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創作絕非一撮而就——另眼看鮑勃·迪倫

據相關消息稱,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民謠歌手或者說搖滾歌手鮑勃·迪倫,至今仍未對獲獎一事做出過任何反應,諾貝爾獎評委會也一直聯繫不到他本人。對鮑勃·迪倫有過一些了解的人或許並不覺得意外,因為一直以來他都拒絕任何人給予他的頭銜和標籤。有人說他就是自由的象徵,擁有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而他過往的人生似乎在告訴我們,「真正的自由不是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你不想幹什麼的時候可以不幹什麼!」

鮑勃·迪倫這個人真的很有意思,他對於藝術創作的一些做法和想法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啟示。他大概是唯一一個幾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並最終獲得這一獎項的流行歌手,因為他的歌詞寫的就像詩一樣,而且他真的出版過詩,他也畫畫,舉行過畫展,是個很全能的藝術家。很多人質疑他詩歌的文學性,但是聽過幾首他的歌之後,你會覺得他的歌聲里滿是對他那個時代的社會的思考,那其中包含了一些時代里細節的、大家還沒感覺到的東西,並且他不單單只是提出問題,而是瀟洒的去面對問題。

看,這就是鮑勃·迪倫的過人之處,他懂得聆聽,去傾聽同代人的心,然後幫他們唱出來。比如他的那首《時代的變遷》,歌詞中有這麼幾句,「無論你們在何處漫遊,請快聚集起來,周遭洪水已經無法阻攔,你很快將成一條落水狗。如果時間對你來說還是值得珍惜的話,那麼,你最好立即往上游,否則你將會像一個石頭一樣沉入水底,因為這時代在變化······」這就是迪倫在傾聽了時代的心聲並經過沉思之後,發出的石破天驚地嘶吼,那吼聲像一記重鎚,撞擊著人們的心靈。

好的藝術作品就應該達到這樣的效果。好的藝術作品也一定是經過創作者反覆傾聽和思考後的成果,而不是在想不明白、想不清楚的時候,給自己扣上一個所謂「先鋒」的保護傘之後隨意亂來。還是說回到舞蹈作品上來,現在大家似乎都在標榜新奇另類,好像誰的作品更新奇,誰就越高明、越高深,對於所謂「新奇」的形式追求,遠遠超過了作品內容的表達。很多編導在回答觀眾提出的問題時,都會說:「你看到的是什麼它就是什麼!」哇,真是酷斃了!這算什麼態度?考驗觀眾的文化底蘊和想像力嗎?的確,觀眾能想到什麼並不是編創者所能左右的,但卻是可以被引導的,往哪想總得給個方向吧!或許有編創者會說:「我的作品就是我的方向。」可是如果這方向明確,觀眾哪來這麼多困惑呢?

假設現在我們已經站在了時代的前沿,想清楚要表達什麼了,又該如何來表達才不會太直白而且不流於俗套呢?鮑勃·迪倫在他的自傳《像一塊滾石》中描述了他是怎麼樣尋找恰當的語言,把這些看不見的境界,或者隱形的世界,用詩歌和音樂將其現形的。為了打破傳統的民謠歌曲的形式,他寫到,「我已經讓自己打破思考短歌的習慣,開始閱讀越來越長的詩,看看我能不能在閱讀這些長詩的時候記住些什麼,我就這樣訓練自己的思維,丟掉不好的習慣,並學著讓自己沉靜下來。我讀了整本的拜倫的《唐璜》,從開始到結束都集中精神。」為了尋找一種他認為恰當的表達方式,他還去閱讀了大量19世紀中期的報刊,他說:「我對當時的語言和修辭手法比對當時發生的事件更感興趣。」

不斷地在搜索、在尋找,這就是鮑勃·迪倫給出的答案,這也是作為藝術創作者所應有的態度,他說「要定義我感受世界的方式,除了我唱的民謠歌詞之外,我找不到任何與之相比或者接近它一半的事物了,有時候你聽見一首歌,你的思想會跳出來,因為你看見了和你思考問題方式相一致的模式。」

聆聽,是為了了解這個時代聲音;感受,是為了走進他人的內心;思考,是為了得出自己的見解;搜索,是為了找到一種適合自己表達的方式。如果你的作品經受了這樣的四個過程,並且順利的找到了答案,那麼恭喜你,那一定會是一部能夠讓人記住的作品!

翼舞工坊∣一個有態度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CASH音樂大使張國榮詞曲創作淺析
詩詞大賽 | 首屆「良園清韻」古典詩詞創作大賽開始啦!
年輕創作者的影像舞台——台北國際攝影藝術交流展
格律詩創作淺談
創作須知 | 對聯書寫的格式與技法

TAG:創作 |