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機人生:尼德霍夫和他的投機世界

維克多?尼德霍夫是華爾街的一個傳奇人物,這位先後出道於哈佛大學統計系、芝加哥大學,以及在加州大學授課的高材生,在做副教授時,受到學生的攻擊後毅然離開校園,徹底投身於他早就感興趣的投機市場,從此在華爾街聲名鵲起。他管理的對沖基金曾經的年回報率平均達到驚人的35%,一度成為投機世界傳奇人物索羅斯的交易員、系統設計員和合伙人,名列全球十大基金經理,「業績最佳的基金經理」,一個典型的白手起家的華爾街之星。

  跌宕投機經歷

  在尼德霍夫的聲望達到最鼎盛的1996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一本書《The Education of A Speculator》(中文名《投機生涯》,台版譯名《投機者養成教育》,新版名《投機教父尼德霍夫回憶錄》翻譯得比舊的大陸版好一點),寫下了他對投機和投機世界的思考。

  不料風雲突變,在出版了此書不到一年內,東南亞經濟危機爆發,尼德霍夫出現重大失誤,先是進入他並不熟悉的海外股票市場,買入最後跌到價格只剩幾美分的泰京銀行(行情專區)(尼德霍夫認為泰國政府不會對一個國有銀行的股價放任不管),吞噬了尼德霍夫大量的儲備資金。

  接著到了1997年10月27日,這個「黑天鵝」來臨的日子,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美國股市一日間狂瀉554.26點,日跌幅達7.2%,跌幅創華爾街史上第二,以7161.15點收盤,日跌點數創華爾街歷史之最;並且,由於跌幅過大不得不首次啟用股市停盤的規定,當天兩度停盤並提前收市,而在之前操作期權做錯方向的尼德霍夫迅速被這股海嘯所吞沒,旗下基金被爆倉清盤。整整二十年的投機事業的豐碩成果一日內損失殆盡,名譽度喪失,惡名度暴增,可謂是一日間讓尼德霍夫體會到了什麼叫身敗名裂。

  30年的成果在55歲一夜喪盡。一夜間,尼德霍夫成為他書中的華爾街不可接觸的人(華爾街的習俗,還存活的或將要進入的投機者不願再接觸失敗者,以免感染「霉運」),尼德霍夫失去了一切,卻留下了迫切需要他的新收入的妻子和六個孩子,於是他接受了一個邀請,和CNBC《金錢》欄目記者肯納女士一起撰寫關於股市的專欄。

  在尼德霍夫頑強地頂住了無數讀者對這個華爾街失敗者的冷嘲熱諷之後,這個被萬人鄙視、同情或者期待的專欄在2003年結集出版,這就是《Practical Speculation》(大陸譯名《華爾街賭局》中信出版社).

  所以一起看這兩部都屬於尼德霍夫的作品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前一本的尼氏躊躇滿志,滿紙透露出一股極度自信甚至可以說是自負的氣息;而後一本的尼德霍夫溫良謙恭,耐心細緻地向普通投資者將他對美國股市的思考娓娓道來。風格不同的兩部書體現了尼德霍夫風格的變化,跌宕的經歷下,尼德霍夫的文字也給我更多關於投機世界的啟示。

  投機者養成術

  《回憶錄》一書中,全書一開始的感覺是架構非常雜亂無章,尼德霍夫有點信馬由韁,給人一種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之感,尼德霍夫把他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親人、學習、遊戲、下棋、運動、音樂,甚至是性,都和「投機」相掛鉤。他告訴讀者,投機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投機是無法迴避的,只能採取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面對。而在生活中每個方面所提煉的經驗和哲理,也都能運用到投機市場之中,為投機事業服務。

  在此書中,我的感覺是尼德霍夫並不想就投機市場聊他的投機生涯,而是像索羅斯在他的幾部書一樣,想在書中跳出投機世界來談投機——他們都不想被世人看做僅僅是一個投機客,我個人猜想這也許和基督教世界的精神有關,在西方傳統(東方也一樣)里做投機、放高利貸之類的並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情。

  索羅斯選擇了講他從波普那裡思索出來的反身性理論的哲學觀;而尼德霍夫乾脆就說每個人都在生活中無時不主動或被動進行投機,不可避免。如果一個讀者想在這部書里尋覓到股市的「登龍術」或者「買賣方法」之類的註定會失望,但尼德霍夫其實正是講了一個在證券市場投機者所應必備的本質,即一個投機成功者(在著書時候還是如此)的哲學觀和在生活上的行為思考方式,這個最關鍵的地方其實往往是一般交易者所忽略的。

  他的觀點是人的行為方式是一貫的,受他的哲學觀所決定,不可能在生活中是一套思維方式,而在投機時間又換成了不同的另一套。因此,如要進行投機的學習,與其在投機世界學習尋找「股神」、尋找那些發現牛股的所謂的「技術」,不如在生活之中,進行對人生哲學和行為方式的重新構建,這也是我讀尼德霍夫此書和索羅斯的著作的一個重要啟示。

  尼德霍夫正是在書中通過略顯破碎的章節和段落用他的成長告訴我們他的哲學觀、他對任何事物的思考方式,這才是真正的「投機者的養成」。當然尼德霍夫也自信地認為自己具備了一個成功的投機者所應有的一切素質。

  那為什麼此書出版不到一年尼德霍夫就落入「身敗名裂」的境地呢?索羅斯曾提到一個人在讀了尼德霍夫的這本書之後就預計到尼德霍夫將要失敗,而事實也是如此。我仔細地閱讀之後發現,書中一些段落確實感覺有所預兆。表面上看是自信能用統計數據來掌握市場漣漪的尼德霍夫的技術的失敗,但更深層其實是尼德霍夫的「賭性」。

  在書中,尼德霍夫雖然也強調風險控制,卻不止一次娓娓道來地敘述他在生活中遇到的某某人下注時在輸到最後一個籌碼後再全部翻盤的故事,並都是以肯定的態度描述的(也許是下意識的),這對極其講求風險控制的投機人士來說顯然不是什麼好的潛意識中的思維觀念。終於有一天「黑天鵝」來臨,漣漪突然變成滔天巨浪,把喜歡逆勢操作的尼德霍夫席捲帶走,不給尼德霍夫留下任何籌碼翻盤的機會。無論怎樣,這部書都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賭性註定敗局

  而第二部《華爾街賭局》,尼德霍夫經歷了志得意滿到虎落平陽的起落,並最終走了出來(一夜間從千萬富翁到一無所有,20年奮鬥一朝盡,一般人往往會自暴自棄吧),在專欄里向讀者們敘述自己的思想,也是在通過文字做一個自我的療傷。

  不過,也許是與普通投資者交流互動得太多,這本書反而失去了第一部的鋒芒,內容也有些過於具體於美國股市這一狹窄面,失去了第一部書的獨特之處,有點泯然眾書的感覺。但是,在此書中還是可以看出尼德霍夫的核心思想並沒有改變,并力圖讓讀者更容易接受他對投機世界的看法。在這本書中尼德霍夫運用了一個重要的哲學觀念是「真理是用來證偽而不是用來證實」的,也就是說所謂的真理只是在未被證偽前的暫時存在。

  尼氏運用起他所擅長的統計學,用詳實的數據來論證,向流行於美國股市中的種種看似有效的「真理」發起挑戰。無論是看似有效的技術分析,還是成為了華爾街神話的格雷厄姆、巴菲特,都受到了他有理有據的質疑。在顛覆中啟迪讀者的思路,重新審視那些似乎已經不需要證明的股市理論。

  他在書中把物理學的熵理論來解釋證券市場,更讓人感覺耳目一新。也難怪尼德霍夫在專欄之後,最終謾罵和嘲笑他的人逐漸消失,而理解和信任他和他的理論的讀者越來越多了。

  但殘酷激烈的投機世界中的現實不是如好萊塢勵志電影那般主人公的努力總有個美好的結局。2002年,尼德霍夫成立了鬥牛基金東山再起,並保持了平均近50%的收益率,不料2007年年中,突如其來的美國次貸危機再次捲走了尼德霍夫,數年的高收益又一次一朝殆盡,鬥牛基金被迫清盤。

  看來熟悉自己的操作法寶的尼氏還是沒有克服自己潛意識當中那影響自己投機市場命運的最深層的東西。而有點諷刺的是,在他書中被質疑的巴菲特安然度過了此次金融危機,繼續受著全球普通投資者的頂禮膜拜。相信現在已經快70歲的尼德霍夫依然在為他第三次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之前,有人問到底是分析更重要還是心態更重要,其實看看尼德霍夫的軌跡,這個曾經的全球十大對沖基金經理人缺經驗和技術么,卻為何連續被市場上的「黑天鵝」所擊倒,而索羅斯、巴菲特也都發生過巨額的虧損卻始終在證券市場存活呢?

  我也開始明白為何我在網路上認識的幾個「高手」這兩年都成了哲學或者藏傳佛教的愛好者或者信徒。想在風雲詭譎、九死一生的證券市場上存活,與其在無數證券分析書中尋找那虛無縹緲的捷徑,不如多看幾本哲學著作、學術著作,改變一下自己的哲學觀和思維方式吧,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地做著各種各樣的投機,生存之道就是構建出適合投機世界存活下去的人生哲學。


推薦閱讀:

人生哲理名人名言大全12:
人生就是一場懂得
22歲的你過著怎麼樣的生活?
從容淡定對人生
探秘人生宇宙

TAG:人生 | 世界 | 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