限,請高手指正。專業選手拉球,首先在協調性上以及動作的銜接和重心的還原上要好得多,這是第一點,很多人認為專業的暴沖會好一點,其實他們更講究的是拉球後的還原。第二,專業選手拉球時,往往拉得非常合理,應該發力的時候發力,不該發力的時候就掛起來,控制落點,而且拉球的隱蔽性很好,不象業餘選手一樣手一揮對方就站在那兒等著擋你的球了。業餘選手往往應該發力時發不出力,不該發力時發了很大的力,不是打不上就是重心沒有了,眼睜睜地看著對方回一個又慢又高的球落在自己的檯子上卻跑不回來。第三,專業選手的拉球很注重落點,對於什麼樣的球拉到檯子的什麼地方,對手的回球性質均了如指掌,而且對於對方的弱點和薄弱環節很清楚,所以攻擊的目的性和效率都很高。至於具體到某一動作,個人拉球動作和習慣都不同,但都很合理,看著很舒服。這麼多年來,一直看孔的動作,對孔的動作很熟,後來發現自己有些不好的習慣也是和孔學的。:D,前兩天看孔的錄象,突然發現孔在拉球的一瞬間手腕有一個後擺的動作,具體形容起來很象用拍子扇東西,手腕有一個很明顯的閃動,這個動作是用來加力和加速的,這麼多年,都沒有注意到。原來這就是孔在瞬間擊打底板的動作!!!!!,憑著這個動作,孔打球製造出了很強的合力,不僅僅是薄摩的力量了!!!!!!!!!!!!怪不得這麼多年學孔水平沒長進。現在改了發力的方式,才發現他居然是這樣打的。不過再說回來,拉球時,太注重手腕動作,會造成系統的不穩定,嘻嘻這個動作其實就是一個動作,絕對不會把球打跑,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動作,你用拉球的手法大力將底板打透,就做到了錢兄的說法很對,這時拍形不能太前傾的。。。。。。。,錢兄與我心有戚戚焉。其實這麼多廢話,說白了,就是讓人拉球時連拉帶撞,用拉球的動作去撞球就好了,這是我現在用的發力方法。不知正確與否,請高手指正乒乓力學 --- 從力學的角度看前沖弧圈球1.    力距假如你用乒乓球拍能將乒乓球打到20尺外, 用羽毛球拍便輕易打到40尺外, 這是因為力距越大, 速度越高.為了增加前沖弧圈球的速度, 球運動員便努力增大力距, 如直臂拉手及身體過分前傾, 這點可參考老金或小馬的前沖弧圈球動作, 但這種動作還原較難, 業餘的能做到揮拍時, 手臂盡量舒展已很不錯, 這就是為什麼常常強調揮拍要放鬆, 這是因為放鬆了, 手臂便自然得到舒展.2.    速度的疊加原理要跑得比時速60哩的黑豹快, 方法是在一列時速59哩的火車上向前跑, 自身的速度加上了火車的速度便勝過了黑豹.前沖弧圈球揮拍的速度由以下數個速度疊加而成:a.    蹬腿的速度, 即重心轉移的速度b.    轉身的速度, 或稱為轉腰的速度,c.    上臂的速度d.    前臂的速度e.    手腕的速度動作協調才能疊加以上各個速度.3.    力的疊加原理火車起動時, 人要向前行是有點困難的, 火車正在發力加速, 人便承受著火車加速的推力, 要向前行簡直是吃力不討好, 還是等火車加速後, 均速前進時才開始向前行較省力.前面第2點的a,b,c,d,e的發力加速是按先後順序的, a加速完了, b才開始加速, b加速完了, c才開始加速, 如此類推.即用蹬腿帶動轉身, 轉身帶動上臂, 上臂帶動前臂, 前臂帶動手腕, 整個過程俗稱為鞭打過程.乒乓力學(二) --- 打摩原則與弧圈球[原創]揮拍方向與球拍拍面當球拍揮動的方向與球拍拍面成90度時, 我們稱之為打.當球拍揮動的方向與球拍拍面成0度時, 我們稱之為摩.當球拍揮動的方向與球拍拍面介於0度與90度之間時, 我們稱為打摩.當打摩的角度很小時, 我們稱為薄摩, 由於厚薄只是相對名詞, 這裡無法提供一個角度, 少於這個角度時我們稱為薄摩, 大於這個角度時我們稱為厚摩, 加轉弧圈球一般使用薄摩, 前沖弧圈球使用厚摩.內弧與外弧無論內弧與外弧, 拍觸球的一刻少於1/4秒, 它的方向可看成是直線, 所以不用太著意它是內弧或是外弧.先打後摩打和摩是同時發生, 沒有先打後摩這回事.加轉弧圈球當打摩的角度極小時, 球會出現打滑現象, 這是由於正壓力不足, 摩擦力太少的原故, 這時球既沒有速度, 也沒有旋轉, 所以弧圈球不是摩擦得越薄越好, 而且如果摩擦得太薄的話, 很容易出現拉漏(拉空氣)現象.前沖弧圈球前沖弧圈球需要摩得很厚, 如果發力不佳, 便製造不了旋轉, 結果是製造不了弧線, 容易造成失誤.乒乓力學 --- 從力學的角度看前沖弧圈球[原創]硬海棉和軟海棉硬海棉由於提供較大正壓力, 可以摩得薄一些, 軟海棉需要摩得厚一些, 摩得厚前速(第一速)較強, 旋轉較弱, 會造成後速(第二速)較弱.當球拍揮動的方向與球拍拍面成0度時,我收小臂很輕鬆,而當球拍揮動的方向與球拍拍面介於0度與90度之間時,小臂收不起來,請教小臂如何收,發力的肌肉在小臂什麼地方?往什麼方向發力?我覺得人體前臂肌肉收縮的方向為球拍拍邊向肱二頭肌最鼓的地方移動最爽,向其他方向都不便發力,且不知用什麼地方的肌肉收好,次問題困惑了2,3年,請予解答為盼.(前臂基本上是向右前額上收的, 加上重心轉移和轉身的幫助, 揮拍的角度便加大, 可以想像成收前臂造成薄摩, 重心轉移和轉身的速度將薄摩變厚. )   收前臂的方向為左前,必然會擊打到球右側,且膠皮從球右中滑到左上,收小臂怎麼會不產生側旋和逆旋呢,我拉球大臂發力多,小臂收的奧妙不懂,困惑中,請予解答為盼球拍在接觸球時, 球拍角度是與揮拍方向是有改變的, 開始時近90度, 到球脫拍時, 角度變小, 所以我們還是以 "先打後磨" 作為拉弧圈的形象化概括啊。 原來如此!感謝先進的指點!釐清了先打後摩的觀念!!!謝!!!=======另啟一問?!請問ww,zorro等球友!!!外弧跟內弧的影響真的因為觸球時間極短而沒有影響嗎?我也覺得打磨是同時發生,隨著球拍的運行和拍面角度的變化,法向力減小,切向力增加。這個觀念徹底改善了我拉球的速度.............受用極了!!!!!!!!!!!!!!!!!!!!!!!雖然 "打" 和 "磨" 是同時發生而且是不可分割的, 但是由於開始時, 法向的力比較多(打的比較多), 到了後來切向力比較多(磨的比例多), 所以我們就以 "先打後磨" 來簡單概括這樣的拉球方式了。乒乓力學(三) --- 前沖弧圈球雜談[原創]1.    暴沖是內弧還是外弧的? --- 這問題好比問: 汽車向左轉走得快, 還是向右轉走得快?2.    加轉要向上多些, 前衝要迎前多些 ---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若打算髮力前沖, 引拍必須先向後引, 否則迎前多些只會做成發力不協調.3.    前沖弧圈球的要訣是重心轉移 --- 重心轉移只是蹬腿的結果, 強烈的前沖弧圈球甚至將重心推向身前, 人不得不向前踏出一小步.4.   爆發力不好便不能打出強烈的前沖弧圈球 --- 前沖弧圈球需要的是揮拍速度, 而不是揮拍的加速度, 發力加速應由慢至快, 加速度太高只怕會拉傷肌肉.5.    打摩的時候, 打的比例越高, 前速(第一速)越高, 後速(第二速)越低, 相反, 摩的比例越高, 前速越低, 後速越高 ---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摩的時候, 還多了一個向側的速度, 摩也可以摩出速度來, 摩速跟膠皮有關, 摩速較高的膠皮旋轉較弱. "暴沖是內弧還是外弧的? --- 這問題好比問: 汽車向左轉走得快, 還是向右轉走得快?"根本是兩個概念."若打算髮力前沖, 引拍必須先向後引, 否則迎前多些只會做成發力不協調"迎前和向後引拍根本就不矛盾."強烈的前沖弧圈球甚至將重心推向身前, 人不得不向前踏出一小步."擲過鐵餅嗎?好的鐵餅選手是不會向前踏出半步的."發力加速應由慢至快"這正是加速度的結果."多了一個向側的速度, 摩也可以摩出速度來, 摩速跟膠皮有關"怎麼個側法,和球的運動方向成多少度角? 摩速-----恐怕是最新的運動力學名詞.不是說你不對,但不能亂編.("暴沖是內弧還是外弧的? --- 這問題好比問: 汽車向左轉走得快, 還是向右轉走得快?"根本是兩個概念.)當然是兩個概念, 同一的概念就不是比喻了, 你倒可以認為它比喻不恰當.("若打算髮力前沖, 引拍必須先向後引, 否則迎前多些只會做成發力不協調"迎前和向後引拍根本就不矛盾.)我也沒說它們互相矛盾.("強烈的前沖弧圈球甚至將重心推向身前, 人不得不向前踏出一小步."擲過鐵餅嗎?好的鐵餅選手是不會向前踏出半步的.)請用慢動作回放孔令輝的暴沖吧.("發力加速應由慢至快"這正是加速度的結果.)這算不算斷章取義? 為什麼不看看前文後理.("多了一個向側的速度, 摩也可以摩出速度來, 摩速跟膠皮有關"怎幺個側法,和球的運動方向成多少度角? 摩速-----恐怕是最新的運動力學名詞.不是說你不對,但不能亂編.)甚麼是亂編? 是杜撰嗎? 摩速是我杜撰出來的, 相信會一點乒乓球的人都知道我在說那個速度.佩服你的勇氣,但可以肯定你沒讀過"運動力學".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外弧肯定比內弧快,假設角速度一樣,外弧的線速度肯定快一些.引拍不向後引還能向那引?只有人體的肌肉被拉長或扭曲(實際也是拉長)後肌肉收縮的離量才會大,這叫超等長收縮.在田徑運動里利用其原理叫超越器械.乒乓球我也不知叫什麼.你說的那條和沒說一樣.我沒看過慢動作回放孔令輝的暴沖,但我肯定他的一小步是有意識的,絕不會是暴衝力量太大而收不住腳.拉弧圈拍的運動軌跡和鐵餅出手前的運動軌跡大同小異,我不相信誰拉弧圈的離量會大過一般鐵餅運動員擲鐵餅的力量."前沖弧圈球需要的是揮拍速度, 而不是揮拍的加速度",沒有加速度,你的揮拍速度從那來?肌肉拉傷是因為肌肉被過份牽拉,或對抗肌放鬆不夠,和機體運動時的加速度沒關係.我知道你想說旋轉,但你卻整出個摩速來.我認為應該說成是乒乓球本身的強烈旋轉(上旋)會使球在彈到桌上後轉化為(一部分)球向前的衝力,球的反彈角度會變小,下旋正好相反,反彈角度會變大.咱們對事不對人,你確實不懂運動力學,幹嗎還不服氣?建議買本"運動力學"好好看看,看看人家怎麼說的,你說的這些只有讓人猜,估計著是什麼意思."運動力學"並不好學,我學了兩遍了也還是半懂不懂,第三遍才看出點門道.你自己竟能原創"乒乓力學",也已不簡單了.「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外弧肯定比內弧快,假設角速度一樣,外弧的線速度肯定快一些.」完全不用解釋? 那和下面的句子有何不同?「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我肯定比你對,假設道理一樣,我的說話肯定對一些.」」只有人體的肌肉被拉長或扭曲(實際也是拉長)後肌肉收縮的離量才會大,這叫超等長收縮.在田徑運動里利用其原理叫超越器械.乒乓球我也不知叫什幺.」說這麼大的一番說話, 想表示你看過運動力學嗎?」我沒看過慢動作回放孔令輝的暴沖,但我肯定他的一小步是有意識的,絕不會是暴衝力量太大而收不住腳.拉弧圈拍的運動軌跡和鐵餅出手前的運動軌跡大同小異,我不相信誰拉弧圈的離量會大過一般鐵餅運動員擲鐵餅的力量.」「拉弧圈拍的運動軌跡和鐵餅出手前的運動軌跡大同小異」, 那和出手中, 出手後, 大同小異嗎?你以為我沒有看過擲鐵餅嗎? 擲鐵餅一開始發動, 便要踏出那一步了, 還是請你看一次孔令輝的暴沖吧, 馬琳的也可以.」"前沖弧圈球需要的是揮拍速度, 而不是揮拍的加速度",沒有加速度,你的揮拍速度從那來?肌肉拉傷是因為肌肉被過份牽拉,或對抗肌放鬆不夠,和機體運動時的加速度沒關係.」機體運動時的加速度太大就會拉傷肌肉, 連這點都不知道請不要對人說學過運動力學.爆發力是用來形容加速度的, 女孩子雖然沒有很大的爆發力, 也可以拉出強烈的前沖弧圈球, 代價是加長發力的距離, 加長了加速的距離, 便可以有很高的揮拍速度.」我知道你想說旋轉,但你卻整出個摩速來.我認為應該說成是乒乓球本身的強烈旋轉(上旋)會使球在彈到桌上後轉化為(一部分)球向前的衝力,球的反彈角度會變小,下旋正好相反,反彈角度會變大.」摩擦乒乓球時, 乒乓球除了得到旋轉外, 還得到一個向摩擦方向跑的速度, 這個速度, 我簡稱為」摩速」, 如果還是不明白, 找些會弧圈球的人問問.」"運動力學"並不好學,我學了兩遍了也還是半懂不懂,第三遍才看出點門道.你自己竟能原創"乒乓力學",也已不簡單了. 「只要不是抄來的, 便可以說是原創了. "乒乓力學"只是從力學的角度看乒乓球運動, 不是要成就甚麼學說. "運動生物力學"是所有體育學院或體育系及運動系學生的必修課之一,本人北京體育大學碩士畢業,現在正攻讀博士學位.無論如何我很佩服你的倔強.堅持自己的觀點吧!別爭了,我相信兩位對自已的發言都有自已的理由其實個人覺得兩位說明都有道理,只是角度的評析不同基於"個人"的實驗證明正常發揮小弟的外沖球比內沖球還快還爆,在側身正手斜線時正手位的斜線內沖又比外沖快(實質上就桌子而言內沖是向桌外奔)中路的內沖外沖幾乎等速,外沖好像快些小弟發言不代表專業評論,供大家參考參考。如有錯誤請發言指正今天找到了一點收小臂的感覺看了虎爪大俠的下面兩個貼後,今天試了一下,找到了一點收小臂的感覺。在第二個帖子中,虎爪寫道:「不是往回拿,而是盡量迎前往前掃,它自己不能往前了會自己回來。你不用操心。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也很嚴重,往回拿就沒勁了。」果真如此!我在練球的時候,用腰帶著上臂,一直盡量往前走(也就是上臂在腰的帶動下,由右往左轉動),到了上臂不能再轉的時候,小臂就自動地收回來了,真的有鞭打的感覺啊!而且在上臂不能再轉動,小臂順勢回收時的瞬間,球拍的位置正處在身前的擊球點。。。。把我的感覺寫出來,請大家指正!也請各位大俠對我感覺的正確與否發表評論!多謝大家了!這個要領只能自己體會,有時語言再多也沒有用。虎爪自己也花了很長的時間,確切的講從02年初離開北京到最近一段,一年多咧,正手才找到感覺。平時徒手沒有拍子,在做動作的時候能把胳膊掃出風來,也是一種練習。總之就是三方面:步法、身體、手臂。步法弓箭步左虛右實到右實左虛要有重心交換,必要時左腳還要前踏。身體要含胸收腹蹶屁股,巴第斯庫準備姿勢很標準,就是端著拍子哈在案子上,案子端線和身體的距離就是她的前臂。手臂要體會沿肘為軸迎著球抽鞭子的感覺。擊球位置在髖胯扭轉後的身前,YE馬林叫「包膝蓋」。又說了一大通,簡單化實際就是哈下身子,向前蹬轉,照著來球,暴收前臂。 用「迎」的手法把球拉得更爆要讓弧圈球暴力,應盡量採用主動迎球的手法。庄則棟曾經在他的快攻理論中把擊球歸納總結為下面幾種情形:一、   等球。移動好位置,等球跳到最高點擊球。二、   迎球。迎著來球在球還未跳到最高點擊球。三、   隨球。來球很快,沒有時間,從而需要遷就來球,球下落飛行後,讓開位置擊球。虎爪覺得老莊的快攻總結對弧圈打法也很適用。如果要凶,有餘力的情況下,要盡量用第二點,也就是迎球的手法拉球。前沖的時候如果能借來球彈起上升的力量,迎著來球收甩前臂和手腕,就能使拉出的球更沖、更爆。要迎前的訣竅是人要有這個「迎」的意識,即一身體要迎前,二步法要迎前,三手法也要迎前。一、   身體迎前。需要含胸收腹蹶屁股。正手為例。含胸向右後側轉,身體角度依球傾斜,可30度到60度不等。金擇誅曾說過,打球最忌諱挺直身子站直了。實際上站直身子打球,要發大力的話,人自然就東倒西歪了。胸一含,肩也就自然鎖住了,這是個良好的機制。這個姿勢擺對了,拉球差不多已成功一半了。因為你一含,一轉體,肩部和重心都已出於待命狀態,準備好了,一蹬轉身體轉向來球拉球就走了。很多名運動員接發球有時都能爆沖半出台,如馬林、賽夫。他們準備姿勢含胸-收腹-哈腰-蹶屁股的程度到了背好像和案子平行。一啟動迎前,那個架式就「籠罩」 住了來球,決定了擊出的弧圈會很往前沖。這個其實並不難。就象打功夫和練太極的馬步,一旦養成習慣,你就會產生一種穩定、有力和輕鬆的快感。二、   步法迎前。爆沖時可採用左腳前踏的步法(右手為例)。即使是原地準備,左腳也要在前。教科書和錄像上通常說左腳稍前。虎爪自己的實踐是右腳的腳尖和左腳的腳跟在一條直線上。這樣一前一後,蹬轉的時候配合含胸收腹的身體,人就是通過蹬轉轉向(倒向)來球。這樣向前一倒、一撲、一轉的力量是很大的。三、   手法迎前。有了前兩步的基礎,拉球已成功了七成。剩下工作就是自然而然讓手臂利用身體和步法造出的勢,迎著來球像鞭子一樣抽擊來球。身體蹬轉後要讓手臂借勢把力量釋放出來。這個鞭打,也就是在髖胯蹬轉的地方(身前擊球) 實現的。這時讓手臂沿肘為軸,像鞭子一樣的向來球收甩。所以,要有這個迎前的加速和前沖的爆,就一定要收前臂!注意,整個過程中人還是哈著的。虎爪覺得,如果徒手拉球的時候能哈著含著身體,體會這種邊含、邊轉、迎球收前臂的感覺,對上案子拉球是非常有益的。特別提一下,現在有個流行的技術叫「反剃」 。實際上就是用迎球手法在案子上反拉弧圈球(台內用爆發力反拉弧圈球) 。只不過在中遠台叫反拉,由於中文的靈活性,在近台叫反剃更過癮些。反剃業餘球手也可以練,它和直拍反手加力杵或兌直線在道理上沒什麼差別,都屬於用迎球法擊球。身體還要哈著,照著來球正手用小動作猛抄過去就行了。在反手就變成「反撕」 或快撕了。有朋友問我「敬禮」 的問題。虎爪也是業餘,只是和大家共同探討。我覺得人只要含胸收腹了,在身前髖胯鞭打的地方迎著來球爆收前臂,那麼結束動作自然就是「敬禮」 。因為人是躬著身哈下來的,擊完球胳膊掃出去,持拍手總要經過頭前呈敬禮狀,只不過每個人敬禮的程度各異罷了。比如王楠敬禮時自由手向上,整個姿勢呈舉火燒天狀,王勵勤則更舒展擺到左肩前,施拉格擺到額前。。。。。。沒必要為了去究如何敬禮而拉球。好文章,我已經把它收藏了。不過我對」右腳的腳尖和左腳的腳跟在一條直線上「不理解,按這個說法操作動作不協調。這條直線,是相對球台的端線來說的,不是前後的縱向直線;另外兩隻腳的距離要稍分開一些,站得近了,轉腰就差了。反剃,按我的理解,其實應該是很薄的摩擦球的頂部的一種反拉動作,就象剃頭,一定要剃在頂部才是剃。靠摩擦回球。動作幅度應該不大,突出速度和出手節奏的因素。在近台都可以用的。請問虎爪大俠,如何理解「照著來球收小臂」?在虎爪大俠前面發的帖子里,都提到了「照著來球收小臂」這句話。請問,其一,如何「照著來球」呢?其二,收小臂時,是否應該有「把球拍往回(額頭上方)拿」的感覺?也請其他大俠指教!小弟感激不盡!不必客氣。第一點參看我新發的帖子吧。第二點,不是往回拿,而是盡量迎前往前掃,它自己不能往前了會自己回來。你不用操心。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也很嚴重,往回拿就沒勁了。打摩式弧圈球技術及應用隨著乒乓球對抗力量和速度的日益加強,單純以摩擦為主撞擊為輔的弧圈球越來越為人所適應;如果打出的弧圈球沒有一定的力量和速度,甚至會被對方反拉!解決的辦法並不是增加撞擊減少摩擦(那是發力攻),而是增加撞擊的同時保持原有弧圈的摩擦,這就是打摩式弧圈球。從中我們看到:傳統弧圈以摩擦為主;發力攻以撞擊為主;打摩式弧圈是既撞擊又摩擦;所以說打摩式弧圈的手臂發力與前兩者不同,比前兩者更加複雜且難以掌握。只有在掌握了前兩者以後,才有可能有手感去練習打摩式弧圈。打摩式弧圈的發力順序:發揮整個大臂前臂及肩背肌的力量去打擊球,觸球時再快收前臂發力摩擦,手腕較固定稍輔助發力摩擦,才有可能做到又打又摩。因為大臂力量較前臂大,而前臂速度較大臂快,才有可能在大臂撞擊時用更快的前臂發力收縮摩擦,才能發揮撞擊和摩擦的極限。單靠大臂去發力撞擊和摩擦不行,單靠前臂也不行;靠大前臂同時發力撞摩也不行;後三者往往在撞擊球後球已脫板,不可能再摩擦到球;所以一定要分工合作,打摩式弧圈才有可能。講得好,深有同感!本人按此法打球已是快一年了,包括反手[我打橫板],都注意大、小臂和手腕的協調運用。所要注意的是,用腕不能先於手臂,造成脫節。總的感覺是,擊球有力、沖,旋轉也不弱,還有助於身體協調,步法也順了許多。記得兩年前吧,國內有搞乒乓球的嘲笑歐洲人拉球會用大臂不會用手腕。現在看來,到了大球時代,這種嘲笑當止了。說起來,我的反手弧圈是從反撥、反打來的。本人的反手撥、打,就很注意運用大臂:一是擊球時大臂先擺出去,靠大臂將小臂送出去,還原時,再由大臂將小臂收回。個人體會,這裡的好處是充分地解放了小臂,舒展、自如,有利於作各種動作;二是有利於發力,在近台時,大臂輔助發力[不只是起個支撐作用],中、遠台大臂先突出發力,作用到小臂,此時,小臂是近於向斜前方橫擺,而不是近於向斜前支、,發力也同樣增大。再由小臂作用到手腕和手指。反手拉時,在大臂的作用和擺動下,帶動小臂、手腕擺出或還原,大臂、小臂和手腕整體上,略走出個外弧線,撞、磨擊球。感覺是,近台大臂輔助發力,中、遠台大臂先突出發力。所要注意的,不管在近台,還是中遠台,大臂一定要擺起來。大臂擺起來拉,中遠台感覺更好。手腕同樣不能先於手臂發力,要在由大臂到小臂發力的作用下,手腕有個「順勁」,通過「順勁」,在觸球前的一瞬間,手腕由後引轉為向前上方「綳」的動作[由屈到展]。觸球時,拍形比打小球前傾度要小些。在運用大臂拉球時,無論是正手,還是反手,都要控制好肩,既不是緊,也不是散。這樣腿、腰、肩、大臂、小臂、手腕到手指才都能夠協調,不會有脫節處,才能充分發揮各自的力量和作用。個人感覺,運用大臂,初練時,擊球穩定程度稍差,也許是與剛改動作有關。很好的理論。一點小體會:注意反手大臂先出來很容易變成推球,反手的前臂作用很重要!個人體會,大臂擺出帶動前臂,是在大臂與前臂成一定夾角的前提下,雖有先後,但這只是瞬間的,若協調了,會使前臂在向斜前方的揮擺和外展中,更好地起到槓桿的作用,使擊球的力量、衝勁更大,速度快。請指點,一道探討你說的實際上就是每板球的還原問題,這是業餘選手掌握得最差,也是最不注意的地方。書上有具體的技術要領,可以看一下,相信會有些幫助。我重點說的是擊球前的基本姿勢:兩腳開立,略比肩寬,收腹,彎腰,上體微前傾,前腳掌內側著地,膝關節稍彎曲,執拍手放在身體右前方,略高於檯面,重心在兩腳之間。這些在練習和實戰的時候都做到了嗎?可能沒有吧。不要以為這些無關緊要,其實這是乒乓球入門的基石,丟了這個,其他的無從說起。因為這是一個基本的東西,站都站不好,還說得上跑,談得到步法嗎?要領:兩腳間距要大,腰要彎,腳後跟要離地,執拍手要高-------做到這幾點,才能談還原和其他技術動作;而且這個姿勢是貫穿於每個球的始終的。全力拉的問題:在實戰中發大力的機會並不是特別多,練習時也不應該這樣練。為什麼呢?在你沒有正確的動力定型之前,隨便發力只會造成動作變形,多個動作拉一種球,這肯定是不科學的。所以練的時候關鍵是正確的動作和連續的多板,只有讓肌肉成千上萬次的重複同一動作,才會形成良好的肌肉記憶,所謂手感就是這麼來的,到那時,拉球已經非常之熟練,成為條件反射了。該發力就可以發力,豈不快哉?撲正手的問題:其實就是還原不好,重心不對。第一個問題可以用單球練習連續拉定點定線來解決,第二個問題可以用擺速練習來解決,比如推擋側身,左推右拉,推擋側身撲正手等等,這是必修課,沒有什麼捷徑好走(過一段時間我準備發篇有關擺速的帖子專門談這個事)。咬牙練習個一年半載(這個是長期的,不要玩兩天就不練了),你會發現水平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時抓起你的大刀,砍你的仇人去吧!!!呵呵呵。。。。。。因為我不是直板,第三個問題沒有發言權,就不敢在此亂噴口水了。1.歸位的問題不難,你應該練習有意識的往回收,每一個擊球動作都是嚴密的,不可以幾個動作前後融合,這樣會造成打處理球應付球,有完整的擊球動作意識才會有歸位意識.   2.站位可能離球路的距離太遠,造成身體傾斜太大,腿力腰力不能發揮,正大角的球多是對拉造成的斜線球,建議你移動快些,練一練左右移動的滑步.具體參看有關的文章.   3.同樣的可能是站位不能及時調整,以至於沒有足夠的引拍時間和引拍空間,另外身體的姿勢和手臂手腕的動作必須到位,你多看看金澤珠的比賽,他的近台反手也是擋的多,身體扭動很明顯下降期前沖弧圈球技術及應用(虎虎虎)傳統的教科書上一般認為前沖弧圈球的擊球時期是來球的高點期甚至上升後期,在來球的下降前期拉前沖弧圈球容易拉漏且不宜發力(與拍形前傾有關),所以在下降前期多主張拉加轉弧圈球。但隨著乒乓球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下降期拉前沖弧圈球已成為最主要的技術之一,究其原因:1 高點期上升後期前沖弧圈球在前三板中機會不多。雖然已在大球時代,但乒乓球的速度還是越來越快,除非出現機會球,否則前三板中在高點期甚至上升後期發力拉前沖弧圈球的機會不多。在乒乓球的快速對抗中,高點期和上升後期主要是主動連續進攻點,而主動機會進攻點主要在下降前期尋找。2 下降前期加轉弧圈球在前三板中威力不夠。隨著反攻反拉對方賴以取得主動的第一板進攻球技術的發展,以往用下降前期拉加轉弧圈球來取得主動的技術已顯得落後和被動;因此要在前三板中取得主動,下降期拉前沖弧圈球已成為最主流的技術。下降期前沖弧圈球技術多用於前三板的接發球搶攻和發球搶攻中,力求取得有威脅的主動;而在對攻對拉中仍以高點上升後期前沖弧圈球為主,在被動步法不到位時仍以下降前期加轉弧圈球過渡;這是其主要的應用,利用下降期前沖弧圈球的穩快轉凶變,來取得主動進攻機會。這種技術在九十年代初由一些歐洲球手率先使用, 對於當時普遍認為應該拉加轉的球, 他們去沖。由於和"常理"不一樣, 就把這種打法叫做"不講道理"。現在大家也這樣打了, 就成為主流技術了。怎樣在比賽當中對付弧旋球 怎樣對付弧旋球(尤其是在比賽當中)?相信這是一個一直困擾大家的問題。小弟結合多年的玩球經驗,總結了幾點:   1、對付弧旋球,首先是不能慌張,在平時打球時,我曾經碰到過很多選手,他們總是在說:「不行,球太快」其實,只說對了一半,弧旋球分為高調和前沖,前沖是比較快,而且向下鑽,一般選手總是根據以往經驗,按照球速判斷球的落點。這樣往往接球點靠後,感覺球非常的轉,並且出界的非常多;高調弧旋球球速緩慢,上案後向上蹦,也可以說是向上鑽,很多人根據球的初始速度常常感到措手不及。所以,在對付這兩種弧旋球的時候,一定要先判斷球的性質,在根據以往的經驗去接。   2、對付弧旋球的時候,大體上分有這樣幾種常見的辦法,(1)削回去(2)擋回去(3)拉回去   削回去,採用這種辦法,一定要迎著球的來勢,用力向下削,倘若等到球已經在走下降期的時候必然要將球削出去,在削的過程當中,要加一個前送的動作,以便與提高球的穩定性。   擋回去,採用這種辦法是建立在,進攻型選手,沒有削球的基本功,但是又來不及反拉時採用的一種有效手段,即當你看到球的來向後,護住球,向前送出即可。此方法比較好掌握,但是一定要將球的落點掌握好,否則回球較高,一樣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拉回去,這是一種既好看,又實用的方法,但是掌握的時候比較困難,小弟在這裡介紹一下我對付弧旋球時採用這兩種拉法,首先是,直接拉,即迎住球的來勢,用力向前拉出去,一定要迎著球的來勢,使球與拍子有一定的撞擊,一定要迎前,晚了就會感到球向上飛,不容易摩擦住,另一種方法是,拉側弧旋,採用這種方法可以抵消前沖與高調的向前的旋轉與力量,用拍子的中上部摩擦球的中上部,中部是為了是向前的力量抵消,上部是為了回球有一定的速度與旋轉,這樣既化解了球的威力同時也加強了自己的威力,一舉兩得。     各位球友不妨一試,有不足之處敬請指正個人覺得,對業餘水平的球手來說,若是球是拉到反手的話,回接人家拉過來的弧圈球的方法還是擋回去吧…用削球、反拉去對付弧圈球,對業餘球手來說,是很不實際,也不明智。業餘的球手,一般連續性不會太好,你的球只要能回得有點質量,速度較快,對手第二板上手的難度已加大了,沒必要像專業的球手般,盲目地學人家反拉反衝。回接高吊弧圈,不要退台去接(或是球已在下降期才接…),要在球的上升期或是最高點擋回去,留意由於旋轉強烈的關係,拍型要較擋一般弧圈球時前傾。直拍可以用推擋壓回去,橫拍可以加力蓋回去。若是迎球的時間不足或是準備不及,可以調較球拍的角度,順著旋轉,輕輕推回去,但由於回球的速度不快,要留意落點的控制,免得出了機會球給對手。若對方拉的是前沖弧圈,一般可以借少許來球的力量,就可以擋回去了,但要留意,由於球的速度快,旋轉相對較弱,若拍型過份前傾,就會容易壓下網去了,所以在回接對方拉過來的球的,應盡量適應對方的球速、旋轉…等等的節奏變化 (特別在比賽中,和陌生球手對賽時…),從而調較出最適合的拍型角度去回接。在業餘水平的比賽中,我極少見有人能穩定地把弧圈球削回去或是反拉回去的……… 若有人能做到這點,恐怕那人也不怎麽業餘了……拉弧圈球之我見(三)拉弧圈應按照太極拳中所說的來加以對照,要做到力由脊發,就要起於足,腰馬合一,沉肩墜肘,達於腕,手要有一種甩出去感覺,整個弧圈中要做到無使有斷續處、無使有凹凸處,這也就是所謂的曲中求直了。要點就是手腕一定要外展到極點來帶動肩下沉(如果肩不下沉就會使腰勁和臂勁中有了凹凸),這樣足腰發力就和臂腕的力量成了一個整體,以脊柱為中軸,劃一個完整的弧線。手臂下引,手腕外旋至脊柱一線,同時沉肩轉腰屈腿,出手時力由足發,轉腰肩臂自然以脊柱為中軸弧線甩出,在弧線的頂端發力觸球,然後收於脊柱中線上形成一個完美的弧圈。和太極中的內纏和外纏一樣,弧圈也分為凸弧和凹弧之分,凸弧對應內纏絲勁,手腕有細微的內旋,最後的拍面是朝下的;而凹弧對應外纏絲勁,手腕有一的外旋,最後拍面稍豎起。大家可以在凸凹這兩個字上細細體會,明白這兩種弧圈的區別而靈活應用是打好弧圈的關鍵所在。反手弧圈球的打法應該說在原理上是相通的,手腕也分為前送和上旋之分,按弧線也分為凸弧和凹弧。另外外國選手側拉比較多,羅斯科普夫是這一點的典型選手,薩姆索諾夫甚至在處理台內小球時也有一板小側拉;而中國包括亞洲,向上,向前發力是主流。我個人比較偏愛側拉,因為它更符合太極中不正觸敵鋒的要求,特別是中遠台,側拉有著發力足,命中率高,易於掌握的優點,應該是業餘選手的首選。特別是在改大球後,我認為中國隊應對此做充足的研究。這次世界盃小薩對王勵勤的比賽就是亞歐兩種弧圈的較量,應引起大家的關注。談談如何拉正手弧圈球(直拍)  正手弧圈球技術是目前最流行的技術,它既是一種強有力的進攻手段,又是一種積極的防禦手段,是由守轉攻的常用技術,所以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很多,成果也很多。我在這就不大包大攬了,只說一些我覺得重要的東西。  首先是擊球部位。目前大多數人有個誤區,認為擊球時聽不到聲音,球一定轉得不得了。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很早的時候,郗恩庭在講發特別轉的球和拉弧圈球的時候,一定要先打後摩,否則不會有好的擊球效果。先打後摩,大家都知道,不過很多人在實踐起來都覺得不好掌握。用教練的話說,就是前傾拍型向前上方摩擦,拉前沖時多向前,拉高吊時向上為主,根據來球微調發力方向。不管是拉哪種球,身體重心都必須有向前的運動(高吊比前沖向上多些)。用身體重心吃住球,用腰部和收前臂、手腕的爆發力摩擦球。還有一個誤區,就是盲目模仿某些高手的側弧。記得原來在漁場看過一篇文章,說拉側弧不容易適應,而且容易給出大角度。不過從長期來看,要想把弧圈球拉得又轉又快,不是一日之功。每個球都側旋,會影響將來的提高。等拉球的水平到了一定層次,可以再練拉側旋和拉不轉。  其次是擊球力量。首先必須使自己的發力協調一致,即腿,腰,大臂,前臂,手腕,手指發力要朝同一個方向,不能出現相反的力。其次是發力的要點,腰一定要收緊,不能散了,要起到傳遞全身力量樞紐的作用。肩關節打開些,大臂前臂的夾角大約160度(不要伸直了),手腕也要有引拍動作,但不要太大。拉手不可太低,即使高吊也要有相當一部分向前的力量。擊球時注意發力的順序,使身體像鞭子一樣抽出去,使打摩的效果達到最佳。第三,摩擦不能太薄。太薄了球也不會太轉,而且速度太差。既要使球有速度,又要使球有旋轉,真正讓自己的球成為速度型弧圈。當然,還有一點,拉球力量和身體的爆發力肯定是有關係的啦。  最後說說還原。有的朋友跟我說,為什麼發力拉一板後難以還原。確實,弧圈的動作比起快攻來,要大一些,還原也不像快攻那樣容易。關鍵是用腰帶著手臂還原。這裡有個前提,擊球的時候必須用腰,不能光把手劃拉一個大圈。還有就是拉完球後要制動,趕緊還原。不能還保持拉完球的姿勢,還要回味一陣「這球拉得棒極了」。還原其實不難,只要有這個意識。  願我們共同提高!如何拉下旋球!!!歡迎觀看!!!!!!除了打削球或對手愛推(削)下旋,每分球中頂多只有一板拉下旋,之後雙方進入相持,再拉下旋的機會就很少了。但就是這一板拉下旋卻是體校球員每天必練的項目,往往一開始練組合技術,教練總會先說:"好了,下面開始,發下旋,然後從下旋打起。"也叫打"搓攻"--先用下旋控制,然後找機會進攻。正是由於這一板拉下旋是打"搓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又是一分球從控制到攻防對攻的銜接,誰都失誤不起。如果您失誤了,您平時常練的所有其他攻擊技術都用不上了。特別是現在,發下旋球的使用率極高,不會打"搓攻"就等於不會打球。當然發上旋球也是一種變化,一旦對手識破了,強攻你,就把發球的優勢盡失,跟高手對陣,發上旋絕對是一種很大的冒險,特別是高手們都特別注意對上旋的強攻,而你上旋發再好,其速度+旋轉也不能達到弧圈的水平,90%構不成威脅。乒乓再說這一板拉下旋的目的,如果對方控制得好,您又能有起板的機會,這一板拉下旋的標準一是要轉,二是要低(要先保證能過網)。要轉容易(下面馬上說),但要低不容易,卻有不能不低。您看小薩反拉對手的一板拉下旋已經成了殺手犍,下界世錦賽極會成為潮流,誰敢不低。乒乓有不少球友喜歡這一板拉下旋打上升期或高點期,即拉前沖弧圈,如果對手的下旋沒控制好,回球較高,旋轉又明顯,您的步閥又能到位,那問題不大。但仍要冒拉前沖球,易彈網(前沖弧線低,弧線又?quot;柔和"),易出界(這一板拉下旋,基本都在近台,前沖的速度快,而球台只有2。77米長)的風險。另外,下旋球在高點期的曲率變化特別大 [注1](比不轉球,和上旋球,高點拉球,需要有充足的訓練來保證判斷准,動做熟。乒乓所以您注意看專業球手,這一板拉下旋基本都是在球台高度(76厘米)左右拉小高吊,"加"轉,又易控制弧線高度。而拉高吊是在下降期,球手的重心自然比較低,對下旋拉高吊的重心起幅稍大。難怪有的球迷總覺得這一板拉下旋只要腿上多使點勁(拉球甚麽時候腿上不使勁呢?拉上旋,拉弧圈時,腿上的勁還使得更多呢!腿上多使點勁--都是廢話!),而不用管手上動做。拉球的三個層次乒乓球的拉球要領: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沉肩墜肘,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至肩到手,總須完整一氣。以此為依據我們大致可以把拉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只用上了肩到手的力量,一種情況是腰腿不動,多為高手重心已失去而用了手法,如果在太極拳中可算是挒手了;二是其肩沒有放鬆或沒有墜肘等原因而使腰的力量沒有和肩手的力量合而為一,這時的拉球旋轉性差,還不如打或挑有突然性,多為初學者所為之。第二層是大多業餘選手的情況,也就是說用到了腰勁以上,當然也不是說其腿腳不用力,而是沒有做到其根在腳、發於腿。這時的弧圈球有了一定的旋轉和力量,而且能拉一定的下轉,和打可以說是不相上下了。但會覺得還不如打省力。第三層就是上下完整一氣了,也是最難做到的了,也就是說在發力時有意識的重心先下沉,兩腿分清虛實,將力量壓到要發力的腿上,然後蹬腿發力,一氣貫穿。說起來挺容易,但對於沒有專門練過步法的業餘選手來說,一但活動起來,往往身法散亂動態失常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不管是太極拳也好,乒乓也好都特彆強調步法的原因了。這時的拉球可以說即有弧圈的旋轉,又有打的速度,也才能算是真正的弧圈球了。這裡需要補充的一點是,有些人雖然重心,兩腿都對了,但他是以腰帶腿,並不是發於腿,所以腿部力量發得不充分,所以力量上就會有所減弱,大家可細細體會其中的不同之處。練習方法很簡單,第一步,馬步變仆步,重心在兩腿間來迴轉換,體會一腿發力的感覺。第二步,徒手練習,馬步站立,引臂沉肩墜肘轉腰屈腿,另一腿自然轉膝腳跟提起,然後支撐腿蹬地發力,同時轉腰手臂自然弧形揮出,重心移至另一腿,再蹬地轉腰引臂還原。往複練習。第三步,持拍練習,要領一致,但要注意拍型,以及體會前沖,高吊,側拉,拉抹之間的細微不同。拉 弧圈之我見(二)拉弧圈球之我見拉弧圈應按照太極拳中所說的來加以對照,要做到力由脊發,就要起於足,沉肩墜肘,達於腕,手要有一種甩出去感覺,整個弧圈中要做到無使有斷續處、無使有凹凸處,這也就是所謂的曲中求直了。要點就是手腕一定要外展到極點來帶動肩下沉(如果肩不下沉就會使腰勁和臂勁中有了凹凸),這樣足腰發力就和臂腕的力量成了一個整體,以脊柱為中軸,劃一個完整的弧線。說到具體手法就要靠多練了,拳打千遍自然通融嘛,我剛練時老覺動作不錯就是對不上點,練著練著突然一個動作作得很順就頓悟了。不要急與在實戰中應用,而要有條件的話先練對拉,等動作順了再練拉下旋就會一氣呵成了。手臂下引,手腕外旋至脊柱一線,同時沉肩轉腰屈腿,出手時力由足發,轉腰肩臂自然以脊柱為中軸弧線甩出,在弧線的頂端發力觸球,然後收於脊柱中線上形成一個完美的弧圈。在實際中呢就要意在勁先,就象練太極拳一樣,初時有圈,熟時不見圈了,不見圈不等於沒有圈,而是圈在內了。拉弧圈之我見(二)上次談了我對拉弧圈的一點看法,不斷有人詢問細節,我想作進一步的闡述,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其實按拍的運行軌跡來說,弧圈可分為凸弧和凹弧之分,他們的起始動作都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拍型要始終蓋住;一個觸球時向上走。他們只是對不同的球的不同的拉法,其做為弧圈的本質是一樣的。如果在實際中能融會貫通,就會大大提高命中率和威力和真正明白太極圈的含義了。 關於弧圈發力的兩點補充補充兩點:一、發力的順序。眾大俠已經說的很好了,諸如腿、腰、髖、肩順序轉動,然後帶大臂再收前臂。虎爪要補充的是,在這以前怎麼辦。實際上擊球前,要從含胸收腹的準備姿勢開始。以右手為例,要先轉肩,然後自然的重心隨著轉肩到了右腳,才有以後的過程,而非直接的轉腿、腰、髖等的順序。技術頻道中的圖解,在對孔令輝和王楠的正手拉球解析中,都特彆強調了由轉肩開始的拉球順序。二、收前臂的問題。前臂是一定要收的。可以像波爾那樣掰著小臂刻意地收,也可以像劉國政那樣膂大臂,然後膂到不能膂了,前臂像鞭子一樣自己掃回來。這樣的效果最好。有些同志觀察馬林爆沖不怎麼收前臂。那麼虎爪認為他應再多收些作為改進,這樣他的發力可以更集中,還原的也更快。相對而言,老瓦的爆衝動作就較中國運動員小些,威力也不遜。對前沖和加轉弧圈球的一點體會  看了漁場提供的一些視頻錄像,對那些高手的動作進行模仿體會後,忽然對前沖和加轉弧圈球的拉法有了一點感覺。 正像各位球友知道的,速度和旋轉是乒乓球中的一對矛盾,前沖弧圈球和加轉弧圈球正好體現了這一點。要拉好這兩種弧圈球,首先要知道:拉球的時期是不同的。前衝要在上升期或高點期拉,而加轉弧圈球在球的下降前期拉;其次,前沖弧圈球的擊球點是在球的中部靠上一點,這樣,膠皮和海綿就不會吃球太深,使球能夠有很高的初始速度出去,而加轉弧圈球的擊球點在球的中部,有時候要拉台內短球時,要拉球的中部向下的部位,從而保證球拍的膠皮和海綿吃住球,增加接觸面積,製造出很強的旋轉來;第三,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一點是,拉前沖弧圈球時,要用大臂帶動小臂揮動球拍,使球拍有很快的速度,整個手臂應當盡量是直的,二拉加轉弧圈球時,大臂只是輔助作用,真正的發力要靠小臂的收縮完成,兩者的區別可以比喻為:前者好比是在舞流星錘,流星錘舞的越快,鏈子鏈越是直,而後者好比是在扔鐵餅,呵呵,比喻還形象吧。 不管是前沖還是加轉,在擊球的瞬間,要有個把球用球拍包住(或者叫停住,這就是職業高手為什麼要往球拍上抹膠水的緣故了)的感覺,然後使用爆發力,將球擊出,整個發力從蹬腿、轉腰到整個手臂的揮動,都應該保持渾成一體,非常自然,球拍在觸球之前,不能變形,否則會出現拉空、下網和拉飛的失誤。 感悟到這些東西,在和球友打球時,有意識地加以利用,結果發現,那種感覺真是簡直了,只用一個字:爽。]拉弧圈時,球觸拍的位置! (我告訴你拉在拍子的頭,比較轉.離你的拍柄越遠越好!我拉在拍子前段的下部,即拍子的左下部,不知是否正確?應該是拍子前段的偏上部,那樣的球轉,下部球摩擦不夠充分。拉前沖和高吊都是拍子前段的偏上部嗎?拉在前段偏下部,前沖時力量很大,要拉在前段偏上部,在運用中應如何調節,注意什麽?請指教. 拉在前段偏下部,只能在球的下降期拉.拉在拍頭時拉得又轉又沖,且上升期和下降期均能拉.,拉在前上部時較轉,拉不轉球或上旋球時偏下部較穩用拍頭應該是正確的,不管是正手拉還是反手拉,應該說反手拉用拍頭更重要!依右手握拍為例:真弧圈擊球在球拍的左下部。假弧圈擊球在球拍的中部的左側。發上旋球的道理同真假弧圈。發下旋球與真假弧圈正好相反。上次去驗證亮亮的「老拍子理論」,看到很多躬腰翹屁股的人。開始以為老美個子太高,可是昨天又看了錄像上「大王」的幾板,象練武的人的馬步一樣。自己試著蹲一蹲,可以調整身高一尺多。所以我以為屈膝很重要。發力的重點,一是蹬腿,二是轉腰。蹬腿之前需要屈膝,轉腰時腰需要直,才會有力量。對付高吊的一點心得正手位不用說就是壓住往下拉砸,注意一定要帶點拉,否則很容易過猶不及反而下網。反手位呢,最好的方法是加力彈擊,越是被動的擋越是吃轉,要注意的是如果身在遠台一定要進步,否則伸臂彈必定過於平直而出台;還有一種方法是側切,也就是說你身在近台或在遠台來不及上步只能擋,這時如果只是控制拍形即使擋回去也會過高而受到攻擊,所以必須有意識的向側面砍一下,這樣回去的球不但低而且會不規則按現在更多的是朝側面砍一下,連吸帶切,效果還不錯,不過覺得還是屬於軟防禦,還是應該朝加力彈的方向發展~!關於前沖弧圈球的防守與控制●●◎  以前習慣搓加轉下旋底線長球到對方的反手位大角,逼對方側身沖斜線,然後在反手位防守控制,甚至斜變直,一般人側身後撲正手的步法比較差,經常接不了。  現在喜歡直接送正手位大角,但是對方正手隨便一拉斜線就防不住。可能是自己平時太少練正手的防守。  專業隊的好像經常直接調正手,至少我們汕大兩個專業隊選手就是這樣,而業餘的好像還是壓反手比較好。  如果對付頭腦比較簡單的兩面反膠直板弧圈打法?他們不太會講戰術,全憑手感打球,他們的台內球基本是搓,但是搓得比較急,出台的球拉得變化少,卻比較凶,所以即使你先起板卻往往被他們反拉甚至扣殺,在中台相持時他們往往逼得比較近,而且拉的角度非常大,我是兩面反膠橫板的,卻經常要兩邊跑。  今年的全校比賽我在半決賽輸給土木工程系2001級的胡城銘,他就是這類型,本來大家都認為我可以贏,誰知卻是2:4輸了。張仲民打劉少敦卻反過來,主動搓長球讓劉少敦拉,劉少敦拉球沒有變化,結果一邊倒,劉少敦輸了。原創]弧圈球之假動作與戰術!!!"正手晃沖斜線拉直線"這個動作是做一個正手拉斜線(對方正手位)的假動作,而實質上是拉對方直線位置(對方反手位)動作要領:左腳在前,右腳在後,身體略下蹲,右手引拍,腰部向右轉動,身體向右方!(和正手拉弧圈的準備動作一樣)但要注意兩點:一。引拍時向後弧度要更大一些!也就是手臂要折的更後面一點。(這點很重要)二。身體的轉動弧度也要相對大些。(這關係著這個假動作的真實程度!不要像一些小拉,或身體不大轉動就直接靠手臂揮動來拉球)一些球友就是這樣,這樣就算你可以拉好弧圈球,也不好做到良好的回復動作。更不易於以後發大力沖!所以要儘可能做的像拉大力弧圈球一樣!還有重要的一點:身體應靠球更近些!一些球友只能用一種距離拉弧圈。也就是說,他經常習慣於把手稍彎曲起來拉球,或是習慣於把手伸直來拉球,這都是些剛學拉弧圈時常養成的一些習慣性動作。而在做這些動作時,這些顯得非常重要。所以,在學拉弧圈時應該注意可以手臂調節來拉球。也就是說,經常練習些手稍彎曲來拉球,同時也常把手臂伸直來拉球。當球來時,身體向左轉動(注意:身體的轉動和手臂的揮動要形成一個"錯位")也既是說是先身體轉動,然後再是手臂開始揮動!(和正手拉弧圈不同的是"不同步"身體的轉動和手臂的揮動不同步。)而這個時候眼睛直盯著對方正手位(這也是極為關鍵的一點,而且要做的逼真,可以更容易達到迷惑對方的作用)而從頭到尾一直盯著對方正手位,也就是說在做整個動作時都要注視著對方的正手位!揮拍前,手臂向內彎曲,而手腕也向內扣(這兩個準備動作也非常關鍵。)準備前和揮拍時都保持著這個動作。而對方一眼就看出你要拉斜線!而這個時候球是較為靠近身體(大概右手肋的位置,也就是手臂向內彎曲時可以擊到球的位置)讓球和身體形成一個"錯位",讓球和手臂形成一個"錯位"而這時轉腰,然後再揮拍,(這點非常重要)腰部轉動到位時,手臂還沒到位(離球有一小段距離)突然在快將擊球的瞬間(越是近就越能騙的過對方)手臂突然伸直,(本來從一開始就保持著彎曲的)手腕突然向外展,拍頭向右後方(本來從一開始就保持著向內扣,拍頭向右前方的)身體也在同時來個小側傾,所得本來的"錯位"變成了手伸直時的"正位",但這時身體還保持著向著對方正手位方向,頭還是向著那個方向,眼睛還是盯著那裡,一切都沒有改變,然後揮拍拉球,而把球拉到對方反手位……!正因為這時的"錯位"才能構成這一個一系列的假動作…!因為這時的"錯位"使球的位置在於差不多手腕的部位,而且也比較靠近身體,隨著轉腰動作到位,身體再做一個向左傾的動作,使得這時手伸直,手腕向外擺,可以剛好的拉到這個球,當然此法要對拉弧圈球非常熟悉才可,對於每個時期的球都能拉,也有人常常只能在某一個時期時才能拉球,而雖然說在某一個時期拉球時,才能拉出最好最棒的弧圈球,但乒乓球並不是可以讓你每次都有這麼好的機會,任憑你有再好的步法、也不一定能!"正手晃沖反手拉正手!"準備動作:左腳在前,右腳在後,身體略下蹲,腰部向右轉動,身休向右,手臂引拍,這時的手臂是伸直的,這時的手腕是向外展的,球拍拍頭向著右後方(這是非常關鍵的)而這時的身體不需要像"正手晃沖斜線拉直線"時身體轉的那麼到位!轉動的程度只到身體向右前方(也就是說讓你的身體正面對闃對方的反手位點上)而這時需注意對於球位置的調整,球的位置應該在你手伸直剛好可以擊到球的位置上,也就是說,球的位置在手臂伸直時的球拍的位置!當球來時,身體開始轉動,這時手臂之後再揮拍,這一揮拍時機非常關鍵,包括對於模擬的整個相像程度!當身體轉動到位時,在手臂還沒到位時,這時身體不必再轉動,已經停住!但是手臂還沒到位,這時的眼睛也必需從頭到尾盯住對手反手位,這時身體不再轉動,開始向右前方傾(對方反方位置)當快擊到球時,手臂突然內曲,手腕突然內扣,球拍拍頭向右前方,這時最關鍵的是,身體突然的再向右方傾,使得這突然手臂、手腕、球拍的"錯位"較正。使得促進球和身體的距離(離的更近)使得手在突然彎曲之後,剛好可以拉到球……!而在這最後一時突然變化手臂、手腕、球拍,從身體的位置上調整,最後把球拉起,這時手臂有點鉤的感覺,因為身體的向右向前保持不變,所以,手臂要鉤過頭,以免卡位!但在身體向右傾時,要注意身體要一直向著對方反手位位置,同時眼睛從頭到尾也死盯著對手反手位位置!!好啦!我在這個動作從簡了說明,也略了好多,其實比較前面都可以知道……!這兩個動作要求做的微妙微肖,不過最主要的是和平時你拉對方正手位(反手位)的動作一致…!最好可以做到盡量的相同,這樣才可以輕易達到的騙過對方……!戰術及應用!第一板中的戰術及應用:經常的以正手直接沖對方正手位時,突然來個"正手晃沖斜線拉直線"做一個假動作還是沖對方正手位,突然拉個直線!經常以正手直接沖對方反手位時,突然來個"正手晃沖反手拉正手"做一個假動作沖對方反手位,突然變線到對方正手位……!第二板中的戰術及應用:第一板直接沖對方正手,第二板做一個"正手晃沖斜線拉直線"拉對方反手……!第一板直接沖對方正手,第二板做一個"正手晃沖反手拉正手"拉對方正手……!第一板做一個"正手晃沖反手拉正手"拉到對方正手,第二板直接沖對方正手…!第一板做一個"正手晃沖斜線拉直線"拉到對方反手,第二板直接沖對方反手…!第一板做一個"正手晃沖斜線拉直線"拉到對方反手,第二板再做一個"正手晃沖反手拉正手"拉到對方正手!第一板做一個"正手晃沖反手拉正手"拉到對方正手,第二板再做一個"正手晃沖斜線拉直線"拉到對方反手位!第三板中的戰術及應用:第一板直接沖對方正手,第二板做一個"正手晃沖反手拉正手"的動作再拉到正手,第三板再直接沖對方正手!!第一板直接沖對方正手,第二板做一個"正手晃沖斜線拉直線"的動作變線到反手,第三板再做一個"正手晃沖反手拉正手"拉到對方正手……………!由於變化過多,並不想再多述……!不過就算是我們這裡的頂尖高手,也沒人能擋過我三板的……!然而假動作的應用,正是"虛虛實實"實則是虛,虛則是實,運用則存乎一心…!備註:此法,有人也許會認為又是異教邪說啦,又來這裡誤導別人做不協調動作,練不規則動作…,練著練著不就變型了嗎?是的,一旦學不好,也就是說在弧圈球沒有相當成熟,動作沒有相當定型的時候,確實不得練此法………!所以在這裡僅僅給大家參考…!不過一旦像專業們講的已經做到"動態定型"的話,要練此法也不容易,因為他們長期在要求協調、動作一致的動作下定了型,要在不協調、動作不一致,手臂與身體錯位下做拉球,要在瞬間變化拍型、手腕、手臂、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他們或是養成手腕內扣的拉球動作,或是養成手臂彎曲才能順利的拉球,或是拍頭一定要向上鉤等等………!但對於我來說並不存在這些問題………!更也不管不理會什麼"動態定型"……!因為我手彎曲著拉球也練過,手完全伸直拉球也練過,手腕外展也練過,手腕內扣也練過……!不管那個動作我都可以拉球,可能是因為身體素質的關係,只要我看到一遍別人做過動作,我馬上就可以模仿的起來………更何況我每一種拉球動作都有練習過,(其原因是因為我並不想模仿任何人,我更想用自己去體會,就像讀書一樣,我從不會死背,我只要去體會其中意境,知道其中奧妙,那將會比背完一百本書更加有意義)所以我並不存在什麼"動態定型"……!別的不說,因為我每天早上都練三百個"慢拉弧圈"……!(不過這幾個月來我把乒乓球已經取代了我每天早上起來鍛煉身體的時間)不過這段時間,我光這二個動作就將近練五萬多次,(當然其中許多是空拉模擬練習,更是每個動作的去模擬分析)請教大家:怎麼拉不出台的下旋球?預備要早, 出手要快, 錯過了最高點便難拉沖了, 拍前傾, 從後向前上努力磨擦球的中上近頂部, 初時由於發力不足, 克服不了下旋而下網, 練習多了便可以很暴的沖.(zorro)還要判斷準確, 起動訊速, 步法到位啊。很難拉,除非在側身位手先伸進台內,上步要小,控制身體不要前沖,手腕外撇,等球跳到高點期時用手腕手指及前臂發力,以磨擦為主,吃住球如果是不出台的正手位那就先往正手位上一個單步,找准擊球的最高期,手臂放鬆迅速把拍放到球的中下部,手腕稍外撇,以手腕和前臂發力為主,(要注意手腕的爆發力),直板拇指放鬆,其於手指及手腕和前臂迅速向前上方發力。(橫板也是拇指放鬆,食指及手腕和前臂迅速向前上方發力)。然後立即還原。反手位就側身上一單步,手法同上對與一般的,不出台的球,對於我們業餘的選手來說,還是老老實實的或擺或搓或挑的好.我估計你說的是那些半出台的球的搶拉吧!1.拉手不要太低,重心也要適當的調高.2在來球的高點期,運用前臂和手腕手指的力量為主拉球的中後部,視對方來球的旋轉可進行適當調整.3重心要有向上"拔"的感覺.動作幅度不要太大.這樣你的球就能比較穩妥且有威脅的落到對方的球台上.注意:此項技術建議不要作為得分的主要技術來使用.否則後果自負(兩面弧)真要是不出台,也就是擺或挑,拉的難度太大了。還是拉出台的爽些動作要到位,側身強沖高點,加大摩擦,觸球後手腕有往前帶的加速動作。可以拉,必須上步及時,但步幅小於快點或挑,在高點期用前臂手腕手指發力,對方球轉可多加向前上摩擦,台內快拉威脅較小,反倒不如快點或快挑實戰中台內拉球沒有必要,一個是容易傷到身體和球拍,二是從技術上講也不合理。個人認為台內球並非不能拉,但只能使用很費勁或蹩腳的姿勢來拉,因是作拉沖,所以身體重心必得跟上前,球台鉻著身體,感覺很彆扭,且因無法向側下引拍,只能向後引並向前直掃,所以那樣的重心必是不穩定的,無法作充分的發力,即使拉過去了威脅也不會太大(因線路太短,能造出弧線拉過去就很不容易了)。手腕動作夠純熟的話當然是用挑最具威脅啦,因這時身體重心不用象拉沖時那麼靠前,而只需沉肩並向前送出前臂找最高點,手腕稍外撇(類似羽毛球正手位的上網撲球動作,當然羽球的重心稍高些),是一個適合發力的重心。我想貼主所意應是半出台下旋球吧,對這種球若身體重心和腳步到位的情況下,還是把手臂半伸進台內作拉沖最具威脅了,這時應多注意用腰部力量控制好球的弧線;其次是等球出了台端後拉半高調,後者威脅稍減,且也容易傷到球拍,我有兩次看過塞弗在拉這種半出撞球時磕壞了球拍。怎樣才能 「吃住球」?拉高調的時候,球總是一碰就飛,想摩薄一些的話,就馬上下網了。總是吃不住球。我該怎麼辦?還有,我看了前幾篇文章,說要走內弧線,那內弧線該如何理解?請各位高手指教!你真是低手內弧線--------------觸球懷內向發力懷外前向叫聲師傅吧見誰都叫只是發力不好,內弧、外弧、直線都可以的。 (zorro)要吃的住球, 球拍和球接觸的時候, 球拍仍然處於加速狀態之中, 球就不會一碰就飛了。手腕內扣就可以處理到內弧線了~吃不住球跟你的觸球時機有關係的~多練練手感吧!拉下旋球前的引拍是怎樣?以前我拉球前引拍動作大!總拉下降期!我知道這樣沒有威脅!想改!對付下旋的撮球以前是撮下降期!後改上升前期撮,變快撮!又快又轉!拉球我也要改!~動作要領我以知一二了!我想聽一些心法!你們又快又轉!弧線心裡有數,又穩弧線底的感覺是怎樣的!!!主要是引拍!!!!說吧!!!手臂放鬆,手腕不要彎曲,腰用力,重心放在左腳[對於右手握拍者來說].盡量使身體前傾.你的前沖弧圈是摩擦還是打摩?現在的潮流講究快、頂、沖,旋轉倒不一定特彆強。要想有威脅,就要注意「慢引快收」。慢引就是及時判斷來球落點,引拍別拉手,手適當放鬆,步伐到位,這樣擊球時就顯得從容,故稱「慢引」;快收是指前臂快速向前上方迎前內收,可保證在高點期甚至上升期擊球。另外,引拍時拍子要稍立,別壓得太過。僅供參考。這個很難講,和拍子的性能,握拍的方法都有關係,一般來講動作前期要稍慢,合理積蓄能量,在動作的後期很爽的將能量放出去.收小臂收腕,加速度。其實拉球不單單是引拍這麼簡單的事情,要有步法到位找到最佳擊球點,才能拉出高質量的球這幾天看了馬林的動作拉追身時引拍前先移步,左腳尖內點地右腳內蹬,上臂靠體側,前臂與上臂夾角約100度!拍在體前側!移完後腰右下引!!前臂後引!前臂與上臂夾角約170度(上臂幾乎不動,引拍的是腰和前臂和腿)拍在體後側!拉交叉步球我沒看清!只記得拉完時是左先落地,且踩在球台下底線中間!!我個人感覺最重要的要盯住球,摩擦球的上部。喜歡中式打法的,稍左側點(外展),喜歡韓式的,稍右側點(內收)。總體感覺內收的力量大些,好掌握,但旋轉稍弱。拉下旋球和拍子也有很大關係,如果是國產的有粘性的膠皮,可以引拍很低,把球掛起來;如果是進口的套膠,表面沒有彈性,就要想前為主,拍型要立一些。這樣才能吃住球。我剛改用蝴蝶的套膠時,就很不習慣,現在好一些了。如何鞭打?鞭打是否就是指手腕在擊球瞬間的快速向內轉動? 鞭打的感覺只有小臂的向前發力配合手腕的繃緊過程才感覺得到!如果手腕過多使用,球不會受到很大的力量,只會更多地失誤,不能更好地體會撞擊加摩擦的感覺!業餘 的打球時最好手腕不要亂動!切記切記!反手尤其是不能隨便用手腕的!反手過多地用手腕不僅容易傷手腕,而且球向前的力量也不行,過多地用手腕,可能你拉的球比較轉,但純靠摩擦,球的質量不會很好的!正確的,不,是我個人的感覺應該是反手小臂要以肘部為軸向右劃半弧(以右手執拍為例),手腕最後一定要繃緊!最好要向前頂的感覺!不知道你同意否?多謝指教,我的手腕的確傷過,而且,我拉的球的確不快,現在明白了一點,星期日打球時,按兩位說的打,試了一下,球速的確快了,感覺也好一些。怎樣才能使發力集中呢?我以前也有這個問題.可能有三個方面要注意.第一,就是轉腰.不要有太大的幅度,不能像投鉛球那樣,而是要繃緊腰,擊球的時候要有"抵住"的感覺,否則腰就"散"了第二,要有迎前的意識,這樣重心好控制一些,不要上下起伏.第三,小臂的揮動幅度應該看球的情況而定.一般第一板上手和近台的時候不能小臂打的太開,否則回收有困難.轉是要吃住球,快是要重心往前。有兩個比喻:鞭子、彈簧。鞭子是出手的時候球拍就象鞭子尖一樣(就是產生鞭打效應),要用上腰腿力量,收臂要快。彈簧是指發力的時候象被壓緊的彈簧一樣,能一下子就爆發出力量覺得如果吃不住球的話發力再好也沒用吃不住球的原因, 就是發力的技巧有問題了。通常是對不好擊球點、發力過早、過晚、發力不集中等的問題, 令到自己擊球的力量, 只有十分有限的一部分有效地作用到球上了。如何可以吃的住球, 有打過撞球的朋友, 就會知道如何用球杆令母球產生旋轉。道理基本上是相通的, 就是當球拍(打撞球時是球杆)和球接觸的時候, 球拍是處於加速狀態之中, 那麼停球時間(dwelling time)就會加長, 感覺上球拍吃的住球了。要把球吃的住, 我們是通過球感(判斷擊球點)、手感(發力方向、時間的控制及調整)來達成的。手感和球感, 可以通過基本功練習或一段比較長的球齡來培養出來。 對努力提高水平的中等水平球友的建議本人前幾天受到一個專業隊人士的指導,不敢獨享,介紹如下:1 練習基本功球時,一定要有節奏,對方過來的球,回擊時要以基本相同的速度回擊,雙方才能有節奏的練下去,而且不累,這樣才能提高手感。2 身體中心一定要低,這樣打球才穩。3 重心由右腳移到左腳時,右腳蹬地不要使身體有竄高的動作,應該感覺重心是平行移動。4 擊球時,手臂必須放鬆,有用腰轉動打球的感覺。5 打球要有擊打(快攻)的感覺,不是摩擦。6 腰部要放鬆,不要緊張,否則看起來是直著腰板打球。其實,整個打球過程中,只有擊球的瞬間是緊張的。7 反手位廁身時,身體更要低,才能打的准。供各位球友參考,若贊同,就掌聲鼓勵吧好貼!就是我有一點疑問,不知道能幫我解答一下么?"3. 重心由右腳移到左腳時,右腳蹬地不要使身體有竄高的動作,應該感覺重心是平行移動。 "看來我這個毛病是最嚴重的,我在拉求的時候經常身體隨著竄高,按你這點應該是不應該竄高地,可是重心如何平行移動,從右腳到左腳呢?"4 擊球時,手臂必須放鬆,有用腰轉動打球的感覺。 "前幾個月開始練慣用腰帶動打球,可是近來打完球之後腰特別的酸疼,而且一直都會延續3天或者更長,不知道是因為我用腰方法不對,或者是剛開始用腰發力需要多鍛煉的原因? 有什麼辦法可以使得腰儘快恢復,以便繼續打球?"6 腰部要放鬆,不要緊張,否則看起來是直著腰板打球。其實,整個打球過程中,只有擊球的瞬間是緊張的。"會不會我的毛病就是腰部太緊張所以造成腰部肌肉酸痛的原因。"7 反手位廁身時,身體更要低,才能打的准。"經典! "4 擊球時,手臂必須放鬆,有用腰轉動打球的感覺。 "前幾個月開始練慣用腰帶動打球,可是近來打完球之後腰特別的酸疼,而且一直都會延續3天或者更長,不知道是因為我用腰方法不對,或者是剛開始用腰發力需要多鍛煉的原因? 有什麼辦法可以使得腰儘快恢復,以便繼續打球?那是你把腰扭了,不過扭得不是很厲害,不使勁用力感覺不到,最好減少打球,多休息幾天就好了zorro右腳蹬地, 不是往上發力的, 而是往前發力的啊, 蹬的目的是協助腰的轉動, 把右肩由後向前送, 同時完成重心轉移。我們常說的腰腿協調發力, 就是利用蹬腿協助轉腰, 如果腿部的力量和腰結合的不好, 就很容易令腰部的負荷過大, 出現勞損的現象了。"3. 重心由右腳移到左腳時,右腳蹬地不要使身體有竄高的動作,應該感覺重心是平行移動。 "看來我這個毛病是最嚴重的,我在拉求的時候經常身體隨著竄高,按你這點應該是不應該竄高地,可是重心如何平行移動,從右腳到左腳呢?>>只能說多練習,膝蓋要彎曲,不要由右腳轉到左腳突然站了起來,身體重心一定要低,且落在腳尖."4 擊球時,手臂必須放鬆,有用腰轉動打球的感覺。 "前幾個月開始練慣用腰帶動打球,可是近來打完球之後腰特別的酸疼,而且一直都會延續3天或者更長,不知道是因為我用腰方法不對,或者是剛開始用腰發力需要多鍛煉的原因? 有什麼辦法可以使得腰儘快恢復,以便繼續打球?>>剛開始的原因,多打就不會了重心低到什麼程度?我的重心低下來以後感覺步法不好移動,是不是兩腿分的很開,蹲的低的原因。>>不是這原因,這樣做是沒錯,但是步法的移動,是用腳尖蹬地,腳跟基本上不著地,重心向前.>>一但腳跟著地,移動必會彆扭,速度會慢了對手一步,實際比賽中步法只有交叉步與並步兩種.有理,但要做到不宜。說的好,大家補充得也好。虎爪也來加點。重心要低,就含胸收腹撅屁股。含胸收腹重心就提前,容易落在兩腳尖上,擊球時方向也易迎前和保持平衡。撅屁股也不是真撅,只不過受力就在腰帶後面的部位,而不是腎盂穴(腰眼)那塊,腰不容易累,而且這樣也容易把髖和胯的爆發力整出來。虎爪的米國球友還幫我總結了一條,肚臍眼要和雙膝的延長線平行。希望這個助陽心法對你的老損有益。重心移動不要完全依靠蹬地的力量,應該有腰部主動轉動的動作,腰部肌肉只有擊球時才緊張,然後放鬆。。。我開始的時候跟你一樣,腰部肌肉酸疼,經指導後才知,是腰部不夠放鬆導致。先從慢開始,盡量使腰部放鬆,會見效的,我現在已經好多了。真系一言驚醒夢中人啊,我按照這種方法改正我原來的拉球方法,在這幾天試驗過,果然有效,水平好似有所提高,一些以往不能拉到的球都可以拉到了,且球速快了[教學]我也說拉球看到了很多關於提高拉球的帖子啊,我談談自己的心得吧首先,很多帖子里說得更多是如何提高一板弧圈的質量,那樣你去說什麼什麼發力的是沒錯,但是我覺得弧圈優於快攻很重要的一點是他是造弧線的進攻,更加穩定,所以說拉得穩,比拉什麼爆沖更加重要。(打球要一板打死對方不是靠拉又轉又沖的球,而是找到機會打點打死,落點+一定的速度永遠是最重要的)如何拉的穩?就是還原的問題(很多人在比賽中能拉出一板質量不錯的弧圈,但是訓練就老是把球打飛,這就是不會連續拉),再說也就是轉腰的問題,因為單一的為了拉一板而借用腰腹力量有很多種方法,很多人為了提高力量就用力蹬腿,這樣重心就提高了,但是這樣不利於還原。最好的轉腰就是在左右平轉的基礎上略微提高重心就行了。這樣還原就容易多了。為了更加便於理解拿幾個人來做做比較,孔令輝,boll,老普,(很多人說早期的孔令輝拉球動作小,實際上歐洲人的動作更加小,就連一直被認為是教科書般動作的老普動作也是很小的)孔令輝由於本身一流的平衡性和控制身體的能力,他的重心拉高是比較大的(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雖然動作小但是正手弧圈依然質量好的原因吧),注意看現在的boll,基本上就是在水平轉腰。拉出老普的原因是:一直以來我們都說大臂是不動的,實際上是要放鬆不要發力而不是不要動,注意看老普和boll,他們在拉球中的抬肘都是比較明顯的,當然也不是無節制的往上抬肘。就當作是往前送小臂也必須要有一定的抬肘吧。---這一點控制的好正手發力就可以變成鞭打動作。最後看boll的進攻,他拉球不是很沖,防守也不是很好,但是他的進攻依然犀利,除卻動作小速度快外打點是關鍵原因--由於是左手這一點更加可怕。他的防守不是很好,但是他利用很好的小弧圈控制,使對手不能很好的進攻----關於這一點,控制好落點使對手不能好好進攻就行了,然後打點打死,何必一定要追求王勵勤那樣的沖呢?實際上你看到王勵勤的發力老是打在對手的正手空當,這也很能說明問題吧請教:關於弧圈球的揮拍弧線的問題我是一個乒乓球初學者,最近在練拉弧圈球時,遇到一個問題,不得其解。   拉弧圈時,持拍手從右下往左上拉時的運動軌跡應該是一個彎曲的弧線,這個弧線應該向哪個方向彎曲才更加合理?從我的實踐中體會好象弧線向球內彎曲較為自然。我從電視上觀察職業運動員的比賽實況,好象也是這樣的,但看得不太清楚。在《乒乓球的旋轉》一書中作者認為應向球內彎曲。在《怎樣打好乒乓球》一書中文字上沒有直接講,但附的插圖卻是向球外彎曲。在天津體育學院網站的一片文章中講到這個問題時認為弧圈可分為凸弧和凹弧,對不同的球採取不同的處理,但哪些球該採用凸弧,哪些球採用凹弧,也沒有講。   希望高手指點一二。不知我的理解對不對襖!在側身位沖斜線應是凸的,或是外弧,或是離心力的!!在正手交叉步沖斜線時,是凹的或叫內弧,是向心力的!!請教各位大蝦一個問題,拉弧圈的訣竅是什麼?漁場有很多的好文章是關於弧圈球的,我看了在漁場視頻動畫專區down的乒乓球文章《教你打乒乓球(超星) 》和《乒乓球基本教學(超星) 》,收益菲淺,下面是我總結一些心得。任何擊球動作都是給球製造弧線,弧圈球,磋球都是,製造弧線要注意三個原則:1、球的出手角度(球離拍時與水平面所形成的角度);2、球出手時的初速度;3、球的旋轉對於弧圈球而言,就是講究球的旋轉和速度,因此,你擊球動作所造成的球的出手角度就非常關鍵,這將直接影響你拉弧圈球是否失誤。在擊球瞬間,一定要有意識控制球的出手角度,這是保證擊球準確性的關鍵。其次,再追求速度和旋轉。另外,擊球點位置很有講究,一般在身體側前方,與身體所在水平線成大約30度到45度的範圍,不能在身體側向甚至是後面,特別是橫排反手。其它關於強調腰腿發力,重心移動,揮拍是向前為主還是向上為主,是先打後摩還是先摩後打,步法移動等等,這些東西都是為上面所提到的三個原則服務的。最關鍵的就一句話:運用摩擦力抵消衝力、並與彈力聯合製造合理弧線下的最大回球速度及旋轉度開始動作適當小一點,找到打和摩的感覺。又是摩擦。實在是太多人說應該去摩擦了,但,怎樣才算是好的摩擦啊?老是聽人家說要摩擦,要摩擦,但我怎麼摩來摩去都磨不好。各位大蝦,你們說的摩擦也太泛泛而談了吧?發力和步法。發力靠多練,先練用腰和上臂,前臂,再加上手腕用力。擊球點也要注意,多點迎前,並要把球裹住、製造弧線。用球拍的中下部去拉球,並伴有手腕動作。如果出現漏球,說明你揮拍的速度快了;如果你的拍子的邊緣打到了球,說明你的揮拍速度慢了等等。我的直拍拉弧圈經驗看到了這麼多位大蝦的拉弧圈經驗,受益匪淺阿。現在我也說一下我的拉球經驗。很多位網友都說拉球時候手上該如何如何。其實,根據我的理解,拉球,最重要的,應該是腰腿的運用,而不是手上的運用。以前的我總是側身位的拉球比正手位的拉球旋轉強,而且側身位拉球時手上有明顯的球在板上打滾的感覺。我怎麼想都不能明白到底是為什麼,同樣的手法,同樣的力量,為什麼在不同的位置就不能拉同樣質量的球。我的球友還因此提出一個來球線路論,認為側身位強是因為手臂的轉動方向和來球的線路相反,所以才強。我認真地分析了一下,認為這完全是胡說八道。後來我在側身位不轉腰拉球的時候發現無論我怎麼使勁,球的質量總是不高。我突然明白,想拉好弧圈,腰腿才是最重要的。在拉球的時候,一定要蹬腿和轉腰。不然的話,根本不可能拉好。不過呢,後來我發現,拉弧圈還有一個發力順序和協調的關係。我的發力一般都是先蹬腿,再轉腰,然後手臂用力。但是光有順序還是不行的,協調也十分重要。在轉腰的時候,拍快接觸到球的時候手臂就要發力。如果在擊球後手臂再發力,肯定拉不好。大家別以為沒有這種人,本人就是一個。本人的協調不好。通常拉球都是腰轉後,拍觸球後手臂再發力,空發力。所以球經常拉不好。當某球我能協調好發力,那球就明顯有球壓著球拍滾動的感覺。當然啦,偶用的是YE……還有一點我認為也是十分重要的,想吃住球,揮拍和身體重心的軌跡線路都得十分像擲鐵餅。正手側身拉球,腰部力量能很自然的用出來。正手位的球,分情況而視,如果有充足的時間,步法到位的時候,是能夠用上腰部力量的。否則,是很難發上力度的,只能靠快帶或快拉。我絕的不太對啊以為鐵並和他不是一個道理好象是相反啊。你考慮以下 我是這樣拉的,拉球的時候,預備的時候重心左腳佔70%,右腳佔30%(我是左手),當拉的時候,我的重心全部在左腳上或90%以上在左腿。當拉完球以後,重心70%去到右腳。就像本人擲鐵餅一樣(不過我不是擲鐵餅運動員……)我發現,拉的時候如果左腳不佔重心的絕大多數的話,腰的用力有點虛,好像使不上勁。拉弧圈時肯定可以聽到聲音!拉弧圈聽不見聲音是相對於攻球來說聲音較小,拉弧圈時主要突出摩擦,所以聲音小;但拉前沖弧圈球時,聲音較大;弧圈球實際上是打摩結合,拉前沖打的成分多,速度快相對來說聲音大;拉加轉,摩擦多、打的少聲音很小;剛學習拉弧圈時,要體會摩擦球的感覺,體會弧圈球美妙的弧線!我的天啊!~!我現在每拉一板球都要跺一下腳.就連拉高掉都跺!求助!!以前我拉球不爆.後來學會跺左腳拉球.真的有了飛躍的進步,連續也挺好.但!我每正手拉一下都跺好辛苦啊~!碰上能防的要連沖3.4板還行!之後我的體力就成問題了!心理和身體都苦啊~!!!!跺腳拉球, 應該是重心轉移上面出了問題了。以前不跺腳, 可能是沒有重心交換的概念, 後來跺了, 可以用上一些腰腿的力量, 球的質量自然是提高了些。但是重心轉移的方式不大合理, 所以打起來是辛苦的。可以試一下用慢球速正手連續拉兩點(右角以及中路), 一球中、一球左, 移動是用並步(用上步法, 腳就不好跺了), 在輕微走動中進行重心交換, 相信可以有所改善。 直拍反面拉球直拍反手反面拉弧圈球:由於直拍反手位拉弧圈球在用力上受到身體的阻礙,手臂力量的發揮受到限制,所以難以拉出象橫拍一樣高質量的弧圈球。隨著乒乓球運動的發展,中國直拍運動員創新意識的加強,為了彌補直拍反手位技術的不足,目前已有許多運動員借鑒橫拍反手拉弧圈球的特點,開始運用直拍反手的反面拉弧圈球這一新技術。此項技術對於初學者掌握起來可能難度較大,此處僅作為一種中國乒壇的技術創新信息介紹給初學者,並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初學者對這一新技術進行嘗試,使之得以普及。其動作方法是:兩腳平行或左腳稍後站立,兩膝微屈,重心較低。擊球前,球拍引至腹部下方,肘部略向前凸,手腕下垂內收,拍形前傾。當球從檯面彈起時,以肘關節為軸,前臂迅速向前上揮動,擊球瞬間手腕向右前上方轉動,在下降初期或下降後期用球拍的反面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上部。擊球後,重心放在兩腳中間。我來補充一下:在基本站位上仍然是左腳在前(以便於發揚正手的火力),當決定使用反面拉時(來球較長),左腳應後撤半步。準備拉球時,重心應置於左腳,拉完後,重心移至右腳,然後再將重心還原至兩腳之間,並恢復原來的基本站位。預備動作基本清楚,但是能解釋一下發力的順序嗎,前臂開始運動時,手腕是不是相對固定然後再是手腕的收縮呢,初學時應該怎樣注意呢!!!拉下旋和不轉,區別主要在什麼地方請指教!!!當準備擊球時,手腕應適當內收。拉下旋應注意適當向上提拉,拉不轉則以向前發力為主。最主要的是手腕內旋,腹內收,整個甩出去言之有理!但也要注意重心的交換。掌握好了不比橫板反手差弧圈球系列一、正手拉加轉弧圈球  二、正手拉前沖弧圈球  三、反手拉加轉弧圈球  四、反手拉前沖弧圈球  五、正手側身拉弧圈球  六、回擊弧圈球方法弧圈球具有強烈的上旋,是攻擊力強、威力大的進攻技術。第一弧線運行較慢,第二弧線下墜快,球反彈衝力大,以弧圈球為核心技術形成了直拍、橫拍多種弧圈球打法,當今歐亞弧圈高手比比皆是,瑞典的瓦爾德內爾,法國的蓋亭,白俄羅斯的薩姆索諾夫,以及我國的孔令輝、馬文革、郭躍華、蔡振華,韓國的金澤洙、劉南奎等,都以拉弧圈球見長,成為世界乒壇超一流選手。弧圈球的種類按擊球方法區分有:正手弧圈球、反手弧圈球、側身弧圈球;按旋轉特點區分有:加轉弧圈球、前沖弧圈球、側旋弧圈球以及不轉弧圈球(假弧圈)。一、正手拉加轉弧圈球1、特點:又稱「高吊弧圈球」。上旋強烈,第一弧線較高,運行速度較慢,第二弧線反彈下墜,向下滑落快,不易識別著台點及飛行軌跡,給對方掌握回球的節奏、時間、拍形增加困難,感到對不上點,使不上勁,能直接得分或為拉前沖弧圈製造機會,通常在接發球、對削、搓、擋、攻以及接出台的下旋球時運用。雙方對拉弧圈球時很精彩好看。2、動作要領:兩腳分開,兩膝內收微曲,重心置前腳內側,左腳在前,略提腳後跟,身體略右轉,手腕外展,向後拉,拍形成橫立狀。引拍至右後方,當來球跳至高點期或下降前期時,觸球中上部或中部,腰髖帶動上臂、前臂由後向前揮動,擊球瞬間立即向前上方發力,右腳掌內側用力蹬地,梢伸膝,前臂要迅速旋內收縮,協同摩擦,重心由右腳轉向左腳。整個動作類似於擲鐵餅(圖67、68)。3、提示:⑴初學者常易拉漏球,或球擦拍邊,找不準擊球點,要多做徒手練習,牢記動作要領,逐步體會手、腰髖、腿的配合和肌肉感覺,產生手感。⑵現在拉弧圈球,是先打後摩,又打又摩,以摩為主。因此,手臂不能伸得太直,引拍不要過低,拍形前傾角度不能過大,向上發力時也要向前發力,以免造成漏球、擊球時間遲、發力效果差等現象。⑶手腕要先向後伸,觸球一剎那,向前打擊球後向上摩擦,這樣爆發力大,還能起微調的作用。加強了手腕對拍形、弧線的控制,增強了摩擦力。二、正手拉前沖弧圈球1、特點:上旋強烈,第一飛行弧線低且長,球前進速度快,第二弧線下墜比加轉弧圈球更低而快,急劇前沖向下滑落,殺傷力大,是得分的剎手劍。通常在對付削、搓、中等力量攻球、接發球及半高球時運用,對方弧圈相持時也用以對拉、對沖。2、動作要領:基本姿勢同拉加轉弧圈球,但身體重心稍提高。引拍時球拍與球同高或稍許低於來球,上臂帶動前臂向右腰部側後展開,拍形前傾於高點期或上升後期,摩擦球的中上部,由右向左轉腰帶動上臂、前臂、手腕,由後向左前方發力,配合略向上摩擦,重心前移至左腳(圖69、70)。3、提示:⑴正手反拉前沖弧圈球時,引拍後拉幅度要小,拍形稍前傾,於上升後期高點擊球,運用腰、髖、前臂發力稍多一些。對於初學者比較困難,先練好拉弧圈球的基本方法,根據來球性能變化,調整動作、拍形、擊球時間和觸球部位。⑵重視腰髖、重心的調節,要移動步法到位。三、反手拉加轉弧圈球1、特點:橫拍反手拉弧圈球和用直拍反手拉弧圈,是橫拍和直拍橫打選手獨特技術之一。同正手拉加轉弧圈球比較,弧線、反彈特點基本相同,但速度稍慢,力量、旋轉稍小。主要用於接下旋發球、發球搶拉、搓中轉拉以及對付一般的攻球和弧圈對拉等。2、動作要領:站於球台偏左部位,距台約60厘米左右。兩腳基本平站,身體重心落雙腳,雙膝微屈,腹內收,腰、上身略向左轉,前臂置腹前自然彎曲。引拍至腹部左側下方,肘關節略向前,屈手腕,拍下垂,拍形稍前傾,重心略左腳,於球下降前期觸球中上部,觸球瞬間腳用力蹬地,伸膝、轉腹,腰髖帶動上、前臂向前上方發力,拍撞球後摩擦,重心略上提前移並轉至右腳(圖71)。3、提示:⑴引拍時,球拍向後拉得不要太多,肘部離身體稍遠一些,有利於揮動前臂發力。⑵腰、髖帶動伸膝、轉腹,蹬地力量與重心轉化配合協調,使球拉得轉一點、穩一些。⑶直拍反拉注意三指上移近拍柄騰出較多拍面,手腕內屈後向前上方迅速轉動摩擦。四、反手拉前沖弧圈球1、特點:同正手拉前沖弧圈球。2、動作要領:兩腳分開,右腳略前,重心置於左腳,上體略左轉,手臂自然彎曲,肘關節略近身,手腕內收,引拍時前臂外旋拉向左後方,拍形前傾,球彈氣於高點期或上升後期,觸球中上部,腰髖由左向右前上方轉動,上臂帶動前臂,以前臂為主加速向前略向上摩擦,拍撞球後,手腕向前加力摩擦,重心由左腳轉至右腳(圖72)。3、提示:參照正手拉前沖弧圈球。五、正手側身拉弧圈球1、特點:當球處於反手位、步法跟得上時,適宜運用側身正手拉弧圈球,以爭取主動和得分。直橫拍弧圈選手側身拉意識很強,都能較好地掌握與運用這一技術。2、動作要領:同正手拉弧圈球,要注意正確選擇側身時機,步法移動迅速,側身到位,並調節引拍方向、出手角度和揮拍方向,避免盲目側身(圖73)。六、回擊弧圈球方法對付弧圈球的技術手段有多種,有主動和被動回擊之分。能控制、減少直接失誤或從被動轉主動,使對方由不能拉、少拉到難以連續拉,以擺脫對付弧圈球的困境。回擊方法有「擋、快帶、推擠、吸、反手快撕、反拉、攻打以及對拉弧圈球。淺談怎麼拉弧圈 1).弧圈球的最基本原理是摩擦球,使球產生強烈的旋轉,從而改變球在空中的飛行路線和著台後的行為. 2).摩擦球的方式不同(摩擦點和摩擦方向不同),弧圈球的特性不同,一般分高調弧圈,前沖弧圈,和加轉弧圈三種. 3).不同的球提拉弧圈的動作不同.通常可以提拉弧圈的來球有:上旋球,下旋球和不轉球.一般來球出台,或檯面上中高球,可以提拉弧圈.對於台內短球和高球,一般不好沖弧圈. 4).摩擦球:一般在來球的下降期,拍面斜向上摩擦球的中上部.來球上旋越強,拍面越斜,摩擦點越靠上,揮拍向前趨勢越大.下旋球,應該摩擦中下部,向前上提拉. 5).最初的練習,應從提拉高調弧圈開始,對方發稍上旋的平高球,練習者向前上提拉弧圈,弧線較高.這裡最重要的是尋找摩擦球的感覺,球從膠皮上擦過的感覺,在空中飛行的弧線高低....這就是所謂的手感. 6).提拉弧圈的時候,應注意發力時間,即擊球瞬間發力.開始準備擊球時,手要放鬆,往後引拍..再"慢速""向前起動,在擊球瞬間加速揮拍,用力摩擦球.(自己體會) 7).當已能較好地提拉出有較強上旋的高調弧圈球後,可以開始練前沖弧圈.基本動作很相似,只是膠皮吃球更淺(指拍面與球的路線夾角更小),揮拍更向前,弧線要求很平.摩擦球時,球拍向前揮,使球強烈旋轉並具有很高的水平速度.練習前沖弧圈時,很容易下網,因為要求水平速度快,所以難以控制高低,有時為了追求速度,拍面過於低,或吃球過淺,很容易吃空,覺得沒使上勁兒.所以練球時,注意循序漸進,從高調慢慢過渡到前沖,逐漸提高速度和旋轉. 8).提拉高調和前沖弧圈時,要注意拍面方向,應盡量正面吃球(球路線所在平面與拍面垂直),提拉方向也要沿著來球路線,不要斜著拍面摩擦球.否則提拉出的弧圈上旋不強,帶有一定的側旋.這種側旋,看起來在空中拐彎兒,很難接,實際上這種球質量是不高的,落台後,彈起較高,前沖不強,容易被撲死.初學者應避免一開始就拉出這種所謂的"加轉弧圈". 9).最後練習加轉弧圈就比較簡單.摩擦球時,斜向摩擦球的側後部. 特別注意擊球手感和發力時間!球路線所在平面與拍面垂直,提拉方向也要沿著來球路線,不要斜著拍面摩擦球是何意?詳細說一下.個人的理解是指拍形要控制好才能拉出較有質量的加轉弧圈來。如文中所說的,「應盡量正面吃球(球路線所在平面與拍面垂直),提拉方向也要沿著來球路線」,這樣拉出的球上旋比較強烈,落台後球就往下沉,對方在判斷不清而去回球時甚至可能碰不到球,也許這對業餘要求來說比較難以實現(也許是我少見吧,在業餘中很少見到能拉出強烈上旋的球來),是可以努力的方向之一,畢竟能連續拉出強上旋在業餘中已經可以取得不少先機了。左腿弓,右腿蹬,腰下移,猛一衝直板拉球的包球動作?老是有人跟我說,我拉球時沒有一個包住球的動作,請問這個動作是怎麼打出來的.還有就是手腕內收,手腕是應該外張一些,在擊球的殺那,打直手腕嗎首先,拉下旋時,拍型不宜過於前傾,拍子以與檯面垂直的角度先撞擊球,即把球包住,再轉動手腕,使拍子沿著球的中上部磨擦球,將球甩出。註:如引拍動作過大,則反而找不到「包」的感覺。 關於引拍的疑問請問網友 引拍擊球時 要向後引拍到哪個位置感覺有的時候若引拍動作過大會容易打不到球 特別是在打長膠的時候 但若引拍動作過小打出去的球威力又不夠 或是容易下網首先回答你第一個問題, "引拍擊球時 要向後引拍到哪個位置?"其實沒有固定的一定要引到哪個位置,應看來球而自我決定.一般來球是下旋球,那麼向下引拍,略為向後;來球是上旋,那引拍向後為主,略微想下.第二個問題:"感覺有的時候若引拍動作過大會容易打不到球,特別是在打長膠的時候"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必須告訴你,長膠打過來的球跟反膠是不一樣的,長膠打過來落台後是馬上下沉的,不會有很漂亮的飛行弧度. 對付長膠之類的打法,你當然要多迎前,就是迎著球打過去,就象是哈佛彗星相撞一樣的.只要你熟悉適應了長膠過來的這個節奏,引拍大小是沒有關係的.現在是第三個問題了:"但若引拍動作過小 打出去的球威力又不夠或是容易下網"長膠這類怪膠擋過來的球是有一些下旋的, 你觸擊球的時候動作應該稍微再向前上點,就不會下網了.沒有威力的原因是,你還不會發力,因此你目前還不是高手,呵呵~~~努力吧引拍就象拉弓,一定要穩定,要適度緊張,彎腰弓背準備,轉腰拉手要勻速,弓拉滿時有個明顯停頓.然後發力拉弧圈球的一個問題拉弧圈球時,球拍的前傾角度在整個揮拍過程中是基本保持不變,還是逐漸增大前傾角度,到最後幾乎水平?(我是橫握球拍,拉弧圈球時球拍採取弧線向內彎曲的運行軌跡)。zorro:一般是前傾角逐漸増加。the 2nd half is correct. Rotation is the key以我的經驗,業餘選手的動作穩定性都比較差,拉弧圈球很容易失誤,如果在拉球過程中,球拍前傾角度逐漸變大,不但影響擊球的速度,還會大大增加造成拉球失誤的幾率。固定球拍的前傾角度,對摩擦球的作用並沒有減小,因為拉弧圈球,特別是前沖弧圈球,發力要靠腰腿,瞬間的摩擦要靠快速回收前臂來完成。因而固定球拍的前傾角度,不但增加了拉球的穩定性,也使得弧圈球的飛行速度也會變快。那樣會壓不住弧線,容易出界。再說現在弧圈球講究打磨,先打後擦,所以前傾角是有變化的,不過不是逐漸要學會拉弧圈球,其實並不難。但事實上不少人就覺得難,為什麼?說幾點個人看法:1、過多地關注手腕動作和球拍的運動狀況。其實正確動作很易學(難學的就不正確了,呵呵),可以說人人都會,只要你的攻球動作規範的話,按專業教練的說法,給一點摩擦就是拉球了。怎樣給摩擦?問題就出在這裡了。比較正確的動作(我的觀點)就是伴隨引拍到擊球這段時間,前臂勻速內旋,誇張一點來說,手腕不用,球都能拉起來,你就別管它摩不摩擦。為什麼一些人覺得不行呢?那是因為太過動腦筋了,老想去分解瞬間的動作,最後搞得動作是分解了,但球卻拉不好了。2、忽視了搭好拉球整個動作框架的重要性。重心的交換、腰的運用、前臂的運用是拉球整個動作的關鍵。一些人寧願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去練習手上動作,精益求精,而對腿、腰、手的協調性練習不屑一顧,或非常寬容。而這些可能恰恰就是拉不好球的主要原因。3、初學者錯誤地認為拉弧圈需要很大力,所以在練習時力量過大,導致整個動作不規範的定型。我的教練說,初學者練習時3~5分力就足夠了。我認為有道理,力量不大,動作才好控制,尤其是在學習掌握一個不熟悉的動作時非常重要。在實戰中也一樣,一個球的來回中,真正發力的可能就一、兩板,其他都是在控制,畢竟成功率才是首要的。 最後一點建議:學拉球,先把整個動作框架搭好、定型,之後在去雕琢細部動作,這樣才會事半功倍。乒乓力學(二) --- 打摩原則與弧圈球[原創]揮拍方向與球拍拍面當球拍揮動的方向與球拍拍面成90度時, 我們稱之為打.當球拍揮動的方向與球拍拍面成0度時, 我們稱之為摩.當球拍揮動的方向與球拍拍面介於0度與90度之間時, 我們稱為打摩.當打摩的角度很小時, 我們稱為薄摩, 由於厚薄只是相對名詞, 這裡無法提供一個角度, 少於這個角度時我們稱為薄摩, 大於這個角度時我們稱為厚摩, 加轉弧圈球一般使用薄摩, 前沖弧圈球使用厚摩.內弧與外弧無論內弧與外弧, 拍觸球的一刻少於1/4秒, 它的方向可看成是直線, 所以不用太著意它是內弧或是外弧.先打後摩打和摩是同時發生, 沒有先打後摩這回事.加轉弧圈球當打摩的角度極小時, 球會出現打滑現象, 這是由於正壓力不足, 摩擦力太少的原故, 這時球既沒有速度, 也沒有旋轉, 所以弧圈球不是摩擦得越薄越好, 而且如果摩擦得太薄的話, 很容易出現拉漏(拉空氣)現象.前沖弧圈球前沖弧圈球需要摩得很厚, 如果發力不佳, 便製造不了旋轉, 結果是製造不了弧線, 容易造成失誤.乒乓力學 --- 從力學的角度看前沖弧圈球[原創]硬海棉和軟海棉硬海棉由於提供較大正壓力, 可以摩得薄一些, 軟海棉需要摩得厚一些, 摩得厚前速(第一速)較強, 旋轉較弱, 會造成後速(第二速)較弱乒乓力學 --- 從力學的角度看前沖弧圈球[原創]1.    力距假如你用乒乓球拍能將乒乓球打到20尺外, 用羽毛球拍便輕易打到40尺外, 這是因為力距越大, 速度越高.為了增加前沖弧圈球的速度, 球運動員便努力增大力距, 如直臂拉手及身體過分前傾, 這點可參考老金或小馬的前沖弧圈球動作, 但這種動作還原較難, 業餘的能做到揮拍時, 手臂盡量舒展已很不錯, 這就是為什麼常常強調揮拍要放鬆, 這是因為放鬆了, 手臂便自然得到舒展.2.    速度的疊加原理要跑得比時速60哩的黑豹快, 方法是在一列時速59哩的火車上向前跑, 自身的速度加上了火車的速度便勝過了黑豹.前沖弧圈球揮拍的速度由以下數個速度疊加而成:a.    蹬腿的速度, 即重心轉移的速度b.    轉身的速度, 或稱為轉腰的速度,c.    上臂的速度d.    前臂的速度e.    手腕的速度動作協調才能疊加以上各個速度.3.    力的疊加原理火車起動時, 人要向前行是有點困難的, 火車正在發力加速, 人便承受著火車加速的推力, 要向前行簡直是吃力不討好, 還是等火車加速後, 均速前進時才開始向前行較省力.前面第2點的a,b,c,d,e的發力加速是按先後順序的, a加速完了, b才開始加速, b加速完了, c才開始加速, 如此類推.即用蹬腿帶動轉身, 轉身帶動上臂, 上臂帶動前臂, 前臂帶動手腕, 整個過程俗稱為鞭打過程.很多業餘的拉球,功夫只在上半身,看了這個貼子,應該知道怎麼去練習了.拉球的動作完全掌握了,感覺從腳指到手指都是通的,象是有氣一樣,整個身體都是一團氣,因此身體任何一個地方的力,其他的地方都可以感覺到,因此身體的各部分可以協調起來,團結一致的把動作一氣呵成的完成.在實戰中拉球,球有長有短,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各種不同的旋轉,有由旋轉而產生的不同拐彎的弧線,因此身體的各部分要能協調(即整個身體要通),根據不同來球而能用不同的身法手法,打和摩有機分配,這些如果做不到,上手的機會就會少,拉球失誤也會較多,質量也不高.身法手法基本上通了,下一步重要的就是腳法了,如果身法和手法沒通,則談腳法就還沒有意義.個人觀點,啰啰嗦嗦,不好意思,希望對業餘球友有點幫助,我也是純業餘的球友,但拉球動作還算地道,一點心得拿出來分享.正手快速型弧圈球(小拉)拉球的探討虎爪的反手弧圈球向來是非常兇猛,可以以較大的動作暴衝下旋,也可以用很集中的前臂發力反撕不轉或上旋球。相對來說,虎爪的正手動作卻通常巨大無比(被老美形容為「SO BIG」),發力不夠集中和還原慢。了解我的球友,大多已學會避實擊虛,喜歡從我的正手突破。米國俱樂部的球友們說我的正手應該像反手一樣,用爆發力擊球。他們中有的正手暴沖相當有水準,個人在米國乒聯有2200-2300多的積分。其中有的建議我「SNAP」(收前臂) ,有的說我拖後的大拉手沒必要,還有一個2100分左右的廣東來的快攻球友乾脆建議我正手放棄拉球而打快攻。虎爪一直在鑽研正手發力的問題,卻至今還未能找到能像自己反手那樣令人生畏的發力感覺,覺得正手需要側身轉體,發力總是和反手不同。聽了廣東球友的話,虎爪真的研究起快攻來。於是最近便看了些快攻的訓練錄像,象江加良、陳龍燦的教學錄像還有庄則棟的理論。結合自己最近打球的心得,寫出來和大家切磋共勉。在老的江、陳訓練錄像中,他們正手快攻的動作非常小,在練習時近台攻球基本上只用前臂,而在中台攻球和扣殺中,解說分析慢鏡頭圖解時也沒有提到像拉弧圈球那樣轉肩、大臂帶前臂的論述。可以這樣理解,在發大力時,蹬轉幅度增大,離台稍遠,擊球時間稍晚,而手臂方面順其自然罷了。關於庄則棟的快攻理論庄則棟快攻理論的核心是快速制動。在攻球手法方面,他介紹了大臂、前臂、手腕、手指的作用,重點強調了突出前臂在快攻發力中的作用。他還有三尺距、二尺距、尺距攻球之說,意思就是要盡量提倡迎著來球、以最經濟、集中、快速的手法擊球。看過了這些快攻的東西,再來觀察一些當今著名運動員快速型(小拉) 拉球的動作。小薩:右手自然橫擺到體右,手腕放鬆而微勾,基本上沒有什麼拉手。在發大力時,小薩的胸含得更深些,引拍距離通過身體的扭轉幅度增加而加大。波爾:45屆團體和老瓦賽前練球時,波爾正手拉球就是在收前臂,只是收前臂而已!老瓦:老瓦在發球搶沖時和中台衝殺時採用稍大的拉手,但比馬林、王勵勤、孔令輝的拉手都要小,收前臂的程度經常因球而異。在近台反拉弧圈球時老瓦也經常採用迎著來球,在上升期只收前臂的手法。蓋亭:拉手比小薩還小。近台反拉和反帶時球一沾案子,照著來球就掃下去;打上了有時就是快的不講理。中台對攻時拉手也很小。蓋亭的動作有個突出的特點,雖然他拉手很小,但身體側轉卻非常充分,即使是正手位,他的肩部也是完全側向球台的(北肩法) 。在虎爪看來,蓋亭每個正手拉球都是「側身」 ,他的引拍距離也是靠轉體來實現的。還有一個特點,蓋亭中台對攻時重心下壓非常明顯,由於他拉手不大,擊球點較高,他很多球都是在上升期和高點期回擊的,而非傳統的高點期和下降前期。蓋亭擊球的力量幾乎全靠腰腿的爆發力,中台反拉完經常看見他的左膝已差不多貼地了。孔令輝:側身拉球與對方快速對抗中,自然下沉球拍,照著來球收掃前臂。他的拉手比小薩大些,但相對舒展。有機會時孔會轉為直臂大動作的衝殺。有了這些觀察的間接經驗,虎爪今天在練球中採用了全新的一種方法,即拉球練習時同近台快攻一樣,主要用前臂。有時間的時候就讓開多些,蹬轉的幅度變大,像快攻的扣殺一樣,而不是加大拉手托直手臂的衝殺。球太快,就照著來球收前臂、收手腕。這個嘗試居然很成功,雖然一次不可能成熟,但已能嘗到速度和爆發力的甜頭了。沒有反手拉得那麼好,但也滿轉的。還要繼續努力啊。對「小拉」 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來討論。黃文冠告訴俺(時1998_2001黃文冠在比利時塞夫具樂部打)正手有機會拉直臂衝殺就要拉直大臂, 沒有時間才擺小臂但是一定要用腰身,一定要到位zorro同意這觀點。近台快球用前臂, 機會球、中撞球, 當然是直臂發力了。打大球, 球變重慢, 旋減低, 引拍變得更加重要,不論用前臂拉近台快球, 或直臂發力拉打機會球中撞球, 要有引拍的意識, 不可急不可耐的亂出手.要看揮拍速度歸根結底,衝出的弧圈球的力量和旋轉要靠擊球瞬間球拍速度決定。大拉以肩為軸,手臂與身體的相對位移很大,是靠加大圓周半徑提高線(球拍)速度;而小拉是以腰腿為軸更多一點,手臂與身體的相對位移較小,圓周半徑小,揮動軌跡短。大拉似乎更重視手臂,而小拉腰腿用的更多一點。zorro大拉、小拉, 也主要是用腰腿發力的。我們觀察一下優秀球員的大拉和小拉, 如果不看手, 只看腰腿, 幾乎是一樣的。我覺得應該根據具體能發多少力來定動作大,需要充分準備,一般是來球半高或者是比較舒服的位置情況下,我採用大拉動作;動作小的話要強調突然性,隱蔽性,一般是側身搶攻半機會球的時候採用,特別是發搶這一環節我還是用小拉比較多一點。以上是本人的一點體會,我的正手弧圈質量估計虎兄沒有目睹也有耳聞了吧,嘿嘿。。虎爪覺得動作靈活、合理就好。老瓦、孔令輝的拉球因球而異比較明顯,下旋、上旋都可以拉。而蓋亭、波爾則不太會衝下旋,但他們集中的小動作使他們對上旋球進攻的能力似乎更強些。比較折衷的、值得注意的一個人是塞夫,他的拉手並不小,但卻是夾住前臂向後背的拉手,不同於馬林、王勵勤的拖直手臂。塞夫的動作對沖半出台下旋非常有效,中近台反拉也很突出。既有速度對付上旋,又有力量對付下旋的靈活拉球方式是虎爪追求的發力境界。大家的討論很好。怎麼說呢,球近就用小動作,球遠就用大動作,要突出爆發力,注意擊球瞬間的加速度。。。。。。很多球在現在看來,孔令輝、老瓦、塞夫、波爾、小薩等打的球,在馬文革、陳志彬時代是打不出來的,就如同當時庄則棟的快攻王傳耀是打不出來的。如果不針對性的練用前臂、手腕運用爆發力在近台迎著來球拉,用傳統的大臂帶前臂的拉法是很難在快速對抗中「自然」地拉出快速的弧圈球的。這個區別還是很明顯的。步法、腰髖的運用是另一個討論的問題。如何對付弧圈球【小魚兒乒乓論壇】作者:成波錦 要過弧圈關,首先,夯實基本功是當務之急,撇開基本功大談回擊弧圈,好似無本之木,無泉之水,因此花較多的時間練就基本功對回擊好弧圈並非南轅北轍。基本功包括:基本技術(手法,步法),基本戰術和適應能力。對於業餘選手,基本技戰術的練習同樣關鍵,否則,「馳騁」乒壇多年,最終只混個手熟,見其計戰術捉襟見肘,不忍卒看,便枉費了數年的心血!如果想對付好弧圈,更要抽出時間專門練克制弧圈的技術,具體包括:擋接,推擠,直板反面快撕,直板反手攻打弧圈,正手近台快帶,中遠台的反拉以及正手攻打弧圈等。練習時,這些技術也不是面面具到,必須結合自己的打法有側重的練習,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左推右攻打法的選手著重練習推接,推擠,反面快撕快帶,正手快帶,攻打和反拉。值得一提的是,正手攻打弧圈是打出左推右攻打法風格的關鍵技術,必須多加練習。在練習對付弧圈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我們著重對付的是何種弧圈。前沖弧圈速度快,衝力大,業餘選手欲從容應對,談何容易!對於前沖,基本方法是退後半步借其旋轉和力量,擋或帶擊過去,用不同落點干擾對手抑制連續拉球,造成對方失誤或伺機尋找攻防轉換的時機。高吊弧圈是我們主攻的方向。原因有二:第一,業餘選手常用此法過度或尋找機會;第二,前沖容易接力而高吊弧線較短近網且慢,不易接力,退防易漏球。由此,高吊應該是我們攻克的難點所在。回擊高吊弧圈關鍵是重心拔高迎前,對準來球。反手最有威脅的技術是反面快撕,反面便於壓板蓋住來球,需要強調的是一定在上升期主動發力擦擊來球,否則手軟不是失誤就是給對手可趁之機。反手攻打比較困難,練習難度很大。正手最具威脅的技術是堅持蓋打高吊弧圈,用力量抵消旋轉。擊球時間在上升期或高點期,擊球部位是中上部,需要強調的是攻打弧圈時板形不可過於前傾,否則容易打滑,尤其是正膠更應注意。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高吊弧圈已不是那種又高又慢的弧線球了,擊球者運用手上精細的微調將弧線控制的比較低平且旋轉很強,比如德國後期之秀波爾的高吊令國手們著實棘手。廣大的業餘球手也意識到降低高吊弧線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回擊好低弧線的高吊具有極強的前瞻性。對於左推右攻打法,必須堅持能打的則打,不能打的退後半步反拉的意識,使用近台快帶弧圈技術需要極強的控制力,而且如果速度落點出不來,面對有相當實力的業餘球手,同樣會被其拉死。因此,筆者認為快帶不是長宜之計,練就一身硬功夫才能包打天下。反拉需要注意的問題:第一,替前預判,退後半步,尋找合適的擊球點;第二,轉腰拉手要小,高手引拍,高點或下降期,觸球頂部,主動發力擦擊;第三,手腕在觸球一剎那要微調,包住或吃住來球。何謂吃球?其實就是揮拍速度要大於來球速度,這樣就能使球在拍上停留的時間長一點,有種穩定感。究竟是觸球正部還是側部,據需要而定。沒必要模仿老瓦一味觸球側部,觸球側部雖能閉轉和拐大角度的彎,但同樣容易打滑,而且弧線較高,速度較慢,對於手感的要求很高。第四,反拉後注意放鬆還原,不斷調整擊球點,作好打拉鋸戰的準備。最後,需要強調的是,擊球動作的完成,必須依靠腰髖作為動量傳遞的媒介,不用腰僅用手臂擊球或濫用腰,命中率,殺傷力可想而知。練習方法;(1)陪練者發下旋球,練習者搓長球,陪者拉起,練者可有目的的採用前面提到的方法還擊。(2)練者直接用球拍製造上旋球至對方,然後退後進行相持反拉的練習。要求:(1)先從定點打起,然後練不定點。(2)用中等力量練習,過輕或過很無助於訓練。(3)最好用多球練習。(4)練習板數據「乒壇競技診斷」一書,每次應保證練60--110板,才能確保在教短的時間內形成防禦弧圈的良好動力定型。總之,乒友們只要持之以恆,開動腦筋,刻苦練習,總有一天,能從容應對,而不必望弧興嘆。提高正手拉球力量的幾點注意事項 發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1年12月05日18:07:38 星期三) , 站內信件作  者:張曉蓬   九運會乒乓球比賽,在技術上所表現出的最大特點是,隨著人們對大球競技認識的深入和實踐中適應性的不斷增強,大球對擊球速度和旋轉影響的特點也表現得更加明顯。由此帶來的結果是,運動員在比賽中由擊球力量所產生的球速狀態變成了致勝的更加重要的因素,而表現最為突出的是正手進攻的殺傷力,往往會成為衡量頂尖高手實力水平的決定性因素。本次比賽的統計結果表明,王勵勤正手連續拉球平均1.4板可以決出勝負,而孔令輝要用1.6板才行。很明顯,因為主動拉板數的增加,自己失誤和對手反攻的概率也在隨之增加,使主動性的威脅下降。由此可見,進一步提高進攻技術的質量,將是今後一段時期內各級運動隊訓練的最為關鍵的環節。有鑒於此,本文首先就影響正手拉球質量的幾點注意事項略加說明,供訓練中參考。   1、拉手適當放開。在打小球時,由於球速較快,一般不提倡較大的拉手,認為把前臂和上臂的角度打開即可。而今天,只做到這樣是不夠的,要把肩關節適當打開,以增加拉球的動作幅度。同時,手儘可能抬高,為向前發力創造條件,使球產生較大的向前衝力。   2、摩擦球不宜過薄。旋轉能夠提高拉球的準確性,但會影響球向前的平動速度。在同一板擊球中,旋轉和速度是一個矛盾統一體。為防止摩擦過薄,擊球部位不要太靠上,可以中部為主,板形豎直,前傾不要過大,同時避免接觸球的側面太多。這樣會使摩擦厚一些。   3、腰部收緊。腰部是完成上、下肢動量傳遞的樞紐。合理的腰部動作會使動作協調,發力集中。在拉球的全過程中,腰部要繃住,在垂直軸上的轉動不宜過大,以防分散向前的用力。為更好發揮腰部的功能,在拉球過程中,要收腹、含胸。   4、肘部做外側半圓形運動。抬肘和夾臂是拉球中常犯的錯誤。拉球時,肘部隨同手臂一起做外側的小弧形運動,有利於擊球中的發力,使力量更集中。   5、高重心。有許多人在正手拉球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腰腿的力量,總是試圖通過較大幅度的預蹲,來拉長股四頭肌,為最後發力創造條件。但是,乒乓球拉球的發力畢竟不同於推鉛球,它是一種速度非常快的發力方式。如果蹲得過低,在很多時候,還沒等抬起來,拉球已經結束了,最後造成坐著拉球,使球只往上走,而缺少向前的動力,影響拉球的速度質量。  6、擊球瞬間手腕內收。手腕在擊球前,應該相對放鬆,但擊球瞬間,要有力量非常集中、但動作不是很大的內收動作,這樣容易使力量更為集中,動量傳遞的效果發揮得更好,真正體現出鞭打的效果。同時,在接觸球的一瞬間,手指要突然抓緊球拍,使發力有一個牢固的支點。直板運動員要體會中指頂住球板的感覺,這樣才能使發力最後作用在球板上。  7、多練小負重的快速力量。要想提高拉球的力量,除了花大功夫熟練掌握拉球的發力技巧、使技術更合理外,適當進行一般力量訓練也是有必要的。因為專項力量與一般力量雖然不會有線性關係,但一般力量總歸是一個基礎。在進行力量訓練時,負重不要過大,以多次數,短時間,多組數的聯繫為宜。對年齡較小的青少年運動員最好選擇克服自身體重的方法進行練習,如引體向上、俯卧撐、縱跳等。有時也可與專項訓練結合在一起,如持重拍進行拉球徒手動作的練習,拉橡皮筋等。這樣,既可以練習一般力量,又練到了專項。  8、練習步驟先上後下。在體會拉球發力的開始階段,先用拉上旋球或不轉球來練習。因為拉上旋球不必過多的考慮摩擦效果,多一點擊打對準確性的影響要小於下旋球,這樣更容易體會向前發力。而拉下旋球時,必須要有很好的摩擦效果,才能保證球過網上台,所以不容易體會擊打和向前發力的感覺。在擊球時間上,先練定點的上旋高點期拉球,待體會到拉球能發上力了,在練習各種時間的調整拉球。為了保證聯繫的密度,先練慣用多球拉,在過渡到多球單練和單球拉。  附帶說上一句,在一個隊中,有一定數量的削球運動員,對全隊拉球質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好處的。因為拉削球更能體會拉球時往前走的距離感。反過來說,削拉球的感覺是檢驗拉球質量最好的「試金石」。提高回接弧圈球的能力發信站: 飄渺水雲間 (Sun Oct 3 16:24:31 1999), 轉信當今,所謂的相持球能力,主要就是對付弧圈球的能力因為弧圈球已是一項風靡世界的技術,它不僅是弧圈球打法的主要得分手段,而且亦是其它打法的一項不可缺少的助攻手段。置身於今日乒壇,卻不善於對付弧圈球,無異於已下水卻不會游泳。現在的弧圈球較之過去有了很大的發展,高弧線式的弧圈球已很少見到,速度和旋轉己融為一體。這就要求我們在回接弧圈球時,既要注意旋轉,又要注意速度。在粘住對方的基礎上,正膠選手要提高攻打弧圈的意識和能力,反膠選手要提高反拉、反衝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意識和能力,不僅有利於在相持中獲取主動,而且還可以增加發球搶攻的機會。回接弧圈球時,弧線要低、落點要刁,在攻打或反衝時,打直線或追身的效果更好。直拍選手在被弧圈盯住反手位時,最好能在原推擠的基礎上增加一板反手快帶(包括反面擊球),節奏一變,迅速側身搶攻。另外,在對方拉弧圈力量較輕時,正膠選手要敢於側身攻打,反膠選手要敢於側身反衝。不能站定為左來左打、右來右打。在回接弧圈球時,還要特別注意回接對方從下旋轉拉的第一板弧圈。訓練中,可有意從下旋練起,然後請對方拉弧圈,自己蓋壓過去。掌握好這一板球,是非常實用的。它可以把對方賴以爭取主動或得分的弧圈球扼殺在從下旋拉起的第一板球上。 拉反手弧圈球(上)發信站: 日月光華站 (Thu Apr 6 02:52:06 2000) , 轉信在傳統的直拍、橫拍對抗中,反手弧圈球幾乎成了橫拍選手的"專利",也是橫拍選手克敵至勝的法寶,特別對直拍選手,橫拍的反手弧圈最具威力。在"直拍反打"技法出現之前,傳統的直拍打不出反手弧圈球。下面介紹的打法,多少可改變直拍的這種被動局面。一、反手高吊弧圈球  站位離台稍遠,約60cm或稍遠些,右腳稍前,兩膝微屈,收腹含胸,身體略向左轉,上臂靠近身體,肘部略前突,右臂自然彎曲,前臂左引並下沉,將拍引至身體左腿膝關節附近,手腕下垂內收,待來球從檯面彈起至高點期,上臂帶動前臂向上並略向前用力揮拍,在來球的下降期,保持上節介紹的拍形的穩定,並手臂微外旋,使拍面略前傾摩擦球的中部略偏上位置,觸球瞬間,手腕迅速外展旋拍,同時雙腳蹬起,腰髖向右上方轉動協助用力,使擊出的球強烈上旋。擊球後手臂順勢向前上方隨揮過頭部,並迅速還原成準備姿勢。  初學者初期不要求拉得很好,畢竟這是個高難動作,但它可增強你的信心,並一下子使你站到了高嶺上,正所謂高屋建瓴,這也是我們首先選擇反手弧圈來介紹的原因。實踐中本人也是這樣做的,效果很好。二、前沖弧圈球  前沖弧圈球與高吊弧圈球相比,弧線低而長,球速更快,著台後前衝力大並下滑,比高吊弧圈球更具威力。為了更好理解和掌握這兩種弧圈球,我們不妨從下表作一比較:圈球種類高吊弧圈球前沖弧圈球拍形「自然拍形」(微前傾拍形)前傾拍形擊球時間來球的下降期來球的高點期或下降前期觸球部位中部略偏上中上部引拍位置左腿膝關節附近身體左側略偏下前臂轉動自然狀態前臂外旋手臂運動方向向上略向前向前略向上手腕旋拍方向向上略向前向前略向上三、拉弧圈球常見的毛病  無論是高吊弧圈球,還是前沖弧圈球,要拉好它都應防止和克服下面常見的通病:  1.拍型過於前傾,切得過薄,拉空了球;  2.揮拍幾成直線,製造不出合適弧線。正確方法是以肘關節為軸,手臂順勢由下方先稍向左,再向前上方作近似小弧形的揮動。即做所謂的甩鞭動作,就是像鞭子一樣自然地抽到頭上,有人形象地形容為行大軍禮狀。當然以倫大臂作大弧形揮動也是可以的,但要求作弧線形揮動是相同的。  3.手腕沒有"加旋"的動作,沒有掌握手腕內收(不是屈)觸球瞬間外展(不是伸)的要領;  4.身體僵硬,腰、髖沒能很好協助發力。  為了對照一下自己的身體是否做到協調發力,不妨讀一讀本人改寫的,源於台灣一位球友所寫的「乒乓球三字經」:  「低站椿、略提跟、松握拍、起勢亦認真;   活指腕、速轉腰、迅揮臂、千鈞靠協調。」拉反手弧圈球(下)[上篇:拉反手弧圈球(上)][下篇:中遠台攻球]四、如何拉好弧圈球  要拉好弧圈球除勤學多練外,還應注意如下各點:  1、切球要薄。可以想像成用一把鋒利的刀從球的中部或中上部切去極薄的一片,而球還不泄氣。  2、提速要快、力度要大。要充分調動全身的力量,除手臂、手腕要有爆發性發力外,腰、髖腿要協助發力。其中手腕的旋拍尤為重要,在觸球瞬間,給球的旋轉以一個加速。  3、隨揮要充分。擊球後手不要停,要把隨揮動作做充分,這點就如同網球擊球動作要求一樣。  4、球拍粘性要大,球拍粘性越大,摩擦球的效果就越好,就越容易把球的旋轉加強。除專業選手有條件在每場比賽之前更換新正手弧圈球的動作要點及心得體會近期我在拉正手弧圈球(右手橫板反膠)時候,有一些心得,現將我所體會的動作要點寫出來,供各位球友參考。1、正手弧圈球的擊球點。我的經驗是在身體的右前方(以右手為例),和以胸腹為平面成大約30°到60°角之間,距離不小於前臂的長度,而不超過整個手臂伸直時的長度,前提是這個長度不能用身體的被動前伸和後退來調節。確切的說,擊球點實際是上述所描述的一個大致範圍。2、判斷最佳擊球點。要判斷拉正手弧圈球的最佳擊球點,當然需要良好的步法,主要是向右前方的跨步、撲正手位大角的交叉步、向後的交叉步(側身)、以及用於調整身體重心的小墊步。判斷最佳的擊球點位置,好比是足球和籃球中的跑位,我稱之為「跑點」。跑點是保證拉好正手弧圈球的關鍵,無論是拉前沖弧圈球還是加轉弧圈球。否則,拉球的動作就不舒展,發力也不能充分,至於還原和拉球的連續性就更加無從談起了。跑點時,主要是判斷擊球點,決定身體重心是向右前方跨步移動,還是迎前上步;是向右(右後)方移動,還是要向左(左後)方側身移動,使得拉球時不是彆扭的做動作。3、力量的傳遞。大家都知道拉弧圈球主要以腰腿發力為主,但力量還是要通過手臂傳到球拍上,腰腿力量靠什麼傳遞到小臂,進而到球拍呢?我認為是靠肩,不僅僅是肩關節,而是整個肩部,力量的傳遞要靠肩部由後向前的轉動來完成,進而帶動手臂來完成腰腿力量的傳遞。很多球友在拉球時候,覺得自己是蹬腿轉腰了,但力量怎麼還是不大呢,就是因為沒有轉肩,光揮動手臂而沒有轉肩是不能將下肢的力量傳遞到球拍上的。而且是要用肩部的轉動來帶動手臂的揮動,而不是用大臂的揮動來帶動肩部。這裡有個主次問題。所以身體發力的先後順序是:蹬腿、轉腰、轉肩、揮臂。4、拍型的控制。控制拍型前傾角度也非常重要,否則拉球就容易失誤。弧圈球講究打磨,拍型前傾的角度過大,一是會造成對球的壓力不夠,影響速度,二是影響摩擦球時,由於對球的壓力不夠,球拍不能很好的吃住球。球拍的前傾調度一般在60°到80°之間。有人拉球時喜歡轉動手腕,但在揮拍的過程中,手腕一定要蹦緊,保持穩定,否則會影響拉球質量,甚至會造成拉球失誤。5、引拍的方式。有人喜歡向後引拍,而有人喜歡向下引拍。這都無所謂。但最重要的是:揮拍的過程中(從身後引拍到球拍觸球前這段過程),球拍運行的軌跡不能起伏太大,要保持平穩,用數學的術語解釋就是引拍的軌跡線彎曲不能太大,盡量是平直的。這主要是保證拉球的穩定性,減少失誤。6、身體重心的移動。拉球時候,身體重心是有起伏的,但起伏不能太大。重心移動的軌跡和揮拍的軌跡相似,而且是一致的:先是重心降低,然後隨著揮拍向前上方升起,在球拍觸球瞬間,向前方移動,然後順著擊球後的慣性,向下壓,重心由右腳轉換到左腳,最後通過小墊步完成重心的調整。  這是我對正手弧圈球的理解,反手弧圈球雖然有點差異,但應該是一個道理。歡迎各位球友發表意見。  好文,自身雖早已體會但難以用文章敘述..見了這些要點,在我的基礎打法中會有更深刻地依據1.擊球點2.跑點(前後交叉跑位及微調)3.發力4.拍型控制,及手腕5.引拍6.重心的移動其中幾點極適合初學及中階段學者閱讀由其是第四點,常被誤解因而造成了打法的瓶頸引入正確觀念及不斷的練習才是提升實踐打法的切確指標 完全同意!本人腰太硬, 腰不能和肩分開來轉, 雙肩和盆骨要一起轉. zorro頂樓的總結, 非常之好。弧圈拉的好, 首先是選好點(通過球感找出擊球點), 然後是重心、步法的移動。揮拍發力時, 手臂、手腕, 是要根據來球的特點加以調節(用手感調節), 例如是發力方向, 拍形等等。最後, 就是我們利用重心帶動手臂引拍, 同時也是用重心帶動手臀還完。有一點小弟的看法和貼主不一樣, 那就是擊球點的位置。小弟以為在身側或身側稍前的位置, 是比較好的擊球點, 範圍大約是 0 度至 30 度之間。這個位置擊球, 有利於更好地發揮轉腰的效果拉出台/半出台下旋球遇到的問題,請高手指點。謝謝!對方搓過來的出台/半出台下旋球,如果我發力拉前沖,球速/旋轉都很好,就是弧線太長,基本上很多球都是在離台半尺/一尺的位置出台,失誤率太高,很多可以可以得分的球反而丟分;如果拉高吊就不會這樣,但弧線高、速度慢,威脅不大。但我的一個球友拉這種球非常好,他拉的又沖又轉,弧線又低,殺傷力很高。我的問題出在哪裡?請各位高手給與指點。不勝感激!前臂和手腕的內收要快根據你的技術失誤,感覺上你的力量用的太長了,可能的原因主要有拉下旋前沖的時候,腿登地幅度太大,導致身體向上帶球太多,而且,這樣會發力太長,只要能感覺收腹,收前臂,收手腕,相信應該沒問題 ,這個問題很快會解決的 要有包住球拉的感覺啊,不要光想怎麼用力,要注意擊球部位,仔細體會包住球拉的美妙感覺,你的成功率就會上升[原創]關於正手拉前沖弧圈球的不同流派隨著乒乓球技術的發展,現在正手拉前沖弧圈球的技術動作出現了不少的分化,同樣的技術動作,各省市隊的技術特點都略有不同。我到湖北市體工大隊去打球。發現他們的拉球方法,已與乒乓球教學書籍講述的拉法有所創新,我們傳統的弧圈球拉法是:  上臂帶動前臂,站位在中台前後,手臂伸展接近直線,手腕微屈,引拍到身體右後方在來球的高點期,拍面前傾稍大,球拍面對出球方向,擊球中上部,腰髖左轉,在上臂帶動下,前臂加速向前,並略帶向上發力。(摘自打好乒乓球教學片)劉國正就是這種拉法的典型代表。  第二種分化拉法是像孔令輝一樣的,手腕稍內收,站位在中台,擊球的中上部略右側上方,磨擦得更薄,手臂的發力柔合。增大了轉腰帶動下的前臂的內收擺動發力,減少了上臂的擺動。這種拉法的優點是回球穩定性高,動作小擺速快,將小臂揮擺方向略作改變,即可回球到對方很大角度,且右方大角度來球,靠手腕的內勾,很容易讓球回到對方左邊線大角度。缺點是暴沖不太好。因為發力都是以前臂為主,上臂用得少。所以快而轉,但球不太沖,力量速度出不來。  第三種是高個選手使用的。典型代表王勵勤。這種拉法將兩腳站位間距更開,蹲得更深,重心更低,將上臂與身體的角度,前臂與上臂的角度全部打開。離球點在身體右側方更遠。以兩腿蹬地,上臂帶動前臂向前大力揮擺發力為主。這種拉法優點是即有速度又有旋轉,力量大,適合中遠台的連續對拉及近台出撞球的暴沖。缺點是對台內球及急下旋球的處理上易下網,不好掌握。  第四種拉法就是我看到目前湖北省隊使用的拉法,以前臂向後伸展引拍,引拍要略高一些,手腕外展,以兩腿蹬地轉動跨部,手腕放鬆,前臂用暴發力向前擺動發力為主,在身體右側更靠前的點來觸球的上升前期,遇強烈下旋球,將手腕外展的角度略小一些。加些摩擦,球就可起來,遇不轉或上旋,可稍作變化改為攻球動作,動作基本與這種拉的動作一樣,只將手腕外展角度調整到垂直於球網,這樣擊打非常有力。這樣拉法的優點是速度非常快。是速度與旋轉的,拉與打的結合體。動作小速度快,力量暴。(這方面技術是請教了oc-wrb朋友,在此表示感謝)它附合現在乒乓球發展趨勢--高速與高旋轉。  拉球的方法雖說也是因各人的身體條件,技術風格而異。但一種先進的技術總有可借鑒之處,我們可借鑒它的優點來完善改進自己的技術動作。記得中國在幾十年前直板快攻是凌烈無比的。但中國還是借鑒了日本人的弧圈球來發展成為中國式的弧快打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才得以保持中國乒乓球的常盛不衰。。。  以上是我最近練習的一些體會,還請朋友們來各抒已見。我現在就是用第四種方式來拉球的感覺衝下旋/低位近網球比較容易稍微高點我用第三種(打得多)出台用第二種+第一種(摩以控制節奏,沖打來加快節奏)第一種和第三種打法還原速度慢,還是第二種比較適合業餘選手。我自己打慣了第二種打法。是最實用的。我也覺第四次打法是最合理的。但擊球點非常不好找。對前臂及手腕的暴發力要求高。近台這樣可以,碰上孔令輝這樣反拉好的,在中台等著你,就不好辦了套句廣告詞,韓國人的弧圈我覺得才叫弧圈,呵呵注意。。第四次拉法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轉腰發力為主,蹬地頂胯的發力為主1、如只是蹬地頂胯的發力而轉腰不發力,勢必臂、腰、腿動作脫節;2、且腳底下發出的力如不經過腰如何傳到手上?3、如蹬地頂胯的發力為主,不以轉腰發力為主,那從蹬地頂胯的發出的力經腰後肯定要損耗許多。我覺得應是先蹬地頂胯(蓄積能量),帶動轉腰瞬間發力(轉腰時能量達到最大),傳到臂/腕/拍(釋放能量),只不過轉腰動作小而已-----虎爪兄說的小拉。如轉腰動作大,則勢必拉手動作大--------大拉。不管蹬地頂胯是多向前還是向上(這點我想應視來球高低及旋轉),但都是應以轉腰發力為主。轉腰才是動作得以協調,力量得以完全發出來的基點。個人見解!同意你的觀點。其實這種動作外觀上看是以頂胯發力為主。但腰還是在起重要的作用的。只不過動作相比普通拉法短小而發力訊速。因為是新技術,掌握的人還不是很多。我對它也不是很了解,還是要大家一起來研究才好。歡迎大家來發言。其實第四種拉法不是新鮮技術,蔣澎龍和王濤就是這種拉法。但此種拉法也有局限,即對削球和慢節奏半高球效果不好,王濤難打李根相和丁松即是一例。其實拉衝動作應因球而異,對方來球快動作就得小,對方球慢動作可以適當放大,發上大力,給對方以致命一擊。大球時代拉球主要是上步迎前發力的問題,關鍵要對上點,對方來球快且上旋一定要在上升期拉,可採取波爾式手法,如對方來球長而下旋,可採取馬林式手法,在高點或下降前期用外撇手法拉,相持對拉王勵勤式發力是首選,充分運用全身發力。再談弧旋之經典---「打」「磨」篇揮拍方向與球拍拍面當球拍揮動的方向與球拍拍面成90度時, 我們稱之為打.當球拍揮動的方向與球拍拍面成0度時, 我們稱之為摩.當球拍揮動的方向與球拍拍面介於0度與90度之間時, 我們稱為打摩.當打摩的角度很小時, 我們稱為薄摩, 由於厚薄只是相對名詞, 這裡無法提供一個角度, 少於這個角度時我們稱為薄摩, 大於這個角度時我們稱為厚摩, 加轉弧圈球一般使用薄摩, 前沖弧圈球使用厚摩.以上為轉載前輩的發言,目的是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所謂的打和磨應該還和海棉的硬度,膠皮的摩擦係數有關。同樣的角度不同的拍子可能就有不同效果的打磨。對否,請各位高人指點。另外請教,我打的球可以在檯面高度輕鬆的畫個弧度過網,速度也很快,卻在落在對方桌面後好象沒有那種突然的下降感,對手也很容易擋回。原因是什麼呢?這樣的球是否叫弧旋球呢?註:我的正手球,從蝕球到出球都是用磨的,角度好象一直是0,沒有加入打的動作,連球速都是用磨出來的?另外請教如何打出側拐的弧旋球。終於找到了弧圈的感覺,爽啊最近忽然找到了拉球的感覺,大家看看對不對站位的感覺是蹲馬步的感覺,腿撐地把重心放在跨部,上身放鬆,肩部下沉,手上的感覺是把手臂想像成拿著鞭子的感覺,大臂是鞭子的桿的部分,小臂是鞭子的繩子的部分,肘部不要外展要內手,外展大了發力感覺收不住,大臂放在肚臍和身體最右邊的中間,小臂和球台平行,根據來球轉腰擊球,擊球的時候要注意兩腿把重心頂在跨上,不要緊張,肩部要壓住重心,重點就在這,要把球迎在肩和跨的中間,剩下的轉腰拉球都是基本的動作,沒什麼不同,這樣上轉能壓的住,下轉能放出去,摩擦靠小臂,一定要想像成鞭子的感覺,這樣打的球又穩又轉,特有衝擊力這只是我的個人感覺,有些感覺也不是能很完整的表達出來,要自己體會,如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幫忙糾正一下!好文!只是"大臂放在肚臍和身體最右邊的中間"不解,是引拍結束後,引拍前,還是擊球時?文中好象指引拍後,我覺得擊球時是這樣的,其他時候不可能,請解釋一下,謝謝.把大臂放在腹前我的感覺是能有效防止向後拉肘和只用手臂引拍的毛病,而且能很好的鎖住肩,也不會造成肩部的緊張,有一種很有彈性的感覺,如果放的太開很容易造成肩部緊張,要不肩部就太放鬆了,要把力量集中在肩和跨的中間,肩鬆了上轉壓不住,下轉很難控制弧線,跨送了腿部的力量就傳不上來,也不能很好的控制腰的轉動,影響整體的協調性,三個支點,跨,肩,肘,肘部的支點主要是給球加旋轉的,大臂是力量小臂是摩擦,能控制好了這三個支點感覺就很好,接觸球的時候我覺得主要是在接觸球以前的這個時間,接觸球以後動作可以有多種變化了,可以拉高調也可以拉前沖,動作變化就根據來球變化了,可以往上也可以往前,都可以的,注意還原大臂是力量小臂是摩擦,好我覺得重心應該在頭部和腳尖中間,就是彎腰撅屁股,不知對不對,反正我是這樣做的,感覺不錯]今天找到了一點收小臂的感覺看了虎爪大俠的下面兩個貼後,今天試了一下,找到了一點收小臂的感覺。http://www.sundns.org/discuz/viewthread.php?tid=43639http://www.sundns.org/discuz/viewthread.php?tid=43637在第二個帖子中,虎爪寫道:「不是往回拿,而是盡量迎前往前掃,它自己不能往前了會自己回來。你不用操心。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也很嚴重,往回拿就沒勁了。」果真如此!我在練球的時候,用腰帶著上臂,一直盡量往前走(也就是上臂在腰的帶動下,由右往左轉動),到了上臂不能再轉的時候,小臂就自動地收回來了,真的有鞭打的感覺啊!而且在上臂不能再轉動,小臂順勢回收時的瞬間,球拍的位置正處在身前的擊球點。。。。把我的感覺寫出來,請大家指正!也請各位大俠對我感覺的正確與否發表評論!多謝大家了!這個要領只能自己體會,有時語言再多也沒有用。虎爪自己也花了很長的時間,確切的講從02年初離開北京到最近一段,一年多咧,正手才找到感覺。平時徒手沒有拍子,在做動作的時候能把胳膊掃出風來,也是一種練習。總之就是三方面:步法、身體、手臂。步法弓箭步左虛右實到右實左虛要有重心交換,必要時左腳還要前踏。身體要含胸收腹蹶屁股,巴第斯庫準備姿勢很標準,就是端著拍子哈在案子上,案子端線和身體的距離就是她的前臂。手臂要體會沿肘為軸迎著球抽鞭子的感覺。擊球位置在髖胯扭轉後的身前,YE馬林叫「包膝蓋」。又說了一大通,簡單化實際就是哈下身子,向前蹬轉,照著來球,暴收前臂。請問虎爪大俠,如何理解「照著來球收小臂」?在虎爪大俠前面發的帖子里,都提到了「照著來球收小臂」這句話。請問,其一,如何「照著來球」呢?其二,收小臂時,是否應該有「把球拍往回(額頭上方)拿」的感覺?也請其他大俠指教!小弟感激不盡!不必客氣。第一點參看我新發的帖子吧。第二點,不是往回拿,而是盡量迎前往前掃,它自己不能往前了會自己回來。你不用操心。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也很嚴重,往回拿就沒勁了。 拉弧圈與攻球時間是否相同我是業餘的,準備學打弧圈球,在學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請教高手,拉弧圈與攻球時間是否相同(包括引拍時間、擊球時間),特別是對上旋來球,拉弧圈與攻球時間是否差不多。zorro拉弧圈引拍準備的時間比較長, 所以業餘球友很難可以捕捉到球的上升期以及高點期, 比較合理的是, 拉前沖在高點後期出手, 拉加轉在下降前期出手擊球。但是, 由於引拍的時間比較長, 引拍是要很早就開始的, 一般來說, 是越早越好, 而早的定義, 是以判斷出對方回球的線路、落點、弧線、速度為前提。技術過硬的朋友, 是可以在上升期出手, 以快攻的擊球點來拉弧圈。 謝謝各位大俠,可我還有一點擔心,就是怕球拍從後引至胸前,擊不到球,菜鳥就是菜鳥,各位大俠初學時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更要命的是,跟我一起玩球的也是菜鳥,回的球要麼短,要麼就是上旋。咋辦呢?出點高招::初學者建議不要想太多攻球和湖圈的區別,只要出台或半出台的球就發力、擺臂作動作,到是在拍型上應該注意調節
推薦閱讀:

夫妻白頭到老,做到這一點就行了,文章不長,寫的真對,真好!
娛樂BigBang:文章的愛
天易舘的首頁---擇日共 16 篇文章
張齊英回憶篇:媽媽是個美麗端莊的賢妻良母
[勵志文章] 一段人生,一段修行

TAG:文章 | 討論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